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大别山地区传统民居建筑特征及文化传承-湖北土木建筑学会
- 格式:doc
- 大小:642.00 KB
- 文档页数:4
LUNTAN论坛200106/62湖北乡土建筑是在湖北乡村里的、土生土长的古代传统建筑或农村建筑。
除了有单纯的住宅外,还有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建筑如寺庙、祠堂、书院、戏台、酒楼、商铺、作坊等等。
这些乡土建筑除了能作为地域文化的载体与容器,更能表达在自身独特的文化渊源下所形成的有差别的建筑环境。
一、街屋建筑与商业文化街屋亦被称为店宅、店坊,每户店面相连,且面宽狭窄,左右两侧为公壁,不能开窗,故通风、采光问题就靠天井或天斗来解决。
通常门面的木板可拆卸,直接对外开店,路人也可进屋浏览货品。
这种建筑类型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与湖北的商业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为湖北自古商贸活动繁盛。
受到繁荣的商业文化的冲击,人们逐步意识到沿街面是具有很高的商业价值,为了提高其利用率,建房时不再横向发展,而是按照与街道轴线垂直的方向,纵向展开,形成长屋建筑(湖北称之为街屋)。
1.天斗天斗常出现在街屋建筑中,从平面位置上看,它们基本都位于第一进院落。
在经济繁荣、人口稠密、用地相对紧张的地区,要能够提供较多的室内空间来进行商业活动,于是在房屋第一进原有天井的洞口上加了一个微型屋顶,便形成了天斗。
它可以遮蔽烈日雨雪,如果架空并覆上亮瓦还能起到通风采光的作用。
由此可见,天斗的意义湖北乡土建筑的功能、形式与文化初探在于,它将天井这一室外空间转化为灰空间。
这个灰空间的存在使得公共空间尺度加大,可满足日常生活所需,更能满足商业的要求。
天斗的造型多种多样,有四坡五脊顶、四面攒尖顶、卷棚屋顶、双坡屋顶、歇山屋顶等。
2.街廊街廊是街屋临街面的一个廊道,宽度大都在2m以上。
以木柱承檐,柱下托以石磉墩;也有山墙外伸以承檐,宽度较窄,外伸山墙开口以便行人通过。
街廊作为街道向室内过渡的缓冲空间既可以保护店面又可以进行商品展销,有效的满足了商业活动的需要,弥补了室内空间的不足,同时也很好得适应了南方时晴时雨的气候特点。
3.穿廊在大悟双桥古镇中,大多数街屋的主入口采用了宽约1m的穿廊形式作为入口通道。
河南大别山文化河南大别山位于河南省南部,是中国的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
大别山区域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自古以来就是文化繁荣的摇篮。
本文将从大别山的地理位置、自然景观、人文历史以及传统文化等方面来介绍河南大别山文化的特点。
一、地理位置大别山位于河南省南部,北起鹤壁市,南抵信阳市,全长约350公里,是河南省的标志性山脉之一。
大别山的地势复杂多变,山势陡峭壮丽,大部分地区为丘陵山地,有许多高山、峡谷和溪流。
这里的山水风光秀丽,四季分明,是一个适合旅游和休闲度假的地方。
二、自然景观大别山地区的自然景观丰富多样。
山区常年保持着绿意盎然的植被,森林覆盖率高达70%以上。
在大别山深处,有许多隐秘而神秘的峡谷和溪流,如巴山大峡谷、龙潭峡等。
这些地方水质清澈,气候适宜,环境幽静,给人一种与世隔绝的感觉。
此外,大别山还拥有许多名山,如武陟金山、滑县五台山等,这些山峰高耸入云,景色壮美,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
三、人文历史大别山地区文化历史悠久,是中国的革命圣地之一。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大别山成为了红军长征途中的重要转折点。
这里是红军与毛泽东指挥下的工农革命军会师的地方,也是“万里长征第一村”焦裕禄的诞生地。
大别山地区还有许多红色革命遗址和纪念馆,如沁阳市抗日纪念馆、信阳毛泽东同志旧居等,这些地方见证了中国革命的历史。
四、传统文化大别山地区的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
这里有许多传统的民间艺术和表演,如大别山腔、毛尖舞等。
这些艺术形式独特,富有地方特色,是大别山地区人民世代相传的宝贵财富。
此外,大别山地区还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清明节、春节、中秋节等,这些节日的庆祝活动丰富多样,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看和参与。
总结:河南大别山文化的特点在于其地理位置、自然景观、人文历史和传统文化。
大别山地区的壮丽山水、丰富资源和独特文化,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探索和体验。
无论是欣赏大别山的美景,还是感受其深厚的人文底蕴,都能让人对这片土地产生深刻的印象和感受。
■■■作品赏析大别山区传统村落景观改造设计传统村落犹如历史的见证者,大别山区传统村落具有自然与人文资源丰富、多元文化互融并存等特点,是我国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空间,具有经济、历史、文化等多重价值。
