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皇帝上谕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3
雍正皇帝在位多少年康熙皇帝驾崩,继位者为四阿哥爱新觉罗·胤禛及雍正。
雍正皇帝在位多少年?下⾯是店铺给⼤家整理的雍正皇帝在位多少年的解答,供⼤家阅读!雍正皇帝在位多少年雍正皇帝在位13年!爱新觉罗·胤禛(1678.12.13—1735.10.08),清朝第五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第三位皇帝,康熙帝第四⼦,母为孝恭仁皇后,即德妃乌雅⽒。
康熙三⼗七年(1698年)封贝勒;康熙四⼗⼋年(1709年)胤禛被封为雍亲王。
在⼆废太⼦胤礽之后,胤禛积极经营争夺储位,康熙六⼗⼀年(1722年)⼗⼀⽉⼗三⽇,康熙帝在北郊畅春园病逝,他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雍正。
雍正帝在位期间重整机构并且对吏治做了⼀系列改⾰。
如为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实⾏改⼟归流。
并且⼤⼒整顿财政,实⾏耗羡归公,建⽴养廉银制度等。
特别是雍正七年(1729年)出兵青海,平定罗⼘藏丹津叛乱。
同时设置军机处加强皇权。
雍正帝在位期间,勤于政事,⾃诩“以勤先天下”、“朝乾⼣惕”。
他的⼀系列社会改⾰对于康乾盛世的连续具有关键性作⽤。
雍正⼗三年(1735年)去世,庙号世宗,谥号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孝⾄诚宪皇帝,葬清西陵之泰陵,传位其第四⼦弘历。
雍正⼈物争议即位之谜从雍正年间时,对雍正继位的谈论便不绝于⽿。
虽然史学界对皇位合法性尚⽆定论,但流传的把"⼗改于"的改诏之说是不成⽴的,因为现存于辽宁省档案馆的康熙遗诏是雍正登基后拟就并颁布天下,并⾮康熙真迹,所以遗诏不能说明问题。
主张篡位说的学者中,有的认为康熙去世过于突然,未来得及留下任何传位遗诏,⽽雍正和隆科多等合谋抢占了先机;有的认为康熙⽣前两⽴两废太⼦,对⽴储君⼀事劳⼼伤神,直到临终前才属意皇⼗四⼦为储君。
按照正统继位说学者观点,如果没有实在的证据证明其他皇⼦为康熙所属意,雍正的即位是有理由的。
并且在诏书中⼀般都是加上个皇字的,⽐如传位于皇四⼦,假如这样”⼗“改为”于“是没有根据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雍正皇帝活了多少岁?雍正帝为何暴毙
导语:雍正皇帝活了多少岁?雍正帝为何暴毙雍正在位13年,死时58岁!死亡原因众说纷纭,只知死相颇惨,七窍流血,所以很多人赞同他是吃丹药死的
雍正皇帝活了多少岁?雍正帝为何暴毙
雍正在位13年,死时58岁!死亡原因众说纷纭,只知死相颇惨,七窍流血,所以很多人赞同他是吃丹药死的。
死因一说,胤禛是被吕四娘谋刺死的。
二说,胤禛是被宫女缢死的。
三说,胤禛是服丹药中毒而死的。
四说,胤禛是患中风而死的。
这个重要论断,需要史料证明。
五说,胤禛是被曹雪芹和竺香玉合谋毒死的。
在雍正七年的时候,雍正皇帝得了一场大病,一病就是半年,差点儿归了天。
病好之后的雍正得了心病,他惧怕生病,惧怕因此而死去,于是下令遍访天下名医,搜寻知名道士。
渐渐地,雍正皇帝迷上了炼丹。
迷到什么程度?这炼丹炉一点上火,就此没有熄过。
