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孝通先生的地方志情怀
- 格式:pdf
- 大小:268.14 KB
- 文档页数:3
每一个人都是人类历史的组成部分,衬映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成败。
但个人是否具有自觉和反思精神,尤其是能否有意识地对自己生活的时代做理性的思考和记录,只有极少数称之为大师的人才能做到。
费孝通先生无疑是我们这个时代罕有的大师之一,他被人们称作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为后人留下了七百余万字的作品,也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当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的20卷《费孝通全集》面世的时候,让我们感觉到一种特殊的厚重和意义。
出生于1910年的费孝通,自称算是前清遗民,生长在书香门第,从小受到良好的正规学校教育,又幸运地师从吴文澡、史绿国、马林诺斯基等国内外著名学者,饱喝洋墨水却一头扎进“乡土中国”,毕生“行行重行行”,探索“认识中国从而改变中国”的路径,当过国家领导人却始终自认为“老来依然一书生”。
在他的思想中,不仅有中国传统文化所打下的深深烙印,更有西方学术的精华熏陶,更能够看到一代大家的严谨风范和崇高的爱国情怀。
“脚踏实地、胸怀全局、志在富民、皓首不移”,既是费孝通一生学术追求的自我概括,也是费孝通学术思想的高度总结,始终围绕中国现实问题“出主意、想办法、做好事、做实事”。
他回顾自己的人生,算是死过三次的人:第一次是在大瑶山误入虎阱,第二次是在昆明面对国民党特务的暗杀,第三次是“文革”期间想过自杀。
他有过两次传奇的爱情经历,20年的压抑与沉默,70年的学术生涯,有着如此丰富曲折的人生经历而又忧国忧民,笔耕不辍,他的人生值得阅读,他的思想保存着一个时代的记忆和智慧。
回顾费孝通的人生经历,正如他自己总结的那样经历了中国近百年来的“三级二跳”历程,即伴随中国社会从农业社会走向初步的工业社会,当工业社会尚未完全形成又很快进入了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后工业化时代,经历了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一跳,接着又是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一跳。
费孝通和他们那一代的许多优秀青年一样,大学是从医预科转到社会科学,试图从医治个人转变为医治整个社会。
写作星球·研学
□马锐涵
一阵柔和的风拂过面颊,老师带着我们一群小记者来到了费孝通江村纪念馆参观。
刚进大门,就看到池塘里挨挨挤挤的荷叶随着柔和的微风翩翩起舞。
走进费孝通江村纪念馆,通过姚爷爷的详细讲解,我了解到费老竟在10年间26次来到江村,其原因是费老和他的姐姐费达生关系很好,他姐姐就在江村进行桑蚕养殖,他很支持姐姐的工作。
回望费老的一生,他的学习、工作、学术和生命深深扎根在祖国大地,将劳动、生命和乡土结合在一起,彰显着深厚的乡土情怀。
费老志在富民。
原本的他在学医,但后来发现穷人的数量比病人的数量要多得多,学医根本解决不了问题,于是他转科了,他去了燕京大学学习这两门学科。
在自己不断的努力下,他成为了社会学和人类学领域的著名学者之一,为国民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
费老的成就为何如此之大?
工作人员的一句回答让我记忆深刻:“费老志在富民,脚踏实地,心怀全局,皓首不移。
”
终于,寻梦时间到了,老师让我们说出自己梦的翅膀——理想,并按照它指引的路线飞到属于你自己的天空。
一位同学说:“我要成为宇航员,在月球上散步,寻访嫦娥玉兔,看看月球上的美景。
还有人说:“我要当一名教导有方的老师,用自己的力量去照亮别人,帮助别人。
”终于到我了,我的心情既激动又有点小紧张:“我想成为一名生物学家,与自然亲密接触,呼吸清新的空气。
”本以为会迎来哄堂大笑,却听到一阵热烈的掌声,原来,有梦想就很了不起。
活到老,学到老,在榜样身上找到自己前行的力量,也许这就是此次研学的意义。
64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游费孝通江村纪念馆有感
王诗语
天空下着蒙蒙细雨,一群欢快的小记者开启了本学期第一期户外采风活动——参观费孝通江村纪念馆。
我们了解到费孝通爷爷是我们地地道道的吴江人,他早年就树立了“志在富民”的理想,利用一切机会接触社会变革的实际,为推动社会变革、为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费孝通爷爷还是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他是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参观结束后,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费孝通爷爷提出的“活到老,学到老,力求不断更新自己的精神面貌,不做社会前进的绊脚石”的精神。
这让我想起了发生在我自己身上的一件事情。
一个周五晚上,我正坐在书房无精打采地做作业。
“咚、咚”妈妈敲门进来叮嘱我复习英语第四单元。
我满脸的不情愿,心里烦躁不安,心想:昨天不是刚复习过了吗,怎么又要复习?我心烦意乱地拿出书来草草胡乱复习一通。
一会儿,妈妈便出题考察我的复习效果。
我顿时惊慌失措、抓耳挠腮,就是做不出来,连拿笔的手都开始颤抖了。
“没复习好,对吗?还记得你放学回来跟妈妈分享的关于费孝通爷爷的那句话吗?”“活到老,学到老,力求不断更新自己的精神面貌,不做社会前进的绊脚石。
