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原则及方法
- 格式:ppt
- 大小:293.50 KB
- 文档页数:16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五字法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
文言文的翻译技巧,可用“留、补、调、删、换”五个字来概括。
一、留,就是保留不译。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以及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建筑物名等,可不翻译,直接保留。
例如“楚人有涉江者。
”这里的“楚”是国名保留不译。
再如“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太守”是官名也保留不译。
二、补,增补,补充原文中被省略的成分以及量词。
如“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这句“从其所……”前省略了主语“他”。
翻译时就应补充出来,译为:船停了,他从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
三、调,即调整词序。
调整倒装句的语序,如宾语前置、介宾短语后置、定语后置等,这些特殊的句式与现代汉语不一致,翻译时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调整词序。
如《童趣》中“徐喷以烟”一句,就应该调整语序理解为“以烟徐喷”,译为:用烟慢慢地喷它。
四、删,即删除的意思。
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某种语法作用,没有实在意义,翻译时要删去。
如“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这里的“也”表示肯定语气,没有实在意义。
再如“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中的“而”连接两个动词,没有实在意义。
五、换,即替换之意。
不少的文言词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翻译时应换用现代汉语的某个词语。
如“环堵萧然,不避风日”中的“堵”在古文中是墙壁的意思,而不是“堵塞”。
总之,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注意特殊句式和特殊词语,努力提高自己的古文涵养。
到那时,我们就一定会得心应手。
二、高中文言文阅读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论词李清照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
开元、天宝间,有李八郎者,能歌擅天下。
时新及第进士开宴曲江,榜中一名士,先召李,使易服隐姓名,衣冠故敝,精神惨沮,与同之宴所。
曰:“表弟愿与坐末。
”众皆不顾。
既酒行乐作,歌者进,时曹元谦、念奴为冠,歌罢,众皆咨嗟称赏。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的原则、要求与重点)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直译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这时就要采用“留、换、删、补、调、缩”等方法。
1.留即保留法。
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
如:①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译:至和元年....七月某一日,临川王安石作记。
“至和元年”是年号,“临川”是地名,翻译时应该保留。
②光武..者?”(2006高考天津卷)..难其守,问于邓禹..曰:“诸将谁可使守河内译:光武..的人?”..询问道:“众将中谁是可以派去镇守河内..认为河内防守很难,向邓禹“光武、邓禹”等为人名,“河内”为地名,应该保留。
③乃疑迁.特雄文善壮其说,而古人未必然也。
及得桑怿..事,乃知古之人有然焉,迁.书不诬也,如今人固有而但不尽知也。
(2004年高考吉林卷)译:于是怀疑司马迁...只是文笔雄健,在叙事中善于渲染,而古人不一定就是这样。
等到了解到桑怿..的事迹,才知道古时的人也有这样的情况,司马迁...的书并没有说假话,知道今人中本来就有,只是未能全都知晓。
“迁”、“桑怿”均为人名,故保留。
2.换即替换法。
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语法已经不用,在译文中,应换这些古语为今语。
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诸葛亮《出师表》)这里的“卑鄙”应替换为“地位低、见识浅”。
文言中还有一些特称词语,即各个领域中的习惯用语,如“下车”、“乞骸骨”、“除”、“拜”、“左迁”,表时间、年龄、风俗的称谓等,翻译时也要换成现在的说法。
②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
(2006年高考重庆卷)译:我希望(皇上)把崇尚节俭思虑深远作为准则,把喜好奢侈及时行乐作为警戒。
高考文言文翻译口诀及10大技巧,建议收藏文言文是高考语文的必考题型,综合性强,难度较大。
近年各地的高考试卷古诗文分值都在30分以上,文言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是不少同学在文言文翻译上总会丢分,其实文言文翻译也是有技巧哒。
文言文翻译口诀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
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
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接下来小书为大家一一解析:一增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1.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例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翻译时要补上。
例3:“君与具来。
”“与”后省略了宾语“之”。
2.增补能使语义明了的关联词:例:“不治将益深”是一个假设句,译句:“(如果)不治疗就会更加深入”。
二删就是删除,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代替,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删去。
例1:“夫战,勇气也。
”译句:“战斗,靠的是勇气”。
“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
例2:“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句:“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
例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句:“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也”为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
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三调就是调整,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才能使译句通顺。
这就需要调整语句语序,大体有四种情况:1.前置谓语后移:例:“甚矣!汝之不惠。
”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
2.后置定语前移: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可调成“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
3.前置宾语后移:例:“何以战?”可调成“以何战”。
文言文阅读精讲精练——文言翻译1.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
(1)“信”就是要准确地译出原文。
(2)“达”就是要求译文通顺流畅。
(3)“雅”则要求译文尽量生动形象。
2.翻译的具体方法有五种:留、补、换、改、删。
(1)留:文言句子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年号名、器物名等在翻译时予以保留,可不译。
例句: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句中画线部分分别是帝王纪年、古地名和古代官职名,翻译时都应保留不译。
(2)补:补出句子中省略的成分或某些必要的词、句,使句意更准确完整,句子更通顺。
例句;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这句话应译为:距离洞百余步(的地方),有(一块)石碑倒(在)路旁。
(3)换:翻译时替换文言文中的某些词和指称。
①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替换古代汉语的单音节词。
例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句中画线部分应译为: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
②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邹忌讽齐王纳谏》)句中的“修”,现代为“长”,这里指身高。
(4)改:改变一些特殊文言句式的语序,把它改成现代汉语的常规语序。
3.注意事项(1)转换:对那些词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改变,说法已经不同的词,在翻译时要转换成现代词语。
(2)对应:对应直译,逐字落实。
指译文尽可能对应原文,基本遵照原文的句式、风格,大量采用有相同语素的双音词,力求字字落实。
(3)译准词义:一是译准实词。
文言实词是文言文的主要组成要素,实词译不准确,这个句子意思就无法表达出来。
二是译准虚词。
虚词在文言文中的组词造句和表情达意功能不容忽视。
(4)译准句式:句式,是句子模式的简称,它包括句法关系和语序,在翻译时要注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
(5)译准语气:汉语按语气可分为陈述、感叹、祈使和疑问四种,在翻译时要把握好文言句子的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