噬菌体展示系统
- 格式:ppt
- 大小:367.50 KB
- 文档页数:43
噬菌体展示总结技术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篇一:噬菌体展示技术噬菌体展示技术关键词:噬菌体展示组装融合蛋白2008-07-21 00:00 来源:互联网点击次数:3662 噬菌体展示技术是将外源蛋白或多肽的DNA序列插入到噬菌体外壳蛋白结构基因的适当位置,使外源基因随外壳蛋白的表达而表达,同时,外源蛋白随噬菌体的重新组装而展示到噬菌体表面的生物技术。
到目前为止,人们已开发出了单链丝状噬菌体展示系统、λ噬菌体展示系统、T4噬菌体展示系统等数种噬菌体展示系统。
本文主要概述了噬菌体展示技术的基本原理、噬菌体展示系统研究以及技术特点等,并跟踪了目前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发展前景。
关键词:噬菌体展示;组装;融和蛋白1985年,Smith G P[1]第一次将外源基因插入丝状噬菌体f1的基因Ⅲ,使目的基因编码的多肽以融合蛋白的形式展示在噬菌体表面,从而创建了噬菌体展示技术。
该技术的主要特点是将特定分子的基因型和表型统一在同一病毒颗粒内,即在噬菌体表面展示特定蛋白质,而在噬菌体核心DNA中则含有该蛋白的结构基因。
另外,这项技术把基因表达产物与亲和筛选结合起来,可以利用适当的靶蛋白将目的蛋白或多肽挑选出来。
近年来,随着噬菌体展示技术的日益完善,该技术在众多基础和应用研究领域产生的影响已日渐明显。
一、噬菌体展示技术的原理噬菌体展示技术是将多肽或蛋白质的编码基因或目的基因片段克隆入噬菌体外壳蛋白结构基因的适当位置,在阅读框正确且不影响其他外壳蛋白正常功能的情况下,使外源多肽或蛋白与外壳蛋白融合表达,融合蛋白随子代噬菌体的重新组装而展示在噬菌体表面。
思想汇报专题被展示的多肽或蛋白可以保持相对独立的空间结构和生物活性,以利于靶分子的识别和结合。
肽库与固相上的靶蛋白分子经过一定时间孵育后,洗去未结合的游离噬菌体,然后以竞争受体或酸洗脱下与靶分子结合吸附的噬菌体,洗脱的噬菌体感染宿主细胞后经繁殖扩增,进行下一轮洗脱,经过3轮~5轮的“吸附-洗脱-扩增”后,与靶分子特异结合的噬菌体得到高度富集[2]。
噬菌体(bacteriophage)是一种寄生于细菌的病毒,它可以感染并破坏细菌。
噬菌体展示技术是一种利用噬菌体来展示外源蛋白或肽的方法,使研究人员能够研究和利用噬菌体的寄生性质,以及利用其表面展示的能力。
噬菌体展示技术的概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噬菌体结构:噬菌体的结构由头部、尾部和尾纤毛组成。
头部包含基因组,尾部用于附着并注入基因组到宿主细菌中。
噬菌体展示技术通过利用这些结构,使其能够在噬菌体表面展示外源蛋白或肽。
2. 插入式展示:这是一种常见的噬菌体展示技术,其中外源蛋白或肽的基因序列被插入到噬菌体的基因组中,通常是在噬菌体的尾部或头部。
这样,当噬菌体感染宿主细菌时,它会在其表面展示外源蛋白或肽。
3. 表面展示:通过噬菌体的表面展示外源蛋白或肽,研究人员可以利用这些病毒来模拟和研究宿主细菌的亲和性、结合性等特性。
这对于蛋白质工程、药物筛选、疫苗研发等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
4. 生物材料筛选: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研究人员可以将噬菌体库用于生物材料的高通量筛选。
这可以加速对特定蛋白质、肽段或化合物的研究。
5. 疫苗研发:噬菌体展示技术还可应用于疫苗研发。
通过在噬菌体表面展示特定的抗原蛋白,可以激发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抗体,从而产生免疫应答。
总的来说,噬菌体展示技术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方法,可以利用噬菌体的自然寄生性质,将外源蛋白或肽有效地展示在噬菌体表面,从而用于各种生物学研究和应用领域。
噬菌体展示总结技术《噬菌体展示总结技术》的范文,希望对网友有用。
篇一:噬菌体展示技术噬菌体展示技术关键词:噬菌体展示组装融合蛋白20XX-07-21 00:00来源:互联网点击次数:3662噬菌体展示技术是将外源蛋白或多肽的DNA序列插入到噬菌体外壳蛋白结构基因的适当位置,使外源基因随外壳蛋白的表达而表达,同时,外源蛋白随噬菌体的重新组装而展示到噬菌体表面的生物技术。
到目前为止,人们已开发出了单链丝状噬菌体展示系统、X噬菌体展示系统、T4噬菌体展示系统等数种噬菌体展示系统。
本文主要概述了噬菌体展示技术的基本原理、噬菌体展示系统研究以及技术特点等,并跟踪了目前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发展前景。
