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学结合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实践与探索
- 格式:pdf
- 大小:239.63 KB
- 文档页数:2
职业教育专业与课程改革的探索和实践[摘要]文章通过分析北大方正软件技术学院专业与课程建设的现状,特别分析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讨论了专业与课程改革的目的与意义、专业与课程开发的原则、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及实施过程,最后结合学院软件工程师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案例分析。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结合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技术、项目管理和软件工程技术进行IT类课程开发的新思路。
[关键词]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工学结合工作过程课程开发一、引言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对其进行了全面系统而深刻的阐释。
报告重点提出,要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重视学前教育等一系列对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
具体到教育,就是要进一步推动教育优先发展,着力把握教育发展规律,创新教育发展理念,转变教育发展方式,破解教育发展难题,提高教育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
党的十七大报告无疑为教育包括职业教育未来的发展与改革指明了方向,也是北京北大方正软件技术学院各项工作的指导原则。
学院提出了2007年的三项主要工作:专业与课程建设、教学秩序(到课率)和教学质量。
其中专业与课程建设是核心,因为只有符合职业教育规律的专业与课程体系,才能培养一批胜任职业教育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打造方正学院的特色与品牌。
二、北京北大方正软件技术学院专业与课程改革的现状分析1.取得的成果——四段式课程链路。
从2002年建院以来,学院多次修改教学计划。
最初照搬了专科的教学计划,基本上是本科压缩型,由于是基于学科而不是职业岗位,完全不适应职业教育的需求。
直到2006年,学院引进了“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及其开发方法”(简称“VOCSCUM”),采取倒推法制订培养方案,即通过人才需求分析明确岗位(岗位群),然后根据岗位要求分析确定素质与能力结构(职业素质、职业核心能力、关键岗位能力等),最后将技能学习按“入门、基础、熟练、工作”四个阶段设计职业技能课程链路。
科技风2021年1月科教论坛DOI:10.19392/ki.1671-7341.202101006技工院校专业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李超娜1闫亚坤2高曼曼1李俊霞11•石家庄理工职业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00;2.石家庄市高级技工学校河北石家庄050000摘要:近年来,企业对技工院校的人才需求和要求日益提高,如果再按照理论和实践分开的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将难以快速适应企业需求。
这就要求在教学中采用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理论和实训相结合,实现“教一学一做”一体化。
本文以石家庄市高级技工学校为依托,对专业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实践与探索。
关键词:技工院校;专业一体化;课程改革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大部分技工院校的发展已经跟不上市场发展的步伐,培养出的人才虽然达到了数量的目标,但是在人才质量上却达不到要求,毕业生往往眼高手低。
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缺口是非常大的,而每年技工院校的毕业生也有相当多的数量,但是企业却招不到满意的人才,毕业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导致用工待遇低、学生就业难的矛盾日益突显。
因此,技工院校专业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实际上,企业对技工院校的人才需求和要求在不断地提高,如果再按照理论和实践分开的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难以快速适应企业需求。
这就要求在教学中采用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理论和实训相结合,实现“教一学一做”一体化。
本文以石家庄市高级技工学校为依托,研究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以学校配备的实训室为坚强后盾,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下,让学生能够理论和实践进行有机结合,更快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并且具备一定的实践动手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使学生毕业能够快速适应企业的需求。
1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开展技工院校专业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定要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尤其要结合各专业特点,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训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再融入课程思政内容⑴#综合职业素质要从多方位、多维度去提高,进一步突出职业道德、职业精神以及职业素养的培养。
工学结合下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摘要:职业院校会计教育是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职业教育,应以培养具有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和管理能力等的会计专门人才为教学目标。
要达到职业教育的目标,除了优化会计专业理论课相关教学内容外,更重要的是必须按照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特征和会计执业岗位的要求来构建实践性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
关键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4-0-02一、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理论依据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提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这是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重大变革。
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把以课堂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实力[1]。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会计课程特点与传统的理论教学相比较,他是以“项目”为主体,通过校内实训和校企合作来进一步加强实践课程教学,通常具有项目式教学、重视实践教学的特点。
要充分认识了实践教学对育人的重要性,要按照职业院校高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加强理论与实践两大教学体系的有机联系,按照会计核算工作流程组织实践教学。
同时,对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进行整体优化,使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实践教学的全过程。
2006年财政部重修了《企业会计准则》,这必然会推动会计教学改革,而会计教学改革的关键之一是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因此,探索建立符合职业会计专业目标特色的、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会计专业所需知识和技能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已成为职业会计专业的当务之急和核心任务。
