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大汽车贴膜质量标准

七大汽车贴膜质量标准

七大汽车贴膜质量标准
七大汽车贴膜质量标准

七大汽车贴膜质量标准

1、透光度和明晰性:

这是车用膜中关乎行车安全最重要的功能,高级VSK汽车贴膜无论色彩深浅,透光功能均杰出。在夜间、雨天也能坚持杰出视野,确保行车安全。曩昔许多运用的太阳纸,大多是色彩很深,透光度很低,通常在20%以下,乃至更低,贴上膜后整个窗黑乎乎的一片,必须在侧窗膜上一个孔来看后视镜。在阳光很强时两边窗还略能看到外面的景象,一到光线较暗的阴雨天或夜晚,两边窗则成为一片盲区,啥也看不见了,这对行车安满是适当风险的。

2、隔热功能:

汽车贴膜的首要功能即是隔热,隔热功能不仅是评估一个隔热膜好坏的首要规范,一起也是决议价钱凹凸的要害。但隔热性与透光度是对对立体,两者都做到相对的高度是评估膜好坏的最重要规范,这规范首要表如今前档膜的比拟上。要知道膜的隔热效果,能够用直观的办法来判别,即是用贴了膜的玻璃挡住太阳或在碘钨灯下照耀,用脸或手去感受一下其隔热效果。注意,当前市面上有些测验隔热数据的机器,因为简直都是对红外线定点波段的测验,数据并不精确,有些数据很高,却没啥隔热效果,消费者最佳仍是信任自个肌肤的感受。

3、防爆功能:

这也是触及安全的又一重要功能。通常或残次汽车贴膜的原料与好的汽车贴膜不一样,其膜片很薄,手感发软,缺少满足的耐性,不耐紫外线照耀,易老化发脆,当遇意外磕碰或外物冲击时,膜片很易开裂不能把玻璃粘牢在一起。而好的汽车贴膜是由特别聚脂膜做基材,膜自身有很强的耐性,增强玻璃刹那间抗击打强度,并合作特别的压力灵敏胶,当玻璃遇到意外磕碰时,玻璃决裂后被膜粘牢不会飞溅伤人。

4、紫外线隔绝功能:

如今的汽车贴膜紫外线隔绝率通常都有95%以上。紫外线隔绝能够有用防止车内物品褪色老化,防止肌肤被灼伤、晒黑。

5、手感及耐磨性:

汽车贴膜手感扎实滑润,好的汽车贴膜外表通过硬化处置,长期运用不易划伤外表。等级低膜手感薄而脆,简单被刮伤,令膜面不明晰。

6、前挡与侧档玻璃用膜的差异

前风挡玻璃专用隔热膜与一般侧档玻璃用膜不行混用,前挡膜具有高明晰度。隔热率高的前档膜可作为侧档膜运用,但侧档膜不能作为前档膜运用。为确保贴膜质量,最佳有专业操作车间贴膜,防止尘埃等杂物影响贴膜的质量。

7、色彩:

VSK汽车贴膜通常是选用本体渗染和溅射金属上色的办法则膜有色彩,本体渗染使膜有色彩的称自然色膜,溅射金属使膜具有金属色的称为金属膜,选用这两种办法上色的膜是不易褪色的,尤其是金属膜。但市场上许多等级低残次膜,大多选用粘胶上色的办法来上色,那即是在粘胶中参加颜料,然后涂在无色通明基材上使膜有色彩,称染色膜。这种汽车贴膜靠色彩的深浅来隔热,隔热效果差,不耐晒很易褪色,褪色后不再有任何隔热效果。区别这些不一样上色办法的汽车贴膜,只需在膜的粘贴面喷些化油器清洗剂就可令其掉色。

德国汽车工业质量标准

质量保证在技术和经济进步上决定着汽车制造及其配套工业的未来.必须从经济合理的观点去考虑由许多分过程组成的整个生产过程,以使质量、时间和成本达到最佳姿态。因此,VDA 提出了如下汽车工业质量指南: 在过程链中,用产品审核来反映内部/外部所生产产品的质量水平。 根据由产品审核了解到的有关质量水平的情况,可以对生产过程甚至是质量体系下结论。 产品审核得到的信息用于顾客和企业的质量持续改进过程(KVP )。 本标准的表达贴近实际,容易理解。 产品审核的策划者及进行产品审核的审核员可以本标准为操作指南. 本标准采纳了一些实例以完善对产品审核的论述。 德国汽车工业质量标准(VDA6) Quali ?ttsstandard der Deutschen Automobilindustrie(VDA6) VDA6 质量审核的 基本准则 Grundlagen f ür Qualit ?tsaudits 审核与认证 Auditierung und Zertifizierung VDA6 质量体系审核 第1部分 QM-Systemaudit VDA6 质量体系审核 第2部分 QM-Systemaudit 服务Dienstleistung VDA6 过程审核Proze ?audit 第3部分 VDA6 质量体系审核QM-Systemaudit 第4部分 生产设备Produktion VDA6 产品审核 第5部分 PRODUKTAUDIT VDA6 服务审核 第6部分 Dienstleistungsaudit

前言 1引言 2概念解释及产品审核的目的 2.1.概念解释 2。1.1质量审核(根据ISO8402:1994) 2。1。2产品(根据ISO8402:1994) 2。1。3产品审核 2.2目的 3 汽车制造厂及其供方的产品审核3.1 产品审核与其他审核方式及检验的区别3.2 产品审核流程 4 产品审核的筹备策划 4。1前提和职责 4.2审核大纲 4。3参考资料 4.4检验方法和检测器具 4.5审核员的资格 5产品审核提问表 5.1概述 5.2针对产品实体检验的提问 5.2.1研究所有资料 5.2。2随机抽样 6 产品审核的实施 6.1实施职责 6。2处理 6.3报告(纪要) 7 数据分析及缺陷原因调查 8 产品审核结果的评定 9 产品审核报告

