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三章 古诗鉴赏 专题三 考点综合提升练(二)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68 MB
- 文档页数:19
(人教通用)高考语文考前三个月第一部分第3章古诗鉴赏题点训练一分析概括古诗的思想感情(人教通用)高考语文考前三个月第一部分第3章古诗鉴赏题点训练一分析概括古诗的思想感情分析概括古诗的思想感情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因而是二轮复习的重中之重。
如何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呢?一是强化审题答题规范训练,强化分析概括思想感情的方法训练;二是学会分析概括景中情、物中情、典中情。
如何审准题、答好题?自主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吴锡畴①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
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
一窗草逆濂溪老②,五亩园私涑水翁③。
无赋招魂成独啸,且排春句答春工。
注①吴锡畴:南宋末年诗人,死后第三年南宋灭亡。
②濂溪老:即周敦颐,他晚年定居于庐山,世称“濂溪先生〞。
③涑水翁:指司马光,他是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幽情〞在诗中包含哪两种情感。
答:答案一是伤春之情.诗人直言“韶光〞匆匆,直写“落花〞随“风〞飘荡,感叹春光流逝。
二是忧国之情。
诗人借感叹“落花〞之春,“韶光〞已逝,隐喻南宋朝廷风雨飘摇,运势不再,暗中表达忧国之痛。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解答此题时,一要注意抓住诗歌中表达思想感情的关键词;二要注意分析景物描写表现出来的感情色彩;三要注意揣摩与人物有关的事及人物的言谈举止,借此判断人物的感情。
诗人在诗中感叹“韶光〞“匆匆〞而去,“落花〞在“风〞中飘荡,写出了诗人对春光流逝的伤感;再结合注释①的内容,可知诗中还有对朝廷风雨飘摇、国势衰弱的伤痛。
赏析这首诗的开头,诗人直抒胸臆.他感叹韶光过得太快,内心有一种郁结隐密之情难以倾诉。
这“幽情〞究竟是什么?从表面看,似是伤春;从全诗看,则暗含着忧国伤时的隐痛.颔联紧承首联之意,写诗人在春景中的所见所感。
上句写眼前景,下句抒胸中情。
燕子在寒食节的雨中飞来飞去,衔泥筑巢,引起诗人无限感慨:燕子现时虽未成家,但终有成窝安家之日,而宋朝大势已去,无法挽回.人在落花时节如“中酒〞一样昏昏沉沉,黯然伤情。
【金版教程】2016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二板块 2.9.3古代诗歌鉴赏专项提升训练(含解析)1.[2014·南昌高三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画堂春秦观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
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撚[注]花枝。
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注:撚(niǎn):持取,捻弄。
“凭栏手撚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答本题一是要找准描写手法,二是要说明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答案这两句词主要的描写手法是:细节描写。
(答动作描写也可。
)用“撚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
2.[2014·福建永定质检]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下曲六首(其一)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①,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②。
注:①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多为伤春悲离之辞。
②楼兰:西汉时楼兰的一个国王,曾屡次派人拦杀前往西域的汉使,后被大将军霍光派人用计杀掉。
请任选一联或一个角度,谈谈本诗在语言或表达技巧上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的题干设置了一个二选一的角度,其中对表达技巧的赏析成了一个比较重要的点。
考点二鉴赏诗歌的语言——释意赏法,欣赏“炼字”“炼句”艺术Ⅰ如何欣赏“炼字”艺术一、熟知“炼字”类型(一)赏实字1.聚焦动词(2014·大纲全国)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刘长卿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鉴赏全诗围绕着题目中的“寻”字,逐渐展开。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开头两句就突出一个“寻”字来,顺着莓苔履痕,一路寻来。
语言浅淡质朴,似乎无须赘言:那人迹罕至的清幽山径,正是常道士出入往来之地,这里没有人间喧嚣。
满路莓苔上的履痕屐齿给来访者带来希望和猜想:幽人不远,晤面在即;否则就是其人出晤,相会须费些周折。
颔联写由顺其路而始入其居境。
两句写景平列,用意侧重“闭门”寻人不遇。
“白云依静渚”,为远望。
白云絮絮,缭绕小渚。
“依”字有意趣。
缘溪而至其岩扉,近看则“春草闭闲门”,蓬门长闭,碧草当门,道士不在寓所。
如果说一路莓苔给人幽静的印象,那么这里的白云、芳草、静渚、闲门则充满静穆淡逸的氛围。
渚是“静”的,白云、芳草也是静静的。
门“闲”,不遇之人,来访者不期然而然的心境也“闲”。
一切都显得恬静自然,和谐默契,不受丝毫纷扰。
在自然景物的观照中,悄然融入自在平静的心绪,来访不遇的怅然,似乎为这清幽、宁静的环境,带有内省参照的“禅意”所冲化,渐趋恬然。
前四句叙寻而不遇,意绪明白。
后四句继续写一路景观。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这看松寻源,所趋何向,是不遇而再寻,还是顺便一游其山,还是返回,诗人没有说出。
两句以景带叙,下句叙事成分更多些。
“水源”,应该不是指来时“经行处”,所以“随山”不是下山,而是入山,随山转折,缘山道探寻水源。
道士不在寓所,因此这寻水源,也就是寻道士,“随”字简洁,山道纡绕,峰回路转,随山探源,缘水经山。
其间林壑深秀,水声潺潺,都由这个“随”字导人神游,启迪丰富的“曲径通幽”的想象。
(全国版)2018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第三节鉴赏诗歌的语言训练定时规范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全国版)2018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第三节鉴赏诗歌的语言训练定时规范)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全国版)2018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第三节鉴赏诗歌的语言训练定时规范的全部内容。
鉴赏诗歌的语言(时间:90分钟分值:84分)题组一对点练1. (2015·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4分)卜算子张元幹【注】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
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
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注】张元幹,宋代爱国词人。
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炼字的能力。
可先解释词语“湿"“迷”的本义,再根据词句意思,结合诗歌主旨解释它们在句中的意思及表达的感情.“湿”是风露使得行云充满湿气,表明了环境的潮湿,反映的是词人内心的凄凉.“迷"是说迷失航向,突出的是环境的朦胧,反映的是词人内心的迷惘.答案①“湿”字,描写地面浓重的风露水汽使行云也充满湿气而显得厚重凝滞,突出了外在环境的潮湿、阴冷,表现了作者凄凉和沉重的心情.②“迷”字,描写水面迷蒙的雾气使归舟迷失了航向,烘托出朦胧、迷茫的氛围,表现了作者内心的迷惘。
考点精练三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1.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水仙子·渡瓜洲[注]赵善庆渚莲花脱锦衣收,风蓼青雕红穗秋,堤柳绿减长条瘦。
