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分离[ 转换] 性障碍患者的护理
- 格式:docx
- 大小:27.80 KB
- 文档页数:2
针对性护理干预在分离(转换)性障碍患者中的应用
转换性障碍(conversion disorder)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患者会因为内心的不满或者心理压力而表现出身体疾病的症状,例如麻痹、失明、口吃等等。
针对性护理干预在
转换性障碍患者中的应用至关重要,能够帮助患者理解病情、减轻痛苦、促进恢复。
首先,护理人员需要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病史,包括心理和生理疾病,以便更好地应对
症状。
其次,护理人员应该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通过沟通和交流,了解患者的心
理状态、情绪和行为,了解他们内心的不满和压力,为他们排解负面情绪创造一个安全的
环境。
其次,护理人员可以实施针对性的治疗,包括使用适当的药物和心理治疗方法。
例如,药物治疗可以缓解患者的剧烈疼痛或其他身体症状,心理治疗则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精神压力,消除内心的焦虑和恐惧。
此外,护理人员还可以帮助患者学习和实践放松技巧,例如深度呼吸、渐进性肌肉松
弛等。
这些技巧可以帮助患者放松身心,缓解焦虑和压力,以便他们更好地应对病情。
最后,护理人员还可以为患者提供支持和鼓励,促进他们的恢复。
通过定期的会谈和
检查,护理人员可以监测患者的病情进展,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同时,护理人员还可以
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心理习惯,以促进他们的健康和幸福。
综上所述,针对性护理干预在转换性障碍患者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建立信
任关系、对症治疗、放松技巧、支持和鼓励等方面的干预,护理人员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痛苦、缓解焦虑、促进恢复,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分离转换性障碍护理问题及措施分离转换性障碍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常常给患者和家人带来极大的困扰。
在护理分离转换性障碍患者时,需要特别注意一些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帮助患者尽快康复。
本文将从护理问题和相应的措施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护理问题。
1. 患者情绪波动大。
分离转换性障碍患者常常情绪波动大,表现出极端的愤怒、焦虑、抑郁等情绪。
这种情绪波动不仅给患者自身带来困扰,也会影响到周围的人。
2. 自我伤害行为。
一些分离转换性障碍患者会出现自我伤害的行为,比如割腕、自残等。
这种行为不仅对患者本人造成伤害,也给护理人员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3. 社交障碍。
分离转换性障碍患者常常表现出社交障碍,不愿意与他人交流、沟通,甚至会出现逃避社交的行为。
这种社交障碍给患者的康复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4. 对治疗抵触心理。
一些分离转换性障碍患者对治疗抵触心理较强,不愿意接受医生的建议和治疗,这给护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二、护理措施。
1. 制定个性化护理计划。
针对不同的分离转换性障碍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求,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以帮助患者尽快康复。
2. 提供情绪支持。
护理人员需要给予分离转换性障碍患者充分的情绪支持,倾听他们的心声,理解他们的困扰,帮助他们调节情绪,树立信心。
3. 加强监护。
对于存在自我伤害行为的患者,护理人员需要加强监护,密切关注患者的行为动向,及时制止自我伤害行为的发生。
4. 鼓励社交活动。
对于存在社交障碍的患者,护理人员需要鼓励他们参与社交活动,帮助他们逐渐克服社交障碍,重新融入社会。
5. 耐心沟通。
对于对治疗抵触心理较强的患者,护理人员需要耐心沟通,给予他们足够的理解和支持,帮助他们逐渐接受治疗。
6. 家庭支持。
分离转换性障碍患者的家庭支持至关重要,护理人员需要与患者的家人进行充分的沟通和配合,共同为患者的康复努力。
综上所述,护理分离转换性障碍患者需要特别注意情绪支持、监护、社交活动、沟通等方面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帮助患者尽快康复。
针对性护理干预在分离(转换)性障碍患者中的应用分离(转换)性障碍是一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心理障碍,患者常常面临着持续的分离焦虑和多种身体症状。
