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外国刑法复习要点整理

外国刑法复习要点整理

外国刑法复习要点整理
外国刑法复习要点整理

外国刑法复习要点

题型:单选10*1’多选5*2’简答5*8’材料分析案例

第一部分概述

一、刑法的概念

狭义:刑法典(系统规定犯罪与刑罚的法典)

广义:

1.普通刑法(即刑法典)

2.特别刑法(刑法典以外的刑罚法规)

3.保安处分法(刑法上用以补充或代替刑罚以维护公共利益的措施。)

二、刑法的机能

(一)行为规制机能

刑法将一定的行为规定为犯罪,并给予刑罚处罚,表明该行为在法律上是无(非)价值的(评价规范)。同时命令行为作出不实施这种犯罪行为的内心意思决定(决定规范)。

(二)法益保护机能

所有的刑法规范都是为了保护某种法益而制定的,故刑法具有法益保护机能。

法益:法律所保护的利益。

(三)自由保障机能

自由保障机能指刑法具有限制国家刑罚权的发动、保障国民个人自由的机能。

刑法是“善良市民的大宪章”、“犯罪人的大宪章”和“受刑人的大宪章”

三、罪刑法定原则

(一)法律渊源

1.追溯至1215英王约翰签署的《大宪章》,奠定了罪刑法定主义的基础;后1628《权利请愿书》、1688《人身保护法》等巩固罪刑法定主义思想。

2.现代意义上的罪刑法定原则的思想渊源是法国1789年《人权宣言》、1791年《法国宪法》以及1810年《法国刑法典》。

(二)思想渊源(沿革意义)

1.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

为罪刑法定原则中的法律主义奠定基础。

2.费尔巴哈的心理强制说

隐含了预测可能性的思想。

罪刑法定主义在理论上的发展

(三)思想基础

1.民主主义

犯罪与刑罚必须由国民的代表机关即国会制定的法律来规定。

2.尊重人权/自由主义(现代法治的核心)

从尊重人权、尊重自由出发,必须事先明确规定犯罪与刑罚。(国民预测可能性原理)(四)基本内容

(大陆法系罪刑法定原则的主要内容)

1.传统的罪刑法定主义的内容

(“形式的侧面”,旨在限制国家的司法权利)

(1)法律主义(排斥习惯法):法律主义是民主主义的体现。

(2)禁止事后法(刑法无溯及力):溯及既往违反了预测可能性原理。

(3)禁止类推解释:类推解释,既违反了民主主义也违反了预测可能性原理。

2.新增的罪刑法定主义的基本内容

(“实质的侧面”,旨在限制国家的立法权力)

(1)明确性原则:法律条文必须清楚明确。

(2)刑罚法规适正的原则:禁止绝对不定期刑;禁止处罚不当罚的行为;禁止不均衡的、残虐的刑罚。

(五)罪刑法定与刑法的解释

1.刑法解释的技巧(方法)

(1)平义解释:针对法律中的日常用语,按照该用语最平白的字义进行的解释。

(2)扩大解释(扩张解释):刑法条文的解释含义大于条文字面的含义。

(3)缩小解释(限制解释):刑法条文的解释含义小于条文字面的含义。

(4)反对解释:根据刑法条文的正面表述,推导出其反面含义。法条确定的条件是法律效果的全部条件并是必要条件,才能适用这种解释方法。

(5)补正解释:刑法条文表述有明显错误,只有通过补正来阐明其真实含义。补正解释的核心在于“正”,而非“补”。

2.刑法解释的理由

(1)文理解释:按照刑法条文用语可能具有的含义对刑法的解释,同时参考语法、标点符号、用语顺序等产生或者决定的含义。

(2)体系解释:根据刑法条文在整个刑法中的地位,联系相关法条的含义,阐明其规范含义。

(3)历史解释:依据制定刑法时的历史背景以及刑罚发展的源流,阐明刑法条文的含义。历史解释并不等于追求立法原意,即并非主观解释论。

(4)比较解释:借鉴外国立法与判例以阐明刑法规范的含义。但要善于辨析中外刑法的异同。

(5)目的解释:根据刑法规范的目的阐明刑法规范的含义。无论什么解释方法,其解释结论必须符合罪刑法定主义,符合刑法的目的。

第二部分犯罪与犯罪论

一、犯罪的定义

犯罪概念的构成要素:行为构成要件符合性、违法性、有责性

1.形式概念

仅从犯罪的法律特征给犯罪下定义,而没有涉及到本质特征。(构成要素)

如1810年《法国刑法典》第1条:“法律以违警刑所处罚之犯罪,称违警罪。”

德国学者李斯特认为:“犯罪是符合构成要件的、违法的和有责的行为。”

2.实质概念

仅从犯罪的本质特征给犯罪下定义,而不涉及法律特征。(社会危险性)

如1922年《苏俄刑法典》第6条:“威胁苏维埃制度的基础及工农政权向共产主义过渡时期所建立的法律秩序的危害社会的作为或不作为。”

3.综合概念

实质与形式相统一的犯罪概念。

如俄罗斯《刑法典》:“本法典以刑罚相威胁所禁止的有罪过的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被认定为是犯罪。”

二、犯罪的本质

犯罪的本质,即法律为什么将某种行为规定为犯罪。

1.权利侵害说(费尔巴哈):犯罪是对法所赋予的权利的侵害。

2.通说:法益侵害说(Birnbaum):犯罪是对权利的对象,即国家所保护的财产或者利益的侵害或者侵害的危险。

3.义务违反说(施卡富因斯坦):犯罪的本质不是法益侵害而是义务违反。

4.综合说

5.我国关于犯罪本质的观点

阶级本质观:犯罪是孤立的个人反对统治关系的斗争。

本质特征:通说是犯罪的社会危害性。

三、犯罪的理论体系

犯罪论体系:犯罪构成要素基于一定的原理组织化的知识之统一的全体。

(一)大陆法系(递进排除式)

构成要件符合性(该当性):事实判断

违法性:法律判断

有责性:责任判断

(二)英美法系(双层抗辩式)

犯罪的本体要件:犯罪(犯罪行为+犯罪心态)

抗辩要件:合法辩护

第三部分构成要件符合性

一、构成要件的概念

构成要件系犯罪的构成要件的简称。

构成要件是刑罚法规规定的犯罪类型。

构成要件为犯罪的认定和分析提供了逻辑起点。

二、构成要件的机能

1.自由保障机能(即罪刑法定主义的机能)

只有符合刑法明文规定的构成要件的行为,才能依法定罪处罚。

2.犯罪个别化机能

通过构成要件才能区分此罪与彼罪。

3.故意的规制机能

故意是对符合构成要件的违法事实的认识。

4.违法性推断机能

符合法律规定的客观构成要件要素的行为,就是违法行为。

三、构成要件的要素

1.客观的要素与主观的要素

2.记述的要素与规范的要素(法官的自由裁量权等)

3.作为违法行为的要素与作为有责行为的要素(并不限于客观与主观)

4.积极的要素与消极的要素(符合VS否定符合)

四、构成要件与罪行法定原则的关系(笔记?)

构成要件系犯罪的构成要件的简称、是刑罚法规规定的犯罪类型、为犯罪的认定和分析提供了逻辑起点。

按罪刑法定原则: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的原则。

1.

