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与适宜技术操作规范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3
中医药适宜技术操作规范第一篇:中医药适宜技术操作规范针刺肩痛穴治疗肩周炎技术一、简介肩周炎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以肩部疼痛、功能受限为主要临床特点,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
多由肩周肌、肌腱、滑囊、关节囊的慢性损伤性、无菌性炎症所致。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属“痹证”、“肢节痛”范畴,多为上肢筋脉、肌肉、关节等软组织受风、寒、湿邪外袭,闭塞经络,气滞血瘀所致,主要表现为“肩痛累月,肩关节如胶连接不能举”,又称之为“肩凝症”。
经过多年的探索,我们成功找到了位于下肢腓浅神经上的特定穴位“肩痛穴”。
平衡针灸法针刺肩痛穴治疗离周炎技术具有操作简便、价格低廉等特点。
二、适应症各种原因引起的肩关节部位的疼痛:包括肩周炎、颈椎综合征、胸廓出口综合征、肩袖损伤、颈肩肌筋膜炎、脆性骨软骨炎、冈上肌腱断裂等引起的疼痛。
(一)西医诊断1.40~50岁以上,缓慢起病,多有受凉或外伤史。
2.肩部疼痛逐渐加重,肩关节功能活动受限。
3.体征检查:肩局部压痛,活动受限,肌肉萎缩。
4.X线检查阴性。
(二)中医诊断1.风寒阻络:肩部疼痛、抬举困难、手指麻木,微恶风寒,舌淡红苔白,脉浮熙。
2.气虚血瘀:肩部疼痛、上举困难、肩部活动不便、面色灰白、气短乏力,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或细涩。
3.寒湿凝络肩部疼痛、遇寒加重、得热痛减,苔白腻,脉沉而迟缓。
三、禁忌症孕妇禁用。
四、操作规范(一)病人取仰卧位,暴露膝关节下肢。
选穴肩痛穴,该穴位于腓骨小头与外踝连线的上1/3处点,在穴位上消毒。
(二)取穴原则交叉取定右侧病变取左侧穴位,左侧病变取右侧穴位,即左右上下交叉取穴原则。
交叉取穴是平衡针法的特色之一。
(三)针刺方法采用28号3寸毫针1支,行直刺法,进针约2.5寸,可行上下提插针刺手法,待出现针感即可出针,整个针刺时间应控制在3秒钟以内。
病情较重、病程较长的患者可留针以增强针效。
留针期间可适当配合肩部运动。
(四)出针快速出针,并以酒精棉球按压针孔1分钟,以防出血。
中医常用技术操作规程及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范1.1针灸1.1.1针灸前准备:针灸前要向患者询问病情和主诉,并检查患者的脉搏、舌苔等状况,基于中医的望闻问切来确定针灸的穴位和治疗方法。
1.1.2穴位选择和插针:根据病症的不同,选择相应的穴位,并在操作前对穴位进行消毒。
插针时要注意尽量避免伤及重要血管和神经。
1.1.3针刺深度和方法:根据患者的状况和病情,确定针刺的深度和方法。
对于针刺深度较深的穴位,要遵循“慎刺蜈蚣之腹”的原则,保护重要脏器的安全。
1.1.4针刺时间和频率:针刺时间通常为20-30分钟,频率根据病情而定,但每周不宜超过3次。
1.2推拿1.2.1推拿前准备:推拿前要对患者进行初步的检查,了解病情、主诉和症状,并做好工作区域的清洁和消毒。
1.2.2推拿技术:推拿技术包括按揉、推捏、推拿、推拉等手法,按照中医经络理论进行操作。
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过度用力导致损伤。
1.2.3推拿操作要点:推拿时要注意手法灵活、有节奏感,要理顺经络和穴位的关系,根据病情和病位进行推拿。
同时要注重手法的协调性和连贯性,避免中断、断续的操作。
1.3拔罐1.3.1拔罐前准备:拔罐前要对患者进行初步的检查,了解病情、主诉和症状,并做好罐和皮肤的消毒。
1.3.2拔罐技术:拔罐时要注意力度适中,手法稳定,并根据病情和穴位的选择进行操作。
同时要保持舒适感,避免过度用力导致患者不适。
1.3.3拔罐时间和频率:一般拔罐时间为5-15分钟,可根据病情和患者的反应进行调整。
频率一般为每周1-2次,不宜过多。