奔驰汽车的发展史

奔驰汽车的发展史 奔驰一个具有传奇性的汽车制造商,他是汽车业的鼻祖,是他使我们开始认识汽车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的便捷。自从奔驰制造了第一辆世界公认的汽车后,一百多年过去了,汽车早已度过了他的百岁寿辰,而在这一百多年来,随着汽车工业的篷勃发展,曾涌出现很多的汽车厂家,也有显赫一时的,但最终不过是昙花一现。到如今,能够经历风风雨雨而最终保存下来,不过三四家、而百年老店,却仅只奔驰公司一家。我们现在所提到的奔驰汽车公司并不是由奔驰先生一人创办的,它是两大汽车巨人的合作,他们就是汽车发明的鼻祖卡尔·费利特里奇·奔驰和戈特利布·戴姆勒。1926年这两大汽车公司合并为一家形成了戴姆勒·奔驰公司。此时戴姆勒早已去逝。而本茨也已经是82岁高龄了。然而造化弄人这两位汽车发明巨匠不知什么原因,虽然两人分别在仅距80km的两座小城内,却从未见过一次面。成为汽车史上的一大憾事。但他们的继承人不负众望,使两位伟人所开创的事业得以发扬光大,使奔驰汽车公司成为了世界上第一流的汽车公司。 1886年,奔驰发明了三轮车,与此同时,戴姆勒也发明出了他的第一辆四轮汽车,并且他们还同时带着自己的车出现在了世博会上,可惜的是他们没有相见。 1890年,戴姆勒汽车公司成立(DMG),梅巴赫设计了第一台直列4缸四冲程发动机。1926年,奔驰汽车公司和戴姆勒汽车公司,为了避免日益增大的汽车工业中互相排挤两大汽车巨人终于走到一起创办了举世闻名"梅赛得斯--奔驰"汽车公司。在这之后,公司坚持以生产军用产品为方针,决心依靠德意志银行建立全德统一的汽车工业康采恩。在希特勒第三帝国时期,公司积极向掌权的国社党靠拢,并最终成为它的"经济翅膀"。 1934年"梅赛得斯--奔驰"汽车公司制造了世界上第一辆防弹汽车770K,该车是为希特勒特制的高级轿车,车身用4mm厚的钢板制成,挡风玻璃有50mm厚,轮胎是钢丝网状防弹车胎,后排坐垫靠背装有防弹钢板,地板也被加厚到4.5mm整车重理超过5吨,它配有一台排量为7655ml的V8发动机,可产生100kw的功率,此车共生产了17辆,大部分都毁于二线,现在仅存3辆成为稀世珍品。 1936年"梅赛得斯--奔驰"汽车公司首次将柴油发动机成功地安装在了轿车上,从而使轿车的使用费用大大降低。 1954年公司在300SL型汽车上率使用了汽油喷射装置。从而成为了淘汰传统化油器的新科技。 1961年,公司推出了第一款带有空气悬架的汽车300SE。 1969年9月,戴姆勒-奔驰汽车公司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公司在法兰克福汽车展上推出了C111一代试验车,该车采用了三转子的汪克尔发动机,拥有惊人的280匹马力。一年之后,又推出了C111二代车,和一代不同的是,它采用了带四个转子的汪克尔发动机,输出350匹马力的强大动力,使得它具有十分突出的性能。 1972年,公司开发了一款全新的豪华车280SE。随后,这款车被命名为“S-Class”(内部代号:w116),也就是我们熟悉的最早的S系列车。 1974年,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搭载5缸柴油发动机的汽车240D 3.0。 1978年,公司在法兰克福国际汽车展上推出了一款搭载5L排量的轻型铝合金发动机的汽车450SLC 5.0。 1979年,公司凭借着全新开发的“G-Class”进军越野车市场。 而今,奔驰汽车公司已成为了德国第一大汽车公司,目前拥有12个系列,百余种车型,年产量达到了近百万辆。虽然大众汽车公司不断努力,仍然超不过奔驰汽车公司,屈居第二。在欧洲一百家大企业中,奔驰公司名列第四(大众第五,菲亚特第六)美国“幸福”

德国汽车及零部件工业的现状和特点.(DOC)

德国汽车及零部件工业的现状和特点[zt]

1、德国汽车工业现状: 德国汽车工业是德国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德国七分之一的就业岗位、四分之一的税收收入依赖于汽车工业和相关产业。2004年全年销售再创新高,达2277.66亿欧元,比上年增长了9.1%;国内汽车生产连续第七年超过500万辆大关,巩固了其全球第三大汽车生产国的地位;在巩固国内生产的同时,德国各大汽车厂家继续加紧实施全球化战略,加大在全球尤其是汽车市场增长较快的亚洲和东欧地区的投资,扩大海外生产规模。中国是德国汽车工业海外最重要的生产基地之一,大众和奥迪公司早已扎根中国,宝马和戴姆勒-克莱斯勒也纷纷在中国投资生产高档系列轿车。2003年宝马公司在中国的工厂正式投产,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与中国合资生产高档轿车和商用车两个项目即将投产。目前中国生产的轿车中,德国大众汽车公司约占30%,居首位。 2004年全球汽车市场形势良好,但原材料价格飞涨,全年欧元持续走强,对德国汽车出口产生很大影响。德国汽车工业再次经受住了考验,出口再创新高,全年出口汽车392.4万辆,比上年增长了0.8%。其中,轿车出口366.65万辆,增长了0.3%;商用车出口25.75万辆,增长了8%。2004年德国汽车出口率为70.5%,比上年下降了0.7 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国内需求增加。 海外市场对德国汽车工业日益重要。欧洲,特别是西欧,仍是德国汽车最主要的销售市场。德国汽车在欧洲汽车市场的占有率将近一半,柴油汽车表现尤为突出。在竞争激烈的高档车领域,德国汽车占十分之七,大众公司在欧洲仍稳居第一。 2、中德汽车配件市场状况: 德国汽配行业在2004年一如既往,发展态势良好。德汽车工业海外布局强大,汽车配置越来越高,汽车电子配置不断增加,这些都使德汽配行业大受其益。2004年汽配行业实现销售收入654亿欧元,比上年增长了10%,也达到新的历史水平。其中,国内销售381亿欧元,增长8%,出口273亿欧元,增长11%,均明显超过上年的水平。2004年德汽配出口占行业销售总额的41.8%,为历史最好。 2004年德国汽车生产企业的加工深度进一步降低,更多的加工和研发任务转移给了汽配企业。过去6年里,德国汽配工业的销售增长幅度均超过汽车生产厂商,但销售额主要集中于少数大型或跨国汽配企业,如博世、大陆、ZF、蒂森?克虏伯、西门子VDO、巴斯夫、及Hella等。 2004年德汽配行业销售增长了9%,达654亿欧元,取得了新的最好成绩。其中,国内市场销售约381亿欧元,增8%;出口273亿欧元,增11%,占整个销售额的42%,比上年增加了1个百分点;汽配行业从业人员32.93万人,占整个汽车工业从业人员的40%;其中新增2000人,基本上平衡了汽车生产企业2004年裁减的人数。 德汽配行业成功的基础是企业不断的技术创新,灵活并注重实施全球化战略。特别是全球化战略方面,德国汽配行业扎根市场、贴近用户,全球布局,充分利用各地有利资源,提高了自身的竞争能力。 自1996年以来,德国汽车工业几乎在全球所有主要地区的生产基地都增加了一倍以上。至2004年底,汽配行业在全球74个国家设立了1758个生产厂和许可生产厂。西欧作为德国汽车工业的重点区域,始终保持在34%的比例。而中东欧(如俄罗斯、乌克兰、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的

