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知识梳理
- 格式:pdf
- 大小:778.42 KB
- 文档页数:8
种群和群落第一节种群的特性种群: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注意】(1)两个要素:“同种生物”和“所有个体”各个年龄段的个体/雌雄个体(有性别差异的生物)(2)两个条件: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存在的种群必须有一定期空限制(种群的时空界线随研究工作方便性划分)(3)两个方面:宏观: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微观: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辨析】种群、个体、物种(1)种群所具有的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特性是个体所不具有的,个体只能由出生、死亡、年龄、性别等特性。
(2)同一物种在不同区域内可以有多个种群,但同一种群内的个体都为同一物种。
特性:数量特性、空间特性、遗传特性种群的数量特性:(一)种群密度(最基本数量特性):含义: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表达方法:种群密度=种群的个体数量/面积或体积特点: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差别很大;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也有差异。
意义: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期期内的数量。
应用:农林害虫的监测、预报;渔业捕捞强度的拟定(二)出生率和死亡率:含义:出生率:单位时间内新个体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死亡个体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意义: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
(三)迁入率和迁出率:含义:一个种群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分别称为迁入率或迁出率。
意义: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
【学科交叉】中国人口增长:出生率>死亡率城市人口增长:迁入率>迁出率计划生育政策控制出生率,使增长率下降。
(四)年龄组成:含义: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类型和特点:【说明】1.处在生殖前年龄的个体称为幼年个体(幼体);处在生殖年龄的个体称为成年个体;处在生殖后年龄的个体称为老年个体。
2.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不一定保持稳定。
生物知识点总结种群群落一、种群的定义和特点1. 定义:种群是指在特定地区内同一种类个体的集合。
这些个体在遗传上互相关联,并且能够相互繁殖,形成新的后代。
种群是生态学中研究的一个基本单位。
2. 特点:种群具有以下特点(1)个体间遗传关联:种群中的个体之间具有很强的遗传关联,它们共享相似的基因组成。
(2)繁殖关联:种群中的个体之间能够进行交配和繁殖,形成新的后代。
(3)空间关联:种群中的个体通常分布在同一地区内,占据特定的生境。
(4)种群大小:种群的大小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
二、群落的定义和特点1. 定义:群落是指在特定地区内多种不同种类的生物的集合。
这些不同种类的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
2. 特点:群落具有以下特点(1)多样性:群落中包含多种不同种类的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2)相互依赖:群落中的不同生物种类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它们通过食物链、共生关系等方式相互联系。
(3)稳定性:群落通常是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其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着相对稳定的状态。
三、种群和群落的相互关系1. 种群与群落的关系种群和群落是生态系统中不同层次的组成部分,在生态系统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种群是群落的组成单位,同时也受到群落环境的影响;群落由多个种群组成,种群的变化会影响到群落的稳定性和多样性。
2. 种群对群落的影响种群对群落有以下影响(1)形成群落的基础:群落由多个不同种类的种群组成,种群的数量和分布会影响到群落的多样性和稳定性。
(2)供给能量:种群通过生物体内物质的新陈代谢,向周围环境输入能量和物质,成为群落能量的来源。
(3)形成食物链:种群间的掠食和食物链关系,形成了群落食物链的基础,维持了群落的生态平衡。
3. 群落对种群的影响群落对种群有以下影响(1)生境条件:群落提供了种群生存和繁殖的环境条件,包括食物、栖息地、水源等。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知识点高中生物学课程中,种群和群落是比较重要的知识点。
种群指在同一地域区域内并具有相同基因型的物种个体群体,而群落则是指在同一区域内生活在一起,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自然生态系统的全部有机体群体。
本文将重点介绍种群和群落的一些基本概念、组成结构及其相互关系。
一、种群的概念及组成1. 种群概念:种群是指在同一地域区域内并具有相同基因型的物种个体群体。
这里的区域可以是一个小河流、一个树林或整个地球上某个区域等等。
同一区域的个体组成种群,而且具有一定的种群规模和空间分布。
2. 种群的组成:种群的组成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1)基因型:种群内的个体具有相同基因型,但也可能会存在变异。
基因型受到基因和表现型的影响。
(2)数量:种群的数量一般比单个个体多得多,在有限的空间内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
数量多的群体往往表现出更加灵活、适应力强,便于繁殖扩大。
(3)空间分布:种群中的个体分布在同一区域内,但可能在不同的小区域内生活。
(4)性别和年龄结构:生物体的性别和年龄差异对种群的数量和稳定性具有重要的影响。
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段的个体具有不同的特征和行为,这些特征和行为都会影响种群的群体动态和结构。
二、群落的概念及组成1. 群落概念:群落是指在同一区域内生活在一起,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自然生态系统的全部有机体群体。
不同种类的个体在群落内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
2. 群落的组成:群落的组成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1)生境:生境是群落生存和发展的物理和化学条件,包括土壤、温度、光线、水分、空气质量等一系列因素。
(2)生物群落:指与生境相适应的各种生物种群。
群落内的个体数量和种类相对稳定,但是数量和比例随时在变动,受到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3)生态因素:生态因素分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主要指相互作用的种类和数量,非生物因素主要指生境条件的共同作用。
