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2
第9课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识记西欧城市复兴的时间、区域、城市争取斗争的常用方式;了解市民阶级的形成过程;了解大学的兴起、大学自治及其开设的主要课程等过程与方法充分运用背景资料,获取有效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分析并得出合乎实际和历史发展规律的结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法兰西的琅城市民为争取自由、自治而斗争的史实,感受早期城市居民争取自由和自治、力求获得市民身份的斗争精神【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西欧中世纪城市的兴起教学难点:西欧城市的兴起对欧洲文明发展的作用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在长达400多年的时间里,西欧很多地方是一片废墟,而今天的西欧,是全世界旅游爱好者向往的地方,哪里有独具特色的城市和历史悠久的大学。
而西欧发生的这一切的变化是如何产生的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段历史。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自由和自治的城市1.材料展示:乔治出生于中世纪意大利乡村的一个农奴家庭,从小跟着邻居学了一手剪裁的好手艺。
今年20岁的他打算与自己中意的姑娘安妮结婚,却遭到庄园主詹姆斯的反对,他再也忍受不了他父辈那样的悲惨生活,他想改变。
2.教师提问:乔治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试着描述一下乔治父辈的生活。
提示:封建庄园(乡村)。
关键词:缴纳租税、承担杂役、无人身自由、生活极端贫困。
3.教师提问:请你给乔治出出主意,他可以怎么做呢?提示:逃往城市。
过渡:“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这是中世纪时形容城市的一句谚语。
这是怎么回事?城市难道有不受封建领主控制的特权吗?生活在城市的都是些什么人?他们从事什么工作?又是怎样工作的?4.教师提问:西欧城市复兴的原因有哪些?提示:11世纪开始,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再度兴起。
其中兴起最早、发展最快的地区有意大利北部、法兰西南部和北海南部地区等。
5.教师提问:这些新兴城市有什么特点?提示:主要集中在交通便利、相对安全、能够吸引人们聚集的地区。
第9课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翰辰学校李道友组长预习填空一、自由和自治的城市(一)城市兴起1.背景:从10世纪起,西欧开始恢复起来,农业技术提高,农业剩余产品增加,商业贸易发展,人口增长,旧的城市开始复苏,新的城市不断产生。
2.兴起:以和为中心的城市发展的更快。
、、等,都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城市。
3.条件:、相对安全、能够吸引人们聚集的地区,如道路的交汇处、港口、海湾、主教驻地等。
(二)城市自治1.原因:一般坐落在封建领主的领地上,领主像控制庄园一样对城市居民任意征税,甚至要求居民像佃农一样履行义务。
2.斗争:城市居民采取各种方式反抗,争取城市的和,常用的手段包括和武力斗争。
3.典型代表:法兰西的4.结果:许多城市取得了某种程度的自由和特权,成为自由城市。
部分城市还取得选举市长、市政官员和设立城市法庭的权力,成为自治城市。
5.影响:国王给城市颁发“”,既削弱了割据势力,又获得城市的拥护。
6.局限性:取得自由、自治的城市并不能完全摆脱国王和领主的控制,城市贵族一般也都是国王的支持者。
二、城市居民的身份1.由来:和是城市的基本居民。
农奴在自由城市住满一年零一天,就获得市民的身份,从此享有自由。
2.生产生活:手工业者主要从事小商品生产,家庭既是生产作坊,也是店铺。
商人专事商业和贸易,通常比手工业者富裕。
3.发展: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工商业的繁荣,市民阶级逐渐形成。
手工业者和商人不断分化,出现了富裕的大手工业作坊主、商人和,他们成为早期的。
三、大学的兴起1.背景:11世纪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的古典著作开始在西欧传播,阿拉伯文化也不断传入西欧。
2.兴起:12世纪,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了新气象,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3.发展:12世纪,出现了许多教会学校和教师私人办的校;巴黎的教师组成教师行会,选举会长管理学校;13世纪,巴黎教师行会得到罗马教皇和国王的支持,自治权利得到了保证。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9课《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a.掌握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的基本历史事实。
b.了解城市和大学的兴起对中世纪欧洲社会产生的重要影响。
2、思想情感与价值观:a.培养学生对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的兴趣。
b.激发学生的研究和思考欲望。
c.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
3、教育对象适用于九年级学生。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了解城市和大学的兴起背景和过程。
(2)理解城市和大学兴起对中世纪欧洲社会产生的重要影响。
