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禅学之美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禅学之美摘要: 文章通过对禅学现象的分析,禅学思想与佛教戒律和佛教仪式之间关系的阐述,以及禅学思想进入中国园林思路的探讨,指出中国古典园林与禅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哲学上的关联性。
后来人们所理解的禅学思想,其实是抽去了拯救众生的责任感与宗教虔诚感之后享受生活的世俗化的禅学思想。
只有在这种意义上,禅学思想才会与中国园林发生紧密联系。
禅学说,是中国古代倾向于表现和传神的抒情文艺所具有的美学范畴。
关键词: 中国古典园林;禅学;美学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henomenon of Zen,Zen and Buddhist precepts and Buddhist ritual described,and explore the Buddhist thoughts into the thinking of Chinese garden,points out that the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 and Zen philosophy thought has relevance to some ter people to understand Zen thought,is then pumped to save the people’s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nd sense of religious life secular only in this sense,Zen thought will be closely linked with the Chinese classic garden.Zen doctrine,is the aesthetic category of Chinese ancient tendency in the lyric literature and vivid performance.Key words: Chinese classic gardenZenaesthetics1.禅性之美究竟是什么何为禅之美,美在哪里作为理解禅与诗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
2019年第10期现代园艺禅宗美学对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启示周南(广州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广东广州510405)摘要:如何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设计出融合了人文、情怀、意境的优美作品,营造人地和谐的城市景观,或许禅宗美学会给我们一些启示:灵感的顿悟、意境的营造、对自然的尊重、追求万物的体验,如此,设计出优秀的园林设作品也就顺理成章。
关键词:禅宗美学;风景园林;园林设计众所周知,我国园林发展历经千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则是皇家园林与江南私家园林。
在时代的不断发展下,园林为城市建设描绘了浓重的一笔,特别是在新时期,需要实现古代园林与现代建筑的相互整合,在互补中让人眼前一亮。
但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设计师不断重复着设计流水线上的工艺品,而忽略人文、情感与意境,更破坏了人们生存空间的生态平衡。
如何把握住城市命脉,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设计出融合人文、情怀、意境的优美作品,营造人地和谐的城市景观,或许禅宗美学会给我们一些启示。
禅宗美学由禅宗思想发源、演变而来。
