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会计准则与税法对固定资产表述的差异
- 格式:pdf
- 大小:105.65 KB
- 文档页数:2
会计和税法对固定资产的处理及差异分析一、固定资产的界定与确认1、会计规定《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规定,固定资产是指同时具有下列特征的有形资产:(1)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2)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
使用寿命是指企业使用固定资产的预计期间,或者该固定资产所能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的数量。
固定资产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1)该固定资产包含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2)该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计量。
2、税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五十七条规定,企业所得税法中的固定资产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时间超过12个月的非货币性资产,包括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
3、差异分析两者在固定资产的界定和确认方面从理论上看是基本一致的,但在实务中,税企双方会因为“使用期间”的问题而产生分歧。
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因生产需要会采购各种物资,而某个物资到底是作为存货核算还是作为固定资产核算,单纯从固定资产准则的简短描述中会计人员也并不好把握。
例如,对于大型钢铁企业而言,会用到各种型号的风机,尽管有些风机价值很高,可因为在使用过程中磨损严重,它们的使用寿命并不一定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既然固定资产准则规定“使用期间”是企业预计的期间,这其中就存在很多的主观判断,会计人员在咨询设备专业人员以后,或者计入存货作为备件核算,或者计入固定资产进行管理。
由于处理方式的不同,就会给企业的当期利润带来较大影响。
所以有些企业就会利用这种定义的模糊性而有意调整利润。
在企业效益不好的时候,就会把大量的物资作为固定资产核算,通过分期计提折旧的方式延期计入当期损益;而在企业效益好的时候,就会把相同的物资作为存货核算,一次计入当期损益。
这样处理不仅违背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的可比性原则,也给税务机关对企业进行税务稽查时带来困扰。
解析固定资产新准则与税法规定的差异财政部在2001年11月颁布《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以下简称“旧准则”)后,于2006年2月又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以下简称“新准则”)。
新准则进一步规范了固定资产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
会计准则与税法规定相比,由于两者分别遵循不同的规则,规范不同的对象,其在内容、处理方法、制定机构、目的等方面有所不同,两者之间必然会存在诸多的差异。
除了旧准则与税法规定已存在的差异外,特别是引入“公允价值”计价模式及现值的运用,新准则与税法规定又产生了新差异。
一、固定资产定义的差异:新准则规定:固定资产,是指同时具有下列特征的有形资产:(一)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二)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
税法规定: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超过一年的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
不属于生产,经营主要设备的物品,单位价值在2000元以上,并且使用期限超过两年的,也应当作为固定资产。
例:A公司购置一套办公设备,单位价值在2000元以下,但使用期限超过一个会计年度。
按新准则规定,A公司根据其生产经营特点及管理需要可以将其作为固定资产核算管理;而按税法规定,则不得将购置的该办公设备作为固定资产。
二、固定资产初始计量特殊规定的差异(1):(一)新准则规定:外购固定资产的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使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可归属于该项资产的运输费、装卸费、安装费和专业人员服务费等。
税法规定:1、购入的固定资产,按购入价加上发生的包装费、运杂费、安装费以及缴纳的税金后的价值计价。
从国外引进的设备按设备买价加上进口环节的税金、国内运杂费、安装费等后的价值计价。
2、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按照租赁协议或者合同确定的价款加上运输费、途中保险费、安装调试费以及投入使用前发生的利息支出和汇兑损益等后的价值计价。
会计准则与所得税法在固定资产处置⽅⾯有哪些差异固定资产处置包括固定资产的出售、转让、报废和毁损、对外投资、⾮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
下⾯店铺⼩编来为你解答有关固定资产在会计与税法上的处理差异,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会计准则的规定。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财会〔2006〕3号)的规定,固定资产的处置包括两个条件:该固定资产处于处置状态;该固定资产预期通过使⽤或处置不能产⽣经济利益。
企业出售、转让、报废固定资产或发⽣固定资产毁损,应当将处置收⼊扣除账⾯价值和相关税费后的⾦额计⼊当期损益。
固定资产的账⾯价值是固定资产成本扣减累计折旧和累计减值准备后的⾦额。
虽然其中对于相关税费没有解释,但是按照实际中的情况应当包括企业在固定资产清理过程中缴纳的流转税、固定资产的清理费⽤等。
企业在固定资产处置过程中取得的残料收⼊、责任⼈以及保险公司的赔款等需并⼊收⼊或者冲减相关税费。
2.所得税法的规定。