2、难点(1)了解中世纪欧洲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2)理解城市和大学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一、教师引入(1)打开课程:为学生介绍今天的课程,简要讲解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对中世纪欧洲社会的重要影响。
(2)概述中世纪欧洲社会的发展变化,介绍时空背景等基本概念。
(3)宣读主题。
二、引入课内知识(1)了解城市的起源及其特点。
(2)城市和中世纪社会经济结构的联系。
讲解城市的职业分化和市民和商人等社会群体。
(3)讲解大学的起源和特点。
三、解读课文1、了解城市的兴起和发展(1)介绍城市的人口结构和城市的职业分化。
城市的商业和工业发展。
(2)城市在教会和封建贵族影响下的变化。
教会和封建贵族都重视城市的商贸和手工业。
但是,他们也限制了城市市民的自由。
(3)介绍城市的政治变化。
城市维护市民的权利。
城市也经常发生暴力事件。
城市和封建贵族爆发战争。
2、了解大学的兴起和发展(1)介绍大学的起源和传统。
在教会影响下,大学成为学术研究、传播知识和教育的中心。
(2)讲解大学的组织和运行。
大学的学制和行政机构的规范。
(3)介绍大学的课程设置和教育方法。
大学通常设置神学、法学、医学和哲学等学科。
老师授课的方式和内容。
四、总结城市和大学的兴起对中世纪欧洲社会产生的重要影响1、城市兴起和发展的影响(1)促进了商品经济和手工业的发展,并刺激了城市民主的兴起。
第9课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教案业技术的提高,农业剩余产品的增加,商业贸易发展,人口增长。
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3)观看视频《中世纪的欧洲城市》,思考:城市兴起的地点在哪里?有什么特点?生答:一般坐落在封建主领地上兴起的特点:主要集中在交通便利、相对安全、能够吸引人们聚集的地区。
城市规模较小,人口较少。
(4)由于这些城市大多位于封建领主的领地上,封建领主们把城市看出是财富的源泉,对城市进行搜刮和盘剥。
比如:征税、设关卡、把农奴抓回去。
这样,妨碍人身安全、自由,不利于城市的发展。
这些重新兴起的城市是如何争取城市的自由和自治的?生答:城市居民采取各种方式反抗,争取城市的自由和自治,常用的手段包括金钱赎买和武力斗争。
(5)城市取得自治的形式是从国王或领主手里取得“特许状”,想一想:在自由城市里,市民和领主之间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生答:市民是自由人,享有财产权,领主不得非法剥夺市民财产,不得向市民任意征税。
4.学习第二部分:城市居民的身份(1)手工匠和商人是城市的基本居民。
他们怎样生活的?生答:手工业者主要从事小商品生产,拥有简单的生产资料,自己和家属都参加劳动,靠出卖产品换取其他生活用品以维持生活。
家庭既是生产的作坊,也是店铺。
商人专事商业和贸易。
学生思考学生讨论,合作探究培养独立思维能力培养合作探究能力(2)合作探究:中世纪晚期,西欧少数商人占据着生产资料,他们向城市手工业者提供原料、甚至生产工具,并预付部分工资,最后收回制成的产品,并投放到市场出售。
回答:①材料反映了当时城市工业生产的主要方式是什么?②起到了什么积极作用?③后来出来了什么新的变化?④由此出现的一种新的组织叫什么?生答:①手工工场。
②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工商业的繁荣。
③市民阶级中富裕的大手工业作坊主、商人、银行家成为早期的资本阶级。
④行会。
5.学习第三部分:大学的兴起(1)讲述: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城市与领主的斗争都需要能写会算、有知识有文化的人,这样的人需要通过教育培养,而原来的教育被教会垄断,不能满足新的要求,新式的大学就应运而生。
●观察图片,结合材料,回答问题:●想一想:阅读材料,结合课本内容回答问题:1、观察图片《英国殖民统治下的印度饥民.,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出这些印度人民皮包骨头的原因。
2、英国一开始统治印度采用了怎样的方式?侵略代表的谁?3、英国对印度政策对他本国发展有何好处?举例说明。
4、上面的图片与材料之间有何关系?■观察图片理解历史●横向对比是了解某时段历史发展特征的方法之一,观察下图,回答问题。
●比一比:结合以前所学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这两幅图片分别反应了什么历史事件?2、这两幅图片大概发生于多少世纪?中印历史有何相似特征?3、上面两幅图片所反映历史事件有何相似之处?4、这两历史事件其结局如何?三、训练反馈:(一)精挑细选(每题1分,共4分)反英大起义中的印度土兵附录:参考答案一、学习导航:1、英国、东印度公司、克莱武2、对英国: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印度:破坏了印度社会生产力,瓦解了封建制度,对印度社会造成严重冲击3、A、英国的殖民压迫 B、1857年-1858年 C、“涂油子弹事件”D、土兵E、章西女王二、探究交流:■阅读材料了解历史1、英国对印度人民的殖民压迫与剥削。
2、以私营公司的名义;克莱武。
3、促进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事例:据统计,仅1757-1815年间,英国就从印度榨取了10亿英镑,这些财富被迅速投放到生产领域,转化为生产资本,成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
4 解释说明。
材料是对图片的解释说明。
■观察图片理解历史1、太平天国运动、印度民族反英大起义。
2、19世纪中期;近代发展落后于西方,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遭受外来侵略。
3、都具有反侵略的性质;都与宗教因素有关。
4、失败;落后就要挨打;国家要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学生要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将来报效祖国。
