噬菌体展示肽库英文说明书Ph.D.-12 Manual
- 格式:pdf
- 大小:639.29 KB
- 文档页数:24
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脑靶向功能肽及其修饰纳米粒的脑内递药研究一、概述在生物医学领域中,脑靶向递药系统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许多药物难以有效进入大脑,从而限制了其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开发新型的脑靶向递药技术,对于提高药物在脑部的浓度和疗效,降低副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噬菌体展示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在药物研发和生物医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该技术通过将外源蛋白或多肽的DNA序列插入到噬菌体外壳蛋白结构基因的适当位置,使外源基因随外壳蛋白的表达而表达,同时外源蛋白随噬菌体的重新组装而展示到噬菌体表面。
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我们可以筛选到与特定靶标具有高亲和力的多肽或蛋白,为药物研发和疾病治疗提供新的候选分子。
本研究旨在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具有脑靶向功能的多肽,并将其修饰到纳米粒表面,构建新型的脑靶向递药系统。
通过优化筛选条件和方式,我们成功获得了多个具有脑靶向功能的多肽序列,并通过实验验证了其脑靶向性。
我们还将这些多肽以共价连接的方式修饰到聚乙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EGPLGA)纳米粒表面,以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脑部递送效率。
本研究不仅为脑靶向递药系统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还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候选药物和递送策略。
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和优化,我们相信这种新型的脑靶向递药系统将在未来为更多的患者带来福音。
1. 介绍脑靶向药物递送的重要性与挑战脑靶向药物递送是神经科学领域的一个关键研究方向,对于治疗脑部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许多药物难以有效穿透并进入脑组织,这使得脑内疾病的治疗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开发高效的脑靶向药物递送系统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脑靶向药物递送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于脑部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脑肿瘤等,有效的药物递送能够显著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脑靶向递送系统能够实现药物的精准定位,减少对其他组织器官的副作用。
目录简介 (2)培养基和溶液 (5)常规M13方法 (6)淘选程序(固定靶分子) (8)结合克隆的特征 (12)其他淘选方法(液相结合法) (15)其他抗原表位作图方法(Protein A/G捕获法) (16)附录:优化肽结合相互作用 (19)文库的氨基酸分布 (21)试剂盒组成:(如无特殊说明,试剂盒中所有成分均需-20℃保存):•随机十二肽噬菌体展示文库100 µl, 1.5×1013 pfu/ml。
贮存于含50%甘油的TBS溶液中。
复杂度~2.7×109个转化子。
•-28 gIII测序引物5’-HOGTA TGG GAT TTT GCT AAA CAA C-3’, 100 pmol, 1 pmol/µl •-96 gIII测序引物5’-HOCCC TCA TAG TTA GCG TAA CG-3’, 100 pmol/µl, 1 pmol/µl •E.coli ER2738宿主菌F’lacIq Δ(lacZ)M15 proA+B+ zzf::Tn 10 (TetR)/fhuA2 supE thi Δ(lac-proAB) Δ(hsdMS-mcrB)5 (rk –m k–McrBC–)。
该菌株以含50%甘油的菌体培养物形式提供,非感受态细胞。
贮存于-70℃。
