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
- 格式:ppt
- 大小:7.07 MB
- 文档页数:23
苏教版6年级数学上册第1单元第2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教案一. 教材分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这一课是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掌握它们的展开方法,并能运用展开图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引导学生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对它们的基本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逐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参差不齐,需要在教学中给予不同程度的学生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掌握它们的展开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掌握它们的展开方法。
2.难点:让学生能够运用展开图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2.直观教学:通过实物、模型、图片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
3.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展开图的图片、卡片等。
2.学具准备:学生每人准备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以及展开图的卡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实物或者图片,引导学生回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方法。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开图》苏教版一. 教材分析《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开图》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的一部分,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的特点,提高空间想象力,为后续学习立体图形的面积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知识,对立体图形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程度不同,部分学生对于立体图形的展开图还比较陌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的特点。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提高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开图的特点。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画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引发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开图的兴趣。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合作交流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想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让学生直观地观察。
2.准备展开图的示例,方便学生进行观察和操作。
3.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体,如纸箱、魔方等,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物体的展开图。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物体的展开图是什么样子的吗?”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2. 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示例,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你们能找出这些展开图的特点吗?”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展开图的边、角、面的关系。
3. 操练(10分钟)教师分发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尝试将模型展开。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我今天要为大家讲解的是六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
一、教学内容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是第八章第二节,主要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让学生们能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的特点,以及如何通过展开图来还原立体图形。
二、教学目标通过今天的学习,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的特点,能够独立完成展开图的绘制,并且能够通过展开图来还原立体图形。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的特点,难点是如何让学生通过展开图来还原立体图形。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展开图,我准备了一些立体图形和展开图的示例,以及一些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先给学生们展示了一些立体图形和它们的展开图,让学生们感受一下展开图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2. 讲解:然后我讲解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的特点,如何通过展开图来还原立体图形。
3. 练习:讲解完之后,我给学生们一些练习题,让学生们通过绘制展开图来还原立体图形。
六、板书设计我在黑板上画出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并且标注了一些关键的点,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展开图的特点。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学生们绘制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并且尝试通过展开图来还原立体图形。
2. 答案:学生们可以通过对比立体图形和展开图来验证自己的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们对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
另外,我也可以给学生们提供一些额外的练习题,让他们能够在家里巩固今天的学习内容。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相信学生们对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希望他们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灵活运用今天所学的内容。
重点和难点解析关于学生对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的理解和绘制能力。
展开图是将一个立体图形展开成一个平面图形。
(核心问题)问题4:通过观察,你觉得这些正方体展开图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设计意图:从不同的展开图中寻找相同特点,侧重体会相对面的位置特点。
】
学生尝试后,明确并板书:相对的面中间隔着一个面或者隔着一行(一列)。
第3页“试一试”问题5:长方体展开图
与正方体有什么相同
和不同之处?
【设计意图:对比中再
次突出体会相对面的
位置特点。
】学生尝试交流后,得出:相对的面中间隔着一个面或者隔着一行(一列)。
3. 练习巩固练一练第1题
学生按要求标出长方
体的下面、后面和左
面。
练一练第2题
问题6:哪些图形沿虚
线折叠后能围成正方
体?
学生交流理由,结合课
件演示验证。
练习一第7题
练习一第8题
学生观察联想并连线,
简要说明理由。
学生计算面积。
练习一第9题
问题7:你是根据长方
体和正方体什么特征
来思考的?
学生先填空,再根据问
题说明理由。
4. 反思活动问题8:通过学习,你
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
展开图有了哪些认
识?
