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礼和嫁妆有什么不同点 - 副本
- 格式:docx
- 大小:24.51 KB
- 文档页数:2
彩礼与嫁妆的分割与返还问题一、彩礼与嫁妆的含义彩礼,又称聘礼,源于西周,在周代“六礼”中称之纳币,是古代婚礼程序之一,亦是民间习俗,即男方家以聘礼送给女方家。
按照当地风俗,男方在婚前给予女方一定数量的现金或财物,表示其欲与对方缔结婚姻的诚意。
当然彩礼具有严格的针对性,必须是基于当地的风俗习惯,为了最终缔结婚姻关系,不得已而为给付的,其具有明显的习俗性。
嫁妆,实践中一般认为是指女方带给男方的钱财总和,这是由女方以及女方家庭支付的。
婚嫁之中男方彩礼、女方陪嫁,这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而且在当今时代,仍盛行在我国的各个地区。
当前我国法律对于“彩礼”、“嫁妆”尚未有明确定义。
二、彩礼与嫁妆的分割与返还问题(一)彩礼与嫁妆分割与返还的法律规定彩礼与嫁妆分割与返还的法律规定,目前主要有两个:其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财产分割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法发[1993」第32号)第18条:“婚前一方借款购置的房屋等财物已转化为夫妻共同财产的,为购置财物造成对方生活困难的,可酌情返还。
对取得财产的性质是索取还是赠与难以认定的,可按赠与处理。
”其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10条:当事人请求返还按照习俗给付的彩礼的,如果查明属于以下情形,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1)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的;(2)双方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确未共同生活的;(3)婚前给付并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的。
适用前款第(2)(3)项的规定,应当以双方离婚为条件。
(二)实践中彩礼返还问题根据相关司法实践,彩礼的性质一般可以从下列方面掌握:首先,彩礼的给付是基于当地的风俗习惯,虽有赠与的性质,但其实质系附条件赠与,给予彩礼以及收取彩礼的目的性都非常明确,欲与对方缔结婚姻关系。
彩礼一般分为钱财和物品,前者一般是大额的礼金(当然,也有地方按风俗还有什么“见面费”“看日子”等,也系礼金之列),后者多为宝首饰名牌衣物。
离婚彩礼和嫁妆怎么分一、离婚彩礼和嫁妆怎么分1、在《婚姻法解释二》规定的三种情形下,彩礼可要求返还: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的;双方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确未共同生活的;婚前给付并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的。
简单来说,彩礼的赠与和获得以双方结婚为条件,在上述三种情形下,由于婚姻关系没有真实的实现,彩礼的赠与未满足法律意义上的条件,所以男方有权要求女方将彩礼返还。
2、在财产混同的情况下,彩礼和嫁妆按照夫妻共同财产处理:婚后,如果女方将嫁妆、彩礼与双方的夫妻共同财产混同使用,例如将工资经营等收入、日常费用支出与彩礼、嫁妆共用一个帐户,以致于无法明确区分夫妻共同财产和彩礼嫁妆,此时对于彩礼和嫁妆就按照夫妻共同财产处理,男方在离婚时可比照一半进行主张。