奔驰汽车发展史

解说奔驰汽车发展史 天下人谁都知道“奔驰”,谁都知道奔驰车闪闪发光的三极星。然而这“星”的来龙去脉您恐怕了解的就不多了。让我带您走近这“星”,走入这“星”的历史。 对所有的“奔驰”车主来说,三极星已不再是汽车装饰的一部分,而已经成为了“奔驰”的标志,它代表了Mercedes-Benz的皇冠以至皇冠上那颗无价的宝石。以前,也就是在1886年7月3日,当本茨向他的同城公民们展示他的伟大“作品”—专利号37435的三轮马车时,他并没有对商标的问题考虑过多,在1894年他的四轮马车试验成功后,他考虑的是假如他的运载工具不能被人们认可,那么,他和他的“作品”将被历史所忘记。而此时,他已花费了很多钱,他必须要生活,但是不久,当他确信自己已被历史记载后,他便为自己的汽车设计了一个标志——高贵的月桂枝围绕着“BENZ”的字样的圆形图徽。 当戴姆勒制造出他的汽车后,他想用一个星星来作他的商标。埃米尔·耶利内克是奥地利驻法国尼斯的领事。他是戴姆勒汽车的热情支持者。他曾在1899年驾驶戴姆勒制造的凤凰牌轿车在法国尼斯(Nice)汽车大赛上取得冠军,他给赛车起名叫“梅赛德斯(Mercedes)”“梅赛德斯”是他的小女儿的名字,他认为是这美丽的名字和美丽的女儿为他在比赛中带来了好运。于是,他建议戴姆勒用这个名字作为汽车的商标。戴姆勒为了感谢这个热心的支持者。便将这个名字装在了他的汽车上,果断销路很好。

从1901年开始,戴姆勒生产的汽车就正式用“梅赛德斯”这个名字作为汽车的商标了。1902年,戴姆斯勒将椭圆圈内“Mercedes”字样的商标正式注册为他汽车的商标。 1909年,戴姆勒又将他早年钟情的三极星注册为正式商标从而取代了原来的字母商标,这种三角星被安放在散热器罩的上部。开始只有一颗,后来成了并列的两颗。1916年,为纪念他热情的支持者,又为了使商标具有连续性,戴姆勒又将三角星和“Mercedes”合成一个新的商标,4颗小星环绕在一颗大星的上方,下面标注着“Mercedes”字母。1926年,奔驰汽车公司和戴姆勒汽车公司联合,为此,新的公司又设计了新的车标,产品的名字叫作“梅赛德斯——奔驰(Mercedes——Benz)”他们又将各自的商标结合起来,Benz的月桂枝围绕着三角星“BENZ”的字样在下面“Mercedes”的字样在上面,这是一次伟大的结合,在这之后1933年和1989,Mercedes——Benz 又两次改变商标,但上述标志一直保留到了今天。 众所周知,每一辆奔驰车都由众多的零件组成,而所有的奔驰又有着一个相同的零件,——闪闪发光的三角星,公司在这些三角星的背后,编刻了无究无尽的识别号码,这也就是说,Mercedes-Benz已拥有了世界上最多的星星。 老戴姆勒在世时,只有技术最好的工人或设计者才能设计制造汽车部件,现在,越来越多的一流工人投入到了三角星的制造中,并且新型材料也把最老的三角星的制作工艺推进了一个时代,无论任何时候,一个新的车型的开发出来时,设计者都会考虑,老的三角星是否与新车型相适庆相谐调呢。是否能准确反映出奔驰车的个性、特点呢。它是大了还是小了,是高了还是矮了呢。1937年,为了适应安全法,

汽车室内灯标准(正式)

. 汽车室内灯技术条件 山东鲁得贝车灯股份有限公司发布

. 前言 本标准规定了汽车及挂车室内灯具光色、亮度、延迟开关、灵活性及性能试验等方面的内容。 本标准规定的室内灯仅限于用于照明的室内灯。 本标准由目的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一般规定、相关实验及检验规则等部分组成。同时在格式和内容的编排上符合GB/T1.1-2000、GB/T1.2-2002的规定。