三、种群和群落相互关系1. 种群与群落的关系:种群和群落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两者的数量和比例相互作用,影响着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种群群落知识点总结种群和群落是生态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概念,它们分别代表了生物学中不同的层次和组织形式。
种群是一群具有相同基因型的个体的集合,它们占据了同一生境并且能够进行繁殖。
而群落则是由多个不同种群组成的,它们共同占据着某一个生态系统,并且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生态网络。
本文将对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进行深入总结和分析。
一、种群1.1 种群的定义种群是指生物学中具有相同基因型的个体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的总和。
种群内的个体之间能够进行有效的基因交流,保持着一定的遗传稳定性。
种群可以是植物、动物或微生物等生物体的群集,它们通常占据着相同的生境,并通过繁殖来维持自身数量和持续存在。
1.2 种群数量和密度在生态学研究中,种群数量和密度是两个重要的指标。
种群数量是指在一定生态系统内的某一时刻内种群的总数,它可以通过样地调查、标记再捕捉法等方法来进行估算。
而种群密度则是指种群数量与生境面积的比值,它可以反映出生态系统中的种群分布和生态资料。
种群数量和密度的变化将直接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物种分布。
1.3 种群结构与变动种群结构是指种群内个体的年龄、性别、体型分布以及其相互关系等因素的总和。
种群结构是影响种群稳定和持续存在的重要因素,它可以通过人口金字塔、年龄结构分析等方法来进行研究。
而种群的变动则是指种群数量和密度在一段时间内的变化,它受到环境因素、繁殖率、捕食种群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种群的变动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动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1.4 种群生态学种群生态学是研究种群在生态系统中的数量、分布和相互关系等生态因素,以及它们对环境因子的适应和响应机制的学科。
种群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包括样地调查、捕捉标记法、种群动态模型等,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生物种群在自然界中的生存状态和演化过程。
二、群落2.1 群落的定义群落是指在同一生态系统内,由多个种群组成的各种生物体的集合。
这些不同种群之间存在着多种种间相互作用,包括竞争、捕食、共生、共存等。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一节种群的特征1.种群密度概念: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特点: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差异很大。
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2.年龄组成概念: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类型: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稳定型: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
衰退型: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研究目的:对于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3.性别比例概念: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量的比例。
类型:雌多于雄;雄多于雌;雌雄相当。
研究目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种群密度。
4.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
死亡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
研究目的: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一、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1.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2.构建数学模型的方法步骤: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检验或修正。
3.数学模型的表达形式⑴数学方程式:优点是科学、准确。
⑵曲线图:优点是直观。
二、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1.含义:在理想条件下的种群,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大致呈“J”型。
2.数学模型⑴模型假设①.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②.数量变化: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
⑵建立模型:t年后种群数量表达式为Nt=No×λ的t次方。
⑶各参数意义:No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为时间(年),N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三、种群生长的“S”型曲线1.含义:在资源和空间有限的条件下,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呈“S”型。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
(3)年龄组成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增长型:出生率>死亡率→增加稳定型:出生率≈ 死亡率→不变年龄组成衰退型:出生率<死亡率→减小种群密度(4)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3.种群的空间特征(1)含义:种群中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考点一种群的特征(5 年8 考)1.种群的概念种群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种群的数量特征①调查期间无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②标志物对所调查动物生命活动无影响①随机取样②样方大小适中③样方数量不宜太少注意事项调查程序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植物或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昆虫卵、蚜虫、跳蝻等)对象标志重捕法样方法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曲线图柱形图(1)统计图均匀分布型:如稻田中水稻的空间分布)随机分布型:如田野中杂草的分布(2)类型集群分布型:如瓢虫的空间分布4.种群密度的估算方法(1)“两看法”选择合适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2)样方法与标志重捕法的比较种群年龄组成的类型及判断技巧(2)曲线图和柱形图{无论何种图形,均应注意各年龄段个体的比例——增长型中的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稳定型中的各年龄段个体比例适中;衰退型中的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