二、彩礼和嫁妆有什么不同嫁妆是指新娘带给婆家的钱财和物品的总和,这是由女方娘家支付的,但嫁妆究竟是送给婚后的婆家还是专为婚后的女儿准备的却因情况的不同而异。
一般而言是给新郎及新郎家庭的,也有或部分是专为女儿婚后准备的。
嫁妆多少也视地区及家庭财力而异,彩礼是男方赠送给女方的财物,陪嫁是女方父母赠送给女方的财物。
二者最终的所有人为女方,且均是以赠与的形式获得。
首先,彩礼的赠与人是男方或男方父母,嫁妆的赠与人是女方的父母,二者实施赠与的主体不同;其次,彩礼是跟结婚相挂钩,是以男方与女方共同生活为条件,而陪嫁,因为是女方父母给予自己女儿的财物,所以一般不掺杂任何条件。
法律依据:《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四条夫妻双方共同签名或者夫妻一方事后追认等共同意思表示所负的债务,以及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属于夫妻共同债务。
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超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不属于夫妻共同债务;但是,债权人能够证明该债务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共同生产经营或者基于夫妻双方共同意思表示的除外。
以上就是为您解答的有关离婚彩礼和嫁妆怎么分的问题。
古时彩礼和嫁妆的规矩古时的彩礼和嫁妆啊,真是一个大话题,说起来那是满满的“深意”和“门道”。
要说当年,结婚可不是简单的事,尤其是婚姻背后牵涉的那些规矩和讲究,简直多得让人眼花缭乱。
你看,古时候的婚姻,不单是两个人的事,还得涉及到两个家庭,甚至是两个家族之间的关系。
所以,彩礼和嫁妆,简直就是一场“豪华大礼包”,不仅仅是送出去的东西,更多的是身份、地位和家庭荣誉的象征。
要是彩礼拿得不体面,亲戚邻里可要指指点点,那可是丢脸丢大了!先说说彩礼吧。
古人讲究“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彩礼的数目那是讲究的很。
你别看现在有的人说“彩礼随便,礼轻情意重”,那在古时,可不是这么回事。
彩礼的数额往往能决定你在亲戚眼中的分量。
举个例子,像在古代的富裕家庭,彩礼自然不可能随便,要的是五金、金银珠宝什么的,啥也不能少。
而且彩礼可不是直接给媳妇的,得通过女方家长手里,“象征性地”让双方家长都心满意足。
要是女方家有点势力,那彩礼可得拿出点真材实料。
听说过“彩礼多,丈母娘笑得合不拢嘴”的吧?不过,讲究到彩礼其实就变成了一种“政治交换”,男方送得多,女方也得给得体。
要是彩礼够丰厚,女方家基本上不会太挑剔,这也只是表面现象。
说实话,女人心里都有一杆秤,她不会因为那一袋黄金就真正认同你,而是看你这个人到底行不行,能不能给她幸福。
不过,古代的家庭里,父母的决定权可比子女大得多。
若是你家彩礼不够,呵呵,别想娶到心仪的姑娘,除非你是天下有名的才子,或者家世够硬。
若不是,哎,彩礼这事儿,直接关乎你能不能如愿。
再说嫁妆。
嫁妆这个东西,很多人以为只是女方家给的一些钱财,其实这可是一份“家族传承”的象征。
在古代,嫁妆的多寡,直接关系到女方家庭的声誉和地位。
大家知道,嫁妆不仅仅是家具、衣物和一些家当,里面还有不少“心思”。
比如说,古时的嫁妆,往往都要有一件特别的东西,那叫“金银首饰”,得看得出来家里是否有钱有势。
嫁妆越豪华,女方在婚后就能过得越舒适,男人也更有面子。
彩礼和嫁妆的区别在现实生活中,男女双方结婚时往往会涉及到彩礼和嫁妆问题,一般来说彩礼和嫁妆是不同的,那么你知道彩礼和嫁妆的区别是什么吗?为大家整理了相关的法律知识,下面一起来看看吧,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