1.4刮痧1.4.1刮痧前准备:刮痧前要对患者进行初步的检查,了解病情、主诉和症状,并做好皮肤的消毒。
1.4.2刮痧技术:刮痧时要注意力度适中,手法稳定,刮的方向要与经络方向一致。
同时要根据病情和病位进行操作,避免刮伤皮肤。
1.4.3刮痧时间和频率:一般刮痧时间为5-10分钟,可根据病情和患者的反应进行调整。
频率一般为每周1-2次,不宜频繁操作。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范为了保障中医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高中医技术操作水平,制定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范是非常必要的。
以下是关于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范的一些建议。
一、术前准备1.患者评估:在进行中医适宜技术操作之前,应对患者进行详细评估,包括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相关检查结果等。
评估结果应用于决定适宜技术的选择及操作方案的制定。
2.安全检查:在进行中医适宜技术操作之前,应对相关设备进行安全检查,确保设备符合操作要求,避免因设备故障造成操作事故。
二、操作技术规范1.操作环境:应选取整洁、安静、通风良好且温度适宜的操作环境。
保持操作场所的清洁和整齐有序,避免杂物阻碍操作和引发卫生问题。
2.操作器械:应使用经过消毒和灭菌处理的操作器械,确保操作器械无菌、无异味、无损伤,以避免交叉感染和操作事故的发生。
3.操作姿势:操作人员应采取正确的姿势,保持良好的工作习惯,避免操作时出现身体不适或疲劳,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4.操作技法:应采用正确、规范的操作技法,确保操作的有效性。
操作人员应具备良好的操作技术和专业知识,能熟练运用各种操作技法,避免操作的错误和风险。
5.患者沟通:在进行中医适宜技术操作之前,应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告知患者操作的目的、过程和可能的不适反应,解答患者的疑问和担忧,征得患者的同意。
6.操作记录:应对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进行详细的记录,包括操作时间、操作过程、操作结果、患者反应等,以便于随时追踪操作的情况,并为后续的操作和评估提供依据。
三、操作安全1.应严格遵守操作规范,不得擅自更改或调整操作方案。
2.操作人员应保持专注,避免分散注意力和疏忽大意,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3.操作人员应掌握相关的应急处理知识和技能,能够迅速应对突发情况,并采取适当的措施保护患者的安全。
4.在操作过程中如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停止操作,并进行相应的处理和记录。
5.操作人员应定期接受相关的培训和考核,以保持操作技能和知识的更新和提高。
中医科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范刮痧疗法【适应症】感冒、哮喘、便秘、高血压、肩周炎、颈椎病、腰痛、神经衰弱、月经不调等。
【禁忌症】患部皮肤破损、溃疡、严重皮肤病者、急性传染性疾病、心力衰竭。
【操作】一、患者取卧位或坐位,暴露刮痧部位。
二、将刮痧油均匀抹在患处。
一手持刮痧板,倾斜45°,按气血运行方向,由上而下、由内而外、先阳后阴的顺序刮拭。
三、刮后患部皮肤充血,有舒适感,2~3天后可进行第二次治疗。
四、每次刮痧后可饮一杯白开水,以协助排毒。
五、保健强身仅刮颈、背部。
【注意事项】一、治疗室温暖、舒适,勿冷风吹和寒冷侵袭。
二、刮痧板边缘必须光滑,防止损伤皮肤。
三、刮痧中出现不良反应,如头晕、疲劳等,可立即刮涌泉、百会、人中、合谷穴或稍休息。
拔罐疗法【适应症】腰背疼痛、软组织扭挫伤、肩周炎、颈椎病、神经痛、疖、痈、感冒、支气管炎等。
