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
- 格式:doc
- 大小:584.50 KB
- 文档页数:7
第2章化学反应的方向、限度和速率一、在温度、压强一定的条件下,化学反应方向的判据为:,反应能自发进行;,反应达到平衡状态;,反应不能自发进行。
二、化学平衡1.化学平衡常数(1)对于化学反应:aA+bB cC+dD,化学平衡常数K=,浓度商Q=。
(2)Q>K,;Q=K,;Q<K,。
2.对于化学反应:aA+bB cC+dD,反应物A的平衡转化率α(A)=。
3.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温度、浓度、压强)三、化学反应速率1.化学反应速率v=。
对于反应aA+bB === dD+eE:v====2.影响因素(浓度、温度、催化剂)考点一:化学反应的方向1.已知反应3O2(g)===2O3(g)的ΔH<0,ΔS>0,下列对此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A.该反应在任何情况下均能自发进行B.该反应在任何情况下均不能自发进行C.该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能自发进行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考点二:化学平衡的移动1.对某一可逆反应来说,使用催化剂的作用是()A.提高反应物的平衡转化率B.以同等程度改变正逆反应的速率C.改变平衡混合物的组成D.增大正反应速率,减小逆反应速率2.增大压强,对已达到平衡的反应3P(g)+ Q(g)2R(g)+ 2G(s)产生的影响是()A.正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减小,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B.正反应速率减小,逆反应速率增大,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C.正、逆反应速率都不变,平衡不发生移动D.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3.下列各反应达到平衡后,加压或降温都能使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的是()A.2NO2N2O4(正反应为放热反应)B.C(s)+ CO22CO(正反应为吸热反应)C.N2 + 3H22NH3(正反应为放热反应)D.H2S H2 + S(s)(正反应为吸热反应)4.在一定条件下,在体积可变的容器中建立以下平衡:2NO2(g)N2O4(g)(正反应为放热反应)保持其它条件不变,只改变下列中的一个条件时,混合气体的颜色肯定加深的是()A.降低温度B.使用适当催化剂C.容器体积扩大至原来的2倍D.容器体积缩小至原来的1/2 5.可逆反应a X(g)+ b Y(g) c Z(g)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化学平衡,c(Z)=2 mol/L。
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规律和知识点总结:1.可逆反应和不可逆反应:(1)可逆反应:在同一条件下,同时向正、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化学反应。
(2)判断一个反应是不是可逆反应就看是不是在同一条件下向正、逆反应方向同时进行。
2.化学反应的方向:(1)自发反应:在一定条件下,无需外界帮助就能自动进行的反应成为自发反应。
无需外界帮助≠在一定条件下才能进行或者不能进行完全的反应,例如:酒精的燃烧需要点燃,铁粉和硫粉的反应需要加热,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光照等等的反应,都是自发反应。
因为在所需的条件下,反应一旦发生便能自发进行下去。
因而,自发反应与反应条件没有必然联系。
(2)能量判据:∆H < 0多数能自发进行的化学反应是放热的。
并且反应放出的热量越多,体系能量降低得也越多,反应约完全。
规律:①一般来说,如果一个过程是自发的,则其逆过程往往是非自发的。
②自发反应和非自发反应是可能相互转化的,某一条件下的自发反应可能在另一条件下是非自发反应。
例如2NO + O2= 2NO2,在常温下是自发反应,在高温下,其逆反应是自发反应。
③吸热的自发过程或者自发反应:a. 室温下冰块融化b. 硝酸铵的溶解c. N2O5和(NH4)2CO3的分解(3)熵增加判据:∆S > 0常见的熵增加反应:(1)产生气体的反应:例如双氧水的分解(2)高温下能够自发进行的反应:例如碳酸钙高温下分解(4)化学反应方向的判据:在温度、压强一定的条件下,自发反应总是向∆H - T∆S < 0的方向进行。
