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治疗技术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现状与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1.30 MB
- 文档页数:2
血管内神经介入治疗在急性脑卒中中的应用与效果评价科室:神经内科摘要:本研究旨在评估血管内神经介入治疗在急性脑卒中中的应用与效果。
通过统计对比2022年和2023年上半年的手术量数据,分析了DSA造影、直接机械取栓治疗、桥接治疗、颈动脉及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植入和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的情况。
结果显示,2023年相较于2022年,总手术量增长了17%。
其中,DSA造影增长了14%,机械取栓治疗增长了10%,桥接治疗增长了25%,而支架植入和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的手术量基本持平。
这些数据反映出血管内神经介入治疗在急性脑卒中中的应用逐渐增多,并且在特定治疗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关键词:血管内神经介入治疗、急性脑卒中、DSA造影、取栓治疗、桥接治疗。
引言:急性脑卒中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而血管内神经介入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手段,逐渐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通过对2022年和2023年上半年的手术量统计和对比分析,揭示了血管内神经介入治疗在急性脑卒中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数据显示,近一年来手术总量增长了17%,其中桥接治疗增长最为显著。
这些数据表明,血管内神经介入治疗在急性脑卒中,特别是缺血性脑卒中中的应用正逐步获得认可,并为患者提供了希望。
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其应用与效果评价,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更有力的依据。
一急性脑卒中中血管内神经介入治疗的应用现状急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其治疗一直是医学界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血管内神经介入治疗作为一种创新的治疗手段,逐渐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
本文将探讨血管内神经介入治疗在急性脑卒中中的应用现状。
血管内神经介入治疗是通过导丝导管经血管进入体内,直接在脑血管内进行治疗的方法。
它包括多种技术手段,如DSA造影、机械取栓治疗、桥接治疗、支架植入和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等。
这些技术手段的应用,可以在减少手术创伤的同时,准确地发现和处理脑血管病变,从而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残疾率和复发率。
8F指引导管在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的应用摘要:8F指引导管是神经介入治疗常用的一种通路导管,具有到位方便、头端无创、内腔大,扭控指向性好等优点。
本文就该器材在取栓相关操作如主动脉弓造影、抽吸收伞、近端血流控制等方面的应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8F指引导管;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主动脉弓造影;经皮机械取栓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已成为我国当前高致死、致残率的疾病之一,并且有日益年轻化趋势[1],目前全国范围内基层医院陆续开展时间窗内动静脉溶栓、血管内机械取栓手术治疗。
与静脉溶栓治疗相比,血管内治疗具有更高的血管再通率,但是对医疗机构的硬件及人员技术水平要求更高。
继2015年国际上相继发表了5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证实机械取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之后,血管内治疗的技术和材料都获得了日新月异的长足发展,目前有支架取栓、导管直接抽吸取栓和两者结合的多种手术方式。
急诊取栓手术与择期手术存在很大不同,首先是大多数患者缺乏完善的术前影像评估,不少基层医院受硬件条件限制,无法急诊开展一站式脑血管CTA+CTP检查,因此主动脉弓造影和非责任血管的快速造影评估对明确闭塞部位、性质、侧枝代偿情况都具有重要意义。
快速建立治疗通道,尽快恢复前向血流,以挽救半暗带脑组织的神经功能是手术的核心目标。
一、指引导管行主动脉弓及弓上血管快速造影评估标准的全脑血管造影流程是应用5F猪尾造影管在泥鳅导丝引导下到达升主动脉行主动脉弓造影,然后根据弓形态特点选择5F单弯或者多功能导管、猎人头导管等超选弓上动脉行选择性脑动脉造影。
造影评估结束后,撤出上述导管,给予肝素化,再引入导引导管或长鞘输送支撑系统。
上述操作由于步骤繁杂,在急诊手术中存在较明显的时间延迟,因此,我中心自2019年至今,选择更为简单快捷并且安全的指引导管一次到位技术,操作如下,应用改良Seldinger法穿刺股动脉置入8F动脉鞘,将8F指引导管套5F 125cm多功能导管分别接两套滴注,在泥鳅导丝引导下同轴到达升主动脉,指引导管头端指向主动脉瓣方向,撤出多功能导管、泥鳅导丝,选择高压注射器参数流速15ml/s,总量25ml,压力800psi,首先行弓造影明确有无弓上夹层、闭塞,然后保持指引导管原位,将投照视野调整至第六颈椎以上范围,包含椎动脉V2段以远及颈动脉分叉部,仍按照上述参数行放大正位造影,可同时显示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及椎动脉。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现状及进展研究发布时间:2022-10-17T06:50:18.722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14期作者:李岩[导读] 目的:观察和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治疗现状以及相关进展情况。
李岩山西省河津市人民医院 043300[摘要]目的:观察和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治疗现状以及相关进展情况。
方法:随机选择患者150例,均确诊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缺血性脑卒中),就诊科室神经内科,就诊时间2020年03月~2022年03月。
随机划分两组,常规组和研究组各75例。
常规组采用常规疗法治疗,研究组采用抗血小板治疗。