(构成是认定犯罪的标准、违法性与有责性的标志)

2.犯罪构成的法定性,是罪刑法定原则的必然要求

3.犯罪构成理论是罪刑法定原则的产物

4.犯罪构成的运用体现了罪刑法定原则的意义

(防止司法权滥用、保护公民合法权益)

5.罪刑法定原则有利于法者正确确定犯罪构成

6.罪刑法定原则需要犯罪与犯罪构成“三要件”相分离

(对社会危害性的价值评判;三要件:主体、主观方面、客观方面)

五、身份犯及其种类

(一)概念:只能以具有一定身份者作为犯罪主体的犯罪的犯人,叫做身份犯。(木村龟二)(二)分类:

1.纯正身份犯:指在构成要件中规定的犯罪主体限于有一定的身份者。【定罪身份】

2.不纯正身份犯:指刑法一般没有限定犯罪的主体,但由于具有一定身份者实施时规定较重或较轻的刑罚的情况。【量刑身份】

六、不作为犯的种类

1.真正不作为犯:指刑法规定只能以不作为构成的犯罪。(刑法明文规定)

2.不真正不作为犯:刑法规范通常由作为实施的犯罪,行为人以不作为的形式实施的情况。(刑法没有明文规定,为防止类推适用,成立条件必须明确严格。)

七、不作为犯的构成要件

(一)概念: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行为的特定义务,能够履行而不履行的行为。

(不作为在价值上与作为具有同等的意义。)

(二)注意:不作为者负有作为义务,理论上将其称为保证人。

1.存在期待实施的行为,即存在某种命令规范;

2.有能力实施期待的行为,即有能力履行命令规范;

3.没有实施期待的行为,即没有履行命令规范。

如何区分作为与不作为?→不作为犯的成立条件

1.作为是指由身体动作使外界产生变动、造成法益侵害或者危险化的行为。

不作为是指使已经发生的外部事态不发生变更,任其自然演变的行为。

2.作为与不作为的区别最终要着眼于行动所具有的积极的“作为”和消极的“不作为”中的某一面,以成立犯罪所要求的作为义务或者不作为义务为前提来确定。

作为和不作为是一种法律评价的产物,行为是违反了法律禁令还是违反了法律命令是区别作为与不作为的标准。

八、结果(实害与危险)

(一)结果与犯罪的成立

根据法益侵害、危险的形态分类:

1.形式犯与实质犯——现在,所有犯罪都是实质犯,形式犯:轻微法益侵害的结果犯或者轻

微危险结果的抽象的危险犯

2.侵害犯与危险犯

3.行为犯与结果犯——是否以结果为构成要件

4.结果加重犯——实现基本的构成要件后,又发生了某种加重结果而加重处罚,如伤害致死(二)结果与犯罪的终了

根据构成要件结果的发生与犯罪终了的关系分类:

1.即成犯:如杀人罪、放火罪——犯罪成立即同时终了

2.继续犯:如非法拘禁罪——不要求行为本身的持续,只要求同等的法益侵害性的持续

3.状态犯:如盗窃罪、侵占罪——法益侵害性的持续不需要行为人的维持

九、因果关系相关学说(内容及成立要件)

(一)条件说(德审判实践的通说;日本审判实践的主流)

在实行行为与结果之间,只要存在着“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这种条件关系,就认为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公式:无A则无B。解决两要素的案件:行为、结果

(二)原因说

主张从结果发生的条件中,以某种规则为标准挑选其中应当作为原因的条件,只有这种原因与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根据一般人社会生活上的经验,在通常情况下,某种行为产生某种结果被认为是相当的场合,就认定该行为与该结果具有因果关系。

解决三个要素的案件:行为、介入要素、结果

客观归责说将因果关系与归责问题相区别:因果关系以条件为前提,存在于条件关系的行为中,只有当行为造成了法律禁止的危险,并且该危险是在符合构成要件的结果中实现时,与行为人的行为具有条件关系的结果才具有归责可能性。

第四部分违法性

一、违法性的本质

(一)形式的违法性与实质的违法性

(从形式的立场还是从实质的立场把握违法性;

违反法的禁止或命令vs法益侵害说或规范违反说)

(二)主观的违法性与客观的违法性

(违法性的根据究竟是行为恶还是结果恶)

行为无价值,

①违法性的根据:行为本身的反伦理性及行为人的主观恶性。

②违法评价基准:规范的违反。

③特色:承认主观的违法要素

④违法判断对象:以行为为中心。

结果无价值,

①违法性的根据:对行为现实引起的对法益的侵害或威胁所作的否定性评价。

②违法评价基准:法益侵害或危险,从行为所引起的结果中找违法评价的对象。

③特色:重视结果

④违法判断对象:事后查明的客观事实。

二、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的区分判断(掌握其判断即可)

(一)正当防卫

1.概念:指对正在进行不法侵害行为的人,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一定限度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1

2.成立条件:

(1)必须存在紧迫的不法侵害

(2)必须具有防卫意思

(3)必须是为了防卫自己或他人权利而实施的反击行为

(4)防卫行为具有必要性和相当性

(二)紧急避险

1.概念:是指为了避免对自己或他人的生命、身体、自由或财产的紧急危难,不得已损害其他利益的行为。

2.成立条件:

(1)存在现实危难

(2)具有避险意思

(3)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

(4)避险行为不超过必要限度

(三)区别

1.危险的来源不同。

正当防卫:人的不法侵害行为

紧急避险:来源比较广泛,可以是不法侵害,也可以是自然灾害、动物的侵袭。

2.对主体的要求不同。

正当防卫:任何人

紧急避险:要求主体不能有特定的身份(如警察、军人或消防队员等)。

3.时机不同

正当防卫:对正在实施不法侵害的人制止,无“迫不得已”的要求。

紧急避险:必须是出于迫不得已。

4.实施对象不同

正当防卫:行为人对不法侵害人进行反击

紧急避险:为了躲避不法侵害,而损害第三人(不法侵害之外的人)利益。

5.保护的法益不同。

正当防卫:反击不法侵害

紧急避险:保护的是合法利益,损害的也是合法的利益(第三者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法律怎么样选择,两害相权取其轻,避险所保护的利益必须要大于避险行为所损害的第三者的利益,如果等于或者小于所损害的利益,避险就没有意义,法律也就没有保护的必要。

第五部分责任

一、责任的本质

(一)道义责任论、社会责任论

(二)行为责任论、性格责任论与人格责任论

(三)心理责任论与规范责任论

心理责任论认为:责任的实体是行为人的心理关系。

规范责任论认为:责任的本质是从规范的角度对事实加以非难的可能性。

二、责任的要素

(掌握故意中具体符合说,法定符合说在案件中的判断?)

责任能力、故意或过失、违法性意识、期待可能性

(一)责任能力

1.概念:责任能力又称“归责能力”,是指行为人辨别是非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2.责任能力的本质:(1)道义责任论(旧派)(2)社会责任论(新派)

(二)责任故意

1.故意的概念:故意也称为犯意,指犯罪的意思,即认识、预见符合构成要件的客观事实及事先犯罪事实的意欲或容认。

2.故意的成立条件:认识因素、意志因素

3.故意的认识内容:行为人自身、行为、行为对象、危害结果、无排除犯罪的事由、违法性意识

(三)责任过失

1.过失的概念:指违反注意义务,即违反应当考虑避免犯罪事实实现的义务。(过失的核心是不注意)

2.过失理论

(1)旧过失论——结果预见义务:过失的本质在于由于不注意而对结果没有预见。

(2)新过失论——结果避免义务:即使对结果有预见可能性(即由于不注意而没有预见),但如果没有结果回避义务,也不成立过失犯。

(四)违法性意识

1.概念:违法性意识,又称为违法性认识,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在法律上不被允许的认识,即行为的实质的违法性的认识。

2.违法性的错误

(1)概念:行为实际上违反了法律,而行为人误认为不违法的情况。

(2)违法性错误的判断

①具有违法性认识的可能性:

不影响对其定罪,仍然成立犯罪。

②不具有违法性认识的可能性:作无罪处理,不承担刑事责任。

(五)期待可能性

1.概念:期待可能性是指根据具体情况,有可能期待行为人不实施违法行为而实施其他适法行为。

2.期待可能性的发展

3.期待可能性在犯罪论体系中的地位

4.期待可能性的判断标准:

(1)行为人标准说:即在行为时,该行为人能否作出其行为之外的适法行为的可能性。这是把行为人本身的情况作为判断期待可能性的标准。

(2)平均人标准说:即根据社会通常人的情况,将能否作出与行为人同样的行为,作为判断期待可能性的标准。

(3)国家标准说:即从国家法秩序的立场出发,期待行为人作出合法行为,以此作为判断期待可能性的标准。

第五部分未遂

(不能,预备、中止、未遂、中止)

一、☆未遂犯的要件

实行的着手(未遂标准)、意志以外的原因、未完成

二、未遂犯与其他犯(不能犯)的区别

☆(一)不能犯与未遂犯

1.界限:据行为是否具有引起结果发生的危险性

2.含义:不能犯,是指行为人认识到结果的发生,但其实施的是不具有结果发生的危险的行为。未遂犯:实行的着手(未遂标准)、意志以外的原因、未完成

3.区别:(1)对象不能与手段不能。

(2)绝对不能与相对不能。

(3)法律不能与事实不能。

法律不能是缺乏犯罪的基本构成要件,相当于绝对不能;事实不能是行为人所使用的方法或手段不能实行犯罪,或对象不在行为人所认为的场所,相当于相对不能。

(二)中止犯

未遂犯(障碍未遂)(欲而不能):着手、意志以外的原因、未完成

中止犯(中止未遂)(能而不欲):因自己的意思真实彻底地中止犯罪,包括实行终了的终止和未实行终了的中止

(三)预备犯

犯罪预备是着手之前的准备行为,当刑法规定将这种行为作为犯罪时,这种犯罪就是预备犯。

三、Frank公式的判断(中止犯)

