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功用主治总结
- 格式:pdf
- 大小:242.03 KB
- 文档页数:15
方剂学功用主治总结方剂学是中医药学必修的一门课,在中药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方剂学作为中医方剂的研究、制备和应用的理论基础,对于中药学的学生和从事中医药临床工作的医师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
本文主要介绍方剂学的功用和主治,列举了一些常见病症,以供参考。
一、方剂学的功用1.指导方剂的制备方剂学是规范方剂配伍、制备及操作的依据,严格按照方剂学的原则和方法制备的方剂,能够保障方剂的稳定性、疗效和安全性。
2.确定方剂适应症方剂学通过对中药的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等方面的研究,逐渐确定了方剂的适应症范围。
3.指导方剂的配伍方剂学通过对方剂各组成部分的性味、功效、相互作用的研究,指导配伍,以达到治病的效果。
4.监控方剂治疗效果方剂学的研究,可以评估方剂的治疗效果,对方剂的应用以及临床效果的监测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5.改进方剂配方方剂学的研究,可以针对方剂配方的不足之处对其进行改进,优化药物配方,提高其疗效和适应性。
二、方剂学主治1.消化系统疾病方剂学用于消化系统疾病有很好的疗效。
包括胃痛、消化不良、消化道炎症、胃炎和胃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
典型方剂:四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中医通脾方等。
2.呼吸系统疾病方剂学在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方面也有很好的疗效。
包括咳嗽、哮喘、呼吸困难,以及慢性呼吸道疾病的治疗等。
典型方剂:银翘散、清热解毒汤,苓桂术甘汤等。
3.心血管系统疾病方剂学在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治疗中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包括高血压、心绞痛、冠心病以及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治疗。
典型方剂:七叶皂苷注射液、炙甘草汤、桂枝汤等。
4.妇科病症方剂学在妇科病症方面也有着很好的治疗效果。
包括月经不调、痛经、崩漏等妇科疾病。
典型方剂:调经汤、逍遥散、四物汤等。
5.精神系统疾病方剂学在精神系统疾病治疗中也有良好的疗效。
包括神经衰弱、失眠、抑郁症等精神系统疾病。
典型方剂:安宫牛黄丸,清心安神汤,香附益智和等。
综上可见,方剂学在中医药治疗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多种疾病的治疗都需要借助方剂学的理论指导。
方剂的作用及功能主治一、方剂概述方剂是中医药学中的一种重要疗法,是中医药学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体。
方剂是按照中医的诊断结果和治疗原则,经过药物组方和药物配伍以及炮制而成的,具有一定疾病治疗效果的中药组合。
方剂不仅有广泛的临床应用,而且具有独特的作用和功能主治。
二、方剂的作用方剂在中医药学中起着独特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疾病调理作用:方剂能够通过药物的组合和配伍,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改善脏腑功能,使身体恢复健康状态。
2.病因治疗作用:方剂能够针对疾病的病因,通过选用具有特定作用的药物,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3.病机治疗作用:方剂能够针对疾病的病机,通过药物的配伍和炮制,调整病机,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4.辅助治疗作用:方剂可以作为其他治疗方法的辅助手段,加强治疗效果,提高疗效。
三、方剂的功能主治方剂根据其药物组方和药物配伍的特点,具有不同的功能主治,常见的方剂功能主治包括:1.清热解毒:方剂中常含有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药物,可以用于治疗热毒性疾病,如感冒、流感等。
2.祛风除湿:方剂中常含有具有祛风除湿作用的药物,可以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湿疹等疾病。
3.温阳散寒:方剂中常含有具有温阳散寒作用的药物,可以用于治疗阳虚寒冷、寒疝等疾病。
4.健脾益气:方剂中常含有具有健脾益气作用的药物,可以用于治疗脾气虚弱、消化不良等问题。
