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中国文物
- 格式:ppt
- 大小:5.68 MB
- 文档页数:122
中国文物介绍中国文物介绍如下:1、万里长城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起源于首都镐京的典故“烽火戏诸侯”。
2、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
它以长卷形式创作,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的繁荣景象。
3、越王勾践剑越王勾践剑是春秋晚期越国青铜器,因剑身上被镀上了一层含铬的金属而千年不锈。
越王勾践剑制工精美,显示出铸剑师的卓越技艺。
4、传国玉玺传国玉玺是秦始皇为正统皇帝颁发的官方玉玺,也是历代帝王以它为凭证和象征的象征。
它代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象征,也是权力和地位的标志。
5、金缕玉衣金缕玉衣是中国汉代时期皇帝和高级贵族的丧葬殓服,外观与人体形状相同,是汉代规格最高的丧葬殓服。
金缕玉衣的价值超过400亿,是世界上最贵重的文物之一。
6、曾侯乙编钟曾侯乙编钟是中国战国早期的文物,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
它的音域跨越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
7、马踏飞燕马踏飞燕是东汉时期的青铜器,是青铜艺术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旅游的标志。
8、镶金兽首玛瑙杯镶金兽首玛瑙杯是唐代唯一一件俏色玉雕,也是唐代玉器做工最精湛的一件。
它的造型精美,选材精良,巧妙利用玉料的俏色纹理雕琢而成。
9、四羊方尊四羊方尊是中国现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整个器物用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鬼斧神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
10、后母戊鼎后母戊鼎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鼎身雷纹为地,四周浮雕刻出盘龙及饕餮纹样,反映了中国青铜铸造的超高工艺和艺术水平。
11、汝窑青瓷无纹水仙盆汝窑青瓷无纹水仙盆是北宋徽宗朝的官窑,以温润的天青釉色被誉为青瓷之冠。
它的侈口、深壁、平底凸出窄边棱,四云头形足,周壁胎薄,底足略厚。
12、司母戊大方鼎司母戊大方鼎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镇国之宝,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章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对中国丰富的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提高国民文化素质,本章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特制定。
第二条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以下简称“基金会”)是一家非营利性的民间公募基金会,依法在中国设立。
第三条基金会的目的是以实施文物保护、传承与利用项目和资助学术研究为主要职责,推动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创新,提高公众对文物保护和传承的认识和参与度。
第二章:组织形式第四条基金会具有法人地位,并设有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和秘书处。
第五条理事会是基金会的最高决策机构,负责基金会的政策制定和监督工作。
理事会由不少于11名理事组成,包括著名学者、文化事业工作者、管理专家、企业家及其他相关人士,理事会由会员单位推选产生。
第六条常务理事会是基金会的常设执行机构,负责基金会的日常事务和管理工作。
设有一个主任,由理事会选聘,并设有若干个副主任,由主任提名,理事会讨论通过后聘任。
第七条秘书处是基金会的具体工作执行机构,负责基金会工作的具体组织实施。
设有秘书长,由常务理事会聘任。
第三章:会员单位第八条会员单位是指个人和机构经基金会批准同意并交纳会费的单位。
第九条会员单位享有在基金会内参与讨论、提供意见和建议等权利,并有机会参与基金会的各项活动项目。
第四章:基金筹措第十条基金筹措主要依靠社会各界的捐赠、赞助、资助和遗赠,也可依法接受政府的拨款。
第十一条基金会接受的捐赠、赞助和资助资金必须用于文物保护与传承、学术研究和相关项目,不得用于其他活动。
第五章:经费管理与使用第十二条基金会应建立科学合理的经费管理制度,确保资金的安全和规范使用。
第十三条基金会采用独立的审计师事务所对基金会经营的财务活动进行年度审计,确保经济责任的清楚。
第十四条基金会的专项资金必须用于所设立的项目和研究,禁止将专项资金挪作他用。
第六章:税务管理第十五条基金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但必须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和国家税务机关的规定进行报税和年度审计。
《中国文物年鉴》编纂规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中国文物年鉴》(以下简称年鉴)编纂出版工作的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有关规定,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年鉴由国家文物局主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行政部门、有关文博单位共同参与编纂、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承办,综合记述我国文物事业年度发展情况。
第三条年鉴的编纂出版应当坚持贯彻党和国家有关文物事业的政策法规,全面、真实、客观地记载我国文物事业的发展变化情况;坚持为文物保护服务;坚持社会效益为先的原则,并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政府资料性文献的权利。