汽车室内灯技术条件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山东鲁得贝车灯股份有限公司室内灯的有关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汽车驾驶室内灯。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引用下列标准的有关内容: GB 8410 汽车内饰材料的燃烧特性 GB4785-2007 汽车及挂车外部照明和光信号装置的安装规定 GB2423.22-2002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N: 温度变化 GB7258-2004 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 GB15766.1-2008 道路机动车辆尺寸、光电性能要求 GB4094-1999 汽车操纵件、指示器及信号装置的标志 QC/T413-2002 汽车电气设备基本技术条件 3.一般规定 3.1室内灯的外形、安装尺寸和标志应符合产品图纸规定及相应的标准,并通过产品的型式试验。 3.1.1车辆应设置车厢灯和门灯。车长大于6m 的客车应至少有两条车厢照明电路,仅用于进出口处的照明电路可作为其中之一。当一条电路失效时,另一条仍应能正常工作,以保证车内照明。车厢灯和门灯不应影响驾驶员的视线和其它机动车的正常行驶。 3.1.2室内灯总成的配光镜应用白色的透光性能良好的塑料制造。其外表面应光滑、不得有伤痕、斑点、气泡和裂纹. 3.2光色:用于车厢照明的灯具所用的光源必须发射白色光。并符合GB15766.1中3.8条款的要求。 3.3延迟开关: 用于驾驶室照明的室内灯应具备一个三位置开关。 A:OFF B:DOOR C:ON 当开关处于“DOOR”位置B时,如果打开车门,则灯亮起。 装有室内灯定时器,当出现下列情况时,室内灯灯持续点亮约15秒: .在驾驶员侧车门关闭的情况下,从点火开关中拔出钥匙。 .在机械钥匙未插入点火开关时,点火开关转至“LOCK”位置。 .钥匙不在点火开关中时,打开驾驶员侧车门锁。 .点火开关中无钥匙时关闭最后一个车门。 在下列情况下,室内灯定时器将取消: .驾驶员侧车门上锁。 .点火开关转至"ON"位置。当室内灯灯开关处于“ON”位置C时,无论处于何种状态,后阅读灯都将点亮。当开关处于“OFF”位置A时,无论处于何种状态,室内灯不点亮。 3.4灵活性 室内灯开关应挡位灵活,开关应安装牢固、开关自如,不允许因机动车振动而自行开关。开关的位置应便于驾驶员操纵。室内灯开关的操作力应为1-9.8N。 3.5室内灯应保证灯泡(或其它光源)能顺利和牢固的安装在灯座中,在118N的作用下不应脱落或损坏。灯泡的安装系统必须能够有效地防止灯泡(或其它光源)的移动和振动,该系统应该是安全的,而且使用方便。灯泡(或其它光源)的安装,只允许有唯一的理想位置,而不得有双重性。

