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阅读 第一章 第5节
- 格式:ppt
- 大小:1.10 MB
- 文档页数:88
诗经第一章全文加翻译《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先秦时代称为“诗”或“诗三百”,后来孔子加以整理。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尊“诗”为经典,定名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诗经第一章全文加翻译相关资料,欢迎阅读!第一篇关雎【概要】这是一首恋曲,表达对女子的爱慕,并渴望永结伴侣。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注释】01、关关:指雌雄两鸟相对鸣叫02、雎鸠(JuJiu):一种鱼鹰类的水鸟,传说此鸟雌雄终生相守。
03、洲:水中陆地04、窈窕(YaoTiao):娴静端正的样子05、淑女:贤德的女子。
淑,善06、君子:对男子的美称07、好逑:好的配偶08、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09、荇(Xing)菜:一种根生水中、叶浮水面的可食用植物10、流之:随着水流而摇摆的样子11、寤寐(WuMei):指日夜。
寤,睡醒;寐,睡着。
12、求:追求13、悠:长久14、辗转反侧: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15、芼(Mao):采摘第二篇葛覃【概要】描绘一个女子做完工作,准备回娘家看望父母。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
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
是刈是濩,为絺为綌,服之无斁。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
薄污我私,薄浣我衣。
害浣害否?归宁父母。
【注释】01、葛:一种多年生蔓草,俗名苎麻,纤维可织布。
02、覃:延长、延伸03、施(Yi):同“移”04、萋萋、莫莫:植物茂盛的样子05、黄鸟:黄鹂06、喈喈(Jie):黄鹂相和的叫声07、刈(Yi):刀割08、濩(Huo):在水中煮09、絺(Chi):细,细麻布10、綌(Xi):粗,粗麻布11、斁(Yi):厌恶12、师氏:负责管理奴的女管家13、告:告假14、归:回家15、薄:语气助词,稍稍的意思16、污:用作动词,搓揉以去污17、私:指平日所穿的衣服18、浣(Huan):洗19、衣:指见客时穿的礼服20、害:同“曷”,哪些21、宁:平安,此作问安【译文】苎麻长啊长,延伸到谷中。
第2节虚字备而后神态出——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2011·四川)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吾乡吕徽之先生,家仙居万山中,博学能诗文,问无不知者,而常逃其名,耕渔以自给。
一日,携褚币诣富家易谷种,值大雪,立门下,人弗之顾。
徐.至庭前,闻东阁中有人分韵作雪诗,一人得“滕”字,苦吟弗就,先生不觉失笑。
阁中诸贵游子弟辈闻得,遣左右诘之。
先生初不言,众愈疑,亲自出,见先生露顶短褐,布袜草屦,辄侮之,询其见笑之由。
先生不得已,乃曰:“我意举滕王蛱蝶事耳。
”众始叹伏,邀先生入坐。
先生曰:“我如此形状,安可厕.诸君子间?”请之益坚,遂入阁。
众以“藤”“滕”二字请先生足之,即援笔书曰:“天上九龙施法水,人间一鼠啮枯藤。
鹜鹅声乱功收蔡,蝴蝶飞来妙过滕。
”复请粘“昙”字韵诗,又随笔写讫,便出门。
留之,不可得。
问其姓字,亦不答,皆惊讶曰:“尝闻吕处士名,欲一见而.不能,先生岂其.人邪?”曰:“我农家,安知吕处士为何如人?”惠.之谷,怒曰:“我岂取不义之财?”必易之,刺.船而去。
遣人遥尾其后,路甚僻远,识其所而返。
雪晴,往访焉,惟草屋一间,家徒壁立。
忽米桶中有人,乃先生妻也,因天寒,故坐其中。
试问徽之先生何.在,答曰:“在溪上捕鱼。
”始知真为先生矣。
至彼,果见之,告以.特来候谢之意。
隔溪谓曰:“诸公先到舍下,我得鱼,当换酒饮诸公也。
”少顷,携鱼与酒至,尽欢而散。
回至中途,夜黑,不良于行,暂憩一露棚下。
适主人自外归,乃尝识面者,问所从来,语以故,喜曰:“是固某平日所愿见者。
”止客宿。
翼旦,客别。
主人蹑其踪,则先生已迁居矣。
又一日,先生与陈刚中治中遇于道。
治中策蹇驴,时犹布衣,见先生风神高简,问曰:“得非吕徽之乎?”曰:“然。
足下非陈刚中乎?”曰:“然。
”握手若平生欢,共论驴故事。
先生言一事,治中答一事,互至四十余事,治中止矣。
先生曰:“我尚记得有某出某书,某出某传。
”又三十余事。
治中深敬之。
(节选自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八《隐逸》)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至庭前徐:缓慢B.安可厕.诸君子间厕:置身C.惠.之谷惠:赠送D.刺.船而去刺:乘坐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欲一见而.不能吾尝终日而.思矣B.先生岂其.人邪尔其.无忘乃父之志C.试问徽之先生何.在君何.以知燕王D.告以.特来候谢之意掭以.尖草,不出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徽之是一位博学多才、安贫乐道、恬淡自守、特立独行又不乏随和的隐士。
高频考点一勤于积累,善于推断——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011·湖南)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严祺先文集序归庄韩文公之文,起八代之衰,其.诗亦怪怪奇奇,独辟门户,而考亭先生尝病.其俗,曰《上宰相书》《读书城南诗》是也。
