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价值观比较课件
- 格式:pptx
- 大小:894.47 KB
- 文档页数:5
中西文化价值观
中西方文化有着不同的价值观。
以下列举了一些典型的中西方文化价值观的比较:
1. 个人主义 vs. 集体主义
西方文化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而东方文化则注重团体和共同体的利益。
2. 独立思考 vs. 接受权威
西方文化重视个人独立思考和质疑权威,而东方文化更注重传统、长辈和权威的意见。
3. 面子文化 vs. 实质文化
东方文化往往注重“面子”,即表面上的尊重和礼貌;而西方文化更注重实质结果。
4. 感情表达 vs. 理性思考
东方文化注重感情的表达,而西方文化偏向于理性的思考和冷静的分析。
5. 重视家庭 vs. 重视个人
东方文化重视家庭和亲情,而西方文化更注重个人的独立和自我实现。
6. 尊重传统 vs. 创新进取
东方文化更强调尊重传统和守旧,而西方文化更注重创新和进取。
7. 超自然 vs. 科学理性
东方文化注重超自然、灵性和宗教信仰,而西方文化强调科学、理性和实证。
8. 勤奋节俭 vs. 纵享福祉
东方文化注重勤奋节俭,而西方文化更倾向于享受生活和纵容自我。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中西方价值观差异摘要:随着不同国家或民族的产生和发展,价值观的形成主要有两大原因:历史发展(development of history)和思维方式(thinking pattern)。
受这两种因素的影响,一个民族的基本价值观一旦形成,就会牢牢扎根于人们的心中,支配人的行为。
中西方国家在发展中随着各自文化的形成产生了价值观的差异,这些差异在诸多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关键字:价值观,价值观与文化,价值观差异,差异形成,差异体现正文:一、价值观的定义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
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稳定性。
但就社会和群体而言,由于人员更替和环境的变化,社会或群体的价值观念又是不断变化着的。
传统价值观念会不断地受到新价值观的挑战。
对诸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构成了价值观体系。
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
二、价值观与文化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
“文化无所不在,具有多维性、复杂性和普遍渗透性”。
文化包括物质生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三大领域,通常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能力和创造的成果。
童之侠认为,文化是一个人群的成员赖以区别于另一个人群成员的共同思维方式。
文化包括价值体系,价值观是文化的基石。
文化可以分为很多层,最外表的一层是象征物,如服装、语言、建筑物等等,能够很容易看见。
第二层是英雄人物性格在一种文化里,人们所崇拜的英雄的性格代表了这个文化中的大多数人的性格。
了解英雄的性格也就能了解英雄所在文化的民族性格。
第三层是礼仪。
礼仪是每种文化中对待人和自然的独特表达方式。
第四层是价值观,指人们相信什么是真、善、美的抽象观念,也是文化中最深邃、最难理解的部分,而且时时刻刻指导和控制着人们的行为。
中美价值观念对比分析1. 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Oneness vs. Dividedness between Man andNature)中国传统的宇宙观或对自然的态度是天人合一,而西方则主张天人相分。
天人合一是指人对自然规律的顺从和对自然的崇拜,人们将自然中日夜交替、季节变换与人们的生活和活动周期相一致起来,一切都处在不断循环往复之中,并与自然和谐统一。
实际上,自古代几千年以来,人们在各个生活侧面都力求与自然统一,达到顺其自然的境界无论是政治、思想、情感、理智和实践等方面都是如此。
人们做事情讲究“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追求天时、地利、人和。
在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导和影响下,在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和言语观方面都倾向于求整体、求笼统、求综合和知觉上重直觉,迥异于美国人或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言语观。
西方人,从古至今倾向于把宇宙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天人相分,二者对立。
西方的哲学家从古代起就开始认为世界上的万物都是对立的,一分为二:人与自然,物质与精神,社会与自然等,一切二分对立。
因此人与自然相分对立,而人处在支配和改造自然的位置。
在生活中如果一个人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或地位,他们相信这并不是天命,顺从命运的人会遭到唾弃。
这就是为什么西方人把自己比作一部机器或一个独立存在的原子的缘故。
天人相分决定了美国人一分为二,对待事物习惯分析的思想方式和重逻辑的思维方式,以及求“准确”的言语观。
总之“天人合一”和“天人相分”这两种不同的宇宙观构造东西方人色思维方式、民族性格方面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西方东方宇宙观:天人相分天人合一思维方式:抽象思维具象思维重分析、逻辑、客观重直觉、综合、主观演绎式归纳式线性圆周式言语观:法制语言人制语言重形合重意合写作:开门见山(演绎式思维)往往不开门见山(归纳式思维)2. 群体取向与个人主义取向(Group vs. Individualism Orientation)群体取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群体取向,二是他人取向。