在治疗这一障碍过程中,针对性护理干预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针对性护理干预在分离(转换)性障碍患者中的应用进行深入探讨,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借鉴和指导。
1. 分离(转换)性障碍概述分离(转换)性障碍(Separation (Conversion) Disorder)是一种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心理障碍,其主要特征是患者出现多种身体症状,但未能找到合适的身体疾病解释。
这些症状可能包括感觉运动障碍、瘫痪、失音、盲、聋等。
分离(转换)性障碍患者通常在面临分离、冲突或压力时出现症状,而在情绪状态好转或得到支持时,症状也会减轻或消失。
本病的流行率较高,病程较长,对生活功能和社会功能均有较大影响,因此如何有效进行护理干预尤为重要。
2. 针对性护理干预的概念及作用针对性护理干预是指针对某一特定问题或障碍,采取专门的护理措施和方法,以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促进康复和提高生活质量。
在分离(转换)性障碍的护理中,针对性护理干预可以帮助患者理解自身问题、逐步转变认知和行为,减少或消除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防止复发。
针对性护理干预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增强患者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2)帮助患者理解和认识病因,建立积极的心理预期;(3)促使患者逐步回归正常生活和社会功能;(4)减轻或消除症状,预防复发。
(1)心理教育心理教育是针对性护理干预的重要环节。
通过向患者和家属传授相关知识,使其了解分离(转换)性障碍的临床表现、病因、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以及如何预防和处理相关问题。
也可以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疾病观念,增强对治疗的信心,提高配合治疗的积极性。
(2)心理疏导针对分离(转换)性障碍患者的心理疏导应着重于患者的情绪管理和压力释放。
通过倾听患者倾诉、理解患者内心体验、引导患者认识和面对自己的情绪,使患者能够逐渐分辨出真实的心理问题和身体症状,增强自我调节的能力,减轻焦虑和抑郁情绪。
针对性护理干预在分离(转换)性障碍患者中的应用分离(转换)性障碍,是一种临床表现为潜意识敌对的个人内部冲突,被分离并投射到他人身上的心理障碍。
患者会表现出明显的个性转变和行为异常,导致日常生活和社交功能受损。
在针对分离(转换)性障碍的护理干预中,针对性护理干预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本文将探讨针对性护理干预在分离(转换)性障碍患者中的应用。
一、分离(转换)性障碍患者的特点分离(转换)性障碍患者通常有以下特点:1. 明显的个性转变:患者可能表现为两种或更多种不同的人格,这些人格之间的转换可能是突然的,也可能是逐渐的。
2. 行为异常:患者可能表现出冲动、暴力、自残等行为,对自己和周围人都构成威胁。
3. 社交功能受损:患者由于行为异常和个性转变,通常很难与他人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对家庭和社会造成困扰。
以上特点使得对分离(转换)性障碍患者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变得非常重要。
二、针对性护理干预的重要性针对性护理干预是指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制定具体的护理计划和干预措施。
对于分离(转换)性障碍患者来说,针对性护理干预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个性化治疗:分离(转换)性障碍患者的症状和表现各异,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针对性护理干预可以满足患者的具体需求,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
2. 减轻痛苦:分离(转换)性障碍患者通常会经历激烈的内心冲突和情绪困扰,针对性护理干预可以帮助他们减轻痛苦,提供温暖和支持。
3. 提高治疗效果:针对性护理干预可以更好地配合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复发率。
三、针对性护理干预的应用在实际护理工作中,针对性护理干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应用于分离(转换)性障碍患者的治疗中:1. 情绪支持:针对性护理干预应该首先注重对患者的情绪支持,了解他们的内心困扰和冲突,提供及时的心理安慰和支持,帮助他们调整情绪状态。
2. 行为管理:针对性护理干预还需要对患者的行为进行管理,制定具体的行为干预计划,避免患者因行为异常而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伤害。