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经统计,在NIHSS评分方面,研究组评分下降明显,且低于常规组,P<0.05;在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方面,研究组(93.33%)高于常规组(81.33%),P<0.05。
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应用抗血小板治疗的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抗血小板;临床效果缺血性脑血管病,是目前神经内科临床上比较常见到的一类高发性疾病,它的常见临床类型包括完全性或进展性卒中以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等。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高发人群主要集中在中老年患者,由于疾病本身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再加上患者多体质较差,导致该病的致残、致死比例均较高,对患者的生命健康以及日常生活危害严重[1-2],因而需要加强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治疗。
下面,文章随机抽选确诊缺血性脑血管病(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50例进行临床治疗,旨在研究和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其现状进展情况。
具体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纳排标椎1.1.1 纳入标准①患者均符合WHO(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确诊标准,且均为缺血性脑卒中;②患者对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的耐受性良好;③患者对本次研究完全知情,自愿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
1.1.2 排除标准①患者存在心源性脑梗死以及出血性脑疾病等;②患者存在血液系统疾病、内脏出血以及活动性溃疡等病症;③近3个月存在手术史或手术计划;④患者存在恶性肿瘤或肝肾等严重疾病;⑤患者存在胃肠道性疾病,对本次药物治疗造成影响。
血管内介入与药物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比较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常常会给患者的生活和健康带来巨大的影响。
目前,血管内介入治疗和药物静脉溶栓治疗是两种常见的治疗方法。
本文将对这两种治疗方法的效果进行比较分析,希望能够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一些参考。
我们先来介绍一下两种治疗方法的原理和操作过程。
血管内介入治疗是通过导管在颅内血管内进行治疗,通常是通过动脉穿刺,将导管引入到血管内,然后使用各种器械进行治疗,比如使用支架扩张狭窄的血管,或者使用血栓抽吸器将血栓完全吸出。
这种治疗方法可以迅速地清除血管内的血栓,恢复血流,从而减少脑组织的缺血损伤。
而药物静脉溶栓治疗则是通过给患者静脉注射溶栓药物(比如rt-PA),让其在血液中流动,通过溶解血栓的方式进行治疗。
这种治疗方法相对简单,适用范围广,但是也容易引起出血等不良反应。
接下来,我们将分别从治疗效果、安全性、并发症等方面对这两种治疗方法进行比较。
首先是治疗效果方面。
研究表明,血管内介入治疗在恢复患者的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上有着更好的表现。
一些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对于一些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可以更快地恢复患者的神经功能,减少残疾率。
而且,血管内介入治疗还可以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而药物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则相对较为温和,治疗效果可能会因为患者的年龄、血栓位置、血栓性质等各种因素而有差异。
再来看安全性方面。
血管内介入治疗相对来说是一种较为侵入性的治疗方法,因此在手术操作的时候需要医护人员具备一定的技术水平,患者也需要承受一定的手术风险,比如颅内出血等并发症的风险。
而药物静脉溶栓治疗的并发症也包括出血、血栓栓塞性脑血管疾病等,虽然这些并发症的风险较低,但是也需要引起临床医生和患者的一定重视。
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尤其是一些血栓负荷较大,对于药物静脉溶栓治疗反应较差的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但是在选择治疗方法的时候,还需要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年龄、血栓位置、血栓性质等各种因素。
血管内介入与药物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比较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常常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后果。
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血管内介入和药物静脉溶栓是两种最常见的治疗方法。
那么,这两种治疗方法的效果如何?究竟哪一种更加有效呢?本文将对这两种治疗方法进行比较研究。
我们来了解一下血管内介入治疗。
血管内介入治疗是指通过在体内引入导管和介入器械等器械,在影像引导下进行血管内治疗的方法。
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而言,血管内介入治疗常常是通过取栓或者血栓切除等方式来恢复患者的脑血流灌注,以减轻或者避免脑梗塞的后果。
血管内介入治疗是一种微创、高效的治疗方法,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恢复患者的脑血流,从而减少缺血损伤的范围。
我们来谈谈药物静脉溶栓治疗。
药物静脉溶栓治疗是通过将溶栓药物以静脉注射的方式输入患者体内,溶解血管内的血栓,以恢复脑血流。
这种方法与血管内介入治疗相比是一种更为经济、方便的治疗方法,只需要通过静脉注射即可完成治疗。
药物静脉溶栓治疗也有其局限性,比如只有在患者发病时间窗内、且没有禁忌症的情况下才能使用。
那么,这两种治疗方法在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时究竟哪一种更加有效呢?针对这个问题,许多临床研究对这两种治疗方法进行了比较。
一些研究显示,在一些情况下,血管内介入治疗相对于药物静脉溶栓治疗效果更好,比如对于大血栓的溶解和血流恢复速度等方面。
在另一些研究中也发现,在某些情况下,药物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与血管内介入治疗并无显著差异,甚至在一些方面还稍有优势。
