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海绵状血管瘤MR
- 格式:ppt
- 大小:6.25 MB
- 文档页数:22
椎管内硬脊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的MRI影像诊断摘要:目的:观察椎管内硬脊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的MRI影像学结果和特征,对其影像诊断价值进行归纳。
方法:选取2010年-2021年于我院经过病理确诊的椎管内硬脊膜外海绵状血管瘤患者40例,对所有患者均实施MRI平扫及增强检查,记录检查影像学结果,对照病理。
结果:40例椎管内硬脊膜外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中,28例患者发生在上段胸椎背侧硬膜外,原发硬脊膜外、继发椎体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分别为20例、8例;12例患者发生在中段胸椎背侧硬膜外,原发硬脊膜外、继发椎体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分别为9例、3例。
病灶中心偏右25例,病灶中心偏左15例。
病灶上下径较长,两端细尖,延续为正常的硬脊膜,形状与纺锤相似,顺邻近神经根向外侧多椎间孔伪足样蔓延,蛛网膜下腔受到挤压有所变窄,呈现出半环状包绕脊髓形态。
6例患者增强扫描后肿瘤两端硬脊膜强化明显,与瘤体相延续,似脑膜尾征样改变,呈毛笔尖特征。
结论:椎管内硬脊膜外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MRI影像特征明显,结合影像学特征诊断结果,能够为临床肿瘤的诊断、鉴别提供依据。
关键词:硬脊膜外;海绵状血管瘤;MRI在临床中,椎管内硬脊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的发生率偏低[1]。
该血管瘤结合病变纵向位置,可将其分为多种类型。
比如,硬脊膜外形、髓内型等。
其中,髓内型海绵状血管瘤的发生率要高于硬脊膜外型。
在临床疾病诊断中,结合科学的影像学诊断特征,为疾病的确诊提供依据是尤为必要的。
椎管内硬脊膜外海绵状血管瘤,与其他占位性病变的影像学特征表现具有相似性[2]。
此种现象,提高了临床诊断的难度。
为进一步明确椎管内硬脊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的MRI影像诊断结果,总结该血管瘤影像学特征,展开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2021年于我院经过病理确诊的椎管内硬脊膜外海绵状血管瘤患者40例,将其纳入到试验中作为对象展开探讨。
其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最低38岁,年龄最高72岁,年龄均值(55.42±3.69)岁。
婴儿脊椎血管瘤的片子什么样的,治疗方法婴儿脊椎血管瘤是一种罕见的血管肿瘤,在婴幼儿中较为常见。
它通常是在儿童出生后几周或几个月内出现的。
本文将介绍婴儿脊椎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治疗方法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
一、影像学表现在影像学方面,脊椎血管瘤通常是采用MRI检查来诊断的。
MRI能够提供更为详细的脊柱解剖结构信息,并且对于脊髓、神经损伤等情况也能更好地进行诊断。
一般来说,MRI检查可以根据信号强度将脊柱血管瘤分为两类:1.灰质型(T1短T2短):这种类型的瘤体通常呈低信号,因为它主要由组织干细胞、稀疏的成纤维细胞和含有溶酶体的巨噬细胞所组成。
此外,该型瘤体一般易于切除,因为它通常不与周围组织粘连。
2.非灰质型(T1长T2长):这种类型的瘤体有时候被称为富血供型。
这是因为该瘤体富含丛集状血管组织,内有充血的红细胞。
因此,在MRI上常常呈现为高信号。
此外,该型脊椎血管瘤通常难以切除,因为它往往与周围的血管和神经粘连在一起,比较困难。
二、治疗方法1.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婴儿脊椎血管瘤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
手术目的是将瘤体切除,恢复神经功能和脊柱稳定性。
在手术前,医生需要评估瘤体的位置、大小、形状和周围组织的情况,以决定最佳的手术方式。
手术通常采用后路微熏麻或全麻进行,手术期间需要密切监测心肺功能等重要指标。
2.肿瘤局放治疗肿瘤局放治疗是一种较少采用的治疗方法。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那些不能进行手术和不适合经皮介入治疗的患者。
肿瘤局放治疗的原理是利用高能放射线杀死癌细胞。
需要注意的是,肿瘤局放治疗会对正常组织造成损伤,副作用较大。
因此,在选择治疗方法时需要谨慎考虑。
3.经皮介入治疗经皮介入治疗是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穿刺注射射频电极、甲醛等物质达到控制瘤体生长的目的。
相比于手术和肿瘤局放治疗,经皮介入治疗副作用较小,恢复时间较短。
但是,这种方法适用范围有限,主要适用于较小的瘤体。
对于较大的瘤体,经皮介入治疗效果可能不佳。
CT和MRI在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的临床效果分析发表时间:2016-09-01T13:40:40.337Z 来源:《航空军医》2016年第14期作者:周建俊[导读] 对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方法进行研究,分析CT和MRI在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的临床效果。