关键词:噬菌体展示;组装;融和蛋白1985年,Smith G P第一次将外源基因插入丝状噬菌体fl的基因III,使目的基因编码的多肽以融合蛋白的形式展示在噬菌体表面,从而创建了噬菌体展示技术。
该技术的主要特点是将特定分子的基因型和表型统一在同一病毒颗粒内,即在噬菌体表面展示特定蛋白质,而在噬菌体核心DNA中则含有该蛋白的结构基因。
另外,这项技术把基因表达产物与亲和筛选结合起来,可以利用适当的靶蛋白将目的蛋白或多肽挑选出来。
近年来,随着噬菌体展示技术的日益完善,该技术在众多基础和应用研究领域产生的影响已日渐明显。
一、噬菌体展示技术的原理噬菌体展示技术是将多肽或蛋白质的编码基因或目的基因片段克隆入噬菌体外壳蛋白结构基因的适当位置,在阅读框正确且不影响其他外壳蛋白正常功能的情况下,使外源多肽或蛋白与外壳蛋白融合表达,融合蛋白随子代噬菌体的重新组装而展示在噬菌体表面。
思想汇报专题被展示的多肽或蛋白可以保持相对独立的空间结构和生物活性,以利于靶分子的识别和结合。
肽库与固相上的靶蛋白分子经过一定时间孵育后,洗去未结合的游离噬菌体,然后以竞争受体或酸洗脱下与靶分子结合吸附的噬菌体,洗脱的噬菌体感染宿主细胞后经繁殖扩增,进行下一轮洗脱,经过3 轮〜5轮的“吸附-洗脱-扩增”后,与靶分子特异结合的噬菌体得到高度富集。
第二章、噬菌体展示技术Phage Display一、噬菌体展示技术 原理基因型 表达型 融合蛋白 PIIILeadHvLinkLvEPIIIM13噬菌体颗粒• M13 particle:4、生活史:• 通过性毛感染雄性(F+或Hfr)大肠杆菌,或 通过转染进入雌性大肠杆菌细胞; • 进入细胞后,转变成复制型 (RF) dsDNA,然 后以滚环方式复制出ssDNA。
• 每当复制出单位长度正链,即被切出和环 化,并被立即组装成子代噬菌体和以出芽方 式(即宿主细胞不被裂解)被释放至胞外。
1M13 life cycle• 性菌毛与Ⅲ作用,衣壳脱去,病毒DNA侵入细菌。
• +DNA转变成双链环状DNA,RFDNA。
Ecoli pol合 成-DNA。
然后进行数轮θ复制。
• 滚环复制:– Ⅱ在RFDNA(+)链的特定位置切割,产生切口,然后 Ecoli polI以-链DNA为模板,在+链DNA的3’OH端延 伸,合成+链DNA。
复制叉移动到终点时,Ⅱ切割产生 一个单位长度的噬菌体基因组DNA,然后环化,再转化 为RFDNA。
作为下一轮复制+DNA和转录的模板。
• 当RFDNA达到100~200拷贝,SSB( Ⅴ )抑制Ⅱ 的翻译,并与新合成的+DNA 结合,阻止转化为 RFDNA,也不再合成病毒DNA。
• 包装:形态发生和分泌以协同方式进行。
单链DNA的产生• Producing single-stranded recombinant DNA using M13 and phagemid vectors. • (A) M13 vectors. M13 vectors are replicative (RF) forms of M13 derivatives containing a nonfunctional component of the lacZ b-galactosidase system which can be complemented in function by the presence of a complementary lacZ component in the E. coli JM series. The double-stranded M13 recombinant DNA enters the normal cycle of DNA replication to generate numerous copies of the genome, prior to a switch to production of single-stranded DNA (+ strand only). Mature recombinant phage exit from the cell without lysis. • (B) Phagemid vectors. The pBluescript series of plasmid vectors contain two origins of replication: a normal one from ColE1 and a second from phage f1 which, in the presence of a filamentous phage genome, will specify production of single-stranded DNA. Superinfection of transformed cells with M13 phage results in two types of phage-like particles released from the cells: the original superinfecting phage and the plasmid recombinants within a phage protein coat. Sequencing