三、训练反馈(一)精挑细选1、C2、D3、D4、D(二)阅读探究1、东印度公司是指英国贸易公司。
它是一个以贸易为名而进行殖民掠夺的公司。
第三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第9课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1 教学分析知识与能力识记西欧城市复兴的时间、区域,城市争取斗争的常用方式;了解市民阶级的形成过程;了解大学的兴起、大学自治及其开设的主要课程等过程与方法在城市的兴起和发展的层层分析中,学习掌握从图片与史料中汲取有效历史信息;树立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史学思想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中世纪市民追求人生自由、争取城市自治的勇气,感悟“走出中世纪”来自于“人”本身的推动力【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西欧中世纪城市的兴起教学难点:西欧城市的兴起对欧洲文明发展的作用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大多数人认为中世纪的西方文化相比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来说是一种倒退,中世纪意味着落后、腐朽、禁锢和迷信。
实际上,历史总是在不断进步的,刚刚诞生的城市成为中世纪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那么,为什么城市会在这一时期出现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9课: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自由和自治的城市1.材料和图片展示:乔治出生于中世纪意大利乡村的一个农奴家庭,从小跟着邻居学了一手剪裁的好手艺。
今年20岁的他打算与自己中意的姑娘安妮结婚,却遭到庄园主詹姆斯的反对,他再也忍受不了他父辈那样的悲惨生活,他想改变。
2.教师提问:乔治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试着描述一下乔治父辈的悲惨生活。
提示:封建庄园(乡村);关键词:缴纳租税、承担杂役、无人身自由、生活极端贫困。
3.教师提问:请你给乔治出出主意,他可以怎么做呢?提示:逃往城市。
4.教师过渡:“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这是中世纪时形容城市的一句谚语。
这是怎么回事?城市难道有不受封建领主控制的特权吗?生活在城市的都是些什么人?他们从事什么工作?又是怎样工作的?5.教师提问:西欧城市复兴的原因有哪些?提示:11世纪开始,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再度兴起。
其中兴起最早、发展最快的地区有意大利北部、法兰西南部和北海南部地区等。
6.教师提问:这些新兴城市有什么特点?提示:主要集中在交通便利、相对安全、能够吸引人们聚集的地区。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主要讲述了中世纪时期,随着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城市和大学逐渐兴起,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教育的发展。
本节课内容涉及城市的兴起、大学的发展以及相关史实,旨在让学生了解中世纪城市和大学兴起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意义。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仍较为陌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更深入地了解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历史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世纪城市和大学兴起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意义,掌握相关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认识城市和大学兴起对后世的影响。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过程及其意义。
2.难点:分析中世纪城市和大学兴起的原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史实,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4.图片展示:运用图片、地图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发展。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
2.教学资源:相关史实资料、图片、地图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图片、地图等教学资源,展示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发展情况,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相关史实。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思考,分析中世纪城市和大学兴起的原因。
第9课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二)(总第9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古希腊著名的《荷马史诗》、悲剧《俄底浦斯王》;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天方夜谭》;杰出的科学家阿基米德;著名建筑麦加大清真寺和巴黎圣母院。