岂非以其汲汲于求知干进,志在利禄乎?故吾尝谓文章之事,未论其他,必先去其俗而后可。
今天下多文人矣,身在草莽,而通姓名于大人先生,且朝作一文,暮镌于梓,往往成巨帙,干谒贵人及结纳知名之士,则挟以为贽,如此,文虽佳,俗矣。
吾读严子祺先之文,深叹其能矫然拔.俗也。
无锡自顾端文、高忠宪两先生讲道东林,远绍.绝学,流风未远。
严子生于其乡,诵遗书,沐馀教,被服儒者,邃于经学。
平日重名节,慎行藏,视世之名位利禄,若将浼①焉。
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为迂者。
韩子尝言:“人笑之,则心以为喜。
”夫人之笑韩子者,特以其文辞为流俗所笑,犹杰然为一代儒宗;若立言之旨为流俗所笑,不又加.于古人一等乎!虽然,使韩子而居今之世,其立言之旨,当亦如严子之迂,必不至有上宰相之书、城南之诗,取讥于大儒矣。
严子之文,余所见止数十篇,论理论事,明快严峭,恂恂儒者而笔能杀人,文辞之工如此!然吾以为文辞之工,今世文人之不免于俗者,亦或能之;其所以矫然拔俗,乃在立言之旨,世所共笑为迂者也。
夫世共笑为迂,余独不以为迂,而欣赏叹诧,则余亦迂甚矣哉!(选自《归庄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新1版)注①浼(měi):玷污。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考亭先生尝病.其俗病:批评B.深叹其能矫然拔.俗也拔:拔除C.远绍.绝学,流风未远绍:继承D.不又加.于古人一等乎加:超过答案 B解析B项拔:超出,超脱。
参考译文韩文公的文章,振起了八个朝代以来的衰颓(文风),他的诗歌也与众不同,独具特色,然而考亭先生(朱熹)曾经批评他的文章庸俗,指出他的《上宰相书》《读书城南诗》就是庸俗的啊,韩愈难道不也是想孜孜以求,志在功名利禄的吗。
第二十届古诗文阅读大赛答案1~301.唇亡齿寒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
虢亡,虞必从之。
晋不可启,寇不可玩。
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选自春秋·左丘明《左传》)译文:晋献公又向虞国借路攻打虢国。
宫之奇劝阻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屏障,虢国灭亡,虞国一定跟着亡国。
对晋国不可启发它的野心,对入侵之敌不可漫不经心。
一次借路已经是过分,岂能有第二次呢?俗话所说的‘面颊和牙床骨相互依存,嘴唇丢了牙齿就受凉’,那就是说的虞、虢两国的关系。
”2.惠子相梁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 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选自《庄子·秋水》)译文:惠施在梁国做宰相,庄子去看望他。
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是想取代你做宰相。
”于是惠施唯恐失去相位,在国都搜捕几天几夜。
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鶵,你知道它吗?那鹓鶵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
在此时鹞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鶵从它面前飞过,(鹞鹰)仰头看着,发出‘喝!’的怒斥声。
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相位)来威胁我吗?”3.薛谭学讴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选自《列子·汤问》)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彻底掌握秦青的歌唱技艺,就自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去。
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用酒食设宴给他送行。
秦青打着节拍,高唱悲歌,高昂的歌声振动了林木,美妙的嗓音响彻了云霄。
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想要回来继续学习。
【关于边塞诗】这是一首边塞诗。
“边塞诗”是以描写边塞地区景物,反映边防将士的生活、战斗、思想情怀的诗篇。
边塞诗的起源一直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
《诗经》中《釆薇》、《东山》等篇章可以说就是边塞诗的最早萌芽。
汉魏南北朝时,也有一些作家写了一些边塞诗,而唐代写边塞诗最为流行,尤其是盛唐时期。
盛唐时期诗人或多或少都写过一些边塞诗,而以专写边塞诗著名的则是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焕等人。
后世因此把他们称作边塞诗派。
边塞诗之所以在盛唐特别流行,是有其历史原因的:盛唐时期汉族人民与其它民族和睦相处,友好往来,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互通有无,交流非常广泛。
但同时也存在着睦邻间的矛盾。
当时北方民族突厥、契丹、回纥以及西北的吐番等少数民族,都以游牧为业,对骑马打猎都十分熟悉,他们凭借于此,一到草深马肥季节,就瞅机会搔扰边境,而唐王朝为了保护边境安全,保护贸易交通的正常进行以促进经济发展,也经常以攻为守,进行反击。
有时唐朝统治者为了扩张势力,或者个别将领为了邀功请赏,也主动侵略少数民族。
因此,自从武则天临朝秉政到李隆基天宝年间,在东起辽宁东部,西至青海、新疆几千里的边境线上,烽烟时起,战争频繁。
盛唐边塞诗就是在这样背景下出现的。
由于边境战争连年不断,因此参军从战成了盛唐人民生活的一项内容。
一些青年男子血气方刚,想到边境上去杀敌,去立功,他们把从军参战看作是一种理想,不少青年勇跃戍边。
