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操作50项-气管切开病人吸痰法
- 格式:ppt
- 大小:8.85 MB
- 文档页数:34
1.手卫生
2.无菌技术
3.导尿技术及护理
4.换药技术
5.患者入院/出院护理
6.密闭式静脉输液技术
7.密闭式静脉输血技术
8.静脉留置针技术
9.输液泵/微量泵使用技术
10.雾化吸入技术
11.口腔护理技术
12.氧气吸入技术
13.除颤技术
14.经鼻腔/口腔吸痰法
15.经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吸痰法
16.生命体征监测技术
17.心电监测技术
18.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护理
技术
19.血氧饱和度监测技术
20.心肺复苏基本生命支持术
21.“T"管引流护理
22.脑室引流的护理
23.造口护理技术
24.胸腔闭室引流的护理
25.膀胱冲洗护理
26.鼻饲技术
27.胃肠减压技术
28.洗胃技术
29.物理降温法
30.灌肠技术
31.轴线翻身法
32.患者搬运法
33.患者约束法
34.患者跌倒的预防
35.压疮的预防及护理
36.肌内注射技术
37.皮下注射技术
38.皮内注射技术
39.静脉注射法
40.口服给药法
41.动脉血标本的采集技术
42.静脉采血技术
43.血糖测定44.痰标本采集
45.咽试纸标本采集法
46.产时会阴消毒技术
47.早产儿暖箱的应用
48.光照疗法
49.新生儿脐部护理技术
50.听诊胎心音技术。
目录一、手卫生技术(一般洗手法)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二、无菌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三、生命体征监测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四、口腔护理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五、鼻饲护理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六、留置导尿管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七、胃肠减压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八、大量不保留灌肠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九(一)、氧气吸入(氧气筒供氧)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九(二)、氧气吸入(中心供氧)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十、换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十一、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十二、快速血糖监测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十三、口服给药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十四、密闭式周围静脉输液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十五、密闭式周围静脉输血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十六、BDY型密闭式防针刺伤型安全留置针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十八、静脉注射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十九、PICC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二十、动脉采血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二十一、肌内注射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二十二、皮内注射法(青霉素过敏试验)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二十三、皮下注射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二十四、物理降温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二十五、单人心肺复苏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二十六、经鼻或口腔吸痰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二十七、经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患者吸痰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二十八、心电监护仪的使用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二十九、人工呼吸机应用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三十、微量注射泵使用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三十一、非同步心脏电除颤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三十二、轴线翻身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三十三、患者搬运法(协助患者移向床头)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三十四、患者约束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三十五、痰标本采集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三