能达目的而不欲:能继续实施犯罪,而不想继续犯罪。

能不能继续犯罪判断标准:应从客观的、自然的、物理的角度判断,而不能从主观的、心理的、伦理感情的角度判断。

第六部分共犯

(狭义的共犯包括教唆犯、从犯(帮助犯),广义的还包括共同正犯)

一、共犯的本质(共同的标准)理解明白即可

(一)犯罪共同说与行为共同说

实质:是关于共同犯罪的“共同性”的争论。即二人以上的行为在哪些方面是共同的才成立共同正犯。

判断:客观行为是否相同;主观故意是否相同;触犯罪名是否相同

(二)共犯从属性说与共犯独立性说

实质:要处罚狭义共犯时,是否要求正犯已经着手实行犯罪,或者虽然实施了教唆、帮助行为,但对方没有着手实行犯罪行为时,能否处罚教唆未遂与帮助行为。

案例:甲教唆乙强奸妇女丙,但乙只抢夺了丙的财物一万元后离开,甲是否成立成立强奸罪?

1、共犯独立性说:认为,狭义的共犯根据其自身固有的行为而成立,并不要求有正犯者的实行行为。

2、共犯从属性说:认为,正犯者已经着手实行犯罪,是成立狭义的共犯的要件,如果正犯者没有着手实行犯罪,就不成立狭义的共犯。

(1)最小限从属性:只要正犯的行为单纯地符合构成要件,共犯即成立。

(2)限制从属性:正犯的行为符合构成要件而且违法时,共犯才成立。(通说)

(3)极端从属性:正犯的行为具备构成要件符合性、违法性与有责性时,才成立共犯。(4)最极端从属性:正犯的行为除了具备构成要件符合性、违法性与有责性之外,还要具备一定的可罚条件时,共犯才成立。

二、对共犯的责任承担方式

大陆法系:共同正犯:部分行为全部责任。狭义共犯:共犯从属性原则。

英美法系:共犯个人责任的独立性原则

三、共同正犯的成立要件☆

(一)主观要件

1.两个以上的行为人是具有责任能力者;

2.有共同的意思联络;

3.意思联络的内容是共同实行犯罪。

(二)客观要件:有共同的实行行为

四、共同正犯的处罚原则

1.各共同正犯都作为正犯处罚。

2.对共同正犯的处罚采取“部分实行全部责任”的原则。共同者中一人的行为即使未遂,由于他人的行为产生危害结果时,共同者的全体成员都要负既遂的责任。

3.对共同正犯的处罚也要贯彻个人责任原则。

五、不同形态的共同正犯(共谋共同正犯?)

共犯的概念

狭义的共犯包括教唆犯、从犯(帮助犯),广义的还包括共同正犯)

狭义共犯的成立条件

教唆犯:1.教唆他人(教唆故意、教唆行为)2.实行犯罪。处罚:判处正犯的刑罚。

从犯:(帮助犯)1.帮助正犯,以实行行为以外的援助正犯,使其实行行为易于实施。2.被帮助者实行犯罪。处罚:减轻刑罚。

共犯的种类

1.任意的共犯与必要的共犯

2.有形的共犯与无形的共犯

3.普通共犯与片面共犯

4.正犯与加担犯

大陆法系共犯的立法分类

1)共同正犯、教唆犯与从犯(即帮助犯)。1871年德国刑法;现行日本刑法;韩国刑法。2)实行犯、组织犯、教唆犯与帮助犯(根据分工划分)

3)教唆犯与帮助犯。瑞士刑法典。

英美法系共犯的立法分类

1)英国(1967年刑事法令):主犯、同谋犯。

2)美国(1962年模范刑法典):实行者、同谋犯。

主犯、实行者(perpetrator,相当于大陆法系正犯)、同谋犯(accomplices,相当于大陆法系从犯与教唆犯)。

六、未遂的教唆和教唆的未遂的区别

未遂的教唆即“陷阱教唆”,本质上是不能犯。

教唆的未遂是指已经着手的实行教唆他人犯罪的行为,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得逞,本质上是未遂犯。

1.含义上:前者即想要教唆但是没有成功。后者即教唆的行为没有被执行。

2.思想和行动上:前者有思想没有行为,后者是有行为但是基于各种原因没有成功。

3.可罚性上:前者不属于可罚的违法行为;后者虽然对侵犯对象没有造成真正的伤害,但是对被教唆人造成了一定影响,有一定的社会危害,属于可罚的违法(犯罪)行为。

第七部分罪数论

一、法条竞合与观念竞合(即想象竞合)的区分

法条竞合:指行为人出于同一犯意,实施了一个犯罪行为,但其行为同时被两个以上的法条作了规定,从而裁判时必须根据一定的原则选择适用其中的一条,而排除其他法条适用的罪数形态。

想像竞合:指行为人出于一个犯意,实施了一个犯罪行为,而同时触犯了两个以上罪名的罪数形态。

区别:

(1)性质上:法条竞合为本来的一罪,而想像竞合为实质的数罪,科刑上的一罪。

(2)解决对象上:法条竞合所要解决的是在一个行为符合数个法条的构成要件情况下法条的选择问题,是数个法条的关系论,而想像竞合所要解决的是对数罪如何处罚的问题。(3)内容上:法条竞合中行为所触犯的数个法条之间具有某种特殊的关系,而想像竞合中并没有这样的关系。

(4)实践上:大陆法系国家通常对法条竞合则直接适用根据一定规则选择适用的法条中的法定刑,并不从一重罪处罚,而对想像竞合从一重罪处罚。

第八部分刑罚的种类

刑罚的种类(the varieties of penalty)

1.生命刑、身体刑、自由刑、名誉刑、财产刑

2.主刑(principal penalty)、附加刑(an accessory penalty)

3.国事刑、普通刑

4.重罪之刑(capital felony)、轻罪之刑(misdemeanor)、违警罪之刑(contravention)

一、财产刑的种类

1.罚金刑。

2.科料,强制犯罪人负担、支付一定数额的金钱的刑罚方法。

3.没收,将财物的所有权收归国有。

4.追征。没收不可能时命令将应替代没收的一定的金额交给国库的处分。

二、资格刑的内容

名誉刑包括资格刑和耻辱性,资格刑包括:

1.剥夺公权。(公法上)(狭义的资格刑)

2.剥夺亲权。(私法上)

3.剥夺从事一定的职业或者营业的权利。

4.剥夺从事一定活动的权利,多为禁止驾驶。

三、刑罚消灭的法定事由

由于一定的法定原因、对特定犯罪人本应追究而不追究,或者所处刑罚归于消灭。

1.刑罚执行完毕

2.缓刑考验期间届满

3.假释期限届满

4.犯罪人死亡或者法人解散

5.超过时效期限

6.赦免

7.复权(资格的恢复)(前科的消灭)

复权,是指刑罚执行期满或者经过一定期限、符合一定条件时,行为人从此之后享有原来具有但曾被剥夺的资格。

第九部分保安处分

一、概念

广义:为防卫社会安全而对具有犯罪危险性的人与有可能被用于犯罪的物进行安全化处置。

由法院宣告的代替刑罚或者补充刑罚而适用的对人的安全化处置。

社会保安的思想、保安处分具有有效性的思想、对性格缺陷者的治疗思想。

三、种类

(一)对人的保安处分

1.监禁性处分

保安监置;监护隔离;收容矫正;强制劳作;少年保护等。

2.非监禁性处分

保护观察;更生保护;限制居住自由;驱逐出境;禁止从业;禁止出入一定场所等。(二)对物的保安处分

1.没收(物品)(特别没收)。

2.善行保证。

司法考试:刑事诉讼法试题及答案解析

司法考试:刑事诉讼法试题及答案解析 1.公安机关对于被拘留的人应当在拘留后多长时间以内进讯问? A.24小时 B.48小时 C.12小时 D.72小时 答案:A 解析:见《刑事诉讼法》第64条的规定 2.二审人民法院审理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的案件,应在开庭多长时间以前通知人民检察院查阅案卷? A.7日 B.3日 C.5日 D.10日 答案:D 解析:见《刑事诉讼法》第188条规定:"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的案件或者第二审人民法院开庭审理的公诉案件,同级人民检察院都应当派员出庭。第二审人民法院必须在开庭10日以前通知人民检察院查阅案卷。"

