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讲解
- 格式:pptx
- 大小:1.76 MB
- 文档页数:62
22《孟子》三章知识点《富贵不能淫》1.文学常识孟子,名轲,字子舆。
战国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注: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著)。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宋朝朱熹把《孟子》《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2.文章思想内容本文针对景春所谓的“大丈夫”形象,提出了真正的大丈夫之道,倡导儒家的仁义礼智。
3.重点字词衍(yǎn)丈夫之冠(guàn)淫(yín)通假字往之女家(“女”同“汝”,你。
)古今异义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古义:真正,确实:今义:诚实)父命之(古义:教导,训诲;今义:命令)丈夫之冠也(古义:成年男子;今义:女子的配偶)一词多义戒:戒之曰(告诫);必敬必戒(谨慎)之:往之女家(动词,到);妾妇之道(助词,的);与民由之(代词,指正道)词类活用威武不能屈(使动用法,使屈服。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形容词使动用法;苦:使……痛苦;劳:使……劳累;饿:使……饥饿;空乏:使……受到贫困之苦。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文章思想内容本文通过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从卑微到显贵的事例和有关道理,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
2.重点字词舜(shùn)畎(quǎn)亩胶鬲(gé)曾(zēng)益拂(bì)士通假字:所以动心忍性(忍,通“韧”,坚韧)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通“横”,梗塞,不顺)古今异义词: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富贵不能淫(古义;使……惑乱、迷惑;今义:淫乱)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古义,捣土用的杵;今义,建筑,修建)管夷吾举于士(古义:狱官;今义:军人)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古义:征验,表现;今义:走远路(多指军队);讨伐)征于色,发于声,面后喻(古义:了解,明白;今义:比方)一词多义:发: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被起用)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发,显露)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于:介词,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于:介词,给)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于:介词,在)拂:行拂乱其所为(fú,违背)入则无法家拂士(bì,同“弼”,辅佐)士:管夷吾举于士(名词,狱官)入则无法家拂士(名词,贤士)3.重点语句翻译: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孟子〉两章》知识讲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省邹县东南)人。
生于公元前372年,卒于公元前289年,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和散文家。
他本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曾受学于孔子的孙子子思,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一位大师,被后世尊为“亚圣”。
在政治上,他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术上,他推崇孔子,攻击杨朱、墨翟。
后世常“孔孟”并称。
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对后世的政治思想也有积极的影响。
《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记录了孟子的言论、活动,是儒家经典之一,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七篇,计261章,约3.5万字,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
《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文章气势磅礴,语句流畅,持论说理,善于雄辩,用辞精辟,比喻精当,富有说服力,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
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是“庖有肥肉,厩有肥马”,人民是“仰不足事父母,俯不足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面对这样一个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主张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强烈反对不义战争,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
孟子向往着历史上尧舜的功绩,他到处游说,宣扬他的“仁政”“王道”主张,孟子的这些思想、言论及政治主张被记录成书,即《孟子》。
知识积累重点实词1.城:内城。
(三里之城.)2.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3.环:围。
4.池:护城河。
5.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
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6.委:放弃。
7.去:离开。