科学护理分析心理护理应用于分离转换性障碍患者的临床效果宋杨林,王伟,刘祥磊 (日照市精神卫生中心,山东日照 276800)摘要:目的:探究心理护理应用于分离转换性障碍患者的临床效果。
方法:随机选择2019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分离转换性障碍患者31例为研究对象,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对比护理前、护理后心理状态。
结果:护理后患者心理状况明显优于护理前。
结论:针对分离转换性障碍患者,在对症治疗的同时辅以心理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巩固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分离转换性障碍;心理护理;负性情绪分离转换性障碍主要是因不良暗示或者精神刺激所导致的神经精神障碍症状,由明显精神因素如重大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情绪激动诱发引起,以解离和转换症状为主的精神疾病[1]。
分离转换性障碍患者临床症状常反复发作,当前主要采用药物进行治疗,但单纯应用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还需要给予针对性心理护理,以此来改善患者负性情绪,从而有效巩固治疗效果。
本研究分析心理护理应用于分离转换性障碍患者的临床效果。
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选择我院2019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分离转换性障碍患者31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8例,女13例;年龄25~57岁,平均年龄(37.5±8.4)岁。
1.2护理方法1.2.1 心理暗示针对患者进行积极心理暗示,向患者详细讲解分离转换性障碍的诱因、治疗方案、注意事项等,让患者系统了解疾病相关知识,减少因对疾病未知产生的恐惧感。
在此基础上,向患者暗示只要通过科学合理治疗,疾病是完全能够治愈的。
条件允许情况下,可以安排治愈的患者现身说法,帮助患者树立信心。
1.2.2 个别心理指导患者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性,倘若单用一体化心理干预,难以发挥效果。
护理人员需与每一位患者进行亲切、温和、深入的交流,结合患者个性特征、文化水平、经济情况等,采取针对性交流沟通措施,针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系统评估,了解各个患者之间存在的差异性。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分离转换性障碍的治疗及预防
导语:现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工作各种压力也越来越大,各种精神疾病也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中,分离转换性障碍就是其中一种。
分离性障碍是一类
现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工作各种压力也越来越大,各种精神疾病也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中,分离转换性障碍就是其中一种。
分离性障碍是一类由精神因素作用于易感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
那么分离转换性障碍应该怎么治疗呢?生活照我们又该怎么预防呢?今天小编就为大家带来相关的介绍。
一、分离转换性障碍的治疗
对分离性障碍的患者应尽快完善相关必要检查以确定其无器质性损害,在治疗中建立良好的医患联盟,治疗应以心理治疗为主。
1.心理治疗
(1)个别心理治疗几乎适用于所有分离性障碍患者。
在建立良好医患联盟的基础上了解和理解患者的个人成长史、家庭关系、人格特征等,共情患者的情绪,给予一定的支持,和患者共同探索其患病的原因与过程。
切忌一味挖掘患者的童年创伤而不予以相应的共情和支持,以至于造成对患者的二次伤害。
(2)暗示治疗可用于急性发作而暗示性又高的患者。
在治疗开始时向患者简单解释其疾病是一种短暂的神经功能障碍,通过即将实施的治疗即可逐渐恢复甚至痊愈。
针对运动和感觉障碍的患者可以使用10%葡萄糖酸钙静脉注射配合言语暗示进行治疗。
也可以运用催眠治疗使患者进入催眠状态,结合语言暗示以达到消除症状的目的。
(3)系统脱敏治疗先让患者倾诉与发病有关的精神因素,然后对患者进行放松训练,逐步让患者暴露于诱发症状的精神因素中,患者渐渐体验到能够承受这些精神因素带来的紧张不安情绪而不发病,之后逐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针对性护理干预在分离(转换)性障碍患者中的应用1. 引言1.1 研究背景分离(转换)性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患者在情感或身份上经历明显的分裂或转变,表现为自我感知和行为的不一致。