这两种治疗方法并无绝对的优劣之分,其效果取决于不同患者的病情以及治疗时间窗等因素。
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无论是选择血管内介入治疗还是药物静脉溶栓治疗,都需要在临床医生的指导下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脑血管情况、发病时间以及患者的基本情况等因素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患者也应该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以便能够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 152 -①南京市高淳人民医院 江苏 南京 211300替罗非班联合介入取栓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影响王永伟① 范力午① 沈志钢①【摘要】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联合介入取栓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3年5月南京市高淳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20例AIS 患者。
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
对照组给予介入取栓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替罗非班治疗。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凝血功能、神经功能及预后情况。
结果:治疗后,两组BDNF 水平升高,观察组BDNF 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治疗后,两组纤维蛋白原(FIB)低于治疗前,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均长于治疗前,观察组FIB 水平低于对照组,APTT、PT、TT 均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出院时,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低于治疗前,观察组NIHSS 评分、改良Rankin 量表(m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替罗非班联合介入取栓能够提高BDNF 水平,降低高凝的血管状态,从而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替罗非班 介入取栓 凝血功能 预后 doi:10.14033/ki.cfmr.2023.33.03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23)33-0152-04 Effect of Tirofiban Combined with Interventional Thrombectomy on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WANG Yongwei, FAN Liwu, SHEN Zhigang. //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 2023, 21(33): 152-155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Tirofiban combined with interventional thrombectomy on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 Method: A total of 120 AIS patients admitted to the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of Nanjing Gaochun People's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9 to May 2023 were selecte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according to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with 6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interventional thrombectomy treatment,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Tirofiban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level of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 coagulation function, nerve function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and prognosis condition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 After treatment, the level of BDNF in the two groups increased, and the level of BDNF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 After treatment, fibrinogen (FIB) in both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 prothrombin time (PT) and thrombin time (TT) in both groups were long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 FIB level in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APTT, PT and TT were long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 At discharge, 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 score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 and the NIHSS score and 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 scor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 Conclusion: Tirofiban combined with interventional thrombectomy can improve the level of BDNF, reduce the hypercoagulable vascular state, an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Key words] Acute ischemic stroke Tirofiban Interventional thrombectomy Coagulation function Prognosis First-author's address: Nanjing Gaochun People's Hospital, Nanjing 211300, China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是因脑动脉闭塞导致的脑梗死,患者多伴有动脉粥样硬化、血液黏度高、血压高等症状,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有资料显示,AIS 占我国脑卒中病例的72.9%[1-2]。