学生交流,相机补充正
方体的全部展开图。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教学内容:教学第3页例3和“试一试”,完成练习一第5-9题。
教材简析:教材先安排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原因仍然是正方体的特征比较简单。
例题详细展示了把正方体纸盒剪开的步骤,用红线标出每一步剪开的棱,最后把剪开的纸盒摊平,引导学生经历得出正方体表面展开图的过程,从中明白“表面展开”的含义,知道表面展开图是平面图形,清楚地看到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由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组成。
长方体的表面展开图安排在“试一试”里,让学生通过剪长方体纸盒得到。
学习正方体表面展开图的活动经验会支持他们主动地操作、交流。
沿着哪几条棱剪?按怎样的次序剪?在教材里没有规定,学生可以自主选择。
因此,学生中出现的纸盒展开图会是多样的,在每个展开图里都可以看到6个长方形,从而体现了长方体表面展开图形状的多样性和组成的确定性。
“玉米”卡通提出的“从展开图中找到3组相对的面”是富有思维含量的问题,能引发学生进一步研究展开图,并把展开图与立体联系起来思考。
让学生在体验立体与表面展开图相互转化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另外,还可以在表面展开图上想长方体的长、宽、高,并把长、宽、高转换成展开图中各个长方形的长与宽。
学生进行这些转化,也能加强对长方体的认识,还能为学习表面积作些准备。
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不同的展开图,加深对正方体、长方体特点的认识。
2、经历展开与折叠的活动过程,在想象、操作等活动中,初步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3、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一种转化的思想,及研究方法的学习。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1、(出示漂亮的大礼品盒,引发学生研究兴趣)想做漂亮的礼品盒么?打算怎样研究?2、提出研究的方法并揭示课题:展开与折叠、二、自主探究,了解正方体展开图的特点1、引发猜想,唤起思考:正方体展开后会得到什么形状的图形?2、学生动手操作,初步探究(1)初步感知正方体的展开图。
长方体和正方体基础知识梳理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二、正方体的展开图(1)141型:(2)231型:(3)222型:(4)33型:三、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棱长总和(1)长方体的棱长总和=长×4+宽×4+高×4=(长+宽+高)×4 转化:高=棱长总和÷4-长-宽(2)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棱长×12转化:棱长=棱长总和÷12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1)长方体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2)长方体的底面积=长×宽(3)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2+长×高×2+宽×高×2=(长×宽+长×高+宽×高)×2=(长+宽)×2×高+长×宽×2(4)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棱长²×6五、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1)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2)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棱长³(3)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4)体积单位: 1m³=1000dm³ 1dm³=1000cm³ 1m³=1000000cm ³1L=1dm³ 1mL=1cm³六、物体浸没问题(1)完全浸没①物体的体积=容器底面积×水面上升(下降)的高度②水面上升(下降)的高度=物体的体积÷容器底面积③容器底面积=物体的体积÷水面上升(下降)的高度④水面现在的高度=水面原来的高度+水面上升的高度=水面原来的高度-水面下降的高度(2)不完全浸没①水的体积=容器底面积×水面原来的高度②水面现在的高度=水的体积÷(容器底面积-物体底面积)③水面上升的高度=水面现在的高度-水面原来的高度④水的体积=(容器底面积-物体底面积)×水面现在的高度七、表面涂色的正方体一个表面涂色的大正方体,棱长被平均分成n份,变成了若干个小正方体,那么:小正方体的个数:n³3面涂色的个数:82面涂色的个数:12(n-2)1面涂色的个数:6(n-2)²没有涂色的个数:(n-2)³八、表面涂色的长方体一个表面涂色的长方体,长、宽、高分别被平均分成a、b、h份,变成了若干个小正方体,那么:小正方体的个数:a×b×h3面涂色的个数:82面涂色的个数:4(a-2)+4(b-2)+4(h-2)1面涂色的个数:2(a-2)(b-2)+2(a-2)(h-2)+2(b-2)(h-2)没有涂色的个数:(a-2)(b-2)(h-2)。
苏教版6年级数学上册第1单元第2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6年级数学上册第1单元第2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是学生在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
教材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观察、操作、交流,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的特点,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知识,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力。
但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仍可能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观察、操作、交流,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的特点。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的特点。
2.难点:如何运用展开图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
2.采用操作实践法,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采用交流讨论法,让学生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让学生直观地观察。
2.准备展开图的图片,让学生进行观察和操作。
3.准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进行练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引导学生观察,提问:“请大家观察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提问:“请大家观察一下,展开图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长方体的展开图有3种,正方体的展开图有4种。
”3.操练(10分钟)教师发放展开图的图片,让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操作,提问:“请大家试着将展开图折叠成长方体或正方体。