系行人来去愁,别离情今古悠悠。
南徐城下,西津渡口,北固山头。
注瓜洲:长江岸边渡口。
该曲前三句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对偶。
前三句鼎足而对,句式工切,势如贯珠,描绘了秋天的凄凉衰飒之景。
②比喻。
“锦衣”比喻绿色的荷叶,“锦衣收”生动描绘了荷叶凋残蜷缩的形态。
③比拟。
“瘦”字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柳叶凋落、柳枝干枯的特点。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梦寻梅方岳①野径深藏隐者家,岸沙分路带溪斜。
马蹄残雪六七里,山嘴有梅三四花。
黄叶拥篱埋药草,青灯煨芋话桑麻。
一生烟雨蓬茅底,不梦金貂②侍玉华③。
注①方岳:宋代诗人,屡遭贬谪,一生坎坷。
②貂:汉代的宫饰。
③玉华:唐代的宫殿名。
请从描写手法的角度谈谈诗人是如何表现梅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衬托(间接描写)。
诗人以通幽的野径、宛转的山溪、洁净的沙岸、蜿蜒的残雪、幽远的“隐者家”,描绘出一个优雅僻静的环境,衬托出梅花幽静脱俗的特点。
(2)白描(直接描写)。
诗人风尘仆仆策马而来,只为追寻那山坳里的早梅,虽然梅花只有三四朵,诗人却在不事雕饰中勾勒出雪中梅花神清骨秀、高洁幽芳的格调,表现出诗人对高洁品质的坚守和追求。
3.阅读下面两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①苏轼其二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
相挨踏破茜罗裙②。
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③村。
道逢醉叟卧黄昏。
其三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
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④软⑤饥肠。
(全国版)2018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第四节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训练定时规范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全国版)2018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第四节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训练定时规范)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全国版)2018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第四节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训练定时规范的全部内容。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时间:45分钟分值:69分)题组一对点练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5分)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蓬草"随风飞转,在诗歌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
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2.阅读下面两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5分)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踏莎行欧阳修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课题高考诗歌鉴赏复习●教学目标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重点、难点重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难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形象鉴赏题●真题演练1、(2012·湖北)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邹明府游灵武[注]贾岛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
灵武: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鉴赏诗中刻画的人物形象)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清正廉洁。
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
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
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解析这是一道分析诗中人物形象特点的题。
从题目中“明府”一词的使用及注解中的“尊称”一词,可见诗人对邹明府的态度应为尊敬赞扬。
然后,根据“马不肥”“债多”可推断其为官清廉,生活清贫,而“载书归”除了印证其“清廉”的特点外,也表现出主人公的情趣爱好,以及为人清高不与官场俗世同污的性格。
诗歌除了以叙事写人外,还以景衬人,颈联中的“雪”隐隐透露出邹明府的清廉清洁,而“风透卧衣”更是显示出他身上衣单的困窘之状,由此可见其清贫自守。
整合以上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2、(2013·重庆)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酬孝峙①[清]钱继章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
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
闲倚杖,戏临罾②。
折腰久矣谢无能。
熏风③未解池亭暑,捧出新词字字冰。
作者简介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
(江苏专用)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三章古诗鉴赏专题三考点一鉴赏诗歌的形象练习不分版本考点一鉴赏诗歌的形象——分清三种形象,掌握意象三考Ⅰ需要掌握的形象知识有哪些诗歌创作的目的是抒情,而诗人的思想感情往往是借助诗中的形象委婉含蓄地表现出来的。
因此,鉴赏古诗词,首先必须把握古诗词的形象。
所谓形象就是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融合的结晶,是浸润着作者浓郁主观情感的意象。
它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三种。
一、人物形象:因形悟神1.(XXXX·山东)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答复下列问题。
寻诗两绝句陈与义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①居士:指文人雅士。
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鉴赏这两首诗都是即事抒怀诗。
第一首绝句描写了在一个春天雨后天晴的日子里,陈居士从沉醉中醒来,到花园一角寻诗的情景。
楚酒浓烈,一场醉竟然让陈居士睡了三天!从沉醉中醒来,陈居士来到园子中。
刚刚下了一场雨,园中空气清新,雨洗后的花朵显得更加娇艳。
陈居士大喜过望,来到亭子的一角,沐浴着春风,一边欣赏着美景,一边酝酿诗情。
第二首绝句描写的是陈居士晚上寻诗的情景。
为了浇愁,他喝了酒,然后沉沉睡去。
醒来时已是晚上。
陈居士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寻找诗情。
他推门走出房屋,四周一片寂静,天上一轮明月,地上乔木高耸,这景色是多么清幽啊!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行为洒脱,②情趣高雅。
①“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
②“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