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无线传输
- 格式:docx
- 大小:48.75 KB
- 文档页数:18
计算机网络协议数据在网上的传输方式计算机网络协议是指计算机之间通信所必需的规则和约定,它定义了计算机如何在网络上通信和交换数据。
在实际应用中,计算机网络协议数据需要通过网络进行传输,本文将探讨计算机网络协议数据在网上的传输方式。
1. 有线传输方式有线传输方式是指计算机网络协议数据通过物理线路进行传输的方式。
这种传输方式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1 以太网传输以太网是一种常见的有线传输方式,它使用以太网协议(Ethernet Protocol)将数据以数据包的形式进行传输。
数据包通过物理线缆连接计算机和网络设备,如交换机、路由器等。
以太网传输速度较快,可支持多种网络协议。
1.2 光纤传输光纤传输是指通过光纤进行数据传输的方式。
光纤传输具有高带宽、低延迟和抗干扰等特点,可支持高速数据传输。
光纤传输常用于长距离传输和高速网络连接,如光纤宽带接入、数据中心互联等。
1.3 同轴电缆传输同轴电缆传输是指通过同轴电缆进行数据传输的方式。
同轴电缆传输常用于有线电视网络和局域网等场景,提供较高的传输速度和带宽。
然而,同轴电缆传输距离较短,受到电磁干扰影响较大。
2. 无线传输方式无线传输方式是指计算机网络协议数据通过无线信号进行传输的方式。
这种传输方式常见的有以下几种:2.1 Wi-Fi传输Wi-Fi是一种基于无线局域网技术的传输方式,通过Wi-Fi接入点将数据传输到无线设备。
Wi-Fi传输便于设备之间的无线连接,可实现移动办公、无线上网等功能。
2.2 蓝牙传输蓝牙是一种短距离无线传输技术,可用于计算机和其他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和通信。
蓝牙传输方式适用于个人设备之间的数据共享,如手机和电脑之间的文件传输。
2.3 移动网络传输移动网络传输是指通过移动通信网络进行数据传输的方式,如2G、3G、4G和5G网络。
移动网络传输方式广泛应用于移动设备上网、移动数据传输等场景。
综上所述,计算机网络协议数据在网上的传输方式多种多样,包括有线传输和无线传输。
计算机网络的传输介质计算机网络的传输介质是指用于在计算机网络中传输数据和信息的媒介,通常包括有线传输介质和无线传输介质两种类型。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两种传输介质的特点和应用。
一、有线传输介质有线传输介质是指利用电缆、光纤等物理链路来传输数据和信息的媒介。
它具有传输速度快、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各种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系统中。
1. 电缆电缆是一种常用的有线传输介质,它可以分为双绞线、同轴电缆和光纤电缆等几种类型。
双绞线广泛应用于局域网(LAN)中,它分为无屏蔽双绞线(UTP)和屏蔽双绞线(STP)两种,UTP常用于家庭和办公室网络,而STP适用于需要较高抗干扰能力的环境。
同轴电缆主要用于电视有线网络和宽带接入,光纤电缆则被广泛应用于长距离的通信传输,其传输速度和带宽较高。
2. 光纤光纤是一种采用光信号传输数据和信息的传输介质,它具有传输速度快、抗干扰能力强、传输距离远等优点。
光纤被广泛应用于长距离的通信传输、局域网和广域网等网络中。
光纤可以分为多模光纤和单模光纤两种类型,多模光纤适用于短距离传输,而单模光纤适用于长距离和海底光缆等特殊环境。
二、无线传输介质无线传输介质是指利用无线电波或红外线等无线技术进行数据和信息传输的媒介。
它具有灵活性高、移动性强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移动通信、物联网和无线局域网等领域。
1. 无线电波无线电波是一种常见的无线传输介质,它通过调制和解调技术将数据和信息转换成无线信号进行传输。
无线电波被广泛应用于移动通信系统,如2G、3G、4G和5G等移动网络。
它可以实现远距离的无线传输,但受限于频段资源和传输速率等因素。
2. 红外线红外线是一种利用红外光进行数据和信息传输的无线传输介质。
它通常应用于近距离的无线通信,如红外线遥控器、红外线数据传输等。
红外线传输速率较低,受限于传输距离和遮挡物等因素。