禅宗思想最早起源于印度佛教,是印传佛教中国化并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发展的产物,它对中国哲学思想及艺术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
禅宗的主要特色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强调识心见性、顿悟成佛。
1现阶段风景园林设计中存在的不足1.1风景园林设计的“利益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自然景观的破坏也是日渐增多,但是出于精神文明的享受,对景观的观赏需求又在不断加大,各类风景园林设计和建造变得功利化。
部分设计师忘记设计初心,秉承利益至上,忽略了作品的内在与自然,使得设计出来的作品丧失自然之美、传统之美、人文之美。
1.2风景园林设计的“形式化”大多数设计人员为满足古典园林设计的要求,往往过分重视古典的含义,尤其是将其融入到现代风景园林之中,由于未从全局考虑与分析,从而导致整个园林设计显得过于浮夸。
设计者不再坚持设计理念,疏于对现有地形地貌的勘察利用,使得风景园林营造流于“形式化”。
禅宗美学概述及与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关联关键词:禅宗美学;园林景观设计;关联性一、禅宗美学概述(一)禅宗美学的由来及其本质禅宗美学是玄学美学在禅宗思想渗透影响下产生的审美观念,对中国的士大夫精神生活和美学境界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禅宗美学不是孤立产生的,在中国美学史上出现过两次美学大的突破:第一次是在魏晋时期,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加上统治阶级内部经常互相倾轧,文人士大夫因此逃避市朝而归隐山林,认为尘世是腐浊,出世才是清高,终日清谈以道家老庄思想为背景的玄学美学;第二次则是在佛教禅宗传入中国,禅宗思想与儒道思想融合后,尤其是在唐朝以后,佛教在中国发展进入鼎盛时期,文人的诗、画、乐等重要艺术形式都受到佛教禅宗文化的深刻影响,于是玄学美学也逐渐演绎成了禅宗美学。
将玄学美学与禅宗思想相比,最为明显的是禅宗美学品格更加注重将自然化成内心的一种理想状态,无关乎表现自然,而是尊崇内心感受。
因此,禅宗美学的语意更深邃,审美境界也更高妙。
禅宗美学的本质可以概括为为人们提供感性的足以提升人格的高级精神享受。
禅宗美学与西方美学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它是生命的,更是体验的①。
禅宗美学在中国发展的根基在于儒道思想。
儒家讲人格主义,人伦礼制规范之美及将“仁山智水”等自然的比德以助成道德目标;道家崇尚自然主义,关注山林水趣之乐,如庄子“齐物论”“逍遥游”中与天地同乐的自然美。
而禅宗美学正是汲取了两者所关注的要点,且在此基础上进行空化和心化,由此审美发生了质的变化,被赋予一种超越的意味。
禅宗审美本质也讲人格,如它所说的“定慧”“清净”“解脱”等,但又主张“不着相”“法尚应舍”;同样,禅宗开悟绝大部分与自然有着紧密的联系,却把自然景象心化,它不以认识外在美的知识为重心,而强调返归内心,由对知识的涤荡,进而体验万物,通于天地,融自我和万物为一体,从而获得心灵的适意和生命的安顿。
总之,禅宗美学重新朔造了中国人的审美经验,变得极其心灵化,这就是禅宗美学本质。
禅学对中国私家园林的影响摘要:禅学的“佛性真如”在园林中则为“禅房花木深”的意象,想要一观花木,则必须经历一番“曲径通幽处”的心理探索,因此,在私家园林景观设计中,常常也有“幽幽曲径”的的理景手段。
由古至今,依此法造景的园林不在少数,正是这幽曲小径,营造出了曲折幽深的空间和一种妙趣无尽的心灵探寻过程,最终经过一番搜求须索之后获得豁然开朗的顿悟境界。
关键词:禅学;中国私家园林;园林精神作为一个规划人,禅学一直是兴趣所致,却了解甚少的领域。
对我而言,神秘又充满吸引。
最初看到的是任晓红所著的《禅与中国园林》一书,感悟颇深,其中“禅、园林、景观、悟”相关相依,又有着道不清的微妙关联,但是禅悟究竟为何,却需细细领悟。
还记得季羡林先生在《禅与中国园林》一书中,提到“人性中皆有悟, 必功夫不断, 悟头始出。
如石中皆有火, 必敲击不已, 火光始现。
然得火不难, 得火之后, 须承之以艾, 继之以油, 然后或可不灭。
故悟必继之以躬行力学” 。
由此可见,禅学的深意离不开“无我”和“空”的境界,但仍是抽象和不易理解的。
