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水体理化因子的调控措施
- 格式:pdf
- 大小:187.18 KB
- 文档页数:2
干货来了!养殖水体怎样调水解毒,一文教你调好水体中的溶解氧养殖水体怎样调水解毒3o文/ 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聘用教师、武汉科研时代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周鑫军湖北省南漳县水产技术服务站代任全水生动物类执业兽医师雷武松、宣云峰随着我国水产养殖业的不断发展,高密度养殖、大量投喂人工全价饲料带来的养殖水体富营养化现象越来越普遍,所谓“调水、解毒”的概念越来越被水产养殖业者接受,经常有水产养殖业者询问我们该如何“调水、解毒”。
“调水”,调节什么具体指标?“解毒”,解的是什么具体毒素?如果不能回答这个问题,水产养殖业者使用各种水产投入品“调水、解毒”就是瞎蒙!甚至还会给养殖水体带来额外负担,降低水体自净能力,适得其反!我们建议,不要过于纠结在人为不可控的、或人为影响力较小的理化因子等因素的调控上,不要着眼于调控你实际上基本不能调控的指标。
水产养殖业者经常通过水质检测指标来判断水质好坏,通常检测的指标有溶解氧、水温、酸碱度、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
这其中的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三项指标就是水产养殖业者常常提起的主要“毒素”,而标志“好水”的主要指标则是水体持续高溶氧、无水温分层现象的水温、随日出日落而呈现日出时段低、日落时段高的酸碱度。
往期回顾•全是干货!养殖水体怎样“调水、解毒”?•干货继续!养殖水体怎样“调水、解毒”?一文教你正确使用乳酸菌、芽孢杆菌、光合细菌、丁酸梭菌溶解氧是养殖水体最重要的指标,是养殖成功的基础,保持养殖水体持续稳定的高溶氧是最好的“解毒”措施!也是所谓“好水”的主要基础指标!养殖水体中溶解氧主要来源于以下四个方面:1、水生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水生植物是养殖水体中溶解氧的主要制造者。
在藻型养殖水体,不同季节,生活在水体中不断世代交替的各种藻类种群,是氧气的主要制造者;“水棉、青苔”大量滋生并占主导地位的水体,“水棉、青苔”也成为该水体的主要氧气制造者;在草型养殖水体,各种沉水植物、藻类和漂浮植物都是氧气的主要制造者。
浅谈水产养殖过程中的水质调控技术作者:宋秀臣来源:《现代畜牧科技》2019年第07期摘要: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做好水质调控是非常重要一项工作,水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各种特性指标关乎着水产养殖产量,影响着水产养殖经济效益。
现通过介绍水产养殖水质要求,围绕影响水产养殖水质的各种要素进行了探讨,论述了水产养殖水质调控技术,旨为广大水产养殖户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水产养殖;水质;pH值;调控技术中图分类号:S95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9737(2019)07-0145-02近年来,随着渔业产业的快速发展,饲养规模和数量在不断扩大,在促进行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污染问题。
大量的鱼、虾、蟹等水生动物的排泄物以及残饵剩料等长年在水体内蓄积,产生大量有毒有害物质,严重破坏水体生态平衡,水体自然调节功能丧失,也会导致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显著上升。
