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大学》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 格式:doc
- 大小:59.50 KB
- 文档页数:4
4 《大学》节选-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习《大学》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掌握《大学》理论基础的概念和精神实质;2.掌握《大学》对人的价值的思考和评价标准,在日常的生活中贯彻《大学》的思想;3.能够运用《大学》的思想,进行思考、创新和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大学》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大学》是儒家经典《礼记》中的一篇,它是儒家学派的理论基础。
其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的关键在于教育。
《大学》认为,在教育过程中,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成长是相互作用和相互促进的,只有通过不断的教育来达到人类的完善。
2. 《大学》的理论基础•格物致知:格物是指要通过实践来了解世界,而知则是通过认识获得理性的知识。
通过格物致知,人们可以认识到道的真理和秩序。
•致良知:致良知是指使人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的心灵品质,进而实现道的成仁之道。
•诚意正心:诚意正心,是指要在行动中始终秉持真诚和正义。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指要努力修身养性,齐家是指要努力保持家庭的和谐,治国则是努力为国家、社会和人民做出贡献。
3. 《大学》对人的价值的思考和评价标准《大学》非常强调人的价值,认为上善若水、德行天下、才德兼备、立身行道等都是人的价值和评价标准,这种价值观念对于现代人来说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首先讲解《大学》的基本概念、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然后注重实例分析。
2.讨论法:在课堂上通过对《大学》中核心理念的探讨,学生们可以思考和掌握《大学》的实际意义。
3.研究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研究和实践掌握《大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评估方法1.课堂教学评估:通过课堂讲述和讨论,对学生知识的把握和对《大学》的理解情况进行评估。
2.试卷测试评估:通过对学生进行笔试、问答、论述题等方式进行考核。
3.综合评估:对学生的平时表现进行评估,包括参加课堂讨论、读书笔记,小组讨论和实验等。
五、教学效果与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们理解和掌握了《大学》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
《大学》节选对应学生用书P29曾子(前505-前436),春秋末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南)人,名参,字子舆。
是鄫国(缯国)太子巫的第五代孙。
父亲曾点(曾皙),母亲上官氏。
十六岁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
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
孔子的孙子孔伋(字子思)师从参公,又传授给孟子。
因此,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家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
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孝道为先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思想道德营养。
曾参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曾参以他的建树,终于走进大儒殿堂,与孔子、孟子、颜子(颜回)、子思比肩共称为五大圣人。
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
传为孔子弟子曾参作。
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大学》(与《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把《大学》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
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
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大学”是相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
《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
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
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
在八个条目中,修身是根本的一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十章分别解释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课时:2课时年级:高中教材:《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目标:1. 理解《大学》节选中的核心思想,包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2. 分析《大学》中阐述的儒家思想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3.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重点:1. 《大学》节选中的核心思想。
2. 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大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2. 将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的实际相结合。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包括《大学》节选原文、作者介绍、背景知识等。
2. 学生预习《大学》节选,了解其基本内容。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及其在儒家学派中的地位。
2. 提出问题:同学们对《大学》有哪些了解?它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二、新课导入1. 教师展示《大学》节选原文,引导学生朗读并翻译。
2. 分析《大学》节选中的核心思想,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理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2. 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案例分析1. 教师结合现实案例,分析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2. 学生思考并讨论:如何将儒家思想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五、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大学》中的核心思想。
2. 鼓励学生课后进一步阅读《大学》,深入了解儒家思想。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大学》节选,谁还记得其中的核心思想?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补充。
二、深入探讨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应用于现代社会?2.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三、课堂展示1. 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2. 教师展示相关历史、文化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儒家思想。
