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中国的地形(主要地形区)
- 格式:ppt
- 大小:4.03 MB
- 文档页数:45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地形和地势第1课时我国的地形特点和主要山脉一、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1.地形特点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
2.山区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1)山区地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发展耕作业,导致我国耕地资源不足。
(2)山区在发展林业、牧业、旅游业、采矿业等方面,往往具有优势。
二、我国主要山脉的名称及分布(★)1.东西走向的主要山脉靠北的一列是天山、阴山;中间的一列是昆仑山、秦岭;靠南的一列是南岭。
2.东北—西南走向的主要山脉西侧的一列包括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等;中间的一列包括长白山、武夷山等;东侧的一列是台湾山脉(它的主峰玉山是我国东部最高峰)。
3.南北走向的主要山脉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脉。
4.西北—东南走向的主要山脉阿尔泰山、祁连山、小兴安岭。
5.弧形山脉主要有喜马拉雅山脉(世界最高的山脉,其主峰珠穆朗玛峰是世界第一高峰)。
三、我国主要的地形区(★)1.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
2.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
3.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4.三大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
5.山脉两侧的地形区一、我国主要山脉的名称及分布1.写出图中数字表示的东西走向的山脉的名称:①天山山脉,②阴山山脉,③昆仑山脉,④秦岭,⑤南岭。
2.写出图中字母表示的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的名称:A 大兴安岭,B 太行山脉,C 巫山,D 雪峰山,E 长白山脉,F 武夷山脉,G 台湾山脉。
3.写出图中数字表示的南北走向的山脉的名称:①贺兰山,②六盘山,③横断山脉。
4.写出图中数字表示的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的名称:④阿尔泰山脉,⑤祁连山脉,⑥小兴安岭。
5.写出图中数字表示的弧形山脉的名称:⑦喜马拉雅山脉。
二、我国主要的地形区1.写出图中数字表示的四大高原的名称:①青藏高原,②内蒙古高原,③黄土高原,④云贵高原。
2.1中国的地形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中国地形图,找出主要地形区的名称和位置,并归纳出地形复杂多样这一基本特征。
2.通过阅读图文资料,了解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的特征。
3.通过山区发展经济优劣势的学习,树立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记住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的名称和位置。
难点:记住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的特征。
【评价任务】
1.在中国地形分布图中,准确找出我国主要地形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的名称和位置。
2.通过阅读图文资料,准确描述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的特征。
3.能举例说出山区发展经济的优劣势,知道发展经济要因地制宜。
a
b a
b
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中国主要地形区的名称和位置,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的特征。
同学们谈一下自己的
收获与反思。
附:板书设计
2.1中国的地形
一、主要地形区名称和位置
二、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的特征【教学反思】。
初一地理知识点总结之我国的主要地形区初一地理知识点总结之我国的主要地形区中国地形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我国主要地形区:(课本P24)四大高原:青藏高原(最高、最大)、内蒙古高原(最平坦)黄土高原(沟壑纵横中考,水土流失严重)、云贵高原(地形崎岖)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我国面积最大的盆地准噶尔盆地——我国第二大盆地柴达木盆地——地势最高的盆地,矿产资源丰富有“聚宝盆”之称四川盆地——“紫色盆地”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3.我国五种地形面积由大到小排列: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4.山区(包括山地、崎岖的高原和丘陵)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2/3。
5.地形特点: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总结:多种多样的地形为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副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
初二地理教案:自然资源的总量和人均占有量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大量的数据,使了解我国自然资源数量大、种类多的特点,帮助建立民族自豪感。
2.通过与国家比较,使学生了解我国人均资源不足的特点,明确我国在自然资源上面临的严峻形势;通过分析其中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资源短缺的现实国情,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与人地协调的观念。
3.通过我国资源在“总量”和“人均”上一“多”一“少”的对比,培养学生辨证分析问题的。
教学建议结构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在整章教材中起到了"概述"和"引言"的作用,为后几节的作了知识和价值观的铺垫。
教材首先利用一系列的数据,使学生认识到了我国自然资源的优势和劣势。
对于"自然资源总量大"给我国经济带来的优势,以及造成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少的原因,教材只是概括的提了一下,因为在后面几节的内容里会具体介绍。
但是作为这一章最关键的一个概念,教材并没有解释,它是通过数据来体现自然资源的含义的初中历史,应予以补充。
教材还通过"想一想"安排学生将我国与世界上几个有代表性的国家相对比,给学生几个启示:第一,控制人口是缓解我国自然资源紧张的一个途径;第二,即使总量和人均占有量都不足,只要利用合理,同样也能把经济发展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