一、彩礼和嫁妆的区别我国法律并没有对于“嫁妆”“彩礼”给予法律上的定义。
但一般认为嫁妆是指新娘方带给新郎方钱与财物的总和。
彩礼以称为聘礼,是指男方在婚前给女方(家庭)一定数量的财物。
“嫁妆”是女方家庭对新娘的赠与行为,这里存在两种情况:一为登记结婚前陪送的;二为登记结婚后陪送的。
在婚姻登记前陪送的嫁妆应当认定为对新娘的赠与,属于新娘婚前的个人财产。
婚姻登记后陪送的嫁妆除女方家人明确表示赠与给某一方或缔结婚姻的双方有财产的特别约定的情况外,一般应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
“彩礼”的给予实际上系法律上附条件的赠与行为,即以双方缔结婚姻为条件。
因此我国婚姻法司法解释二明确规定,男女双方未办理婚姻登记的,彩礼应当返还。
二、彩礼和嫁妆是属于谁的彩礼是男方赠送给女方的财物,嫁妆则是女方父母赠送给女方的财物。
理论上最终的所有权人均为女方,且均是以赠与的形式获得。
但实践中对上述的认定是存在争议的,因此需要依据案件的实际情况而定。
三、结婚时嫁妆和彩礼是必须给的吗结婚时嫁妆和彩礼不是必须要给的。
如果产生了彩礼与嫁妆纠纷的问题,决定其是否返还的依据是以当事人是否缔结婚姻关系为主要判断依据。
给付彩礼后未缔结婚姻关系的,原则上应返还彩礼;如果已结婚的,原则上彩礼不予返还(一些特殊情形除外);按照习俗举办了结婚仪式但没有领取结婚证书的,解除同居时彩礼原则上不予返还。
以上就是为您介绍的关于彩礼和嫁妆的区别的相关内容,嫁妆是女子出嫁时,娘家为新娘准备的结婚用品,是女方自身所有的个人财产。
彩礼和嫁妆在法律上的区别是什
嫁妆算婚前财产还是婚后财产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
如果两人在取得结婚证书后购买并且双方没有对嫁妆归属达成一致,则按照《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二条的规定,夫妻关系关系存续期间取得的财产,除了夫妻双方的法定和约定的属于双方的共同财产外,都属于夫妻共同财产。
如果在获得结婚证书之前购买并且没有约定,则该财产属于其中一方的婚前财产。
但是,在司法实践中,嫁妆通常被视为女方的婚前财产,因此属于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
女方为了结婚购置的嫁妆,虽然是在结婚登记之后,举行婚礼之前购买的,但丈夫和妻子实际上并不住在一起,没有共同的劳动和收入。
购买财产的大部分资金是女方的父母或其他近亲,少数也有夫妻一方婚前的个人收入。
在审判实践中,离婚案件的当事人一般不持异议。
认为,女方陪嫁的财产是女方的私人财产,男方购置财产就是男方的财产。
这种待遇也符合风俗习惯,各方都容易接受,也可以避免矛盾的激化,符合公共秩序的要求和良好的风俗习惯。
因此,彩礼被视为婚后的共同财产,嫁妆通常被视为女性的个人财产。
婚前和婚后财产必须视具体情况而
定。
嫁妆通常被视为女性的婚前财产,属于女性的个人。
只有获得结婚证才能建立婚姻关系,简单举办的婚礼不能算是婚姻关系。
金玉满堂中国婚嫁彩礼嫁妆的富贵象征中国婚嫁文化源远流长,世世代代传承至今。
婚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作为婚礼必备的彩礼和嫁妆更是承载了丰富的寓意和象征意义。
从古至今,“金玉满堂”成为了中国婚嫁彩礼嫁妆的富贵象征,代表着新婚夫妻美满幸福的愿望。
一、彩礼与嫁妆的定义彩礼,顾名思义,是新郎家庭赠送给新娘家庭的财物,而嫁妆则是新娘家庭准备的送给新郎家庭的礼物。