陕西省咸阳市乾县人民医院放射科 713300【摘要】目的:对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方法进行研究,分析CT和MRI在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09年2月~2016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患者2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例。
实验组采用CT检查,对照组采用MRI检查,对患者病变部位、形态、大小及周围情况进行分析,观察CT和MRI在平扫或增强时的表现。
结果:13例呈哑铃、葫芦状,7例呈圆形。
20例病灶无钙化、囊变。
CT平扫13例均匀或稍高密度,7例不均匀高密度。
MRI平扫8例脑灰质信号,4例疑似脑灰质信号,8例不均匀高信号。
结论: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含有明显的CT、MRI表现特征,采用CT和MRI诊断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临床效果非常显著。
【关键词】CT检查;MRI检查;CHCS;诊断效果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英文简称CHCS,属于海绵窦肿瘤类非常见病。
在临床上,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在术前的诊断失误率相对较大,鞍旁脑膜瘤、垂体瘤与神经鞘瘤的主要特征尚未被人们完全掌握。
因为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确实具有明显的CT、MRI表现特征,应用CT、MRI诊断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具有重要意义,所以笔者选取2009年2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20例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患者进行CT检查与MRI检查,分析CT、MRI诊断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2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20例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MRI诊断脊柱血管瘤发生率分析发表时间:2016-01-19T10:18:24.500Z 来源:《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5年第6期供稿作者:朱龙刘署敏李刚李松[导读] 河北省安国市医院脊柱血管瘤是一种较常见的脊柱病变,VH的发生率在女性群体中较高,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好发部位顺序依次为腰椎、胸椎、颈椎。
(河北省安国市医院 071200)【摘要】目的:探讨临床工作中发现的脊柱血管瘤(VH)的发生率。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2月至2015年3月期间于我院进行脊柱MRI检查的全部2424例患者的MRI影像学资料和临床资料,常规进行标准冠状面、矢状面T1WI和T2WI序列扫描,统计分析脊柱血管瘤的发生率。
结果:2400例(24例因运动伪影排除)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032(43%)名,女性患者1368(57%)名,年龄15~76(中位年龄43)岁。
有624例(26%)患者发现有VH,其中女性患者为443例(18.45%),男性患者为(7.55%)。
VH的发生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VH 患者中70岁以上者占46.95%(293例);单发病例中,腰椎为最常见的脊柱节段(193例,30.93%),胸椎为149例(23.88%),颈椎为31例(4.97%),其余251例为多发病例(40.22%);多发病例中,累及椎体数为2~8个。
结论:脊柱血管瘤是一种较常见的脊柱病变,VH的发生率在女性群体中较高,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好发部位顺序依次为腰椎、胸椎、颈椎。
【关键词】脊柱血管瘤;磁共振成像;发生率【中图分类号】R738 【文献标识码】A 本研究以MRI为检查手段,拟探讨VH的发生率,为VH的三级预防提供流行病学支持。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06年12月至2015年3月期间于我院进行脊柱MRI检查的全部2424例患者的MRI影像学资料和临床资料,24例因MRI成像质量不佳而被排除在外,成像质量差的原因主要为运动伪影。
中国临床新医学201/年'月第11卷第5期•459*博硕论坛•论著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MRI影像表现谷礫,滕艳华,姜文平,郭英瑜,于清太作者单位!13/000松原,吉林油田总医院核磁科作者简介:谷谦(1981-),女,医学硕士,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医学影像学。