结论计算机网络的传输介质是实现数据和信息传输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线传输介质如电缆和光纤具有传输速度快、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适用于各种网络环境;无线传输介质如无线电波和红外线具有灵活性高、移动性强等特点,适用于移动通信和无线网络。
计算机网络中的数据存储和传输技术计算机网络中的数据存储和传输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关键一环。
它涉及到了数据的存储、传输和处理等方面的技术和方法。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介绍计算机网络中的数据存储和传输技术。
一、数据存储技术1.1 数据存储的目的和意义数据存储的目的是为了将数据永久存储下来,并能够随时访问和使用。
数据存储的意义在于对数据进行备份和保护,以及提供数据的高效访问和处理。
1.2 数据存储的方式- 硬盘存储:利用硬盘将数据读写到物理介质上,并通过存储控制器进行管理和访问。
- 内存存储:将数据存储在计算机的内存中,以实现快速访问和处理。
- 云存储:将数据存储在云端服务器上,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访问和管理。
1.3 数据存储的技术和方法- 数据压缩技术:通过对数据进行压缩处理,减小存储空间的占用,提高存储效率。
- 数据加密技术: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处理,保护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
- 数据备份技术:将数据复制到其他存储介质上,以防止数据丢失和损坏。
二、数据传输技术2.1 数据传输的基本原理数据传输是指将数据从发送端传输到接收端的过程。
它依赖于计算机网络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支持。
2.2 数据传输的方式- 有线传输:通过物理介质(如光纤、电缆等)将数据进行传输。
- 无线传输:通过无线信号将数据进行传输,如Wi-Fi、蓝牙等。
2.3 数据传输的协议和方法- TCP/IP协议:是互联网传输控制协议/网络互联协议的简称,是互联网传输的基础协议。
- UDP协议:是用户数据报协议的简称,它是一种面向无连接的传输协议,可实现快速传输。
- 网络拥塞控制:通过限制网络传输的速度和数量,避免网络拥塞和数据丢失。
三、数据传输和存储技术的应用3.1 云存储技术云存储技术是一种将数据存储在云端服务器上的技术,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对数据进行访问和管理。
它提供了高效的数据存储和备份方案,同时减轻了用户的数据管理和维护负担。
3.2 大数据存储和处理技术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大数据的存储和处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计算机网络信号的名词解释在当今世界中,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计算机网络的正常运行离不开信号的传输与交流。
本文将深入解释计算机网络信号的相关名词,为读者提供更全面的理解。
一、信号信号是指人们用于表达信息和传递信息的一种形式。
在计算机网络中,信号是指通过网络传输的数字或模拟电信号,用于传递数据和指令。
1. 数字信号数字信号是一种离散的信号,由一系列离散的数字值组成。
在计算机网络中,以二进制编码表示的数字信号被广泛使用。
这种信号具有高抗干扰性和低误码率的特点,适用于远距离传输和高速数据通信。
2. 模拟信号模拟信号是一种连续变化的信号,可以通过不同的电压、电流或频率来表示。
尽管在计算机网络中数字信号更常见,但某些设备和接口仍然使用模拟信号进行通信。
比如,模拟电话线路中传输的声音信号就是一种典型的模拟信号。
二、调制与解调调制和解调是信号在发送和接收过程中的重要步骤。
调制是将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的过程,而解调则是将模拟信号还原为数字信号的过程。
1. 调制调制是通过改变信号的某些特征来将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
最常见的调制方式包括频移键控(FSK)、相移键控(PSK)和振幅键控(ASK)等。
调制使得数据能够适应不同的信道传输条件,并提高抗干扰能力。