彩礼和嫁妆是中国古代婚嫁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表达形式。
二、彩礼的寓意1. 表达敬意与感激之情彩礼作为新郎家庭赠送给新娘家庭的财物,既是家庭间的一种交流,也是对新娘家庭的敬意和感激之情的表达。
通过彩礼的赠送,新郎家庭向新娘家庭展示了对其的尊重和重视,同时也表明了对将要成为自己妻子的新娘的珍视与照顾。
2. 获得新娘家庭的认同与祝福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彩礼的多寡与新郎家庭的经济实力相关,也是新郎及其家庭的门面和声誉的象征。
通过奉上丰厚的彩礼,新郎家庭可以获得新娘家庭及亲友的认同与祝福,进而实现双方家庭的和谐与共融。
三、嫁妆的象征意义1. 给予夫家的祝福与支持嫁妆是新娘家庭准备的礼物,代表了新娘家庭对新婚夫妻的祝福与支持。
嫁妆数量和品质的多少不仅反映了新娘家庭的经济实力,更是表达了对新婚夫妻的美好期望和祝愿。
2. 丰盛的嫁妆寓意繁荣与富贵在传统观念中,丰盛的嫁妆被视为家庭的富裕象征。
嫁妆的内容通常包括金银首饰、绸缎、家具、被褥等。
这些富丽堂皇的礼物不仅能带给新婚夫妻美好的生活保障,更象征着家庭的繁荣与富贵。
四、金玉满堂的意义金玉满堂是中国婚嫁文化中用来形容新婚夫妻财富和幸福的成语。
在婚嫁彩礼嫁妆中,金与玉是最常见的财物代表。
金表征财富和财富的积累,而玉则有吉祥、长寿、美好的寓意。
因此,“金玉满堂”一词成为形容彩礼和嫁妆的富贵象征,也是新婚夫妻美好未来的美丽愿景。
五、富贵象征的文化传承中国婚嫁彩礼嫁妆的富贵象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对美好生活和家庭幸福的向往。
彩礼与嫁妆讨论发言稿范文
在中国传统婚礼中,彩礼与嫁妆是两个重要的仪式,也是新人婚姻生活的开始。
今天我们聚在一起讨论彩礼与嫁妆的问题,希望能够有一个明晰的认识和共识。
首先,我们要明确彩礼与嫁妆的含义和作用。
彩礼是新郎家庭送给新娘家庭的一种聘礼,表示对新娘家庭的尊重和感谢;而嫁妆则是新娘家庭给予新娘的财物和物品,以帮助她开始新的生活。
其次,我们需要思考彩礼与嫁妆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价值观的变化,彩礼与嫁妆也在不断演变和改变。
在现代社会,彩礼与嫁妆更多地体现为家庭的关爱和支持,而非单纯的物质交换。
最后,我们应该关注彩礼与嫁妆所涉及的问题。
比如,彩礼和嫁妆的金额应该合理,不应该成为经济负担;彩礼和嫁妆应该根据双方家庭的实际情况而定,而不是盲目跟从传统;同时,也要尊重新人的意愿,不应该强加于人。
总而言之,彩礼与嫁妆是一种传统,但也要与时俱进,体现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和理念。
希望我们能够在讨论中找到一种新的平衡和解决方案,让彩礼与嫁妆成为新人美好婚姻生活的开始。
结婚有彩礼没嫁妆丢人不男朋友心疼父母让少要彩礼很多地区,结婚的时候,对彩礼和嫁妆是比较重视的。
结婚有彩礼没嫁妆丢人不?男朋友心疼父母让少要彩礼?
一、结婚有彩礼没嫁妆丢人不
1、不丢人。
结婚的时候,很多事情都是需要双方一起商量,一起来决定的,比如彩礼和嫁妆。
如果在结婚前双方已经商量好了,男方愿意给一定的彩礼,而女方不用给嫁妆的话,这样就没有什么丢不丢人的说法,毕竟这都是双方一起商量决定的属于你情我愿的事,并没有什么好丢人的。
2、另外,女方父母养育女方这么多年,如今女方和男方结婚成为了男方的妻子,男方给女方父母一笔彩礼用作感谢之情也是应该的。
而且有的父母是暂时保管彩礼钱,将来彩礼钱也可能是会小两口的。
二、男朋友心疼父母让少要彩礼
分不同情况。
