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上册 21 中国的地形导(第2课时) 湘教版
- 格式:ppt
- 大小:13.33 MB
- 文档页数:10
中国的地形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我国主要高原、盆地、平原的特征2.地形构成特点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教学过程:中国地形图或挂中国地形图挂图。
①分别让学生指出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横断山,并让他们说出各条山脉东西两侧的地形区名称。
②分别让学生指出天山、昆仑山让其说出其南北两侧的地形区名称。
③分别让学生指出太行山、武夷山、巫山让学生说其东西两侧行政区的名称。
④指出其它一些山脉让学生说出其所在的省级行政区的名称。
四大高原(教师引导)为什么各个高原又有着如此大的差别,它们是怎么形成的呢?引导学生看课本第31页“读一读“,在解释黄土高原成因的同时,简单介绍青藏高原、云贵高原的成因及其它特点,以激发学生研究自然的求知欲。
(教师引导承转)在第一、二阶梯上,除高原外,还有四大盆地。
(板书)(四)、四大盆地(引导学生)指地形图,请学生想像盆地的形态。
学生回答。
(教师提问)根据地形图,指出各盆地的外围山脉。
同时看课本第32页各盆地分布示意图,并对照“中国政区图”,判断各判断所在的省区。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概括补充)(投影)(引导读书)请同学们看课本第32-33页,总结各盆地特点、并填表。
教师概括补充将表格补充完整。
(教师引导)比较四大高原、四大盆地的特点。
请学生思考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分布地区的自然条件如何?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补充总结)大部分高原、盆地地区,或高寒,或沙漠广布,或地面崎岖、沟壑纵横。
总之,它们的自然条件恶劣。
所以,这些地区目前仍是我国经济相对贫穷落后有待发展的地区;但由于其自然条件独特,在这些年也充分展示了发展潜力,如塔里木盆地的石油、柴达木盆地的钾盐、青藏地区的牦牛、某某的畜牧业、某某盆地的农业以及某某、内蒙、某某等边境地区的边境贸易、旅游业正在蓬勃发展。
若能加大这些地区的经济、人力投入及交通建设,昔日偏僻、落后的地区将在不远的将来成为我国新的经济热点地区。
让我们期待那一天的到来。
〔教师指图提问〕我国第三级阶梯上又有哪些地形类型呢?学生答:平原和丘陵。
第一节中国的疆域(两课时)教学目的1、通过观察地球仪及阅读地图,使学生说出我国的纬度和海陆位置,并能正确表述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以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2、在中国政区图上找出我国的四至点,并在图上量算出我国的东西和南北之间的大致距离,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3、使学生能在中国疆域图上辨别及在中国疆域空白图上填注出我国濒临的海洋,主要岛屿、海峡,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4、通过学习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辽阔的疆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进行热爱祖国、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中国的地理位置及优越性。
教学难点学会阅读中国政区图,形成对我国疆域的空间想像力。
教学用具:“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地球仪、世界主要国家面积比较表,世界主要大陆海岸线比较表,“世界政区挂图”。
课时安排:二课时板书设计第一章中国的疆域和人口第一节中国的疆域一、伟大的祖国1、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2、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二、辽阔的国土1、面积960万平方千米2、跨近50个纬度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展示图片以英语对话的形式启发学生思考,用以制造学习气氛,激发学生了解祖国的学习欲望。
我们伟大的祖国在地球上处于什么位置?这样的地理位置又有哪些优越性?我国的国土究竟有多大?濒临哪些海洋?我国有哪些陆上邻国?有多少个国家与我国隔海相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些知识,深入地认识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
〔板书〕第一章中国的疆域和人口第一节中国的疆域一、伟大的祖国〔展示〕“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
(活动)读中国在世界上的位置图我国在南北半球中在哪个半球、东西半球中在哪个半球?〔提问〕划分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界限是什么、从图上看出中国位于哪个半球?〔归纳〕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东西半球的界限为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
因此通过观察地图可知,从东西半球来看,我国正好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来看,我国正好位于北半球。
地理初二上湘教版2《中国的地势》选自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本节教学设计总的指导思想是:“注重学生全面进展,重视对学生进行差不多技能训练和读图能力的培养,进一步形成对我国地势的空间感。
”本节说课共分以下四个部分。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所处地位及前后联系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之后对中国地理知识的进一步深化,又是学习中国地理其它章节的重要基础。
《中国的地势》是本学科的重点内容之一,又是是学习《中国的气候》、《中国的河流》的基础,它初步揭示了地势因素对气候、河流等地理要素的阻碍,因此学习本节教材意义十分重大。
(二)教学内容本节教学共需一课时。
内容包括;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势复杂多样。
教材如此设计,符合初中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三)教学目标依据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相统一的教育原则,确立本节教材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了解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势多种多样的差不多特点。
