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提纲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5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提纲一、大体框架1.古代文学史的划分: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2.文学史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修辞手法的逐渐成熟、文体多样化、作家人物形象逐渐丰满二、夏商周文学1.夏代文学:《夏小正》、《史记》中记录的文学成果2.商代文学:甲骨文、《诗经》3.周代文学:《周易》、《尚书》三、秦汉魏晋文学1.秦汉文学:《楚辞》、史书体裁的发展2.魏晋文学:建安文学、乐府诗、骈文、魏晋之难3.创造性的文学理论:刘勰的《文心雕龙》四、南北朝隋唐文学1.南北朝文学:乐府民歌、士人诗、佛教文学2.隋唐文学:唐诗的发展、辞章体诗、玄宗时期的文学繁荣3.文化交流与诗歌的发展:唐代与西域的交流、唐代与日本的交流、诗歌和绘画的结合五、宋元明清文学1.宋代文学:唐宋八大家、宋词的发展、宋代戏剧3.明代文学:洪武年间的文艺运动、明代小说的发展4.清代文学:四大传奇、三言、八旗文学六、文学理论1.中国古代文学的审美观念:治身、齐家、治国、和天下2.文学批评的发展:修辞手法的研究、文体论争、诗歌的审美标准3.审美观念的转变:宋代理学对文学的影响、《红楼梦》的写作风格对小说的影响七、作家人物1.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屈原、诗经的作者、严子陵、张衡、刘勰、杜甫、李白、李商隐、苏东坡、白居易、王安石、辛弃疾、杨万里、陆游、曹雪芹等2.文学作品的背后人物:《红楼梦》的曹雪芹与高鹗、《水浒传》的施耐庵与罗贯中、《西游记》的吴承恩、《活佛骑鲸记》的吴祯八、中国古代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对比1.中国古代文学的特点与世界文学的异同2.中外文学作品的交流与影响3.中国古代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九、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方法1.对文学文本的解读与分析2.对历史背景的研究3.对文学理论的研究4.文学批评和评价方法的探索以上是关于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复习提纲,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详细拓展和调整。
最后,希望你能够有效地复习,顺利通过考试!。
中国古代文学史 (3)《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提纲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先秦文学概讲1.概述先秦文学的进展历程。
2.简述先秦历史散文的进展历程。
3.简述先秦诸子散文进展的历史时期。
第二章神话1.举例叙述中国古代神话的要紧内容。
2.结合具体作品,试论中国古代神话的艺术特征。
3.结合《鲧禹治水》、《女娲补天》,谈谈上古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
4.名词解释:神话。
第三章《诗经》1.《诗经》的集结与成书的大致事情怎么?2.《诗经》是怎么分类与编排的?3.汉代的传《诗》的事情怎么?4.《诗经》的思想内容大体上可分为哪几类?试举例讲明。
5.结合作品论述《诗经》的艺术成就。
6.举例论述、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7.《诗经》的语言和形式特点有哪些?8.从《大雅·生民》、《王风·黍离》、《秦风·蒹葭》、《卫风·氓》、《豳风·七月》、《小雅·采微》、《王风·君子于役》中,挑选两篇举行赏析。
9.名词解释:《诗经》、“诗之六义”、赋比兴、风雅颂、三家诗、毛诗、毛诗序。
第四章历史散文1.简述《尚书》的文学价值。
2.简述《春秋》的艺术成就及妨碍。
3.简述《左传》的基本思想。
4.试论《左传》的要紧文学成就。
5.举例论述《左传》战争描写的特点。
6.挑选《左传》中《晋公子重耳之亡》,或《晋楚城濮之战》举行分析。
7.《国语》的要紧艺术特点有哪些?8.简析《国语·邵公谏弭谤》的艺术特点。
9.举例论述《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10.挑选《战国策》中《苏秦始将连横》或《冯谖客孟尝君》举行分析。
11.名词解释:《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
第五章诸子散文l.谈谈你对孔子思想的明白。
2.简论《论语》的艺术特点3.简述《墨子》文章的基本特点。
4.啥是“三表法”?5.《老子》散文的艺术特点要紧有哪些?6.谈谈你对老庄思想基本精神的明白。