所得税法上是从两个⽅⾯进⾏明确的。
其⼀是销售与视同销售的规定。
按照《中华⼈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主席令63号)第六条以及《中华⼈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512号)第⼗六条的规定,企业转让固定资产构成企业所得税收⼊的内容;按照《中华⼈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五条的规定,企业将固定资产⽤于⾮货币性资产交换,以及将固定资产⽤于捐赠、偿债、赞助、集资、⼴告、样品、职⼯福利或者利润分配等⽤途的,应当视同销售货物,但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的除外。
在视同销售⽅⾯,新旧税制的变动是⽐较⼤的。
原所得税法规定企业将⾃产或外购的⾮现⾦资产⽤于固定资产、在建⼯程、管理部门等等时都必须视同销售,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对这三种情况均不再视同销售。
其⼆,在成本、费⽤和损失等的扣除上,按照《中华⼈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主席令63号)第⼋条、⼗六条以及《中华⼈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实施条例》(国务院令512号)第⼆⼗九条、三⼗条、三⼗⼀条、三⼗⼆条、七⼗四条的规定,企业在处置固定资产的过程中所发⽣的符合规定的成本、费⽤、损失、税⾦等是允许扣除的,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企业发⽣的损失,减除责任⼈赔偿和保险赔款后的余额,依照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的规定扣除。
试析固定资产会计与税法的差异一、在固定资产概念上差异:1、《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固定资产,是指同时具有下列特征的有形资产:①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②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
2、《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实施条例》”)第五十七条规定:固定资产,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出租或者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时间超过12个月的非货币性资产。
虽然会计与税法对于固定资产定义的表述并不完全一致,但是两者的实质应当是一致的。
会计与税法都没有对固定资产的起点金额作出规定,给予了企业很大的职业判断权限。
二、固定资产计量计价上差异:1、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固定资产应当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
根据《实施条例》第五十六条的规定,固定资产以历史成本为计税基础。
前款所称历史成本,是指企业取得该项资产时实际发生的支出。
由此可见,会计和税法对于固定资产初始计量的要求是基本一致的。
2、《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外购固定资产的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使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可归属于该项资产的运输费、装卸费、安装费和专业人员服务费等。
购买固定资产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固定资产的成本以购买价款的现值为基础确定。
实际支付的价款与购买价款的现值之间的差额,除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应予资本化的以外,应当在信用期间内计入当期损益。
3、《实施条例》第五十八条规定:外购的固定资产,以购买价款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为计税基础。
主在存在的差异:在一般情况下,外购固定资产的会计成本与计税成本是一致的。
但是对于“购买固定资产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税法对于外购固定资产的计税成本的确定并无特殊规定,因此,对于会计确认为当期损益的部分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
此时企业应当记载固定资产会计成本与计税成本之间的差异,然后在提取固定资产折旧,或者处置出售固定资产时,相应调减应纳税所得额。
二、《固定资产》准则会计与税法差异分析一、固定资产概念行业会计制度固定资产标准:1、生产经营性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2、非生产经营性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在两年以上+单位价值在2000元以上固定资产标准含糊老税法规定:企业的固定资产,是指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和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
不属于生产、经营主要设备的物品,单位价值在二千元以下或者使用年限不超过两年的,可以按实际使用数额列为费用。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固定资产指: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年限超过一年;单位价值较高的资产固定资产准则规定:固定资产指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年限超过一年所得税实施条例第五十七条企业所得税法第十一条所称固定资产,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出租或者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时间超过12个月的非货币性资产,包括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