3在刑事诉讼中被害人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而没有提起时,司法机关如何处理? A.可以提醒被害人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B.不必告知被害人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C.应当告知被害人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D.告知被害人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权利已丧失 答案:C 解析:人民法院受理刑事案件后,应当告知遭受物质损失的被害人(包括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或者其他依法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人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4.某地发生一起盗窃案,公民当即将罪犯扭送到当地人民法院,该人民法院应当如何处理? A.不立案侦查 B.对公民扭送不予理睬 C.先采取紧急措施,然后将该案移送公安机关立案侦查 D.自行侦查 答案:C 解析:对于报案、举报和控告,任何司法机关都应接受,对于不属于自己管辖的,应当移送主管机关处理。法院无侦查权,盗窃案件应由公安机关管辖。 5.下列关于自诉案件的表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A.自诉案件的自诉人可以提起反诉

B.自诉人在宣告判决前可以同被告人自行和解或者撤回上诉C.反诉的案件只能是属于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告诉才处理的案件 D.原自诉人撤诉的,反诉案件不得继续审理 答案:B 解析:反诉的案件必须是属于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告诉才处理或者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自诉案件的自诉人不能反诉,原自诉人撤诉的,不影响反诉案件的继续审理。 二、多项选择题 1.人民法院公开审判的刑事案件,应当先期公布下列哪些内容? A.案由 B.被告人姓名或名称 C.证据 D.开庭时间和地点 答案:ABD 解析:公开审判的案件,在开庭3日以前先期公布案由,被告人姓名或名称,开庭时间和地点。 2.下列哪些人是既不属于控诉一方,也不属于辩护一方的诉讼参与人? A.公诉人 B.鉴定人

(完整版)刑法分则复习资料汇总

刑法分则复习资料汇总注意: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即、已满161 为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犯故意杀人、2、己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即周岁的人不犯16为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14周岁—上述之罪的,不追究刑事责任。不管实施何种危害社会的行14周岁的人,3、不满为,都不负刑事责任,即为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 1.罪状和法定刑 罪状是指刑法分则罪行式条文对具体犯罪的基本构成特征的描述。 法定刑是指刑法分则罪行式条文对具体犯罪所规定的适用刑罚中的种类和幅度 2.分裂国家罪概念和特征 概念:指抗拒中央统一领导,割据一方或制造民族

矛盾,破坏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行为。 特征: 1犯罪客体:国家安全-国家的统一。○2犯罪客观方面:具有有组织、策划、实施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的行为。 3犯罪主体:一般主体○4主观方面:故意○3.间谍罪概念、特征 概念:指参加间谍组织或接受间谍组织及其代理人的任务,或为敌人指示轰击目标,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 特征: 1犯罪客体:本罪所侵害的客体,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安全。即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 2犯罪客观方面: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参加间谍

○组织或接受间谍组织及其代理人的任务,或者为敌人指示轰击目标的行为。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种情形: 1、参加间谍组织,成为间谍组织的成员,充当间谍 接受间谍组织及其代理人的任务的、2为敌人指示轰击目标3、3○犯罪主体:本罪的犯罪主体,是达到刑事责任年. 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可以是中国公民,也可以是外国人或无国籍人。法人不能成为间谍罪的犯罪主体。 4犯罪主观方面:故意○ 4.投放危险物质罪概念、特征 概念:指故意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

刑法总则重点名词解释及相关要点

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法的法律,具体的说,也就是掌握甄权的阶级即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政治上的统治和经济上的利益,根据自己的意志,规定哪些行为是犯罪和应负刑事责任,并给犯罪人以何种刑罚处罚的法律。 刑法的基本原则:指贯穿全部刑法规范、具有指导和制约全部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的意义,并体现我国刑事法制的基本精神的准则。 罪刑法定原则:什么是犯罪,有哪些犯罪,各种犯罪的构成条件是什么,有哪些刑种各个刑种如何使用,以及各种具体罪的具体量刑幅度如何等,均有刑法加以规定。 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人人必须守法。定罪量刑行刑一律平等。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 刑法的效力范围:第六条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本法。(属地原则) 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或者航空器内犯罪的,也适用本法。 犯罪的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就认为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 第七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本法,但是按本法规定的最高刑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生是我的人,死是我的鬼)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作人员和军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本法。(国家工作人员及军人更应重视) 第八条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或者公民犯罪,而按本法规定的最低刑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以适用本法,但是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不受处罚的除外。(限制外国人但又尊重他国习俗) 第九条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所规定的罪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所承担条约义务的范围内行使刑事管辖权的,适用本法。(出海捕鲸??)第十条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罪,依照本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虽然经过外国审判,仍然可以依照本法追究,但是在外国已经受过刑罚处罚的,可以免除或者减轻处罚。 第十一条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第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本法施行以前的行为,如果当时的法律不认为是犯罪的,适用当时的法律;如果当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的,依照本法总则第四章第八节的规定应当追诉的,按照当时的法律追究刑事责任,但是如果本法不认为是犯罪或者处刑较轻的,适用本法。 本法施行以前,依照当时的法律已经作出的生效判决,继续有效。 我国刑法与1979年7月1日通过,7月6日公布,子1980年1月1日起生效,1997年3月14日修订的刑法通过并公布后,从1997年的10月1日起施行。 刑法的溯及力:只刑法生效后,对于其生效以前未经审判或者判决尚未确定的行为是否适用问题。如果有,则有溯及力。我国用了从旧兼从轻原则。按新法:新法生效后犯罪,新法生效后审判或判决。法定刑较轻是指法定最高刑较轻,若法定最高刑相同,则指法定最低刑较轻。 犯罪构成:是从总体上划清罪与非罪的、此罪与彼罪界限的具体标准,就是依我国刑法的规定,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的一切客观和主观要件的有机统一。 犯罪客体:是我国刑法所保护的、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 犯罪的客观方面:是指刑法所规定的、说明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所造成损害的客观外在事实特征。其要件具体变现为危害行为、危害结果、行为的时间地点方法对象,危害行为及危害结果的因果关系。

刑法分则中常见的法律拟制

刑法分则中常见的法律拟 制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刑法分则中常见的法律拟制 (1)非法拘禁罪→故意伤害、故意杀人罪。 第238 条第3 款规定:非法拘禁过程中,使用暴力致人伤残、死亡的,按照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论处。此处的“使用暴力”指的是使用超过得以非法拘禁他人的必要的暴力。 这里的致人伤残、死亡的罪过包含故意和过失。因为前行为非法拘禁、后行为使用暴力侵犯了不同的法益,所以逻辑上行为人数行为应成立数罪。而法律将前行为和后行为一并规定为一个罪,所以该款是法律拟制。 注意,如果未使用暴力导致被害人伤残、死亡的,成立非法拘禁罪的结果加重犯;如果以拘禁的方法故意伤害、杀害被害人的,直接定故意伤害罪或故意杀人罪。 (2)刑讯逼供罪、暴力取证罪→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 第247 条规定:刑讯逼供、暴力取证,致人伤残、死亡的,依照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论处。这里的致人伤残、死亡是指过失所为。因为将过失行为认定为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所以该款是法律拟制。 注意,如果司法工作人员先实施刑讯逼供构成犯罪,后又故意杀人的,数罪并罚。 (3)虐待被监管人罪→故意伤害、故意杀人罪。 第248 条规定:虐待被监管人,致人伤残、死亡的,依照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论处。这里的致人伤残、死亡是指过失所为。因为将过失行为认定为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所以该款是法律拟制。 注意,行为人在虐待过程中,故意杀害被监管人,构成故意杀人罪,数罪并罚。 (4)聚众斗殴罪→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 第292 条第2 款规定:聚众斗殴,致人重伤、死亡的,依照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论处。这里的致人重伤、死亡是指过失所为。因为将过失行为认定为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所以该款是法律拟制。

法考《刑事诉讼法》复习题集(第886篇)