3.化学平衡状态:(1)研究对象:可逆反应(2)概念: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中,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各组分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3)化学平衡需要注意的几点:①前提是“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②实质是“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③标志是“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浓度保持不变”(4)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①逆:可逆反应②等:v正= v逆 > 0③动:动态平衡④定:各组分浓度保持不变⑤变:外界条件改变时,化学平衡被破坏,并在新条件下建立新的化学平衡。
《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知识清单一、化学反应的方向1、自发过程和自发反应自发过程是在一定条件下,不需要外力作用就能自动进行的过程。
而自发反应则是在给定的条件下,能够自发进行到显著程度的化学反应。
例如,水总是自发地从高处流向低处,这就是一个自发过程。
而铁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则是一个自发反应。
2、焓变与反应方向在化学反应中,焓变(ΔH)是一个重要的热力学参数。
一般来说,放热反应(ΔH < 0)常常有利于反应的自发进行。
但这并不是绝对的判断依据。
例如,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是放热反应,在常温常压下可以自发进行。
然而,氯化铵固体加热分解为氨气和氯化氢气体是吸热反应(ΔH > 0),但在一定条件下也能自发进行。
3、熵变与反应方向熵(S)是用来描述体系混乱度的热力学函数。
熵变(ΔS)则是反应前后体系熵的变化。
对于大多数自发反应,体系的熵通常是增加的(ΔS > 0),因为混乱度增大有利于反应的自发进行。
比如,固体溶解在水中,体系的混乱度增大,熵增加。
但也有一些熵减(ΔS < 0)的反应可以自发进行,这时候焓变往往起到了更关键的作用。
4、综合判断反应方向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需要综合考虑焓变(ΔH)和熵变(ΔS)。
根据吉布斯自由能(ΔG)的公式:ΔG =ΔH TΔS。
当ΔG < 0 时,反应能自发进行;当ΔG = 0 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当ΔG > 0 时,反应不能自发进行。
其中,T 表示热力学温度。
二、化学反应的限度1、化学平衡状态当一个可逆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时,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这时的状态称为化学平衡状态。
化学平衡状态具有以下特征:(1)动态平衡:正逆反应仍在进行,只是速率相等。
(2)浓度不变:各物质的浓度不再随时间改变。
(3)条件一定:平衡状态的建立与条件有关,条件改变,平衡可能发生移动。
2、平衡常数对于一个特定的可逆反应,在一定温度下,无论起始浓度如何,达到平衡时各物质浓度之间存在一个固定的比例关系,这个比例关系可以用平衡常数(K)来表示。
第1节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1.自发过程(1)含义:在一定条件下,不需要借助光、电等外力作用就能自动进行的过程。
(2)特点①体系趋向于从高能量状态转变为低能量状态(体系对外部做功或释放能量);②在密闭条件下,体系有从有序转变为无序的倾向性(无序体系更加稳定)。
2.熵、熵变(1)熵是描述体系混乱程度的物理量,符号为S。
(2)影响熵大小的因素①相同条件下,物质不同熵不同。
②同一物质:S(g)>S(l)>S(s)。
(3)熵变=生成物的总熵-反应物的总熵。
3.化学反应方向的判据(1)焓判据:放热过程中体系能量降低,ΔH<0,具有自发进行的倾向,但有些吸热反应也可以自发进行,故只用焓变判断反应方向不全面。
(2)熵判据:体系的混乱度增加,即熵增,ΔS>0,反应有自发进行的倾向,但有些熵减的过程也可能自发进行,故只用熵变来判断反应方向也不全面。
(3)复合判据ΔH -T ΔS ⎩⎨⎧<0,反应能自发进行=0,反应达到平衡状态>0,反应不能自发进行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能够自发进行的反应不一定都是放热反应。
( )(2)只有放热反应才能够自发进行。