脑卒中介入治疗最佳时间脑卒中即脑中风,该病主要以患者大脑内部血管出现堵塞、破裂,导致脑部缺血、缺氧来体现。
脑卒中显著特征即老年群体发病率高,且有较大的致残、致死、复发风险,尤其并发症也难以预控。
脑卒中患者发病后,脑细胞未能及时获得所需氧气供给,神经细胞在短时间内便会逐渐停止工作,大脑所控制身体部分功能也会因此遭受重创。
因为脑卒中对人体健康生命安全威胁极大,所以关注脑卒中治疗,掌握与之相关都基础医疗知识便显得极为必要。
本文将对脑卒中介入治疗最佳时间进行全面科普分析,为降低我国脑卒中发病率做出一定贡献。
1.脑卒中病理特征及发病趋势脑卒中患者多表现为脑组织缺血、出血性损伤症状,该病属于急性脑血管疾病,对人体生命安全危害较大,直接影响大众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
脑卒中在我国发病率呈现逐年上涨都趋势,相关专业医学文献研究发现,我国脑卒中发病率每年仍在以8.7%都速度不断上升,且由于现今很多社会民众长期处于不健康都生活状态(作息不规律、生活习惯差等),脑卒中发病人群也愈发年轻化。
1.脑卒中介入治疗最佳时间2.1脑卒中治疗现状从现实角度出发来看,我国大多数脑卒中患者及家属,对该疾病早起症状事变缺乏客观、系统都认知,加之部分医院对脑卒中黄金治疗时间内的溶栓治疗,没有专业统一的规范性管控机制,这也很大程度上对脑卒中患者治疗预后效果产生了较大负面影响。
而大量相关专业医学文献研究已经发现,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介入时间越早,对降低患者死亡率方面便越突出,所以注重脑卒中介入治疗最佳时间是极为必要的。
就目前现实情况而言,我国很多城市医院调查数据表明,脑卒中患者从进医院到给药平均用时普遍超过卫生部规定时间20多分钟,影响因素有排队付费、签知情同意书等多方原因。
2.2最佳治疗时间脑卒中起病急、变化快,短时间对患者神经功能曹成都缺损,若未及时救治,病情发展便会变得很难预控,直接会对患者生命安全产生极大危害。
虽然国际上与之相关的规定是脑卒中发病6h内属于患者黄金治疗时间。
脑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新进展脑血管疾病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包括脑梗死、脑出血、脑动脉瘤等。
这些疾病常常导致患者残疾甚至死亡,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介入治疗作为一种微创、高效的治疗手段,在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的最新进展。
一、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的概述脑血管介入治疗是指在医学影像设备(如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CT、磁共振等)的引导下,通过血管穿刺等方法,将特制的导管、导丝等器械引入脑血管,对脑血管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方法。
与传统的外科手术相比,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好等优点。
二、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的新方法1、机械取栓术急性脑梗死是脑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其治疗的关键在于尽早开通闭塞的血管,恢复脑血流灌注。
机械取栓术是近年来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一项重大突破。
通过使用特殊的取栓装置,如支架取栓器、抽吸导管等,直接将血栓从血管内取出,能够显著提高血管再通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2、血管内栓塞术对于脑动脉瘤等脑血管畸形疾病,血管内栓塞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近年来,随着栓塞材料的不断改进,如新型弹簧圈、液体栓塞剂等的应用,使得栓塞效果更加确切,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同时,血流导向装置的出现为大型或复杂动脉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3、颈动脉支架置入术颈动脉狭窄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是在血管内放置支架,扩张狭窄的颈动脉,恢复血流。
与传统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相比,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器械的改进,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三、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的新技术1、神经介入机器人技术神经介入机器人可以实现更加精准的导管操作,减少人为误差,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同时,机器人还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轻医生的工作强度。
2、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在脑血管介入治疗中,VR 和 AR 技术可以为医生提供更加直观、立体的血管图像,帮助医生更好地规划手术路径,提高手术的准确性。
15 Journal of China Prescription Drug Vol.15 No.3·综述·目前,中国每年因脑卒中死亡的人数已超过肿瘤和心血管疾病,成为第1位致死原因[1]。
其中,更多的病例为急性脑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的预后极为重要。
目前,早期的静脉溶栓仍然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首选方法。