2019年国家法考《刑事诉讼法》职业资格考前练习 一、单选题 1.甲公司以虚构工程及伪造文件的方式,骗取乙工程保证金400余万元。公安机关接到乙控告后,以尚无明确证据证明甲涉嫌犯罪为由不予立案。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15年卷二32题,单选) A、乙应先申请公安机关复议,只有不服复议决定的才能请求检察院立案监督 B、乙请求立案监督,检察院审查后认为公安机关应立案的,可通知公安机关立案 C、公安机关接到检察院立案通知后仍不立案的,经省级检察院决定,检察院可自行立案侦查 D、乙可直接向法院提起自诉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第11章>第3节>立案监督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立案监督。《刑事诉讼法》第112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对于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的材料,应当按照管辖范围,迅速进行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应当立案;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事实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不予立案,并且将不立案的原因通知控告人。控告人如果不服,可以申请复议。”因此,控告人并非必须先申请复议,故A错误。《刑事诉讼法》第113条规定:“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对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而不立案侦查的,或者被害人认为公安机关对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而 2.检察院在审查起诉时,下列哪种做法是正确的?( ) A、犯罪嫌疑人甲,没有犯罪事实,检察院应当作出不起诉决定 B、犯罪嫌疑人乙,犯罪情节轻微,按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检察院应当作出不起诉决定 C、犯罪嫌疑人丙,为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检察院可以作出不起诉决定 D、犯罪嫌疑人丁为聋哑人,检察院可以作出不起诉决定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第13章>第2节>不起诉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不起诉的适用。《刑事诉讼法》第177条第1、2款规定,犯罪嫌疑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有本法第16条规定的情形之一的,人民检察院应当作出不起诉决定。对于犯罪

刑法总则复习要点 (1)

第一章刑法概说 刑法的渊源:①,刑法典,即国家以刑法名称颁布的、系统规定 犯罪及其法律后果的法律。 ②,单行刑法,即国家以决定、规定、补充规定、 条例等名称颁布的,规定某一类犯罪及其法律 后果或者刑法的某一事项的法律。 ③,附属刑法,即附带规定于民法、经济法、行政 法等非刑事法律中的罪刑规范。 刑法的分类: A,按形式分类 广义刑法:包括单行刑法、刑法典与附属刑法。是关 于犯罪及其法律后果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狭义刑法:指刑法典。 普通刑法:具有普遍适用的性质和效力;﹝刑法典﹞ 特别刑法:仅适用于特别人、特别时、特别地或特别 事项。﹝单行刑法与附属刑法﹞ 形式刑法:又称纯粹刑法,从名称上便知其为刑法的 法律。 实质刑法:又称不纯粹刑法,外形或名称不属于刑法, 但内容规定了犯罪与刑法的法律或条款, 如附属刑法。 固有刑法:规定既侵害法益又违反伦理道德的犯罪及其

法律后果的刑法。 行政刑法:行政法律中的罪刑条款的总称。 B,按性质分类。 权威刑法:以保护国家权威为侧重点,过于限制公民自 由。 自由刑法:以保护公民自由为侧重点,重在限制国家刑 罚权的发动。 侵害刑法:将刑法或刑罚对象侧重于客观行为及其法益 侵害结果。 意志刑法:将刑法或刑罚对象侧重于犯罪人的危险恶 意。 行为刑法:以客观的违法行为及结果作为刑罚的根据。 行为人刑法:直接以犯罪人的危险性格作为刑罚的根 据。 国内刑法:是适用于一国领域内的刑法。 国际刑法:规定违反国际公法原则的犯罪及制裁的法 律。﹝我国﹞ 刑法的解释:是指对刑法规定意义的说明。 解释效力A ,正式的刑法解释主要指立法解释和司法解释。 B,立法解释:指由立法机关所作的解释,即在刑法施

刑法分则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重点: 1、资助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活动罪 2、投敌叛变罪:中国公民背叛革命,投奔敌方或者被捕、被俘后投降敌人,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 3、叛逃罪:国家工作人员或者掌握国家秘密的国家工作人员在履行公务期间,擅离岗位,叛逃到境外或者在境外叛逃的行为 4、间谍罪:参加间谍组织或者接受间谍组织及其代理人的任务,或者为敌人指示攻击目标的行为。 5、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为境外机构、组织、人员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或者情报的行为。 6、交通肇事罪:违反交通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或者死亡或者使公私财物受重大损害的行为 7、走私武器、弹药罪 8、走私和材料最 9、走私假币罪 10、伪造货币罪:违反国家货币管理规定,仿造货币的图案,颜色,形状,制造假货币,意图使其冒充真货币流入市场的行为。 11、逃汇罪: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违反国家规定,擅自将外汇存放在境外或者将境内的外汇非法转移到境外,情节严重的行为。 12、集资诈骗罪: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只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数较大的行为。 13、贷款诈骗罪: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诈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 14、票据诈骗罪:利用金融票据进行的诈骗活动,数额较大的行为。 15、金融凭证诈骗罪:使用伪造、变造的委托收款凭证、汇款凭证、银行存单等其他银行结算凭证进行诈骗财物的行为。 16、信用证诈骗罪: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信用证骗取的财物。 17、信用卡诈骗罪:利用信用卡进行诈骗活动,数额较大的行为。 18、保险诈骗罪: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保险金,数额较大的行为。 19、逃税罪:纳税人违反法律法规,采用欺骗、隐瞒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者不申报,逃避缴纳数额较大并且应纳税额10%以上,或者扣缴义务人采取上述手段不缴或者少缴已扣、已收税款,数额较大的行为。 20、抗税罪:纳税人,扣缴义务人,以暴力、威胁方法拒不缴纳税款的行为。 21、骗取出口退税罪:以假报出口或着其他欺骗手段,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数额较大的行为。 22、侵犯商业秘密罪:是指违反国家商业秘密保护法规,采取不正当手段,侵犯他人的商业秘密,给商业秘密权利人造成重大损害的行为。 23、合同诈骗罪: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以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24、强迫交易罪:采用暴力、威胁手段,违反他人的意志自由,强迫他人与自己或者第三任进行某种商业或者强迫他人参与或者突出某种商业交易、情节严重的行为。 25、抢劫罪: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公私财产的所有人,持有人或者管理人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迫使被害人当场交出财物或者将财物抢走的行为。 26、盗窃罪: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窃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27、诈骗罪: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欺骗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刑事诉讼法考试重点

刑事诉讼法考试重点: 1、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法的概念 2、刑事诉讼基本原则的内容:通行原则(程序法定原则、无罪推定原则)与特有原则。 3、刑事诉讼基本理论范畴:诉讼主体、诉讼价值、诉讼构造、诉讼职能 4、刑事诉讼发展历史:不同历史时期的刑事诉讼模式及特点 5、刑事诉讼制度:回避制度、当事人制度、辩护制度、级别管辖与地域管辖、立案管辖 6、刑事诉讼证据的概念、特征、法定分类与学理分类 7、刑事程序:立案程序、立案监督;侦查的概念、各种侦查行为、五种强制措施(拘传、拘留、逮捕、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概念、适用条件; 8、审查起诉、起诉的含义与条件、不起诉的种类,不起诉的救济方式,补充侦查; 9、审判程序——庭前审查起诉内容,公诉与自诉案件的审理、简易程序、延期审理、反诉、撤诉; 10、法定期限:侦查、强制措施、审查起诉、一审、二审、再审、简易与普通程序的审限;审判公开、合议庭组成; 11、各种裁决; 12、上诉、抗诉、上诉不加刑;死刑复核程序概念、具体的复核程序; 13、二审程序对刑事、附带民事案件、再审程序。 14、还需要掌握刑诉法典、高法和高检相应的司法解释、六部委解释。除了课堂上过的法条, 15、这几个条文大家也要注意:《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六条、第二百零八条、第二百一十一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百六十二条、第二百七十五条第一项、第二百七十八条、第二百八十七条等法律条文。 注意:特别程序不纳入的考试范围! 考试主要集中在:刑事诉讼概述——历史——基本原则——基础理论——基本制度——刑事诉讼程序(立案——侦查——起诉——审判)这四个阶段,其中审判涉及到简易与普通;公诉案件与自诉案件;一审到二审到死刑复核到再审。