丹药里加春药,皇帝叫好
清朝的雍正皇帝可算是中国古代史上最后一位宠信道士、迷恋丹药的皇帝了。
雍正皇帝早在当皇子时,就对炼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那时炼丹的主要目的是做给父皇看,说明自己不谋求皇位,只一心炼丹。
他还因此写过一首题为《烧丹》的诗:“铅砂和药物,松柏绕云坛。
炉运阴阳火,功兼内外丹。
”
可是胤成了雍正皇帝后,炼丹爱好更加浓烈。
与其他皇帝一样,雍正也想着长生不老,开始服用丹药。
生活常识分享。
儒释交融意蕴深——雍和宫匾额的文化解读李德成雍和宫“群生仁寿”匾额北京雍和宫是清代北京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也是由理藩院直属的重要皇家寺院,历史上以规模宏大、学经组织完备、驻锡高僧众多并实施“金瓶掣签”制度而闻名。
雍和宫原为清雍正皇帝登基前的王府,乾隆皇帝亦出生于此,故有“龙潜福地”之称,乾隆九年(1744年)改为藏传佛教寺院,成为培养蒙古族僧才的摇篮。
因此,雍和宫集汉、满、蒙、藏多民族文化于一体,作为联结多民族的文化纽带,推动了内地与边疆多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促进了多民族文化在北京和内地的弘扬与发展。
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思想或称儒学,与佛教、道教被合称为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历史上有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初起唐。
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孝宗皇帝著《原道论》,提出“以佛修心、以老治身、以儒治世”,成为“三教平等”理念的思想来源。
清代雍正皇帝曾颁布上谕,申饬“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
因此,在清代宫廷及皇家建筑中,往往有三教共存现象。
雍和宫既是清代皇家王府,又成为皇家寺院,不免具有三教文化内容,而雍和宫匾额则集中体现了儒释文化的交融意境。
雍和宫匾额绝大部分集中在寺院中轴线主要建筑物上,均为乾隆御题,内涵丰富,意蕴深长。
乾隆皇帝将雍和宫正门正中牌楼阳面匾额题为“寰海尊亲”,阴面匾额题为“群生仁寿”,将儒家思想和佛教精神有机结合在一起,相映成趣,内涵深刻。
“寰海尊亲”,“寰海”指海内、天下、全国等。
唐代韩愈《为韦相公让官表》称,“毫厘之差,或致弊于寰海;晷刻之误,或遗患于历年。
”清代龚自珍《地丁正名》有言,“寰海之内,无一人不复者也,仁莫大焉!”佛教中有“大千世界”的概念,可与此相互呼应。
乾隆在此则以“寰海”喻指大清统治下的国土。
“尊”指尊重、尊奉。
“亲”指父母、祖先等。
“尊亲”指敬奉父母或祖先,是儒家孝悌思想和亲亲观念的主要内容。
故“寰海尊亲”的字面含义是普天之下应共敬奉父母先祖。
雍正皇帝当年是如何捉弄文人的?文字狱是啥意思?《汉语大词典》定义为:“旧时统治者为迫害知识分子,故意从其著作中摘取字句,罗织成罪”。
《中国大百科全书》则定义为:“清朝时因文字犯禁或藉文字罗织罪名清除异己而设置的刑狱。
”雍正时,天下文人一不小心就会沾上文字狱,祸从口出,祸从笔出是常事,摊上这桩事,你就惹上大麻烦了。