( )(3)能够自发进行的反应就一定能够发生并完成。
( )(4)若一个反应的ΔH >0,ΔS <0,该反应一定不能自发进行。
( )(5)反应能否自发进行需综合考虑焓变和熵变对反应的影响。
( )(6)放热过程有自发进行的倾向性,但并不一定能自发进行,吸热过程没有自发进行的倾向性,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自发进行。
( )(7)C 3H 6(g)+NH 3(g)+32O 2(g)===C 3H 3N(g)+3H 2O(g) ΔH =-515 kJ·mol -1和C 3H 6(g)+O 2(g)===C 3H 4O(g)+H 2O(g) ΔH =-353 kJ·mol -1两个反应在热力学上趋势均很大。
《化学反应的方向与限度》勒夏特列原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化学反应无处不在。
从食物的消化到金属的腐蚀,从燃烧化石燃料到工业生产中的各种化学过程,化学反应都在默默地发挥着作用。
而在研究化学反应时,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
理解这两个概念对于我们预测化学反应的可能性、控制反应条件以及提高反应效率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化学反应的方向,简单来说,就是指一个化学反应能否自发进行。
一个自发进行的化学反应,不需要外界持续提供能量,就能够朝着某个方向自动发生。
而判断一个反应是否能够自发进行,我们需要考虑热力学的一些参数,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熵变(ΔS)和焓变(ΔH)。
熵,是用来描述体系混乱程度的一个热力学概念。
一般来说,一个反应如果导致体系的混乱程度增加,即熵增加(ΔS > 0),那么这个反应就更有可能自发进行。
比如,固体溶解在液体中,气体的扩散等过程,都是熵增加的过程。
焓变则反映了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
如果一个反应是放热的,即焓变小于零(ΔH < 0),那么这个反应在能量上是有利的,也更倾向于自发进行。
但仅仅依靠熵变和焓变来判断反应的自发性还不够准确,我们还需要综合考虑温度的影响。
这就引出了著名的吉布斯自由能变化(ΔG),其表达式为ΔG =ΔH TΔS。
当ΔG < 0 时,反应在给定条件下能够自发进行;当ΔG = 0 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当ΔG > 0 时,反应不能自发进行。
了解了化学反应的方向,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一下化学反应的限度。
当一个化学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发生明显的变化,此时我们就说这个反应达到了限度,也就是化学平衡。
化学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反应似乎停止了,但实际上正反应和逆反应仍在以相同的速率进行,只是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保持不变。
那么,当一个处于平衡状态的反应受到外界条件的改变时,它会如何变化呢?这就要用到勒夏特列原理。
勒夏特列原理指出: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压强或温度等),平衡就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知识点1·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一、 化学反应的方向(一)相关概念(1)自发过程: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不需借助光、电等外部力量就能自动进行的过程。
(2) 自发反应: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无需外界帮助就能自动进行的反应,称为自发反应。
注:自发自发过程可以是物理过程,不一定是自发反应。
但自发反应一定是自发过程。
(3) 自发反应与非自发反应注:a. 自发反应与非自发反应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某一条件下的自发反应在另一条件下可能是非自发反应。
如常温下,2NO + O 2 == 2NO 2是自发反应;高温下,其逆反应是自发反应。
b. 大部分自发反应在常温常压下即可自发进行且进行完全,如酸碱中和反应等。
但在一定条件下才能进行的反应也可能是自发反应,如氢气的燃烧需要点燃,但属于自发反应,所以自发反应与反应条件无必然联系。