2. 解调解调是将模拟信号还原为数字信号的过程。
解调的方式通常与调制方式相对应。
例如,使用相移键控调制的信号在接收端需要进行相移解调来恢复原始的数字信息。
解调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三、信号传输与传输介质信号传输是指将信号从一个节点发送到另一个节点的过程,其中涉及到不同的传输介质。
1. 有线传输有线传输是指采用电缆、光纤等物理线路进行信号传输的方式。
这种传输方式具有稳定性和可靠性高的优势,适用于需要长距离传输和大带宽的场景。
常用的有线传输标准包括以太网、USB、HDMI等。
2. 无线传输无线传输是指通过无线电波进行信号传输的方式。
3.2《计算机网络》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中信息技术(2019)必修二《信息系统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目标(一)信息意识主动关注信息技术工具发展中的新动向和新趋势,有意识地使用新技术处理信息。
(二)计算思维知道信息系统与外部世界的连接方式;了解计算机网络数据传输作用、资源(硬件、软件、数据、信道)共享作用、分布式处理作用。
能提取问题的基本特征,抽象处理,并用形式化的方法表述问题。
(三)信息社会责任在信息活动中,具有信息安全意识,尊重和保护个人及他人的隐私;采用简单技术手段,保护数据、信息及信息设备安全。
【教学重点】(1)了解计算机网络在信息系统中的作用;(2)理解数据传输、资源共享、分布式处理的概念。
【教学难点】能分析信息系统的要素组成,了解协同工作,实现系统功能。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当今信息社会,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学习、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谓无处不在。
利用计算机网络,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信息系统进行在线学习、办公、购物、订票,可以足不出户进行电子商务,还可以欣赏音乐、电影、体育比赛等。
教师提问:下面是一个校园消费信息系统结构图,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个系统有哪些要素组成呢?它们是怎么协同工作的呢?(2)引入本堂课要点:计算机网络在信息系统中的作用。
一、计算机网络在信息系统中的作用:校园消费信息系一、数据传输:数据传输是计算机网络最基本的功能,它将不同地理位置的计算机与终端、计算机与计算机连接起来,快速传送各种类型的信息。
1、传输介质:计算机网络按传输介质不同分为: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
数据传输需要介质,常用的传输介质为:有线传输介质和无线传输介质。
有线传输介质主要有: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
无线传输介质主要指电磁波: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激光等。
任务1:调查了解不同网络传输介质的区别,将调查结果填写下表:2、传输协议:数据在网络中传输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和约定,即网络传输协议。
常见的有:TCP/IP、HTTP、FTP 等。
计算机网络中的数据传输技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计算机网络中的数据传输技术也在不断地进步和发展。
数据传输是计算机网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关系到网络的传输速度、稳定性和安全性等方面。
本文就来谈一谈计算机网络中的数据传输技术。
一、数据传输方式在计算机网络中,数据传输方式主要有两种:串行传输和并行传输。
串行传输是以一位一位的形式发送数据,每个位发送的时间都是相同的。
串行传输的优点是数据可以长距离传输,而不会出现误差。
但是串行传输速度比较慢,只能传输较小的数据量。
并行传输是同时将多个位发送出去,在内部电路中并行处理,速度比串行传输快得多。
但并行传输的距离限制比较大,且容易受到电磁干扰,容易出现误差。
二、传输介质计算机网络中的数据传输需要借助传输介质。
传输介质包括有线和无线两类。