1、结婚的时候,很多都比较重视彩礼钱,女方会要一定的彩礼,要彩礼是让男方重视,让男方知道娶个老婆不容易,要好好对老婆,不能让老婆受委屈!容易来的不懂得珍惜!彩礼可以有,但对彩礼的金额不能要求太高,像10万、20万甚至更高的彩礼钱,就太过了。
彩礼钱多少,也是需要根据男方家庭条件来决定的。
2、但如果在结婚前,男女双方商量的彩礼钱是1、2万,这时男方还说彩礼钱太多了,那么就需要考虑一下了,是男方的家庭条件真
的比较困难?还是男方不愿意出彩礼钱?相对来说,1、2万的彩礼钱是比较少的了,如果连1、2万的彩礼钱男方都不愿意出,结婚后会不会更加小气,不愿意为你花钱。
以上就是结婚有彩礼没嫁妆丢人不男朋友心疼父母让少要彩礼的全部内容了,希望能帮助到你。
随便谈谈古代的彩礼和嫁妆
古代彩礼取看重女方,愿千金求娶之意。
嫁妆一般是彩礼一倍,最差也跟彩礼相等,否则会被讥笑卖女(红楼梦之迎春)。
富贵人家十里红妆,上有铺子田地,下到马桶脚盆,意思是我的女儿是珍宝不需要你来养(印度嫁妆最初也是这个意思)。
但中国嫁妆好就好在,只允许女儿亲生孩子继承,或者写在名下的孩子继承(要经过娘家同意),庶子没份。
女儿死了,无后就拖回娘家。
婆家用女方嫁妆,会被人耻笑。
而日常使用由婆家出(官中)。
相对应的,女方付出家务劳动,抚养孩子奉养父母,如果是大户人家,则管理仆人,相当于企业的人事和财务经理,小妾也在管理范围内,小妾一般是贱妾,卖身契在主母手里,打死都不用报官,没有电视演的宅斗什么的那么热闹,一般当做充气娃娃看待。
说真的,古代这套男主外女主内,从劳动付出看其实非常合理,我都不知道现在算是进步了还是倒退了。
婚姻不自主,取两姓联好。
婿之父为姻,两家互为姻兄弟,官场商场各种场互相提携,没小俩口啥事。
所以高门嫁女,低门娶媳。
辛苦养个女儿,陪送大笔嫁妆,以后就是别家人了。
多亏呀,至少捞点助力吧。
当然疼女儿的一般选门当户对,女婿不听话了,娘家兄弟好打上门去。
下彩礼和嫁妆的用途彩礼和嫁妆是中国传统婚礼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中国婚礼中,彩礼是新郎家族给新娘家族的礼金,而嫁妆则是新娘家族给新郎家族的嫁妆物品。
无论是彩礼还是嫁妆,它们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用途。
首先,彩礼的用途是象征着新郎的经济能力和社会地位。
传统上,彩礼是由新郎家族支付给新娘家族的一笔金钱。
通过支付彩礼,新郎家族向新娘家族表示了他们的财富和社会地位。
彩礼的数额通常根据新郎家族的经济情况和社会地位而定,一般来说,彩礼的数额越高,代表着新郎家族的经济实力越强。
彩礼的支付也是一个新郎表示对新娘家族的尊重和感激之情的方式。
其次,彩礼的用途是用于支持新娘家族的生活开销。
在中国的婚姻传统中,新娘将离开自己的家庭,加入新郎的家庭。
根据传统观念,新娘的责任是负责照顾新郎和他的家人。
因此,彩礼的支付被认为是为了弥补新娘离开家庭后家庭经济的损失。
这笔彩礼可以用于新娘家族的生活开销,包括购买生活用品、支付房租、支付孩子的教育费用等。
通过支付彩礼,新郎家族可以表达他们对新娘家庭的感激之情,并确保新娘在婚后能够得到充分的照顾和支持。
然而,彩礼制度在中国社会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
一些人认为,高昂的彩礼数额给新郎家族带来了很大的经济压力,并且使得婚姻变成了一种经济交易。
另外,一些人认为,彩礼的支付成为了一种社会压力,使得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无法承担这一费用,导致婚姻不公平和不平等。
因此,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呼吁废除彩礼制度或者限制彩礼的数额,以实现婚姻的真正平等和公正。
与彩礼不同,嫁妆是新娘家族给新郎家族的嫁妆物品。