浅谈德国的汽车工业布局

学术探讨 浅谈德国的汽车工业布局 李广聪 (渤海大学外国语学院 辽宁 锦州 121000) 摘 要:大众汽车集团作为世界十大汽车集团之一,在进入中国汽车市场20多年的时间里经历了从兴盛、衰退、复兴过程。通过研究其在中国的品牌布局策略得失,我们发现它所具有的独特产品策略是其成功关键因素之一,本文就探讨分析其品牌策略,并为现今激烈的汽车市场指出它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大众汽车、品牌布局、汽车市场、营销 目前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已初步完成了对中国市场的战略布局,成为中国汽车市场上不可忽视的力量。而在2008年第一季度,德国大众汽车各项销售指标都名列榜首,大众在中国市场开始了“全面复兴”。所以,研究其发展进程,揭示其复兴的谜团对当今汽车行业有这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汽车品牌营销 品牌是汽车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在中国汽车市场发展过程中,品牌的概念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品牌意味着市场定位;意味着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信任;意味着汽车产品的质量、性能、技术,并最终体现汽车企业的经营理念。 品牌策略是汽车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支柱和基础,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其他营销策略,对于汽车市场营销的成败关系重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汽车企业都应致力于汽车品牌的开发、汽车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提高,以更好地满足汽车市场的需求,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世界汽车巨头无一例外的采取了品牌扩展和多品牌策略。所谓品牌扩展是指企业利用其成功品牌名称,推出改进或换代产品;多品牌策略一直是世界汽车市场采用的重要策略,指汽车生产企业同时生产经营多个汽车品牌,根据品牌的特性,进入不同的细分市场。 品牌定位要准确。品牌定位是指在消费者心中确立产品及品牌与众不同的有价值的地位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说,学习德国的经验,就意味着学习行业最先进的经验。”厦门金龙汽车座椅有限公司总经理方真群如是说。德国是世界上主要汽车品牌集中的国家。据德国一位参加展会的业内人士介绍,2005年德国前20位最有价值的品牌中,戴姆勒-克莱斯勒、奔驰、宝马、大众、奥迪等汽车品牌都榜上有名。德国的一家研究所从十几年前开始对汽车品牌进行专门评估。主要评估依据是市场占有率、产品形象和企业经营状况等。 作为全球第三大汽车生产国,德国各大汽车厂商无一不重视品牌价值。这使得德国汽车在竞争激烈的全球高档车市场中占据7/10的份额。 同样,德国的汽车零部件产业也有自己的品牌,如博世、大陆、ZF、蒂森?克虏伯、西门子VDO、巴斯夫等。在过去六年里,德国汽 配工业的销售增幅均超过整车工业,但市场主要被少数大型汽配企业占据。 二、德国大众(中国)多品牌布局成败分析 1.品牌产品开发重视其深度和宽度。德国大众进入中国市场表现了先驱者的勇气和睿智,并有着清晰的指导战略。与上汽合资,大众选择了专心制造,解决生产环节的大量问题,把市场的重任与风险留给了中方合作者。 这一时期,德国大众在中国投放的汽车品牌有:大众、奥迪。品牌产品由:桑塔纳、捷达和奥迪100组成。德国大众在中国轿车市场的份额高达90%以上,赢得了丰厚的市场回报和中国消费者的感情。 但在长达12年的时间里,德国大众并没有巩固自己市场领导者地位,通过引入更多的汽车品牌,像最早进入中国汽车市场一样,率先占领中国汽车的细分市场。而仅仅依靠三个品牌产品,在那个汽车市场竞争不饱和的大好环境下,玩弄南北大众之间的博弈。所采取的品牌扩展策略和多品牌策略,在深度和宽度都不够,在如此长的时间里,热衷于对老车型的技术改进。然而,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又被德国大众牢牢控制,中方并没有在“以市场换技术”的指导思想下,占到任何便宜。 2.分析市场需求,重视品牌布局。在竞争不饱和的前提下,德国大众采取的两家公司的品牌错位布局使得大众享受了在华十多年的繁华。 德国大众汽车中国市场份额的急剧滑坡,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大众本身品牌策略的失误。首先在品牌布局上,一汽大众的奥迪、开迪、宝来、高尔夫、捷达都分别与上汽大众的帕萨特、途安、桑塔纳3000、POLO和桑塔纳交错重叠,在市场竞争中左右互搏。其次在引进新品牌缺乏市场调查。欧洲热销的高尔夫,到了中国水土不服,两门版的高尔,市场定位不准的开迪,这些车型的滞销,让德国大众更加难以抑制在中国汽车市场占有率的下滑。 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竞争格局变化,通用、丰田、福特等世界汽车工业巨头陆续进入中国,中国汽车升温并且“井喷”,新车倍增,价格日低,而德国大众汽车车型冲突与品牌分布矛盾也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之前的成功也令德国大众产生了市场错觉,对引进新产品、研发本土化、分析中国消费者需求等方面重视不足,这种市场错觉导致了大众近年来在市场策略上的进退失据。 客观的分析,随着汽车市场竞争的加剧,市场细分,单一品牌市场保有量会有所下降,但是如果自身内部的品牌协调好,采取宽度差异化战略、品牌深度战术,可以起到减缓下滑的作用。 3.品牌分布同企业形象联系起来,优化结构组合。在引入德国大众旗下另一个品牌———斯柯达后,并将其交由上海大众生产,我们可以看到一汽大众和上海大众的功能有了重新定位,即一汽大众未来将生产典雅型和精英型的车型,而上海大众的定位是经典型和时尚型的车型。也可理解为:一汽大众将生产高端车型,上海大众将生产大众化的车型。 德国汽车行业注重贴近市场,全球布局,利用各地有利资源,提高竞争力。自1996年以来,德国汽车厂商几乎在全球所有主要地区的产量都增加了一倍以上。至2004年底,该国汽配行业也在全球74个国家设立了1758个生产厂和许可生产厂。 德国汽车业在“老家”西欧始终保持着30%以上的占有率,其在俄罗斯、乌克兰、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国家的市场比重也明显上升。同时,德国汽车厂商在北美地区设立了333个生产基地,汽配企业数量大幅增加。 德国汽车业近年还特别关注亚洲市场,中国是不少厂商海外最重要的生产基地之一,大众和奥迪公司早已在中国扎根,宝马和戴姆勒-克莱斯勒也在中国投资设厂。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生产的轿车中,德国大众汽车公司的车型占30%左右,居首位。对于大众、奥迪、斯柯达三个品牌,德国大众巧妙的采用了:“双塔”战略,即“奥迪+大众”形成一汽大众,“大众+斯柯达”构造上海大众。在未来的大众(中国)格局中,上海大众将形成:高尔、法比亚、波罗、朗逸、明锐、帕萨特领驭及速派的布局,产品价格主要覆盖6万~30万元之内。 一汽大众则日益成为中国汽车制造商中产品最完备的合资公司,除了现有的A级车新宝来、速腾、高尔夫(六代),豪华车奥迪系列,全新上市的帕萨特B6(迈腾),还有即将在一汽大众生产的帕萨特CC。由此,一汽大众将实现A级车到C级车的全线覆盖,实现15万~60万元的价格区间。 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竞争的加剧,如何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是汽车制造企业的必思课程。通过德国大众(中国)的复兴之路,我们可以得出:第一,应该在全局意识指导下规划其品牌布局,品牌定位应该是互补而不是互斥。第二,品牌布局应该与市场细分相结合,适当的调整其产品线。第三,任何时间都应该具有一种居安思危的意识,准确把握市场发展的脉搏。 参考文献: [1] 菲利浦.科特勒:营销管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0[2] 刘志迎:市场营销十八讲[M].中国商业出版社,2004.5[3] 王宁.市场管理与营销[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6 ?335?

汽车灯标准测试报告

25991-2010 Passing Beam 15 25991-2010 Passing Beam 15 Function Min Max x y Value H V N.O. K. 50V(15min3%)6- 1.9400.00°-0.86°< H - V-0.70.1640.00°0.00° B 50L-0.40.131-3.43°0.57° 75R12- 1.838 1.15°-0.57°< 75L-120.485-3.43°-0.57° 50L-15 1.459-3.43°-0.86° 50R12- 2.339 1.72°-0.86°< 50V6- 1.9500.00°-0.86°< 25L2- 1.773-9.00°-1.72°< 25R2- 2.5959.00°-1.72° ECE-Zone III (15°)00.7(0.075) 0.362 (-9.00°) 9.00° (4.00°) 2.50° Zone IV 3-(1.219) 2.534 (-5.14°) - 2.39° (-0.86°) - 1.72° < Zone I -2E50R(1.794) 3.408 (-9.00°) - 0.75° (-1.72°) - 9.00° 1-0.70.078-7.97° 4.00° 2-0.70.1030.00° 4.00° 3-0.70.1067.97° 4.00° 4-0.70.106-4.00° 2.00° 5-0.70.1200.00° 2.00° 6-0.70.127 4.00° 2.00° 70.10.70.138-7.97°0.00° 80.20.70.150-4.00°0.00°< Color Point(stability)--0.37130.3728 2.2430.00°-0.86° 1+2+30,3-0.286< 4+5+60,6-0.353<

