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四年级下册课文
- 格式:doc
- 大小:155.50 KB
- 文档页数:20
教案一教学目的1.学习作者用真正的北京口语(京白)介绍回荡在京城胡同小巷中的叫卖声。
2.结合课文介绍的北京吆喝声,引导学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
教学重点、难点1.生动幽默的语言。
2.结构安排独特。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招徕(1ai2) 铁铉(xuan4) 囿于(you4)隔阂(he2) 饽饽(bo1) 秫秸(shu2jie1)商贩(fan4) 吹嘘(xu1) 吆喝(yao1?he)小钹(bo1) 荸荠(bi2 qi2)2.解释下列词语。
招徕:招揽。
饽饽:馒头或其他面食,也指用杂粮面制成的块状食物。
秫秸:去掉穗的高粱秆。
随机应变:跟着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灵活应付。
合辙押韵:这里指押韵。
油嘴滑舌:形容说话油滑。
囿于:局限于;拘泥于。
隔阂:彼此情意不通,思想有距离。
吹嘘:夸大地或无中生有地说自己或别人的优点;夸张地宣扬。
吆喝:大声喊叫(多指叫卖东西、赶牲口、呼唤等)。
二、导人如果时光倒流几十年,在旧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以听到商贩叫卖的各种吆喝声。
如今,这些清脆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中,但听一听萧乾的,依旧能引发我们无尽的遐思。
教师借助录音、录像等媒体播放一些街头叫卖的吆喝声,增加学生的听觉、视觉方面对“吆喝”的了解。
作者简介:萧乾(1910~1999)原名萧丙乾,蒙古族。
北京人。
作家、记者、翻译家。
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
曾任《大公报》编辑、记者,伦敦大学讲师,《大公报》驻英特派员。
1946年回国后,历任复旦大学教授、《人民中国》(英文)副总编辑,《文艺报》副总编辑、中央文史馆馆长。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一)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围绕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在作者看来,北京小贩货郎的叫卖声简直就是一种“戏剧性”的艺术。
作者介绍了从白天的叫卖声到夜晚的叫卖声,从卖吃食的、放留声机的,到乞讨的,还有富有四季特色的叫卖声等等,从中流露出作者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那就是愉悦和怀想。
鄂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1课倔强的小红军》小学语文-有答案-同步练习卷(2)一、基础闯关1. 看拼音写词语。
2. 用形近字组词。
3. 把词语补充完整。
4. 自读课文课文记叙了陈赓通知回忆的一件往事,赞扬了小红军________的可贵品质,也赞扬了陈赓同志________的美好品德。
本文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细节描写,刻画了小红军光辉的形象。
5. 研讨学习下列短文啊!当年激烈战斗的楼房,如今成了孩于们的课堂;勇士们撒过鲜血的地方,满树的梨花正在开放。
人民捧着美丽的鲜花,轻轻地,轻轻地撒在这英雄的土地上。
(1)这节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________(2)选段中画最后两句体现了什么?________(3)满树的梨花正在开放。
这句诗的含义是()。
A.大渡河两岸的梨花很美丽,让人流连忘返。
B.“梨花”象征着英雄们纯洁、高尚的品质,“梨花正在开放”象征着英雄:们的精神永存。
C.“梨花正在开放”点明了诗人游览。
6. 读句子,说说从带点的词语中体会到什么?勇士们哪,攀着一根根铁索,冒着密密的弹雨,冲破了敌人的火网!________7. 研讨学习下列短文小红军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盯着陈赓同志长着络腮胡子的脸,微微一笑,用一口四川话说:“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走吧。
”陈赓同志用命令的口吻说:“上去,骑一段路再说!”小红军倔强地说:“你要我同你的马比赛啊,那就比一比吧。
”他说着把腰一挺,准备赛跑的姿势。
那,我们就一块儿走吧。
”不。
你先走,我还要等我的同件呢。
”陈赓同志无可奈何,从身上取出一小包青(棵稞)面,递给小红军、说:“你把它吃了。
”小红军把身上的干粮袋一拉,轻轻地拍了拍,说:“你看,鼓鼓的嘛。
我比你还多呢。
”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红军说服了,只好爬上马背,朝前走去。
(1)写出下列带点字的读音。
薄________嘴唇倔强________ 说________服(2)陈赓同志同志之所以被说服,是因为小红军的话不仅机灵,而且理由充分: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