二、固定资产折旧的核算1、折旧原因损耗:有形损耗无形损耗2、计提折旧范围用的提,不用的不提(厂房、建筑物除外)自己的提,非自己的不提开始使用的固定资产从下月起提,报废(停止使用的)从下月起不提已提足继续使用的不再计提折旧,提前报废的固定资产不再补提《固定资产》准则规定:除以下情况外,企业应对所有固定资产计提折旧:1.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2.按照规定单独估价作为固定资产入账的土地。
未使用、不须用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计入“管理费用”3、计提折旧方法使用年限法(直线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合同过程中发生的相关费用为计税基础,租赁合同未约定付款总额的,以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和承租人在签订租赁合同过程中发生的相关费用为计税基础;(四)盘盈的固定资产,以同类固定资产的重置完全价值为计税基础;(五)通过捐赠、投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方式取得的固定资产,以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为计税基础;(六)改建的固定资产,除企业所得税法第十三条第(一)项和第(二)项规定的支出外,以改建过程中发倍余额递减法和年缩短折旧年限或者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的固定资产,包数总和法。
浅谈会计准则与税法对固定资产表述的差异作者:杨新乾来源:《会计之友》2008年第23期【摘要】我国的新《企业所得税法》与新《企业会计准则》,两者在固定资产内容的表述上存在一定差异,本文对此进行了初步探讨,希望能对同行有所裨益。
【关键词】企业会计准则;企业所得税法;固定资产我公司是比较典型的工业加工企业,固定资产在生产经营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表1以3年来固定资产净额分别占非流动资产金额、资产总额的比例,说明其重要程度。
从表1可以看出,固定资产净额占非流动资产金额的比重接近90%(达到89.3%),占资产总额的比例超过1/4(达到27.8%)。
所以,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和核算,对于我公司来说非常重要。
笔者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以下简称税法)及其实施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中涉及到固定资产的内容为基础,对比与《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以下简称准则)及其应用指南、讲解中内容的差异,谈谈在会计实务中对固定资产的实际操作。
一、关于固定资产的含义准则第三条,“固定资产,是指同时具有下列特征的有形资产: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
”条例第五十七条规定,“固定资产,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出租或者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时间超过12个月的非货币性资产,包括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
”通过比较,准则和条例中对固定资产的表述存在如下差异:(一)准则中的固定资产为“有形资产”,条例中的固定资产是“非货币性资产”有形资产是与无形资产相对应的,这里的无形资产是指不具有实物形态的资产,包括会计上所称的无形资产、商誉等。
非货币性资产是与货币性资产相对应的。
货币性资产,是指企业持有的货币资金和将以固定或可确定的金额收取的资产,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以及准备持有至到期的债券投资等。
非货币性资产是指货币性资产以外的资产。
会计准则与所得税法在固定资产处置方面的差异分析首先,计提和确认差异是指在会计准则和所得税法对于固定资产处置时的计提和确认方式上存在差异。
根据会计准则,固定资产在处置时,会计上需要确认固定资产的净残值和处置收益或损失,其中处置收益或损失通过将处置收入与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相比较来确定。
而根据所得税法,固定资产在处置时,需要根据实际处置收入和固定资产的税务残值计算税前处置收益,并据此计算应缴纳的所得税。
因此,在计提和确认处置收益或损失的金额和方式上,会计准则和所得税法存在差异。
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会计准则和所得税法在目标和性质上存在一定的区别。
会计准则主要关注反映经济实质的会计信息,目的是为了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和经济业绩的真实、准确和全面的信息。
所得税法则主要关注纳税人的应纳税所得额和应纳税额的计算,目的是为了确定合法的纳税义务和纳税责任。
因此,在处理固定资产处置方面,两者的目标和性质有所不同,导致了差异的产生。
其次,会计准则和所得税法在时间和计量上存在不同的要求。
会计准则根据实际发生的日期和金额,按照收入和费用的概念确定计提和确认的时间和金额,以反映经济实际情况。
而所得税法则根据税法规定的计量和纳税期间,确定应纳税所得额和应纳税额的计算方式。
由于两者的计量和计算方式不同,导致在固定资产处置方面存在差异。
最后,会计准则和所得税法在规定和适用上存在不同的要求。
会计准则根据会计基础和会计原则的规定,确定了固定资产处置的计提和确认方式。
而所得税法则根据税法规定的计算方法和税率,确定了固定资产处置的纳税处理方式。
由于两者规定和适用的不同,导致在固定资产处置方面存在差异。
综上所述,会计准则与所得税法在固定资产处置方面存在差异。
为了解决这些差异,企业需要进行专门的税务筹划和会计处理,以确保会计报表和纳税申报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此外,还需要加强与税务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及时了解税法的变化和要求,以及寻求税务专业人士的意见和建议。
固定资产的定义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超过1年的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不属于生产、经营主要设备的物品,单位价值在2000元以上,并且使用期限超过2年的,也应当作为固定资产。