7.以《逍遥游》为例,谈谈《庄子》散文的要紧艺术特点。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提纲一、前秦时期的文学1.前秦时期文学的特点和背景分析:前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衰荣交替的时期,政治黑暗,社会动荡。
由于战乱和政治压迫,文学创作受到严重限制,出现了文学的衰落。
二、南北朝时期的文学1.南北朝时期文学的特点和背景分析:南北朝时期由于南北分裂,政治动荡,社会动荡,文学创作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主要表现出悲壮、抒情的特点。
2.南北朝时期文学的代表作品和作家:代表作品有《陈情表》、《孔尚任表状》等,代表作家有陈寿、陆机等。
三、隋唐时期的文学1.隋唐时期文学的特点和背景分析:隋唐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文学创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隋唐时期的文学主要表现出豪放、骚气和儒雅的特点。
2.隋唐时期文学的代表作品和作家:代表作品有《长恨歌》、《鹿柴》等,代表作家有白居易、岑参等。
四、五代时期的文学1.五代时期文学的特点和背景分析:五代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政治动荡的时期,文学创作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五代时期的文学主要表现出忧愤、辽阔和浪漫的特点。
2.五代时期文学的代表作品和作家:代表作品有《观差》,代表作家有李煜、李清照等。
五、宋元时期的文学1.宋元时期文学的特点和背景分析:宋元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风华绝代的时期,文学创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宋元时期的文学主要表现出纤细、含蓄和深沉的特点。
2.宋元时期文学的代表作品和作家:代表作品有《红楼梦》、《水浒传》等,代表作家有杨万里、文天祥等。
六、明清时期的文学1.明清时期文学的特点和背景分析: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政治稳定但思想封闭的时期,文学创作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明清时期的文学主要表现出懦弱、顺从和自卑的特点。
2.明清时期文学的代表作品和作家:代表作品有《西游记》、《儿女英雄传》等,代表作家有施耐庵、吴敬梓等。
七、现代文学1.现代文学的特点和背景分析:现代文学是中国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它在接受和吸收西方文学的同时,保留了中国文学传统的一些特点。
名词解释1、豪放词派:答:豪放词派就是婉约词派相对的宋代词派,由苏轼开创,至辛弃疾而大成,包括黄庭坚、晁补之、陆游以及陈亮、刘过、刘克庄等词人,因她们的词风飘逸豪放故名。
2、临川四梦:答:就是指明代汤显祖的四部著作,即《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
因作者就是江西临川人,而这四部戏都写到梦境,故称“临川四梦”,又称“玉茗堂四梦”。
3、套数:答:就是散曲中相对于小令一种大型体式,与诸宫调有渊源关系,就是由多种曲调连贯而成的整套曲子。
又名“套曲”、“散套”。
4、唐传奇:答:唐代流行的文言小说,作者多以传、记名篇,以史家笔法传奇闻轶事。
“传奇”一词最早见于裴铏的小说集《传奇》,后来逐渐被认为就是一种小说的体裁,并作为唐人文言小说的通称而沿用。
5、人情世态小说:答:人情世态小说属于通俗小说的一种,又叫“人情小说”,就是指立足人间社会,以基本写实的方式来描写家庭生活、婚姻、男女感情,并反映社会现实的小说作品。
6、玉茗堂四梦:答:汤显祖的四部传奇,《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合称“玉茗堂四梦”,又称为“临川四梦”,因汤显祖为江西临川人故得名。
7、“三言二拍”:答:“三言”即明代冯梦龙整理、编撰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就是三部影响很大的话本、拟话本小说集。
“二拍”即明代凌濠初编写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就是“三言”之后重要的拟话本集。
“三言二拍”代表了明代白话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
8、南洪北孔:答:清初,剧坛出现了洪升与孔尚任两位著名的剧作家。
洪升创作的剧作《长生殿》与孔尚任创作的剧作《桃花扇》代表了古典戏剧创作的两座高峰,堪称传奇剧本中的双壁,因为洪升就是南方浙江钱塘人,孔尚任就是北方山东曲阜人,故两人有“南洪北孔”的美誉。
9、志怪小说:答: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小说。