年鉴编纂要做到观点正确、内容全面、体例规范、语言简洁、文风朴实、各卷衔接、查阅便捷。
第二章年鉴内容第四条年鉴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图片:反映年度重大事件、活动的图片;(二)专题:年度特别重大事件的专述;(三)专辑:年度出台的文物保护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及重要会议、讲话材料;(四)综述篇:年度全国文物事业发展概况;(五)分述篇:年度国家文物局各直属单位及相关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事业发展情况;(六)纪事篇:年度文物保护工作大事记;(七)附录:年度文博行业相关统计资料。
第三章编委会第五条年鉴编辑委员会(以下简称编委会)是年鉴的领导和决策机构。
第六条编委会由国家文物局领导和有关司(室)负责人组成;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部门、有关文博单位、年鉴承办单位负责人担任特邀编委。
第七条编委会制定年鉴的编纂规划,审定批准年度编纂大纲,审查年鉴终稿并批准出版。
第八条编委会每年召开一次例会,听取年鉴编辑部的工作汇报,审定下年度编纂大纲,确定其他事项。
第四章编辑部第九条年鉴编辑部是编委会的常设工作机构。
编辑部设在年鉴承办单位。
第十条编辑部由主任、副主任、执行编辑、编辑、特约编辑、编务人员组成。
编辑部主任由年鉴承办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担任。
第十一条编辑部承担下列事项:(一)执行编委会确定的编纂规划,编制年度编纂计划,起草年度编纂大纲和编纂体例,形成年鉴出版成果;(二)年鉴的年度资料收集整理、编辑加工、出版发行、广告征集等工作;(三)组织召开年鉴特约编辑年度工作例会,总结年度工作、表彰先进、部署编委会批准的年度编纂任务,特约编辑、撰稿人队伍建设和业务培训等工作;(四)承担编委会交办的其他工作。
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章程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以下简称“协会”)是一个非营利性、全国性的学术团体,致力于促进中国文物的保护、研究和传承。
本章程旨在规范协会的组织架构、会员管理、活动开展、协会经费、章程修改等方面的事项,以确保协会的正常运行和发展。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协会名称: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
第二条宗旨:贯彻国家文物保护政策,推动文物保护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促进文物的正确认识、科学鉴定、精细修复和有效保护,保护中国文化遗产。
第二章会员管理第四条会员种类:协会设立单位会员、个人会员和荣誉会员三类会员。
第五条入会条件:(一)单位会员: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申请加入本协会:1.与文物保护技术相关的科研、教育、出版、媒体、文物机构和相关企事业单位;2.在文物保护技术领域有突出贡献的单位。
(二)个人会员: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申请加入本协会:1.从事文物保护技术工作的专业人士;2.在文物保护技术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个人。
(三)荣誉会员:文物保护领域的权威专家、著名学者或爱好者。
第三章组织架构第六条协会的组织架构包括会员大会、理事会、秘书处。
第七条会员大会是本协会的最高权力机构,每三年召开一次,由理事会召集。
第八条理事会是本协会的执行机构,由会员大会选举产生,任期三年。
第九条秘书处是本协会的常设机构,负责日常事务的处理和会员服务。
第十条本协会设立常设委员会和专业委员会,负责各项专业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管理。
第四章活动开展第十一条本协会开展的主要活动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组织学术交流、研讨会和学术年会;2.开展科研项目和学术研究,推动相关成果的转化和应用;4.组织参观考察、国内外交流与合作;第五章经费第十二条协会经费包括会员缴纳的会费、赞助款、捐赠款、拨款和其他合法收入。
第十三条协会的经费主要用于支持协会的日常运行、活动组织、项目开展和会员服务。
第十四条协会应当建立健全财务制度,进行定期审计和财务公开,做到公开、透明、监督合规。
人教版初三历史文物考察文物考察了解古代文明在历史学科的学习中,文物考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通过亲身去了解和接触文物,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文明。
本文将就人教版初三历史教材中的文物考察内容展开讨论。
第一章古代文明的起源在初三历史教材的第一章中,我们了解到古代文明的起源。
这一章节中提到了两个与古代文明起源相关的文物,分别是中国的良渚文化遗址和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乌鲁克遗址。
良渚文化遗址位于中国浙江省的良渚古城,距今约5000年左右。
这个遗址的发现和考古工作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的演变和起源起到了重要作用。
该遗址所挖掘出的文物包括陶器、玉器、骨器等,展示了古代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形态。
乌鲁克遗址位于现今伊拉克南部的一个城市,距今约4500年左右。
这个遗址是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最重要的城市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城市。
乌鲁克遗址所挖掘出的文物包括各种雕塑、印章、陶器等,展示了该地区古代城市的繁荣和文明。
通过亲自参观这些文物考察地,学生们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古代文明的起源,感受到文物所承载的丰富历史信息。
第二章中国古代文明的特点在初三历史教材的第二章中,我们了解到中国古代文明的特点。