嫁妆的用途主要是用于支持新娘在新家的生活。
嫁妆的物品通常包括家具、厨具、床上用品、金银首饰、衣物等。
这些物品可以为新娘在新家的生活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便利。
嫁妆的支付也是一个表达对新郎家族的尊重和感激之情的方式。
通过支付嫁妆,新娘家族向新郎家族表示了他们的支持和祝福。
嫁妆的支付也是一种传统观念的体现,认为家庭的财富和地位应该由男性来维护和支持。
彩礼和嫁妆有什么不同点
导读:嫁妆是指新娘带给婆家的钱财和物品的总和。
彩礼一般是指男女双方完婚之前,由男方付给女方作为婚姻关系成立条件的财物,女方接受彩礼之后,婚事乃定,中国古代的法律将由此形成的婚姻称作“聘娶婚”。
那么嫁妆和彩礼的区别在哪里呢,下面律伴网小编给大家介绍。
彩礼一般是指男女双方完婚之前,由男方付给女方作为婚姻关系成立条件的财物,女方接受彩礼之后,婚事乃定,中国古代的法律将由此形成的婚姻称作“聘娶婚”。
由此娶得的妻子称为“聘娶之妇”。
在山西民间,彩礼又称作下财、过礼、行聘礼等。
彩礼是中国传统婚礼中“纳征”的俗称。
彩礼多少,因地而异,一般也视家境的贫富而定。
民间在行聘礼之前,往往由媒人先开列彩帖,写上首饰、衣服、布匹、绸缎若干,与女家商议,双方往往因彩礼的多少而争执不下,常常需要媒人往返数次才可以定下来。
行聘礼之前,男方写有利书、开呈礼物,一并放入红漆木盘等器皿之内,请专人手捧肩挑,挑行成队,鼓乐相随,送到女家后放在堂屋中央供女家亲友、邻里朋友观赏过目,以显示排场和富裕,女家收回后有回执奉还。
嫁妆是指新娘带给婆家的钱财和物品的总和,这是由女方娘家支付的,但嫁妆究竟是送给婚后的婆家还是专为婚后的女儿准备的却因情况的不同而异。
一般而言是给新郎及新郎家庭的,也有或部分是专为女儿婚后准备的。
嫁妆多少也视地区及家庭财力而异。
我国旧时嫁妆大同小异。
在山西民间,民俗讲究有合欢被、对枕及柜、箱、梳妆台等等,目前送洗衣机、冰箱等电器者为多。
有些富裕人家甚至把生活用品统统备齐,称“半房嫁妆”,如果嫁妆包括全部生活和生产所需者,则称“全房嫁妆”。
从经济关系的角度而论,彩礼和嫁妆是亲家之间为了建立长久的婚姻关系而采取的交换关系中的一部分。
这种交换不仅可以联络亲家之间的关系,而且还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在传统习俗看来,没有彩礼与嫁妆的婚姻是不能成立的,所以,彩礼与嫁妆是婚姻合法化的重要因素,高额的彩礼也可以保持婚姻的稳定,因为一旦离婚不仅彩礼将付之东流,而再娶时仍将付出新的彩礼,这就使离婚者变得较为慎重了。
同时,彩礼通常也被看成是妇女价值所在的象征,或者是对新娘家庭抚育女儿的合理补偿。
在人类社会早期,彩礼还是男方保证家庭对新娘所生子女的权利,它使双方的结合合法化,也使所生子女合法化。
嫁妆的作用则明显地具有提高妻子的地位,并加强对她的保障。
彩礼也是买卖婚姻的伴生物,当婚姻还处在经济与生育为其主要基础的发展阶段时,就不能不具有买卖婚姻的色彩。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从法律上禁止了包办、买卖婚姻,禁止借婚姻在夺取财务。
但是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农村仍然无法摆脱以经济与生育为主要目的。
因此,80年代以来,随着农村社会分化的加剧,旧的风俗习惯
迅速恢复,结婚索要彩礼,及厚嫁之风极为普遍地存在于各地农村,彩礼的数目飞速上涨,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社会问题。
文章来源:律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