”老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我这小孩呢!我惭愧地重新拿起书本,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复习后,再做起题来就轻松多了。
通过费孝通爷爷的这一句话,让我懂得了学习不能骄傲自满,要不断学习,力求不断地更新自己。
费孝通“志在富民”思想及其对农村社会工作者的启示
张明;孟明娟
【期刊名称】《社会工作》
【年(卷),期】2011(000)018
【摘要】费孝通先生是享誉海内外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和社会活动家,我国现代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创始人。
他毕生的追求就是"志在富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富民思想具体的内涵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发展,但核心内容就是通过对中国农村的深入研究,探求中国式的富民之路。
费孝通先生不仅为推动城乡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同时他的治学精神和科研方法也为当代农村社会工作者带来了丰富的理论支持和深刻的启迪。
本文拟就费孝通的"志在富民"思想及其对农村社会工作者的启示作简要阐述。
【总页数】4页(P30-33)
【作者】张明;孟明娟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社会与发展研究所,江苏苏州21512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6
【相关文献】
1.志在富民:费孝通教授农村社会调查研究的实践
2.从"志在富民"到"文化自觉":费孝通先生晚年的思想转向
3.费孝通先生“志在富民”思想与当代中国的脱贫攻坚
4.
志在富民与农村研究——纪念费孝通诞辰96周年5.“志在富民”的思想谱系——费孝通有关理想社会及其实践价值的线索追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费孝通:从实求和志在富民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作为我国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和社会活动家,费孝通先生为我国当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进行了开拓性努力,他留下的700余万字作品是一个时代的宝贵记忆。
本文作者将费孝通一生的学术经历概括为:“从实求知看世界,三级两跳论中国,差序格局说乡土,多元一体求认同,志在富民是心愿,城乡边区重行行,文化自觉强九州,和而不同安天下。
”费孝通的学术研究,始终贯穿着他所倡导的“从实求知”精神和“志在富民”的抱负,很好地解决了理论和实际、学术和应用、高深和普及的关系。
他的学问对国家有贡献、对人民有关怀,对社会有用处、对学术有意义,为后辈树立了为学为人的标杆。
费孝通:从实求和志在富民费孝通(1910—2005),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和清华大学研究院。
1936年至1938年留学英国,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接受马凌诺斯基教授的指导,专攻社会人类学。
回国后,他一直从事社会学、社会人类学和民族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费孝通对我国少数民族的状况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他写的《江村经济》(即《中国农民的生活》)、《乡土中国》,是第一次将社会人类学的方法用于研究现代农村的著作,深受社会学界、人类学界的好评。
曾任第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名誉主席。
1987年到1990年,我有幸跟随费孝通先生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攻读博士学位,专业方向是边区开发。
在从事民族研究的近三十年历程中,我对恩师的民族研究思想亦步亦趋,也总陷于一城一地的局部领悟状态。
蓦然回首,我才发现,费孝通先生从来不是孤立地研究民族问题,他从“民族”这种常见的文化现象入手,或者说以此为线索,不断推进对人类文化的认识,其终极目的是研究如何让社会更美好。
费孝通先生的人文精神一、知识分子的人文情怀先生是一位特别有人文情怀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民族学家。
他在探讨问题时非常理性,但在他心里和文字背后却充满了对社会底层、弱势群体、边缘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人民深深的同情和人文关怀。
他总是在思考,怎样能够协助他们改变穷困、落后的面貌和命运,走上现代化之路,他总是怀有这样一种目的和期许。
他表达感情真挚、动人。
不管是对家乡的人们,还是对少数民族同胞,他发自内心地尊重、协助他们,希望利用国家和社会的力量以及少数民族自身的力量来改变贫困和落后面貌。
在他那里,没有大汉族主义。
我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所工作之后,对这点体会特别深。
先生是在沿海地区长大的,肯定受到国家主义、国家认同、现代国家建构等思想的影响,在《乡土重建》这部著作中,他并不是简单地将改造农民,改造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文化当作一个政治口号或逻辑推理结论,不主张靠强制的、外在的力量,而是更多地给他们希望和方向、引导和支持,这是他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有人文关怀的人类学家和社会工作者的深层理念和情怀。