例1-1: 过程的自发性的作用是( A )A. 判断过程的方向B. 确定过程是否一定发生C. 判断过程发生的速率D. 判断过程的热效应 例1-2: 下列过程是非自发的是( D )A. 水由高处向低处流B. 天然气的燃烧C. 铁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D. 室温下水结成冰(二)化学反应方向的判据 1. 反应焓变与反应方向2. 反应熵变与反应方向(1)熵① 熵:在密闭条件下,体系由有序自发地转变为无序的倾向,这种推动体系变化的因素称为熵。
符号:S ,单位:J ·mol -1·K -1或J/(mol ·K)。
② 实质:熵是衡量体系混乱度大小的物理量,即表示体系的不规则或无序状态程度的物理量,是物质的一个状态函数。
熵值越大,体系的混乱度越大。
③ 影响熵(S )大小的因素a. 同一条件下,不同的物质熵值不同。
b. 同一物质的熵与其聚集状态及外界条件有关,如对同一物质而言:S(g) > S(l) > S(s)。
c. 与物质的量的关系:物质的量越大,分子数越多,熵值越大。
(2)熵变① 熵变:反应前后体系熵的变化称为熵变,符号为:△S ,单位为:J ·mol -1·K -1或J/(mol ·K)。
第2讲 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1.可逆反应:在 相同 条件下,既能向 正反应 方向进行又能向 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特征是反应物与产物共存,如Cl 2+H 2O HCl+HClO 。
H 2O 电解生成H 2和O 2,与H 2和O 2点燃生成H 2O 不属于可逆反应,因为条件不同。
2.化学反应的方向:(1)熵:①概念:衡量一个体系混乱程度的物理量叫做熵,符号S 。
②熵变:△S>0,熵增加,混乱度增加;△S<0,熵减小,混乱度减小。
③同一种物质,三种状态下,熵值的大小顺序:S (气)> S (液)> S (固)。
(2)焓变△H :放热,△H < 0 ,吸热,△H > 0 。
(3)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自发反应一般能量降低,混乱度增加。
①△H<0,△S>0,反应一定自发进行;②△H>0,△S<0,反应一定不自发进行③△H>0,△S>0,高温自发进行;④△H<0,△S<0,低温自发进行例1.对于化学反应方向的确定不仅与焓变(△H )有关,也与温度(T )、熵变(△S )有关,实验证明,化学反应的方向应由△H -T △S 确定,若△H -T △S<0,则自发进行,否则不能自发进行。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在温度、压力一定的条件下,焓因素和熵因素共同决定一个化学反应的方向.B .温度、压力一定时,放热的熵增加反应一定能自发进行.C .反应焓变是决定反应能否自发进行的惟一因素D .固体的溶解过程与焓变有关【答案】AB3.化学平衡状态(1)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在一定条件下,将0.02 mol CO 和0.02 mol H 2O(g)通入2 L 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CO+H2O CO 2+H 2① 反应刚开始时,反应物浓度 最大 ,正反应速率 最大,生成物浓度为 0 ,逆反应速率为 0 。
② 反应进行中,反应物浓度逐渐 减小,正反应速率逐渐 减小,生成物浓度逐渐 增大,逆反应速率逐渐 增大。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测试卷及解析(36):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题组一 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及平衡特征 1.(2011·山东理综,28)研究NO 2、SO 2、CO 等大气污染气体的处理具有重要意义。
(1)NO 2可用水吸收,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利用反应6NO 2+8NH37N 2+12H 2O 也可处理NO 2。
当转移1.2 mol 电子时,消耗的NO 2在标准状况下是________L 。
(2)已知:2SO 2(g)+O 2(g)2SO 3(g);ΔH =-196.6 kJ·mol -1 2NO(g)+O 2(g)2NO 2(g);ΔH =-113.0 kJ·mol -1则反应NO 2(g)+SO 2(g)SO 3(g)+NO(g)的ΔH =________kJ·mol -1。
一定条件下,将NO 2与SO 2以体积比1∶2置于密闭容器中发生上述反应,下列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