这一章节中提到了两个与中国古代文明特点相关的文物,分别是北京故宫和秦始皇陵兵马俑。
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皇帝的宫殿,是世界上最大的现存的宫殿群。
故宫内保存了大量的文物,包括建筑、绘画、文书、器物等。
通过参观故宫,学生们可以亲身感受到中国古代帝王权力的壮丽和封建社会的制度。
秦始皇陵兵马俑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是中国古代皇陵中最有名的一座。
兵马俑是秦始皇陵中的陪葬品,数量众多,造型逼真。
这些兵马俑展示了古代中国军事制度、兵器和服饰等方面的信息,对于了解古代中国的战争、军事和文化等有着重要意义。
通过亲身参观这些文物考察地,学生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特点,感受到文物所传递的历史沉淀。
第三章古代文明的交流与变革在初三历史教材的第三章中,我们了解到古代文明的交流与变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文物的保护,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促进科学研究工作,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下列文物受国家保护:(一)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壁画;(二)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或者著名人物有关的以及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者史料价值的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实物、代表性建筑;(三)历史上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四)历史上各时代重要的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和图书资料等;(五)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
文物认定的标准和办法由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制定,并报国务院批准。
具有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同文物一样受国家保护。
第三条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根据它们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可以分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上各时代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代表性实物等可移动文物,分为珍贵文物和一般文物;珍贵文物分为一级文物、二级文物、三级文物。
第四条文物工作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
第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地下、内水和领海中遗存的一切文物,属于国家所有。
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石窟寺属于国家所有。
国家指定保护的纪念建筑物、古建筑、石刻、壁画、近代现代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除国家另有规定的以外,属于国家所有。
国有不可移动文物的所有权不因其所依附的土地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改变而改变。
下列可移动文物,属于国家所有:(一)中国境内出土的文物,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二)国有文物收藏单位以及其他国家机关、部队和国有企业、事业组织等收藏、保管的文物;(三)国家征集、购买的文物;(四)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捐赠给国家的文物;(五)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其他文物。
中国文物学教程第一章文物学的概念和基本原理1.1 文物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文物学是研究人类历史和文化遗产的学科,主要关注古代文物的保护、研究和展示。
文物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各种有历史、文化、艺术、科学价值的物品,如青铜器、陶瓷、书画、金银器等。
1.2 文物学的基本原理文物学的研究方法和原理主要包括考古学、艺术史、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的综合运用。
其中,考古学是文物学的基础,通过发掘、整理和研究考古资料,揭示出文物的历史背景、生产制作工艺、艺术风格等信息。
艺术史则通过对艺术品的形式、风格、题材等方面的研究,探究文物的艺术价值和艺术史背景。
文化人类学则关注文物与社会、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关系,探讨文物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第二章中国古代文物的分类和鉴赏2.1 文物的分类中国古代文物根据材质、功能、用途等方面的不同,可以分为多个类别。
常见的文物类别有青铜器、陶瓷、玉器、书画、金银器等。
每个类别又可以根据时代、地区、风格等因素进一步细分。
2.2 文物的鉴赏文物的鉴赏是指通过对文物的艺术特点、历史背景、制作工艺等方面的研究,评价文物的价值和品质。
文物的鉴赏需要结合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对文物的材质、形态、纹饰、题材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判。