雍正,名爱新觉罗•胤祯,庙号世宗,谥号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
雍正元年十月,青海暴乱。
川陕总督年羹尧冒着严寒,进入青海,并于雍正二年胜利班师回京。
大臣钱名世认为年羹尧战功卓越,即赋诗赠之。
但不久,年羹尧因居功自傲,倚老卖老,随随便便,不守规矩,惹怒了雍正皇帝。
雍正勒令年羹尧自裁而死。
年羹尧死后三个月,就有学士奏报雍正皇帝说:“食待讲俸禄之钱名世,作诗投赠年羹尧,极备谄媚……应革职,交刑部从重治罪。
”雍正心想呀,钱名世只不过是一个风流才子,投诗献媚属于一般的吹捧,还罪不至死。
如果处死钱名世,必遭天下文人舆论谴责。
于是,他想出了一个非常奇特的处理方法。
首先,雍正皇帝将钱名世革去职衔,发回原籍,并亲自写下了“名教罪人”四个字,令地方官制成匾额,张挂在钱名世所居之宅,使钱名世“虽碘颜而生,更甚于正法而死。
”紧接着,雍正又传谕说:“钱名世系读书人,不知大义,廉耻荡然,凡文学正士,必深恶痛绝,共为切齿。
可令在京官员,由举人选士出身者,各写诗文,记载劣绩,以警顽邪。
”雍正定下调子,大臣们开始组织文字游戏,对钱名世进行大批判。
总之,大凡科举出身,有点文化水平的人都必须写“刺恶诗”,参加这场文化大批判运动。
最后,雍正把这些充满嬉笑怒骂、冷嘲热讽的成果,编辑成书出版发行。
该书用上好的宣纸印刷而成,书名《御制钱名世》,共收入诗文385首。
然后,雍正下令将该书发到各级学校,当作反面教材。
这就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发动的文化大批判运动。
此事之后,雍正更加认识到社会舆论的重要性,于是,他对文人的言论特别关注。
谏官难当 古今随笔Essay 编辑:王丽(zgmohrss@)■ 李明宇之先容。
中书政令不平,赏罚不当,则箝口结舌,未尝敢言。
人主纤微过差,或宫闱小事,即极言过当,用为讦直。
”这种怀疑并非没有道理,历史上宰相控制谏官的事情并不少见。
李林甫就是最著名的例子。
他为了自专大权,光明正大地对谏官说:“今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之不暇,乌用多言!诸君不见立仗马乎?食三品料,一鸣辄斥去,悔之何及!”自此后,谏官提意见前都要把草稿给宰相看,提了意见之后还得向宰相汇报。
无独有偶,明朝的一代名相张居正也有这个毛病,“谏官言事必先请”。
谏官本来是给宰相提意见的,反而要向宰相汇报提意见的内容,等于是自废武功。
明武宗时,大太监刘瑾独揽朝政,“尤恶谏官,惧祸者往往自尽。
”当谏官成批自杀,职业风险之高可谓是空前绝后了。
早在李林甫之前,谏官与宰相之间的关系调整了多次。
唐高宗的时候许敬宗、李义府执政,经常进行密奏,谏官们都不得听闻;谏官、史官平常也不再在皇帝身边工作,散朝之后就各自散去了。
直到唐玄宗时宋璟为相,才恢复了唐太宗时期的做法,要求“自今事非的须秘密者,皆令对仗奏闻”。
此后,朝廷开始意识到谏官人选决定权的重要,逐渐提高谏官地位,使之有能力对抗宰相。
梁肃曾经上疏金章宗说:“台官自大夫至监察,谏官自大夫至拾遗,陛下宜亲择,不可委之宰相,恐树私恩,塞言路也。
”金章宗当即采纳。
宋钦宗也曾经下诏:“亲擢台谏官,宰执勿得荐举,著为令。
”宋高宗也明确要求:“谏官别置局,不隶后省,许与两省官相见议事。
”纵观历代谏官制度,当谏官的独立性得到保证,其职权就能得到较好发挥,职业自豪感也会充分释放。
北宋的刘安世被任命为谏官,他请示母亲说:“朝廷不以安世不肖,使在言路。