常年大面积、无序的超负荷养殖,工业化养殖废水肆意排放,严重破坏自然水域的生态系统平衡,给养殖水域的水体造成了严重破坏,对水产养殖行业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
因此,加强水产养殖业水资源的水质调控,对确保水产养殖业更高质量、高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水产养殖的水质要求健康的水体中各种化学成分和物理指标都达到良好以上的标准。
水体中所含有的浮游生物、细菌等微生物的数量对水产养殖的生物影响很大,只有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才能对生物健康生长起到促进作用,否则会导致水体出现富营养化的现象。
水体内的藻类浮游植物可在水中进行光合作用,提高水体的含氧量,确保水产养殖生物获得充足的溶解氧;藻类浮游生物还具有净化功能,可对水体产生净化作用,确保水质纯净。
水体内含有适量的有益微生物,能够促进水质处于良性循环状态。
影响水质平衡的指标主要有水体的pH值、溶解氧量、硝酸盐及亚硝酸盐的含量,因此为保证水质良好,应将这些影响因素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水体的总体pH值应在6.0~9.0之间。
南美白对虾兑淡养殖过程中水质调控和病害综合防治措施2008-8-4 18:15:00来源:中国水产信息网作者:-在对虾的养殖过程中,我们通常用溶解氧、PH值、氨氮、硫化氢、亚硝酸盐、盐度和透明度、水色等理化因子来表明水质的化学指标和物理性状,这些指标和性状的变化直接影响对虾的生长、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
一、水质调控的方法1、溶解氧配备增氧机,灵活开机增氧,以保证池水溶氧量在5mg/L以上,池塘底层3mg/L以上。
适时注入新水,必要时,定期换水或排注水。
2、PH值南美白对虾适宜的PH值为7.8—8.5。
PH过高会增加氨氮的毒性。
PH下降是水质变坏、溶解氧降低的表现,同时,可使有毒的硫化氢含量增加。
氨氮、硫化氢含量的增加都可以抑制对虾的生长。
调节PH的主要方法是泼洒生石灰和滑石粉,PH值低于7.8时,用生石灰调节,每亩用量5~15kg,pH高于 8.5时用滑石粉调节,用量为每亩1—2kg。
3、氨氨水中的氨氮含量过高时,会穿透细胞损伤对虾的肝胰组织,减少对虾获氧能力,影响对虾摄食,严重时会引起对虾发病,甚至大面积死亡。
因此,在养殖过程中,要尽量降低氨氮含量,要把氨氮控制在O.5mg/L以下,调控的方法:一是采用投放沸石粉来吸附水中的氨;二是投放有益的微生物制剂来降解水体的氨;三是繁殖一定数量的藻类。
4、硫化氢硫化氢是一种剧毒物质,当达到一定浓度时可造成对虾组织细胞缺氧,轻者影响对虾生长,重则导致对虾死亡。
因此,在养殖水体中,硫化氢的浓度应控制在1mg/L以下,调控的方法:一是开增氧机增氧;二是施用有益的微生物制剂;三是施用平炉渣或高锰酸钾。
5、亚硝酸盐亚硝酸盐对南美白对虾的毒性较强,但只有浓度超过0.1mg/L才会有影响,作用机理主要通过呼吸作用,由鳃丝进入血液而导致虾体缺氧窒息死亡。
调控方法:一是施有益微生物制剂和底质改良剂,改善底质环境;二是施用有益的微生物制剂;三是繁殖一定数量的藻类。
6,盐度盐度是影响对虾生长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养殖过程中,池水的盐度应保持在1‰以上,盐度太低可用农用盐调节。
水产养殖五项水体理化指标的作用俗话说,养鱼先养水,可见水环境在水产养殖中的重要性。
在养殖过程中主要通过检测水体pH值、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溶解氧等几个指标来判断养殖水质的好坏,因此了解水体中几个理化指标的作用尤为重要。
一、养殖水体pH值的作用及调节酸碱度是反映水质状况的一个综合指标,也是直接影响鱼类健康的关键因素。
实践证明鱼类最适生长水环境pH值是7-8.5之间,pH 值过高或过低均会影响鱼类的生长甚至引起鱼类的死亡。
鱼类在pH值高于9.0的碱性水体,会发生碱中毒,而且会导致鱼体分泌大量粘液,影响呼吸,pH值高于10.5会直接引起鱼类死亡。