内容主要记述神鬼怪异、远方异物,宗教迷信色彩浓重,但也有不少有意义的作品,代表作就是干宝的《搜神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提纲绪论1. 文学与外在环境之关系2. 中国文学与宗教之关系3. 「文学通史」、「文学断代史」、「文学专史」的特性与重要著作4. 民间文学与文人创作的关系5. 历代文体兴盛与帝王提倡之关系6. 中国「文体」观念的演进与代表著作7. 「文学运动」的特质先秦诗经1. 简述诗经的作者与时代。
2. 孔子删诗之说的商榷。
3. 何谓「六义」,试举例说明。
4. 何谓「四始」?各家说法中裴普贤先生认为《史记》的四史说最为乎实,何故?5. 试比较《诗经》与《楚辞》的不同。
先秦散文1. 请简述先秦散文的发展梗概。
2. 先秦散文中,《左传》、《国语》、《战国策》的文章有何特色?先秦楚辞1. 何谓「楚辞」?楚辞的艺术特色与成就为何?2. 何谓「离骚」?〈离骚〉写作的时代背景与情志内容为何?3. 何谓「九歌」,九歌的文学特征为何?4. 试比较《诗经》与《楚辞》的不同。
先秦神话1. 何谓「神话」?中国神话的类型与题材有哪些?2. 请介绍几本保存中国古神话的重要典籍。
先秦文论1. 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莫不同祖风骚」,李白〈古风〉:「劣于汉魏近风骚」,何谓「风骚」?其代表的文学精神为何?汉赋1. 「赋」的文学特征如何?赋体文学发展的源流与演变如何?2. 汉代辞赋分「写物」、「言志」两大系统,请举例说明。
3. 汉赋全盛时期,重要赋家及其作品介绍。
4. 汉赋兴盛的的原因为何?5. 汉赋受到儒家何种理念的支持?此理念与实际相符的情形如何?6. 两汉赋体的演变与发展。
汉散文1. 两汉散文概述。
2. 请概述汉代散文的成就。
3. 试述《史记》的文学成就。
4. 史记的文学价值。
5. 王允说:「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王固认为:「司马迁著书,……微文刺讥。
」《史记》是否为谤书?试抒己见。
6. 试比较司马迁《史记》与班固《汉书》文章风格、取材、内容之异同。
7. 试述王充之文学见解。
汉代诗歌1. 何谓「乐府」?乐府官署的兴废时期为何?与文学的关系如何?2. 郭茂倩《乐府诗集》有关汉乐府之分类如何?试列举诗例说明。
先秦文学史大纲第一讲绪论第一节中华文明的产生与文化的发展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启建立夏朝,创立了中国最早的国家形态。
公元前十六世纪,汤建立商朝。
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自商朝。
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成熟文字形态。
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建立周朝。
中国社会进入以礼乐为标志的理性文明阶段。
春秋时期,诸侯壮大,周天子权威衰落,由分封制度奠定的政治关系也遭到破坏。
史官以及史籍的载录成了此时期重要的文化现象。
战国时期,周王室沦落为普通的小诸侯国,又被吞灭。
礼乐文化分崩瓦解。
士阶层迅速发展,百家争鸣。
随着秦始皇统一中国,百家争鸣也告一段落。
自周朝建立以来,楚国地处偏远,信巫重祀,具有很强的非理性特点,形成多重文化交融的特征。
第二节先秦作者的流变和文体的衍生巫师与巫文化:周代以前,巫师是最重要的社会角色之一。
用于占卜的甲骨文,有记事,也有韵语,本身就具有文学价值。
商周之交出现的《易》卦爻辞,也产生于巫官的占卜活动中。
巫术祭祀活动还产生了歌谣和神话。
史官与史官文化:大约从西周时开始,史官由颁朔告时、记录重大的祭祀活动,而逐渐开始记录社会事件。
到春秋时期,史官创造出基本的载录规范。
现存的《春秋》一书就是在鲁国史官载录的基础上删削编定的。
《左传》、《国语》等书的原始材料也出现于春秋时期。
贵族文化:贵族在社会政治和文化中的地位越来越高。
早在西周时期,朝廷就建立了学宫制度,贵族子弟开始学习“ 六艺” 。
贵族士大夫在春秋时期已经成了文化的主要承担者和创造者。
史官的载录也越来越理性化。
士文化:春秋时代,官学之外,私学开始发展兴盛,士阶层逐渐壮大,成为重要的社会力量。
“ 礼贤下士” 之风大盛,比如齐国设稷下学宫。
策士们发展了游说技巧。
第三节先秦审美精神和文艺观念殷商:早期音乐主要是作为祭祀仪式的一部分,乐器也是礼器的一部分。
人们在春秋时期通过音乐所认识到的“ 和” ,对中国美学观念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战国时期:儒家和道家的观点对后世影响最大。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提纲中国古代文学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识记:一、神话的概念::所谓神话,就是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马克思语)。
二、上古神话的保存:《山海经》,《诗经》,《楚辞》,《淮南子》理解:一、上古神话的分类:(P35-39)◆创世神话——盘古的故事◆始祖神话——女娲的故事◆洪水神话——鲧禹父子《山海经?海内经》◆战争神话——黄帝和炎帝《史记?五帝本纪》◆发明创造神话——后羿发明弓箭除了以上这些类型外,还有一些神话显示了人类英雄突出的个性、勇气,显示了人类对自身不可动摇的信念。