这一疾病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和痛苦,因此亟需有效的干预措施来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针对性护理干预在分离(转换)性障碍患者中的应用研究相对较少,现有研究结果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开展针对性护理干预在分离(转换)性障碍患者中的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希望通过本研究的开展,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护理方法,为患者的康复和健康提供有力支持。
1.2 相关定义分离(转换)性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患者对主要依恋对象的分离恐惧和不安全感,导致患者在情感上,行为上和认知上出现异常。
分离(转换)性障碍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但也可以在成年人中出现。
这种障碍会影响患者的社交能力、学习能力和日常生活功能,给患者及其家人带来严重的困扰。
根据《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分离(转换)性障碍被定义为“依恋对象的分离引发的异常恐慌和适应异常,严重干扰正常社会互动和功能的持续症状”。
在临床实践中,针对性护理干预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通过特定的护理方法和干预措施,帮助患者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改善患者的情感状态,增强患者的适应能力,从而缓解分离(转换)性障碍的症状。
在应用针对性护理干预时,需要充分了解分离(转换)性障碍的特点和临床表现,选择合适的干预方法,并及时评估干预效果,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
2. 正文2.1 患者特征分析患者特征分析是针对分离(转换)性障碍患者的个体特点和表现进行系统性的概括和分析。
这些患者通常表现出以下特征:1. 心理特点:分离(转换)性障碍患者常常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易受挫折、自我价值感低等心理特点。
他们通常缺乏有效的应对压力和情绪调节的能力,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2. 行为特征:患者常常表现出对情绪和冲动的难以控制,可能出现自残、暴力行为或逃避现实的行为。
针对性护理干预在分离(转换)性障碍患者中的应用分离(转换)性障碍是指一种严重精神疾病,患者在特定情境下会出现分离(转换)个人身份或性别身份的特征。
这种疾病会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因此需要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来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和管理症状。
本文将探讨针对性护理干预在分离(转换)性障碍患者中的应用。
一、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通过帮助患者改变不健康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来缓解症状。
在针对分离(转换)性障碍患者的护理干预中,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帮助患者认识到不健康的身份转换行为,并寻找替代的应对方式。
通过与患者建立信任关系,治疗师可以帮助患者了解自己的症状,并学会如何应对和管理这些症状。
治疗师还可以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提高自我价值感,从而减轻症状对患者生活的影响。
二、社交支持社交支持是指通过社交网络、家人、朋友等社会资源来提供支持和帮助。
对于分离(转换)性障碍患者来说,社交支持可以帮助他们感到被理解和接受,从而减轻心理压力和焦虑。
在护理干预中,要注重建立分离(转换)性障碍患者的社交支持网络,鼓励他们与家人和朋友沟通,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困惑。
社交支持还可以提供实际帮助,例如陪伴患者进行日常活动,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三、家庭治疗家庭治疗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心理治疗方法,旨在改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并帮助家庭成员共同应对和管理患者的症状。
对于分离(转换)性障碍患者来说,家庭治疗可以帮助家庭成员理解患者的病情,增强家庭支持,提高家庭应对和管理症状的能力。