有线传输主要包括双绞线、同轴电缆和光纤等。
双绞线分为屏蔽双绞线和非屏蔽双绞线,屏蔽双绞线具有更好的抗干扰性能,可以传输较稳定的数据。
同轴电缆可以传输较高速率的信息,但是受到干扰影响比较大。
光纤是一种典型的无损传输介质,不易受到干扰,具有高速率的传输能力。
无线传输主要是指无线电波通信。
无线通信主要有蓝牙、WiFi和4G/5G等。
蓝牙用于短距离传输,而WiFi适用于移动办公和无线上网等方面。
4G/5G则是全球移动通信标准,具备更快速度和更好的连接性能。
三、传输协议在数据传输中,网络传输协议是指各种传输数据的规则和标准。
常见的传输协议包括TCP/IP、HTTP、FTP等。
TCP/IP协议是指传输控制协议和互联网协议。
这两个协议结合起来,构成了互联网的基础。
TCP是数据报传输的可靠传输协议,控制传输的先后顺序,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IP是指互联网协议,负责将数据从源地址传输到目的地址。
HTTP协议是指超文本传输协议。
HTTP协议用于传输超文本的文本信息,保证了网站之间的链接。
HTTP协议建立在TCP/IP协议上,是一种高效传输数据的协议。
什么是计算机网络传输介质常见的计算机网络传输介质有哪些计算机网络传输介质是指计算机网络中用于数据传输的物质媒介。
它扮演着承载和传输数据的重要角色。
不同的传输介质在传输速度、传输距离、成本等方面存在差异。
以下是常见的计算机网络传输介质:一、有线传输介质1. 双绞线:双绞线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有线传输介质之一。
它采用两根彼此绝缘的导线,通过将它们绞合在一起来减少干扰。
根据绞合方式和性能不同,双绞线可分为多种类型,如UTP(无屏蔽双绞线)、STP(屏蔽双绞线)等。
2. 同轴电缆:同轴电缆由一个中心导体、绝缘层、导电层和保护层组成。
它常用于传输高频信号,如电视信号和宽带网络信号。
同轴电缆的传输距离较长,但成本较高。
3. 光纤:光纤传输介质利用光信号传输数据。
它由纤维芯和包覆层组成。
光纤具有高传输速度、抗干扰能力强、传输距离远等优点,广泛应用于长距离的数据传输。
二、无线传输介质1. 无线电波:无线电波是一种无线传输介质,它通过调制电信号来实现数据传输。
常见的无线网络标准如Wi-Fi、蓝牙、ZigBee等就是基于无线电波进行数据传输的。
2. 红外线:红外线传输介质利用红外线(波长较长的电磁波)来传输信号。
它常应用于红外遥控器、红外数据传输等场景。
3. 激光:激光是一种高度定向和高强度的光束,可以用于实现高速的无线数据传输。
激光通信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卫星通信、激光雷达等领域。
综上所述,计算机网络传输介质包括有线传输介质和无线传输介质。
常见的有线传输介质有双绞线、同轴电缆和光纤,而无线传输介质则包括无线电波、红外线和激光。
了解不同介质的特点和适用场景,对于搭建稳定高效的计算机网络至关重要。
计算机网络技术传输模式计算机网络技术是现代信息社会的基础,它涉及到数据的传输、处理和存储。
在计算机网络中,数据传输模式是确保数据正确、高效传递的关键。
本文将探讨计算机网络中的几种主要传输模式,包括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以及无线传输模式。
1. 电路交换电路交换是最早的一种数据传输模式,它在通信双方之间建立一个固定的通信路径。
在数据传输过程中,这条路径被两个通信实体独占,直到通信结束。
电路交换的优点是延迟小,因为数据传输不需要等待,但缺点是资源利用率不高,特别是在通信量不均匀的情况下。
2. 报文交换报文交换模式中,整个报文作为一个整体在网络中传输。
当一个报文到达交换节点时,它会暂时存储,然后转发到下一个节点。
报文交换不需要建立固定的通信路径,因此它比电路交换更加灵活。
然而,报文交换的缺点是存储转发机制可能导致较大的延迟。
3. 分组交换分组交换是现代计算机网络中最常用的传输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数据被分割成小的数据包,每个数据包独立地在网络中传输。
每个数据包都包含目的地地址,因此它们可以选择不同的路径到达目的地。
分组交换的优点是网络资源利用率高,能够适应不同的通信需求,并且可以有效地处理突发流量。
但是,由于数据包可能通过不同的路径传输,因此到达目的地的顺序可能会不同,需要在接收端重新组装。
4. 无线传输模式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无线传输模式变得越来越重要。