那么禅学与私家园林的关系是什么呢?对私家园林又有什么影响呢?我想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理解。
一、禅学与私家园林的关系1.1 禅学对私家园林尺度的关系中国私家园林尺度由魏晋到唐宋逐步缩小,了解到的原因之一是禅学思想中“从芥子中观须弥, 以小见大”。
由魏晋到唐宋这一时期, 园林审美趣味和审美尺度的变化确实受到了禅学思想的影响。
同时,也有政治、道德、经济等条件的约束。
士人阶层是营造的园林的主力军,他们有着较高的文化品位和良好的审美意识,这些人所往往会成为人们模仿和学习的对象。
后来园林尺度的逐渐缩小,也是因人们对士人营建园林模仿学习的结果。
1.2 禅学对私家园林的营建在西汉时期,东方朔提出“避世于朝庭间”的主张,南北朝之后“庄老告退”,山水精神的解放,文人士大夫们不再“心游太玄”或“游心于寂寞”,园林精神带来了现实的快乐感。
禅理与传统园林的“妙造自然”“妙造自然”是中国园林的基本原则,说的是园子应当尽量亲近自然,融入自然,避免生硬的人工斧凿痕迹,追求含蓄而浑然天成的美。
在禅的影响下传统园林的设计理念更是深化了这种追求。
美的境界需要精心创造,通过精心的创造而达到自然天成的美感效果。
借于自然山体、水体、建筑花木如何将它们组织成为一个宛若天开的艺术整体是园林自美的关键。
中国古典园林在创造整体境界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做到了这点,才能真正实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美感效果。
《园冶》中说:“随基势之高下,体形之端正,碍木删娅,泉流石注,互相借资;宜亭斯亭,宜榭斯榭,不妨偏径,顿置婉转,斯谓‘精而合宜’者也。
”根据园林所处地形环的特点,顺自然之势布置景观,着力于“因地制宜”,“景到随机”,在与自然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中,才能创造出了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园林景观。
“相地”对于园林的经营是关键之举。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隐居山水乃仁智的选择。
《园冶》曾有精辟论述“林皋延伫,相缘竹树萧森;城市喧卑,必择居邻闲逸。
高原极望,远岫环屏”。
群山峻岭、溪谷沟壑、悬崖险峰、怪石嶙峋,这些丰富的天然地貌和千变万化的自然景观,为园林环境提供了丰富的构景条件,从而创造出了超尘出世的逍遥之境。
如承德避暑山庄即是佳例。
山庄四周群山环抱,奇峰异石林立,有武烈河从东蜿蜒而过,山水林泉具备。
山庄的设计巧妙地运用了天然条件稍加改造,环山绕水,创造四个不同特色的景区:宏伟规整的宫殿区、树木葱笼的湖泊区、苍翠舒朗的平原区和层峦叠嶂的山岳区。
四区相互照应,浑然天成。
再如沧浪亭的造园,巧于因借,借园外清流形成水迎客的独特风貌。
一是不矫揉造作,不妄加雕饰,不露斧凿痕迹;二是表现得法,力求山水相宜,宛如自然风景。
令人感觉宛若置身自然,从而悠然产生“清风明月本无价,远山近水皆有情”禅学意趣。
掇山理水中国古典园林山水并重,通过叠山理水的营造体现出园林的意境。
这种意境的营造是比直观的园林景象更为深刻、更为高级的审美范畴,它通过眼前的具体景象,暗示更为深广、优美的境界,“景有尽而意无穷”。
浅析寺院园林禅宗美学在禅意造景中的运用作者:郭甲润来源:《美与时代·上》2020年第08期摘要:寺院园林禅宗美学在禅意造景运用从中国传统的寺院园林空间入手,通过对禅意景观的起源、概念等阐述,并根据实际寺院例子,结合史料文献相关资料归纳总结禅意景观的造景营造手法元素。
同时,寺院园林将禅宗思想与禅宗美学运用在禅意景观中,重点举例分析禅意景观中植物的配置及其常用的美学原则,分析其蕴含的佛家文化内涵,对禅意景观的营造提供应用的建议。
关键词:禅意景观;寺庙园林;造景元素;精神空间;美学法则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在满足物质需要的同时开始对精神境界有了更多的追求,各种类型的园林在学习国外与自我创造实践中发展起来。
伴随着房地产的迅猛发展,许多园林景观仅仅停留在满足功能和形式美观的层面之上,形成千篇一律的景观园林模式,很少注重超脱形式追求“精神”空间层次的设计。