17 吆喝知识与能力1、了解旧时吆喝的内容、种类、作用,把握文章的结构2、合作调查能力、搜集整理能力、表演能力等过程与方法1、上集市搜集、调查、整理如今当地的种种“吆喝”,研究其规律、特点及价值,探讨其中包含的民风民俗等2、自学讨论法、行动法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热爱本土俗文化的情感.2、归类记录类似吆喝的口头文化遗产,为抢救工作做一点贡献.萧乾的《吆喝》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让人不由自主地品味到生活中蕴涵的浓郁的情趣.内容贴近生活,文字也不艰深.学生基本上可以自读,在自读后由学生质疑提问,师生共同解决.重点:带有地方特色的吆喝的作用及其中蕴涵的浓郁的情趣.第一课时1、以小组为单位,深入调查:向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或旧时生意人调查过去人们吆喝的内容和声调,做好记录或录音2、每人模仿一两句旧时的吆喝声1、交流学生调查或搜集到的旧时各种吆喝,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2、学习课文,把握文章内容及作者情感一、导入新课1、教师先模仿一句旧时本地的吆喝.2、请同学们模仿昨天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旧时商人处学到的吆喝(教师可适时组织评点)3、如果时光倒流几十年,我们这儿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以听到这种商贩叫卖的吆喝声.如今,这些清脆悠扬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中,要不是你们爷爷奶奶们还健在的话,它们就可能永远地消逝了.知道吗?你们昨天做了一件多有意义的事啊!你们昨天做的,是抢救我们本土的文化遗产事啊!只不过我们昨天只做了第一步,如果将采集到的这些吆喝用文字整理下来,那才是大功一件呢.(讨论如何动笔?)4、看看著名的作家、记者、翻译家箫乾是如何动笔写《吆喝》的.二、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看看作者围绕着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介绍了吆喝声所代表的经营品种,各种吆喝声的具体内容,表现方式及音韵节奏等.介绍时充满了美好的怀念之情和浓郁的情趣.2、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出几例,相互交流,体会其中的意味.3、文章在结构安排上,有什么独到之处?(全文从两个方面人手写“吆喝”: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最后,又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使读者对这吆喝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文章的思路十分清晰.)三、质疑解疑1、为什么介绍“从早到晚,一年四季”中的吆喝时主要介绍卖什么而很少介绍怎样吆喝?(对材料的加工剪裁功夫)2、本文十分注意语段的衔接过渡,找出这些语句,看它们承转了哪些内容?3、为什么“我”听到“卖荞麦皮”的吆喝会吓了马趴?(自然写实、幽默调侃)4………(学生自己提出)四、作业布置:1、将昨天采集的本地旧式吆喝整理成文(自拟题目、教师指导)2、以小组为单位,上集市搜集录音现时的吆喝,并将其排成简单的节目.第二课时交流小作文,各小组调查汇报表演一、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小作文(旧时的各种吆喝整理)每小组推荐出一至两位代表二、班级交流,教师组织评点三、以小组为单位汇报集市吆喝调查,教师组织评价打分四、作业布置1、以“吆喝”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可以是调查报告,可以是散文小品,也可以是相声等其他形式)2、以小组为单位将作品整理装订成册,选优送给政府负责文化的领导.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先模仿一句旧时本地的吆喝.2、请同学们模仿昨天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旧时商人处学到的吆喝(教师可适时组织评点)3、如果时光倒流几十年,我们这儿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以听到这种商贩叫卖的吆喝声.如今,这些清脆悠扬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中,要不是你们爷爷奶奶们还健在的话,它们就可能永远地消逝了.知道吗?你们昨天做了一件多有意义的事啊!你们昨天做的,是抢救我们本土的文化遗产事啊!只不过我们昨天只做了第一步,如果将采集到的这些吆喝用文字整理下来,那才是大功一件呢.(讨论如何动笔?)4、再来看看著名的作家、记者、翻译家箫乾是如何写《吆喝》的.二、回顾已知1、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北京的吆喝声?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全文从两个方面人手写“吆喝”: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主要介绍卖什么.