家庭治疗还可以帮助家庭成员建立积极的沟通方式,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理解和支持,从而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和困惑。
四、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在分离(转换)性障碍的护理干预中也是一种重要的手段。
目前,抗抑郁药和抗焦虑药被广泛用于治疗分离(转换)性障碍患者的情绪和焦虑症状。
在进行药物治疗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药物种类和剂量。
分离转换障碍病人的护理分离转换性障碍的共同特点是部分或完全丧失了对过去的记忆、身份意识,即刻感觉以及身体运动控制四个方面的正常整合;正常情况下,一个人对于选择什么记忆和感觉加以即刻注意在相当程度上是有意识的控制的,对于将要进行的运动也能控制;而在分离性障碍中,这种实施有意识的和选择和控制的能力被认为受了损害,受损的程度每天甚至每个小时都可以不同;分离性障碍病人常对旁人看来十分明显的问题或困难表现出惊人的否认,他们将所能承认的一切问题都归因于分离性症状;临床表现症状具有发作性,发作有利于患者摆脱困境,获益;但本人否认;1、分离性遗忘:主要特点是记忆丧失,通常为重要的近期事件;2、分离性漫游:具有分离性遗忘的所有特征,同时还有离家或离开工作单位表面上有目的的游历,游历期间保留自我照顾能力;3、分离性木僵:病人的行为符合木僵的标准,但检查和询问找不到躯体原因的证据;4、出神与附体障碍:暂时性地同时丧失个人身份感和对周围环境的完全意识;5、分离性运动和感觉障碍:存在着运动丧失或运动功能受妨碍,或感觉丧失常为皮肤感觉;6.分离性运动障碍:常见形式为一个或几个肢体的全部或部分丧失运动能力;7.分离性抽搐8.分离性感觉麻木或感觉丧失主要护理问题1.记忆力丧失由于分离性遗忘引起,表现为近期事件遗忘,通常为部分性或选择性,一般都围绕创伤事件;2.焦虑由于情感障碍引起,表现为困惑,痛苦,以及不同程度的寻求注意;3.漫游由于分离性障碍引起,表现为离家或离开单位的表面上有目的的游历,游历期间保留自我照顾能力,但有明显的遗忘;4.木僵由于分离性障碍引起,表现为自发运动及对声,光,触及外界刺激的反应消失或极度减少;5.定向障碍由于出神与附体障碍引起;护理措施1.精神护理;帮助病人正确认识疾病,使其了解本病是完全能够治愈而不致留下任何残疾;了解发作与病人情感体验的关系,自身性格缺陷的关系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与勇气;2.因病人富有暗示性,在安排病房时应注意与精神症状丰富的病人分开管理,以免受到不良影响,增加症状的丰富性和顽固性;3.配合医生完成治疗措施;由于病人具有高度的暗示性,鼓在施用任何具体治疗和护理措施时,均应把暗示这一因素充分利用;护士必须掌握接触病人的语言技巧,动作,姿势来影响支配病人的意志,造成病人迫切期待治愈的心情;4.发现病人发作前某些症状,如闷闷不乐,强烈情感反应,这时要设法转移病人的注意力,或暂时离开当时的环境以改变心境,防止发作;5.保持治疗环境安静;一切无关人员均勿在场,避免由于家属或周围人的紧张态度及过分关照使其症状加重,造成治疗困难;6.当病人处于瘫痪,木僵和嗜睡状态时,要注意皮肤护理和肢体按摩,谨防发生褥疮,必要时加强饮食护理和个人卫生;7.预防意外事件,常以自杀博得别人同情,或要挟威胁他人以达到自己的目的,结果弄假成真,护理管理上不可忽视;8.观察病情变化,护士必须具有丰富的医学知识,善于观察,分析,判断,为临床提供有力证据,以防误诊;9.教育病人正确对待治病精神因素,注意锻炼和克服自己某些性格改变弱点,以正确态度对待现实工作,改善自己与周围人的关系,正确处理各种不愉快的问题,平时注意合理安排生活,要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睡眠;10.做好周围人如家属,同事,邻居等人的宣教工作,解除对病人的顾虑,改变不正确的态度,正确认识本病,发作时避免围观,造成紧张或过分关系不良气氛引起暗示影响,同时要求关系人解决一些与疾病有关的问题;。
对分离[ 转换] 性障碍患者的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分离[ 转换] 性障碍患者的护理措施。
方法:对我院2011 年6 月~ 2012 年12 月收治的35 例对分离[ 转换] 性障碍患者的护理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经过本院对分离[ 转换] 性障碍患者的精心护理,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极
大的改善,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结论:本院对分离[ 转换] 性障碍患者的护理是
科学有效的。
【关键词】对分离[ 转换] 性障碍精神科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
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6-0179-02以往称为癔病或转换型癔症,一直以来是争议最大的问题,多年来的争论使“癔症”一词具有多种意义,由
于考虑到罹患各种分离与转换障碍的患者具有多种相同的特征,I C D - 10 不再
用“癔症”作为任何障碍的标题,而使用“分离”,这在世界范围内也被认可[1]。
分
离[ 转换]性障碍是在心理因素、暗示或自我暗示作用于易感个体引发的精神障碍。