2021年[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状况和趋势分析5] 德国汽车工业发展状况

[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状况和趋势分析5] 德国汽车工业发展 状况 目录第一章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状况和趋势分析 5 一、世界汽车整车产业竞争格局 5 (一) 整车产品结构 5 (二)主要国家生产格局 6 (三)厂商生产格局 7 (四)主要国家消费格局 8 二、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特点 9 (一)汽车产业高度全球化 9 (二)市场成为决定汽车工业发展前景的关键因素 10 (三)世界汽车销售市场的重心逐渐东移 10 (四)生产经营集团化及跨国公司、寡头垄断格局已经形成 11 (五)生产能力与市场需求矛盾突出 11 (六)跨区域、跨国界的企业兼并与联合 11 三、世界汽车产业发展趋势12 (一)产品发展趋势 12 (二)产品更新周期越来越短 12 (三)大力采用通用底盘 12 (四)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选购零部件来降低成本 13 (五)广泛采用新技术 13 (六)零部件向模块化供给方向发展 14 (七)生产方式向“柔性化”方向发展 14 四、结语 14 第二章中国轿车整车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15 一、中国轿车整车产业发展现状 15 二、中国轿车整车竞争格局 16 (一)上汽集团 17 (二)一汽集团 18 (三)东风集团 18 三、中国轿车市场发展前景 19 四、中国轿车整车行业利用外资分析 20 (一)跨国公司在中国轿车整车产业中的地位 20 (二)跨国公司的进入历程 21 (三)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一般规律 24 五、结语 25 第三章中国加入WTO对汽车产业的影响 26 一、汽车产业与WTO的相关条款 26 (一)关税方面 26 (二)进口配额和进口许可证 26

(三)外商投资管理方面 26 (四)服务贸易方面 27 (五)加入WTO协议中没有承诺的保护措施 27 二、入世后的主要影响 27 (一)对整车制造厂商的影响 27 (二)对零部件业的影响 29 (三)对汽车服务贸易业的影响 31 (四)对外资开放的影响 32 三、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33 (一)产业集中度和规模经济水平 33 (二)生产效率及生产经营成本 34 (三)研究与 ___ 34 四、结语 35 第四章汽车产业链及配套模式分析 36 一、汽车产业的产业链概述 36 (一)整车制造业 36 (二)汽车零部件制造业 37 (三)汽车相关工业 39 二、国外汽车生产配套模式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39 (一)几种典型配套模式介绍 39 (二)国外汽车产业配套模式的发展趋势 42 三、国内汽车产业配套模式现状分析(轿车) 44 (一)上汽配套模式 45 (二)一汽的配套模式45 (三)东风汽车公司的配套模式 46 四、结语 46 第五章国内外汽车零部件工业发展状况分析 48 一、世界汽车零部件工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48 (一)世界汽车零部件工业发展现状 48 (二)世界汽车零部件工业发展趋势 49 二、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52 (一)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的现状 52 (二)国外汽车公司进入中国情况 57 (三)未来几年国内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走势分析 60 三、结语 61 第六章天津 ___区及环渤海地区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62 一、天津 ___区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62 (一)天津 ___区汽车零部件产业总体状况 62 (二)天津 ___区汽车零部件产品配套能力分析 62 二、天津汽车

德国汽车工业 英文

Relocation, Offshoring and Labour Market Repercussions: The Case of the German Automobile Industry in Central Europe By Peter Nunnenkamp* Abstract: The paper raises the proposition that Central Europe’s integration into the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ur has added significantly to competitive pressure in the German automobile industry. Based on production and trade data, we trace two dimensions of competitive pressure: relocation of assembly operations and offshoring of automotive parts production. The knowledge-capital model of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provides the analytical basis for the discussion of labour market repercussions. Vertical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Central Europe may have helped the relatively favourable employment and earnings record of the German automobile industry, compared to other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Yet recent industrial disputes can be attributed, though not exclusively, to the emergence of Central Europe as an attractive location for assembly operations and autoparts production. Employment and wages diverged considerably within the German automobile industry. Relative to skilled workers, the labour market situation of less skilled workers deteriorated significantly. JEL codes: F14, F23, L62 Keywords: vertical FDI, trade in intermediates, relative wages, employment * The Kiel Institute for the World Economy, Kiel, Germany. E-mail address: peter.nunnenkamp@ifw-kiel.de. This paper is a substantially revised and updated version of Nunnenkamp (2005). Comments by Joergen Ulff-Moeller Nielsen and Konrad Pawlik from the Aarhus School of Business are gratefully acknowledged. The author also would like to thank the discussant, PD Dr. André Jungmittag, and the participants of the 69th Annual ARGE Meeting for critical comments and useful suggestions. The usual disclaimer applies.

汽车前照灯的基本要求

汽车前照灯的基本要求: 对车辆前照灯光源的基本要求: 1、安全、高效、节能 车载能源特别是车载发电机容量的限制使车辆前照灯的功耗和 电耗受到了制约,所以必须采用高效光源、在尽量低的能耗下取得尽可能好的照明效果。曾经或正在使用的几种车用前照灯光源的主要参数如下: 一只标准的35W车用氙气金卤灯的功耗仅为标准卤素灯的64%,而辐射光通量则为卤素灯的三倍,光效比卤素灯高4.5倍,寿命超过10倍,由此可见车辆前照灯的最佳选型必是氙气金卤灯。 车用氙气金卤灯的功耗小、体积小、光点也小,这使光利用率更高、灯具设计更为简单、体积更小,从而使汽车头部设计的自由度更大,更少需要考虑头灯的形状和体积。小的头灯可使车身更为流线型、车灯安置位置降低、灯俯角减小从而使光束的射程更远。在设计优良的灯具配合下标准车用氙气金卤灯的有效照射距离约200米,远远超

过55W卤素灯,而右侧(右行车)照宽范围也超过卤素灯的一倍以上,其照亮情况示如Fig.2。 试验及计算结果表明,35W车用氙气金卤灯的照亮距离及宽度对时速120~150km/hr的车辆已经够了,能使驾车者有充分时间应对200m处的突发事件,保证行车安全。 2、严格的光型要求