二、中国神话的民族特色:(与西方神话比较)(P40-41)(一)深重的忧患意识(如:女娲补天、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神话)古希腊神话的享乐精神更为明显。
(二)厚生爱民(如:神农尝百草、大禹治水等神话)古希腊神话不重视普通民众,体现鲜明的天神(或英雄)情结。
(三)为公为群(如:尧杀子让位等神话)西方神话突出个人英雄行为,张扬自我。
(四)主张顽强抗争(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刑天争神等神话)西方神话宣扬命定。
总的来看:1.中国神话重点突出人本身的力量和人的社会性;西方神话重点突出命运的主宰力量和人的自然本性。
2.中国神话的实质是将人神化,着眼于现实的人类生活,中心是“人”;西方神话将神人化,着重表现神的故事,中心是“神”。
第二章《诗经》识记:一、《诗经》概况:包括数量、编订、分类、采集、传播等(P51-53)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
编订——1.采诗说——派官员到民间收集民歌;2.献诗说——很大部分由卿大夫所献;3.删诗说——《诗经》经孔子删定。
分类——1.风,国风,各地的民歌;2.雅,大雅31篇,小雅74篇,符合礼仪规范的乐曲;3.颂,祭祀所以的音乐,歌颂祖先的功德。
用诗——政治参考书,社交工具书,国学教科书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一)、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中国古代文学(一)复习提纲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一、文学常识1. 曹丕建立了“九品中正制”,承认豪门大族政治上的特权,士族子弟经过中正品第入仕,实际上品第人物的标准主要是门第的高下,这样便形成了士族相传的贵胄,造成政治权力的垄断。
而寒门庶族几乎失去了仕进的机会,导致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晋书·刘毅传》)的局面。
门阀政治历史时期:主要是自三国曹丕到东晋末年。
因此在文坛上,庶士的不平抗争成为一种文学现象,如左思、鲍照等著名诗人的诗作多有反映。
到了南朝,门阀政治还有惯性影响,但已不是主要的了。
2.玄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思想。
以“三玄”(《周易》、《老子》、《庄子》)为基础,“越名教而任自然”成为当时名士的思想行为,其内涵就是对个体生命价值的重视,表现自我。
在文学上表现:对艺术化人生的追求和个人本性的真实流露。
3.三曹诗歌的风格,曹操诗:以气胜,有英雄气;曹丕诗:具唯美倾向,有公子气,文士气;曹植诗:郁结不散的不平之气。
4.曹丕的《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保存完好第一首七言诗;曹植是建安时代最杰出的诗人;“七子”中王粲文学成就最高,被刘勰称为“七子之冠冕。
”5. 能与“建安七子”相抗衡的以才华著称的女作家蔡琰,系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蔡邕的女儿。
蔡琰所作存诗3首:2首《悲愤诗》(一首五言体,一首是楚辞体)和《胡笳十八拍》;其中五言《悲愤诗》长达108句,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文人创作的五言长篇叙事诗。
6.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表现,浓郁的悲剧色彩,故后人对建安文学时常用“建安风骨”、“建安风力”等来评价。
7.正始时代以“玄学风流”而闻名,代表文人群体是“竹林七贤”,其中文学成就、影响最大的是阮籍、嵇康二人。
阮籍诗歌代表作《咏怀诗》82首,诗歌的基本主题是:忧生、忧世。
嵇康是竹林精神的代表,诗歌代表作是《赠兄秀才入军》十八首。
8.西晋文学活动最为繁盛时期为晋武帝太康(280-289)年间,形成了“太康诗风”,诗人有: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傅玄、刘琨、郭璞,其中代表诗人是:陆机潘岳左思郭璞。
中国古代文学(一)复习提纲第二编秦汉文学一、文学常识1. 秦代文学的代表作家是李斯,李斯散文多具实用性特点,其散文代表作《谏逐客书》对偶句较多,故被称为“骈体初祖”。
2.汉赋按时间先后发生体制变化,依次为骚体赋、散体大赋、抒情小赋。
3.骚体赋作家作品主要有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司马相如《哀二世赋》、《长门赋》司马迁《悲士不遇赋》;班彪《北征赋》;蔡邕《述行赋》;班固《幽通赋》、张衡《思玄赋》等。
4.汉散体大赋主要有枚乘《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扬雄四赋:《羽猎赋》《长杨赋》《甘泉赋》《河东赋》;东汉散体大赋有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等。
5.东汉抒情小赋主要有:张衡《归田赋》,它是汉代抒情小赋成熟的标志,被誉为“千古田园赋之祖”;赵壹的政治抒情小赋《刺世疾邪赋》等。