十六、咽拭子培养标本采集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三十七、电动洗胃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三十八、“T”管引流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三十九、造口护理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四十、膀胱冲洗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四十一、脑室管引流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四十二、胸腔闭式引流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四十三、会阴消毒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四十四、新生儿暖箱应用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四十五、光照疗法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四十六、新生儿脐部护理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四十七、听胎心音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四十八 (一)、患者入院护理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四十八 (二)、患者出院护理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四十九、预防患者跌倒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五十、压疮的预防及护理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一、手卫生技术(一般洗手法)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二、无菌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三、生命体征监测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四、口腔护理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五、鼻饲护理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科室——姓名——分数——日期——六、留置导尿管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科室——姓名——分数——日期——七、胃肠减压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科室——姓名——分数——日期——八、大量不保留灌肠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科室——姓名——分数——日期——九(—)、氧气吸入(氧气筒)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科室——姓名——分数——日期——九(二)、氧气吸人(中心供氧)技术操作流程及标准科室——姓名——分数——日期——十、换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科室——姓名——分数——日期——十一、氧气驱动雾化吸人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科室——姓名——分数——日期——十二、快速血糖监测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科室——姓名——分数——日期——十三、口服给药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科室——姓名——分数——日期——十四、密闭式周围静脉输液技术操作流程评分标准科室——姓名——分数——日期——十五、密闭式周围静脉输血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科室——姓名——分数——日期——十六、BDY型密闭式防针刺伤型安全留置针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科室——姓名——分数——日期——十七、血标本采集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科室——姓名——分数——日期——十八、静脉注射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十九、PICC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二十、动脉采血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吸痰法(Aspiration of Sputum)吸痰法是指经口、鼻腔、人工气道将呼吸道的分泌物吸出,以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吸入性肺炎、肺不张、窒息等并发症的一种方法。
临床上主要用于年老体弱、危重、昏迷、麻醉未清醒前等各种原因引起的不能有效咳嗽、排痰者。
【目的】1.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2.促进呼吸功能,改善肺通气功能。
3.预防肺部并发症发生。
【适应证】1.老年体弱者。
2.昏迷、危重、麻醉未苏醒者。
3.各种原因所致的咳嗽反射迟钝或会厌功能不全,不能自行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或误吸呕吐物的患者。
4.各种原因引起的窒息患者。
5.正常行机械通气的患者出现以下情况(1)出现明显痰鸣音或从人工气道观察到有痰液冒出(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和动脉血氧分压(PaO2)明显下降(3)患者机械通气时,呼吸机上(使用容量控制模式)显示气道峰压明显增加或(使用压力控制模式)潮气量明显下降。