中西方价值观念比较——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与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念的比较一、引言1.1 背景介绍1.2 研究目的1.3 研究方法二、中西方价值观念比较2.1 中西方价值观念的起源和演变2.2 中西方价值观念的相似和不同点2.3 影响中西方价值观念的因素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3.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内涵和特点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形成和发展3.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对中国的意义和作用四、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念4.1 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念的内涵和特点4.2 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念的起源和演变4.3 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念的影响和限制五、中西方价值观念比较的启示5.1 中西方价值观念比较的现实意义5.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西方资本主义的取向选择5.3 中西方价值观念比较的展望和建议六、结语6.1 研究成果总结6.2 论文创新点6.3 研究局限性和展望。
一、引言在现代社会中,每一种文化、每一种社会体制、每一种生活方式都有其独特的价值观念。
中西方文化源远流长,经过数千年的历史发展,形成了各自独特的价值观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和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念的比较,是当前许多学者和研究者关注的热点问题。
本文将针对中西方价值观念的比较,重点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形成和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念的特点,并探讨这些不同的价值观念对于中西方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启示,以期对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对比和融合做出一些有益的贡献。
1.1 背景介绍“文化决定一切”,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
中西方价值观念的比较研究,早已引起许多学者和研究者的关注。
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霍夫斯泰德提出了文化心理学的研究理论框架,将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分别归入为集体主义文化和个人主义文化,开启了中西方价值观念比较研究的先河。
当代,随着全球化的加速,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互动、融合越来越频繁。
中西方社会的差异和共性引发了人们对于价值观的关注,深入研究中西方价值观念的比较,对于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更好地发挥各个文化优势,进一步丰富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西方文化中的价值观差异中西方文化中的价值观差异在这个社会里,总能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在人们发现对方的做法和我们的迥异时,都会认为这是价值观不同造成的。
就像人们在西方社会对中国的指责时总是喜欢说:这就是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呀。
我想这句话差不多每个人都听过。
一句可以解释一切疑问的话,却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中西方在价值观上到底差别在哪儿?其实光举例也有一箩筐,今天的话就简单从几个方面加以阐述阐述吧。
一、显与隐的差别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狂喜。
相反,中国文化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是提倡谦虚。
这就是显与隐的差别,西方人喜欢显露出来让别人知道,然后让别人肯定自己,并认为这是理所当然,存在就是被感知,默默无闻从来不是他们的风格。
而中国人崇尚内敛含蓄,稍稍出头就会被认为狂傲不羁,谦虚,等待着自己做的事情或者才华被发现,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传统的中国人,真的很不适合生存。
二、环境适应和适应环境的差别龙这个意象中西方都有,可是代表的却是截然不同的意思,从这里我们看出一个差别,就是改变我们去适应环境,还是改变环境让它来适应我们的差别,为什么这么说呢?看下面:龙是什么?在中国人的眼里,龙是一种神物,当然政治在其中起了一个非常的作用,它拥有强大的法力,可以腾云驾雾,可以呼风唤雨。
对于这样的强势者,中国人选择膜拜它,希望它能够少做恶,多行善,希望龙能运用它的法力带来风调雨顺。
由此中国人将龙赋予了吉祥的含义,我们会说龙凤呈祥,会说龙马精神。
而西方人世界里的龙也是一个拥有法力的强势者,但充满了邪恶,只会利用能力干坏事,让人恐惧的东西。
由此就不难看出:同样的对于拥有法力的强势者,中国人选择“妥协”,寄希望于它能够为我所用;而西方人则是选择排斥,有时甚至是不能共存。
所以可以推断出中国人比西方人突出的一个特性:中国人更“现实”。
中国人喜欢调整自己以适应环境,西方人则喜欢调整环境以适应自己,很多事情都映证了中国人的“现实”:比如中国人的友善包容,比如中国人的吃苦耐劳,比如中国人的天人合一理论,比如中国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