6.汉代乐府民歌现存40余首,主要保留在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里。
汉代乐府体现“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特色,它植根于汉代的社会现实,抒写了人们真实的思想感情特点。
7.汉代文人五言诗:班固《咏史》是现存第一首文人五言诗;秦嘉《赠妇诗》是汉代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东汉中后期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最高成就。
8.汉代骚体诗主要作品有:项羽《垓下歌》、刘邦《大风歌》、刘彻《秋风辞》、张衡《四愁诗》等。
9.司马迁《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代表古代历史散文的最高成就。
鲁迅先生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0.班固等著的《汉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断代史。
跟《史记》富于情感性、尚奇尚神特点相比,《汉书》则节制喜怒哀乐,显得平实、谨严、整齐。
11.西汉前期的论说文主要有:陆贾的《新语》、淮南王门客所著的《淮南子》、贾谊的《过秦论》、晁错《论贵粟疏》、枚乘《谏吴王书》、邹阳《狱中上梁王书》等。
12.西汉中后期论说散文主要有:司马迁《报任安书》,东方朔《答客难》,董仲舒《春秋繁露》,扬雄《法言》等。
《中国古代文学史I》复习提纲《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提纲第二编秦汉文学绪论一、秦代文学秦王朝实行极端的文化专制政策,文学创作空前冷落。
再加上秦朝时间短暂,所以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屈指可数。
1、由吕不韦门客集体撰写的《吕氏春秋》成书于秦王政八年,这部著作体系完整,广泛吸收诸之百家的观点,客观上反映了战国末年即将实现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
2、秦代唯一有作品流传下来的文人是李斯,他的《谏逐客书》铺陈排比,纵横议论,逻辑性强,富有文采。
其刻石铭文除《琅琊台》外都是三句一韵的诗体,质实雄壮,对后世碑文有影响。
二、汉代文学汉代的经济文化状况1、汉代国力增强,社会进步。
2、汉代在文化政策上有较大调整,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文学发展的措施。
作家的文化素养汉代文学出现蓬勃发展的局面文学作品的数量和种类思想深度和艺术水平(1)以新的“天人合一”关系为基础的建构●2)巨大的空间意识(动态的建构过程)(3)英雄主义的高扬●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1、汉代的官学和私学都以讲授儒家经典——五经为主,汉代士人的阅读范围并不限于五经,而是广泛得多,尤其是解读辞赋的社会风尚,对作家群体的生成提到了催化作用。
2、献纳辞赋的风气盛行。
3、汉代采用推荐和考试相结合的办法录用人才,为作家群体的生成提供了许多机遇。
4、两汉某些文化机构的设立,为稳定已经生成的作家群体发挥了积极作用。
乐府、东观等机构均有许多文人供职。
后来出现鸿都门学这种专门培养文学和艺术人才的学校,在历史上是首创,是汉代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5、汉代时断时续的游宦风气,也为作家群体的生成注入了活力。
●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多元化的发展态势)1、汉朝经济的繁荣、国力的强盛、疆域的扩展,使那个时代的作家充满豪迈的情怀。
反映在文学上,就是古往今来、天上人间的万事万物都要置于自己的观照之下。
例:“赋家之心,苞括宇宙,总人物。
”——司马相如《西京杂记》卷二“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报任安书》大赋中对作品都追求广大的容量、恢宏的气势,欣赏那种使人崇高的巨丽之美。
明代部分:一、《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及其对社会文化的反映:《三国演义》既包含正史的观念,又富有文人的政治理想,同时也反映了社会中下层人群的需求和生活态度,比如反对暴政和战乱,渴望仁君贤臣来治理国家,患难相扶,以义相交等内容。
它传达了一个时代的情绪。
1、正邪之辨与民间的审美趋向:A、刘备集团B、曹操集团正邪之辨反映了战乱时期人们的心理(英雄救世、宣泄功能)。
与特定时代读者的阅读需求、欣赏水平有关历史意见:制度实施期间的意见时代意见:后代人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下,根据自己的需要表达的看法。
“时代意见并非是全不合真理,但我们不该单凭时代意见来抹杀历史意见……”这两者之间,该有精义想通,并不都是一种矛盾与冲突。
”2、“义”与明代市民意识的萌生:义——宜,正当的,应该做的事情,合理的在《三国演义》中,小说设计了桃园三结义的情节,将其作为开宗明义的第一章,就表明作者对“义”这一原则的重视。