然而,在大别山区传统村落景观保护工作中,部分地区存在着盲目开发、保护意识淡薄等问题,处于“散落乡间无人识”的状态。
因此应当重视其保护与发展研究,利用景观定位进行保护,赋予现代意义的存续价值,使得古老乡村、红色经典、绿色生态成为现实。
♦新县田铺乡田铺大埴村。
在民居建筑景观规划方面,不搞大拆大建,而是保留了土坯墙体、斜顶瓦房的传统民居建筑形式,重点对群众住房进行除险加固,保持韩家寨寨墙遗址、古寨门遗址等,并运用当地黄泥涂饰一新,使得村内民居建筑古色古香又自然清雅。
保留了村内的牛栏、晒晾场等农耕文化场地,提升了村内农耕文化氛围;运用当地红色资源、传统工艺等资源,积极打造创客小镇,成立“不秋草”竹编工艺品体验馆等,使得村内景观越来越灵动;并结合美丽乡村建设要求,进行村组道路修缮、垃圾集中清运等美化工作,打造国家登山健身步道等生态景观,提升了村落景观的美观程度。
保护要先摸清家底,因此,大别山区传统村落景观保护,应当依托丰富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处理“保护”与“利用”的辩证关系,采用微改造的设计手法,在不扭曲遗产本真内的基础上,严格规划实施古建筑的维护与修复,按照原汁原味要求继承传统民居建筑形式。
汇集多方面力量持续努力,大力推逬传统村落文化旅游,融入古村落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并结合文创产业与生态发展理念,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传统村落保护,坚持活态传承传统村落文脉理念,将现代创意产业与传统村落景观相结合,注重繁荣民俗风景,对其进行创意开发,以此丰富村落景观的内容与形式。
♦信阳市郝堂村。
该村落在维护原有村庄肌理的基础上,注重老房子的价值和传统元素利用,拉开了旧房改造和新建房屋序幕,尊重农民传统建原生态民居,把灰头土脸的土坯房改造为古色古香的民居,并适当融入徽派建筑元素;在村落内原有山田景观之外增设荷塘景观,走出了旅游脱贫的新路子,突岀自然生态、和谐宜居。
第34卷第2期2020年4月 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ournalofHenanCollegeofFinance&Taxation Vol 34 No 2Apr 2020 [收稿日期]2020-02-10[基金项目]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182400410283);河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16A560036)[作者简介]姚令华(1982—),男,河南新乡人,信阳农林学院副教授,设计艺术学硕士,研究方向为环境艺术设计。
豫南大别山区传统村落的空间特性分析姚令华(信阳农林学院规划与设计学院,河南信阳464000)[摘 要]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风貌和地域文化,造就了豫南大别山区传统村落的空间特性,包括自然化的空间艺术形态、特色化的建筑艺术风格、内向化的街巷空间模式和生态化的景观空间格局等。
[关键词]豫南大别山区;传统村落;空间特性[中图分类号]TU982 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793(2020)02-0092-05根据《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和《河南省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实施方案》,豫南大别山区是指信阳市境内的大别山区,其中商城县是豫南大别山区的核心区域,而整个行政区域主要包括2区8县,即信阳市平桥区和 河区、潢川县、光山县、息县、新县、罗山县、商城县、淮滨县和固始县。
豫南大别山区为河南的边区,与湖北、安徽接壤,自古就是中原地区连接江南地区的重要通道。
在近代,它是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战略要地。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数千年的历史沉淀,造就了这里独特的村落文化和建筑文化。
研究豫南大别山区传统村落的空间特性,将为我们建设具有文化属性的美丽乡村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区域特征(一)自然风貌豫南大别山区整体处于大别山北麓,地势南高北低,以山体为主。
山中层峦叠翠、林壑纵横、风景秀丽,山外丘陵起伏、水网密布、梯田层层。