但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的静脉溶栓再通效果不佳[2],因此,近20多年来,随着新型介入材料的出现及相应的血管内介入技术的发展,介入治疗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方面的发展非常迅速。
本文通过对介入治疗的详细情况进行分析,目的在于为临床相关工作提供参考,促进临床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治疗,详情如下。
1 动脉溶栓治疗神经介入技术应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早期,主要是导管内应用溶栓药物的动脉溶栓药物,随机试验为动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提供了证据[3,4]。
溶栓药物首选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国内也有多家医疗机构应用尿激酶进行动脉溶栓治疗[5,6]。
但是由于神经介入技术发展以及动脉内应用溶栓药物再通血管需要一定时间,采用单一动脉溶栓往往会延迟治疗时间。
动脉溶栓治疗更多的应用于静脉-动脉序贯溶栓的治疗中[7]。
同时,虽然静脉-动脉序贯溶栓治疗的血管再通率明显增高,但预后及死亡率并没有明显好于单独应用静脉溶栓的治疗[8]。
2 机械碎栓及取栓为了更好的提高血管再通率及治疗预后,出现了一系列新型介入材料,早期有Merci取栓系统(2004年)及Penumbra系统(2007年)。
MERCI(Mechanical Embolus Removal in Cerebral Ischemia)试验是一项前瞻性、非随机、多中心研究[9],结果表明,Merci取栓系统能提高血管再通率。
随后开展的Multi-MERCI试验评估了新一代取栓器在提高血管再通率方面的优势[10]。
但应用此项治疗后,患者预后良好率仅为36%,死亡率为34%。
随后的Penumbra[11]试验结果显示:闭塞血管达到部分或完全再通的比率为82%;但良好预后率仅为25%,死亡率为33%。
这两项技术的应用,虽然提高了血管再通率,但并没有有效的改善预后良好率及降低死亡率。
2013年3月《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同时发表了三项研究结果表明血管内治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获益并不优于静脉溶栓治疗[12-14]。
这些结果的发布,明显的增加了应用介入技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有效性的质疑。
然而这并不代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研究的终结,因为上述研究存在2个主要问题:首先,这些研究主要采用Merci和Penumbra取栓器;其次,这些研究中血管内治疗组较静脉溶栓组平均治疗时间明显延迟,而这很可能抵消血管内介入开通血管所带来的获益。
随着Solitaire FR装置(2012年)及Trevo取栓器(2012年)的应用,新的研究结果出现了明显的变化,MR-CLEAN研究结果于2014年12月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在线发表[15],显示对于前循环颅内大动脉闭塞引起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6 h内实施血管内介入联合标准治疗(包括rt-PA静脉溶栓)的疗效优于标准治疗。
这项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前循环颅内大血管闭塞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6 h内血管内介入治疗是安全且有效的。
这项研究结果对于应用介入技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无疑具有里程碑样的意义。
随之,2015年3月《新英格兰杂志》发表的ESCAPE[16]、9月发表的SWIFT PRIME[17]研究结果同样证明了介入技术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上述研究结果都是基于前循环颅内动脉病变的研究,最新的研究结果对于后循环的病变而言,支架取栓技术依然获得了良好的治疗结果[18,19],应用介入技术治疗后循环血管闭塞,可以取得较高血管再通率及预后良好率。
3 急性期支架置入术对于取栓失败或由于原位狭窄致血管闭塞从而导致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单纯的应用机械取栓无法完全的保证血管再通,部分病例可能需要支架的置入。
目前针对于患者置入支架治疗的时间临床中仍然存在一定争议,部分研究认为在患者发病后及时置入支架治疗能够有效帮助患者恢复,对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具有积极作用;但是另有部分研究指出,急性期的支架置入在血管再通后可能会导致出血几率的增加,同时急性期支架置入后,如何在术后应用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治疗,仍有一定争议,同时对于颅内段狭窄或颅外段狭窄的支架置入时机,目前仍有一定争议[20]。
4 展望随着新型介入材料及相应的介入技术的出现,介入技术已经成为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时,随着材料学的进步,相信会有更多更好的介入产品应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中,会进一步增加血管再通率,缩短血管再通时间,提高术后预后良好率。
参考文献[1] Yang G, Wang Y, Zeng Y, et al. Rapid health transition in China,1990-2010: findings from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0. Lancet,2013, 381(9882): 1987-2015.[2] Alexandrov AV. Current and future recanalization strategies for acute ischemic stroke. J Intern Med, 2010, 267(2): 209-219.[3] Furlan A,Higashida R,Wechsler L,et al. Intra-arterial prourokinase for acute ischemic stroke. The PROACT Ⅱ study: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Prolyse in Acute Cerebral Thromboembolism. JAMA, 1999,282(21): 2003-2011.[4] Ogawa A,Mori E,Minematsu K,et al. Randomized trial of intraarterial infusion of urokinase within 6 hours of middle cerebral artery stroke: Th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embolism local fibrinolytic intervention trial (MELT) Japan. Stroke, 2007, 38(10): 2633-2639.