倘居其官,须明目张胆,以身任责,脱有触忤,祸谴立至。
主上方以孝治天下,若以老母辞,当可免。
”这位谏官的母亲说:“不然,吾闻谏官为天子诤臣,汝父平生欲为之而弗得,汝幸居此地,当捐身以报国恩。
附录陕西总督岳钟琪奏折编者按:这是曾静派徒弟投书案发生后,形成的第一份正式文件。
雍正六年九月二十六日,曾静的徒弟张熙(化名张倬)投书给岳钟琪劝他谋反。
岳钟琪软硬兼施,未能从张熙口中问出书信背景。
因系谋反案,怕拖延日久,引起雍正怀疑,遂于九月二十八写了此奏折上报情况,从此,拉开了吕留良大文字狱的序幕。
陕西总督臣岳钟琪谨奏为冒昧密陈,恳祈恩鉴事:窃臣于九月二十六日己刻拜客回署,署前西街有人持书趋向臣舆,被从人呵止,臣见其形貌不似投书官役,令接书入舆,阅封面题签称臣系天吏元帅,臣甚为惊讶,当将其人交巡捕看守,随入署密拆。
内写南海无主游民夏靓遣徒张倬上书,其中皆诋毁天朝,言极悖乱,且谓臣系宋武穆王岳飞后裔,今握重兵,居要地,当乘时反叛,为宋明复仇等语。
臣不敢卒读,亦不忍详阅,惟有心摧目裂,发上冲冠,恨不立取逆兽夏靓,烹食其肉。
即刻遣人密邀抚臣西琳,以便会讯张倬。
无奈抚臣西琳因署将军印务,在教场考验满洲官兵,未能即臣署,臣逡巡数刻,忖度逆情,既敢明目张胆致书及臣,必非无所凭依,空言相耸,若遽加鞫讯,怨难得实情;又思彼书以叛逆劝臣,臣若一人独问张倬,旁无见闻确证,将来重刑拷讯,彼反得恣意造言。
而臣遣人邀抚臣时,又不便明言,所以固未能促其速至。
因传按察司硕色坐于密室,然后唤张倬入署,命坐待茶,霭言相接,问其里居。
则云:昔年曾在江夏住过。
至现在居址,并师夏靓里居,皆立誓不说。
臣云:“然则欲见尔师,当于何处接取?”彼答云:“但实用来书所言,我自往邀师来见。
”问:“汝师今在何处?”则云:“今在广东。
”问:“汝自何处来?”则云:“自广东来。
”问:“何时起身?”则云:“五月起身,由贵州到四川打听,皆言:总督去年便往西安,故我又自川来陕,昨九月十三日方到。
”问:“尔师有何所见,突敢远致此书?”答云:“在广东,闻得朝廷三次召你不去,我师因此致书,及我到陕,方知并无三召不应之说,此书已不愿投;后思万里远来,不可虚返,故决意投递。
雍正皇帝最喜欢的女人是谁?雍正皇帝的皇后和妃子简介雍正皇帝最喜欢的女人是谁?雍正皇帝的皇后和妃子简介雍正皇帝最喜欢的女人是谁?敦肃皇贵妃年氏,湖北巡抚、后加太傅、一等公年遐龄之女,原授一等公、抚远大将军、川陕总督年羹尧之女弟也。
为世宗藩邸侧妃,康熙五十四年,生皇四女。
五十九年,生皇子福宜。
六十年,生皇子赠怀亲王福慧。
雍正元年五月,生皇子福沛。
十二月,册封贵妃。
三年乙巳十一月,病亟,晋皇贵妃。
旋于是月二十三日年氏入雍邸差不多应该在康熙53年。
她是雍邸所有妻妾中最年轻的一位。
并在康熙59年到雍正元年,连续生下3位皇子,可见她在这几年颇为受宠。
当然和她的兄长年羹尧有一点关系,但大部分还是她本人得到了雍正的喜。
她入雍邸为侧福晋,雍正元年被封为贵妃。
年龄最小,地位仅次于皇后那拉氏。
而和她在藩邸并肩的另一位侧福晋李氏,入府比她早,年龄也比她大,却只封了齐妃。
这么看来,年妃似乎很受宠。
不过雍正三十月年,雍正为皇后举行了册后大典,皇妃公主及命妇们要向皇后朝贺。
本来按照惯例,向皇后朝贺后,还要向贵妃也祝贺一下。
但雍正却取消了向贵妃祝贺行礼,他以此表示在这个国家里只有一位皇帝,一位皇后,他不愿意让女人们来左右他。
我想年妃对这一决定,应该是伤心的。
但这时候,是年羹尧获罪之际,年妃一定是左右为难,小心惊惶和抑郁苦闷的。