2020年法律硕士刑法总则重要知识点:数罪并罚

2020年法律硕士刑法总则重要知识点:数罪并罚 一、有期徒刑限制加重★★★★★ (一)一般情形:刑以上,总和刑期以下判处刑罚(总和刑期﹤35年,20年;总和刑期≧35年,25年) (二)漏罪:“先并后减”:(漏罪的判决+先前的判决)- 已经执行 (三)新罪:“先减后并”:(先前判决-已经执行)+ 新罪判决 (四)既有漏罪又有新罪:“先并后减”+ 新罪判决 如,①甲犯C.D.E罪,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9年、10年、11年, 对甲应该怎样量刑? 11以上20年以下。 ②如果法院决定合并执行18年。在执行5年后,法院发现甲在判 决宣告以前还有没有判决的A罪、B罪,并就A罪、B罪分别判处有期 徒刑10年、11年。问:对甲应该怎样量刑? 漏罪:18+10+11=39 18年以上25年以下 ③如果法院决定合并执行25年。则甲还应执行多少年? 25-5=20年——在漏罪的情形,最终的执行的刑期不可能突破相对应的上线 ④如果甲不但有漏罪A.B,同时还犯F罪、G罪,法院就F罪、G 罪分别判处有期徒刑8年、7年。问:对甲应该怎样量刑? 新罪:20+7+8=35

20年以上25年以下,如果法院决定合并执行25年,25年是甲还 应执行的刑期,加上之前的5年,甲一共执行了30年。——在新罪的 情形,最终的执行的刑期可能突破相对应的上线 二、缓刑制度★★★★ (一)对象:被判处拘役或者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以下”包括本数。宣告刑。 (二)能够缓刑:犯罪情节较轻,有悔罪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理应缓刑:(判决时)不满18周岁的人、(判决时)怀孕的妇女和 (判决时)已满75周岁的人,符合缓刑条件的,理应宣告缓刑。 不得缓刑:累犯和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 (三)能够适用禁止令,理应实行社区矫正。 注意: 1.缓刑考验期间发现漏罪:撤销缓刑,数罪并罚(通常原则,因为 没有执行过);又符合缓刑条件的,能够再次缓刑。 2.缓刑考验期满后发现漏罪:不得撤销缓刑。针对漏罪单独定罪 处罚,符合缓刑条件的,能够再次缓刑。 3.缓刑考验期间又犯新罪:无论什么时候发现,撤销缓刑,收监 执行原判刑罚。如果新罪没过追诉时效,数罪并罚(通常原则,因为没 有执行过),不能再适用缓刑。 缓刑的效力不及于附加刑,附加刑仍须执行。

刑事诉讼法》第一次作业答案要点

《刑事诉讼法》第一次作业答案 你的得分:75.0 说明:每道小题括号里的答案是您最高分那次所选的答案,标准答案将在本次作业结束(即2014年03月13日)后显示在题目旁边。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0 分,共50.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刑事诉讼实行()。 ( D ) A.自行侦查 B.提起公诉 C.不起诉 D.法律监督 2.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刑事自诉案件共有三类,其中一类即为被害人有证据 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下列案件中,不属于这类刑事自诉案件的是()。 ( C ) A.故意伤害案(轻伤) B.妨害通信自由案 C.拒不执行判决、裁定案 D.非法侵入他人住宅案 3.以下选项中,属于不公开审理的案件是()。 ( C ) A.秘密侦查破获的贩毒案件 B.秘密实施投毒杀人案件 C.公然劫取国家核心机密案件 D.秘密挖洞入室盗窃案件 4.几个同级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的案件,应由最初受理的人民法院审判。在必要的时 候可以移送()。

( C ) A.犯罪地人民法院审判 B.被告人居住地人民法院审判 C.主要犯罪地人民法院审判 D.被告人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审判 5.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立案的条件是()。 ( D ) A.有犯罪人自首 B.有被害人报案或控告 C.有群众报案或举报 D.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 6.某市政府机关科员张某,因涉嫌犯间谍罪被有关部门立案侦查,后被依法采取强制 措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C ) A.本案应由公安机关立案侦查 B.本案应由人民检察院立案侦查 C.对王某的取保候审应由国家安全机关执行 D.对王某的取保候审应由公安机关执行 7.在一起故意伤害(轻伤)案件中,被告人是一名法国人,下列关于此案管辖法院的 说法,正确的是()。 ( B ) A.基层人民法院管辖 B.中级人民法院管辖 C.高级人民法院管辖 D.此案被害人任意选择一个管辖法院

刑事诉讼法重点知识(期末复习)陈光中第六版

第一编 第一章 一、刑事诉讼的特征: 1.刑事诉讼是一种国家活动,是国家机关行使国家刑罚权的活动. 2.刑事诉讼具有特定的任务,即通过刑事诉讼揭露犯罪,证实犯罪,追究犯罪人的刑事责任,惩罚犯罪人,保障无辜的人不受刑事追究.(刑事诉讼中国家权利的动用具有主动性、普遍性和深刻性的特点) 3.刑事诉讼是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进行的,尤其是当事人是刑事诉讼不可缺少的诉讼主体. 4.刑事诉讼是依照法定的诉讼程序进行的. 二、刑事诉讼法的概念 (p8~9) 三、侦查权、检察权和审判权由专门机关依法行使的原则【简答题】法条(3)+主要内容 第4条: 国家安全机关依照法律规定,办理危害国家安全的刑事案件,行使与公安机关相同的职权。 第290条: 军队保卫部门对军队内部发生的刑事案件行使侦查权。 对罪犯在监狱内犯罪的案件由监狱进行侦查。 军队保卫部门、监狱办理刑事案件,适用本法的有关规定。 四、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是处于核心地位的原则 第6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进行刑事诉讼,必须依靠群众,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对于一切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在法律面前,不允许有任何特权。 贯彻实行本原则的意义: 1.坚持了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就等于抓住了刑事诉讼的关键问题,为 实现刑事诉讼法的任务创造了最根本的条件. 2.坚持这个原则,就可以杜绝”枉”、”纵”现象的发生,提高司法机关办理形 式案件的质量. 五、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原则-是协调公、检、法三机关关系的原则 六、检察机关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的原则的主要内容: (一)对公安机关的立案侦查活动实行监督. (二)对法院的审判实行监督. (三)对执行活动实行法律监督. 七、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不得确定有罪原则 1、称谓:

刑法总则主要论述题考点

论述题 一、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的过失的异同 间接故意的含义: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后果,并且放任这种后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过于自信的过失含义:行为人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后果,但是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危害后果的心理态度。相同点: 认识上:都对危害结果有预见 意志上:对危害结果都是不希望的,没有最求危害结果发生的意欲不同点: 1、认识程度有所不同,间接故意认识程度较高 2、对危害结果所持的态度不同,过于自信的过失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持否定态度,危害结果的发生是违背行为人意愿的。而间接故意的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持放任态度,即危害结果发不发生,行为人都不在乎。 二、紧急避险的成立条件 1、起因条件:合法权益面临现实危险 2、时间条件:危险正在发生 3、对象条件:无辜第三者的合法权益 4、具有避险意识 5、限制条件:不得已而为之、别无他法 6、没有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 三、单位犯罪的特征 1、主体特征:必须是依法成立、拥有一定财产和经费、能够以自己名义承担责任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 2、行为特征:单位犯罪是由单位的决策机构按照单位的决策程序决

定,由直接负责人员实施,与单位精英管理活动有关的危害社会的组织行为。 3、主观特征:单位犯罪主观上表现为,体现单位的整体意志和整体利益,为本单位谋取非法利益或者以单位名义为本单位全体成员谋取非法利益。 4、法律特征:单位犯罪必须以刑法明文规定为前提,具有法定性的特征。 四、共同犯罪的成立要件 1、主体条件:二人以上,达到法定年龄,具有责任能力的人。二人以上都承担法律责任 2、主观条件:(1)、共犯人具有相同的犯罪故意,即具有共同的认识因素与意志要素,各共犯人都明知自己行为的后果与性质,都希望或者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都知道自己不是在孤立的实施犯罪,而是和他人一起共同犯罪。(2)、各共犯人之间有犯意联络。 3、客观要件;共同的犯罪行为,包括共同的实行行为和预备行为。不仅指各共犯人都实施了属于同一犯罪构成的行为,而且指各共犯人的行为在共同故意支配下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相互补充,形成一个整体,各犯罪人的行为对犯罪事实的发生具有同方向性。 五、犯罪未遂与犯罪中止的关系 犯罪未遂:已经着手实行的犯罪,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 犯罪中止: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有效的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是犯罪中止 相同点:(1)、从性质看,都属于犯罪的停止形态 (2)、从处罚上看,都属于刑罚上的从宽情节 (3)、都属于未完成形态