[5] 宋吉运,张镛,战金山,等. 尿激酶颈动脉溶栓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比较.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0,12(5):287-介入治疗技术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现状与进展史万超(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天津 300450)【摘要】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因其高死亡率及高致残率,成为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常见疾病之一,急性期的治疗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非常重要,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及新型介入材料的出现,介入治疗已经成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治疗的重要手段。
本文就针对介入治疗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中的应用作出如下综述。
【关键词】介入;脑梗死;脑卒中;溶栓16中国处方药 第15卷 第3期·综述·289.[6] 黄燕,李展鹏,周怡兴,等. 尿激酶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7例报道. 中国卒中杂志,2007,2(2):112-115.[7] IMSⅡ Trial Investigators. The Interventional Management of Stroke (IMS) Ⅱ Study. Stroke, 2007, 38(7): 2127-2135.[8] Generalized efficacy of t-PA for acute stroke. Subgroup analysis of the NINDS t-PA Stroke Trial. Stroke, 1997, 28(11): 2119-2125.[9] Smith WS, Sung G, Starkman S, et al. Safety and efficacy of mechanical embolectomy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 results of the MERCI trial. Stroke, 2005, 36(7): 1432-1438.[10] Smith WS, Sung G, Saver J, et al. Mechanical thrombectomy for acute ischemic stroke: final results of the Multi MERCI trial. Stroke, 2008,39(4): 1205-1212.[11] Penumbra Pivotal Stroke Trial Investigators. The penumbra pivotal stroke trial: safety and effectiveness of a new generation of mechanical devices for clot removal in intracranial large vessel occlusive disease. Stroke, 2009,40(8): 2761-2768.[12] Kidwell CS, Jahan R, Gornbein J, et al. A trial of imaging selection and endovascular treatment for ischemic stroke. N Engl J Med, 2013, 368(10): 914-923.[13] Ciccone A,Valvassori L,Nichelatti M,et al. Endovascular treatment for acute ischemic stroke. N Engl J Med, 2013, 368(10): 904-913.[14] Broderick JP, Palesch YY, Demchuk AM, et al. Endovascular therapy after intravenous t-PA versus t-PA alone for stroke. N Engl J Med,2013, 368(10): 893-903.[15] Berkhemer OA, Fransen PS, Beumer D, et al. A randomized trial of intraarterial treatment for acute ischemic stroke. N Engl J Med, 2015, 372(1): 11-20.[16] Goyal M, Demchuk AM, Menon BK, et al. Randomized assessment of rapid endovascular treatment of ischemic stroke . N Engl J Med, 2015,372(11): 1019-1030.[17] Saver JL,Goyal M,Diener HC,et al. Stent-Retriever Thrombectomy for Stroke . N Engl J Med, 2015, 373(11): 1077.[18] Mokin M, Sonig A, Sivakanthan S, et al. Clinical and Procedural Predictors of Outcomes From the Endovascular Treatment of Posterior Circulation Strokes. Stroke, 2016, 47(3): 782-788.[19] Yoon W, Kim SK, Heo TW, et al. Predictors of Good Outcome After Stent-Retriever Thrombectomy in Acute Basilar Artery Occlusion . Stroke, 46(10): 2972-2975.[20] Nikas D,Reimers B,Elisabetta M,et al. Percutaneous intervention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related to obstructive atherosclerotic disease or dissection of the extracranial carotid artery . J Endovasc Ther, 2007, 14(3): 279-288.葛根为植物野葛的干燥根部,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以及营养价值,最初被记载在神农本草经中,其味甘平,主治消渴症,也可解诸毒,对大热、阴气以及诸痹均能够起到较好治疗效果[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