无线传输模式包括Wi-Fi、蓝牙、4G/5G等技术。
无线传输模式允许用户在没有物理连接的情况下进行通信,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性。
然而,无线传输模式也面临着信号干扰、安全性问题和带宽限制等挑战。
5. 传输模式的比较不同的传输模式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
电路交换适合于需要稳定带宽和低延迟的应用,如传统的电话通信。
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则更适合于数据通信,其中分组交换由于其灵活性和高效性,已成为互联网的基石。
无线传输模式则为移动设备提供了通信的可能性,但需要解决信号覆盖和安全性等问题。
计算机网络无线网络和移动网络计算机网络无线网络和移动网络1. 无线网络1.1 无线网络的定义无线网络是指在计算机网络中,利用无线通信技术实现网络终端之间的通信的一种网络形式。
它通过无线信号传输数据,不依赖于传统有线网络连接方式。
无线网络使用的主要技术包括无线局域网(WLAN)、蜂窝网络(如3G和4G网络)以及卫星通信等。
1.2 无线网络的特点无线网络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无线信号传输:无线网络使用无线传输技术,通过无线信号传输数据。
相比有线网络,无线网络能够提供更大的灵活性和移动性。
信号受限:无线信号容易受到干扰和衰减,无线网络的传输距离和传输速率相对有一定限制。
高度移动性:无线网络适用于移动终端设备,如笔记本电脑、智能方式等。
它能够提供随时随地的网络连接。
1.3 无线网络的应用无线网络的应用广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无线局域网:在各种场所中,如家庭、办公室、公共场所等,无线局域网能够提供无线网络接入,方便用户进行上网、文件传输等操作。
移动通信网络:移动通信网络使用无线技术提供移动方式、短信、数据传输等服务,使用户能够在移动状态下进行通信。
物联网应用:无线网络在物联网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可以实现对物理世界的感知和数据传输,进而实现物联网的应用。
2. 移动网络2.1 移动网络的定义移动网络是指通过移动通信技术为移动设备提供网络连接的一种网络形式。
移动网络利用无线通信技术,为移动终端设备提供网络服务。
移动网络包括蜂窝网络(如3G、4G和5G网络)、无线局域网(如Wi-Fi网络)以及卫星通信等。
2.2 移动网络的特点移动网络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高度移动性:移动网络适用于人们随时随地的移动需求。
通过移动网络,用户可以在移动状态下保持网络连接,并进行通信和数据传输。
高速数据传输:移动网络利用无线通信技术,能够提供相对较高的数据传输速度。
随着4G和5G网络的发展,移动网络的传输速率不断提高。
无线传输无线电技术的原理在于,导体中电流强弱的改变会产生无线电波。
利用这一现象,通过调制可将信息加载于无线电波之上。
当电波通过空间传播到达收信端,电波引起的电磁场变化又会在导体中产生电流。
通过解调将信息从电流变化中提取出来,就达到了信息传递的目的。
数字调制技术数字调制是指用数字数据调制模拟信号,主要有三种形式:移幅键控法ASK、移频键控法FSK、移相键控法PSK。
幅度键控(ASK):即按载波的幅度受到数字数据的调制而取不同的值,例如对应二进制0,载波振幅为0;对应二进制1,载波振幅为1。
调幅技术实现起来简单,但容易受增益变化的影响,是一种低效的调制技术。
在电话线路上,通常只能达到1200bps的速率。
频移键控(FSK):即按数字数据的值(0或1)调制载波的频率。
例如对应二进制0的载波频率为F1,而对应二进制1的载波频率为F2。
该技术抗干扰性能好,但占用带宽较大。
在电话线路上,使用FSK可以实现全双工操作,通常可达到1200bps的速率。
相移键控(PSK):即按数字数据的值调制载波相位。
例如用180相移表示1,用0相移表示0。
这种调制技术抗干扰性能最好,且相位的变化也可以作为定时信息来同步发送机和接收机的时钟,并对传输速率起到加倍的作用无线传输是利用电磁波。
分发射部分和接收部分。
发射部分由产生高频信号的振荡器,将音频信号加到电磁波上的调制器和高频功率放大器,最后由天线发射到空间去。
接收部分由接收天线,高频放大,变频器,中频放大器,检波器和音频功率放大器等组成,最后由喇叭还原出声音。
现在无线传输已经超出了广播通信的范围。