(1)针对“样方法”(3)各图示共性及判断技巧“S”型曲线“J ”型曲线项目①须做到“随机”取样。
②须把握取样方法——长方形地块“等距取样,” 方形地块“五点取样。
”③需分别计数并最终求平均值。
④须把握如下计数原则: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相邻两边及顶角上的个体。
(2) 针对标志重捕法N 初捕数 × N 再捕数①须牢记估算公式:N 总= N 再捕中标记数 ;②善于快速确认估算值与“实际值”间的误差:由于再捕中标志者位于分母上——若初捕放归后某些原因致分母增大(如标志物影响其活动),则估算值偏小;反之,若某些原因致分母减小(如因初捕受惊吓,不易被再捕,因标志物致其更易被天敌捕食等),则估算值将偏大。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知识点第四章种群和群落一、种群1: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群落: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种群密度(最基本)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2、种群特征增长型年龄组稳定型衰退型性别比例1)种群密度a、定义: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范围小的动物b、调查方法: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离取样法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围大的动物2)出生率、死亡率:a、定义: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b、意义:是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3)迁入率和迁出率:a、定义: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b、意义: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针对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起决定作用。
4)年龄组成:a、定义: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b、类型:增长型(A)、稳定型(B)、衰退型(C);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种群密度会增大。
稳定型: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
衰退型:幼年个体较少,而中老年个体较多,种群密度会减小。
c、意义: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5)性别比例:a、定义: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b、意义: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3、种群的数质变革曲线:①“J型增长”a、数学模型:(1)(2)曲线(如右图)b、条件:理想条件指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c、举例:自然界中确有,如一个新物种到适应的新环境。
②“S型增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
a、条件:自然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b、曲线中注意点:(1)K值为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2)K/2处增长率最大。
➢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的数量会急剧下降甚至消失。
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一、种群的概念种群是指在某一地域内所有同一物种的个体的总和,种群的概念是生物学家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个概念。
种群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基本单元,它是通过生殖隔离与进化而与其他种群区分开来的一个群体。
种群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同一物种的个体总和。
种群是由同种个体组成的总和,这些个体属于同一物种,可以在某个特定的地理范围内进行交配和繁殖。
2、空间和时间上的联系。
种群的个体之间通常存在一定的空间关系,它们可能生活在同一地区内,如森林、草原、湖泊等特定的生态环境中;同时,种群也有一定的时间联系,可以通过繁殖将其后代代代传承下去。
3、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种群数量会随着环境变化而产生波动,这可能受到食物、栖息地、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可以直接影响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
二、群落的概念群落是指在某一地区内由多种不同种群组成的生物社区,它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群落的概念是生态学家们对不同种群在相同地域内相互作用的总和。
群落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多样性。
群落内通常包含多种不同的物种,它们之间可能是竞争关系、捕食关系、共生关系等各种相互作用。
2、相互依赖。
群落内的不同物种通常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
它们通过食物链、食物网、种间关系等不同的关系方式相互联系在一起。
3、稳定性和动态性。
群落内的种群数量和种类组成是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
这种动态性使得群落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稳定性。
三、种群与群落的关系种群和群落是生态系统中密切相关的两个概念,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关系。
种群和群落之间的关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相互作用关系。
种群和群落之间存在着多种不同的相互作用关系,包括种间相互作用、种内相互作用、种间竞争、捕食关系等。
这些相互作用关系使得种群和群落之间形成了复杂的生态系统。
2、资源利用和能量传递。
种群和群落之间通过资源的利用和能量的传递来维系自身的生存和繁衍。
必修三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第二节 种群的数量变化一、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概念:生活在同一区域的同一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如: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鲤鱼就是一个种群)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最基本特征)出生率:单位时间里新出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分别称为迁入率或迁出率。