最后,又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使读者对这吆喝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文章的思路十分清晰.)看来,显得非常杂乱的街头叫卖,已经被作者清晰的两根线所穿起来了.那你说说,如果是你来介绍收集到的武汉旧时候的吆喝,你打算怎么安排内容呢?2、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出几例,相互交流,体会其中的意味.那我们如果写武汉的吆喝,又要注意什么呢.对,用武汉方言.三、感受吆喝方法的多样性师:默读第4自然段,了解作者写到了四季中哪些货色,做上记号.生默读勾画.课件出示写秋天一段的文字.(秋天该卖“树熟的秋海棠”了.卖柿子的吆喝有简繁两种.简的只一声“喝了蜜的大柿子”.其实满够了.可那时小贩都想卖弄一下嗓门儿,所以有的卖柿子的不但词儿编得热闹,还卖弄一通唱腔.)怎么样,从这一段中,我们又学到了什么介绍的方法吗?对的,按照季节的顺序,把叫卖的货色介绍出来.对,还要及时写出感情.师:全班一起读这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再请四位同学分读春夏秋冬的句子.生读.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5—6自然段,看看哪种吆喝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生自读.师:这些小贩运用了夸张、借甲物形容乙物、戏剧性、声音的变化的方法来吸引人.是不是只有这几种方法呢?其实还有很多很多.请同学们看看大屏幕,如果去掉这一段的第一句话,好吗?师:看来这句话很重要哦!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再次感受它的重要作用.生读.师:这些吆喝者只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老百姓,没受过高等教育,却能用自己的智慧和心血对吆喝、对生活进行着艺术创造,吆喝真是语言的艺术.让我们再来回味那韵味十足的吆喝声.(课件播放)四、了解吆喝的现状师:北京现在的吆喝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大家快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了解一下.预设——生1:有卖鱼的.“卖鱼啦,卖鱼啦”生2:有磨剪刀的.(唱)“磨剪子咧,锵菜刀”生3:“回收彩电、冰箱、、空调、热水器”生4:“重庆卤鸡蛋,一块钱三个,味道好的很!”师:大家可以继续了解家乡的吆喝,并做好记录.吆喝其实是一种民俗文化,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其他民俗文化.(观看课件)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搜集各种民俗文化的资料进行了解.师:这节课,我们从吆喝没个停和变着法儿吸引顾客这两方面了解了吆喝.一听到吆喝,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一群群走街串巷的身影;仿佛感受到了作者那愉悦的怀想;仿佛听到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就让我们在那吆喝声中结束这节课.(课件)。
鄂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墨梅》教案及反思《墨梅》课文原文王冕〔元代〕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我家一作:吾家;朵朵一作:个个)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好颜色一作:颜色好)《墨梅》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墨梅》。
2、学会“砚”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感受古诗的意境,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4、积累关于梅的诗句,感受古人对梅的情结。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词语,并说说诗句意思。
教学难点:感受古诗意境,体会作者贞节自守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会读诗1、 (幻灯出示课题,播放音乐《梅花三弄》)伴随着这首古朴典雅的古筝曲《梅花三弄》,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墨梅》。
2、作者王冕,简介作者。
(幻灯)3、一读:自由读诗,反复读,要做到字正腔圆,读通读顺。
指名读,讲解生字读音“砚”,“乾坤”二读:光把诗的字音读准还远远不够,还要有板有眼,不破句,读出节奏来,读出味道来。
再指名读,注意速度。
三读:师生合作读,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我读。
味道出来了。
再换读。
老师读题目,作者,生读全诗。
二、读懂诗1、要想读得更原汁原味,还要读懂诗的意思。
同学们边读边琢磨,看看每个词每句话的意思都懂吗,遇到自己不懂的词语和别人交流。