”《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第二十九条规定:“纳税人的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超过1年的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
不属于生产、经营主要设备的物品。
单位价值在2000元以上,并且使用期限超过2年的,也应当作为固定由产。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企业会计制度与税法对固定资产的定义本质上基本是一致的。
固定资产改良支出的差异固定资产改良支出是指固定资产的改造、改建、扩建等支出,这种支出有可能使流入企业的经济利益超过了原先的估计。
如延长厂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或者使产品质量实质性提高,或者使产品成本实质性降低等等。
关于固定资产改良支出税法和会计制度基本是一致的,都是按原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由于改建、扩建而使该项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材态前发生的支出,减改建、扩建过程中发生的变价收入,作为入账价值。
此外,税法规定企业融资租赁收入,应按改良支出减改良过程中发生的变价收入后的差额计入固定资产的成本。
固定资产的减值和处置企业会计制度要求企业年末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而税法则不承认这种减值,不能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
对于固定资产的处置,税法与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是一致的,都要求在“固定资产清理”科目汇集。
最后记人“营业外收入”或者“营业外支出”科目。
取得固定资产时的差异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固定资产应按其取得时的成本作为入账的价值,取得时的成本包括买价、进口关税、运输和保险等相关费用,以及为使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必要的支出。
包括企业为取得固定资产而缴纳的增值税、契税、耕地占用税、车辆购置税等相关税费。
”税法没有对固定资产的确认作出理论性的规定,主要采取了列举法的定义方式,基本可以总结为“固定资产应按其取得时的实际成本作为人账的价值,取得时的成本包括买价、进口关税、运输和保险等相关费用,以及为使固定资产达到预定使用状态前所必要的支出。
固定资产会计准则与税法差异分析作者:陈素云来源:《财会通讯》2009年第10期《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规定,“固定资产是指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的有形资产。
固定资产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1)与该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2)该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规定:“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超过12个月的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工具、器具等。
”《企业所得税实施条例》规定:“固定资产,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出租或者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时间超过12个月的非货币性资产,包括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
由于《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中将已出租的建筑物归入投资性房地产,税法中的固定资产范围大于准则中的固定资产范围。
一、固定资产初始计量的差异(一)外购的固定资产《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规定外购固定资产的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使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发生的可归属于该项资产的运输费、装卸费、安装费和专业人员服务费等。
《企业所得税实施条例》规定,以购买价款和支付的相关税费及直接归属于使该资产达到预定用途发生的其他支出为计税基础。
两者基本相符,但准则对购买固定资产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固定资产,要求以购买价款的现值为基础确定成本。
(二)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规定、自行建造固定资产的成本,由建造该项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必要支出构成;《企业所得税实施条例》规定,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以竣工结算前发生的支出为计税基础。
在实务中竣工结算往往发生在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之后,所以两者在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初始计量上存在差异。
(三)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规定,租赁期开始日,承租人应将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两者中较低者作为租人资产的入账价值,承租人在租赁谈判和签订租赁合同过程中发生的,可归属租赁项目的手续费、律师费、差旅费、印花税等初始直接费用,计入租入资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