2.能力培养:通过本课学习,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鉴赏世界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的能力;指导学生结合已学知识和生活见闻,领略古代科技、文学、戏剧与建筑对世界文化发展产生的影响,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和判断历史现象的能力。
3.思想品德教育:通过本课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古代科技、文学、戏剧与建筑的兴趣,能根据自己的认识去欣赏古代劳动人民非凡的创造力和审美情趣以及探究科学真理的精神,进一步树立为发展祖国的科技事业、繁荣祖国的文学艺术做出积极贡献的远大理想。
重点和难点重点:《荷马史诗》、《天方夜谭》、阿基米德及主要贡献、麦加大清真寺和巴黎圣母院。
难点:世界古代东西方建筑的主要特点。
【讲授新课】【导入新课】本课的主题还是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
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记录着古代人类生活的两种文字和三大宗教,这一课我们要了解的是杰出的科学家阿基米德及其重大发现、色彩斑斓的文学与戏剧、风格独特的著名建筑。
一、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1、成就:浮力定律、杠杆定律、水车。
2、名言以及爱国精神。
二、文学与戏剧1、古希腊荷马《荷马史诗》英雄史诗再现古希腊,是研究古希腊的重要史料。
2、《天方夜谭》阿拉伯民间故事集。
3、古希腊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将古希腊悲剧推向成熟。
三、古代建筑1、麦加麦加大清真寺禁寺克尔白神庙2、巴黎圣母院基督教哥特式石头的交响乐。
【反馈矫正】练习册(1)(3)(4)(5)填充册(1)(5)请同学们5分钟完成,教师及时督促点评。
【巩固迁移】【课堂小结】再次突出本课重难点,引发同学们注意。
【板书设置】【作业布置】【教学反思】。
第9课 列宁与十月革命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通过事、外交、经济等方面分析巩固苏【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十月革命发生的原因和巩固新生苏维埃政权的措施教学难点:十月革命胜利的意义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俄罗斯莫斯科,人们参加纪念十月革命100周年游行活动2017年11月7日是俄国十月革命胜利100周年纪念日。
十月革命的发生地——俄罗斯在这一天组织了多场社会活动,纪念这一开创人类历史新纪元的重要日子。
并在圣彼得堡的涅瓦河畔的彼得保罗要塞进行礼炮齐射,以重现百年前该要塞开炮向“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发出起义信号的历史。
100年前俄国十月革命是怎样爆发的?这场革命有何影响?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十月革命发生的原因1.引导学生阅读史料,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俄国的影响,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十月革命爆发之间的关系。
材料展示:1913年俄国的钢产量只及美国的1/11,德国的1/8;石油产量只及美国的27.1%;人均工业产量,俄国分别为德国、英国的1/13和1/14,不到美国的1/21;俄国的人均收入只及美国的1/7,英国的1/5。
1914—1917年,俄国有1500多万人应征入伍,大量的未成年人和妇女被赶进了工厂,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
至1917年,俄国约有150万人死于战争,400多万人伤残。
设问: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表格中1917年3月8日发生了什么事件?该事件后俄国出现了怎样的政治局面?提示:(1)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俄国带来巨大伤亡;人民反战罢工、游行不断;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俄国依然很落后。
(2)二月革命。
(3)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或出现了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并存的局面)。
归纳总结: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接连失利,国内各种社会矛盾激化,反对战争和要求社会变革的呼声越来越高。
(十月革命爆发的重要原因)2.说一说:掌握全国政权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执行了怎样的内外政策?3.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认识“武装起义不可避免”,理解十月革命爆发的必然性。