然后试着把每句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2、质疑:有没有什么不懂的3、理解“墨梅”:(出示幻灯)梅花有红色、粉色、白色等颜色,墨梅指的是只用黑色水墨画成的梅。
王冕爱梅,且擅长画梅,素有“画梅圣手之称”,我们一起来欣赏他晚年的巅峰之作——《墨梅图》(介绍题画诗。
)这是一首题画诗,题画诗,就是在中国画的空白处,往往由画家本人或他人题上一首诗,抒发作者的感情,咏叹画面的意境。
从而形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我们比较熟悉的苏轼的诗《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就是一首题画诗,只不过这是苏轼描绘的是惠崇和尚的画面上的意境。
《中国结》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鄂教版四年级下册)教学内容《中国结》是鄂教版第八册教材中的一篇散文。
全文围绕中国结,从中国结的外形写到它渗透的世界意义,层层深入地说明了中国结特别受宠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对中国结的喜爱,表达了中华儿女“同根生”与“心连心”凝聚的浓情,也表现了作者对时尚的那份深刻理解。
课文表面上写的是中国结,实际上表达的是中华儿女对祖国深深的热爱。
课文语言精练,句式整齐,行文中饱含作者的一片深情。
教学目标1、会认19个生字,理解“杰作”、“受宠”、“巧夺天工”、“叹为观止”、“图腾”、“憧憬”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中国结外形变化无穷,寓意丰富的特点,体会作者对中国结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激发学生关注中国民间文化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中国结外形变化无穷,寓意丰富的特点,体会作者对中国结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时数2课时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倡导:“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基于以上思想的指导,我在执教《中国结》这一课时,充分确立学生阅读的立体地位,归还学生阅读的主动权利,给予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充分引导学生展开与文本、与教师的对话,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有个性、有创造力的解读,使语文课堂真正闪烁出“以自主读书感悟为本,以学生个性发展为标”的教学思想。
一、还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时空,为学生的个性化解读提供基础。
要想实现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就必须交还学生阅读的主动权利,给予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使学生充分地、直接地接触语言材料。
这节课上,从初读感知的“四读”到品读精思第3自然段,学生始终是读书的主体。
这样的课堂上,既有由读得不准到读准了的进步,又有充满激情、神采飞扬的诵读;既有潜心默读的勾画圈点,又有摇头晃脑的书声朗朗。
鄂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倔强的小红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与句子;
•了解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了解小红军的艰辛经历。
2.能力目标:
•能够听懂、表达与讨论课文内容;
•能够发现并理解课文中的意义;
•能够通过学习课文,提高自己的团队协作和思考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尊重英雄、爱国爱党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学习课文,了解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了解小红军的艰辛经历。
2.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意义,发现课文中的深意。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观看红军小沙皮短片,并讨论片段中红军的生活,引出本节课的话题:“倔强的小红军”。
2. 学习文本(30分钟)
•学生自读课文,并标注生词和短语。
•教师讲解课文的重点句子和词汇,并解释其意义。
3. 合作学习(25分钟)
•分组将课文内容进行串讲,并讨论其中的深层次意义,例如红军为什么要革命,要走长征,小红军的倔强和勇气等。
4. 情感体验(20分钟)
•听英雄事迹故事,并情感体验小红军的坚韧和勇气。
5. 总结(10分钟)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并思考:做一个勇敢的人,需要有哪些品德?
四、课后作业
•思考红军的坚韧和勇气,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做一个勇敢的人呢?