【禁忌症】心力衰竭、血友病、浮肿及广泛性皮肤病者。
【操作】一、准备不同型号的火罐数个,另备火柴、酒精灯、镊子、95%酒精及少许凡士林。
二、常用方法。
闪火法:先将酒精灯点燃,患者取舒适体位,暴露患部。
术者左手握罐体,使罐口向下,右手持镊子,夹住沾有酒精的小棉球,在洒精灯上点燃后,伸进罐内绕1~2圈,迅速抽出,随即将罐扣在治疗部位。
投火法:用薄纸做一小纸卷,燃着后投入罐内,然后将罐迅速扣在治疗部位。
架火法:先用导热性能差的材料做一点火架,再将一小酒精棉球放在架子上、点燃酒精棉球后随即扣上罐子。
滴酒法:向罐内滴入1~2滴酒精,将罐倾斜,转动一周,用火柴将酒精点燃后罐口向下,迅速将罐子扣在治疗部位。
贴棉法:取0.5~1cm见方的脱脂棉,沾少许酒精,贴在罐内壁的中部,点燃后迅速将罐扣在治疗部位。
三、留罐时间一般为10分钟,治疗中患者有烧灼感或皮肤颜色变化过于明显、起水泡等异常现象,立即起罐。
四、起罐时,术者左手扶罐,并轻推罐体使其倾斜,右手食指尖轻按罐口边缘皮肤,使罐口与皮肤之间形成缝隙,空气进入,罐子随即脱落。
中医与适宜技术操作规范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范一.针灸1、严格无菌操作,针具必须严密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凡留针治疗者,术者不得离开岗位,注意观察病员变化,取针时注意防止遗漏、断针。
采用措施预防晕针、滞针和断针,如有发生迅速处理。
使用电针时,应首先检查机器是否完好,输出是否正常,并根据病情,选用适当的强度,治疗完毕后将开关关闭,输出扭到零位。
经常检查针灸是否完好,如不锐利或有弯曲时应及时修理,不易修直时应更换。
2、针灸时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注意解剖部位,防止发生意外。
3、对初次接受针灸的患者,如情绪紧张时,要先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疑虑,争取患者积极配合。
4、针灸室工作人员必须认真检查应诊病人,做好门诊病历及就诊登记,建立治疗观察卡。
分析总结针灸治疗效果,不断改进提高针灸治疗效果。
5、针灸室外作人员应坚持岗位学习,定期参加学术活动和学术交流,努力提高服务质量。
6、针灸室工作人员上班时,严禁在工作室内吸烟和喧哗。
二.推拿1、凡需推拿治疗的病人,需经推拿室医生详细检查病情并根据病员的体质强弱、老幼、性别、肥瘦等不同情况选择推拿部位及手法后,选好适当的体位,让病人暴露治疗部位,术者应按由浅入深,由轻到重,由慢到快的原则进行施术治疗。
2、在对异性病员推拿时,治疗部位暴露要适当,在进行治疗时要严肃认真,不得与病人开玩笑、聊天等。
3、在治疗室推拿时,术者要文明施术,选用手法要得当,不得为省力用肘部或脚跟等粗暴手法,更不能敷衍了事。
4、在保健性推拿时,病人应穿背心、裤衩、盖好按摩大单后可从上而下,先背后腹,先上肢后下肢,先舒盘扣点穴的原则进行施术。
5、推拿医生应坚持不懈的练功,不断提高推拿技术,真正达到有力、持久、均匀、深透的手法要求。
6、推拿医生在治疗后应及时洗手,注意清洁卫生。
7、推拿室工作人员上班时,不得在工作室内吸烟、喧哗。
中频治疗仪操作规范1、开启电源,输出旋钮应在零位,患者取舒适体位,暴露施治部位,冬季应注意保暖;2、选好电极、衬垫,确定放置方法,先将衬垫用水浸湿,金属板极不可直接接触患者皮肤;3、缓慢增加电流,至患者最大耐受量为止;4、治疗中根据患者适应程度,可逐渐增减电流强度,至患者耐受量;5、治疗完毕,缓慢将电流降至零,关闭电源,取下电极板,整理好设备,摆放整齐,擦拭干净,备用。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程完整下载可编辑目录一、针刺法二、拔罐法三、穴位按摩法四、刮痧法五、湿敷法六、灸法七、电针法八、耳针疗法九、小针刀十、穴位注射疗法专业.整理.下载可编辑一、针刺法一、毫针法毫针法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针刺技术。
1、评估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2)针刺取穴部位的局部皮肤情况。