再有就是年妃本来身体就很虚弱,雍正就说过她“体素羸弱”。
她在怀皇九子福沛时,正好是康熙的大丧。
这时候举哀磕头行礼之事,数不胜数,以她怀孕之身,不免动了胎气。
导致难产,福沛生下后就死了或者就是一个死胎。
她自己的身体也是一落千丈。
雍正三年十一月,年妃到了弥留之际,从宫里搬到圆明园。
雍正看望她后又匆匆回宫。
他给礼部下了一到上谕:晋封贵妃年氏为皇贵妃。
这一加封是对年妃最后的安慰,但是年妃没等到加封之礼就死了。
雍正在册书中还是充分的肯定了年妃的品性。
称她:“秉性柔嘉,持躬淑慎。
在藩邸时,事朕克尽敬慎,在皇后前小心恭谨,驭下宽厚平和。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谁说雍正帝铁血无情看看他与十三弟的深情厚意导语:前些年观看电视连续剧《雍正王朝》时,特别喜欢剧中雍正与十三弟的戏份,尤其为患难中的兄弟情深和雍正登基后对十三弟的倚重所感动。
历史上前些年观看电视连续剧《雍正王朝》时,特别喜欢剧中雍正与十三弟的戏份,尤其为患难中的兄弟情深和雍正登基后对十三弟的倚重所感动。
历史上都说雍正皇帝铁血无情,具有天家的杀气和威严,似乎没有平常人的感情。
但是细读清史就会发现,这话有些绝对,即便雍正对朝野上下再冷酷,终究还是有一个人是他真诚热待的,这个人就是他的十三弟,后来的怡亲王胤祥。
公元1722年雍正继位后,对八爷党等一众兄弟无情打压,其狠戾之名如雷贯耳。
唯有老十三,是他全心全意信任的兄弟,就是一母所生的老十四也不行。
当其他兄弟都忐忑担心自己的命运前途时,十三阿哥胤祥已经扶摇而上,被任命为怡亲王,总揽天下事。
史料介绍,爱新觉罗·胤祥(1686—1730.),清圣祖康熙帝第十三子,生母敬敏皇贵妃章佳氏。
胤祥与雍亲王胤禛关系最亲密,雍正帝待他也非寻常。
胤禛继位,封他为和硕怡亲王,又出任议政大臣,处理重要政务。
雍正元年,命总理户部。
因胤祥对雍正朝的功绩和付出,遂得世袭罔替的许可,成为清朝有史以来第九位铁帽子王。
雍正帝胤禛和十三弟胤祥早年的关系,虽无史料详记,但从许多事推断,兄弟俩的确是亲密无间的。
雍正帝在给胤祥的祭文中提到,胤祥的算学由他亲自教授,“忆昔幼龄,趋侍庭闱,晨夕聚处。
比长,遵奉皇考之命,授弟算学,日事讨论”,每逢塞外扈从,兄弟俩“形影相依”。
当康熙帝出巡只带他们其中一个扈从时,即使短暂分别,两兄弟也会诗书往还。
雍正还把他和十三弟唱和的诗作收在诗文集中,使胤生活常识分享。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清朝康熙9岁时就拒收一个精致的黄金鸟笼子
导语:康熙从小受祖母孝庄皇太后的教训,要勤政爱民做一个好皇帝。
他一生吃穿用度拒绝奢靡,对那些享乐、浮夸、讲排场的事毫无兴趣。
他登基做皇帝
康熙从小受祖母孝庄皇太后的教训,要勤政爱民做一个好皇帝。
他一生吃穿用度拒绝奢靡,对那些享乐、浮夸、讲排场的事毫无兴趣。
他登基做皇帝的第二年,一位统兵的将帅从前线派人给他送来一只极为罕见的黄色小鹦鹉,还专门用黄金打制了一个精致的鸟笼子。
康熙那年刚刚9岁,还是个孩子,正是贪玩的年龄,这位大帅满心要讨得小皇帝的欢心,却不料这漂亮的小鹦鹉,皇帝却拒绝接受,不要也就罢了,还遭到一通严厉的训斥。
康熙从小就有这样的见识,在历朝历代的皇帝之中是很难得的。
更难得的是,终其一朝,他都坚持了自己的做法。
康熙50大寿那一年,在京的一些大臣们合伙制作了一扇屏风给他祝寿。
一扇屏风,要说也实在算不上什么太珍贵的东西,况且是自己的50整寿,又是许多大臣们共同凑钱送的,但康熙仍然不改初衷,他只把屏风上大臣们所写的给自己祝寿的文章抄了下来留作纪念,屏风却原件退回,真是让人叫绝。