8.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9.至:极点。
幼儿国学课堂《孟子》原文讲解那天,阳光正好,微风不燥,我揣着本泛黄的《孟子》,踏进了那间充满童趣的幼儿国学课堂。
一进门,就瞅见一群小脑袋瓜子,跟嫩豆芽似的,齐刷刷地转向我,眼里闪烁着好奇与期待的光芒。
我心里头那个乐啊,就像是被春天的暖阳照得舒舒服服的。
“小朋友们,今天咱们不讲啥大道理,就来聊聊《孟子》里头的一个小故事,叫‘鱼我所欲也’。
”我边说边从包里掏出那本宝贝书,小心翼翼地翻开,生怕弄皱了那些承载着千年智慧的纸张。
“你们知道吗?孟子老爷爷啊,他特别会讲道理,就像咱们村里那个爱讲古的老爷爷一样,只不过他讲的是大大的道理,咱们得用心听哦。
”我故意拉长了声调,想让气氛更活跃些。
“老师,孟子老爷爷是不是有很多糖吃,所以才那么聪明?”一个小胖子,圆嘟嘟的脸蛋上挂着两团红晕,眨巴着大眼睛问我。
这话一出,逗得全班小朋友咯咯直笑,连我自己也忍不住嘴角上扬。
“哈哈,孟子老爷爷可不吃糖,他吃的是书里的‘智慧糖’。
来,咱们继续。
孟子说啊,‘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我一边念,一边比划着,好像真有那么一盘鱼和一只熊掌摆在我面前似的。
“老师,我想要鱼,也想要熊掌怎么办?”另一个小家伙,瘦瘦的,眼睛亮得像星星,一脸认真地发问。
“嘿,你这小家伙,贪心不足蛇吞象啊!孟子老爷爷的意思是,有时候咱们想要的东西很多,但不可能都得到,得学会选择最重要的那个。
就像你妈妈做了红烧肉和青菜,你只能选一样先吃,明白了吗?”我笑着解释道,心里头暗赞这小家伙脑筋转得快。
讲着讲着,我发现这些小家伙们听得入了迷,有的托着下巴思考,有的眼睛瞪得圆圆的,还有的干脆站起来,模仿起孟子老爷爷的样子,摇头晃脑地念起书来。
看着他们那股认真劲儿,我心里头那个美啊,比吃了蜜还甜。
“好了,咱们再来个互动环节吧。
谁能告诉我,如果你有两个玩具,一个是你最喜欢的小汽车,一个是新朋友送你的布娃娃,你只能选一个带出去玩,你会选哪个?为什么?”我话音刚落,小手就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孟子三章》课文重要知识讲解一、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年~约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现在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尊称孟子为“亚圣”。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他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
二、故事背景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期。
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面对这样一种社会现实,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他到处游说,宣扬他的“仁政”“王道”主张。
孟子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思想,指出“民贵君轻”,劝导统治者重视人民。
同时他反对诸侯互相攻伐,以武力相兼并,提出“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的观点。
他极力主张“行仁政”,恢复井田制,省刑薄赋,确保“黎民不饥不寒”。
三、理解词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注释】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人和:指得人心,上下团结。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城:内城。
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环(huán):包围。
之:代这座城而:连词表转折。
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而:连词表递进。
天时:指有利于攻战的自然气候条件。
是:这。
也:表判断语气,”是”。
城非不高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
非:不是。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坚利:坚固精良。
利:精良。
米粟(sù):粮食。
多:充足。
委:抛弃。
而:然后去:离开。
之:代词,代”城”。
是:代词,这故:所以。
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以:凭借。
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
封,划定。
封疆:疆界、边境。
固:使巩固。
国:国防。
山溪:山河。
险:险要的地理环境。
威:威服。
以:凭借,依靠之意。
兵革:本意是“兵器和铠甲”,比喻“武力、军事”。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解说与注释“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亦有写作“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选自《孟子》(战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现常用下列一段文字: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本段文字书法本段通解: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事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解说与注释【原文】孟子曰:“舜发于畎(quan)亩之中,傅说(yue)举于版筑之间①,胶鬲举于鱼盐之中②,管夷吾举于士③,孙叔敖举于海④,百里奚举于市⑤。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⑥,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⑦,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解说】孟子说:“舜在田野中兴起,傅说从筑墙的苦役中提拔出来,胶鬲从鱼盐贩子中提拔出来,管夷吾从狱官手中提拔出来,孙叔敖从海边的隐居生活中提拔出来,百里奚从买卖场所提拔出来。