长方体和正方体基础知识梳理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二、正方体的展开图(1)141型:(2)231型:(3)222型:(4)33型:三、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棱长总和(1)长方体的棱长总和=长×4+宽×4+高×4=(长+宽+高)×4 转化:高=棱长总和÷4-长-宽(2)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棱长×12转化:棱长=棱长总和÷12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1)长方体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2)长方体的底面积=长×宽(3)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2+长×高×2+宽×高×2=(长×宽+长×高+宽×高)×2=(长+宽)×2×高+长×宽×2(4)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棱长²×6五、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1)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2)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棱长³(3)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4)体积单位: 1m³=1000dm³ 1dm³=1000cm³ 1m³=1000000cm ³1L=1dm³ 1mL=1cm³六、物体浸没问题(1)完全浸没①物体的体积=容器底面积×水面上升(下降)的高度②水面上升(下降)的高度=物体的体积÷容器底面积③容器底面积=物体的体积÷水面上升(下降)的高度④水面现在的高度=水面原来的高度+水面上升的高度=水面原来的高度-水面下降的高度(2)不完全浸没①水的体积=容器底面积×水面原来的高度②水面现在的高度=水的体积÷(容器底面积-物体底面积)③水面上升的高度=水面现在的高度-水面原来的高度④水的体积=(容器底面积-物体底面积)×水面现在的高度七、表面涂色的正方体一个表面涂色的大正方体,棱长被平均分成n份,变成了若干个小正方体,那么:小正方体的个数:n³3面涂色的个数:82面涂色的个数:12(n-2)1面涂色的个数:6(n-2)²没有涂色的个数:(n-2)³八、表面涂色的长方体一个表面涂色的长方体,长、宽、高分别被平均分成a、b、h份,变成了若干个小正方体,那么:小正方体的个数:a×b×h3面涂色的个数:82面涂色的个数:4(a-2)+4(b-2)+4(h-2)1面涂色的个数:2(a-2)(b-2)+2(a-2)(h-2)+2(b-2)(h-2)没有涂色的个数:(a-2)(b-2)(h-2)。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教案一. 教材分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是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感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对它们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形象的例子,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的特点,能够画出常见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的特点,能够画出常见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
2.难点:让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与实际物体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感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
3.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观察、操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展开图的图片、剪刀、胶水等。
2.学具准备:学生每人一份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展开图的图纸、剪刀、胶水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物,如纸箱、药盒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实物是由哪些面组成的。
让学生思考:这些物体的展开图是什么样的?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特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认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展开图,是促进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学习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等知识的基础。
这部分是课标教材新增加的内容,主要是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由于这部分内容对学生的空间观念要求比较高,有些学生会感到困难,因此教材主要从以下三步来帮助学生思考、判断,逐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1)首先通过把长方体、正方体盒子剪开得到平面图形的活动,引导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2)利用可操作材料,体会展开图与长方体、正方体的联系;(3)通过立体与平面的有机结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通过以上三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使学生逐步达到这样的要求:闭上眼睛想能想象展开或折叠的过程,促进学生建立表象,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发展空间观念。
表面积这部分内容,教学的难点在于,学生往往因不能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想像出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以致在计算中出现错误。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建立表面积的概念,教材把长、正方体展开图与表面积概念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加强几何直观。
教材首先让学生将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沿棱剪开,再展开,然后,让学生在展开图中,分别标上“上”“下”“前”“后”“左”“右”。
这样,便于把展开后每个面与展开前的每个面的位置联系起来,更清楚地看出长方体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之间的关系,为下面学习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做好准备。
在此基础上,概括出表面积的含义。
“做一做”,与原实验教材相比,此“做一做”为增加题。
通过辩认正方体的展开图,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空间观念;同时让学生知道,正方体的展开图不是唯一的。
二、学情分析教学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在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生长新的知识经验。
学生在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后,能够很快地说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学生也有用硬纸板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经历, 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课题名称 1.2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开图年级六年级上第一单元课题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侧面展开图。
强化对长方体面和棱特征的认识重难点长方体、正方体的侧面展开图知识再现订正与总结经典例题:基础练习1. 分别找一个长方体纸盒子和一个正方体纸盒子,并将它们展开来,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各有什么特点。
2.把下面的图形沿虚线折叠,哪些能折成一个封闭的长方体。
(在括号里画“√”。
)3.下面图形中,沿虚线折叠后能围成正方体的是( )。
4.下面哪个正方体是由示意图的纸板折成的?5. 下图是( )方体的展开图,长是( )cm,宽是( )cm,高是( )cm,前面的面积是( )cm2,左面的面积是( )cm2,下面的面积是( )cm2。
拓展延伸1.正方体展开图一共有( )种类型,共计( )种。
2.正方体展开图可分为( )型、( )型、( )型、( )型。
3.长方体展开图都是由( )对长方形组成的,每对长方形的大小( )。
4.长方体的展开图中同样大小的两个长方形中间( )只隔一个其他的长方形。
5.最长的这一行一定在中间。
最长的这一行可以是( )个,可以是( )个,也可以是( )个。
6.下面哪些图形沿虚线折叠后能围成一个长方体?能围成的画“√”,不能围成的画“×”7.下面哪些图形沿虚线折叠后能围成一个正方体?能围成的画“√”,不能围成的画“×”8.下图是一个正方体的展开图,其中与1号面相对的是()号面?与2号面相对的是()号面?与3号面相对的是()号面?先想一想,再做一做。
9.把下面的长方体展开图补充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