在宫中,康熙对各种花费严加限制,要求节俭,不许浪费。
为宫中祭祀、典礼准备筵席的光禄寺,过去每年的开支要70万两银子,经康熙逐渐压缩,降至每年7万两。
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理藩院,每年用于赏赐及招待的费用为80万两银子,经康熙锐意裁减不必要的开支,每年只需用银8万两。
出门在外,康熙也厉行节约,不许为他修路,不许擅自建立行宫,已有行宫,不许施加彩绘。
有地方官请示将当地行宫交地方管理,康
生活常识分享。
“天地君亲师”源流浅说作者:徐梓来源:《中国教师》2007年第07期“天地君亲师”是中国传统社会崇奉和祭祀的对象,表现了中国人对于穹苍、大地的感恩,对于国家、社稷的敬重,对于父母、师恩的深情。
它既是无形的精神信仰,也是有形的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
旧时在我国民居厅堂正中,往往供奉有这五个字。
但是,人们并不知道它源于何时,更不清楚它发展演变的情况。
《中国大百科全书》的说法就很有代表性,其中设置了“天地君亲师”的条目,并解释说这是中国民间祭祀的对象,为古代祭天地、祭祖、祭圣贤等民间祭祀的综合;同时又指出:“天地君亲师何时合并在一起祭祀已不可详考。
”学者们一般把“天地君亲师”的起源,追溯到战国时期的《荀子》。
这是因为《荀子.礼论》中,有这样的说法:“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
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焉,无安人。
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实际上,在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的《国语》中,这样的说法即已显露端倪。
《晋语》中说:“民生于三,事之如一。
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
非父不生,非食不长,非教不知生之族也,故壹事之。
”这里只提到了君、父、师,而没有涉及天和地。
注重天人关系、提出要“明于天人之分”的荀子,在此基础上又加上了天和地,形成了“天地君亲师”的完整要素。
《荀子》之后,相同的说法屡见于各种文献,《史记.礼书》《大戴礼记.礼三本》《礼记.礼运》和《白虎通义.封公侯》中,都有近似的说法。
这表明对“天地君亲师”的尊崇,在西汉时期已经非常普遍,并得到了知识界的广泛认同。
但在这里与《国语》和《荀子》相同,都只是分别说明了天、地、君、亲、师的重要,而没有将这五者并列在一起。
成书于东汉时期的《太平经》,其中有“太上中古以来,人益愚,日多财,为其邪行,反自言有功于天地君父师,此即大逆不达理之人也”(《太平经合校》卷四十七)的说法。
这里最早将“天地君父师”五个字整齐地排序,构成了后世敬奉的“天地君亲师”牌位的雏形。
作者: 公望
出版物刊名: 社会科学辑刊
页码: 118-125页
主题词: 雍正皇帝;四库全书;朋党;满族文学;大学士;华夷之辨;少数民族;华夷一家;康熙皇帝;
清王朝
摘要: <正> 对于雍正的诗文,一直没有研究,这不仅是满族文学史的憾事,也是中国文学史的憾事。