在水域上,地处淮河中上游,信阳境内淮河干流长达363.5km,河流众多、支流密集,水量丰富;在自然气候上,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向暖温带过渡气候,雨量充沛、空气湿润、光照适宜,适合暖温带和亚热带植物生长,被誉为“北国江南,江南北国”。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Journal of 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ty 第39卷第3期Vol.39 No.32020年3月Mar.2020大别山区传统村落文化的价值 和“活化”路径——以新县丁李湾为例董建义(信阳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河南信阳464000)[摘要]村落文化价值的挖掘和现代化“活化”在当今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价值。
大别山区的新县丁李湾村从文脉s 续、乡愁和艺术审 方面对村落文化价值进行挖掘,并从分级利用、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社区营 方面建构“活化”路径’此 分 了原住民的 积,践 了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实 了乡土文化 的 ,为构建和谐 和消弭乡村的“空心化”与“文化迷失”提了地方性智慧方案’[关键词]大 区;村 文化;“活化”;丁李湾[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 -7602(2020)03 -0019 -042019年9月16日,习近平 莅临 省 新县调研,缅怀革命先烈,重温新县的红色文化,同时考察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此次考察 了党 和国家领导人对革命老区人民的牵挂以及村落文化价值的 和现代化“活化”在当 家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充分统村 的乡土文化价值元素, 和创新性地对其进行“活化”利用,使其在新时代乡村的全面振发出新的生 活力。
大 区的传统村落文化 区原住民 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统村落得以延续的 文脉,蕴含着丰富的民俗乡规 和文化艺术资源, 原文化、吴越文化和文化的重要,代大 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 和“活化”利具有典型的现代价值。
该区的丁李湾位于 新县神留村,集湾、山、于,村存和 周 然环 得益彰,形成 乡风韵的“月色”画卷。
该村对传统村落文化的 和 立足本土文化和自然资源, 地实现了村落文化的活态传承,为其他村落的村落文化“活化”提了借鉴。
一、 文化价值 “活化”的现代意义(一)维系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统村落“凝聚着 民 神,是维 孙文化认同的 ”011。
大别山民俗文化广场及行政便民服务中心建设项目简介三河口镇位于麻城市东北部,处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处,辖38个村,人口5.6万,版图面积380平方公里,镇政府地处三河口镇老镇区中段。
多年来因山区地理条件的限制,三河口镇区规模难以扩大,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镇容镇貌的改善。
近年来,三河口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日益提高,镇区建设相对滞后、文化娱乐场所不足等问题逐渐显现。
为了加快三河口镇区建设,给三河口人民营造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投资6800万元建设的大别山林特市场已于去年建成并投入使用。
今年,镇委、镇政府结合三河口实际,多次深入调研,还请市文化局、规划局专家实地指导策划,经过多次讨论修正,最终决定投资1.2亿元,在舒家畈村规划建设大别山民俗文化广场、政府机关办公场所以及舒家畈新农村示范点。
一、基本情况规划中的大别山民俗文化广场和政府机关办公场所地处三河口镇舒家畈村,位于进入三河口镇的主干道东西两侧,占地约145亩,设计建设大别山民俗文化广场、大别山民俗文化仿古一条街、大别山民俗文化展览馆、行政便民服务中心、舒家畈居民居住新区和移民整体搬迁安置新区。
建成后,道路东侧的大别山民俗文化广场将成为集展览、娱乐、休闲、集会、商贸为一体的综合性广场。
西侧的舒家畈新村将极大改善部分高寒山区村民生活条件,同时,作为三河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工程,是三河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探索,将加快三河的小城镇建设步伐。
东侧广场的主入口道路长220米,宽40米,连通进入三河口镇的主干道和民俗文化广场、行政便民服务中心,行车道宽20米,道路两旁设置人行道、绿化带及必要的照明设施。
长400米,宽40米的仿古步行街和广场主入口道路垂直,并按功能划分为4000平方米的休闲娱乐广场、4000平方米的运动健身场地和4000平方米的绿化喷泉景观,步行街两侧是统一规划的商贸区,广场中央设置音乐喷泉、主体雕塑、大型花坛等景观设施。