5.活血化瘀:方剂中常含有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药物,可以用于治疗血淤、瘀血等疾病。
6.滋阴补肾:方剂中常含有具有滋阴补肾作用的药物,可以用于治疗肾阴不足、病后虚损等问题。
7.清热利湿:方剂中常含有具有清热利湿作用的药物,可以用于治疗湿热病症、尿路感染等疾病。
8.化湿止痛:方剂中常含有具有化湿止痛作用的药物,可以用于治疗湿疹、风湿痛等疾病。
以上仅是方剂的一些常见功能主治,实际上方剂的功能及主治非常丰富,具体使用时应根据疾病的具体病情进行合理选择和使用。
四、方剂的应用注意事项1.使用方剂时,应严格按照医嘱进行用药,不可自行增减剂量或中断服用。
方剂学功用主治总结方剂学是中医学最基础的三大学科之一,它是研究中医药方剂的学科。
方剂是中医药学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领域,因为方剂可以根据不同的病症和病情,为患者提供特定的治疗方案。
方剂学功用主治总结,是中医学学者对方剂学进行总结研究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下面我们来深入了解。
一、方剂学功用主治1. 调和诸药,协同作用方剂学主要研究方剂中的药物配伍及其功效,通过合理的药物搭配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药物之间有时存在相互抵消或相互促进的作用,中医药的特色就在于各种药物可以通过适当的组合,减少不良反应,提高疗效,从而达到调和诸药、协同作用的目的。
2. 调整人体阴阳平衡在中医理论中,平衡阴阳是维护人体健康的关键,如果阴阳失衡,则会引起各种疾病。
中药的方剂学研究也注重药物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进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方剂中的药物选用、配伍、剂量、用法、用量、均需要在调和体内阴阳、调节中医体系中,对病理变化作用的基础上进行调整。
3. 制定提高疗效的方案方剂学是为了制定更好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因此大量的研究方剂学可以帮助中医药学者更好的制定治疗方案。
根据不同疾病的症状特点和患者的年龄、性别、身体素质等诸多因素,中医医生可以为患者精确选择药方,通过调和阴阳,调整气血,有效治疗疾病。
4. 明确中药的毒性和副作用中药有时候也会在治疗疾病时产生副作用和毒性,正是因为这一点,方剂学研究们需要通过研究各种中药的组合,减轻或消除其发挥毒性和副作用的风险,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二、方剂学的实际应用方剂学在中药的制定、应用和评价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随着医学技术不断的发展,方剂这个传统的中医学药物配方也在不断更新。
对于中药的研究和开发,方剂学的研究成果对于中药现代化、国际化的进程起到了关键作用。
今天,方剂学已经成为中医药研究的支柱学科,方剂的研究和发展,也让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总之,方剂学功用主治总结是中医药学者对方剂学的研究结论,包括调和诸药、调整人体阴阳平衡、制定提高疗效的方案以及明确中药的毒性和副作用等。
方剂学方歌方解及功效主治汇总(全)说明:方歌中鲜红色为君药,粉红色为臣药,星号多少表示重点程度,星号后面为功效和主治,非常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解表剂:1.麻黄汤(辛温解表):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外感风寒表实证。
2.桂枝汤(辛温解表):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外感风寒表虚证。
3.九味羌活汤(辛温解表):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分经论治宜变通。
▲▲▲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证。
4.小青龙汤(辛温解表):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辛夏甘草和五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外寒内饮证。
5.止嗽散(辛温解表):止嗽散内用桔梗,紫菀荆芥百部陈,白前甘草共为末,姜汤调服止嗽频。
▲▲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风邪犯肺证。
6.香薷散(辛温解表):三物香薷豆朴先,散寒化湿功效兼,若益银翘豆易花,新加香薷祛暑煎。