以上便是本节课的教案,通过课堂的教学与组间的讨论学习,学生们能够对红军长征的历史与小红军的坚韧勇气有更深入的认识,同时也能够在情感上培养尊重英雄、爱国爱党的情感。
鄂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神奇的机器人》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弋、翱”等。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读课文,了解机器人的几大功能。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机器人的神奇,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的无限魅力。
3、学习课文总分写法,能用总分方法复述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1、熟读课文,了解机器人的几大功能。
2、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机器人的神奇,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的无限魅力。
教学难点:学习课文总分写法,能用总分方法复述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多媒体学生课前搜集有关机器人的资料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交流,揭示课题1.同学们知道机器人吗?你知道有哪些机器人?2.它们有什么作用?3、出示课题:神奇的机器人(出示机器人图片)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初步了解机器人的功能1、出示自学建议: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思考: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机器人的功能的?请你用简练的话来概括一下。
2、交流、反馈。
1)出示词语:先驱游弋大显身手迹象灌溉披星戴月广阔浩瀚能歌善舞翱翔驰骋才华横溢2)指名读3)初步了解词义,可查字典,可找近义词等多种方法。
4)齐读词语5)那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机器人的功能的?出示板书:茫茫宇宙浩瀚的海洋工矿农村社会三.细读课文,深入了解1、轻声朗读课文,文中介绍了哪些机器人,分别神奇在什么地方?交流。
指名5人分别读2、3、4、5、6节,其他同学齐读1、7节2、机器人有好几方面的功能,怪不得被人们誉为:——“千里眼、顺风耳、飞毛腿、铁胳膊”。
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吗?3、结合课文来进一步体会机器人的神奇1)学生从太空组、海洋组、工矿组、农村组、社会组中任选一组,自由读文2—6中任一节。
2)说一说或填一填(根据课文内容)a机器人是人类航天活动的先驱:b在浩瀚的海洋,机器人()宝藏、()油龙、()黑匣,成为人类开发海洋的生力军。
(说说所填的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c机器人在工矿有着极为广阔的用武之地:d在农村,机器人()树木、()田地、()水果、()庄稼……成为第一代“铁农民”。
鄂教版四年级下册课文第1课《少年》少年——像六七点钟的太阳,红彤彤冒出山岗。
少年——像万仞高山的源泉,哗哗流向海洋。
少年——像一株株嫩绿的小树,在春风里茁壮成长。
少年——像小鹰初展新翅,试着向高处翱翔。
少年——是一只一只乳虎,全身是劲,猛冲猛撞。
少年——像刚磨好的刀刃,发出闪闪亮光。
少年——是人中的英秀,未来的希望。
第2课《小松树》在一座古老的森林里,悄悄地长出了一棵小小的松树。
他是那么嫩,那么矮,就连龙骨草也长得比它高得多。
他看着龙骨草,看哪看哪,就寻思起来:“咦,真有意思,这龙骨草后面有什么呢?”他天天看哪看,想啊想,巴不得一下就长高!一个月,两个月,他看哪,想啊,长啊,终于长高了许多。
现在他看到了苍翠的蕨草,蕨草下面还躲着几朵白生生的蘑菇呢。
再往远处眺望,他不由得兴奋起来:那些争奇斗艳的野花,五颜六色,一丛丛,一簇簇,可好看了!他的四周净是树,高大而又粗壮。
树上头是蓝天。
不过,他现在看到的只不过是湛蓝湛蓝的一小块。
小松树看到了这些,虽然很高兴,但并不满足。
他还像从前那样,看着,寻思着:“树后面又有些什么呢?”他看哪看,想啊想,巴不得一下就长得更高更高!一年,两年,越往高处长,天空就越宽广,越辽阔/ 小松树发觉了这一点,便长得更快了。
这时,他望见:森林后面还是森林,再望过去,还是森林,望得更远,还是森林,森林,森林……那么,森森后面还有什么呢?这样想着,小松树就不停地往上长。
/如今,他已经长成这座森林中最高的一棵大树了。
然而,他还要往高处长,不停留。
他明白了:只有长得更高,才能望得更远。
第3课《小溪流的歌》小溪流有一支歌,是永远唱不完的。
快活的小溪流哼哼唱唱,不分昼夜地向前奔流,山谷里总是不断响着他歌唱的回声。
太阳出来了,太阳向着他微笑。
月亮出来了,月亮也向着他微笑。
在他清亮的眼睛里,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像他自己一样新鲜、快乐。
他不断向他遇到的东西打招呼,对他们说:“你好,你好!”小溪流一边奔流,一边玩耍。
鄂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看戏》教案及原文《看戏》课文原文晚上,暑气并没有收敛,没有风。
公园里那些屹立着的古树是静静的,露天的剧场也是静静的。