同时,鉴赏还需要考虑文物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等因素,综合判断文物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第三章文物的保护与修复3.1 文物的保护原则文物的保护是指通过采取各种措施,保护文物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可持续性。
文物的保护原则包括尊重文物的历史和文化价值,遵循科学、合理的保护方法,坚持综合治理的原则,实行分类保护和重点保护相结合的策略。
3.2 文物的修复与重建文物的修复是指对损坏或破损的文物进行修复和恢复,以保持其原有的形态和艺术价值。
文物的修复需要遵循科学、规范的修复原则和方法,尊重文物的真实性和历史性,尽量保留原有的材质和形态。
文物的重建则是指对已经毁损或丧失的文物进行重新制作,以恢复其历史风貌和文化价值。
文物学概论文物学概论是我校文博专业的核心课程。
主要讲授文物学的基本理论,主要文物门类的发展历程、时代特征及鉴定要点,中国文物学的发展简史三个方面的内容。
共40 课时,一学期完成。
第一章,文物与文物学。
主要讲述文物学的基本理论。
第二章,文物学分论。
主要讲述中国古代主要文物门类的发展状况及时代特征。
第三章,文物学发展简史。
主要讲述中国古代、近代、现代文物学的发展状况。
物学是一门直观性和趣味性较强的课程,结合这一特点,本课程的组织采取了理论教学与实物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课堂上以丰富生动的图片为依托,讲解基本理论;课外借助于校内、省内各大博物馆和重要遗址,强化所学知识。
通过学习,学生不仅可以了解文物学的性质、特点及基本理论与方法,还可以学到一些文物鉴定的基本知识。
同时通过对中国古代灿烂辉煌的物质文明的进一步接触,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第一章文物与文物学第一节什么是“文物学”一、什么是文物1、“文物”的概念及内涵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文物”一词比“考古”一词出现得较早,但是,它与今天的“文物”含义还有较大的区别。
不但如此,在不同时期的文献中,其内涵仍有不同。
“文物”二字最早见于《左传·桓公二年》:“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宫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
”《后汉书·南匈奴传》中有“制衣裳,备文物”的记载,这两则引文中的所谓“文物”系指当时的礼乐典章制度。
至唐代,骆宾王有诗云:“文物俄迁谢,英灵有盛衰”;杜牧诗云:“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等。
这两首唐诗中所言之“文物”即指前代的遗物,其涵义已接近于现代所谓的文物的涵义。
到北宋中叶(11世纪),以青铜器、石刻为主要研究对象的金石学兴起,以后又逐渐扩大到研究其他各种古代器物,当时把这些器物统称之为“古器物”或“古物”。
及明代和清初,则较普遍把“文物”称之为“古董”或“骨董”。
于清乾隆年间(18世纪)又出现称文物为“古玩”。
陕西师范大学博物馆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文物学概论一、说明 (一) 课程陕西师范大学博物馆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文物学概论一、说明(一)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为下一步学习文物鉴定和研究奠定基础。
(二) 教学目的主要讲授文物学的涵义与基本概念,主要文物门类的内涵与基本特点,文物学的发展历史,以及与其它学科的关系等内容。
(三) 教学内容通过学习,了解和掌握文物学的性质、特点及基本理论与方法,为进一步了解和研究文物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 教学时数36课时(五) 教学方式将大量图片和照片演示给学生并参观博物馆,更多采用直观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对文物有感性认识。
二、正文第一章文物与文物学教学要点:建立文物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6学时第一节什么是“文物学” 2学时一、什么是文物二、“文物学”的定名问题三、文物学的研究范围四、文物学的研究方法第二节文物学与相关学科 2学时一、文物学与历史学二、文物学与考古学三、文物学与语言文字学四、文物学与文学艺术五、文物学与博物馆学六、文物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第三节文物学的研究方法 2学时一、访古调查法二、文献比较法三、科技应用法四、标准器研究法考核要求:学生作一篇作业,论述文物学的性质与内涵。
本章思考题:1.如何认识建立文物学的必要性,2.文物有何价值,如何去研究它,3.中国文物的基本特点是什么,4.作为一名文物工作者应具备怎样的素质,本章主要参考文献:(1) 李晓东:《中国文物学概论》,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 版。
(2) 吴诗池:《文物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版。
(3) 夏鼐、王仲殊:《考古学》,《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第,版。
(4) 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版。
第二章中国文物学分论教学要点:介绍各主要门类文物的特点、发展线索、价值意义。
16学时第一节青铜器 2学时一、青铜器的起源与发展二、中国青铜器的基本特点三、青铜珍品简介及其价值四、青铜器的真伪鉴别第二节陶瓷器 2学时一、古陶瓷器的产生与发展二、基本品类三、陶瓷器鉴定的主要方法第三节古字画 2学时一、中国书法发展历程二、书法作品鉴定要领三、中国绘画发展史四、中国画的基本特点和鉴定方法第四节简牍 2学时一、何谓“简牍”二、简牍的发现三、简牍的价值第五节甲骨 2学时一、甲骨文的发现史二、甲骨文的特点三、研究甲骨文的意义第六节玺印封泥 2学时一、玺印的名称二、玺印的材质与印纽三、研究官印的意义四、封泥的发现与价值第七节铜镜 2学时一、铜镜的产生与发展历史二、铜镜的作用三、铜镜的鉴别第八节玉器 2学时一、玉器的发展历程二、玉器的作用与价值三、玉器的真伪鉴别考核要求:本章讲述完后,安排一次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