中国传统的佛寺景观虽然没有形成一个成熟、完整的营造体系,但在一些方面也有自己的特点。
如何将中国传统佛教寺庙园林景观与现代人们追求的精神境界的园林景观相结合,形成独有的“禅意景观”模式,以达到具有一定文化内涵和空间精神意境的设计,是景观设计师应该要思考的问题。
这样的设计不仅能美化环境,而且能调节心情,让人在精神层次上得以进步与升华,在空间中寻回心中的宁静与豁达。
一、禅意景观概况(一)禅意景观是将佛教寺院景观与中国传统园林造景结合中国传统园林与佛教寺院景观都有着各自的特点与风格。
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院园林三种形式组成了中国传统园林。
随着历史的不断推进,物质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皇家园林也不断发展,不仅追求表现皇权的至高无上,而且还追求园林景观的隽秀。
古代私家园林作为官宦、富豪及文士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多体现了“文雅”与“禅静”审美意境的结合,将自然、建筑、诗歌、绘画等多种元素相结合,形成了其清新秀雅、淡素脱俗、灵活多变、小中见大、深邃不尽的景境。
其隽秀婉转的形式与悠闲静雅的意境深深吸引了文人墨客。
园林中的“禅”元素禅从不追求以美艳示人,而是力求渗入自然深处,表现出纯洁和简朴,表现出一种平淡、含蓄、单纯和空灵之美。
禅意用物质上的"少",去寻求精神上的"多",将人引入寂静的禅宗境界,让人的精神可以自由徜徉,负重的灵魂便可以得到放松。
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每一个自然之物都深有禅意。
禅之水如心,静,悟,无瑕清澈见底,如镜。
林间流淌,滴下。
如心,静,悟,无瑕。
我们的心原本可朴素如此,灵动为水,宽厚如林。
孔子曰"智者乐水",老子曰"上善若水",禅语曰:"善心如水"。
学水能潜、能涌、能流、能奔、能升、能降、灵活,适境而生。
佛理如水性,以水喻佛,彰明佛理;以水修佛,参水悟心。
禅之竹空性高洁,修身养性最佳虽然万物皆是法,但至净至秽,则是禅的显处。
竹心方得禅,竹外斩思源。
心意怎生得,在竹一瞬间。
竹和莲有相似特质,难以受外物污染,属于至净之物。
至净则无挂无碍,取住之意。
竹子内空,取空性之意。
竹高洁,生命力顽强,有君子之风,取正道之意。
竹林处,皆是静所,取修身养性之意。
禅之石石尤近于禅石头,是宇宙天体中的另一种"生命体",是蕴蓄着自然生命的"聚像物",无论是陨石、化石,还是丑石、美石,都是自然界的"大美而不言"的美的化身。
有一种说法叫"石尤近于禅",其实是一种禅学思想。
在古代,人们认为石中有禅,赏石能悟禅,重视其素淡、沉静、稳重,崇尚其和谐、宁静、自然。
如何来认识和评判禅石呢?有人认为,禅石是"素面清新"之石;也有人认为,禅石是蕴蓄着"幽深、淡雅、宁静、稳重"的一种意味。
其实上述种种共识,都可称为"禅石"。
禅宗美学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渗透摘要: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蕴藏丰厚佛教文化的禅宗文化在近年来备受推崇。
另一蓬勃领域,当代的风景园林设计,也充分融合以佛学禅宗的顿悟审美,产生禅宗美学对当代风景园林设计的影响意义探究的方向。
不拘泥于枯寂呆板,富有激发思想和创新意识的禅宗美学令当代的风景园林设计有了全新的设计灵感。
关键词:风景园林设计;禅宗美学;渗透禅宗美学是我国美学历史中的基本派别之一,是在佛教禅宗影响下产生和发展的美学思想。
禅宗美学将道家美学与禅宗哲学相结合,以道家齐万物、泯是非的思想,与获得人生自由解脱,不需脱离现世,毁损生命的禅宗思想融合为一。
将禅宗美学运用到当代风景园林设计中,能够给园林带来别样的生机。
1当代风景园林存在的问题1.1风景园林的物欲工程对物欲的激进化追求已经潜化到了生活阶层的方方面面,当代的风景园林设计也是难逃其困。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自然景观的破坏也是日渐增多,但是出于精神文明的享受,对景观的观赏需求又在不断的加大。
所以,在现代的城市规划中,各类风景园林的设计和建造大多违背了该设计的理念初衷,变得功利化。