3)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4)心理状况。
2、目标遵照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
通过其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3、禁忌证1)疲乏、饥饿或精神高度紧张时。
2)皮肤有熏染、瘢痕或肿痛部位。
3)出血倾向及高度水肿。
4)小儿囟门未闭合时的头顶腧穴部位。
4、告知1)针刺过程中出现头晕、目眩、面色苍白、胸闷、欲呕等属于晕针现象,及时通知医师。
2)针刺时可能出现疼痛、血肿、滞针、弯针等情况。
专业.整理.下载可编辑患者不必紧张,医护人员会妥善处理。
如有酸麻、胀痛、沉、紧、涩等感觉,属正常针感。
5、物品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皮肤消毒液、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屏风等。
6、操作程序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说明,核对医嘱。
2)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按针刺部位,取合理体位。
3)遵医嘱选择腧穴,先用拇指按压穴位,并讯问患者的感觉。
4)消毒进针部位后,按腧穴深浅和患者胖瘦,选取合适的毫针;同时检查针柄是否松动、针身和针尖是否弯曲带钩;术者消毒手指。
5)根据针刺部位,选择相应进针方法,正确进针。
6)当刺入一定深度时,患者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或向远处传导,即为“得气”。
得气后调节针感,留针。
7)起针时一手按压针刺周围皮肤处,一手持针柄慢慢捻动将针尖退至皮下,迅速拔出。
随即用无菌干棉球轻压针孔片刻,防止出血。
检查针数,以防遗漏。
8)操作完毕,协助患者穿衣,安置舒适卧位。
整理床铺,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7、护理及注意事项1)操作前检查用物是不是统统,严格执行无菌手艺操作。
中医药适宜技术操作规范针刺肩痛穴治疗肩周炎技术一、简介肩周炎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以肩部疼痛、功能受限为主要临床特点,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
多由肩周肌、肌腱、滑囊、关节囊的慢性损伤性、无菌性炎症所致。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属“痹证”、“肢节痛”范畴,多为上肢筋脉、肌肉、关节等软组织受风、寒、湿邪外袭,闭塞经络,气滞血瘀所致,主要表现为“肩痛累月,肩关节如胶连接不能举”,又称之为“肩凝症”。
经过多年的探索,我们成功找到了位于下肢腓浅神经上的特定穴位“肩痛穴”。
平衡针灸法针刺肩痛穴治疗离周炎技术具有操作简便、价格低廉等特点。
二、适应症各种原因引起的肩关节部位的疼痛:包括肩周炎、颈椎综合征、胸廓出口综合征、肩袖损伤、颈肩肌筋膜炎、脆性骨软骨炎、冈上肌腱断裂等引起的疼痛。
(一)西医诊断1.40~50岁以上,缓慢起病,多有受凉或外伤史。
2.肩部痛苦悲伤逐渐加重,肩枢纽功能活动受限。
3.体征搜检:肩局部压痛,活动受限,肌肉萎缩。
4.X线检查阴性。
(二)中医诊断1.风寒阻络:肩部疼痛、抬举困难、手指麻木,微恶风寒,舌淡红苔白,脉浮熙。
2.气虚血瘀:肩部疼痛、上举困难、肩部活动不便、面色灰白、气短乏力,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或细涩。
3.寒湿凝络肩部痛苦悲伤、遇寒加重、得热痛减,苔白腻,脉沉而迟缓。
三、禁忌症孕妇禁用。
四、操作规范(一)病人取仰卧位,暴露膝枢纽下肢。
选穴肩痛穴,该穴位于腓骨小头与外踝连线的上1/3处点,在穴位上消毒。
(二)取穴原则交织取定右侧病变取左侧穴位,左侧病变取右侧穴位,即左右上下交织取穴原则。