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之所以受到颂扬主要是因为他们兄弟间的情义而不是君臣之义。
在《三国演义》中,“义”是绝对的,关羽首先将刘备视为朋友,然后是兄弟,最后才考虑到他们自己的君臣关系,这本身就是对忠的漠视。
(关羽:我与玄德是朋友而又兄弟,兄弟而又君臣也。
)华容道关羽义释曹操,是处于受恩必报的“义”,但他这种行为恰恰背离了“忠”的原则,甚至可以说是不忠的表现。
但《三国演义》中,他的这种行为却是受到赞扬的,由此可以看出在《三国演义》中“义”的价值远远高于“忠”之上。
“义”是市民社会建立起来的新的人际关系。
3、对智勇的崇尚二、《水浒传》的思想倾向:“忠义”的“义”和《三国》中“义”的区别1、官逼民反,逼上梁山《水浒传》客观地揭示了官逼民反、逼上梁山的历史规律。
《水浒传》通过梁山泊的故事,正确地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的最根本的原因,这就是“逼上梁山”、“官逼民反”。
书中形象地描写了从皇帝到大小官吏和土豪劣绅的种种罪恶,一百单八将正是在他们的压迫、迫害下,从不同的道路,最终走上梁山参加起义的。
古代文学史(三)复习提纲一、填空、选择之类的客观题小说话本的结构包括:入话、正话与结尾关汉卿在著名套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表白说:“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称《窦娥冤》“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其戏剧冲突的性质是社会悲剧与伦理道德悲剧。
他还著有平民喜剧《救风尘》和《望月亭》分别塑造了谭记儿、赵盼儿这两个女性英豪的形象。
历史剧《单刀会》是一部诗人史剧。
王实甫《西厢记》提出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爱情理想。
其主线是张君瑞崔莺莺恋爱双方与老夫人的冲突,副线是双方彼此以及与红娘的冲突。
白朴的代表作《梧桐雨》讲述的是李杨题材。
白其爱情喜剧《墙头马上》取材于白居易的新乐府诗《井底引银瓶》。
主人公分别是李千金、裴少俊。
马致远杂剧代表作《汉宫秋》是一部具有强烈抒情色彩的诗人史剧。
王国维认为同为历史剧的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其悲剧精神与西方悲剧最接近,主人公是程婴、屠岸贾。
郑光祖《倩女离魂》取材于陈玄祐的《离魂记》。
元人南戏中被称为四大南戏的是荆钗记、白兔记、杀狗记和拜月亭记。
《琵琶记》是高明根据宋元戏文《赵贞女》改编而成的,被称为“南戏之祖”,其男女主人公分别叫做蔡伯喈、赵五娘。
元散曲中,《高祖还乡》的作者是睢景臣,《借马》的作者是马致远。
元散曲清丽派的作家以张可久为首。
毛宗岗在读《三国志法》中称诸葛亮、关羽、曹操为《三国演义》的“三绝”:智绝、义绝、奸绝。
毛评本是清代毛纶毛宗岗父子整理批评的一个本子,表现出很强的拥刘反曹倾向。
鲁迅评价说三国中的诸葛亮“多智而近妖”。
空城计、青梅煮酒、温酒斩华雄这几个情节的关键人物是哪些?历史演义小说还包括《列国志传》《东周列国志》《隋唐演义》等。
《水浒传》的版本根据文字的详略、描写的密疏可分为繁本和简本两大系统。
明末金圣叹砍掉了七十一回以后的内容,世称“贯华堂本”。
故事始于“洪太尉误走妖魔”,终于“宋公明神聚蓼儿洼”。
中国古代文学提纲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传说文学第一节初民的歌谣《淮南子·道应训》《弹歌》《蜡辞》第二节上古神话传说《女娲补天》《盘古开天》《后羿射日》《黄帝伐蚩尤》第二章《诗经》《诗经》;共305篇;按音乐的性质分为:风、雅、颂;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第一节历史散文的产生与发展我国散文最早的源头是甲骨卜辞古代散文从萌芽到成熟的发展轨迹:甲骨卜辞(萌芽)→易卦爻辞(韵散结合的卜筮文字)→《尚书》(记言文之祖)《春秋》(记事文之祖)→《左传》叙事之最)第二节《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第三节《战国策》《战国策》的定名,成书,文学成就。
①初无定名,曾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等名称;②后由西汉刘向整理成书,定名《战国策》文学成就:①人物形象塑造栩栩如生,更加形象典型②叙事委折详尽,情节错综,富于传奇色彩;③辞令辩丽横肆、铺张扬厉、气势纵横;④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说理,取材广泛,富于现实感。
第四章先秦诸子散文第一节诸子散文的产生与发展先秦诸子散文各阶段的特点。
①萌芽期,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语录体和韵散结合,代表作品《论语》、《老子》;②发展期,战国中期,对话体和寓言体,代表作品《墨子》、《孟子》、《庄子》;③成熟期,战国末期,独立成篇的单独论文,代表作品《荀子》、《韩非子》。