年龄组成: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
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
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样方法——常用调查植物五点取样法:适用于总体为正方形;等距取样法:适用于总体为长方形时2)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动物例:对某地麻雀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了50只麻雀,把这些麻雀腿上套上标记环后放掉,数日后又捕获了40只,其中有标记环的10只,那么该地大约有麻雀200只N :50=40:10 N =200只2、种群的数量变动及数字模型(S ”型曲线tt条件:食物、空间充裕、无敌害等理想条件“J”型曲线特点:种群数量连续增长,无K值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
实例:20世纪30年代,美国岛屿上环颈雉的增长模型假设: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X倍建立模型:t年后种群数量为:N t=N0X t特点:种群数量连续增长原因:因生活条件有限而使种内斗争加剧;以该种群生物为食的捕食者“S”型曲线数量的增加特点:不能连续增长,达最大值(K值)后停止增长,有的在K值左右保持相对稳定概念:种群经过一段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实例:在0.5mL培养液中放入5个大草履虫,然后每隔24h统计一次大草履虫的数量,大草履虫的数量在第二天和第三天增长较快,第五天以后基本维持在375个左右。
⾼中⽣物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种群是指⽣活在同⼀地点的同种⽣物的⼀个群体。
下⾯店铺给你分享⾼中⽣物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欢迎阅读。
⾼中⽣物种群和群落知识点【1】 ⼀. 种群 1. 概念 ⽣活在同⼀地点的同种⽣物的⼀群个体。
种群既是⽣物繁殖的基本单位,也是⽣物进化单位,具有基因交流的能⼒;种群不是个体数量的简单相加,⽽是⼀个具有⾃我调节能⼒的有机单元。
要分清“同⼀个物体”和⽇常⽤语中“同⼀类⽣物”的区别,如:“⾍、树、草、鱼、蛇、鸟”等不是⼀个种群,⽽是⼀类⽣物。
注意区分“种”与“纲、⽬、科、属”等分类单位。
例如:黄⼭上的全部黄⼭松是⼀个种群,⽽黄⼭上的所有松树就不是⼀个种群,因为除了黄⼭松,还有其他松树。
2. 种群的特征 ⽣物个体不具备这些特征。
(1)种群密度 即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种群密度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同物种、同⼀物种在不同环境中的种群密度有差异。
调查⽅法: ①标志重捕法(捉放法): ⼀般适⽤于动物,就是在⼀个⽐较明确界限的区域内,捕捉⼀定数量的动物个体进⾏标志,然后放回,经过⼀个适当时期(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充分混合分布)后,再进⾏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数的⽐例,来估计该区域该动物的种群数量,即可算出该动物的种群密度。
标志重捕法的前提是: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在重捕时被捕获的⼏率相等。
例如:假设在对某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次捕获并标志A只个体,第⼆次捕获B只个体,其中标志个体C只,设该种群数量为N,则: N:A=B:C,N=(A×B)/C(只) ②样⽅调查法: ⼀般适⽤于植物,即在某⼀⽣态系统中,随机取若⼲样⽅,在样⽅中计数全部个体,然后将其平均数推⼴,估数种群整体。
样⽅形态可以是长形、长⽅形、条带形和圆形等。
注意以下两个概念: 样⽅(样本):从研究对象的总体中,抽取出来的部分个体的集合。
随机取样:在抽样时,如果总体中每⼀个个体被抽选的机会均等,且每⼀个个体被选与其他个体间⽆任何牵连,那么,这种既满⾜随机性,⼜满⾜独⽴性的抽样,就叫做随机取样(或叫做简单随机取样)。
精品文档5、性别比例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研究意义:实际应用:一、种群的特征6、年龄组成可以影响种群的和,而性别比例只影响种群的(一)种群的数量特征(二)种群的空间特征种群的空间特征(并举例说明):种群的数量特征有。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种群密度2、。
(1)种群密度是种群______________)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2二、种群数量的变化:逐个计数法①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在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时,可以逐个计数。
但是,在多数情况下,逐个计数非(1常困难,需要采取估算的方法。
)形成条件:样方法②(2)图像:定义适用对象计数方法计数规律公式:取样的关键特点: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2、③标志重捕法(1)形成原因:自然界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以该种动物数量也会,这就会定义使种群的。
当适用对象时,种群的增长就会,有时会(2)计算公式图像注意事项)种群密度反映了(3,但是仅靠这一特征还不能反映的群究要还长的数种知。
要道群量消,需研种等其他数量特征。
种群密度。
迁出率和迁入率死亡率出生率特点:、3年龄组成4(3)K值又称为,、各类型及其特点:三、群落的结构:、种群定义:1意义研究年龄组成的: 群落定义2 丰富度:精品文档.精品文档3、种间关系包括:①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
植物出现这一现象的影响因素是 4、竞争:,动物出现这一现象的影响因素是和。
1)定义:(②在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往往分(2)图像:不布着,同一地段上,它们常呈。
四群落的演替1 演替的定义:5、捕食2 、演替的两个类型:(1)定义:和。
①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植被覆盖的地面,、但被的地方)图像:(2发生的演替。
例如在、、上进行的演替。
②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是原有的,甚至保留了植物的或者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上进行的演替。
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三节群落的结构第四节群落的演替一、群落的结构特征(1)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有差别,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3)种间关系1)捕食:(斗争中最激烈的)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如:羊吃草,狼吃鹿。
2)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互相从对方获利。
