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案第二单元第二课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50.50 KB
- 文档页数:4
小学品德与社会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2课《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公开课优质课教案比赛讲课获奖教案
1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曾经经历过的屈辱和苦难,了解中国人民不屈不饶的抗争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感。
2、了解林则徐、邓世昌等许多民族英雄和许多反抗外来侵略者的故事。
3、探索并了解中国遭受外国列强欺凌的原因,知道落后就要挨打的基本道理。
4、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历史信息。
2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爱国教育的基础,本单元承接小学其他年级,从一个新的角度、一个较高的起点切入,把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感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曾经经历过的屈辱和苦难,了解中国人民不屈不饶的抗争精神。
3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曾经经历过的屈辱和苦难,了解中国人民不屈不饶的抗争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感。
难点:探索并了解中国遭受外国列强欺凌的原因,知道落后就要挨打的基本道理。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教学过程
⒈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近百年来祖国屡遭劫难、倍受欺辱的历史。
中国人民面对外来侵略是什么态度,有没有反抗呢?又做了些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
课《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板书课题。
探究活动,寻英雄足迹
(一)、林则徐与虎门销烟。
小学品德与社会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日益富强的祖国》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
教案公开课教案
【省级名师教案】
1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餐桌上的变化,引导学生体会出人民生活的变化,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加深对社会主义祖国和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
能力与方法:初步掌握搜集、整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能够选用恰当的工具和方法,分析、说明问题。
知识:知道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
2学情分析
《新课标》指出:本课程注重学生生活的价值。
课程必须贴近他们的生活,反映他们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并以此为基础,提升学生的生活。
所以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进行课前调查。
课上充分利用教材和课下搜集的各种资料,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社会事务和现象。
让学生从餐桌上的变化中,体会出工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我们的祖国正在日益强大起来。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在以前的学习中,也用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来解决问题。
所以这节课安排了课前调研,课上分享。
课上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思考,在思考中感悟,通过自己的分析,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骄傲。
3重点难点
重点: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
难点:引导学生运用掌握的资料,进行分析、说明问题。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活动一:歌曲导入引变化。
教学过程:第1课时[播放课件:虎门销烟]碑上第一幅浮雕,表现的是什么事件?为什么林则徐要销毁鸦片,开展禁烟运动?他是怎样禁烟的?你们知道鸦片给中国带来的是怎样的后果吗?设想一下,如果中国的国民吸食鸦片成风,那么我们的中国将会是怎样的情景?引导学生了解吸食鸦片的危害:人是萎靡不振、家是穷困潦倒、国是不堪一击。
鼓励学生将各种信息进行整合,以讲故事的方式让林则徐这样一位民族英雄的形象丰满起来,强化学生对中华民族顽强抗争精神的体验。
(板书: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虎门销烟)(让学生初步了解旧中国曾经经历过的屈辱和苦难)1.师:在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不能忘记的屈辱》这一课,了解到近百年来祖国屡遭劫难、倍受欺辱的历史,哪位同学能来谈一谈自己对这段历史的看法,表述一下自己的心情和想法?2.师:中国人民面对外来侵略是什么态度,有没有反抗呢?又做了些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课《起来,不做奴隶的人们》,让我们先从1800年开始来回顾历史。
课文中写到从1800年到1839年40年中,英国走私到中国的鸦片有40万箱。
到1835年,中国已有200万人吸食鸦片。
3.师:请同学们通过这张数量图,思考迅速增长的鸦片数量给中国(中国人民)带来了什么?4.小组交流:生1:鸦片是有强烈麻醉性的毒品,极容易上瘾,而且不易戒除。
生2:鸦片不但极容易上瘾,而且不易戒除。
人慢慢地变成了面黄肌瘦的“大烟鬼”。
生3:鸦片是有强烈麻醉性的毒品,还会摧残人的健康和侵蚀人的意志。
总结:通过看面黄肌瘦的“大烟鬼”在鸦片馆吸鸦片的图,他们萎靡不振蜷缩在墙角的样子,证明鸦片这种毒品,极大地摧残着中国人的身心健康。
表格展示:通过对鸦片输入中国数量图,说明外国列强利用鸦片每年大量地掠夺的钱财,致使中国白银大量地外流……在同学们小组的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加以引导,鼓励学生利用自己所掌握的各种资料来进行汇报,为班级高质量的交流打下基础。
5.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组织全班交流。
第一课祖国建设突飞猛进教学目标:态度学生通过学习新中国成立后在石油工业、汽车工业、国防建设、水利事业等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认识到祖国建设的飞速发展,产生对新中国建设者的敬仰之情。
培养热爱党、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能力培养搜集资料、获取有效信息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得出结论,进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
通过今昔对比,培养概括归纳问题的能力。
通过探究、调查,培养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知识了解我国石油和汽车工业、国防建设、水利事业的发展状况,了解新中国建设者的典型代表人物,认识和学习他们的高贵品质。
教学重难点通过感知新中国建设的辉光成就,产生民族自豪感,加深对党、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准备搜集有关石油工业和汽车工业的图片、资料;了解研制核武器的科学家的感人事迹;搜集三峡工程的资料和新闻报道。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大庆油田传捷报中国人能制造汽车了一、大庆油田传捷报1、投影出示:教师搜集的有关石油的图片、资料。