交织取穴是平衡针法的特色之一。
(三)针刺方法采用28号3寸毫针1支,行直刺法,进针约2.5寸,可行上下提插针刺手法,待出现针感即可出针,整个针刺时间应控制在3秒钟以内。
病情较重、病程较长的患者可留针以增强针效。
留针期间可适当配合肩部运动。
(四)出针快速出针,并以酒精棉球按压针孔1分钟,以防出血。
五、留意事项(一)在急性炎症期水肿期所引起的肩部疼痛不能进行功能锻炼。
中医常用技术操作规程目录1、艾条灸操作规程2、拔罐法操作规程3、推拿法操作规程4、刮痧法操作规程5、熏洗疗法操作规程6、中药离子导入法操作规程7、电针法操作规程艾条灸操作规程【适应范围】主要适用于慢性虚弱性疾病,以及风寒湿邪为患的病症。
如眩晕、贫血、风湿疼痛、肢体麻木、腹痛、呕吐、泄泻、脱肛、阴挺、阳萎、遗尿、寒厥等。
常灸足三里、气海、关元、大椎等穴。
【禁忌症】凡实证、热证、阴虚发热以及面部、大血管和粘膜附近孕妇胸腹部和腰骶部,均不宜施灸。
【物品准备】治疗盘、艾条、火柴(或香枝)、凡士林、弯盆、小口玻璃瓶、纱布。
必要时备浴布、屏风等物。
【操作步骤】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核对姓名、诊断、部位及方法,做好解释工作,取得合作。
根据应灸腧穴部位,取适当体位,协助病人松开衣裤,暴露应灸腧穴部位,用纱布(或小毛巾)清洁局部皮肤,保暖。
2、核对、确定腧穴部位及施灸方法。
3、温和灸:手持艾条,点燃一端后,对准施灸的腧穴部位(距离皮肤2-3公分),进行熏烤,使局部皮肤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
一般每处灸5-15分钟,至皮肤稍起红晕为度。
4、雀啄灸:艾条点燃的一端,对准施灸部位,如同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不停地移动,一般灸5分钟左右。
5、回旋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距离施灸腧穴部位3公分左右,反复地旋回移动或作左右方向移动。
一般可灸20-30分钟。
6、施灸时,应密切观察艾条燃烧情况,随时弹去艾灰,防止艾火烧伤皮肤、衣被,注意施灸局部皮肤有否熏烤灼伤趋向等。
7、施灸完毕,熄灭艾火。
清洁局部皮肤,协助病人衣着。
整理床单,合理安置体位,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洗手;8、记录施灸腧穴部位、方法、时间、反应及疗效等。
并签名。
拔罐法操作规程【适应范围】多用于风湿痹证,如肩背痛、腰腿痛;肺部疾病,如咳嗽、哮喘;胃肠疾病,如腕腹胀痛、胃痛、呕吐及腹泻等。
刺血拔罐用于急性扭伤有瘀血者、疮疡和丹毒、神经性皮炎及毒蛇咬伤等。
【禁忌症】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病人;皮肤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拔罐。
中医与适宜技术操作规范中医是我国独特的传统医学体系,它在疾病的防治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治疗方法。
为了确保中医疗效的稳定和安全,中医临床操作规范被广泛制定和应用。
适宜技术操作规范是对中医技术应用的规范化要求,旨在提高技术操作水平,确保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和风险。
下面将对中医与适宜技术操作规范进行详细介绍。
中医临床操作规范主要包括对医生操作行为和治疗环境的要求。
首先,医生应在进行中医治疗前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和初步诊断,了解患者的病情、体质和病史等信息,以便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病情作出准确的中医辨证论治。
同时,医生还应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解答患者的疑问和不安,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