如:豆科植物和根瘤;人和肠道细菌。
3)竞争:两种不同生物为争夺资源和空间而斗争。
如:牛和羊,田里的水稻和杂草。
4)寄生: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生物体表或体内,对一方有利而对另一方有害。
如:植物和菟丝子;噬菌体和细菌;绦虫和猪。
(4)群落的空间结构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物种分布,森林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动物的分层与食物和栖息条件有关。
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物种分布,不同地段往往分布不同种群,同一地段的种群密度也有差异。
二、群落的演替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1)群落演替的过程和主要类型①初生演替:在一个从来没有.......,但被彻底消灭........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例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演替的过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②次生演替: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2)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人类可以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甚至可以建立人工群落。
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1、群落的物种组成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有差别 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互利共生(如图甲):根瘤菌、大肠杆菌等 捕食(如图乙) 2、群落的种间关系 竞争(如图丙):不同种生物争夺食物和空间(如羊和牛) 强者越来越强弱者越来越弱 寄生:蛔虫、绦虫、虱子、蚤 植物与光照强度有关垂直结构 动物与食物和栖息地有关3、群落的空间结构:水平结构4、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高中生物知识点:种群和群落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其中最基本的是种群密度2、影响种群密度决定因素是(直接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3、①死亡率 ②出生率 ③性别比例 ④年龄组成(预测种群数量将来发展趋势)3、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样方法(植物和运动能力较弱的动物)、标志重捕法(运动能力强的动物)4、调查培养液酵母菌种群密度方法:抽样检测(振荡的作用:使酵母菌均匀分布 )5、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方法:取样器取样(统计丰富度的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3: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的总称群落:一定区域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4、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1)“J”型增长: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增长率不变Nt=N0入t (N0表示起始数量 入:数量是一年前的倍数 t:时间)(2)“S”型增长:在自然条件下,资源和空间都是有限的;种群数量为K/2时,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为K时,增长率为05、K值(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数量6、阴影部分代表:环境阻力7、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8、种间关系:竞争 捕食 寄生 互利共生9、群落的空间结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植物的垂直结构主要与光照强度有关;动物的垂直结构与食物和栖息空间有关水平结构:镶嵌式分布9、演替的类型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它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夯实基础】知识点一:种群和群落概念的理解(不要死记,要知道判断知识点二:种群的特征1、种群密度:(最基本特征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⑴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以及活动能力差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如。
※提醒复习:样方大小的确定以及选取样方的方法等相关知识。
⑵标志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主要是会计算!!!(3灯光诱捕法:趋光性的昆虫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数量的重要因素3、年龄组成:(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①增长型:幼年个体多于老年个体;出生率>死亡率;增长;②稳定型:各年龄期个体数比例适中;出生率≈死亡率;稳定;③衰退型:老年个体多于幼年个体;出生率<死亡率;减少。
4、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应用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种群的性别比例,使其种群密度明显降低。
(属于生物防治知识点三: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数学模型1、概念:(略,无需记2、类型:数学模型常见的表现形式有两种,分别是和,其中前者比较准确,后者更为。
3、建立的步骤:(详见教材P65,理解记忆知识点四:种群增长的两大曲线:曲线和曲线1、两个曲线的对比:主要从三个方面对比学习:①产生条件;②增长特点;③有无K值。
2、环境容纳量:在的情况下,一定中所能维持的种群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
应用:①建立自然保护区,给濒危动物更宽广的生存空间,改善它们的栖息环境,从而提高环境容纳量,是保护它们的根本措施;②鼠害的控制方面。
3、种群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请复习我们补充的知识点五:群落的结构1、群落的物种组成(1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群落中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3一般来说,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2、种间关系★学习指导:结合教材P73图4—10,理解四种种间关系的概念(不要记,理解后会判断,重点掌握每种关系我们所介绍的数量坐标图和能量关系图,记住常见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