2、师简要介绍建国初期我国石油工业的落后状况。
3、播放有关大庆油田建设的影片片断。
4、提问:大庆油田的建成在当时有何重要意义?大庆油田对国家建设做出了哪些贡献?5、学生阅读课文和“小资料”6、学生分组观察“石油分布图”,说说我国石油分布的情况。
7、师:补充介绍大庆铁人王进喜的英雄事迹。
8、讨论:从铁人王进喜的故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奋发图强为国争光、排除万难艰苦创业的精神、胸怀全局忘我劳动的风格、认真负责埋头苦干的作风)二、中国人能制造汽车了1、激趣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汽车吗?说一说你所知道的汽车品牌。
2、提问:汽车有哪些主要用途?3、师旧中国我们没有汽车工业,50年代,在党和毛主席的正确领导下,经过我国汽车公认的刻苦攻关,生产出了第一批国产汽车。
学生阅读P29课文。
讨论:解放牌汽车试制成功,全国人民为什么备受鼓舞?(解放牌汽车诞生标志着我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结束了,从此我国汽车工业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4、国产汽车博览会小组内交流自己搜集的国产汽车的图片、资料,讲一讲有关国产汽车的故事。
第二单元: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第二课追寻先辈的足迹第二课时:抗击日本侵略者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知道日本侵华的历史,以及给中国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
2.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抗击外来侵略中的重要作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教师创设情景及学生分组调查、搜集资料、参与互动,培养学生合理、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组织、思维、口头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并在活动中增强合作、竞争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来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2.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激发他们爱党、爱国、爱人民的热情。
二、重难点:1.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知道日本侵华的历史,以及给中国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
2.培养学生组织、思维、口头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并在活动中增强合作、竞争的意识。
三、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完成前置性学习调查表,通过不同的方式搜集资料。
教师准备: 1.设计发放前置性学习资料收集表。
2.利用搜集的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四、创设情境,激情引趣:导入新课1.教师谈话:同学们,有一首歌,诞生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的时候,有一首歌包含着当时中国人民内心的悲痛,请听【松花江上】。
2.教师引领:谁来说说此时你的内心想法。
3.教师引领:是啊,同学们,这首歌将我们带到了当时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三省的难忘时刻,把我们带到了中国军队顽强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悲壮场面。
今天,我们一起了解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历史。
4.教师板书:抗击日本侵略者互动交流,体验探究:走近抗日战争1.卢沟桥事变:(1):请同学们观看一段有关卢沟桥事变的电影片段,请同学们注意卢沟桥事变的时间、地点和发动者。
(课件播放《卢沟桥事变》片段)(2)相信同学们对卢沟桥事变都有了一定的认识,请同学们一起告诉老师卢沟桥事变的时间?地点?(1937年7月7日北平西南的卢沟桥)(3)那么,日军为什么要进攻卢沟桥?这个问题对同学们来说可能有一点难度,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39页小字部分的内容找出答案。
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生活教案第二课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案第二课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生活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什么是友善,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表现友善。
- 掌握与他人交往中应该具备的品德素养。
- 学会尊重他人、帮助他人、积极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 通过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 通过教学实践,使学生将品德与生活相结合。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关心他人、关爱社会的品格与价值观。
- 培养学生勇于助人、善于沟通、思考问题的能力。
- 培养学生正确看待友谊、感恩、团结、合作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友善待人的态度和行为习惯。
- 培养学生与他人积极合作的能力。
2.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友谊观和合作观念。
- 帮助学生理解友善、尊重、合作的重要性。
三、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友谊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重要的,我们都希望拥有真挚的友谊。
但是,要想有好的朋友,我们首先要成为一个有品德的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和喜欢。
今天,我们将学习如何通过友善与他人相处,并培养品德与生活的良好习惯。
2. 导入与呈现:(教师出示一张友善的图片)- 教师:同学们,你们认识这张图片上的人吗?你们喜欢这个人吗?为什么?- 学生:认识/喜欢。
因为他们看起来很友善。
3. 学习与讨论:- 教师:对于每个人来说,友善是非常重要的。
你们知道什么是友善吗?我们应该如何表现友善呢?- 学生:友善是指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友好相处的行为表现。
- 教师:非常好!那么,你们能举例说明一下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表现友善吗?- 学生:举手示意等等。
4. 学习与实践:- 教师:现在,我们来进行一次小组合作活动。
请你们坐成小组,并与小组成员讨论,找出三到五个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表现出友善的行为。
- 学生:分小组讨论。
部编人教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教案一、内容概括亲爱的同学们,我们即将开始探索第二单元的学习啦!这一单元的主题为“我们的权利与责任”。
在这个单元里,我们将一起探讨我们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权利和责任问题,学习如何在生活中正确地行使和维护我们的权利,并了解我们需要承担的各种责任。
接下来我们会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出发,让我们一同揭开这个单元的神秘面纱。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不仅能更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还能学会如何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