第二节《论语》、《孟子》《论语》;①情节完整,注意文章的形象性;②注重细节描写,场面气氛的渲染,展示人物性格;③运用对比,突出主题;④表现了孔子心胸开阔,平易近人,循循善诱,和蔼可亲;子路率直、粗鲁、自负;冉有、公西华:稳重、谦逊;曾哲:雍容、淡雅、闲事、洒脱。
《孟子》;①政治思想:施仁政,以“重民”为核心的仁政思想的立足点是维护贵族统治,行王道:②哲学思想:提出“性善论”,认为“恻隐”、“善恶”、“辞让”、“是非”是仁义礼智四端之始。
第三节《庄子》《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著作之一。
书分内、外、杂篇,原有五十二篇,乃由战国中晚期逐步流传、揉杂、附益,至西汉大致成形,然而当时所流传的,今已失传。
如今所传三十三篇,已经郭象整理,篇目章节与汉代亦有不同。
第四节《荀子》、《韩非子》《荀子》文章主要是长篇专题性论说文,全书体例完整,表现出较高的组和分析能力,其写作特点主要有三点:(1)善于围绕题目或一定的中心,反复说理,层层展开论述,结构绵密严谨,说理透辟,发挥尽致。
(2)比喻繁富精当,既能生动形象地阐明道理,又朴素简赅,富于启发性。
(3)风格沉着深厚,语言朴素简洁而词彩缤纷,句法整练而富于气势。
第五章屈原和楚辞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
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主要作品有《离骚》、《九章》、《九歌》等。
在诗中抒发了炽热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表达了对楚国的热爱,体现了他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为此九死不悔的精神。
他创造的“楚辞”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与《诗经》并称“风骚”二体,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积极影响。
《楚辞》;①楚人楚地的歌辞,一种抒情为主的诗歌形式;②屈原的独创精神,汲取巫文化特长,加以改造提升,使其摆脱家教性,成为体式宏伟,充满浪漫色彩和强烈个性的新诗体。
第二编、秦汉文学第一章秦汉散文第一节秦汉散文和李斯李斯;《谏逐客书》。
第二节贾谊、晁错与西汉初期散文董仲舒、刘向与西汉中后期散文司马迁与《史记》第三节东汉散文第二章两汉辞赋汉赋的发展阶段:①骚体赋:贾谊《吊屈原赋》②大赋:散文化倾向严重,尚铺排,辞藻华丽,多状物。
司马相如《子虚赋》,扬雄《甘泉赋》③抒情小赋:篇幅短小,抒情为主。
赵壹《刺世疾邪赋》,张衡《归田赋》。
第三章两汉诗歌汉代诗歌发展阶段:骚体诗(楚歌体),代表为刘邦的《大风歌》乐府诗如《孔雀东南飞》、《十五从军征》、《陌上桑》东汉文人诗(文人五言诗)代表作为“古诗十九首”以及一些拟苏李诗。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第一章建安文学“建安风骨”名词解释。
建安诗坛,指汉末魏初时期的诗歌。
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五言诗兴盛七言诗奠定基础的阶段。
此时期作家众多,诗作丰富,在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创作高潮,并形成了被称作“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第二章正始文学与晋代文学正始文学:魏曹芳正始年间的文学。
当时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老庄哲学风行,文学创作受到严重影响。
宣扬消极思想,滋长了脱离现实的倾向。
只有阮籍、嵇康的作品还能以隐蔽的手法表现彷徨苦闷的心情,流露出不满现实的情绪,成就较大。
太康体,三张二陆两,左思风力,玄言诗,游仙诗第三章陶渊明陶渊明的诗歌可分为田园诗和咏怀诗、咏史诗两类。
第四章南北朝诗歌南朝:陶谢;元嘉三大家;永明体;宫体诗。
北朝:北地三才;哀江南赋。
第五章南北朝辞赋、骈文、散文魏晋南北朝辞赋代表作家及作品。
王粲《登楼赋》(七子之冠冕)、曹植《洛神赋》、向秀《四归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潘岳《西征赋》、谢灵运《山居赋》、梁武帝《净业赋》、江淹《恨赋》、《别赋》魏晋南北朝骈文的特点:①形式上-语句对称:骈文的写作,以对称骈偶的句子为主要形式,句中字词两两并列而成对偶。
最多的是四字和六字的句子相间使用,因此也称骈文为「四六文」。
②声音上-平仄相协:平是平声,仄是上、去、入声。
骈文由于要使用对偶的语句形式,因此在语句上也同样要平仄相协调,造成声音铿锵,琅琅上口的效果。
③文字上-词藻华丽:骈文以表现美感为主,因此篇中用词皆力求华美,铺排词藻,使人读来有典雅含蓄,天花乱坠的感觉。
④语意上-多用典故:骈文好用典故,以表现作者的文学修养和博大见识,并为使文章委婉含蓄。
⑤内容上-许多是抒情之作,情感真切,但不少内容浮夸空洞。
散文:郦道元《水经注》,杨衒之《洛阳伽蓝记》,颜之推《颜氏家训》第六章魏晋南北朝小说志怪小说;志人小说;《搜神记》;《世说新语》第七章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主要有魏曹丕《典论•论文》、晋陆机《文赋》、梁钟嵘《诗品》、梁刘勰《文心雕龙》。