▲▲祛暑解表,化湿和中。
阴暑。
7.银翘散(辛凉解表):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温病初起。
8.桑菊饮(辛凉解表):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风温初起。
9.麻杏石甘汤(辛凉解表):伤寒麻杏甘石汤,汗出而喘法度良,辛凉宣泄能清肺,定喘除热效力彰。
▲▲▲辛凉宣肺,清热平喘。
表邪未解,肺热咳喘证。
10.柴葛解肌汤(辛凉解表):陶氏柴葛解肌汤,邪在三阳热势张,芩芍桔甘羌活芷,石膏大枣与生姜。
▲解肌清热。
感冒风寒,郁而化热证。
11.升麻葛根汤(辛凉解表):阎氏升麻葛根汤,芍药甘草合成方,麻疹初期发不透,解肌透疹此为良。
▲解肌透疹。
麻疹初起。
12.人参败毒散(扶正解表):人参败毒茯苓草,枳桔柴前羌独芎,薄荷少许姜三片,时行感冒有奇功。
66种常见的中医方剂功用及主治中医方剂学由总论和各论组成,总论中方剂的治法、方剂的组成与变化较重要。
1.《医学心悟》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2.方剂的变化形式:(1)药味增减的变化——逍遥散和黑逍遥散(2)药量增减的变化——四逆汤和通脉四逆汤(3)药味加减与药量增减变化的联合应用——大承气汤与小承气汤;半夏泻心汤与生姜泻心汤。
Wellness accessories3.君药和主要功效来命名的是:龙胆泻肝汤、桃核承气汤、半夏泻心汤、黄连解毒汤、苏子降气汤。
4.火郁发之:清胃散、普济消毒饮。
5.以泻代清:凉膈散。
6.辛开苦降:左金丸、麦门冬汤、小陷胸汤、半夏泻心汤。
7.应用高良姜的方剂:天台乌药散8.生姜、干姜同用的方剂:厚朴温中汤、实脾散。
9.桂枝汤:桂枝与芍药用量相等;药后“啜热稀粥”。
10.小青龙汤:治疗外寒里饮证。
其中干姜、细辛温肺化饮;全方体现“散中有收”。
11.九味羌活汤:细辛善止少阴头痛,白芷善解阳明头痛,川芎长于止少阳、厥阴头痛。
12.银翘散:“辛凉平剂”13.麻杏石甘汤:石膏倍于麻黄。
14.败毒散:佐药人参——扶助正气,鼓邪外出。
15.大承气汤:主治①阳明腑实证。
②热结旁流证。
——体现“通因通用”③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
16.大黄牡丹汤:功用——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主治——肠痈初起,湿热瘀滞证。
17.大陷胸汤:主治——水热互结之结胸证。
18.温脾汤:攻下冷积,温补脾阳。
主治:阳虚寒积证。
腹痛便秘,脐下绞结,绕脐不止,手足不温等。
19.麻子仁丸:主治肠胃燥热,脾约便秘证。
大便干结,小便频数。
20.济川煎:主治:肾阳虚弱,精津不足证(肾虚便秘)。
大便秘结,小便清长等。
21.小柴胡汤:用量最大的是柴胡;人参的作用是①扶正祛邪;②益气实里。
22.蒿芩清胆汤:功用——清胆利湿,和胃化痰;主治——少阳湿热证。
23.四逆散:主治——①阳郁厥逆证。
②肝脾气郁证。
柴胡为君,透邪升阳以舒郁;与白芍疏肝理脾;与枳实一升一降,舒畅气机,升清降浊。
清热剂—清法: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方法,以解除在里之热邪的一种治法白虎汤:功用:清热生津。
主治:气分热盛证。
清营汤:功用: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主治:热入营分证。
黄连解毒汤:功用:泻火解毒。
主治:三焦火毒热盛证凉膈散:功用:泻火通便,清上泻下。
主治:上中二焦火热证导赤散:功用:清心利水养阴。
主治:心经火热证,龙胆泻肝汤:功用:清泻肝胆实火,清利肝经湿热。
主治:肝胆实火上炎症,肝经湿热下注证泻白散:功用:清泄肺热,止咳平喘。
主治:肺热咳喘证清胃散:功用:清胃凉血。
主治:胃火牙痛玉女煎:功用:清胃热,滋肾阴。
主治:胃热阴虚青蒿鳖甲汤:功用:养阴透热。
主治: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当归六黄汤:功用:清虚热透骨蒸。
主治:肝肾阴虚,虚火内扰证补益剂—补法:滋养补益的方法,以回复人体正气,治疗各种虚症的一种方法补益剂四君子汤:功用: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气虚证参芩白术散:功用: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主治:脾虚湿盛证补中益气汤: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脾胃气虚证,气虚下陷证,气虚发热证玉屏风散:功用:益气固表止汗。
主治:表虚自汗生脉散:功用: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主治: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
久咳伤肺,气阴两虚证四物汤:功用:补血调血。
主治:营血虚滞证当归补血汤:功用:补气生血。