剧场里并不是没有人,相反地,每个角落里都是人,连走路的石阶上都坐着人,从前面一排向后面一望,简直是一个人海。
大幕开了,音乐奏起来了,演员们陆续登上了舞台。
这个迷蒙的海上顿时出现了一座蜃楼。
那里面有歌,也有舞;有悲欢,也有离合;有忠诚,也有奸谗。
当女主角穆桂英以轻盈而矫健的步子走出场来的时候,这个平静的海面,陡然卷起了一阵暴风雨,观众像触了电似的,对这位女英雄报以雷鸣般的掌声。
开始唱了,那圆润的歌喉在夜空中颤动,听起来似乎辽远而又逼近,柔和而又铿锵。
唱词像珠子似的从一笑一颦中,从优雅的“水袖”中,从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地每一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
观众像着了魔一样,忽然变得鸦雀无声。
他们的情感和舞台上女主角的情感交融在一起。
随着剧情的发展,女主角的歌舞渐渐进入高潮,观众的情绪也渐渐进入高潮。
我们的女主角像一朵盛开的鲜花,观众想要把这朵鲜花捧在手里。
他们不约而同地从座位上站立起来,像潮水一样,涌到这位艺人的面前。
舞台已经失去了界限,整个剧场就是一个庞大的舞台。
我们的这位艺术家是谁呢?他就是梅兰芳先生。
《看戏》语文教案学习目标:1理解材料的详略取决于表达中心意思的需要。
2揣摩描写声音的技巧。
3理解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4培养热爱京剧和祖国优秀文化的感情,提高艺术修养。
教学重点:1材料的取舍和详略的安排。
2对声音的描写。
3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教学难点:对“歌词像珠子似的……淹没了刚才涌起的那一股狂暴的掌声”句意的理解。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下以学生自主阅读小组合作探究讨论和教师点拨启发适时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拟用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这节课老师先请大家来看一个小片段,看时注意思考这样几个问题:这个片段属于什么剧种?这里面的主人公是谁?片段中讲述了什么故事? (观看视频并思考)这个片段属于京剧,堪称国粹,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鄂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吆喝》教案教学设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吆喝的特点,感受吆喝的魅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讨论、分享,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通过模仿、表演,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
(3)通过写作,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的态度。
(2)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善于合作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感受吆喝的魅力,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2.教学难点:(1)理解吆喝的特点。
(2)运用吆喝的技巧进行表演。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一段吆喝的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吆喝的魅力。
(2)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听过的吆喝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朗读课文(1)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2)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生字词(1)教师出示生字词,引导学生认读。
(2)学生组内交流,讨论生字词的意思。
(3)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
4.理解课文内容(1)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并说明原因。
5.感受吆喝的魅力(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吆喝的特点。
(2)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吆喝,感受吆喝的魅力。
6.表演吆喝(1)教师分组,每组选一个吆喝主题,进行表演。
(2)学生互相评价,教师点评。
7.写作训练(1)教师出示写作题目,引导学生进行写作。
(2)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教师点评。
(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与感受。
四、课后作业1.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仿写一段吆喝,展示自己的吆喝才能。
2.拓展作业:(1)收集生活中的吆喝声,分析其特点。