第三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第9课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原因,城市兴起的著名代表,中世纪自由和自治的城市;城市居民的身份情况;欧洲大学兴起的情况。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市民阶级的形成,正确认识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历史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小组讨论,了解市民阶级的形成,正确认识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历史意义;了解大学的兴起、大学自治及其开设的主要课程。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西欧中世纪城市的兴起原因;著名城市;大学的兴起难点:深入理解城市和领主的关系;大学的影响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合作、多媒体教学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这是中世纪时形容城市的一句谚语。
这是怎么回事呢?城市代表了更好美好的生活,城市象征着文明,进步,自由。
它以开放的姿态,吸引着不愿继续过田园生活的人们,尤其是渴望自由的农奴们纷纷汇集的城市中来。
逐渐产生了一个习惯法:只要农奴逃到城市里居住超过101天,他就是自由的了,即使他的主人也不能再抓他回去。
这就是“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一语的由来。
“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关键在于城市提供给人们新的不依赖土地的生产、生活方式,而且城市是对所有人开放的。
随着城市和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商品经济在整个社会取代了自然经济,欧洲的封建制度最终土崩瓦解。
(二)、讲授新课一、自由和自治的城市1、背景:在蛮族征战西欧之时,当年繁华的城市走向衰败。
罗马就是当年盛况的一个残影。
这座在古代有100万人居住的帝国都城,居民数量仅为2万人左右。
有时像座鬼城,其中的宏伟建筑已人去楼空。
——《中世纪盛期的欧洲》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在长达400多年的时间里,西欧的农业、工商业普遍衰落,罗马时代的很多城市变成了废墟。
2、城市的重新兴起原因:①农业技术提高②农业剩余产品增加;③商业贸易发展;④人口增长。
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10世纪起,西欧开始恢复起来,农业技术提高,农业剩余产品增加,商业贸易发展,人口增长。
第9课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一、学习目标•了解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发展背景;•掌握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过程;•理解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点•中世纪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大学的兴起和发展。
三、教学难点•城市和大学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四、课前预习学生们在课前预习过程中需要了解以下内容:•中世纪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大学的兴起和发展。
五、教学内容中世纪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在中世纪,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商业的发展,城市开始形成并不断发展。
城市的发展促进了交通和贸易的发展,并有助于政治和文化的交流。
中世纪城市的主要特征包括城市中心的广场、城墙、市场、教堂以及各种公共建筑。
城市的形成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商业发展。
商人需要交易联络,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城市。
2.农村人口的增加。
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农业生产有了所得让更多人口生存和增加。
3.贵族的欲望。
许多贵族不愿意像以前那样采取传统的生活方式,更愿意向城市迁移,并建立城市贵族家族。
4.政治发展。
缺乏中央政府的管理,一些城市逐渐拥有了自治权并得到了市政府的支持和保护。
中世纪城市的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城市内的治安问题成为城市劳动力的主要关注点。
同时,城市的扩张和人口不断增加导致城市内的住房问题加剧。
此外,城市贵族和城市居民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加剧。
大学的兴起和发展中世纪大学的兴起和发展是欧洲文化史上一个重要的标志。
中世纪大学主要由神学、法学、医学、哲学四个学科构成,这四个学科也是中世纪大学的基础课程。
大学的兴起有以下几个原因:1.教会对教育进行了重视。
中世纪教会认为,神学作为最高学科应该在大学中被教授。
2.受到谴责的学院的影响。
公元12世纪早期,一些教义上的异端被谴责而离开了教会,他们开始在学院中研究和传播学问,如罗兰曾为schools提供教义上的讲课。
3.经济发展。
由于贸易和商业的兴旺,许多城市逐渐形成,成为学习和教育的重要场所。
4.城市自治的支持。
第三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这是中世纪时形容城市的一句谚语。
这是怎么回事?我们一起学习中世纪城市的有关问题。
第9课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一、自由和自治的城市(阅读课本42页自由和自治的城市一目,完成下列空格,思考回答相关的问题)1.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在长达400多年的时间里,西欧的农业、工商业普遍衰落,罗马时代的很多城市变成了废墟。