主治:血虚生热证归脾汤:功用: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主治:心脾两虚证,脾不统血证八珍汤:功用:益气养血。
主治:气血两虚证。
泰山磐石散:功用:益气健脾,养血安胎。
主治:堕胎,滑胎。
六味地黄丸:功用:填精滋阴补肾。
主治:肾精不足证。
左归丸:功用:滋阴补肾,填精益髓。
主治:真阴不足证大补阴汤:功用:滋阴降火。
主治:阴虚火旺证肾气丸:功用:补肾助阳,化生肾气。
主治:肾阳气不足证右归丸:功用:温补肾阳,填精益髓。
主治:肾阳不足,填精益髓地黄饮子:功用:滋肾阳,补肾阳,开窍化痰。
主治:喑痱理血剂—消法: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湿,驱虫等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有形之痰渐消缓散的一种治法桃核承气汤:功用:逐瘀泻热。
解表剂一.辛温解表剂1.麻黄汤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2.大青龙汤功用:发汗解表,兼清里热主治:(1)外感风寒,内有郁热证。
恶寒发热,无汗,烦躁,脉浮紧(2)溢饮。
身体疼重,或四肢浮肿,恶寒身热,无汗,烦躁,脉浮紧3.桂枝汤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4.九味羌活汤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
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5.小青龙汤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主治:外寒内饮证。
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舌苔白滑,脉浮。
6.止嗽散功用:宣利肺气,疏风止咳主治:风邪犯肺之咳嗽证。
咳嗽咽痒,微恶风发热,苔薄白二.辛凉解表剂1.银翘散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主治:温病初起。
发热,微恶寒,咽痛,口渴,脉浮数2.桑菊饮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主治:风温初起,邪客肺络证。
咳嗽,发热不甚,微渴,脉浮数3.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功用:辛凉疏表,清肺平喘主治: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
发热,喘咳,苔黄,脉数4.柴葛解肌汤功用:解肌清热主治: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证。
发热重,恶寒轻,头痛,眼眶痛,鼻干,脉浮微洪5.升麻葛根汤功用:解肌透疹主治:麻疹初起。
疹发不出或出而不畅,舌红,脉数三.扶正解表剂1.人参败毒散功用:散寒祛湿,益气解表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湿证。
恶寒发热,头身重痛,无汗,脉浮重按无力君:羌活6g2.参苏饮功用:益气解表,理气化痰主治:气虚外感风寒,内有痰湿证。
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咳痰色白,胸脘满闷,倦怠无力,苔白,脉弱3.再造散功用:助阳益气,解表散寒主治:阳气虚弱,外感风寒表证。
恶寒发热,热轻寒重,无汗,肢冷倦怠,舌淡苔白,脉沉无力4.麻黄细辛附子汤功用:助阳解表主治: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表证。
恶寒重,发热轻,神疲欲寐,脉沉5.加减葳蕤汤功用:滋阴解表主治:阴虚外感风热证。
身热微寒,咽干口燥,舌红,苔薄白,脉数6.葱白七味饮功用:养血解表主治:血虚外感风寒证。
方剂学重点方剂总结归纳方剂学作为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中药方剂的组成、用法用量、功效及适应症等内容的学科。
方剂是中医药的重要表现形式,它是由多种药物按一定比例配伍而成,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价值。
在方剂学中,有一些重点方剂被广泛运用于临床实践中,对治疗各种疾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对方剂学的重点方剂进行总结归纳,以便进一步了解和学习方剂学知识。
一、四物汤四物汤是一味温经活血、通络止痛的经典方剂,由当归、川芎、熟地、白芍组成。
主治血虚经络不畅所致的痛经、月经不调、产后腹痛等症状。
四物汤具有滋补血气、调经止痛的作用,被广泛用于妇科疾病的治疗。
二、桂枝汤桂枝汤是一味温经解表、扶正宣通的经典方剂,由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甘草组成。