《燕歌行》的作者高适也是其中一个。
杨炯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
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
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
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
《占代诗歌五首》原文阅读观沧海①曹操东临碣石②,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③,山岛竦峙④。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⑤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⑥,歌以咏志。
①选自《乐府诗集》,这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Qiao)郡(现在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
②(碣(j i6)石)山名,在现在河北昌黎。
公元207年7月,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③(澹澹(dan dan))水波荡漾的样子。
④(竦(son g)峙)高高地挺立。
竦,高。
峙,挺立。
⑤星汉(星汉)银河。
⑥〔幸甚至哉)庆幸得很,好极了。
幸,庆幸。
至,极点。
最后两句每章都有,与本诗正文的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次北固山下③王湾客路④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⑤,风正一帆悬。
海口生残夜⑥,江春入旧年⑦。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⑧。
③选自《全唐诗》。
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北固山,在现在江苏镇江北。
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现在河南洛阳)人。
唐代诗人。
④(客路)旅途。
⑤〔潮平两卅阔)潮水涨满时,两斗之间水面宽阔。
⑥]残夜)夜将尽未尽的时候。
⑦(江春入旧年)意思是,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⑧(归雁洛阳边)希望北归的人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钱塘湖春行①白居易孤山②寺北贾亭③西,水面初平④云脚低⑤。
几处早莺争暖树⑥,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⑦,绿杨阴里白沙堤⑧。
①选自《白氏长庆集》。
钱塘湖,即杭州西湖。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叫香山居士。
太原(现在属山西)人。
唐代大诗人。
著有《白氏长庆集》。
②(孤山)在西湖的后湖与外湖之间,山上有孤山寺。
(3)(贾亭)贾公亭。
唐代贞元中,贾全在杭州做官的时候在西湖造了这个亭。
④(水面初平)湖水才同堤平,即春水初涨。
⑤(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所以说"云脚低”。
(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感讽五首(其一)李贺合浦①无明珠,龙洲②无木奴。
足知造化力,不给使君须。
趑妇未织作,吴蚕始蠕蠕。
县官骑马来,狞色虬紫须。
怀中一方板,板上数行书。
“不因使君怒,焉得诣尔庐?”越妇拜县官:“桑芽今尚小,会待春日宴,丝车方掷掉③。
”越妇通言语,小姑具黄菜。
县官踏飧④去,簿吏复登堂。
[注]①合浦:今广西合浦县,古代盛产珍珠。
东汉时合浦太守贪得无厌,命人大肆开采,使珠贝迁徙,百姓无珠可采。
②龙洲:在今湖南汉寿县,盛产古代被称为“千头木奴”柑橘。
③掷掉:抛掷织布梭。
④踏食:饱食。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是一首现实主义叙事诗,一反李贺大部分诗作幻怪诡谲的风格,而以极其平直、质朴的语言进行写人叙事。
B. 前四句先引用典故,再指出大自然为人们提供了如此丰富的资源,也经受不住“使君”这类贪官无休止的搜刮。
C. “怀中……行书”两句表明县令的催逼不是个人行动,而是官府规定,从而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整个官府机构。
D. 最后两句以人物行为的对比作结,诗歌戛然而止,这种留白式结尾韵味悠长,耐人寻味,使诗歌更具感染力。
16. 诗中的县令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诗歌是怎样从正面刻画这一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5. D “对比”错。
县官大吃大嚼一顿,刚刚离开,而管理税收的小吏又闯了进来,人物行为并未形成对比,他们都是来搜刮百姓来的。
16. 人物形象:冷酷;狐假虎威、作威作福刻画形象的手法:通过肖像、行动、语言,从表及里地塑造了县官这一人物形象。
①诗人用“骑马来”这一行动写出县官摆威风的情景,然后用“狞色”一句刻画县官的肖像,引起读者的憎恶感。
②“怀中一方板”两句是动作描写,意思是从怀中取出一方催收赋税的纸板,写出这个县官气势汹汹,借着官府的公文毫不讲理地催收;③“不因”两句是语言描写,把县官狐假虎威的行径和盘托出。
④诗人用“踏飧”一词形容县官的吃相,带着诗人强烈的憎恨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