让我们一起期待接下来的学习之旅吧!1. 教学目标与课程背景介绍亲爱的同学们,我们即将开始的是《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的学习。
首先我们要明确我们这一单元的学习目标,这一单元的主题非常贴近我们的生活,那就是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我们生活的社会环境,学习如何在社会大家庭中更好地相处。
为了这一目标,我们一起探究我们的教学背景与意义。
同学们每天生活的社会环境都是什么样的呢?或许有时会遇到困难与挫折,有时候会有朋友们的陪伴和欢乐的时光。
我们这一单元的教学就是要让大家更好地理解我们生活环境的独特性,以及如何在这个环境中做出正确的行为决策。
六年级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是我们从学校到社会的重要过渡阶段。
在这个阶段,我们需要培养大家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帮助大家理解社会的运行规则,学会如何与人和谐相处。
2. 强调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同学们当我们走进第二单元的学习时,有一个话题我想和大家聊聊,那就是——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性。
我们都知道,法律和道德就像社会的左右两只手,一手持规矩,一手持道义,共同维护着我们的社会秩序和生活安宁。
那么为什么我们要特别强调道德与法治教育呢?首先生活在这个大世界里,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遵守一定的规则。
法律就是这些规则中的重要一环,它保障我们的权利,也要求我们履行相应的义务。
同时道德是我们内心的准则,它告诉我们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在人生的道路上,这两者如同明灯,指引我们前行。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案(第一部分)第一章:人与自然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1.2 教学内容人与自然的关系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保护环境的方法和措施1.3 教学步骤引入话题:人与自然的关系讲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环境总结保护环境的方法和措施1.4 教学评价学生能够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学生能够提出保护环境的方法和措施。
第二章:我与集体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集体的意义,认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集体活动的意识。
2.2 教学内容集体的意义学生在集体中的作用积极参与集体活动的意义2.3 教学步骤引入话题:集体的意义讲解学生在集体中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积极参与集体活动总结积极参与集体活动的意义2.4 教学评价学生能够理解集体的意义,认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
学生能够提出积极参与集体活动的方法。
第三章:我与社会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责任。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
3.2 教学内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学生在社会中的责任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意义3.3 教学步骤引入话题: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讲解学生在社会中的责任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总结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意义3.4 教学评价学生能够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责任。
学生能够提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方法。
第四章:自尊与尊重他人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自尊的意义,认识到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自尊和尊重他人的意识。
4.2 教学内容自尊的意义尊重他人的重要性尊重他人的方法4.3 教学步骤引入话题:自尊的意义讲解尊重他人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尊重他人总结尊重他人的方法4.4 教学评价学生能够理解自尊的意义,认识到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学生能够提出尊重他人的方法。
第五章:诚实与信任5.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诚实的意义,认识到信任的重要性。
第一单元走向文明1 科技带给我们什么?2 社会文明大家谈3 健康文明的休闲生活4 学会拒绝第二单元不屈的中国人1 不能忘记的屈辱2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3 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第三单元腾飞的祖国1 站立起来的中国人2 日益富强的祖国3 告别贫困奔小康4 打开国门走向世界第四单元漫游世界1 到周边去看看2 环球旅行去3 文化采风1、科技带给我们什么教材、教学对象分析:《科技带给我们什么》是人教版新教材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走向文明‛的第一课。
本单元设计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社会走向文明---文明社会需要文明生活---文明生活应该是科学的、健康的、愉快的、幸福的---我们应向高质量的生活目标努力。
单元编排从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技术给我们生活带来变化入手,让学生了解科技成果对我们的生活,对我们的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进而知道社会由此逐步走向文明。
但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造福人类,而人类滥用科学技术,也会带来许多危害,应此要讲究科学伦理。
本节课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1、紧紧围绕‚科技给我们带来的变化‛引导学生联系身边的生活,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感受和探究科学技术对社会物质文明的促进作用。
2、围绕‚科技是把双刃剑‛引导学生学会从正反两方面看待事物。
从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身心发展来看,这阶段的学生的思维能力已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他们已初步具备了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对于教师提出的学习任务他们有主动学习的内驱力,他们能根据具体要求有序地展开思考、讨论获得丰富的知识。
可以说他们有能力将尚不清晰的有关知识加以整理,内化整合,形成体系。
并且六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道德规范教育的基础,本单元承接小学其他年级,从一个新的角度、一个较高的起点切入,把行为规范培养与文明社会的发展有机结合,让学生明白今天的习惯培养与明天的文明素质的形成、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设想:品德与社会教学应该是活动化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