E-mail:15681248@[摘要]目的探讨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表现,分析磁共振成像(M R I)在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〇〇9$1 ~ 2017-01该院收治的12例经手术证实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M R I表现。
结果12例患者T I W I呈等及略低信号,T2W 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全部呈明显强化,病灶呈哑铃状,边界清晰,颈内动脉受包绕,邻近脑组织受压,未出现水肿信号。
结论M R I在诊断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磁共振成像[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 -3806(2018)05 -0459 -03doi:10.3969/j. issn. 1674 -3806.2018.05.14MRI diagnosis of cavernous hemangiomas incavernous sinusDepartment of Magnetic Resonance,Jilin Oilfield Hospital,Songyuan 138000,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maging features of cavernous hemangiomas in cavernous sinus,and to analyze t he value of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 R I)in diagnosis of cavernous hemangiomas in cavernoussinus. Methods M R I findings of 12 patients with cavernous hemangiomas in cavernous sinus who were operated on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09 to January 2017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In the showed equal and slightly low signal,and T2W I showed high signal. The results of enhanced scan showed obvious hancement ,lesions in dumbbell shape with clear boundary,internal carotid artery wrapped,adjacent brain t compression,and no edema signals. Conclusion M R I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iagnosis of cavernous hemangiomas in the cavernous sinus.[Key words]Cavernous sinus;Cavernous hemangiomas;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 R I)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是颅内脑外型海绵状血管 瘤,发病率低,临床少见,术前误诊率高,易导致术中 难以控制的大出血,危及患者生命,术前进行准确的 诊断非常重要[1]。
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MRI诊断
佘德君
Ø髓内肿瘤(15%):受累的脊髓增粗;两侧的蛛网膜下腔受压变窄
Ø髓外硬膜下肿瘤(60%):患侧蛛网膜下腔变宽-杯口征;脊髓受压变Ø硬膜外肿瘤(25%)
髓外硬膜下
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
ØMRI表现
渐进性明显均匀强化
钳状
无骨质破坏
渐进性强化
钳状包绕
椎体受压
椎管海绵状血管瘤,椎体海绵状血管瘤
椎管内海绵状血管瘤Ø鉴别诊断
淋巴瘤
•(胸1-5椎管内肿物活检标本)小细胞恶性肿瘤。
肿瘤细胞幼稚,细胞核不规则,胞浆稀少,免疫组化染色CD79a和CD34阳性,CD20和TDT散在个别细胞阳性(考虑治疗后改变),考虑恶性非
霍奇金B细胞性淋巴瘤(B淋巴母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瘤可能)
转移癌
(腰椎肿瘤)送检组织镜下于骨组织中查见腺样结构伴腔内甲状腺滤泡样胶质形成,结合形态学及免疫组化结果,符合转移性甲状腺癌,滤泡癌。
神经鞘瘤
硬膜外神经鞘瘤。
海绵状血管瘤常规MRI和SWI影像对比分析张云平;罗军德【摘要】目的对比分析海绵状血管瘤(CCM)常规MRI和磁敏感加权成像(SWI)的影像学特点,提高对CCM的影像学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8月~2012年8月我院诊断的CCM患者23例病例资料,采用Siemens Tim Tro3.0T超导磁共振系统进行扫描,分别从CCM的形态学表现、CCM出血表现及钙化方面,对比分析MRI和SWI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23例中,常规MRI发现病灶22个,表现为"桑葚"状或"爆米花"样高、低混杂信号;发现钙化灶5个,出血灶13个.SWI发现病灶60个,其中钙化灶28个,出血灶32个,35个表现为完全低信号,47个可见"铁环征",此外SWI还能显示CCM另一特征:周围引流小静脉.结论常规MRI+SWI是诊断CCM首选方法,能较好地反映其病理学特点,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有力依据.【期刊名称】《西南国防医药》【年(卷),期】2014(024)001【总页数】3页(P56-58)【关键词】海绵状血管瘤;磁共振成像;磁敏感加权成像;钙化【作者】张云平;罗军德【作者单位】661600,云南,开远,解放军59医院医学影像科;661600,云南,开远,解放军59医院医学影像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81海绵状血管瘤(CCM)是一种相对常见的脑部先天性血管畸形,以钙化、反复微出血为特征,发生率仅次于脑动静脉畸形(AVM)。