除了城市规划者角度上的功利化,风景园林设计师们对金钱的追求才是真正的可怕。
逐流社会大环境,不能够坚持住设计的本心,秉承着利益至上的风景园林设计师,怎么可能让设计出来的景观注重内在、保持自然。
丧失自然之美、缺失传统之美、毫无人文之美的风景园林已经不再是真正的艺术品,而是变成了现代流水线下的工艺品。
1.2风景园林的形式工程风景园林的形式工程也是立足当下社会导致的该设计的畸形。
在中国的古典园林设计中所追求的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之境,但是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太多人工用力之处,使最终园林设计的景观变得浮夸、形式。
设计的急功近利会忽视掉对景观地原本的自然地貌的利用。
设计出过分商业化园林景致,设计者不再对一生一力作的格言做坚持,而是跟风所谓的潮流设计、当下设计,其实就是剽窃行为,一味的迎合大众审美、迎合娱乐消费,将真正意义上的设计弃之不顾。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禅学之美
摘要: 文章通过对禅学现象的分析,禅学思想与佛教戒律和佛教仪式之间关系的阐述,以及禅学思想进入中国园林思路的探讨,指出中国古典园林与禅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哲学上的关联性。
后来人们所理解的禅学思想,其实是抽去了拯救众生的责任感与宗教虔诚感之后享受生活的世俗化的禅学思想。
只有在这种意义上,禅学思想才会与中国园林发生紧密联系。
禅学说,是中国古代倾向于表现和传神的抒情文艺所具有的美学范畴。
关键词: 中国古典园林;禅学;美学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henomenon of Zen,Zen and Buddhist precepts and Buddhist ritual described,and explore the Buddhist thoughts into the thinking of Chinese garden,points out that the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 and Zen philosophy thought has relevance to some ter people to understand Zen thought,is then pumped to save the people’s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nd sense of religious life secular only in this sense,Zen thought will be closely linked with the Chinese classic garden.Zen doctrine,is the aesthetic category of Chinese ancient tendency in the lyric literature and vivid performance.
Key words: Chinese classic gardenZenaesthetics
1.禅性之美究竟是什么
何为禅之美,美在哪里作为理解禅与诗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
要探讨禅与园林之间的关系,同样也离不开这个问题。
季先生在《禅与中国园林》一书的序言中谈到,所谓悟,就是觉悟、知道悟到的内容,主要是无我的思想和空的境界。
季先生言简意赅,回答了悟与所悟的问题。
但作为平凡之辈的我们,忍不住还要像儿童一样追问下去。
那么,空和无我到底又是什么呢?它又是如何与园林联系起来的呢?看来,对于禅与园林之间的关系,还需要探寻能让大多数人更易理解的另一种渠道。
从大众对禅的理解来看,许多人认为禅是一种终极境界。
2.禅学思想与园林关系的内在联系
作为一种探索自身与他人幸福之道的宗教思想,作为一种具有宗教道德紧张感和拯救责任心的宗教思想,禅学本身是不会自然而然地与主要追求娱情适意的园林发生联系的。
按照葛兆光的观点,精英思想在社会中发挥作用的途径往往不是精英思想本身,而是通过人们的误会与误读,将其功利化、简单化和扭曲化的途径来发挥作用的。