其次,中医治疗环境也需要符合一定的要求。
中医诊疗室应具备相应的设备和设施,如中药煎煮器、良好的光照、通风和湿度等。
诊疗室应保持清洁,避免污染和传染。
同时,诊疗室还应设置患者隐私空间,保护患者的个人隐私。
除此之外,中医临床操作规范还要求严禁一次性医疗器械重复使用,以确保患者的安全。
适宜技术操作规范是对中医技术应用的规范化要求,旨在确保中医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适宜技术操作规范主要包括对技术操作人员、操作环境和技术操作流程的要求。
首先,技术操作人员应具备相应的资质和技术水平。
技术操作人员应接受系统的中医理论和技术培训,熟悉相关的中医技术操作规范。
在技术操作过程中,技术操作人员应持证上岗,确保技术操作的专业性和安全性。
其次,操作环境也是确保技术操作安全性的重要因素。
操作环境应符合相应的卫生标准和规范,保持清洁整洁。
操作环境还应配备必要的设备和设施,以满足技术操作的需要。
最后,技术操作流程应符合规范要求。
技术操作流程应详细规定技术操作的步骤和要求,确保操作的规范性和一致性。
同时,在技术操作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操作时间和力度,以避免不必要的损伤和风险。
总之,中医与适宜技术操作规范是确保中医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的重要保障。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范
一.针灸
1、严格无菌操作,针具必须严密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凡留针治疗者,术者不得离开岗位,注意观察病员变化,取针时注意防止遗漏、断针。
采用措施预防晕针、滞针和断针,如有发生迅速处理。
使用电针时,应首先检查机器是否完好,输出是否正常,并根据病情,选用适当的强度,治疗完毕后将开关关闭,输出扭到零位。
经常检查针灸是否完好,如不锐利或有弯曲时应及时修理,不易修直时应更换。
2、针灸时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注意解剖部位,防止发生意外。
3、对初次接受针灸的患者,如情绪紧张时,要先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疑虑,争取患者积极配合。
4、针灸室工作人员必须认真检查应诊病人,做好门诊病历及就诊登记,建立治疗观察卡。
分析总结针灸治疗效果,不断改进提高针灸治疗效果。
5、针灸室外作人员应坚持岗位学习,定期参加学术活动和学术交流,努力提高服务质量。
6、针灸室工作人员上班时,严禁在工作室内吸烟和喧哗。
二.推拿
1、凡需推拿治疗的病人,需经推拿室医生详细检查病情并根据病员的体质强弱、老幼、性别、肥瘦等不同情况选择推拿部位及手法后,选好适当的体位,让病人暴露治疗部位,术者应按由浅入深,由轻到重,由慢到快的原则进行施术治疗。
2、在对异性病员推拿时,治疗部位暴露要适当,在进行治疗时要严肃认真,不得与病人开玩笑、聊天等。
3、在治疗室推拿时,术者要文明施术,选用手法要得当,不得为省力用肘部或脚跟等粗暴手法,更不能敷衍了事。
4、在保健性推拿时,病人应穿背心、裤衩、盖好按摩大单后可从上而下,先背后腹,先上肢后下肢,先舒盘扣点穴的原则进行施术。
5、推拿医生应坚持不懈的练功,不断提高推拿技术,真正达到有力、持久、均匀、深透的手法要求。
6、推拿医生在治疗后应及时洗手,注意清洁卫生。
7、推拿室工作人员上班时,不得在工作室内吸烟、喧哗。
中频治疗仪操作规范
1、开启电源,输出旋钮应在零位,患者取舒适体位,暴露施治部位,冬季应注意保暖;
2、选好电极、衬垫,确定放置方法,先将衬垫用水浸湿,金属板极不可直接接触患者皮肤;
3、缓慢增加电流,至患者最大耐受量为止;
4、治疗中根据患者适应程度,可逐渐增减电流强度,至患者耐受量;
5、治疗完毕,缓慢将电流降至零,关闭电源,取下电极板,整理好设备,摆放整齐,擦拭干净,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