(2)了解我国地势呈三级阶梯的分布和特点;我国的要紧山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各类地势图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我国地势条件有利和不利两方面的讲授,加强国情教育,激发学生建设祖国的雄心壮志。
(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势复杂多样”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它是本节课最差不多、最核心的部分,是学习、明白得本节内容的基础和关键,明白得和把握了它,其它问题就比较容易明白得。
2、难点: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确定:我国的要紧山脉的分布是教学难点。
由于初中学生思维处于直观形象思维向理论抽象思维过渡时期,空间想象能力相对较差,对要紧山脉的空间分布不易明白得,因而确定为教学难点。
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教学我准确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法、读图分析法、地理三板等教法。
其优点是,采纳多媒体教学使演示和讲解更加直观形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节中国的地形》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节中国的地形》是本学期的第一节地理课,主要介绍了中国的地形特点、地形区划和地形对经济的影响等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需要通过大量的地图和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有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但对于地形这一概念还不是很清晰。
同时,他们对中国的地理环境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深入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地图和实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中国的地形特点,掌握地形区划和地形对经济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地图和实例来分析中国的地形特点,培养观察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地形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增强对地理环境的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的地形特点、地形区划和地形对经济的影响。
2.难点:地形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地图教学法:通过地图来展示中国的地形特点和地形区划,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记忆。
2.实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实例来引导学生分析地形对经济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认识。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地形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地图和实例资料,包括中国地形图、地形区划图、地形对经济影响的实例图片等。
2.准备投影仪和电脑,以便进行地图的展示和实例的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中国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中国的地形特点,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中国的地形是什么样的吗?”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通过展示地形区划图,向学生介绍中国的地形区划,包括高原、山地、平原、盆地等,并解释地形区划的意义。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地形对经济的影响,每组选择一个实例进行分析,如山区对农业的影响、平原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等。
地理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精品资料《中国的土地资源》教案第二课时主备人:参备人:教学目标(一)、知识技能:1.知道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主要问题。
2.知道耕地、草地、林地三种最主要的土地类型的分布,以及它们内部的地区差异和特点。
3.记住我国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了解其特点。
(二)、过程方法:初步学会用统计图表的形式,反映我国人均耕地少,耕地面积在减少的情况下,说明人口与土地资源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教学重点耕地、林地、草地三种主要土地的分布。
教学难点土地资源利用中产生的问题及对策。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
课前准备中国地形挂图,投影片、“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示意图”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我国土地资源的构成比例不合理,那我国各类土地资源的分布是否均匀呢?(使用“学乐师生”拍照\录像\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二、新授课件展示我国降水分布图和地形图,帮助同学们分析各类土地资源的分布。
[活动]引导学生读图,思考:每种类型在干湿地区上是如何分布的?在地形上如何分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回答]采用教师提问,学生答的形式,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学生回答后,课件展示各类土地资源的分布,来验正同学们的分析,让他们有成功感(师生共同完成表格内容)。
读P68图3-13中国耕地分布、P69图3-14中国林地分布、图3-15中国草地分布,找出中A B C DE 国耕地、林地、草地分布特点。
师生共同概括土地资源的分布(用文字表述) 耕地:东部季风区湿润、半湿润的平原、盆地、丘陵(秦淮以北为旱地,秦淮以南为水田)。
林地:东北、西南的边远山区和东南山地 草地:西部非季风区干旱、半干旱的高原山地 教师副板书,把图形简化成示意图 (如右图)板书:(三)区域差异明显:那么我们想一想,为什么我国土地的主要类型会这样分布呢?(主要和气候、降水有关) 完成P70活动【转承】耕地、草地、林地是我们发展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