•链霉亲和素Streptavidin, 冻干粉1.5 mg•生物素,10 mM 100 µl Ph.D.TM是New England Biolabs, Inc. 的注册商标。
概述噬菌体展示是一项选择技术,它将外源多肽或蛋白与噬菌体的一种衣壳蛋白融合表达,融合蛋白将展示在病毒颗粒的表面,而编码这个融合子的DNA则位于该病毒粒子内。
噬菌体展示技术使大量随机多肽与其DNA编码序列之间建立了直接联系,使得各种靶分子(抗体、酶、细胞表面受体等)的多肽配体通过一种被称为淘选(panning)的体外选择程序得以快速鉴定。
噬菌体展示随机肽库技术的医学研究应用史云龙;刘永明【摘要】噬菌体展示随机肽库是将编码外源性多肽的DNA序列插入噬菌体外壳蛋白基因,产生由数十亿种随机肽段与噬菌体外壳蛋白以融合形式呈现在噬菌体表面的重组噬菌体库.近年来,噬菌体展示随机肽库已成为筛选蛋白和多肽的重要生物技术,并被广泛应用于医学研究.笔者就其在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研究以及疫苗研制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期刊名称】《华夏医学》【年(卷),期】2016(029)003【总页数】5页(P171-175)【关键词】噬菌体展示随机肽库;多肽筛选;抗原表位【作者】史云龙;刘永明【作者单位】桂林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广西桂林541004;桂林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广西桂林541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7;R392.33噬菌体展示随机肽库(phage display random peptide library,PDPL)技术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
1985年,Smith将源自限制性内切酶EcoRI的基因片段插入丝状噬菌体的基因Ⅲ中,得到了在外壳蛋白中融合表达该基因片段编码多肽的重组噬菌体颗粒[1]。
这些融合表达的EcoRI肽段可被EcoRI抗体所捕获,表明展示在噬菌体外壳表面的外源性蛋白与天然蛋白有着相同或相近的空间结构和生物活性。
1990年,Scott等[2]成功将PDPL技术应用于抗原表位的筛选。
目前,噬菌体展示随机肽库已是包含数十亿个随机肽段序列的大容量肽库,对蛋白靶分子而言是一种丰富的资源库。
30多年来,PDPL已发展成为筛选蛋白和多肽的重要生物技术,并被广泛应用于医学研究。
PDPL是将编码外源性多肽的DNA序列插入噬菌体外壳蛋白基因,产生由数十亿种随机肽段与噬菌体外壳蛋白以融合形式呈现在噬菌体表面的众多重组噬菌体。
PDPL作为一项新的技术平台,其特点,一是首次有能力通过基因信息与蛋白质功能无缝连接的方式同时研究众多的蛋白质变异体,并已被广泛而有成效地用于探索受体与配体相互作用结合位点、寻找高亲和力配体分子等蛋白质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3];二是不仅能筛选天然蛋白质上的线性抗原表位,而且还能筛选天然蛋白质不存在的模拟表位[4]。
从噬菌体展示随机肽库中淘选多肽药物Selection of Peptide drugs from Phage-displayedRandom Peptide Library生命科学学院99级沈抒殚摘要以凝血酶为靶分子,利用噬菌体展示和亲和淘选技术,从随机十五肽库中筛选到结合凝血酶的3个特异结合肽克隆,并对其中结合活性最强的短肽进行了序列测定。
ELISA鉴定结果表明,3个克隆对于凝血酶都有一定的结合能力,且都与凝血酶的天然抑制剂水蛭素产生竞争。
关键词:噬菌体展示,随机肽库,淘选,凝血酶AbstractThrombin as target molecule, and with the new bio-technique of phage display and biopanning, 3 special binding peptide clones were selected out from a phage-displayed random 15-peptide library. The sequence of the clone, which had the highest affinity with thrombin, has been determined. Data of ELISA showed that all the three clones could be combined to thrombin to some extent. And all of them could compete with hirudin, which is the natural inhibitor of thrombin.Key words: phage display, random peptide library, biopanning, thrombin一、前言噬菌体展示随机多肽库噬菌体展示随机多肽库技术是以噬菌体展示技术(phage display)为基础的。