primers specific for the phagemid vector are used to obtain unambiguous sequences. Abbreviation: MCS, multiple cloning site.2f1噬菌体文库筛选• Phage display. • Phage display is a form of expression cloning which involves cloning cDNA into phage vectors and expressing foreign proteins on the phage surface. The figure illustrates one popular approach whereby the DNA is cloned into gene III of the filamentous phage f1 (or M13, etc.), a gene which encodes a minor phage coat protein. The cloning site is usually designed by site-specific mutagenesis to occur at a position corresponding to the extreme N-terminal sequence of the gene III protein. Following transfection of E. coli, phage assembly, extrusion from the cells and phage harvesting (see Figure 4.17 for the general scheme of cloning using filamentous phage vectors), a phage library is produced. • Recombinants with inserts which do not produce a frameshift in the reading frame may often be expressed to give a fusion protein in which the N-terminal component consists of a foreign protein sequence. An antibody which specifically recognizes one of the foreign protein sequences can then be used to bind specifically to the phage which displays the sequence, leading to its purification. Such affinity purification permits identification of cDNA sequences encoding an uncharacterized protein of interest。
噬菌体和细菌表面展示多肽的表面展示载体的使用概述近几年,结合胞外选择技术,在噬菌体和细菌表面展示多肽的表面展示载体的使用,能够产生和操作各种配体,如酶、抗体及肽。
噬菌体展示(phage display)是在噬菌体表面表达已融合到噬菌体外壳蛋白的重组蛋白或多肽;细菌展示是在细胞表面表达融合到定位信号的重组蛋白。
用这两个相辅相承的技术,可以设计全套配体,并用亲和选择法筛选到具有预期特性的配体。
应用噬菌体展示,可合成、筛选到许多我们想要的蛋白(如融合肽、抗体、酶),这些蛋白具有预期的催化特性或结合亲和力,或者具有用于胞内、胞外诊断、人体疾病免疫治疗和生物催化作用时所需的特异性。
而细菌表面展示可广泛应用在各种抗原决定簇、异源酶、单链抗体及重组肽库的表达上。
本文简述了噬菌体和细菌表面展示的基础,及这两个前导技术在生物技术领域的应用。
噬菌体展示噬菌体展示已证明是一有力的技术,可以获得容纳几万甚至几亿的不同肽或蛋白质的文库,并已应用于重组肽库(识别肽受体配基)的亲和筛选,确定单克隆抗体的抗原表位,选择酶作用底物以及筛选克隆的全套抗体。
噬菌体展示的一项成功应用是,用大的噬菌体抗体库分离单克隆抗体和片段。
相应的在过去的几年中快速发展了许多有效的技术、方法,用于设计、构建大的抗体库及抗体的筛选。
使用最普遍的是感染阳性大肠杆菌的单链丝状噬菌体,利用其它噬菌体的展示系统也同时发展起来,包括在λ噬菌体头和尾,T4衣壳及MS2外壳的展示。
单链丝状噬菌体将编码成千上万特异配体的DNA片段,插入噬菌体编码外壳蛋白的基因中(通常为P?,也有P?、P?或P?),抗体基因与噬菌体基因连接后,抗体就会和外壳蛋白相融合,接着是将融合的外壳蛋白结合到新的噬菌体颗粒上,这些颗粒是在细菌周围间隙被装配的。
基因融合产物和其亚序列结合到成熟噬菌体外壳后即被呈现在噬菌体表面,而遗传物质仍保留在噬菌体颗粒中。