(2)编写一篇关于吆喝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吆喝的韵味和情感。
鄂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吆喝》教案及原文《吆喝》课文原文二十年代一位在北京作寓公的英国诗人奥斯伯特·斯提维尔写过一篇《北京的声与色》,把当时走街串巷的小贩用以招徕顾客而做出的种种音响形容成街头管弦乐队,并还分别列举了哪是管乐、弦乐和打击乐器。
他特别喜欢听串街的理发师(“剃头的”)手里那把钳形铁铉。
用铁板从中间一抽,就会“刺啦”一声发出带点颤巍的金属声响,认为很像西洋乐师们用的定音叉。
此外,布贩子手里的拨啷鼓和珠宝玉石收购商打的小鼓,也都给他以快感。
当然还有磨剪子磨刀的吹的长号。
他惊奇的是,每一乐器,各代表一种行当。
而坐在家里的主妇一听,就准知道街上过的什么商贩。
囿于语言的隔阂,洋人只能欣赏器乐。
其实,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就是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
听过相声《卖布头》或《改行》的,都不免会佩服当年那些叫卖者的本事。
得气力足,嗓子脆,口齿伶俐,咬字清楚,还要会现编词儿,脑子快,能随机应变。
我小时候,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胡同里从早到晚叫卖声没个停。
大清早过卖早点的:大米粥呀,油炸果(鬼)的。
然后是卖青菜和卖花儿的,讲究把挑子上的货品一样不漏地都唱出来,用一副好嗓子招徕顾客。
白天就更热闹了,就像把百货商店和修理行业都拆开来,一样样地在你门前展销。
到了夜晚的叫卖声也十分精彩。
“馄饨喂——开锅!”这是特别给开夜车的或赌家们备下的夜宵,就像南方的汤圆。
在北京,都说“剃头的挑子,一头热。
”其实,馄饨挑子也一样。
一头儿是一串小抽屉,里头放着各种半制成的原料:皮儿、馅儿和佐料儿,另一头是一口汤锅。
火门一打,锅里的水就沸腾起来。
馄饨不但当面煮,还讲究现吃现包。
讲究皮要薄,馅儿要大。
从吆喝来说,我更喜欢卖硬面饽饽的:声音厚实,词儿朴素,就一声“硬面——饽饽”,光宣布卖的是什么,一点也不吹嘘什么。
可夜晚过的,并不都是卖吃食的,还有唱话匣子的。
大冷天,背了一具沉甸甸的留声机和半箱唱片。
唱的多半是京剧或大鼓。
《秦兵马俑》说课稿15篇《秦兵马俑》说课稿1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秦兵马俑》是鄂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一篇状物类的散文,它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表达了作者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
本文采用了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事物的方法,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从而把秦兵马俑的特点栩栩如生地描绘出来。
2、说教学重点和难点: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意义及在文中的作用。
二、【说教学方法】1、借助电教媒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把学生带入课文描绘的画面,让学生赁借电教媒体所展示的具体形象,感受、体验抽象的文字、概念,从而理解课文内容,发展思维能力。
教学时我就利用电教媒体为学生提供了课文所描绘的画面,让学生在感受画面的同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网络的运用,能在读与写之间架起桥梁,创设读写结合的契机,加大重点知识的训练密度,使学生在正确理解语言文字的同时,学会运用语言文字,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协调发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时我让学生写出各种俑的特点,既检查了学生的自学情况,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3、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学生的知识习得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而自主探究又是合作学习的基础。
在学生充分自读自悟的情况下,组织开展小组学习、同桌交流等活动,就能让学生之间取长补短,并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创造性。
教学中我采用让学生自学──交流──点评──理解──感悟的自主学习方法,使学生人人有学习的机会、动手的机会、展示的机会,体现教学的民主性、全体性。
三、【教学准备】搜集资料,制作网络课件。
四、【说教学过程】1、回忆课文主要内容让学生说说课文从哪两方面介绍秦兵马俑的?板书: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通过对课文主要内容的回忆,使学生很快进入课文情境。
)2、学习“规模宏大”部分1、学生自读,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兵马俑的规模宏大?请同学们结合课文第2自然段,进入“规模宏大”板块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