pH值异常还会影响水体藻类的生长,如高pH值会影响藻类对铁、碳等的利用,导致水体天然饵料减少,影响花白鲢鱼产量。
鱼类在pH值低于5.0的酸性水体,其血液载氧能力降低,引起缺氧、呼吸困难,摄食量降低,饵料消化率降低,生长缓慢。
pH值低于6.0时,许多有益微生物的代谢受阻,有机质分解速度降低、水体物质循环受阻。
偏酸性的水体会导致原生动物引发的鱼类疾病如孢子虫病、纤毛虫病等的大量发生。
pH值变化还会引起水中一些物质形式的改变特别是有毒物质的转变,如pH值低于6.0时,水中90%的硫化物以H2S的形式存在。
pH值发生异常,一定要根据引发异常的原因有针对性的调节。
水体出现过酸的情况,可引入新水,同时用生石灰调节(约10-15kg/亩)。
同时加快水体藻类的培育,及时使用生物制剂调节水质。
水体pH值过高可选用磷酸二氢钠、二氯化钙等调节,也可以使用腐植酸或醋酸进行调节,定期使用EM菌恢复水体生态平衡。
展开剩余72%二、养殖水体氨氮转化精养池水体氮素主要来源于残饵和养殖对象排泄物,一些固氮藻类及细菌把氮气转变为有机氮,死亡藻类及有机质经微生物分解产生有机氮,人为投入氮肥等几种途径。
氮在自然界存在形式多达9种,有机氮约占60%,氨态氮约占35%,其它以硝态氮的形式存在,其中氨态氮为有害物质。
水产渔业S h u ic h a n yu ye 水质是水产养殖的重要部分,其要求非常高。
近几年,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水产养殖水质面临着很大的污染影响,必须深化调控技术的应用,净化水产养殖的水质,为水产养殖提供优质的条件。
提高水产养殖的效率,解决水质对水产养殖造成的影响,满足水产养殖的需求。
文章以水产养殖为背景,分析了水质调控技术的应用。
一、水产养殖水质调控的关键因素水产养殖水质调控,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有助于水产养殖的优质性。
水质调控中,需要考虑三项关键因素的影响,分别是:化学因子、物理因子和生物因子,这三项因素决定了水质调控技术的应用效率。
1、化学因子。
水质化学因子调控方式是由于水产养殖的生物种类不同而有不同,不同的原因主要是生物种类对水质条件的需求有差异。
以鱼类、蟹类和虾类进行比较,当水产养殖水质的总体PH=6~9时,鱼类、蟹类和虾类分别为PH=7.5~8.5、PH=7.6~8和PH=7.8~8.6,如果水质偏酸或偏碱,都会对水产养殖的效果存在干扰,其结果就会导致生物死亡。
PH 是水质调控技术中的主要化学因子,其直接影响水产养殖的环境。
2、物理因子。
水温、透明度、水体颜色等称为水产养殖水质调控技术中的物理因子,这些不同的物理因子构成水质的物理环境,水产养殖中,要根据水产养殖生物的类别调控水质的物理环境。
调控水质物理因子可以改善水产养殖生物的生活环境,是水质优化,有利于养殖生物的生存生长。
3、生物因子。
生物因子是指与水产养殖生物相关的因素,水中的生物因子很多,如:饵料、鱼卵、野生鱼等,这些生物因子鱼养殖生物争夺养料、水体空间,尤其是水质内的野生鱼,其与养殖生物争夺养料和水体空间,影响了水质环境,造成养殖生物死亡率的增加。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需要调控水之中的生物因子,提高水体质量。
二、水产养殖水质调控技术的应用1、调控水位。
在水产养殖中,水位是影响水产养殖的一项因素,需要合理调控,对水位的调控,有利于提升水产养殖的效率。
水产养殖水质调控技术作者:刘家亲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 2019年第15期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影响水产养殖的产量以及品质的因素较多,水质便是其中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如果水质恶化,会直接影响到水产养殖的经济效益。
因此,如何提升水产养殖水质已经成为水产养殖业所关注的重点问题。