大别山民俗文化展览馆位于仿古步行街北部尽头,占地2200平方米,主要用于陈列展出具有三河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包括剪纸、根雕、玉石等地方传统手工艺品,展览馆内另辟有一个大会议厅。
第34卷第2期2021年3月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Puy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Vol.34No.2Mar.2021豫南大别山区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特征及优化策略姚令华(信阳农林学院规划与设计学院,河南信阳464000)摘要:随着美P乡村建设的深入推进,原有的村落空间布局及功能已无法满足现代生产生活的需要,如何保护和发展传统村落空间已成为当下乡村规划建设的关键。
结合地理条件和地域文化,分析/南大别23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整体空间形态特征以及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坚持规划先行、维护传统风貌、创新建筑形象、完善街巷空间等方面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为美P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南;大别2;空间;优化策略中图分类号:TU-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161(2021)02-0105-03豫南大别山区因特殊的地理位置、独特的地质条件和气候条件造就了独特的人文地域文化,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村落空间形态和建筑文化特色%截止到2019年6月,我国住建部等六部门相继公布了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豫南共有28个村落入选%2012年12月,在第一批公示的名录中,豫南有3个村落入选%2013年8月,在第二批公布的名录中,豫南有4个村落入选%2014年11月,在第三批公布的名录中,豫南有12个村落入选%2016年12月,在第四批公布的名录中,豫南有3个村落入选%2019年6月,在第五批公布的名录中,豫南有6个村落入选%村落具有独特的空间布、的传统建筑的建筑,具有特别的文化建筑术价值,我们必须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切实注意%一、区域概况(一)地理条件豫南别山区的部,地南,相间的形态地,山中丽,林美,山山,%在区位上,与省、湖北省临界,“三省通衢”。
在气候上,豫南处于的分界线上,山,空气湿润,稻香鱼跃,光照宜人,被誉为“北国江南,江南北国”%在水文,地,水流在豫南境内约360,域,,%在地域文化上,“有中文化的特,又有文化、文化的,具有色文化、文化的味”仲158(%特殊的地理条件和多元的文化特征,形成了豫南地区多方位、多层次的地域文化结构%(二)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根据区域地质地貌特征,豫南大别山区的传统村落可分为两个区域,即:豫南南部山区的传统村落(主要包括新县、商城县、光山县、潢川县、固始县、罗山县南部、信阳市南部)豫南北部平原地区的传统村落(主包括息县、滨、罗山北部、信阳市北部)%在豫南地区入选的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共有28个村落,通过电子地图拾取坐标系统,查询各个村落的经纬度坐标,在地图中选取豫南地区的传统村落点,并将划的各区域合并,然后放入图形理软件中,绘制出豫南地区传统村落点的空间分布图(图1),借此可较为直观地观察到豫南地区入选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布特%过空间布图,我可以看出,光山县传统村落最多,其新县商城县%固始县是八县中区域面积最,人口最多,史收稿日期:2020-12-18基金项目:河南省科技厅2018'度软科学研究项目"/南大别23传统村落的艺术特色及可持续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82400410283);河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2016'度LM科研项目"河南美P乡村建设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6A560036)作者简介:姚令华(1982-),男,河南新乡人,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环境艺术设计。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解析-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应该主要介绍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作为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内涵。