主治表里不和、经气郁滞所致的发热恶寒、头痛体痛等症状。
桂枝汤具有解表散寒、调和营卫的作用,常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初期风热感冒等疾病。
三、通草四物汤通草四物汤是一味活血化瘀、调经止痛的经典方剂,由当归、川芎、通草、川芍组成。
主治经络瘀阻、气血不畅所致的痛经、闭经、乳房胀痛等症状。
通草四物汤具有行气活血、调经止痛的作用,常用于治疗痛经、不孕症等疾病。
四、逍遥散逍遥散是一味理气和胃、疏肝解郁的经典方剂,由枳壳、白芍、茯苓、甘草等组成。
主治肝郁气滞所致的胸胁胀满、情绪不宁等症状。
逍遥散具有疏肝理气、和胃开郁的作用,常用于治疗郁证导致的各种疾病。
五、四君子汤四君子汤是一味补益脾胃、健脾和胃的经典方剂,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组成。
主治脾胃虚弱所致的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症状。
四君子汤具有健脾益气、补益中气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引起的消化不良等疾病。
方剂学重点方剂总结到此结束,通过对上述方剂的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些方剂的主治疾病、药物组成以及药理作用,对于临床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在学习方剂学知识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深入理解方剂的配伍原则和应用规律,不断提升自己的临床应用能力,为患者的健康服务。
常用中药方剂药物组成及功用主治1、四逆散方歌:四逆散里用柴胡,芍药枳实甘草须,此是阳郁成厥逆,疏肝理脾奏效奇。
药物:柴胡、枳实、芍药、炙甘草功用:透邪解郁,疏肝理气。
主治:阳郁厥逆证,肝脾不和证。
2、小柴胡汤方歌:小柴胡汤和解供,半夏人参甘草从,更用黄芩加姜枣,少阳百病此为宗。
药物: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生姜、大枣、甘草功用:和解少阳主治:伤寒少阳证,妇人热血室。
3、麻黄汤方歌: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宜服之。
药物:柴胡、枳实、芍药、炙甘草功用:透邪解郁,疏肝理气。
主治:阳郁厥逆证,肝脾不和证。
4、止嗽散方歌:止嗽散内用桔梗,紫菀荆芥百部陈,白前甘草共为末,姜汤调服止嗽频。
药物:桔梗、荆芥、紫苑、百部、白前、甘草、陈皮功用: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主治:风邪犯肺证。
5、银翘散方歌: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药物:金银花、连翘、竹叶、荆芥穗、牛蒡子、豆豉、薄荷、生甘草、桔梗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初起。
6、清胃散方歌:清胃散用升麻连,当归生地牡丹全,或加石膏清胃热,口疮吐衄与牙宣。
药物:生地黄、当归身、牡丹皮、黄连。
升麻功用:清胃凉血。
主治:胃火牙痛。
7、理中丸方歌:理中丸主理中乡,甘草人参术干姜, 呕利腹痛阴寒盛,或加附子总扶阳。
药物:人参、干姜、甘草、白术功用:温中散寒,补气健脾主治:脾胃虚寒证。
8、四君子汤方歌:四君补气基本方,食少无力大便溏, 人参白术茯苓草,益气健脾功效强。
除却半夏名异功,或加香砂气滞使。
药物:人参、茯苓、白术、甘草功用: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气虚证9、玉屏风散方歌:玉屏风散最有灵,芪术防风鼎足形, 表虚汗多易感冒,药虽相畏效相成。
药物:生黄芪、白术、防风功用:益气固表止汗主治:表虚自汗10、小承气汤药物:大黄、厚朴、枳实功用:轻下热结。
主治:阳明腑实证11、四物汤方歌:四物补血基本方,营血虚滞急煎尝, 熟地当归白芍芎,补血调经功效强。
中药学方剂总结中药学方剂是中医学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通过草药的配方和炮制,以及药物的相互作用,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中药学方剂中,有许多经典的方剂,它们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已被证明具有一定的疗效。
本文将根据方剂的功效和应用范围,对一些常用的中药学方剂进行总结。
一、清热泻火类方剂1. 龙胆泻肝汤:适用于肝胆湿热型的黄疸、胸胁满闷等症状,主要成分包括龙胆草、黄芩等。
2. 白虎汤:用于热毒实证引起的高热、口渴、便秘等症状,主要成分包括石膏、知母等。