当驾车者在风驰电掣驾车夜驶、前照光束划破夜空、远探200m 内的路况时,其光束不应刺入对侧驶近的驾车者的眼帘构成眩光,否则可能酿成惨祸。因此对汽车前照灯的光形、照度分布和照亮范围有严格的规定。ECE R 98(对以气体放电灯为光源的汽车前照灯总成光束参数法规)有严格规定,严格执行这一法规是保证驾车安全的前提。 该法规规定在车辆前方25m处的竖直平面上的照度分布数据,右行车辆的照度要求示如Fig.3,图中标定的每一点都规定了照度范围,尤其是区域Ⅲ中(即图中H—HV—H2线以上区域)照度不能超过1lx,这是保证出射光束不至影响由对方驶近的驾车者视线的必要条件,同时驾车者有足够的视野,能看清前方200m及右侧足够宽的范围内各种事物和地面情况,避免事故的发生。这一要求除由精确设计并精密加工的前照灯灯具保证外,对光源也有非常苛刻的要求,这在欧共体法规ECE R 99中有严格规定。 为保证灯的发光中心处在灯具中的设定位置,除严格的灯头结构和尺寸外,灯中电极和电弧也必须处在严格设定的位置,ECE R 99 对此有严格规定(Fig.4、Fig.5)、灯轴偏斜度必须小于1°,对于需要先将石英熔融再夹封的灯电极位置,这样高的精度要求是很难但又必须保证的。 法规还规定电弧宽度S不得超过1.1±0.4mm(实际上合格的S灯通常<1.0mm),电弧弯曲度r不得超过0.5±0.4mm范围(实际约为

奔驰中国发展史

1878年2月,奔驰在他34岁时,首次研制成功了一台二冲程煤气发动机。 1882年4月,戴姆勒辞去奥托公司职务,与朋友们共同创建汽车制造厂。 1883年3月,奔驰开始创建“奔驰公司和莱茵煤气发动机厂”。与此同时,戴姆勒成功的发明了世界第一台高压缩比的内燃发动机,成为现代汽车发动机的鼻祖。 1885年9月,戴姆勒把它的单缸发动机装到自行车上,制成了世界上第一辆摩托车。同年10月,奔驰设计制造了一辆装汽油机的三轮汽车。 1886年3月,奔驰发明的汽油发动机为动力的三轮车被授予专利,与此同时,戴姆勒也发明出了他的第一辆四轮汽车,同年他还取得了船用发动机专利。 1889年7月,戴姆勒首先为它的汽车安装上了四档变速器。 1890年6月,戴姆勒汽车公司成立(DMG),梅巴赫设计了第一台直列4缸四冲程发动机。 1894年7月,世界首次从巴黎到鲁昂(Rouen)的汽车赛,装有戴姆勒发动机的汽车取得了胜利。 1895年5月,世界第一条公共汽车线路开始运营,该车采用奔驰与马力的发动机。1896年5月,戴姆勒汽车公司制造成功世界上第一辆货车。戴姆勒为P&L公司制造了世界首台汽车用4缸发动机。 1897年8月,世界首家出租车服务公司在斯图加特将戴姆勒制造的汽车作为出租车,并投入运营。 1901年4月,戴姆勒汽车公司制造的第一台35马力的梅赛德斯跑车赢得Nice-LaTurbie 爬山赛冠军。 1902年10月,戴姆勒获得了“梅赛德斯”法定使用权,并将“梅塞德斯”作为其新的商标。1903年12月,奔驰汽车公司的第一种装有对置式,水冷发动机和传动轴的汽车帕西法尔型汽车制造成功。 1910年11月,奔驰汽车公司开发了第一台4气门发动机。 1914年3月,奔驰制造了第一台12气缸250马力的航空发动机.。 1926年6月29日,戴姆勒公司和奔驰公司合并,成立了在汽车史上举足轻重的戴姆勒-奔驰公司(Daimler-Benz),从此他们生产的所有汽车都命名为“梅赛德斯-奔驰Mercedes-Benz”。在这之后,公司坚持以生产军用产品为方针,决心依靠德意志银行建立全德统一的汽车工业康采恩。 1934年8月,“梅赛德斯-奔驰”汽车公司制造了世界上第一辆防弹汽车770K,该车是为希特勒特制的高级轿车,车身用4mm厚的钢板制成,挡风玻璃有50mm厚,轮胎是钢丝网状防弹车胎,后排坐垫靠背装有防弹钢板,地板也被加厚到4.5mm整车重理超过5吨,它配有一台排量为7655ml的V8发动机,可产生100kw的功率,此车共生产了17辆,大部分都毁于二战,现在仅存3辆成为稀世珍品。 1936年4月,“梅赛德斯-奔驰”汽车公司首次将柴油发动机成功地安装在了轿车上,从而使轿车的使用费用大大降低。

德国汽车工业成汽车强国的七大战略特征

?德国汽车工业成汽车强国的七大战略特征 ?德国汽车工业发展的成就和战略特征,在整个欧洲最为突出和典型。从一定意义上讲,探讨德国汽车发展战略,就是探讨欧洲汽车发展战略。德国既是世界汽车的发源地之一,也是目前世界第四大汽车生产国。 根据欧洲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07年,德国汽车企业全球产量共1210万辆,占世界汽车总产量的16.9%。其销量占西欧汽车销售份额的47%。在汽车消费日益增加的新欧盟国家,德产车以超过44%的市场份额占主导地位。如果德国汽车业衰落了,欧洲汽车业在全球的优势地位也将丧失。因此,我认为,德国汽车的发展战略主导了欧洲的汽车发展战略,也代表了欧洲的汽车发展战略。面临这场全球性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德国汽车业的一举一动不仅影响着欧洲,也影响着世界。同时,危机也将考验德国汽车发展战略的正确性、适应性。下面我从七个方面归纳其战略特征。 [ 转自汽车连论坛 https://www.doczj.com/doc/3b15518150.html,/ ] 战略特征1 支柱产业地位突出