四、拓展延伸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儒家思想与现代科技、经济发展相结合?2. 学生讨论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四单元4《大学》节选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1教学目标1、《大学》的主体是“三纲”“八目”。
要引导学生明了这些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
2、《大学》是儒家经典著作,对中国的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有着深远影响,应当让学生对其中的思想有个基本的了解,并引导他们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和现代意义。
2学情分析学生文言基础不牢,但思维很活跃。
平时经常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解决课堂问题。
我预想的是第一课时在课堂上首先带领他们翻译,一段一段的疏通文意,再来推进对“三纲”“八目”内在逻辑联系的学习。
第二课时主要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针对《大学》中对其有触动的句子,联系社会现实和自身实际抒发真实的感悟,通过内心驱动来完成对《大学》思想现代意义的领悟。
3重点难点1、领会《大学》“三纲”“八目”间的内在逻辑联系。
2、探讨、感悟《大学》思想的现代意义。
4教学过程1【导入】导入新课1、课前播放各大校园风光图和校训多媒体展示:华东理工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华中科技大学——明德厚学求实创新厦门大学——自强不息止于至善香港大学——明德格物中国政法大学——明德任责2、导入:请同学们读读这些大学的校训,有什么共同点?明确:源自或部分源自《大学》导入:除了这些著名的大学,咱们江夏一中有没有传承“大学”文化之所在呢?明确:“明德”楼楼牌、“格物致知”路牌、“求真向善臻美启智”校训都打上了《大学》的烙印。
过渡:同学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美,发现身边美,发现身边文化美的眼睛。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学习了《大学》“三纲八目”的理论框架和内在逻辑关系。
课题名称:《大学》节选授课班级:二年六班课时: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借助工具上古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2、能力目标:了解《大学》中的“三纲”“八目”并理解修齐治平之间的逻辑联系。
3、情感目标: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教学方法:智慧课堂教学过程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一、国学知识竞赛教师组织学生使用iPad进行抢答1.下面哪个选项是“四书”的构成()A大学.中庸.论语.尔雅 B大学.中庸.论语.孟子C大学.孝经.论语.尔雅 D大学.孝经.论语.孟子2.儒家经典《大学》中提出了古代知识分子的最高理想是()、齐家、治国、平天下。
A、修身B、进学C、为官D、克己3.《大学》出自(),到了唐代,韩愈、李翱从维护儒家的所谓“道统”出发,把它和《论语》、《孟子》相提并论。
A、中庸B、礼记C、国语D、春秋4. 《大学》的成书年代应是在战国初期,现在学术界比较认可的作者是()A、颜回B、荀子C、曾参D、子思5.宋代的程颢(hào)、程颐是竭力推崇《大学》,()称大学为修身治人的规则。
A、李贽B、王阳明C、韩愈D、朱熹6.《大学》的三纲指的是什么?7.《大学》的八目指的是什么?使用iPad抢答 1.激情导入2.了解相关文学常识一、整体感知,疏通文意1.朗读:教师指导、正音2.疏通文意1.学生领读集体朗读诵读感受经典儒家著作。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大学》的基本知识,掌握“三纲八目”的基本内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国学经典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理解“三纲八目”的含义。
2. 掌握《大学》中的经典名句。
教学难点:1. 理解“三纲八目”对中国文化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2. 激发学生对《大学》的兴趣,使其在诵读中感受古诗文的内涵。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大学》能成为国学经典?二、新课讲授1. “三纲八目”讲解(1)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2)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 经典名句讲解(1)明德: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2)修身:君子必慎其独也。
(3)齐家: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
三、课堂讨论1. “三纲八目”对中国文化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2. 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三纲八目”?四、总结1. 总结《大学》的主要内容,强调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三纲八目”,提高自身素质。
五、作业1. 阅读教材,深入理解“三纲八目”的含义。
2. 结合自身实际,撰写一篇关于“三纲八目”在现实生活中的践行心得。
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展示《大学》的相关图片、视频等,丰富教学内容。
2.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课堂氛围。
3. 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大学》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了解“三纲八目”的含义,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诵读中感受古诗文的内涵。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情感目标,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一、教学目标1. 了解《大学》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引导学生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
二、教学内容1. 《大学》节选内容2. 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关系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向学生介绍《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及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
2. 阐述学习《大学》的意义。
二、阅读《大学》节选内容1. 学生朗读《大学》节选内容,注意节奏和语气。
2. 教师指导学生理解关键词汇和句子。
三、讨论与思考1. 学生分组讨论《大学》中的哲学思想,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
2. 学生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第二课时一、回顾与总结1. 学生回顾《大学》节选内容,总结其中的主要思想。
2. 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强调《大学》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二、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关系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大学》中的思想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会。
三、课堂展示1. 学生代表展示自己的小组讨论成果,分享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
2. 教师点评学生的展示,给予肯定和指导。
四、课后作业1. 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大学》的学习心得,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何践行其中的思想。