3. 清热解毒汤:适用于热毒实证引起的扁桃体炎、肺炎等症状,主要成分包括金银花、连翘等。
二、补益类方剂1. 四君子汤:适用于气虚体质引起的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等症状,主要成分包括人参、白术等。
2. 八珍汤:用于气血两虚引起的面色苍白、心悸、畏寒等症状,主要成分包括党参、黄芪等。
3. 归脾汤:适用于脾胃虚弱引起的腹泻、食欲不振等症状,主要成分包括白术、茯苓等。
三、活血化瘀类方剂1. 走马补中汤:适用于气血不足引起的乏力、脸色苍白等症状,主要成分包括肉桂、白芍等。
2. 桃红四物汤:用于气血不畅引起的经期不调、痛经等症状,主要成分包括当归、熟地黄等。
3. 当归生地汤:适用于气血不足引起的头晕、耳鸣等症状,主要成分包括当归、生地黄等。
四、化痰止咳类方剂1. 瓜蒌败毒散:适用于痰热内壅引起的咳嗽、痰黄等症状,主要成分包括瓜蒌皮、贝母等。
2. 杏苏散:用于痰热阻肺引起的咳嗽、痰黄等症状,主要成分包括杏仁、苏木等。
3. 升白散:适用于肺热痰滞引起的咳嗽、痰稠等症状,主要成分包括升麻、白芥子等。
五、安神定志类方剂1. 安宫牛黄丸:适用于心神不宁引起的失眠、健忘等症状,主要成分包括牛黄、磁石等。
2. 清心安神丸:用于心火亢盛引起的健忘、多梦等症状,主要成分包括黄连、丹参等。
3. 安神定志汤:适用于心脾不安引起的焦虑、易怒等症状,主要成分包括茯苓、龙骨等。
以上列举了一些常用的中药学方剂,它们具有不同的功效和应用范围。
方剂歌诀及主治功用方剂歌诀1.解表剂1.1辛温解表1、麻黄汤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2、桂枝汤桂枝芍药等量伍,姜枣甘草微火煮,解肌发表调营卫,中风表虚自汗出。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3、九味羌活汤九味羌活防风苍,辛芷芎草芩地黄,发汗祛湿兼清热,分经论治变通良。
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
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4、小青龙汤解表蠲饮小青龙,麻桂姜辛夏草从,芍药五味敛气阴,表寒内饮最有功。
主治:外寒里饮证。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5、止嗽散止嗽散用百部菀,白前桔草荆陈研,宣肺疏风止咳痰,姜汤调服不必煎。
主治:风邪犯肺证。
功用: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1.2辛凉解表1、银翘散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主治:温病初起。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2、桑菊饮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主治:风温初起,表热轻证。
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3、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仲景麻杏甘石汤,辛凉宣肺清热良,邪热壅肺咳喘急,有汗无汗均可尝。
主治: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
功用:辛凉疏表,清肺平喘。
1.3扶正解表1、败毒散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共,薄荷少许姜三片,气虚感寒有奇功。
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
功用: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2.泻下剂2.1寒下1、大承气汤大承气汤大黄硝,枳实厚朴先煮好,峻下热结急存阴,阳明腑实重证疗。
去硝名为小承气,轻下热结用之效。
常见病中药方剂总结归纳中药方剂是中医治疗常见病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草药的组合应用,可以调理身体、防治疾病。
本文将对常见病中的中药方剂进行总结归纳,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和运用这些方剂。
一、感冒1. 麻黄汤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功效:发汗解表,宣肺祛寒,适用于感冒初起,有寒热,头痛,恶寒等症状。
2. 葛根汤组成:葛根、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功效:发汗解表,宣肺祛热,适用于感冒初起,有发热,微恶寒,咳嗽等症状。
二、咳嗽1. 川贝炖雪梨组成:川贝母、雪梨、冰糖功效:清热润肺,止咳化痰,适用于咳嗽有痰,痰黏稠,咳声低重的情况。