二、工学结合下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中还存在的问题1.会计实践教学仿真性较弱在财经类的高职院校中会计专业的学生规模一般较大,而实践经费投入与工科类专业相比还显不足,一般有会计手工实训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银行模拟实训室、证券投资实训室等。
电子商务专业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研究苏州技师学院 李鹿鸣2018年9月,苏州技师学院电子商务专业教研团队申报了“电子商务专业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研究”课题(项目),通过一年以来的研究实践,明确了“工学结合一体化”的内涵与意义,探索了技工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的原则、思路与实施过程,探索出了技工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的策略,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
一、电子商务专业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的意义工学结合的一体化课程改革,是今后技工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是当前技工院校教育改革的关键问题。
随着信息时代经济的高速发展,电子商务行业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行业与企业需要越来越多的高技能电子商务专业人才。
然而,技工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却存在就业率不高、岗位专业对口率偏低等情况;技工院校培养的电子商务人才与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并不匹配。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是当前技工院校教育改革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上述矛盾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技工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是主要原因。
作为技工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电子商务专业进行工学结合的一体化课程改革,是化解这一矛盾的重要方法,对于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电子商务专业工学结合一体化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近年来,我国技工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已经开始借鉴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的做法,陆续开展了工学一体化课程改革的尝试。
然而,我国大部分技工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在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设计中仍然存在与市场需求脱节的现象,课程死板、教材陈旧、教学方式老套,明显跟不上电子商务行业飞速发展的脚步。
尽管当前很多技工院校已经意识到进行工学结合一体化改革的必要性,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进行的一些不成体系的探索仅是从课程设计出发,浅尝辄止,还没有真正结合市场、联合企业,建立真正适应行业需求的、符合教学规律的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
刍议“工学结合”模式下的课程体系改革摘要: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性人才,因此教学改革显得越来越重要。
推进课程改革深化是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的核心。
关键词:职业教育“工学结合”课程改革《山东省技工院校百强专业建设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课程改革要以就业为导向,改革传统的学科型课程模式,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适应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具有技能人才教育特色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
课程实施中要推进产教结合、产学研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教学实效。
青州市职业教育中心采取“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是与上述要求相适应的。
但客观地讲,我们虽在定位上相“适应”,但落实到教学实践上还相去甚远。
因此,积极创造条件,推进课程体系改革,逐步形成适应“工学结合”模式下的课程体系,真正体现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是我们当前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高质量的人才培养需要高质量的课程体系积极推行课程体系改革,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切入点,是我们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
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
“工学结合”的本质是教育通过企业协作与社会需求紧密相结合,因此,这一模式的推行,其目的无外乎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因为人才培养实施的主要途径是教学,课程则是教学活动中内容和实施过程、实施方式的统一,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
课程设置合理与否,课程质量的高低,其实施是否有效,都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
因此,要改革课程体系,根据我们的培养目标,基于职业技能的优化教学内容应当是首当其冲。
二、现有课程体系的弊端1.教学计划还没有打破传统模式教学计划反映了专业培养的基本规格和要求,体现了教学过程中的指导思想,是实施教学管理的纲领。
基于工学结合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实践与探索
发表时间:2012-02-28T09:45:02.540Z 来源:《职业技术教育》2012年第01期供稿作者:王琳
[导读] “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已经实施,但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仍然是目前和今后职业院校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王琳(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山东烟台265500)
摘要:职业院校经过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已经达成共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的办学模式基本形成,面向工作岗位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基本构建完成,“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已经实施,但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仍然是目前和今后职业院校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关键词:工学结合专业建设课程改革
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围绕汽车制造业特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手段为重点,强化品牌意识、特色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积极推进核心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校企共同研究分析职业岗位(群)职业能力需要的基础上,学院重新修订编制了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规范了各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和教学实施过程,构建并实施了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提高了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效率和质量。
一、以培养当地经济建设需求人才为目标,进行专业定位
1.依据社会需求,调整专业结构
