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抗菌药物概论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2.66 MB
- 文档页数:11
第三十三章抗菌药概述化学治疗学(chemotherapy, 化疗)机体、抗菌药、病原微生物的相互关系常用术语)抗菌谱:抗菌范围)抗菌活性:药物抑制或杀灭微生物的能力。
)最低抑菌浓度;最低杀菌浓度)抑菌药;杀菌药;)化疗指数:LD50和ED50之比;)抗生素后效应抗菌药作用机制抗叶酸代谢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胞浆内粘肽前体的形成胞浆膜阶段粘肽合成胞浆外交叉联接过程影响胞浆膜通透性抑制蛋白质合成抑制核酸代谢耐药性(抗药性)产生机制产生灭活酶水解酶;钝化酶(合成酶)改变胞浆膜通透性细胞内靶位结构改变其它:PABA增多抗菌药的合理使用联合应用的意义协同作用;减少耐药;扩大抗菌范围;减少毒性联合应用的指征病原体未明的严重感染;单一药物不能控制的严重混合感染;感染性心内膜炎,败血症;长期用药细菌有可能产生耐药者;减少药物毒性反应;联合用药可能产生结果无关;相加;协同;拮抗;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类抗生素分类青霉素类;天然青霉素(PG)半合成青霉素耐酸青霉素( 苯氧乙基青霉素)耐酶青霉素(苯唑西林、邻氯西林、双氯西林…)广谱青霉素抗绿脓杆菌广谱青霉素头孢菌素类(分为三代);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抗菌机制抑制胞壁粘肽合成酶,阻碍粘肽合成β-内酰胺环与MNAc五肽的最后二肽(D-丙-D-丙)立体构型似,可选择性与转肽酶(肽合成酶,PBPs)结合阻碍粘肽的交叉联结。
触发细菌自溶酶活性影响β-内酰胺类抗菌作用因素药物透过G+菌胞壁或G-菌脂蛋白外膜的难易。
药物对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药物对靶位PBPs的亲和性细菌耐药机制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耐酶的药物与酶结合不能进入菌体PBPs的改变胞壁或外膜通透性改变,影响药物进入细菌缺少自溶酶Penicillin G,青霉素G 体内过程口服吸收差,注射给药,大部份原形肾脏排泄。
抗菌作用: G+球菌、G+杆菌、G-球菌、螺旋体、放线菌有效。
敏感菌引起感染作首选。
临床应用:敏感菌引起感染常作首选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