这种思想和意识源于他早期对机器工业革命的问题的学习和理解。
先生曾翻译过《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一书,那时他对于理性化、科学化很警惕。
当然,后来先生的思想发生了转变,他还是希望广大民族地区、农村地区实现现代化,但这不应是强加在他们身上的,而是他们发自内心愿意的。
他很重视方式、方法,要让老百姓乐于接受。
二、天下观点和世界视野先生在很多方面是以天下为家的,他有胸怀天下的整体世界观,没有把自己的小家看得那么重。
他能超越于小环境—他的家乡人民、他的调查对象,他考虑的问题是具有规律性和全局性的大问题。
比如他指出,用市场经济、价格机制来促动农民进入市场,促动沿海地区按照市场规律办事。
他在“京九线串糖葫芦”的那篇文章中提出,京九线一面连着浙东地区,一面连着市场经济,它往哪方面走要看它怎么选择。
其实,从中能够看出他的取向。
他到了民族地区,总结出了很多方案、模式,其实他更多地看到民族地区自我发展的力量,但这种自我发展需要外力推动,他将这种外力视为当地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而不是替代品。
在他80岁生日那天,仃人问他一生中最有意义的是什么,他说j基在富民。
他的学术是为人民服务的学术.他说:“我所知道的是真正的学术,是有用的知识,学术可以做装饰品.也可以做食粮的。
”他“反对为研究而研究,为理论而理论,为定量而定量”。
——记费孝通费孝通f1910年11月2日一2005年4月24日),祖籍江苏吴江,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
受过正规西方教育的费孝通对中国农民怀有深厚的感情。
为中国农民找~条出路,成为费孝通研述一生的大课题。
他研究中国的穷人主要是农民,如何摆脱贫困走向富裕之路。
他关心中国农村和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关心农产品流通和农民增收问题,为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身体力行去调查农村的现状是费孝通经常做的事情,他三访温州、三访民权、四访贵州、五上瑶山、六访河南、七访山东、八访甘肃、次回访家乡江村,被很多人熟知。
晚年的费孝通丝毫没有停歇,东奔西走,几乎踏遍了中国乡土。
在他病倒住进医院的2003年,即使93岁高龄,他仍然第八次来到了定两县。
看到当地农民的生活比上次来时好多了,不再以土豆为日常生活的主食时,他说:“我可以不再来了在这些马不停蹄的考察中,费孝通提出了苏南模式、珠江模式、温州模式等各具特色的地区发展模式,在研究个个以当地传统为基础的地区性农村发展模式基础上,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他又提出了区域发展的构想,包括黄河上游、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长江经济带、珠江三角洲等影响重大的区域发展问题。
如今,费孝通先生辞世已有三年多。
我们回头去看日寸,会发现,三次吴县考察,正折射出这位世纪老人与中国以潮撅霪熬魏穰孵黪舔越攀瓣辫及中国乡村近一个世纪休戚与共的关系。
《江村经济》的诞生“江村”在江苏吴江,本名开弦弓村。
开弦弓,太湖东岸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村庄。
村边一条清河弯弯的像一张拉紧了弦的弓,村子由此得名。
开弦弓村的一切从1936年改变。
费孝通读后感最近读了费孝通先生的作品,感触颇深呐!费孝通先生的文字,就像是一位亲切的长辈,用平和而深邃的目光审视着社会,讲述着那些关于乡土、关于人情的故事。
他的观察细致入微,分析深入浅出,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烟火气的时代和地方。
在他的书中,我看到了一幅幅生动的乡村画卷。
那些在田间劳作的农民,他们的汗水滴落在土地上,孕育出希望的种子;那些在村头巷尾闲聊的老人,他们的话语中饱含着岁月的智慧和生活的哲理。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他对于乡村人际关系的描写。
在乡村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紧密而复杂。
比如说,一家盖房子,左邻右舍都会主动过来帮忙。
大家齐心协力,搬砖的搬砖,和泥的和泥,那种热闹的场景,真的让人心里暖暖的。
而且,这种帮忙可不是为了报酬,纯粹就是邻里之间的情分。
等到别人家有事儿的时候,之前被帮助的那家也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
这种你来我往的互助,形成了乡村独特的人际网络。
还有乡村的集市,那也是个特别有意思的地方。
每到赶集的日子,十里八村的人都会汇聚到一起。
卖菜的、卖肉的、卖各种小玩意儿的,摊位一个挨着一个,吆喝声此起彼伏。
大人们在摊位前讨价还价,孩子们则在人群中穿梭,眼睛盯着那些诱人的小吃和玩具。
我仿佛能看到那热闹的场景中,升腾起的烟火,闻到那混杂着各种味道的气息。
费孝通先生还提到了乡村的传统习俗和文化。
像是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挂灯笼,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
长辈们会给孩子们发红包,祝福他们新的一年健康成长。
还有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中秋节赏月、吃月饼。