2. 杏仁膏组成:杏仁、冰糖、蜂蜜功效:润肺止咳,化痰宽胸,适用于咳嗽有痰,痰黏稠,口干咽燥的状况。
三、消化不良1. 保和丸组成:神曲、莲心、陈皮、白芍、白术等功效:健脾和胃,宽中理气,适用于饮食不节,胃纳差,腹胀嗳气等情况。
2. 吴茱萸丸组成:吴茱萸、枳壳、厚朴、半夏等功效:理气健胃,降逆止呕,适用于胃部不适,腹胀恶心等症状。
四、失眠1. 安神补心丸组成:黄泥香、当归、枸杞子、酸枣仁、甘草等功效:镇静安神,促进入眠,适用于失眠多梦,心悸不安的情况。
2. 青龙健脑丸组成:龙骨、牡蛎、玉竹、夏枯草等功效:益智养神,宁心安神,适用于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五、月经不调1. 调经活血颗粒组成:川芎、益母草、当归、桃仁等功效:活血祛瘀,调经止痛,适用于月经不调,痛经等情况。
2. 归脾丸组成:当归、白芍、川芎、茯苓、党参等功效:调经养血,益气养脾,适用于月经不调,经量不足,腰膝酸软等症状。
六、便秘1. 大承气汤组成:枳实、厚朴、大黄、芒硝等功效:泄热通便,适用于大便燥结,干燥无形,腹胀等情况。
2. 顺气丸组成:枳实、郁金、白芍、厚朴等功效:理气通便,适用于脘腹胀满,大便稀溏不爽的情况。
以上便是常见病中药方剂的部分总结归纳,这些方剂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应用广泛,疗效显著。
如果读者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相关症状,可以选择相应的中药方剂来缓解病症。
方剂学功用主治简洁版2022佐药:①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
②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物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物峻烈之性的药物。
③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伍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以防止药病格拒。
使药:①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的药物。
②调和药,即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
解表剂、辛温解表:1、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甘麻桂杏.2、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桂芍草姜枣。
3、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里饮证。
芍将味麻甘辛夏桂。
4、大青龙汤: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兼有郁热证。
“麻黄”枣姜石。
5、九味羌活汤: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
羌风白草细,芩川有苍生。
6、止嗽散: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主治风邪犯肺证。
陈梗芥前去百草菀。
辛凉解表:7、银翘散: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初起。
竹豉金,牛荷银,草根更翘。
8、桑菊饮: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治风温初起,邪客肺络证。
桑菊杏--荷草根梗翘。
9、麻杏甘石汤:辛凉疏表,清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
仲景麻杏甘石汤,辛凉宣肺清热良,邪热壅肺咳喘急,有汗无汗均可尝。
10、柴葛解肌汤:解肌清热,主治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证。
姜大葛石柴草,芩桔羌白芍。
扶正解表剂:11、败毒散: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
活芎参茯草梗,二胡枳壳羌攻12、参苏饮:益气解表,理气化痰。
主治气虚外感风寒,内有痰湿证。
二陈桔根参苏,枳壳前香。
寒下剂:13、大承气汤:峻下热结。
主治①阳明腑实证。
②热结旁流证。
属“通因通用”。
③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
属“寒因寒用”。
硝将军朴实。
14、大陷胸汤:为泻热逐水之峻剂。
主治,水热互结之结胸证。
大陷胸用硝黄遂。
温下剂:15、温脾汤:攻下冷积,温补脾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