该技术将基因型和表型连在一起,将识别抗原和进行再扩增的能力结合起来,不经人体免疫,绕过杂交瘤,仅仅通过几轮“吸附—洗脱—扩增”的筛选富集过程。
噬菌体展示技术噬菌体展示技术是一种用来展示噬菌体和揭示其结构与功能的方法。
它可以帮助科学家们更好地了解噬菌体的特性,并为相关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本文将详细介绍噬菌体展示技术的原理、应用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噬菌体是一种寄生于细菌的病毒,具有特异性感染宿主细菌的能力。
噬菌体展示技术利用噬菌体的这一特性,将外源蛋白质或多肽片段连接到其表面结构上,从而使噬菌体表面显示出被展示物。
这样,科研人员可以通过研究噬菌体表面展示的蛋白质或多肽片段的结构与功能,来了解其它生物分子如何与宿主细菌进行相互作用。
噬菌体展示技术的原理主要包括三个步骤:插入、表达和展示。
首先,需要将目标蛋白质或多肽片段的编码序列导入噬菌体基因组中,形成噬菌体展示质粒。
接下来,通过转染等方式将该质粒导入宿主细菌中,并在合适的培养条件下进行表达。
最后,噬菌体表面展示质粒编码的蛋白质或多肽片段,并形成可供研究的噬菌体展示复合体。
噬菌体展示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
一方面,它可以用于抗原表位鉴定,帮助寻找新的病原体相关抗原。
另一方面,噬菌体展示技术可用于蛋白质工程和抗体库筛选等研究中。
此外,噬菌体展示技术还可以用于药物开发,如靶向肿瘤治疗等方面。
它能够为科学家们提供有力的工具和方法,从而更好地进行相关研究。
尽管噬菌体展示技术在许多领域都表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但它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限制。
首先,噬菌体展示的蛋白质或多肽片段需要能够与宿主细菌成功表达并显示在噬菌体表面,这对于一些大型复杂蛋白质来说可能存在困难。
其次,噬菌体展示的蛋白质或多肽片段需要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溶性,以保证其展示效果和研究可行性。
此外,噬菌体展示技术在开发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资源,对于科研人员来说也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噬菌体展示技术有望得到进一步改进和优化。
研究人员可以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合成生物学和高通量筛选等方法,提高噬菌体展示的效率和可行性。
噬菌体展示[3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噬菌体展示的资料3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噬菌体展示(一)测定噬菌体滴度只有当噬菌体的感染复度MOI (噬菌体数/细菌数)值远低于1时(即细菌过量时),噬菌斑的数量才会随着加入噬菌体的量而呈线性增加。
正因如此,建议检测噬菌体贮液的滴度时,在感染前进行稀释,而不是在高MOI值的情况下稀释被感染的细胞。
低MOI值有助于确保每个噬菌斑仅含一个DNA序列。
1. 接种ER2738单菌落于5-10 ml LB培养基中,摇床培养至对数中期(OD600 ~0.5)。
2. 细胞生长时,微波炉融化上层琼脂,分成3 ml等份于灭菌试管中,每个噬菌体稀释度一管。
保存于45℃备用。
3. 37℃预温LB/IPTG/Xgal平板,每个噬菌体稀释度取一个平板备用。
4. 在LB中准备10倍系列稀释的噬菌体。
建议稀释范围:扩增的噬菌体培养物上清:108-1011;未扩增的淘选洗脱物:101-104。
每个稀释度换一新鲜吸头,建议使用带滤芯吸头以避免交叉污染。
5. 当菌体培养物达对数中期,分成200 μl等份于微量离心管中,每个噬菌体稀释度一管。
6. 每管加入10 μl不同稀释度的噬菌体,快速震荡混匀,室温温育1-5 min。
7. 将感染细胞加入45℃预温的上层琼脂培养管中,每次一管,快速混匀,立即倾注于37℃预温的LB/IPTG/Xgal平板上。
适当倾斜平板将上层琼脂均匀铺开。
8. 待平板冷却5 min后,倒置于37℃培养过夜。
9. 检查平板,计数有~102个噬菌斑的平板上的斑数。
然后用此数目乘以稀释因子即得到每10 μl噬菌体的空斑形成单位(pfu)滴度。
淘选程序最简单直接的淘选方法有:直接将靶分子包被于塑材表面(通过非特异的疏水作用或静电相互作用),洗去过量的未吸附分子,然后将噬菌体库覆盖在已包被的靶分子的表面。
根据靶分子的不同,直接包被法偶尔会导致配体结合位点难以进入,这或许是由于分子的立体封阻或许是由于靶分子表面的部分变性而引起。