CCM的诊断并不困难,但是何种检查方法能更好地显示CCM的病理学特点,作出准确的诊断,且判断其大小、数目、是否合并其他畸形等,是临床医生面临的问题[1]。
然而常规MRI容易漏诊,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是一种利用不同组织间磁敏感性的差异产生图像对比的新技术,它对血液代谢物、静脉结构及铁质沉积的显示非常敏感,对比二者优劣势,可提高对CCM影像学认识,为临床提供诊断依据。
脊柱单纯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MRI征象分析潘献伟; 林永强【期刊名称】《《中国CT和MRI杂志》》【年(卷),期】2016(014)012【总页数】3页(P44-46)【关键词】海绵状血管瘤; 磁共振成像; 硬膜外【作者】潘献伟; 林永强【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放射科广东佛山 528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4; R445.2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hemangiomas,CHs)是中枢神经系统较常见的血管异常,多发生于大脑皮层、小脑及脊髓实质内,约占脊椎血管畸形的5~12%[1],而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较少见,大部分椎管内海绵状血管瘤继发于椎骨海绵状血管瘤,而无椎骨病变的PSECHs则更少见,约占所有硬膜外肿瘤或肿瘤样病变的4%[2],现将我院2008~2014年间经MRI检查并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PSECHs进行MRI征象分析,旨在提高对该类少见病变的诊断水平。
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8例,男5例,女3例;年龄20~72岁,平均51岁;病程1天至1年,平均0.19年;余具体临床资料见表1。
1.2 检查方法 8例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采用Siemens Avanto 1.5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采用表面线圈,仰卧位头先进检查。
主要扫描序列及参数为:TSE矢状位、横轴位、冠状位T2WI及压脂T2WI(TR3800.0ms,TE108.0ms);SE矢状位、横轴位、冠状位T1WI平扫及增强扫描(TR580.0ms,TE10.0ms),层厚3.0~6.0mm,FOV320×320~360×360mm。
增强扫描经肘静脉注射对比剂(GDDTPA),剂量为1~2mmol/Kg体重。
MRI表现(表2),8例PSECHs均显示硬膜外征象,即肿块与脊髓之间见稍低信号线状硬膜影,病变侧蛛网膜下腔受压变窄,部分病灶突入相邻椎间孔。
7例病灶位于胸段或颈胸、胸腰交界段,1例位于腰段。
INC 国际神经外科医生集团,致力于中外神经外科技术的交流、合作、促进和提高,同时针对高端人群及疑难手术病例,提供更好的诊疗和手术方案。
脑干脊髓血管畸形之脊髓海绵状血管瘤解读根据类型和脊髓损伤机制的不同,脊动静脉畸形患者的临床表现有潜伏性、亚急性和急性发作等。
在治疗前应该慎重考虑疾病的自然史与治疗的风险和收益。
然而,与其他需要治疗的少见病种一样,对脊血管畸形的自然史的认识是通过回顾性研究获得的,但一些因素又影响了先前资料的价值。
如果脊血管畸形被认为是先天性疾患时,那么我们就需要知道它的自然史。
在过去的20年里,我们对脊髓动静脉畸形的认识和治疗有了很大提高,对解剖和病理生理的深入研究使得治疗更加安全和有效。
现在普遍认为脊髓血管畸形不是单一病种,而是有多种不同的生物学类型,依据流行病学、解剖、病理生理、产生机制、临床表现和预后的特点将脊血管畸形分成四大类型:硬脊膜动静脉瘘(AVFs)、脊动静脉畸形、髓周(软膜)动静脉瘘和海编状血管瘤(表142-1)。
虽然不同的病理生理过程提示不同的病变类型和部位,但确切诊断还是依赖于影像学检查。
进行治疗以前应该考虑如下问题:(1)血管畸形的类型;(2)患者年龄、身体状况及相关疾病;(3)病变的解剖结构、相关的供血动脉和脊髓的血供;(4)将要采取的治疗的利与弊。
多数脊髓海绵状血管瘤是在反复多次小量出血和神经胶质增生导致的脊髓病损之后才被诊断,通常需要手术治疗。
位于脊髓背侧的病灶,切开一点脊髓就能看见(一般通过软膜上的蓝灰色部分进行定位),不需要对脊髓进行过多的操作,手术造成额外的神经损伤风险较低,比腹侧病灶的预后好。
切除海绵状血管瘤的技术与切除髓内良性肿瘤相似,但有些部位海绵状血管瘤与周围的脊髓粘连较紧。
由于术中残留的海绵状血管瘤会导致再出血和脊髓病损),所以必须争取完全切除,关闭之前应该仔细检查瘤床。
与硬脊膜动静脉瘘和硬膜内动静脉畸形一样,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效果主要取决于患者术前的神经功能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