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性实验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2
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认定办法为进一步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促进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的开设与规范化管理,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一、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的定义(一)综合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课程知识的实验。
即学生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后,在具有一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运用一门课程或多门课程的知识对学生实验技能和方法进行综合训练的一种复合型实验。
开设综合性实验的目的是对学生的实验技能进行综合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实验动手能力、数据处理以及查阅资料的能力。
满足以下条件之一的视为综合性实验:1.内容涉及一门课程的2个以上知识点的有机综合;2.内容涉及多门课程的知识点的有机综合;3.一门课多项实验内容的有机综合。
(二)设计性实验设计性实验是指结合课程教学或独立于课程教学,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探索性实验。
着重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组织管理能力。
满足以下条件之一视为设计性实验:1.教师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学生自行选择仪器设备,拟定实验步骤加以实现的实验;2.根据课程或理论的特点,学生自主选题,自行设计,在教师指导下得以实现的实验。
(三)创新性实验创新性实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自己的研究领域或教师选定的研究方向,针对某一或某些选定研究目标所进行的具体研究、探索性质的实验,是学生早期参加科学研究,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的一种重要形式。
创新性实验应当体现实验内容的自主性、实验结果的未知性、实验方法、手段的探索性。
选题突出当前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或前沿课题。
二、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的认定1.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的设置和认定由各学院(部、中心)负责组织实施。
2.任课教师或实验教师,依据课程的实验教学大纲,在遵循本门课程或本专业教学规范的前提下,经过充分论证,选定切实可行的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设置方案,填写“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审定表”,学院(部、中心)组织专家对所申报的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进行审核,报教务处核准备案。
设计性实验报告摘要1.引言1.1 概述概述设计性实验是科学研究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实验方法,通过对已有理论或模型进行改进,并对其进行验证和实践,以达到新知识的探索和发现。
本报告将详细介绍一个设计性实验的过程和结果,以及对实验进行的分析和讨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旨在验证特定的假设,并对现有理论进行深入的探索和改进,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深入的参考和指导。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主要介绍了整篇文章的组织结构,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的内容。
引言部分主要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方面的内容;正文部分包括设计性实验介绍、实验方法与步骤以及实验结果及分析三个方面的内容;结论部分包括总结、结论和展望三个方面的内容。
通过这样的组织结构,读者可以清晰地了解整篇文章的内容安排和重点部分的阐述,方便阅读和理解。
1.3 目的目的部分的内容:本实验的目的在于通过设计性实验的方式,探索特定因素对某一现象或问题的影响,并通过实验结果和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和推论。
同时,通过实验过程中的方法与步骤的描述,使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实验的进行和结果的获取,以及对实验结论的合理性和可信性进行评估。
希望通过本实验的设计和结果分析,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2.正文2.1 设计性实验介绍设计性实验是一种通过精心设计的实验方法来验证某种假设或解决特定问题的方法。
在这种实验中,研究人员通过精确控制实验条件和变量,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设计性实验通常是为了探究因果关系或验证特定理论而进行的。
设计性实验通常包括实验组和对照组,研究人员在实验组中引入特定的操纵变量,而对照组则保持不变作为参照。
通过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表现或结果,研究人员可以得出结论并验证假设或理论。
本实验旨在通过设计性实验的方法来验证特定的理论或假设,并探究在特定条件下所产生的效应。
在正文中,我们将详细介绍实验的设计和方法,并分析实验结果,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可能影响进行讨论。
一、实验目的(一)验证理论知识的正确性(二)提高实验设计能力(三)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二、实验原理(一)实验背景简要介绍实验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包括相关公式、原理等。
(二)实验原理详细阐述实验的基本原理,包括实验的理论依据、实验装置的原理等。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一)实验材料列出实验所需的各种材料,如试剂、样品等。
(二)实验仪器列出实验所需的仪器设备,包括仪器的名称、型号、规格等。
四、实验步骤(一)实验前准备1. 检查实验仪器是否完好;2. 准备实验材料;3. 熟悉实验原理和步骤。
(二)实验过程1. 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2. 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3. 分析实验结果,判断实验是否成功。
五、实验数据与结果(一)实验数据列出实验过程中所获得的数据,包括原始数据和处理后的数据。
(二)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判断实验是否达到预期目的。
六、实验讨论与分析(一)实验结果分析1. 分析实验数据,探讨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期是否一致;2. 分析实验过程中的异常现象,探讨原因;3. 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得出结论。
(二)实验改进与建议1. 分析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2. 对实验设计提出建议,以提高实验效果。