德国汽车工业为德国创造了74.4万个工作岗位;汽车工业实现的增加值约占德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5。 美国是汽车轮子上的国家,德国则是制造汽车的国家。造世界一流的汽车几乎成为德国人的精神追求。汽车在给德国带来了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成为德国科技实力的主要载体。精致一流的汽车成为德国的名片。截至2007年底的数字,可以反映出德国汽车工业在其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德国汽车工业为德国创造了74.4万个工作岗位,占德国工业岗位的1/7;德国国内1/4的税收来源于汽车工业;围绕着汽车开发、制造、销售和使用等环节,汽车工业实现的增加值约占德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5;来自于汽车工业的科技创新投入,占德国所有工业科技总投入的1/3,并由此带动了德国其他领域的技术发展。这些数字彰显出,汽车工业是德国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它为德国创造了最多的就业、税收和技术创新成果。 战略特征2 技术领先战略突出 [ 转自汽车连论坛 https://www.doczj.com/doc/3b15518150.html,/ ]

德国汽车工业质量标准-VDA6.5产品审核标准

前言 质量保证在技术和经济进步上决定着汽车制造及其配套工业的未来。必须从经济合理的观点去考虑由许多分过程组成的整个生产过程,以使质量、时间和成本达到最佳姿态。因此,VDA提出了如下汽车工业质量指南: 在过程链中,用产品审核来反映内部/外部所生产产品的质量水平。 根据由产品审核了解到的有关质量水平的情况,可以对生产过程甚至是质量体系下结论。 产品审核得到的信息用于顾客和企业的质量持续改进过程(KVP)。 本标准的表达贴近实际,容易理解。 产品审核的策划者及进行产品审核的审核员可以本标准为操作指南。 本标准采纳了一些实例以完善对产品审核的论述。

目录前言 1引言 2概念解释及产品审核的目的 2.1.概念解释 2.1.1质量审核(根据ISO8402:1994) 2.1.2产品(根据ISO8402:1994) 2.1.3产品审核 2.2目的 3 汽车制造厂及其供方的产品审核 3.1 产品审核与其他审核方式及检验的区别 3.2 产品审核流程 4 产品审核的筹备策划 4.1前提和职责 4.2审核大纲 4.3参考资料 4.4检验方法和检测器具 4.5审核员的资格 5产品审核提问表 5.1概述 5.2针对产品实体检验的提问 5.2.1研究所有资料 5.2.2随机抽样 6 产品审核的实施 6.1实施职责 6.2处理 6.3报告(纪要) 7 数据分析及缺陷原因调查 8 产品审核结果的评定

9 产品审核报告 10 根据产品审核结果制订纠正措施 10.1概述 10.1.1针对主要缺陷的措施 10.1.2针对次要缺陷的措施 10.2纠正措施的监控 11 实例 11.1实例:换挡轴Müller+公司 11.2 实例:原材料(薄钢板)Thyssen钢铁股份公司11.3实例:激光和挤压缝焊接钢板Thyssen钢铁股份公司11.3.1 抽样 11.3.2 检验范围 11.3.3 工作流程 11.3.4 产品审核报告 11.3.5 缺陷处理方法 11.3.6 发货审核 11.3.7 责任 11.4 实例:轴瓦Kühnle,Kopp&kausch股份公司11.4.1 说明:SQFE(生产和采购的系统化质量评定) 11.4.2 SQFE方法的特征值 11.4.3轴瓦实例中的方法步骤 11.5 实例:气门德国TRW股份有限公司,发动机部件11.6实例:轮胎 Continental股份公司 11.6.1检验范围,检验频次 11.6.2技术规范,检验方法 11.6.3实施 11.6.3.1审核员 11.6.3.2目检 11.6.3.3用检测设备检验 11.6.4 记录存档 11.6.5评定 11.6.6表格 11.6.6.1目检 11.6.6.2均衡试验 11.7实例:整车福特股份公司 11.7.1 符合性检验 11.7.2 整车

500家德国汽车工业协会VDA零部件企业

德国VDA汽车零部件企业(Manufacturer Group III) More than 500 members supply parts and accessories. 1. ABC Umformtechnik GmbH & Co. KG 2. Abt Sportsline GmbH 3. ACTS GmbH & Co. KG 4. AFT Atlas Fahrzeugtechnik GmbH 5. AGC Glass Germany GmbH 6. Akkumulatorenfabrik Moll GmbH + Co. KG 7. Gebrüder Ahle GmbH & Co. KG 8. Manfred Albrecht GmbH 9. Alcan Singen GmbH 10. ALFMEIER Pr?zision AG Baugruppen und Systeml?sungen 11. ALLEVARD FEDERN GmbH 12. ALLGAIER WERKE GmbH 13. ALLIGATOR Ventilfabrik GmbH 14. Altran Holding Deutschland GmbH 15. AMK Automotive GmbH & Co. KG 16. Amphenol-Tuchel Electronics GmbH 17. Amtek Tekfor Holding GmbH 18. Antennentechnik ABB Bad Blankenburg GmbH 19. anvis Group anvis Deutschland GmbH 20. Apparatebau Kirchheim -Teck GmbH & Co. 21. Argillon GmbH 22. ArvinMeritor GmbH 23. Assmus Metallveredelung GmbH 24. ATERA GmbH 25. AURORA Konrad G. Schulz GmbH & Co. KG 26. AUTOLIV B.V. & Co. KG 27. Automobil und Kunststofftechnik AKTec GmbH 28. Automotive Lighting Reutlingen GmbH 29. Autoneum Germany GmbH 30. Autotest Iggingen GmbH 31. AVL Schrick GmbH 32. Axalta Coating Systems 33. baier & michels GmbH & Co. KG 34. BALO MOTORTEX GMBH 35. BASF Catalysts Germany GmbH 36. BASF Polyurethanes GmbH 37. Baumgarten automotive technics GmbH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