分离[ 转换] 性障碍的临床表现为分离性遗忘、分离性漫游、分离性木僵、出
神与附体障碍、分离性运动障碍、分离性抽搐( 假性抽搐)、分离性感觉麻木和感
觉丧失、混合性分离[ 转换] 性障碍以及其他分离[ 转换] 性障碍(主要有情绪爆发、蒙咙状态、假性痴呆等)[1]。
选取本院2011 年6 月~ 2012 年12 月收治的35 例
分离[ 转换] 性障碍患者,采取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取得了满意的收效,现总结
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1 年6 月~ 201
2 年12 月收治的分离[ 转换] 性障碍患者35 例,其中男患者25 例,女患者10 例,其年龄范围从30 ~45 岁,平均年龄为37.5 岁。
对分离[ 转换] 性障碍采取的辅助检查为脑电图显示
分离[ 转换] 性障碍[2]。
失明患者。
波在睁眼时抑制,感觉障碍患者的感觉障碍区
被针刺时其。
波的抑制与正常人是相同的,而分离性抽搐、意识障碍或分离性运
动障碍患者一般没有异常的脑电图出现,这些可用来对分离[ 转换] 性障碍的躯体
化症状与器质性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精神科常用量表如明尼苏达多相个性问卷(MMP l )、症状自评量表(SCL - 90) 等对分离[ 转换] 性障碍的诊断有帮助。
1.2 治疗与结果:心理治疗:比较常用的是暗示治疗、催眠治疗、解释性心
理治疗、分析性心理治疗、行为治疗和家庭治疗。
物理治疗:针刺或电兴奋治疗,可给患者以强刺激,配合暗示治疗,效果显著。
药物治疗:根据病情对症选用药物。
如失眠、紧张可用抗焦虑药,情感爆发、蒙咙状态可选用地西泮或抗精神病
药注射[2]。
结果:经本院对分离[ 转换]性障碍患者的精心治疗与护理,35 例患者
病情均得到了极大的好转,护理效果良好。
2 护理措施分离[ 转换] 性障碍患者临床护理很棘手, 常使周围人十分厌烦,而
患者极具暗示性。
因此护士随时调整自身的情感在护理中显得尤为重要。
护士应
对分离[ 转换] 性障碍及相关性格有充分了解,善于运用相关知识,观察、分析,
合理制定护理措施,并有效实施。
护理此类患者常使护士自身感到困扰,因此对
护士的角色调整及护理方法等方面的要求较高,同时善于观察患者、随时把握心
理护理的机会也很重要。
2.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这类患者很会察言观色,护士应该提高警惕,与
患者要保持正确的护患关系,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而对其不合理的要求,应该
使用温和的言语想方设法地予以拒绝,以免导致患者趁机获得“补偿”,而加重病
情的结果。
各班护士之间对待患者态度要一致,不可厚此薄彼,而让患者有机可乘,延长治疗时间或在护理人员之间制造矛盾。
2.2 善于观察患者,了解患者的内心体验:护士在接触患者的过程中,要善
于观察其内心体验,当出现情绪波动时,应设法分散患者注意力、施行放松疗法等,有时可减轻症状或延缓发作。
护士要会自我调整,努力了解患者的情感体验,从而分析其情感变化与症状之间的关系,如此可以利于心理护理的开展,也利于
护患之间关系的调整。
2.3 保证医疗的顺利进行:暗示疗法经常用于分离[ 转换] 性障碍的治疗,护
士首先应对该治疗熟悉掌握,其次治疗前应了解病情和治疗的目的及方法,与医
生沟通。
治疗时,应提供适当的环境,排除一切干扰,与医生密切配合,态度一
致[3]。
治疗后,要注意观察患者的变化,并及时交班,使各班之间能很好地衔接。
2.4 症状的护理:症状的护理针对其表现形式,较为具体。
如对情绪爆发的
患者,护士要冷静、排除周围环境的影响,不训斥、不迁就,正确对待患者;对
躯体障碍患者要恰当给予关心,加强基础护理,注意皮肤情况,不能因其无器质
性改变而忽视;对有抽搐症状的患者,护士要镇静,注意保护性医疗制。
不论针
对何种症状,护士应遵循的原则是:不过分关心,不表示轻视,不表现惊慌失措,避免其他患者围观,以免这些不良因素对患者的暗示作用。
2.5 心理素质锻炼护士自己应具有健康的心态,良好的心理素质,运用适合
患者的方法,纠正患者的性格缺陷,锻炼良好的心理素质,使患者以正确的态度
对待疾病,面对现实。
同时要对家属进行有关疾病知识的宣教,为防止复发打下
基础。
护士随时注意调整自身心态和情绪十分必要[3]。
3 讨论健康指导:对分离[ 转换] 性障碍患者的健康指导要进行疾病相关知识
的教导,帮助患者分析自身人格缺陷和可能存在的现实问题,鼓励患者主动配合
完成治疗,还应帮助其改善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纠正家庭中对患者的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1] 沈渔邨. 精神病学,第5 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69.[2] 王伟勇,翟书涛. 癔症和躯体化障碍.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9,15(5):297.[3] 许秀峰. 人格生活事件和应付方式与神经症症状关系的研究. 中华精神科杂志,1996,29(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