噬菌体和细菌表面展示多肽的表面展示载体的使用概述近几年,结合胞外选择技术,在噬菌体和细菌表面展示多肽的表面展示载体的使用,能够产生和操作各种配体,如酶、抗体及肽。
噬菌体展示(phage display)是在噬菌体表面表达已融合到噬菌体外壳蛋白的重组蛋白或多肽;细菌展示是在细胞表面表达融合到定位信号的重组蛋白。
用这两个相辅相承的技术,可以设计全套配体,并用亲和选择法筛选到具有预期特性的配体。
应用噬菌体展示,可合成、筛选到许多我们想要的蛋白(如融合肽、抗体、酶),这些蛋白具有预期的催化特性或结合亲和力,或者具有用于胞内、胞外诊断、人体疾病免疫治疗和生物催化作用时所需的特异性。
而细菌表面展示可广泛应用在各种抗原决定簇、异源酶、单链抗体及重组肽库的表达上。
本文简述了噬菌体和细菌表面展示的基础,及这两个前导技术在生物技术领域的应用。
噬菌体展示噬菌体展示已证明是一有力的技术,可以获得容纳几万甚至几亿的不同肽或蛋白质的文库,并已应用于重组肽库(识别肽受体配基)的亲和筛选,确定单克隆抗体的抗原表位,选择酶作用底物以及筛选克隆的全套抗体。
噬菌体展示的一项成功应用是,用大的噬菌体抗体库分离单克隆抗体和片段。
相应的在过去的几年中快速发展了许多有效的技术、方法,用于设计、构建大的抗体库及抗体的筛选。
使用最普遍的是感染阳性大肠杆菌的单链丝状噬菌体,利用其它噬菌体的展示系统也同时发展起来,包括在λ噬菌体头和尾,T4衣壳及MS2外壳的展示。
单链丝状噬菌体将编码成千上万特异配体的DNA片段,插入噬菌体编码外壳蛋白的基因中(通常为P?,也有P?、P?或P?),抗体基因与噬菌体基因连接后,抗体就会和外壳蛋白相融合,接着是将融合的外壳蛋白结合到新的噬菌体颗粒上,这些颗粒是在细菌周围间隙被装配的。
基因融合产物和其亚序列结合到成熟噬菌体外壳后即被呈现在噬菌体表面,而遗传物质仍保留在噬菌体颗粒中。
该技术将基因型和表型连在一起,将识别抗原和进行再扩增的能力结合起来,不经人体免疫,绕过杂交瘤,仅仅通过几轮“吸附—洗脱—扩增”的筛选富集过程。
噬菌体展示肽库的筛选方法及其应用1985年,SmithGP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将一段外源肽序列展示在丝状噬菌体的表面[1]。
1988年[2]他们又将合成的随机序列的寡核苷酸片段克隆到丝状噬菌体,表达后每个噬菌体粒子的表面展示一种肽段,所有这些展示不同肽段的噬菌体构成了噬菌体展示肽库。
1990年,他们通过亲合筛选,得到了与特定蛋白结合的结合肽,并由于噬菌体表达的肽与编码基因直接相关,扩增和分离目的克隆后,很容易得到其DNA序列[3]。
这样就建立了噬菌体表面展示的随机肽库技术,这项技术一经产生就显示其无与伦比的生命力,被广泛用于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并带来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传统的药物筛选大多数是从自然界的动、植物及微生物中分离天然的具有特定药理作用的化学物质,然后直接应用或再以此作为药物化学的先导化合物,再进一步设计、加工、合成,筛选有效的功能药物。
此方法具有一定的盲目性,筛选周期长。
而采用分子进化工程技术则会大大加速这一过程。
根据所需要的药物特性,选用适当的方法构建含有大量异质性分子的组合库,用靶分子进行筛选,先筛选药物先导化合物,然后进一步优化设计,最终确定候选的药物结构。
近年来,引入组合策略和模拟进化思想,建立了一种从噬菌体随机肽库中筛选药物先导化合物的新方法[4],即用库容量极大的随机肽库去快速筛选具有较高特异性和亲和力的理想目的肽。
通过此种方法可以快速筛选生物活性肽、蛋白质、受体及其他化合物等新型药物或先导化合物。
这一方法具有传统的药物筛选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将药物开发带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1噬菌体展示系统的建立早在1986年Geysen就认为含有关键残基的短肽能够模拟蛋白质上的决定族。
在多数情况下,几个关键残基与它的结合分子所形成的非共价键构成了全部结合的主要部分,即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或识别是通过局部残基肽段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1982年,Dulbecco提出将病原体的免疫原与λ噬菌体和其他病毒的衣壳蛋白融合,便可产生能够用作疫苗的表面展示外来多肽的病毒颗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