摒弃种种偏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针,给雍正诗文以妥恰的评价,自是满族文学研究乃至中国文学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
雍正有文集20卷,诗集10卷,收在《钦定四库全书》中。
此外,他还有《硃批谕旨》360卷、《上谕内阁》159卷以及有关旗务的上谕48卷。
雍正的文章有敕谕、诏、册文,论、记、序、杂著、题辞、赞、题跋、碑文、祭。
【圣谕是什么意思】圣谕广训原文翻译【--考试祝福语】《圣谕广训》雍正二年(1724年)出版的官修典籍,满清时期的国教。
训谕世人守法和应有的德行、道理。
源于满清康熙皇帝的《圣谕十六条》,雍正皇帝继位后加以推衍解释。
清政府在各地推行宣讲,并定为考试内容。
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圣谕广训原文翻译,欢迎阅读。
圣谕广训原文翻译生人不能一日无用,即不可一日无财。
然必留有余之财而后可供不时之用,故节俭尚焉。
夫财犹水也,节俭犹水之蓄也。
水之流不蓄,则一泻无余而水立涸矣;财之流不节,则用之无度而财立匮矣。
我圣祖仁皇帝躬行节俭为天下先,休养生息,海内殷富,犹兢兢以惜财用示训。
【译文】活着的人不能一天没有所需的费用,也就是不可一日无花费的钱财。
然而,必须留有多余的钱财之后才可以供给意外所需的费用,因此节约勤俭非常重要。
钱财就像水一样,节约勤俭就像水的积蓄。
倘若水在流淌中不注意积蓄,那就会一泻无余而使水立即干涸;钱财的花费不注意节制,就会用之无度而使钱财立即缺乏。
我父亲康熙皇帝身体力行、实行节俭,为全国百姓作出了榜样,他休养生息,国内殷富,但仍能兢兢业业、紧缩开支,以爱惜钱财而示训国人。
——选自《雍正帝》【阅读提示】雍正帝即清世宗,姓爱新觉罗,名胤稹,康熙帝第四子。
在位13年,励精图治,勇于革新。
在家教问题上也较重视,曾将康熙帝在世时制定的有关齐家治国的上谕十六条,进行注释、演绎和整理,共得万言,定名《圣谕广训》。
本文是节录,文中教诲子孙及臣下认识节约勤俭的道理,并用通俗的例子进行说教。
特别以其父康熙皇帝为榜样,指出:“海内,殷富,犹兢兢以惜财用示训。
”相互的哲理,含义深远。
阅读训练1。
为下列加点字解释(1)生人.不能一日无用()(2)故节俭尚.焉()(3)则一泻无余而水立涸.矣()(4)我圣祖仁皇帝躬,行节俭为天下先()2。
选出与“然必留有余之财而后可供不时之用”句中“然”含义和用法相同的项()A.吴广以为然B.然则北通巫峡C.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D.秦王怫然怒3。
雍正皇帝上谕——论三教并行不悖(转载)
朕惟三教之觉民於海内也。
理同出於一原。
道并行而不悖。
人惟不能豁然贯通。
於是人各异心。
心各异见。
慕道者谓佛不如道之尊,向佛者谓道不如佛之大。
而儒者又兼闢二氏。
以为异端。
怀挟私心。
纷争角胜。
而不相下。
朕以持三教之论。
亦惟得其平而已矣。
能得其平。
则外略形迹之异。
内证性理之同。
而知三教。
初无异旨。
无非欲人同归於善。
夫佛氏之五戒十善。
导人於善也。
吾儒之五常百行。
诱掖奖劝。
有一不引人为善者哉。
昔宋文帝问侍中何尚之曰:「六经本是济俗,若性灵真要,则以佛经为指南。
如率土之民,皆淳此化,则吾坐致太平矣。
」何尚之对曰:「百家之乡,十人持五戒,则十人淳谨。
千室之邑,百人持十善,则百人和睦。
持此风教,以周寰区。
则编户亿千,仁人百万。