3.禅学思想与中国园林的思辨性关系
对于禅学思想与中国园林的思辨性关系,阐述最为详尽的莫过于任晓红的《禅与中国园林》一书。
3.1.园林尺度与禅学思想
任晓红认为,禅学思想中从芥子中观须弥,以小见大的审美观念变化是造成中国私家园林尺度由魏晋到唐宋逐步缩小的原因之一。
由魏晋到唐宋这一时期,园林审美趣味和审美尺度的变化确实受到了禅学思想的影响。
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园林尺度的变化不仅有思想方面的原因,同时也有政治、道德考虑以及经济条件的约束等原因。
3.2.择名山而建寺的观念与禅学思想。
在历史上,许多著名的禅宗高僧都选择了名山胜水作为讲法建寺之地。
中国的佛教禅宗也是很看重自然山水的,自古名山僧多。
禅宗将自己的爱好山水看成是林下风流。
与此相应,中国的园林不管是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常引禅意入园。
在后人从亲近自然的思想角度来谈论禅宗择地观念的时候,往往忽视了一些具有普遍性和世俗性的庙址选择动机。
当人们说择名山胜水营建寺庙是禅学思想的一种体现的时候,都暗含了非佛教或佛教内非禅宗教派都不存在这样的择地观念的潜在判断。
从历史上来看,择名山胜水营建寺庙的,可以是道教的一个教派,也可以是佛教的天台宗或净土宗,而并非仅仅只是禅宗一派。
其次,在古代,禅宗结庐建寺的庐山、嵩山等地,在建寺之前,就早已是比较成熟的旅游胜地
3.3.禅的本色妙造自然与园林营造。
许多哲学家都指出,生活中许多哲学问题其实是语言问题。
就拿人们把园林营造中简朴自然的园林风格与禅学思想联系起来的思路来讲,所谓妙造自然,不过是在园林营造中以中国特色的自然景色为蓝本,对园林景色的精心安排布置,使其看上去像在自然环境中那样妥帖和舒适而已。
对于这样一种具有普遍性的模仿自然或取法自然的造园思维,经过人们的玄虚化,将其与道家思想、佛家思想或其它联系起来,或称其为道法自然,或谓之为妙造自然,将简单的思维方式修饰成为了一种玄妙高深的哲学思想。
这种思维,其实是一种追溯性的比附和附会思维,未必与当时园林营造过程中的思想有着必然的联系。
3.4.淡泊宁静、深邃悠远,平淡清深、优雅脱俗与禅宗思想。
在寺庙园林或世俗园林中,淡泊宁静、深邃悠远的环境氛围与其说是禅学思想的影响,倒不如说是佛学思想或佛教宗教情绪的影响,华丽的修辞往往掩盖了事实。
无论是淡泊宁静、深邃悠远,或者是平淡清深、优雅脱俗,其实都是一种佛教宗教情绪在园林形式方面物质化的体现。
将其简单地归咎于禅学思想,其实掩盖了这种空间特征在佛教其他教派寺庙中的普遍性。
尤其是明清以来禅净合流,禅宗精神逐渐丧失之后,依旧拿禅学思想来解释明清私家园林或寺庙园林的意境氛围,难免有具体实例与思想背景在历史逻辑上不一致的嫌疑。
4.结论
中国古典园林不仅是一单纯的园林,更是一种哲学,反映出人的思想和观念,反映的是我们对待自然和社会的价值观。
我们应吸取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禅意美的精华,以禅意美的内在哲学核心为特点,通过对禅意的分析,阐释出禅意在古典园林中境界原本具有拯救士大夫阶层的伦理道德上的责任感与心理上的焦虑感。
后来人们所说的禅学思想剥去了它与佛教戒律和佛教仪式之间密不可分的一体性关系,由此造成禅学思想在古典园林理解方面的思辨化。
人们关于禅学思想与中国园林关系的理解正是建立在了对禅学思想思辨化的理解之上的,从这一意义上来讲,禅学思想是以扭曲和变形的面目与中国古典园林发生联系的。
研究中国古典园林与禅学的内在哲学,对于当下造园理论有着十分重要的参加价值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任晓红. 禅与中国园林[M] . 北京: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4.
【2】葛兆光. 中国思想史[M] .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3】陈嘉映. 海德格尔哲学概论[M] .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
【4】铃木大拙. 禅与生活[M] . 北京: 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