传统民居建筑在中国历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不仅是人们生活的场所,更是人们对于自然、社会和宇宙的理解与追求的产物。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经历了漫长岁月的发展和演变。
这些建筑以其独特的构造方式、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美学风格,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瑰宝。
传统民居建筑在结构上充分考虑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注重与环境的协调和统一。
其建筑形式多样,常见的有四合院、庭院式住宅、楼房等。
同时,传统民居建筑在材料的选择和使用上也非常注重,以木材、砖石、泥土等天然材料为主,既环保又具有独特的气质和韵味。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还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从建筑的布局、装饰到建筑构件和细节的处理,无不展示了中国人民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传统民居建筑中常见的雕花、彩绘、石刻等装饰艺术形式,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高度发展和成熟。
总之,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作为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瑰宝,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内涵。
它不仅是人们生活的场所,更是中国古代智慧和审美的结晶。
通过解析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来解析中国传统民居建筑。
首先,在引言中,将概述本文将要讨论的主题,并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接着,正文部分将包括两个主要的分节。
第一节将探讨传统民居建筑的历史背景,包括其发展的时间和背景环境。
第二节将详细介绍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特点,其中包括建筑形式、结构特点、材料和装饰等方面。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总结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重要性,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这种结构,读者将能够全面了解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历史、特点以及其在当今社会中的意义。
风格独具的湖北古民居
王玉德
【期刊名称】《中华建设》
【年(卷),期】2002(000)004
【摘要】@@ 1.鄂南民居rn鄂南有幕阜山脉,在湖北、江西、湖南交界之处有一些古老的民居.湖南的临湘县与湖北的赤壁市交界处有个明清古街"新店",这条街道长700多米,宽5米,沿着一条小河发展起来的,街上以青石板铺路,石板上留下有一寸多深手推车车轮辙.
【总页数】3页(P37-39)
【作者】王玉德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241.5
【相关文献】
1.徽州古民居厅堂联的语体风格及翻译策略的选择——以西递、宏村古建筑遗存楹联为例
2.历史文化背景下的泰兴地区古民居建筑风格特点
3.论徽州古民居的建筑与装饰风格
4.鄂南古民居建筑风格探究
5.泰然而立独具风格——湖北泰格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总裁谢格速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解析大别山地区传统民居建筑特征及文化传承——以湖北省大悟县黄站镇熊畈村九重屋为例魏子君,李俊,夏雅婷,魏云峰,李选州,欧阳红玉(湖北工程学院城市建设学院,湖北孝感432000)摘要:文化对于建筑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建筑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形式,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国建筑历史文化的真实体现。