2. 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大学》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五、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评价学生对《大学》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大学》中的思想,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深入了解《大学》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
《<大学>(节选)》教学设计指导思想《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与认识。
教材分析《<大学>节选》选自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四单元——修齐治平的“经典原文”。
这一单元介绍了儒家修身治人的规则和哲学思想。
根据单元教学要求,学生初步了解儒家《大学》《中庸》的内容和思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塑造良好品行。
《<大学>节选》介绍的“三纲八目”是封建士人为人处世的原则,也是新青年所应该树立的人生追求。
在传统文化中取其精华,积极学习、实践,是当代青年应有的责任。
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将传统理念与自身修养和社会当下相联系,让传统文化发挥更大作用。
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已有文言文知识的基础,对于文章中的文言知识、文章结构分析、内容理解等,都有自学能力,但对于从传统经典中汲取营养,联系当下社会、自我成长的能力较弱。
在教学时,教师要指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结构,然后通过结合名人事例、社会新闻、自我成长等,理解文章中的观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三纲八目”的内容,分析“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过程与方法:分析文章结构与内容,掌握用实例佐证观点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参与社会建设的价值观教学重点了解“三纲八目”的内容,分析“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树立正确的参与社会建设的价值观教法讲授法、点拨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教学过程一、导入《师说》中有这样一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这里有“小学”与“大学”之辨。
“小学”是“详训诂,明句读”。
那么“大学”是什么?现在,我们来学习《<大学>节选》,寻找答案。
班级:姓名:Array高三语文学案使用时间:年月日编辑人:张美珍【学习目标】1、了解“修齐治平”的基本思想,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2、弄清《大学》“三纲”“八目”的逻辑关系。
3、积累文言词句,把握文意。
【重点难点】1、“修齐治平”的基本思想及现代意义。
2、弄清《大学》“三纲”“八目”的逻辑关系。
【课前预习案】精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实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辟:躲避B.物格而后知至格:探究C.其机如此机:机遇D.见君子而后厌然厌然:讨厌的样子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上恤孤而民不倍B.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C.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D.是故君子先慎乎德3.下列各项中两个句子句式不同的一项是()A.未之有也毋自欺也B.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孝者,所以事君也。
C.此所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尧、舜帅天下以仁D.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知至而后意诚.B.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如恶恶臭,如好好.色C.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D.故治.国在齐其家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5.下列各项中两个加点词语的用法相同的是()A.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B.之其所.哀矜而辟焉其所.令反其所好C.此.谓修身在正其心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D.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6.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B.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C.此谓身不修不可以..事君也..齐其家D.孝者,所以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全不属词类活用的一项是()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②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③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④掩其不善,而著.其善⑤此所谓诚于中,形.于外⑥上老.老而民兴孝⑦上长长.而民兴弟⑧无诸己而后非.诸人⑨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2. 理解《大学》的核心思想,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3. 通过研读《大学》,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4. 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1. 《大学》的核心思想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2. 《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
教学难点:1. 理解《大学》中的一些古代用语和思想。
2. 将《大学》中的思想与现代社会相结合。
教学准备:1. 《大学》原文及译文。
2. 相关背景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2. 引导学生思考:《大学》为何被列为儒家经典?二、课文研读1. 分组研读《大学》原文,重点阅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内容。
2. 每组选派代表分享阅读心得,其他组进行讨论。
三、课堂讨论1. 讨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2. 分析《大学》中的道德观在现代社会中的适用性。
四、总结1. 总结《大学》的核心思想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2. 强调《大学》对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复习《大学》的核心思想。
2. 提问:在现代社会中,如何践行《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二、案例分析1. 分析一些成功人士或社会精英如何践行《大学》中的理念。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大学》中的道德观?三、讨论交流1.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大学》中的思想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相结合?2. 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补充和评价。
四、总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大学》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大学》中的道德观,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大学》核心思想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大学》道德观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