而影响水质的因素较多,为有效改善水产养殖的水质,本文对水产养殖水质调控技术进行探究。
1、水产养殖水质调控的主要因素①化学因子在水产养殖过程中,水质的PH值应控制在6-9之间为最佳,并且在水产养殖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的养殖对象来适当调节PH值,不同养殖对象对PH值的要求也不相同。
例如,在养殖虾类的过程中,最佳的PH值为7.8-8.6;养殖鱼类的过程中,最佳的PH值则应为7.5-8.5;在养殖河蟹的过程中,其最佳的PH值应为7.6-8。
一般来讲,如果水体的PH值高于9.5或者水体的PH值低于4.5,便会导致水体呈现过碱或者过酸现象,这会给水产养殖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甚至会直接导致养殖对象的死亡,进而给广大养殖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除了水体的PH值之外,水体的溶解盐以及溶解氧的含量也会对水产养殖产生较大的影响。
一般来讲,适合鱼类生长的水体溶解氧量为6mg/L,因为溶解氧能缓解水体中硫化氢以及氨氮等有害物质对养殖对象的毒害,进而能够为养殖对象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确保养殖对象的健康、快速的生长,提升水产养殖的经济效益。
②生物因子生物因子也是影响水产养殖的重要因素之一,生物因子既包含水体中的微生物以及水草,也包含水体中的饵料以及鱼卵等。
例如,某些野生鱼会对养殖对象造成较大的危害,甚至会以养殖对象为食。
并且一些野生鱼及其鱼卵在其繁殖的过程中会与养殖对象争夺饵料以及水体空间,导致养殖对象得不到充足的饵料供应或者活动空间不足等。
除此之外,水草也会对养殖对象造成危害,例如,丝状的水草有可能会缠绕到鱼苗,对鱼苗造成比较严重的危害。
并且饵料的数量也会对养殖对象产生比较大的影响。
酸碱度1、酸碱度对水产养殖的影响酸碱度即pH值,pH值的量度范围1—14,当pH值等于7时为中性,大于7时为碱性,小于7时为酸性,水产养殖要求的pH值通常在6.5—8.5之间。
当pH值低于6.5时鱼虾处于酸性水体中,其代谢降低,摄食减少,消化率低,体质下降,抗病能力减弱,生长受到抑制;当pH值过高处于碱性水质同样会抑制鱼虾的生长,pH值达到10以上时,会腐蚀鱼虾的鳃组织,影响呼吸而导致死亡。
pH值还通过影响水中有毒物质的变化影响鱼虾的生长: pH值升高,水中非离子态氨(NH )浓度增大,毒性增强;pH值下降,硫离子(S )更容易转化为有毒的硫化氢(H S)分子,含有重金属的铬合物或沉淀物也相应分解或溶解,使游离态重金属离子浓度增大,水中毒性增强。
2、酸碱度的测定测定pH值的方法有试纸测定、试剂测定和 pH计测定三种,试纸由于受潮等原因测试结果误差较大;试剂测定较简单快速,准确度比试纸好;pH计相对快捷准确,价钱也不高,较为实用。
3、酸碱度的变化与调控水中的pH值变化与许多因素有关。
常见的有:新开挖的池塘如土壤类型为红土、黄土、泥炭土或矾酸土的多为酸性;旧池塘淤坭沉积过多,酸性增加;二氧化碳含量发生变化时,pH 也会随着改变,而二氧化碳的含量又与池塘藻类的光合作用、生物的呼吸作用和有机物的氧化分解有关,当池塘的藻类大量繁殖,水色很浓时,光合作用消耗大量的二氧化碳,致使水中的二氧化碳减少,pH增高,水体呈碱性,由此可知,由于光照的时间延长,下午通常塘水的pH值较上午高;池塘中养殖的鱼虾密度大,呼吸作用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或池塘中的有机物很多,氧化分解出来的二氧化碳增多,也会导致水体的pH值下降,使水体呈酸性。
根据上述原因,pH的调控有多种方法,开挖池塘时,尽可能选择较优良的土质;在生产中,当水体呈酸性时,可拨撒石灰提高pH值,通常每亩水体施放2公斤石灰可提高1个pH值;当水体呈碱性时,可用醋酸或盐酸调节,也可每亩施放1公斤明矾;市面上的“降碱素”等成品对降低pH值也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