九重屋建筑作为大别山脚下的典型代表建筑,真实体现了清末文化对于该建筑物的深刻影响。
本文以湖北省大悟县九重屋为例,从建筑的空间布局、外部形态、结构特征、内部构造、绿色环保及历史文化渊源等方面出发,浅析九重屋所包含的建筑文化是如何逐渐影响大别山地区传统居民的。
关键词:大别山地区;传统民居;建筑特征1 引言(图一)大悟县黄站镇熊畈村九重屋位于大别山脚下(如图一),该建筑建于清光绪年间,有300多年历史。
熊氏家族为躲避战火,抱着“小隐隐于山”的想法,将规模庞大的十一进院落,分解成前宽后窄的九进格局,故被称为“九重屋。
”该古建筑建造手法十分独特,外实内虚,外部高耸严实的封火墙围着一个个小天井院,内部门廊相通,抬梁式结构精巧,各个院落相互联系十分方便,考古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都十分高。
2 现状为了切实地了解九重屋的保护状况,在调研的同时采取调查问卷的形式对九重屋周边居民进行采访。
从问卷调查表的统计结果来看,调查对象男女比例较为平均,且多数对象为农民,也有部分学生。
多数村民对于九重屋比较了解的,对它的文化内涵也很感兴趣,殷切希望相关部门重视九重屋的保护(如图二)。
(图二)调查对象都表示九重屋目前处于无人管理的情况,而且所在村落的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居住生活的条件得不到改善。
但是大部分村民对于保护九重屋有着积极的态度,肯定了九重屋所继承的文化物质精髓,并且许诺愿意为建筑文化传承愿意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九重屋坐南朝北,总体上以中间的长廊为轴线两边房屋对称分布。
九重屋又是典型的串堂型建筑,每组房屋之间穿插着天井,连接前后的房子。
两间房子中间形成的过道和天井形成一百多米的长廊。
长廊两边从属的某些房间根据需要建造起二层阁楼,用作家庭私塾或储藏室,有效的利用了空间。
长廊侧墙和三间房屋围成了一个回字形,形成小的院落。
九重屋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十六个院落,共同组成了九重屋。
所以,如果相关部门加大修复保护力度,整治九重屋周边的环境卫生,修缮破损部分的建筑,同时宣传人人保护古建筑的思想,这样可以重现九重屋当年的辉煌,并且会为大悟及周边地区增添宝贵的人文精神及建筑范式的财富。
3 特征3.1 空间布局九重屋坐南朝北,总体上以中间的长廊为轴线,两边房屋对称分布。
九重屋又是典型的串堂型建筑,每组房屋之间穿插着天井,连接前后的房子。
两间房子中间形成的过道和天井形成一百多米的长廊。
长廊两边从属的某些房间根据需要建造起二层阁楼,用作家庭私塾或储藏室,有效的利用了空间。
长廊侧墙和三间房屋围成了一个回字形,形成小的院落。
九重屋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十六个院落,共同组成了九重屋(如图三)。
(图三)3.2 外部形态九重屋名为“九”,实际分解成前宽后窄的九进格局,是典型的汉族民间建筑。
每重房屋以天井为纽带连接起来。
第一重屋净高最高,并且只有第一重屋的檐部和瓦当有雕刻图案,明显区分了该建筑的主从关系。
九重屋为硬山屋顶,房屋的两侧山墙略高出屋面。
高出的山墙称风火山墙,主要作用是防止火灾发生时,火势顺房蔓延。
九重屋大门别具特色,大门两侧墙成“八”字形,外宽内窄,给人一种纳入感,把中国几千年来的好客的人文情怀体现得淋漓尽致。
除正北的大门外,每两重之间都分布一个小门,显得连续性较好。
且九重屋中间长廊两边分布的每间房屋的门交错分布,具有较好的私密性(如图四)。
(图四)墙体是由上下两个部分组成的,墙体高度一米以内,由318*155*95的砖堆砌而成,砖与砖之间的缝隙较小,墙体比较厚,这样不仅稳定了墙体,而且具有很好的防水效果。
墙体一米以上是由300*180*50的砖按照三顺两丁的方式堆砌而成。
3.3抬梁式结构与西方古代建筑相比,中国古建筑更偏爱木结构,并以木构架结构为主。
中国古代木结构,主要包括“井干式”、“穿斗式”和“抬梁式”三种形式。
九重屋作为清末建筑,则为抬梁式结构(如图五),由梁、柱组合而成的木构架作为承重结构,与围护结构是完全分开的,使得九重屋内部十分开敞、通透、轻巧。
并且可以根据需要自由灵活的处理“围与透”的关系,室内空间可以自由灵活地分隔处理。
(图五)3.4 构造3.4.1 砖石九重屋运用干垒式的土木和砖石构造,将黏土制成砖进行砌筑,并用石灰抹平,有的还在黏土层中填充瓦砾、碎砖等使得黏土更加牢固。
3.4.2 屋檐、砖瓦九重屋之所以被发现并成为国家级文物进行保护,不仅在于其作为古建筑对于研究清代建筑特点具有极高的价值,更在于其欣赏价值较高。
虽然有一部分古建筑被毁,但其最主要的地方仍然被保留下来,且较完好。
我们可以看到墙壁上的雕刻,屋檐的雕花等等都十分精致。
在大门的石壁上雕刻着精美的花朵图案,门框上的雕刻更是画龙点睛。
3.5 天井的利用九重屋中的天井很多(如图六),以正门往里形成一条轴线,天井即在这条轴线上串联分布,内部门廊连接着每个精致而小巧的天井,其相互间的联系十分方便,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在300年前,这里是怎样一幅熊姓家族和谐美好生活的画面。
而在这条轴线左右两。
(图六)侧,则根据居住者的要求形成了不同前者的天井。