这些习俗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传承,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祖先的敬仰。
读着费孝通先生的书,我不禁想起了自己小时候在农村的经历。
那时候,我跟着爷爷奶奶住在乡下。
每天清晨,都是在公鸡的打鸣声中醒来。
一出门,就能看到绿油油的稻田,还有在田埂上吃草的老牛。
夏天的时候,最喜欢和小伙伴们一起去河里捉鱼。
河水清澈见底,能看到小鱼小虾在水底游来游去。
此心安处是吾乡作者:卢建玮来源:《语文周报·教研版》2020年第07期在《乡土中国》首篇《乡土本色》中,作者费孝通先生开宗明义: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先生所言的中国社会的基层,是“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
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他说用得好,因为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泥土。
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大多数的人是必须拖泥带水下田讨生活的人,种地是最普遍的谋生办法。
务农子弟即便从老家迁到别处去,也都很忠实地守着直接向土里讨生活的传统。
譬如,从中原迁去最适宜放牧的草原上,依旧锄地播种,一家圈出小小的一方地,种植起来。
“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
”土是农人的命根。
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因为不流动,中国乡村人口像是附着在土上,不太有变动。
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的,而从农业本身看,耕种活动里分工的程度很浅,无须群居,聚居是出于农业本身以外的原因。
费孝通认为,这些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是每家所耕地的面积小,所以聚在一起,住宅和农场不会距离得过分远。
而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有屋檐相接的邻舍。
这是他们早年拓殖时代,人少地多的结果,同时也保持了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
二是因为水利的需要。
需要水利的地方,有合作的需要,在一起住,合作起来比较方便。
三是为了安全。
人多了容易保卫。
四是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下,兄弟分别继承祖上的遗业,使人口在一个地方一代一代地積起来,成为相当大的村落。
基于此,中国乡土社会的单位是村落,又因为少流动,村落之间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因此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
在地方性的限制下形成了生于斯、长于斯,终老是乡的社会。
人与人的关系上也具有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
费孝通读后感最近读了费孝通先生的著作,真的是让我感慨颇多。
费孝通先生通过深入的实地研究和敏锐的观察,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生动而真实的社会画卷。
在他的文字中,我仿佛能看到那些乡村的炊烟袅袅,听到邻里之间的家长里短,感受到人们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就拿他所描述的乡村社会结构来说吧。
以前我一直觉得乡村生活简单、纯朴,大家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没什么特别复杂的。
但费孝通先生让我看到了乡村里那看似简单却又极其微妙的人际关系和社会规则。
比如,在农忙时节,谁家要是人手不够,邻里之间不用招呼就会主动过来帮忙。
这帮忙可不是简单的搭把手,这里面有讲究。
帮忙的人不会敷衍了事,而是尽心尽力,因为他们知道今天自己帮了别人,明天自己有难处的时候,别人也会同样伸出援手。
这就是乡村里一种不成文但大家都心照不宣的互助规则。
还有乡村里的家族观念,那也是根深蒂固的。
一大家子住在一起,长辈有着绝对的权威,晚辈们都得恭恭敬敬。
过年过节的时候,祭祀祖先那可是大事,全家老小都得参与,那庄重的氛围让人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家族里要是出了什么纠纷,往往不是靠法律来解决,而是由族里德高望重的长辈来评判调解。
这种方式在我们现代人看来可能有点不可思议,但在那个特定的环境里,却能有效地维持着家族的和睦与稳定。
再说乡村的婚姻制度,也和我们想象的不太一样。
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在那里还是起着很大的作用。
年轻人自己的意愿往往要让位于家族的利益和传统的观念。
有时候,两个年轻人在结婚之前甚至都没怎么见过面,就被硬生生地凑到了一起。
可神奇的是,他们中的很多人也能在婚后慢慢培养出感情,相濡以沫地过一辈子。
这让我不禁思考,爱情和婚姻到底是靠激情和浪漫维系,还是在平淡的生活中相互包容、相互扶持才更长久?费孝通先生笔下的乡村经济也让我大开眼界。
农民们辛辛苦苦在土地上劳作,一年到头就盼着能有个好收成。
可有时候天灾人祸,一场洪水或者一场旱灾,就能让所有的希望化为泡影。
即便风调雨顺,农产品的价格也往往被压得很低,农民们的收入微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