(4)患者机械通气时,呼吸机波形图上显示,压力-时间或流速-时间曲线中的吸气相和呼气相同时出现锯齿图形。
【禁忌证】绝对禁忌证:对颅底骨折的患者禁忌经鼻吸痰。
【物品准备】中心负压装置或负压吸引器、治疗盘、合适型号的吸痰管2根、无菌棉签、纱布、无菌生理盐水及蒸馏水缸、手套、手消毒液、生活垃圾桶、医疗废物桶、(必要时备开口器、压舌板、舌钳)【操作步骤】1.携用物推车至患者床旁,操作前查对(核对患者床尾卡及腕带)2.自我介绍, 向患者解释吸痰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取得合作3.(1)接通电源,打开开关,检查吸引器性能,调节负压(一般成人40.0-53.3kPa,儿童<40.0kPa)(2)中心负压装置,检查管路连接情况,调节负压(一般成人40.0-53.3kPa,儿童<40.0kPa)(3)若为呼吸机吸痰,应将呼吸机中智能吸痰键开启4.协助患者头偏向一侧,面向操作者5.评估患者病情、意识、生命体征、听诊器听双肺呼吸音、口腔及鼻腔粘膜有无损伤(取下活动义齿)6.洗手,戴口罩7.(1)连接吸痰管,戴一次性手套,按无菌操作原则,手持吸痰管(2)若用镊子,应现将连接管与吸痰管相连,左手提起连接管,右手将吸痰管包装去掉,右手拿起镊子夹取吸痰管8.润滑冲洗吸痰管(呼吸机吸痰时,应将呼吸机连接管放于无菌纱布上,勿朝向患者面部)9.操作中查对10.一手关闭吸痰管末端负压出口,用戴手套的手持吸痰管前端,吸痰管经口或鼻进入气道,插入咽部10-15cm,然后放松吸痰管末端负压(吸痰管到达适宜深度前避免负压,逐渐退出的过程中提供负压)11.边旋转边向上提拉,吸痰过程中指导患者有效咳嗽咳痰,每次吸痰时间<15s12.(连接呼吸机连接管与气管插管)观察痰液的颜色、性质和量,冲洗吸痰管13. 脱去手套,弃去吸痰管(开启智能吸痰键)14.评估患者生命体征和气道通畅情况15. 清洁患者口鼻,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16. 交代注意事项17. 操作后查对18. 正确处理用物19. 洗手,摘口罩,记录【注意事项】1.遵循无菌操作原则,插管时要轻柔,敏捷。
气管切开护理(全)护理气管切开术病人的计划需要解决常见的护理问题,包括清理呼吸道无效、气体交换障碍、焦虑、语言沟通障碍和感染危险等。
清理呼吸道无效的原因可能是痰多、痰液粘稠、咳嗽无力、气管套管放置不当或意识障碍等。
护理措施包括观察呼吸是否平稳,套管是否通畅及痰液的性状,检查有无并发症如颈部、胸部皮下气肿、伤口出血、肺部感染等。
术后应避免使用镇咳、止痛药以免抑制咳嗽而使分泌物不易咳出。
使用负压吸引的方法及时吸痰,两次吸痰间隙给予氧气吸入。
对于痰液粘稠者,遵医嘱给予超起雾化吸入或气管内滴药,使痰液变稀,易于咳出。
对于无效咳痰者,指导其进行有效咳嗽训练,让病人取坐位或半坐卧位,先进行几次深呼吸,然后再深吸气保持张口,用力进行两次短促的咳嗽,将痰从深部咳出。
保持室内适宜的温度(22℃左右)和湿度(75%以上),使用湿化器或地面洒水等,气管切开套管口遮盖湿纱布,用以阻挡尘埃及湿化空气。
气体交换障碍的危险可能与严重的肺部感染、痰多或痰稠不能产效排痰、内套管堵塞、外套管脱出、严重的皮下气肿、血肿等原因有关。
护理措施包括监测呼吸、脉搏、体温的变化,保持气管导管通畅,检查套管系带的松紧是否合适,系带结是否牢固。
保持呼吸道通畅,出现呼吸困难应采取以下措施:疑外套管阻塞,气管内滴入抗生素药物,吸出管内深处痰液、痰痂,必要时换管;疑内套管阻塞,取出内套管,检查是否被痰痂堵住,消毒后再放回;检查气管外套管有无脱出,如脱出立即通知医师,协助重新插管;检查有无皮上气肿而致呼吸困难的发生。
病人取半卧位可坐位,以利呼吸。
若病人有气胸,则协助医师放置胸腔闭式引流管,并保持通畅。
限制头部、颈部过度的伸展,以免套管脱出。
每天给病人拍背2次,以利痰液稀释,便于排出。
遵医嘱给予超声雾化。
教会病人正确咳嗽,让病人取坐位或半坐卧位,先进行几次深呼吸,再深呼吸后保持张口,用力进行两次短促的咳嗽,将痰从深部咳出。
焦虑是气管切开术后常见的问题,护理措施包括介绍医疗团队、环境,并解答病人的疑虑,加强巡视和安慰性语言,以及提供清洗、消毒等相关知识。
护理操作吸痰范文护理操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吸痰,这是一种用于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的常见方法。
吸痰操作通常在机械通气、气管切开、长时间卧床或呼吸困难的患者中进行,以减少呼吸道梗阻并提高呼吸效果。
以下是吸痰的一般步骤和注意事项。
1.消毒准备工作在吸痰操作之前,进行适当的消毒准备工作,包括洗手和佩戴适当的手套、口罩和护目镜。
确保使用无菌的吸痰管和所需的设备。
2.安静环境为了保持患者舒适,将环境保持安静。
减少噪音和干扰,有助于患者放松并提供休息。
3.防护措施在吸痰操作期间,护理人员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以避免交叉感染。
这包括隔离患者、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遵守正确的污染和无菌技术。
4.体位调整将患者调整为适当的体位。
对于卧床患者,将其抬头并侧卧;对于坐位患者,使其头部稍微前倾。
这有助于引导积聚在下呼吸道的分泌物流向呼吸道口腔。
5.鼻腔吸痰使用无菌的吸痰管,从患者的鼻子插入管子,直到达到后鼻腔。
在患者吸气时,缓慢地、温和地吸引吸痰管,收回时快速关闭吸痰管,避免引起组织损伤。
6.口腔吸痰使用另一根无菌的吸痰管,插入患者的口腔,并保持在舌根的位置。
当患者吸气时,缓慢地、温和地吸痰管,并迅速收回,以避免引起反射性呕吐。
7.痰瓶收集方法将吸入的痰液转移到干净的痰瓶中。
确保痰瓶紧闭,以防止痰液泄漏和交叉感染。
8.痰液观察观察痰液的颜色、浓度和气味。
浅黄色、透明的痰液通常是正常的,但如果痰液呈现黄绿色、浓稠或有刺激性气味,可能表明有细菌感染存在。
9.术后护理吸痰操作完成后,将吸痰管进行处理。
轻轻清洗吸痰管,用温水进行冲洗,然后放入适当的消毒剂中浸泡。
遵守正确的消毒程序,确保吸痰管完全消毒后再次使用。
吸痰操作的相关注意事项:2.在吸痰操作中要保持充分的洗手和无菌操作,以避免交叉感染。
3.吸痰操作可能对患者产生不适或刺激,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喘息、咳嗽或呼吸急促。
如果出现异常症状,应及时停止吸痰操作并通知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