天井内部可以营造出良好的小气候,通过建筑物自然产生的风压使得通风流畅。
夏天,延伸出的瓦檐可有效地遮阴纳凉,雨季有利于排水;冬天,四周墙体避而不合又使得建筑采光充分,保暖效果好。
天井所具有的冬暖夏凉的效果,展现了古人的智慧成果,且十分环保绿色,对当地的居民住宅模式也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4 建筑文化传承4.1 历史背景清朝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这是一个极其动荡的年代,九重屋就建于这样一个时代。
九重屋作为大户人家为躲避战火而修建起来的极具清朝古建特色的建筑物,低调而大气,大门呈八字形对外打开,进入大门门廊虽然极窄但狭长,而每个院落却宽阔大气,最大的就是一进门的主人间。
该古建筑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聚居方式,通过门廊和天井的相通,将每个院落都连接起来,联系十分方便,既为每个家庭保留了独立的空间,又便于家人之间的沟通。
4.2 符号的运用九重屋曾为国民党陕西省政府主席和北平市长熊斌的旧居(如图七),其中的历史和政治意义(图七)巨大。
仔细观察九重屋就会发现,九重屋的较高墙上面有许多小孔,这些小孔是瞭望孔,在解放战争时期,九重屋也曾作为瞭望哨,在中原突围的时候住过陈少敏的旅部,且周恩来在解放战争时期也曾在这里工作过。
九重屋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亲眼见证了无数的世事沧桑,也为建筑物本身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那些砖瓦上的青苔、渐渐腐蚀的木柱、破损的墙体都是历史的见证物。
4.3 抬梁式结构和雕刻艺术的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对于建筑物来讲,更是形态万千、姿态各异。
九重屋作为清代光绪年间的作品之一,无疑抬梁式结构深刻地继承了清代建筑的特点。
早期清代经济的发展使得享乐主义萌发,促使砖雕、木雕、石雕等雕刻艺术在建筑上得以广泛运用。
而这些对于后世的建筑也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少数大户人家会在居住建筑物的明显位置进行雕刻,为建筑增添一份神秘的美感,也使得建筑更加具有艺术气息(如图八)。
(图八)4.4 土木和砖石构造的运用清代建筑因受木材资源日渐匮乏的影响,对传统木构架技术进行改造,逐步增加砖石材料的应用范围,因此在建筑外貌上亦有所改变。
土木和砖石结构相结合,使得九重屋看着轻巧灵活实则稳固如山。
4.5 天井的延续九重屋最大的特点是串联式的天井,屋内层层递进,屋中有房,房中有屋,相互贯通。
这种天井式构造使庭院的四面房屋皆相互联属,屋面搭接,紧紧包围着中间的小院落,因檐高院小,形似井口,故又称之为天井。
天井内一般皆有地面铺装及排水管道,遇雨不用打伞且鞋底不湿,可串门走动,便捷而生动。
这种小巧而精致的结构在湿热的夏季可产生阴凉的对流风,改善小气候。
天井固有的节能环保的特点,对当地居民住宅范式有深刻影响,在较为地广人稀的农村,他们完全可以建一个天井或是四周墙体避而不合的庭院,这样冬暖夏凉,再加上农村本身就比城市温度,既省电又保护环境,做到节能环保两不误,这也是现代建筑所提倡的。
而且对于农村家庭来说,天井式的构造便于家庭成员相互联系感情。
5结语九重屋作为清代建筑的晚期作品,继承了清代建筑的特点,这些特点对大别山地区传统民居产生了深远影响。
对该地区美丽乡村的建设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将古老的优秀建筑文化和现代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建设“村村优美、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美丽乡村,提升当地居民生活的幸福指数,促进共同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1]夏海燕,夏利民《孝感市周边地区乡土建筑保护与研究》[J] 工程建设与设计2012(8)[2]彭志辉《历史文化村落保护操作模式研究:以东莞市茶山镇南社村为例》[P]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3]冯骥才《关于传统村落保护的思考》[J] 文明2013[4]周乾松《我国传统村落保护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思考》[N] 中国建设报2013[5]熊超,夏健《村民参与古村落保护模式研究——基于社会网络的建构》[A] 《现代城市研究》2016[6]赵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理论与方法》[N]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7]欧阳红玉、陈必锋《鄂东北传统民居建筑范式模块化研究》[TU]湖北工程学院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