如无线电导航,无线电定位,无线上网等许多领域。
常见的无线传输方式:(1)波导方式当电磁波频率为30kHz以下(波长为10km以上)时,大地犹如导体,而电离层的下层由于折射率为虚数,电磁波也不能进入,因此电磁波被限制在电离层的下层与地球表面之间的空间内传输,称为波导传波方式(2)地波方式沿地球表面传播的无线电波称为地波(或地表波),这种传播方式比较稳定,受天气影响小;(3)天波方式射向天空经电离层折射后又折返回地面(还可经地面再反射回到天空)的无线电波称为天波,天波可以传播到几千公里之外的地面,也可以在地球表面和电离层之间多次反射,即可以实现多跳传播。
(4)空间波方式主要指直射波和反射波。
电波在空间按直线传播,称为直射波。
当电波传播过程中遇到两种不同介质的光滑界面时,还会像光一样发生镜面反射,称为反射波。
(5)绕射方式由于地球表面是个弯曲的球面,因此电波传播距离受到地球曲率的限制,但无线电波也能同光的绕射传播现象一样,形成视距以外的传播。
(6)对流层散射方式地球大气层中的对流层,因其物理特性的不规则性或不连续性,会对无线电波起到散射作用。
利用对流层散射作用进行无线电波的传播称为对流层散射方式。
(7)视距传播指点到点或地球到卫星之间的电波传播。
红外线红外线是波长介于微波与可见光之间的电磁波,波长在0.75微波(μm)至1毫米之间,在光谱上位于红色光外侧。
因为红外线也是光的一种,所以它也同样具有光的特性,它无法穿越不透光的物体。
当他遇到如墙面等物体时就会反射。
根据红外线的一些特征,红外线传输有低成本、跨平台、小角度(30度锥角以内),短距离、点对点直线数据传输的特点,而且在保密性和传输速率上都有很好的表现。
传输速率能达到4M(FIR技术)和16M(VFIR技术)。
红外线传输过程中要求通信设备的位置固定,其点对点的传输连接,也导致无法灵活的组成网络,红外线多用于室内短距离传输,之前在家用移动设备上也有红外线传输,目前很多应用场合逐渐被蓝牙所取代。
蓝牙蓝牙是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传输技术,蓝牙的数据速率为1Mb/s,传输距离月10米左右。
支持点及点对多点通信,工作在全球通用的2.4GHZ ISM(工业、科学、医学)频段。
蓝牙较多用于手机,游戏机,PC外设,表,体育健身,医疗保健,汽车,家用电子等,现在手机上几乎都有蓝牙,虽然用的比较少。
无线数传电台无线数传电台是数字式无线数据传输电台的简称。
它是采用数字信号处理、数字调制解调、具有前向纠错、均衡软判决等功能的一种无线数据传输电台。
数传电台的使用从最初的案件电码、电报、模拟电台加无线MODEM,发展到目前的数字电台和DSP、软件无线电。
工作频率大多使用220-240MHz或400-470MHz频段,有效覆盖半径约有几十公里。
无线数传电台是通信行业发展较早的通信方式,也是比较成熟的一项无线通信技术,已经在各行业取的广泛应用,从航空航天、铁路、电力、石油、气象、地震等各行业均有规模的应用,可以传输包括遥控遥测数据、数字化语音、动态图像等业务。
无线数传电台在市场的空间一直还不是很大,一个原因是SCADA(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的每一个节点的一次性造价较高;二是通信规约,协议,至今尚没有一个明确的、统一的行业标准。
造成大部分厂商产品自成体系、互不兼容,从而很难规模化应用,影响了行业的发展。
WIFIWi-Fi(WirelessFidelity,无线相容性认证),与蓝牙一样,同属于在办公室和家庭中使用的短距离无线技术。
Wifi的频段很多,2.4G,也有5G的,一般的传输功率要在100毫瓦之间,虽然在数据安全性方面,该技术比蓝牙技术差一点,但是在电波覆盖范围方面则要略胜一筹。
Wi-Fi的覆盖范围则可达300英尺左右(约合90米),在整栋大楼之中都可以使用。
我们也会在平时看到很多公共场所或者酒店商场等提供WiFi热点接入。
根据使用的标准不同WiFi的速度也有所不同。
其中IEEE802.11b最高为11Mbps,IEEE802.11a最高为54Mbps,IEEE802.11g最高为54Mbps(Netgear SUPER g技术可以讲速度提升到108Mbps)。
GPRSGPRS是GSM移动电话用户可用的一种移动数据业务。
GPRS可说是GSM的延续。
这项技术位于第二代(2G)和第三代(3G)移动通讯技术之间,56~115Kbps的传输速度,品吨有850/900/1800/1900MHz。
GPRS可以让工业用的RS232/485串口设备的串口通信立即转换为GPRS无线网络通信。
内置TCP/IP协议透明传输,可以用于长距离通信或控制。