七、实验结论(一)实验目的实现情况1. 验证理论知识的正确性;2. 提高实验设计能力;3.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二)实验结果总结1. 总结实验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2. 总结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八、实验报告附件1. 实验数据表格;2. 实验照片;3. 实验装置图;4. 实验原理图;5. 实验步骤图。
九、实验报告撰写人及日期实验报告撰写人:________实验报告撰写日期:____年__月__日注:本实验报告格式仅供参考,具体内容可根据实际实验情况进行调整。
实验设计基本知识1.实验设计(1)何谓设计性实验?其目的及作用是什么?设计性实验是机能学实验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即同学们在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技能和 方法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自行提出问题,进行选题并设计研究方案,通过实施实 验、观察实验结果、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处理等环节最终得出正确的研究结论。
开设设 计性实验课的目的是通过实践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 生勇于探索、严谨求实、团结协作的精神,对于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有重要意义。
(2)设计性实验有哪些基本程序?进行设计性实验要经过选题、设计、实验、收集实验资料、整理分析实验资料和撰写论文几个阶段。
选题是实验设计的前提,决定研究的方向和内容,是发现问题和 提出问题的过程。
一个好的选题应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和可行性,需要认真查阅大量文献资 料,了解有关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包括已取得成果和尚未解决的问题,结合实验室的条件、 仪器设备,经过科学思考,找出所要探索研究的内容, 形成假说,进而确立明确的研究题目; 设计即制定具体的研究计划和方案,实验设计应遵循随机、重复、对照的三大原则,以有效 的控制干扰因素,保证实验的可靠性和高效率;实验分为预实验和正式实验,前者是对选题 进行初步实验,以熟悉实验技术,确定正式实验的各项条件,然后进行正式实验;实验中应 准确操作,认真观察,仔细记录各项实验结果。
实验结束后及时整理实验资料,统计实验数 据,分析实验结果,最终作出符合实际的科学结论并写出论文。
(3)实验设计的基本要素是什么?进行实验设计时,应围绕处理因素、实验对象、实验效应三方面考虑。
处理因素(study factor)即所研究问题的作用因素。
处理因素可以是物理因素,如电刺激、温度、手术等, 也可以是化学因素,如药物、毒物、缺氧等。
设计处理因素时,应考虑处理因素的性质、作 用强度或剂量、作用时间等。
一般的实验常用单因素设计,即除了某特定的实验因素可变动 外,其他因素保持不变。
实验设计基本知识1.实验设计(1)何谓设计性实验?其目的及作用是什么?设计性实验是机能学实验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即同学们在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技能和 方法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自行提出问题,进行选题并设计研究方案,通过实施实 验、观察实验结果、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处理等环节最终得出正确的研究结论。
开设设 计性实验课的目的是通过实践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 生勇于探索、严谨求实、团结协作的精神,对于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有重要意义。
(2)设计性实验有哪些基本程序?进行设计性实验要经过选题、设计、实验、收集实验资料、整理分析实验资料和撰写论文几个阶段。
选题是实验设计的前提,决定研究的方向和内容,是发现问题和 提出问题的过程。
一个好的选题应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和可行性,需要认真查阅大量文献资 料,了解有关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包括已取得成果和尚未解决的问题,结合实验室的条件、 仪器设备,经过科学思考,找出所要探索研究的内容, 形成假说,进而确立明确的研究题目; 设计即制定具体的研究计划和方案,实验设计应遵循随机、重复、对照的三大原则,以有效 的控制干扰因素,保证实验的可靠性和高效率;实验分为预实验和正式实验,前者是对选题 进行初步实验,以熟悉实验技术,确定正式实验的各项条件,然后进行正式实验;实验中应 准确操作,认真观察,仔细记录各项实验结果。
实验结束后及时整理实验资料,统计实验数 据,分析实验结果,最终作出符合实际的科学结论并写出论文。
(3)实验设计的基本要素是什么?进行实验设计时,应围绕处理因素、实验对象、实验效应三方面考虑。
处理因素(study factor)即所研究问题的作用因素。
处理因素可以是物理因素,如电刺激、温度、手术等, 也可以是化学因素,如药物、毒物、缺氧等。
设计处理因素时,应考虑处理因素的性质、作 用强度或剂量、作用时间等。
一般的实验常用单因素设计,即除了某特定的实验因素可变动 外,其他因素保持不变。
设计性实验---二至丸的定性定量分析
1145929魏柏趁
一定性分析
1实验条件:超声清洗机
2试剂:二至丸齐墩果酸对照品
3样品制备:
3.1样品溶液:取本品粉末0.5g,加三氯甲烷2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
3.2对照品溶液:另取齐墩果酸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
4TLC分析:
4.1展开剂:三氯甲烷—甲醇一甲酸(40:1:1)
4.2点样: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4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4.3检测: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10℃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5结论: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二定量分析
1.实验条件:薄层色谱扫描仪
2.试剂:二至丸齐墩果酸对照品
3.样品制备:
3.1样品溶液:
取本品研细,取约0.5g,精密称定,置索氏提取器中,加乙酸乙酯
适量,加热回流提取6小时,提取液回收乙酸乙酯至干,残渣用乙酸乙酯溶解,转移至5ml量瓶中,并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供试品溶液。
3.2对照品溶液
另取齐墩果酸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无水乙醇制成每1ml含1mg 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
4薄层色谱扫描
精密吸取供试品溶液2μl、对照品溶液1μl与4μl,分别交叉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环己烷—丙酮—乙酸乙酯(5:2:1)为展开剂,展开,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10℃加热至斑点清晰,放冷,在薄层板上覆盖同样大小的玻璃板,周围用胶布固定,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B薄层色谱扫描法)进行扫描,波长:λS=530nm,λR= 680nm,测量供试品吸光度积分值与对照品吸光度积分值,计算,即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