噬菌体展示技术的原理及其应用噬菌体展示技术(phage display technology)是一种重要的蛋白质工程技术,通过利用噬菌体颗粒表面显示多肽、蛋白质域或蛋白质片段,实现了蛋白质和肽段的大规模筛选与优化。
该技术以其广泛的应用领域和高效的功能改造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噬菌体是一种病毒,可以感染大肠杆菌等细菌。
噬菌体分为体外和体内表面展示两种形式。
体外展示通过将目标序列与噬菌体表面的一些外膜蛋白基因融合,使其在噬菌体的外膜上显示;体内展示则在噬菌体内部将目标序列与噬菌体结构蛋白基因融合,使其随着噬菌体结构蛋白的表达而自然显示在噬菌体表面。
噬菌体展示技术的原理是基于噬菌体的基因工程技术。
一般来说,噬菌体展示系统由基因插入、包装和扩增等部分构成。
在基因插入部分,需要构建融合蛋白质或多肽序列与噬菌体的表面或结构蛋白融合。
然后,该融合基因由质粒转化到细菌中,在细菌体内表达形成融合蛋白质或多肽与噬菌体结构蛋白的复合物。
该複合物装配成完整的噬菌体骨架,并在细菌体内繁殖增殖。
使用适当的分离方法,如蓝白斑筛选、免疫选择等,可获取目标蛋白质或多肽。
1.抗体工程:通过噬菌体展示技术,可以筛选出具有高亲和力和特异性的抗体。
通过适当的选择、改造和优化,可以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以及靶向药物的研发。
2.药物筛选:噬菌体展示技术可以快速筛选出与特定靶标相互作用的多肽、蛋白质,用于药物筛选和发现。
通过融合目标肽段或蛋白质,可以在噬菌体库中筛选出具有特定活性的融合蛋白质,用于筛选新药物或开发新的药物靶标。
3.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研究:噬菌体展示技术可以用于鉴定蛋白质的功能区域、反应底物和相互作用结构。
通过在噬菌体表面显示目标蛋白的不同片段或结构域,可以研究其功能和结构,并探究蛋白质间相互作用及其调控机制。
4.疫苗和诊断试剂开发:噬菌体展示技术可用于筛选出具有免疫原性的多肽、蛋白质,用于疫苗开发和诊断试剂的研制。
通过融合目标蛋白序列,可以获得具有特异性与免疫原性的融合蛋白质,从而用于预防一些疾病。
噬菌体展示肽库的筛选方法及其应用1985年,SmithGP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将一段外源肽序列展示在丝状噬菌体的表面[1]。
1988年[2]他们又将合成的随机序列的寡核苷酸片段克隆到丝状噬菌体,表达后每个噬菌体粒子的表面展示一种肽段,所有这些展示不同肽段的噬菌体构成了噬菌体展示肽库。
1990年,他们通过亲合筛选,得到了与特定蛋白结合的结合肽,并由于噬菌体表达的肽与编码基因直接相关,扩增和分离目的克隆后,很容易得到其DNA序列[3]。
这样就建立了噬菌体表面展示的随机肽库技术,这项技术一经产生就显示其无与伦比的生命力,被广泛用于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并带来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传统的药物筛选大多数是从自然界的动、植物及微生物中分离天然的具有特定药理作用的化学物质,然后直接应用或再以此作为药物化学的先导化合物,再进一步设计、加工、合成,筛选有效的功能药物。
此方法具有一定的盲目性,筛选周期长。
而采用分子进化工程技术则会大大加速这一过程。
根据所需要的药物特性,选用适当的方法构建含有大量异质性分子的组合库,用靶分子进行筛选,先筛选药物先导化合物,然后进一步优化设计,最终确定候选的药物结构。
近年来,引入组合策略和模拟进化思想,建立了一种从噬菌体随机肽库中筛选药物先导化合物的新方法[4],即用库容量极大的随机肽库去快速筛选具有较高特异性和亲和力的理想目的肽。
通过此种方法可以快速筛选生物活性肽、蛋白质、受体及其他化合物等新型药物或先导化合物。
这一方法具有传统的药物筛选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将药物开发带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1噬菌体展示系统的建立早在1986年Geysen就认为含有关键残基的短肽能够模拟蛋白质上的决定族。
在多数情况下,几个关键残基与它的结合分子所形成的非共价键构成了全部结合的主要部分,即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或识别是通过局部残基肽段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1982年,Dulbecco提出将病原体的免疫原与λ噬菌体和其他病毒的衣壳蛋白融合,便可产生能够用作疫苗的表面展示外来多肽的病毒颗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