而能行一善则去一恶,去一恶则息一刑;一刑息於家,万刑息於国,洵乎可以垂拱坐致太平矣。
」斯言也,盖以劝善者治天下之要道也。
而佛教之化贪吝、诱贤良,其旨亦本於此。
苟信而从之,洵可以型方训俗,而为致君泽民之大助。
其任意詆毁,妄捏为杨墨之道之论者,皆未见颜色,失平之瞽说也。
朕居藩邸。
留心内典。
於性宗之学。
实深领悟。
御极以后,宵旰靡遑,且恐啟天下以崇尚释教之疑,是以未尝形之谈论。
欲俟庶政渐理,始举三教合一之旨,提撕警觉,以明互相詆毁者之非。
今邇十年矣,听政餘暇,偶将朕之所见,并昔人论说数条,举以示天下之学道
者:
一、古人有曰:「周孔六经之训,忠孝履其端。
李老二篇之言,道德创其首。
瞿曇三藏之文,慈悲为其本。
事迹虽异,理数不殊,皆可崇可慕者。
」
二、又有曰:「儒以正设教。
道以尊设教。
佛以大设教。
观其好生恶杀,则同一仁也。
视人犹己,则同一公也。
惩忿塞欲,禁过防非,则同一操修也。
」
三、又有曰:「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
」
四、又有曰:「佛之言性,与诸书同,圣人同,其性则广为道德。
人能同诚其心,同斋戒其身,同推德於人,则可以福吾亲,可以资吾君之安天下。
」
五、又有曰:「佛之道与王道合。
王道者,皇极也。
皇极者,中道之谓也,佛之道亦曰中道,不偏不邪,其旨相同。
」
六、又有曰:「佛教之设,使人弃华而就实,背偏而归善。
由力行而造於安行,由自利而至於利彼。
其为生民之所依归者,
七、又有曰:「人谓释氏惟务上达而无下学。
不思释氏之六波罗蜜,由禪定而到彼岸,岂非下学上达之旨乎。
」
八、又有曰:「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
盖道者,先天地而生,亙古今而常存。
圣人得道之真以治身,以其绪餘土苴治天下国家,岂不大哉。
」
故圣人,或生於中国,或生於西方,或生於东夷,西夷。
生虽殊方,而其得道之真,若合符契,未始殊也。
以上八条,皆於圣贤之理,
同流共贯,未见其为谬异也。
三教虽各具治心、治身、治世之道。
然各有所专,其各有所长。
各有不及处,亦显而易见,实缺一不可者。
夫习释道之学,虽有偏有正;而习儒者之学,亦有真有伪。
即如释中以狂空欺世;道中以邪术愚人,是固释道之罪人也。
亦如儒中博览诗书,高谈仁义,而躬蹈乱臣贼子之行者,谓非名教之罪人乎。
若掩人之长,而斥其短;隐己之短,而夸其长。
互相肆口詆排者,皆私诈小人形态,非仁人君子,怀德抱道之所为,亦徒见其不自量耳。
数年来,有请严禁私自剃度者;有请将寺观改为书院者;有县令无故毁庙逐僧者,甚至有请僧尼悉行配合夫妇,可广增人丁者。
悖理妄言,惑乱国是。
不思鰥寡孤独,为国家所矜恤。
彼既立愿出家,其意亦为国家、苍生、修福田耳。
乃无故强令配合以拂其性,岂仁君治天下者之所忍为乎。
因皆下愚小辈,朕亦未穷治其妄诞之罪。
至於品类不齐,其中违理犯科者,朝廷原有惩创之条。
而其清修苦行,精戒明宗者,则为之护持。
其邪说外道,则严加惩治。
如道忞、行峰、之纪载谬妄;法藏、弘忍、之魔说猖狂。
朕悉降旨指摘,决不令混冒正法,以致真伪罔辨也。
朕於三教同原之理,探溯渊源,公其心而平其论。
令天下臣庶佛仙弟子,有各挟私心,各执己见,意存偏向,理失平衡者,梦觉醉醒焉。
故委曲宣示,以开愚昧。
凡有地方责任之文武大臣官员,当诚是朕旨,加意护持出家修行人,以大公同善之治。
特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