学院立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组织教务处、研究室、各系及招生就业部门的人员到企业调研,了解市场需求动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按照“以市场为导向,以培养社会需求人才为目标,专业建设方向必须与社会背景、产业背景、职业岗位背景及当地经济发展趋势相适应”的原则,根据学院的办学条件,制订科学合理的专业发展规划,调整专业结构,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实事求是地制订了符合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专业建设意见和年度实施计划,形成了以汽车、机械、电子三大工科专业为主,延伸至汽车销售、保险、物流等管理学科为补充,并兼顾部分文科专业的办学格局,使学院成为半岛制造业基地和蓝色经济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为加强专业建设,学院专门成立了院系两级专业、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专业、课程建设,从促进校企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入手,积极推动专业与产业结合、专业教学与科研结合、校内实训与顶岗实习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紧紧围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半岛制造业的发展需要,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2.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凸显专业特色
学院制定了《特色、品牌专业建设管理办法》,对特色品牌专业建设实施全程监控和奖励制度,明确了系部在专业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和管理责任,专业建设与系部效益分配挂钩。
系部配套制定了《特色专业实施方案》,通过特色品牌专业建设,以点带面,有效提升学院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效益和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在全面推进专业建设的基础上,按照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社会急需的原则,重点建设了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数控技术、电子信息技术三个院级特色品牌专业,并与精品课程、精品教材、实验、实训基地、师资队伍建设有机结合,进一步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3.深化校企合作,推动专业建设
学院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以此带动专业建设,引导课程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在校企深度合作的基础上,积极推行订单式培养、企业冠名班,运用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实施“工学交替”、“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训模式,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满足了企业的人才需求,实现了学院、企业双赢局面。
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1.工学结合,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的基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课程建设直接体现了学校的教学水平,并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
学院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为指针,从就业岗位(群)定位及工作任务分析入手,经过将工作任务转化为能力构成、将能力培养转化为课程设计“两次转换”,以及综合职业能力实训和单项职业技能训练“两层设计”来设置开发课程,实现了人才培养目标和过程的标准化、精准化。
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是保证学生真正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根本,学院根据工作过程顺序,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把每个专业的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学习领域课程、专业领域课程和拓展领域课程三大类,并按不同类别课程的不同功能进行定向性改革,按照公共学习领域课程服务于专业教学需要、专业领域课程定位于职业能力培养需要、拓展领域课程服务于素质教育需要的原则,科学设置课程,优化课程体系,以“加快发展、提高素质、办出特色”为基本思路,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基本要求,构建与培养现代化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相适应的整体优化的课程体系,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2.“教、学、做”一体化,实施新的教学模式
根据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的理念,对于公共基础课,坚持“必需与够用”的原则,进行内容的选择与设置;对于专业课程,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习、实训,系统进行了课程内容重组。
按照人才培养方案中综合职业能力实训和单项职业技能训练“两层设计”,准确界定了实践教学的功能性质、教学目标、实施地点、设备条件、所用课时、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和学分记绩等。
学院各专业实践教学课时均达到了总教学时间的40%。
学院积极推进教学模式创新、教法改革,采取了项目教学、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和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加强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逐步采用课件辅助教学,将课外科技活动、各种竞赛纳入到教学活动中来,课内外学习相互结合,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和教师科研课题相结合,开展了“技能、任务、项目、岗位”一体化实训教学,做到了“做中学,做中教”。
3.形成性考核,注重过程评价
根据专业课程性质和特点确定课程考核的重点,在工作过程中考察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操作技能,考核要坚持以职业岗位能力为重点,知识、技能、能力考核并重,以能力和技能考核为主线的原则。
与基于工作过程、工作情景的项目教学法相适应,专业课程的考
试模式分理论和技能实训两部分,其中理论占40%,技能实训占60%。
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实行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的校企双方考核制度,企业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考核,占总成绩的60%,学校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工作报告进行评价,占总成绩的40%。
三、结束语
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以创业带动就业”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实现新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需要职业教育从多方面入手,加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的关系,研究课程设置和培养一专多能人才的关系,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加强专业建设,以强化实践能力、设计能力与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为新时期社会发展培养大量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唐永泽以工学结合为主线构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9[1]。
[2]朱慧敏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J].《职业》,2010-11。
[3]曾令奇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如何适应社会需求[J].《中国高教研究》,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