3G无线传输3G标准有CDMA2000,WCDMA,TD-SCDMA,WiMAX等,3G服务能够同时传送声音及数据信息,速率一般在几百kbps以上。
3G和2G一样,同样需要大面积的网络覆盖,依赖数以万计的基站来支撑起网络。
这种网络的部署与实施,价格也是极其高昂的。
CDMA2000,WCDMA,TD-SCDMA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
WiMAX(全球微波接入互操作性,Worldinteropera-bilityforMicrowave Access),是一项宽带无线接入城域网(BWA-MAN)技术,该技术是针对微波和毫米波频段提出的一种新的空中接口标准,其重点目标是提供一种在城域网一点对多点的多生产厂家环境下,可有效的互操作的宽带无线接入手段。
其网络覆盖面积是3G发射塔的10倍,只要少数基站建设就能实现全城覆盖。
UWB无线传输超宽带UWB无线电: 用很低功率,很宽频带共用授权频段目的:提高无线电资源利用率UWB(Ultra Wideband)无线通信是一种不用载波,而采用时间间隔极短(小于1ns)的脉冲进行通信的方式,UWB也称做脉冲无线电(impulse Radio)、时域(Time Domain)或无载波(Carrier Free)通信。
与普通二进制移相键控(BPSK)信号波形相比,UWB方式不利用余弦波调制而发送许多小于1ns的脉冲,因此这种通信方式占用带宽非常之宽,且由于频谱的功率密度极小,它具有通常扩频通信的特点。
UWB通过在较宽的频谱上传送极低功率的信号,UWB能在10米左右的范围内实现数百Mbit/s至树Gbit/s的数据传输速率。
UWB具有抗干扰性强、传输速率高、带宽极宽、消耗电能小、发送功率小等诸多优势,主要应用于室内通信、高速无线LAN、家庭网络、无绳电话、安全检测、位置测定、雷达等领域。
UWB系统结构的实现比较简单,UWB的传输距离只有10M左右,现在UWB的有效距离已扩展到20M左右。
由于UWB具有强大的数据传输速率优势,同时受发射功率的限制,在短距离范围内提供高速无线数据传输将是UWB的重要应用领域,主要分为军用和民用两方面。
军用方面:UWB雷达、UWBLPI/D无线内通系统;民用方面:家庭数字娱乐中心等需要短距离快速传输的环境下。
Zigbee无线传输Zigbee是基于IEEE802.15.4标准的低功耗个域网协议。
根据这个协议规定的技术是一种短距离、低功耗的无线通信技术。
这一名称来源于蜜蜂的八字舞,由于蜜蜂(bee)是靠飞翔和“嗡嗡”(zig)地抖动翅膀的“舞蹈”来与同伴传递花粉所在方位信息,也就是说蜜蜂依靠这样的方式构成了群体中的通信网络。
其特点是近距离、低复杂度、自组织、低功耗、低数据速率、低成本。
主要适合用于自动控制和远程控制领域,可以嵌入各种设备。
简而言之,ZigBee就是一种低成本,低功耗、网络容量大、安全可靠的近距离无线组网通讯技术。
Zigbee技术的一个重要应用是无线传感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s,WSNs)。
无线网络传感器网络是由分布在给定局部区域内足够多的无线传感节点构成的一种新型信息获取系统。
通信行业比较重视的高技术产业。
(隔壁楼)RFID射频识别,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术,又称无线射频识别,是一种通信技术,可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而无需识别系统与特定目标之间建立机械或光学接触。
无线电的信号是通过调成无线电频率的电磁场,把数据从附着在物品上的标签上传送出去,以自动辨识与追踪该物品。
某些标签在识别时从识别器发出的电磁场中就可以得到能量,并不需要电池;也有标签本身拥有电源,并可以主动发出无线电波(调成无线电频率的电磁场)。
标签包含了电子存储的信息,数米之内都可以识别。
与条形码不同的是,射频标签不需要处在识别器视线之内,也可以嵌入被追踪物体之内。
NFC:这个技术由非接触式射频识别(RFID)演变而来,由飞利浦半导体(现恩智浦半导体公司)、诺基亚和索尼共同研制开发,其基础是RFID及互连技术。
近场通信(Near Field Communication,NFC)是一种短距高频的无线电技术,在13.56MHz频率运行于10厘米距离内。
其传输速度有106 Kbit/秒、212 Kbit/秒或者424 Kbit/秒三种。
目前近场通信已通过成为ISO/IEC IS 18092国际标准、ECMA-340标准与ETSI TS 102 190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