a .体系压强保持不变b .混合气体颜色保持不变c .SO 3和NO 的体积比保持不变d .每消耗1 mol SO 3的同时生成1 mol NO 2测得上述反应平衡时NO 2与SO 2体积比为1∶6,则平衡常数K =________。
(3)CO 可用于合成甲醇,反应方程式为CO(g)+2H 2(g)CH 3OH(g)。
CO 在不同温度下的平衡转化率与压强的关系如右图所示。
该反应ΔH ________0(填“>”或“<”)。
实际生产条件控制在250 ℃、1.3×104 kPa 左右,选择此压强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1·浙江理综,27)某研究小组在实验室探究氨基甲酸铵(NH 2COONH 4)分解反应平衡常数和水解反应速率的测定。
(1)将一定量纯净的氨基甲酸铵固体置于特制的密闭真空容器中(假设容器体积不变,固体试样体积忽略不计),在恒定温度下使其达到分解平衡:NH 2COONH 4(s)2NH 3(g)+CO 2(g)实验测得不同温度下的平衡数据列于下表:温度/℃15.0 20.0 25.0 30.0 35.0 平衡总压强/kPa5.7 8.3 12.0 17.1 24.0 平衡气体总浓度/mol·L -12.4×10-33.4×10-34.8×10-3 6.8×10-3 9.4×10-3①可以判断该分解反应已经达到平衡的是________。
A .2v (NH 3)=v (CO 2)B .密闭容器中总压强不变C .密闭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D .密闭容器中氨气的体积分数不变催化剂 △②根据表中数据,列式计算25.0 ℃时的分解平衡常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取一定量的氨基甲酸铵固体放在一个带活塞的密闭真空容器中,在25.0 ℃下达到分解平衡。
若在恒温下压缩容器体积,氨基甲酸铵固体的质量将________(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④氨基甲酸铵分解反应的焓变ΔH____0(填“>”、“=”或“<”),熵变ΔS____0(填“>”、“=”或“<”)。
(2)已知:NH2COONH4+2H2O NH4HCO3+NH3·H2O,该研究小组分别用三份不同初始浓度的氨基甲酸铵溶液测定水解反应速率,得到c(NH2COO-)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下图所示。
⑤计算25.0 ℃时,0~6 min氨基甲酸铵水解反应的平均速率:___________________。
⑥根据图中信息,如何说明该水解反应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______________。
题组二化学平衡常数及应用3.(2011·上海,25)自然界的矿物、岩石的成因和变化受到许多条件的影响。
地壳内每加深1 km,压强增大约25 000~30 000 kPa。
在地壳内SiO2和HF存在以下平衡:SiO2(s)+4HF(g)SiF4(g)+2H2O(g)+148.9 kJ根据题意完成下列填空:(1)在地壳深处容易有________气体逸出,在地壳浅处容易有__________沉积。
(2)如果上述反应的平衡常数K值变大,该反应________(选填编号)。
a.一定向正反应方向移动b.在平衡移动时正反应速率先增大后减小c.一定向逆反应方向移动d.在平衡移动时逆反应速率先减小后增大(3)如果上述反应在体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当反应达到平衡时,_____(选填编号)。
a.2v正(HF)=v逆(H2O)b.v(H2O)=2v(SiF4)c.SiO2的质量保持不变d.反应物不再转化为生成物(4)若反应的容器容积为2.0 L,反应时间为8.0 min,容器内气体的密度增大了0.12 g·L -1,在这段时间内HF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________。
4.(2010·北京理综,12)某温度下,H2(g)+CO2(g)H2O(g)+CO(g)的平衡常数K=9 4。
该温度下在甲、乙、丙三个恒容密闭容器中,投入H2(g)和CO2(g),其起始浓度如下表所示。