此外,还有晋挚虞《文章流别论》、梁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萧纲《与湘东王书》等等。
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第一章初唐诗歌第一节初唐宫廷诗人上官体;指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
文章四友: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李峤、杜审言、苏味道、崔融的并称。
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
第二节初唐四杰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第三节陈子昂提倡“风雅兴寄”和“汉魏风骨”,主张恢复汉魏风骨和风雅兴美刺的兴寄传统,反对梁齐侍风,倡导“骨气端详,音情顿挫,先英朗练,有金石声”的诗歌美学风范,为唐诗的健康发展确立了正确的方向。
第二章盛唐诗歌第一节孟浩然、王维及其他山水田园诗人山水田园诗派: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
在陶渊明以来的田园诗和谢灵运以来的山水诗的基础之上。
偏重于写山水风光和田园生活,大多表现自然之美和闲适心情,偶或反映农家生活现实。
所作以五言为主,风格多清淡恬静,具有较高的艺术技巧和审美价值。
代表诗人有储光羲、裴迪、丘为、常建等,而以王维、孟浩然为首,故后世又称“王孟诗派”。
第二节高适、岑参、王昌龄及其他边塞诗人边塞诗派: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
其诗长于七言,特别是七言歌行,善于描写边塞风光和战争生活,表现征人思妇的思想感情,大多具有爱国感情和进取精神,显示浓厚的生活气息,风格多慷慨悲壮。
代表诗人有王昌龄、王之涣、王翰、崔颢、李颀等,而以高适、岑参为首。
故后人也称“高岑诗派”。
第三章李白李白集入世、隐逸、求仙、任侠于一身,世界观比较复杂,但诗歌创作的主要倾向是积极入世,他是盛唐气象的杰出代表,他的诗既反映了盛唐欣欣向荣的国力,也反映了盛唐气象背后的危机及危机爆发后的悲剧。
第四章杜甫“诗史”:“诗史”是后人对杜甫诗的评价。
杜甫用他的诗,反映了他所生活时代的重要的历史事件,其中所提供的史实,甚至可以补充历史记载的不足,具有史的认识价值。
不仅如此,他的诗还提供了比事件更为广阔、更为具体也更为生动的生活画面。
“沉郁顿挫”第五章韩愈、柳宗元与古文运动第一节古文运动古文运动:中唐时期由韩愈领导、得到柳宗元大力支持、有“韩门弟子”参加的,以“文以载道”相号召,以古文反对骈文的一场运动。
是一次有目的、有理论主张、有广泛参与者并且有深远影响的文学革新。
它带来了散文创作的大繁荣,造成了中国古典散文发展的又一个高峰。
古文运动扭转了六朝至唐初骈文统治文坛的局面,在散文的思想与艺术发展上也都取得了重大成就第二节韩愈韩愈是司马迁以后最大的散文家。
感情充沛、风格豪迈、笔锋犀利、气盛言宜,形成特有的雄奇恣肆、浩大奔放的气势和充沛的逻辑力量,是韩愈散文的基本风格。
第三节柳宗元⑴政论文:表现了对各类哲学、政治、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逻辑谨严,文笔犀利流畅。
如《封建论》、《天说》等。
⑵寓言:共20多篇,大多以虚构的动物故事,讽刺社会的病态现象,揭露和批判当权的旧官僚。
想象丰富奇特,细节刻画生动,语言犀利幽默,结构短小而极富哲理意味。
使寓言由先秦散文中说理的工具,变为独立的文学样式。
代表作有《三戒》等。
⑶杂文: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正话反说,借问答体抒发自己被贬被弃的一怀幽愤,深刻透露出作者对混浊世事的强烈不满;二是巧借形似之物,抨击政敌和现实。
语言辛辣,笔无藏锋,嘻笑怒骂,痛快淋漓。
⑷传记文与抒情文:通过人物本身的活动与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
⑸山水游记:是他散文中成就最高、最有特色的。
奠定了我国游记文学的基础,对宋以后的散文家有较大影响。
总的说来,柳宗元思维缜密,笔锋锐利,行文周密,语言“峻洁”,风格雄深雅健。
体现出与孤高脱俗的人格相统一的散文风格。
第四节晚唐小品文第六章白居易和新乐府运动新乐府:即“新题乐府”,相对于古乐府而言。
指的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不再以入乐与否作标准。
新乐府诗始创于杜甫,为元结、顾况等继承,又得到白居易、元稹大力提倡。
新乐府运动:中唐时期由白居易、元稹等倡导的,以创作新题乐府诗为中心歌运动,是中唐革新思想在诗坛的反映。
李绅首先创作《新题乐府》二十首,元稹写了和诗十二首,白居易创作《新乐府》五十首,正式标举“新乐府”之名。
张籍、王建也创作了不少新乐府诗,由此形成影响较大的新乐府运动。
第七章中唐其他诗派和诗人第一节刘长卿、韦应物和大历十才子大历十才子:指活跃于大历年间的十位诗人,不同史籍所载十人姓名略有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