刑法分则重点整理

刑法分则体系构成要素:罪状(叙明,简单,空白,引证);法定刑(绝对确定,绝对不确定,相对确定)罪状:指刑法分则和附属刑法中包含罪刑关系的条文对具体犯罪及其构成特征的描述。罪状是犯罪构成的规范载体,作用在于说明什么样的行为构成什么罪。 交通肇事罪:指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司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的行为。 危险驾驶罪: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情节恶劣,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行为。 共同点:都是属于违反交通管理规定的行为,其侵犯的客体都是道路交通安全。 区别:1.客观方面表现不同,前者是驾驶机动车在道路上追逐竞驶,情节恶劣,或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后者是一切违反交通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交通事故的行为2.主观方面不同,前者是故意,后者是过失3.前者是抽象危险犯,后者是结果犯4.实施危险驾驶行为,过失造成他人死亡或重大公私财产损失,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应以交通肇事罪处罚。 故意杀人罪: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犯罪构成:客体是他人的生命权利;客观方面表现为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主体是已满14周岁,具有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自然人;主观方面是故意。 过失致人死亡罪:由于普通过失致人死亡的行为。犯罪构成:客体是他人的生命权;客观方面的表现是行为人具有致人死亡的行为,客观上必须发生了致人死亡的结果,行为人的过失行为与被害人死亡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主观上是过失,即过于自信和疏忽大意两种。(应当预见) 故意伤害罪:指非法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犯罪构成:客体是他人的身体健康;客观方面表现为非法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主题为一般主体,已满14周岁未满16周岁的自然人有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的应负刑事责任;主观为故意。 强奸罪:违背妇女意志,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强行与妇女发生性行为,或者同不满14周岁的幼女发生性关系的行为。犯罪构成:客体是妇女性的不可侵犯的权利或幼女的身心健康,即性自决权;客观方面表现为以暴力,胁迫或其他使妇女不能抗拒,不敢抗拒,不知抗拒的手段,违背妇女的意志,强行与其发生性行为的行为;主体为年满14周岁的男子(若妇女教唆或帮助男子强奸其他妇女的,构成强奸罪的共犯) 非法拘禁罪:指以拘押,紧闭或其他强制方法,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行为。是典型的继续犯,在非法使人失去人身自由时即成立本罪。 拐卖妇女儿童罪:指以出卖为目的,拐骗绑架收买贩卖接送或中转妇女,儿童的行为。犯罪构成:客体是妇女儿童的人身自由权利;客观方面表现为拐骗绑架收买贩卖接送或中转妇女儿童的行为。 刑讯逼供罪:指司法工作人员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使用肉刑或变相肉刑,逼取口供的行为。客体是公民的人身权利和国家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客观方面表现为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使用肉刑或变相肉刑,逼取口供的行为;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司法工作人员;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 遗弃罪:指对年老,年幼,患病或每月独立生活能力的人,负有抚养义务而拒绝扶养,情节恶劣的行为。是典型的不作为犯。 抢劫罪: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暴力,胁迫或其他强制方法,当场劫取公私财物的行为。犯罪构成:客体是复杂客体,侵害了公私财物所有权和公民的人身权利;客观方面表现为对财物所有人,持有人或保管人使用暴力,胁迫郭其他方法当场劫取公私财物的行为;主体为一般主体;主观方面为直接故意。 抢夺罪: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公然夺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抢夺与抢劫:相同点是客观上都具有公然性,行为方式都表现为抢取公私财物,都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不同之处是:行为方式不一样;对取得财物的数额要求不同。

刑事诉讼法试题及答案

刑事诉讼法试题及答案 论述题: 1.试论无罪推定原则。 2.试论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 3.试论禁止重复追诉原则。 4.论述新刑事诉讼法对刑事证据制度的改革。 5.论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6.试论刑事诉讼的目的。 7.论刑事诉讼的结构。 8.论刑事诉讼的辩护原则。 1、试论无罪推定原则 无罪推定原则,意指“未经审判证明有罪确定前,推定被控告者无罪”。无罪推定原则是现代法治国家刑事司法通行的一项重要原则,是国际公约确认和保护的一项基本人权,也是联合国在刑事司法领域制定和推行的最低限度标准之一。 无罪推定最早是在启蒙运动中被作为一项思想原则提出来的。1764年7月,意大利刑法学家贝卡利亚在其名著<论犯罪与刑罚>中,抨击了残酷的刑讯逼供和有罪推定,提

出了无罪推定的理论构想:“在法官判决之前,一个人是不能被称为罪犯的。只要还不能断定他已经侵犯了给予他公共保护的契约,社会就不能取消对他的公共保护。”1997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12条明确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这意味着,在法院依法判决之前,任何人都不处于有罪公民的地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被追诉者在被起诉前处于犯罪嫌疑人的地位,被起诉后则处于被告人的地位,从而避免将其视为“有罪者”、“人犯”或“罪犯”。2、在法庭审判过程中,公诉人负有提出证据证明被告人有罪的责任,被告人不承担证明自己有罪或无罪的义务。3、疑罪从无,即公诉人不能提出确实充分的证据证实被告人的罪行,法庭经过庭审和补充性调查也不能查明被告人有罪的事实,那么就只能判定被告人无罪。 该原则的影响,对被告来说,无罪推定原则的确立,既有利于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避免冤狱的发生,也有利于实现刑事司法公正及推动其他诉讼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对检方来说,无罪推定原则的确立,可使警察与检察单位在调查犯罪搜集证据时需更加用心,而不致于草率办案,栽赃无辜民众,积极寻找证据的同时也更能接近事实真相,达到罪刑相当原则的要求。 与国外通行的无罪推定相比较,中国的刑事诉讼法并没

刑法总论复习要点(详细版).

刑法总论复习要点 第一章刑法概说 刑法的概念: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 刑法的性质的两层含义:一是刑法的阶级性质;二是刑法的法律性质。 我国刑法典的特:第一,实现了刑法的统一性和完备性;第二,贯彻了刑法法治原则和加强刑法保障功能;第三,立足本国国情与适当借鉴外国现金经验相结合。我国刑法的任务:第一,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第二,保护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第三,保护公民的人身权益、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第四,维护社会秩序。 刑法的解释:按效力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学理解释;按解释的方法分为文理解释和论理解释。 第二章刑法基本原则 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含义: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罪刑法定的派生原则:1、排斥习惯法;2、排斥绝对不定期刑;3、禁止有罪类推;4、禁止重法溯及既往;5、法的明确性原则;6、严格解释原则;7、实体的正当程序原则。 罪刑法定原则的司法适用:第一,正确认定犯罪和判处刑罚;第二,正确进行司法解释。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具体体现:第一,定罪上一律平等;第二,量刑上一律平等;第三,行刑上一律平等。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含义:在分析罪重罪轻和刑事责任大小时,不仅要看犯罪的客观社会危害性,而且要结合考虑个人主观恶性和人身危险性。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立法体现:第一,确立了科学严密的刑罚体系;第二,规定了区别对待的处罚原则;第三,设置了轻重不同的法定刑幅度。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司法适用:第一,纠正中定罪轻量刑的错误倾向,把量刑和定罪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第二,纠正重刑主义的错误思想,强化量刑公正的执法观念;第三,纠正不同法院量刑轻重悬殊的现象,实现执法中的平衡和协调统一。 第三章刑法的效力范围 刑法的空间效力:刑法对地和对人的效力范围,也就是要解决刑事管辖权的范围问题。 刑法空间效力确立的几种原则:1、属地原则。2、属人原则。3、保护原则。4、普遍原则。 我国刑法关于空间效力的规定:以属地管辖原则为主、兼采其他管辖原则的刑事管辖体制。 刑法的溯及力:从旧原则;从新原则;从新兼从轻原则;从旧兼从轻原则(我国建国后至新刑法实施前这段时间内发生的行为的处理办法) 第四章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