从10世纪起,西欧开始恢复起来,农业技术提高,农业剩余产品增加,商业贸易发展,人口增长,旧的城市开始复苏,新的城市不断产生。
那些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中心的城市发展更快。
意大利、法兰西、英格兰、德意志等,都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城市。
‘2.由于城市一般坐落在封建领主的领地上,因此,领主像控制庄园一样,对城市居民任意的征税,甚至要求居民像佃农一样履行义务。
城市居民采取各种方式反抗,争取城市的自由和自治,常用的手段包括金钱赎买和武力斗争。
到13世纪,许多城市取得了某种程度的自由与特权,成为自由城市。
在这样的城市里,市民是自由人,享有财产权,领主不得非法剥夺市民的财产,不得向市民任意征税。
部分城市还取得选举市长、市政官员和设立城市法庭的权力,成为自治城市。
城市取得自由和自治权的形式,是从国王或领主手里取得一种证书,这种证书就是“特许状”。
国王给在封建主领地上的城市颁发特许状,既削弱了割据势力,又获得城市的拥护。
●问题:(1)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在长达400多年的时间里,西欧出现了什么样的经济状况?农业、工商业普遍衰落,城市变成了废墟。
(2)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原因有哪些?大约从什么时间开始?发展更快的城市有何特点?农业技术提高,农业剩余产品增加,商业贸易发展,人口增长;从10世纪起,西欧开始恢复起来;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中心。
(3)这些新兴城市有什么特点?当时著名的城市有哪些?(结合课本44页的相关史事了解)主要集中在交通便利、相对安全、能够吸引人们聚集的地区。
城市规模很小,人口较少。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9课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一. 教材分析《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这一课主要介绍了中世纪欧洲城市和大学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中世纪城市的兴起背景、城市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以及大学的兴起、大学的自治和学术追求等方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中世纪欧洲城市和大学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为今后的历史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八年级已经学习了封建社会的形成,对中世纪欧洲的社会背景有所了解。
但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需要学生从中世纪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
此外,学生对城市的认识多停留在现代城市,需要引导学生了解中世纪城市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世纪欧洲城市和大学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认识城市和大学在中世纪欧洲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事物的客观评价能力,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背景及其原因。
2.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特点及其在当时社会中的作用。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背景、原因、特点及其影响。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城市和大学的实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城市和大学的发展。
3.讨论法:学生就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作用及其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进行讨论。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相关历史文献、图片、视频等辅助资料。
3.投影仪、计算机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中世纪欧洲的农业生产、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等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城市兴起的原因。
2.呈现(15分钟)讲解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背景、原因、特点及其影响,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城市和大学的发展。
3.操练(10分钟)学生就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作用及其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进行讨论,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