起始浓度甲乙丙c(H2)/(mol·L-1) 0.010 0.020 0.020c(CO2)/(mol·L-1) 0.010 0.010 0.020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A.平衡时,乙中CO2的转化率大于60%B.平衡时,甲中和丙中H2的转化率均是60%C.平衡时,丙中c(CO2)是甲中的2倍,是0.012 mol·L-1D.反应开始时,丙中的反应速率最快,甲中的反应速率最慢题组一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NH4NO3溶于水是自发过程B.同一种物质气态时熵值最大,液态时次之,而固态时最小C.借助于外力能自发进行的过程,其体系的能量趋向于从高能状态转变为低能状态D.由能量判据(以焓变为基础)和熵判据组合而成的复合判据,更适合于所有的过程2.(2011·长春质检)有A、B、C、D 4个反应:反应 A B C DΔH/kJ·mol-110.5 1.80 -126 -11.7ΔS/J·mol-1·K-130.0 -113.0 84.0 -105.0则在任何温度都能自发进行的反应是__________;任何温度都不能自发进行的反应是__________;另两个反应中,在温度高于__________时可自发进行的反应是_________,在温度低于____________时可自发进行的反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组二化学平衡状态及其判断3.对于固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进行的气体反应A(g)+B(g)C(s)+2D(g),可以说明在恒温下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A.反应容器中压强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B.A气体和B气体的生成速率相等C.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D.反应混合气体的密度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4.(2011·盐城中学模拟)在容积不同的密闭容器内,分别充入等量的N2和H2,在不同温度下,任其发生反应N2(g)+3H2(g)2NH3(g),并分别在t秒时测定其中NH3的体积分数,绘图如右图所示:(1)A,B,C,D,E五点中,尚未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点是______________。
(2)此可逆反应的正反应是________反应(填“放热”或“吸热”)。
(3)AC段的曲线是增函数,CE段曲线是减函数,试从反应速率和平衡角度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组三化学平衡常数及其计算5.设反应①Fe(s)+CO2(g)FeO(s)+CO(g)ΔH=Q1的平衡常数为K1,反应②Fe(s)+H2O(g)FeO(s)+H2(g)ΔH=Q2的平衡常数为K2,在不同温度下,K1、K2的值如下:T/K K1K2973 1.47 2.381 173 2.15 1.67Ⅰ.从上表可推断,反应①是________(填“放”或“吸”)热反应;Ⅱ.现有反应③H2(g)+CO2(g)CO(g)+H2O(g)ΔH=Q3,平衡常数为K3。
(1)根据反应①与②推导出K1、K2、K3的关系式K3=________;可推断反应③是________(填“放”或“吸”)热反应。
要使反应③在一定条件下建立的平衡右移,可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缩小容器体积B.降低温度C.使用合适的催化剂D.设法减少CO的量E.升高温度(2)根据反应①、②、③推导出Q1、Q2、Q3的关系式:____________________。
(3)现在恒容密闭容器中通入一定量CO2,再慢慢通入H2,使发生上述反应③,在其他条件不变时,若改变H2的起始量,容器中CO的体积分数也随之改变,在右图中画出CO的体积分数随n(H2)变化的示意图。
1.(1)3NO 2+H 2O===2HNO 3+NO 6.72(2)-41.8 b 2.67或83(3)< 在1.3×104kPa 下,CO 的转化率已较高,再增大压强CO 转化率提高不大,同时生产成本增加,得不偿失解析(1)根据题给化学方程式可知当6 mol NO 2全部参加反应时,转移电子6 mol ×(4-0)=24 mol ,故转移1.2 mol 电子时,消耗NO 2 0.3 mol ,即6.72 L 。
(2)设所给的两个反应方程式分别标注为2SO 2(g)+O 2(g)2SO 3(g) ΔH 1=-196.6kJ·mol -1、2NO(g)+O 2(g)2NO 2(g) ΔH 2=-113.0 kJ·mol -1,所求总反应方程式的ΔH为ΔH 3,ΔH 3=ΔH 1-ΔH 22=-196.6 kJ·mol -1+113.0 kJ·mol -12=-41.8 kJ·mol -1。
第2问,由于该反应为前后气体体积相等的反应,故体系的压强始终保持不变,故不能以压强不变作为判断标志,故a 错误;SO 3与NO 的体积比始终保持1∶1,故c 错;根据“异方向,量相当”的原理可知d 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