所以上天要把重大的担子加给这个人,必定要先使他的心志受困苦,使他的筋骨受劳累,使他的肌体受饥饿,使他的身子受困乏,使他每做一事都受干扰、被打乱,以此来使他心理受振动、性格变坚韧,增加他所缺少的才能。
一个人常有过失,才能改正;心志遭困苦,思虑被阻塞,才能发愤有为;表露在脸色上,抒发在言语中,才能使人了解。
国内没有执法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士人,国外没有势均力敌的国家和外患的威胁,国家常常会灭亡。
这样,就能明白忧患中能获得生存、安乐中会遭致灭亡的道理了。
”【注释】①傅说(yuè):传说是商代一位贤人,因罪服刑,在傅险筑墙;后被商王武丁访求到而提拔为相。
孟子的四心四端说作者:时瞾改编/凤梨花在人类发展史上,一切有利于善性的扩展,良知的培养,正气的周流,道德的提升的思想,都应该得到尊崇和发扬。
孟子的“四心”“四端”,就是这样的思想。
所谓四心四端,就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从性善论出发,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情感是仁义礼智的萌芽。
仁义礼智这四种德行,即来自四种情感,故称四端。
孟子把四心作为完美人格心性的起码价值尺度;假如没有同情恻隐之心,羞恶知耻之心,礼敬谦让之心,褒是伐非之心。
那他就是一个心性有缺陷的人,一个麻木的人,一个不合格的人。
孟子认为,四心四端是先天潜在的自性;但他同时认可后天培养的作用:因为四心只是这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是苗头,还比较弱。
不用心加以培养扩充,则很容易夭折。
四心既然是自性,那么恻隐之心,也应该是人皆有之。
当小孩落水,贫者患重症,都会有人冒险入水救命,慷慨解囊相助;看到饱受战争伤害的人民会同情,看到无力生活的乞讨者会施舍,爱护动物,关注小虫,都是恻隐之心的表现。
羞恶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是无形中做了错事,有羞恶负罪感。
古代著名的例子有廉颇负荆请罪,周处除三害等等。
今天做错了事,有良知的人仍有羞恶负罪感,良知泯灭的人,则无动于衷,甚或以耻为荣。
辞让之心,人皆有之?古有“让则相容,争则相斗”的理念,更有尧舜让贤,孔融让梨的名例。
尊老爱幼,扶危济困,相谦相让的事例的确不少;今天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得以传承,在公交车上给老弱病残孕让座,这些小事则能体现辞让;一但涉及到根本利益则当仁不让,体现的是相争。
比如兄弟争房产,姐妹争家产等等,都会斤斤计较,寸步不让。
直至闹上法庭,引出个“义断亲疏只为钱”的结果,方才罢休。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孟子说:“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判断是非,显示的是一个人智力的高下,道德素养的厚薄,知识的深浅等综合因素。
有的人综合能力差,常常没有正确的是非观:要么人云亦云,要么视非而是,视是而非。
《孟子》选读学习目标1.了解孟子的有关知识;2.积累文言词汇;3.理解孟子的思想。
知识积累文学常识作家作品及思想孟子孟子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邹国人,儒家学派代表人,后人把他与孔子合称“孔孟”,并尊称他为“亚圣”。
《孟子》《孟子》是记录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思想及其言行的一部著作。
仁政思想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尽心下》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反对不义的战争孟子说“春秋无义战”。
《孟子·尽心章句下》孟子又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公孙丑下》字词汇总字音数罟(cù gǔ)洿(wū)池施施(yíyí)卒然(cù)沛然(pèi)枯槁(gǎo)恶乎定(wù)孳孳(zī)粢盛(zì chéng)汤放桀(jié)弑君(shì)走圹(kuàng)驱爵(què)鹯(zhān)暴之于民(pù)朝觐(jìn)庶几(shù jǐ) 羽旄(máo)之美孺(rú)子怵惕(chù tì)恻(cè)隐铄(shuò)荑稗(tí bài)强(qiǎng)恕通假字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同“斑”。
2)蚤.起通“早”。
3)施.从良人之所之通“迤”,斜行。
4)卒.然问曰同“猝”,突然。
5)由.水之就下通“犹”,就像。
6)为丛驱爵.者通“雀”,鸟雀。
7)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通“又”8)今之乐由.古之乐通“犹”,如同。
9)可得闻与.通“欤”,语气词。
10)直.好世俗之乐耳通“只”,只是。
孟子的四心四端说讲解学习
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精品资料孟子的四心四端说
作者:时瞾改编/凤梨花
在人类发展史上,一切有利于善性的扩展,良知的培养,正气的周流,道德
的提升的思想,都应该得到尊崇和发扬。
孟子的“四心”“四端”,就是这样的
思想。
所谓四心四端,就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
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
孟子从性善论出发,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情感是仁义礼智
的萌芽。
仁义礼智这四种德行,即来自四种情感,故称四端。
孟子把四心作为完美人格心性的起码价值尺度;假如没有同情恻隐之心,羞
恶知耻之心,礼敬谦让之心,褒是伐非之心。
那他就是一个心性有缺陷的人,一
个麻木的人,一个不合格的人。
孟子认为,四心四端是先天潜在的自性;但他同时认可后天培养的作用:因
为四心只是这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是苗头,还比较弱。
不用心加以培
养扩充,则很容易夭折。
四心既然是自性,那么恻隐之心,也应该是人皆有之。
当小孩落水,贫者患
重症,都会有人冒险入水救命,慷慨解囊相助;看到饱受战争伤害的人民会同情
,看到无力生活的乞讨者会施舍,爱护动物,关注小虫,都是恻隐之心的表现。
羞恶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是无形中做了错事,有羞恶负罪感。
古代著
名的例子有廉颇负荆请罪,周处除三害等等。
今天做错了事,有良知的人仍有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