刑法总则知识点

第一章刑法概说 一、刑法的概念、性质、体系及其解释 (一)刑法的概念与分类 刑法是以国家名义颁布的,规定犯罪及其法律后果(主要是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刑法可以分为刑法典、单行刑法、附属刑法。 刑法典就是全国人大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单行刑法是国家以决定、规定、补充规定等名义发布的规定某一类犯罪及其后果或者刑法的某一事项的法律。 附属刑法,是指附带规定于经济法、行政法等非刑事法律中的罪刑规范。我国目前的附属刑法一般只是重申刑法典的内容,如“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无刑法之外的特别规定。 (二)刑法的修改 我国在1997年修订了刑法后,截至目前,我国共颁布了七个刑法修正案。 单行刑法必须是对刑法典进行了修改或补充的《决定》,即增加、删除、修改了罪名或法定刑 (三)刑法的结构 1.从形式上划分 刑法从形式上可以分为总则、分则和附则三个部分。 (五)刑法的解释 按照法律效力,可以将刑法的解释分为三大类: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学理解释。需要注意的是学理解释虽然没有法律上的约束力,但它对于刑事司法乃至刑事立法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按照解释方法,可以将刑法解释分为两大类:文理解释和论理解释。文理解释是指根据刑法用语的文义以及通常使用方式阐释刑法意义的解释方法。论理解释是指参酌刑法产生的原因、理由、沿革及其他相关事项,按照立法精神,阐明刑法真实含义的解释方法。论理解释通常是超出刑法字面含义的,否则就是文理解释了。因此,要严格限制论理解释。只有文理解释无法得出结论或者得出的结论明显不合理,甚至荒谬时,才能适用论理解释。 二、刑法的基本原则 刑法的基本原则有三个:罪刑法定原则、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 (一)罪刑法定原则

司法考试刑事诉讼法最全考点总结

司法考试刑事诉讼法最全考点总结 编者前话:刑事诉讼法相对于司法考试的其它科目来说是比较好得分的,因为它的知识点没有那么复杂,也很好记忆。小编为大家总结了刑事诉讼法的基本知识点,大家要把这些牢牢 记住。 一、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 需要重点掌握的是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原则,具有法定情形不予追究刑事责任原则和刑事司法协助原则;追究外国人刑事责任适用我国刑事诉讼法的原则。 (1)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原则重点掌握该原则的含义,以及法院、 检察院独立行使职权的范围。 (2)具有法定情形不予追究刑事责任原则。熟记六种法定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并能正确的掌握在各个阶段出现六种情形之一的处理方法。 (3)刑事司法协助原则。掌握狭义的刑事司法协助和广义的刑事司法协助的内容及其 差别。 (4)追究外国人刑事责任适用我国刑事诉讼法的原则。重点掌握对享有外交特权和豁 免权的外国人的犯罪的解决方法。 二、刑事诉讼中的专门机关和诉讼参与人 1、刑事诉讼中的专门机关 刑事诉讼中的专门机关主要包括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另外还包括国家安全机关、军队保卫部门、监狱、走私犯罪侦查机关。重点掌握各个机关的职权,以及人民检 察院和人民法院的组织体系。 2、诉讼参与人 诉讼参与人是指参加刑事诉讼活动,享有一定诉讼权利并承担一定诉讼义务的司法人员以外的人,在我国主要分为两类——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了解他们各自包括的人员以及各自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结合《刑诉解释》第207~216条,重点掌握法律对单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单位被害人的特别规定;重点掌握证人的条件。 三、管辖 我国刑事诉讼中的管辖包括职能管辖(即立案管辖)和审判管辖,其中前者是处理公检法等机关之间在立案方面的分工,后者确定法院上下级之间和不同法院之间地域的管辖。理解掌握立案管辖的依据及其范围,审判管辖的分类,特殊管辖的内容。

刑法-复习要点

《刑法》要点 1、刑法三基本原则:罪刑法定、罪责刑相适应和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2、罪刑法定原则:“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3、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要求:A罪行法定化B罪刑实定化C罪刑明确化 4、罪刑法定原则在我国刑法中的体现:A废除司法类推制度B明确从旧兼从轻的效力原则C明确罪名、罪状和法定刑,严格限制自由裁量权 5、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定罪上、量刑上、行刑上平等。A任何人犯罪,都应受刑法追究B任何人不得享有超越刑法的特权C对于一切犯罪行为应一律平等适用刑法D任何人受到犯罪侵害,都应受刑法保护E不同被害人的同等权益,应受到刑法的同样保护。 6、罪责刑相适应原则:重罪重罚,轻罪轻罚,罪刑相称,罚当其罪。 7、属地管辖权: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外,都适用本法。(领陆、领水、领空、我国船舶飞机或其他航空器、我国驻外使领馆) A法律有特别规定:a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通过外交途径解决b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内

发生的绝大部分犯罪B特别优于普通:施行后的特别规定C犯罪地标准:行为或结果择一说D民族自治地方的变通性规定所规定的犯罪 8、属人管辖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本法,但是按本法规定的最高刑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 9、保护管辖权:外国人在我国领域外对我国国家或者公民犯罪,其法定最低刑为3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以适用我国刑法,但是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不受处罚的除外。(制定目的:保护本国利益,不损别国利益) 限制:A最低刑3年以上有期徒刑B按犯罪地的法律应受刑罚处罚。 10、刑法生效时间:我国刑法典1979年7月1日通过,7月6日公布,自1980年1月1日起生效;19973月14日年修订的第452条第1款专门规定1997年10月1日起施行。 11、刑法的溯与力原则:A从旧原则B从新原则C从新兼从轻原则D从旧兼从轻原则(即新法原则上不具有溯与力,但新法不认为是犯罪或者处刑较轻的,应按新法处理) 12、犯罪:是指违反我国刑法,应受刑罚惩罚的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惩罚性) 13、犯罪构成是一系列主、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如《刑法》第303条赌博罪构成要件:A犯罪客体是公共秩序B客观

刑法必背五大知识点

1、罪名问题。 分则条文的理想结构包括罪状、法定刑以及罪名三部分,但我国刑法分则基本上没有显示出罪名(而是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所作的司法解释所确定的,见后附表格),鉴于这些罪名的表述又具有法定性和统一性,所以大家要注意具体罪名的准确表述,不能按照分则条文的意思自己总结,建议大家一边对照分则条文,一边对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刑法确定罪名的规定》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作出的《关于执行刑法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将法定的罪名标注在所对应的条款前,这样在以后翻看刑法条文时,这一条到底规定了什么罪名、有几个罪名、是否为选择性罪名等就一目了然了。 2、法定刑问题。 我国刑法对法定刑的设置采取的是相对确定法定刑主义,那么作为刑事责任具体体现的法定刑是否需要记忆也是大家关心的问题,一般而言是不需要记忆的而且你也不可能完全记忆,司法考试也没有直接考察法定刑的先例,但对于某些非常重要的罪名之法定刑如抢劫罪、盗窃罪、故意杀人罪与故意伤害罪、抢劫罪、贪污受贿罪等法定刑记忆一下还是有必要的,可以帮助你界定这些常见案件的追诉时效是多少、有助于你搞清楚是否为加重构成、有助于你在分析想象竞合犯、牵连犯、吸收犯时明确何者为重罪等等。 3、刑法修正案问题。 自1997年新刑法实施以来,最高立法机关的常设机构——全国人大常委会已经对刑法典先后作出六次修改,有个六单行法律文件(一个补充规定和六个修正案):1998年12月29日《关于惩治骗购外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犯罪的决定》的主要内容是修改了刑法第190条、增加了“骗购外汇罪”;1999年12月25日《刑法修正案(一)》的主要内容是对刑法分则第三章第三节“妨害对公司、企业的管理秩序罪”和第八节“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进行了修正;2001年8月31日《刑法修正案(二)》是对刑法第342条“非法占用耕地罪”的修正,将其修订为“非法占用农用地罪”,即刑法保护的对象由原来的耕地扩大至耕地、林地等农用地;2001年12月29日《刑法修正案(三)》是以修改和规定恐怖性犯罪行为为主要内容的:增加了“资助恐怖活动罪”和“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这两个新罪名,扩大了第191条洗钱罪的对象(增加了恐怖犯罪活动)。2002年12月28日《刑法修正案(四)》修订的主要内容包括:将第145条的生产、销售不符合标准的医疗器械罪的犯罪形态由原来的危险犯修改为行为犯、明确了走私废物罪的构成要件以及法定刑幅度、增加了“非法雇用童工罪”和“枉法执行裁判罪”。2005年2月28日《刑法修正案(五)》修订的主要内容包括:关于信用卡犯罪,增加了第177条之一,同时修改了第196条。此外,关于军人犯罪,第369条增加了一款。2006年6月29日《刑法修正案(六)》更是作了大幅度的修改,增加了多个罪名,主要涉及妨害社会主义经济秩序方面的一些个罪及渎职罪方面的内容。这是在08年刑法中应当高度注意的一个变化。 4、关于刑事立法解释的掌握。 刑事立法解释同样是由最高立法机关的常设机构——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的法律解释,同刑法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自97年新刑法实施以来,已经有9个立法解释:如对93条第2款“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内容的解释;对228条等土地犯罪解释;对294条“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