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音乐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近代音乐理论发展趋势研究一、中国近代音乐理论的发展历程中国近代音乐理论的发展可以追溯至19世纪后半叶,当时中国经历了列强入侵、社会变革等多重挑战,传统文化体系受到了冲击与挑战。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的音乐理论开始向现代化的方向转变,试图与国际接轨并拓展新的音乐表现形式。
1.新清乐派(1890年代初-1910年代)新清乐派是中国近代音乐理论的开端阶段,代表人物有谢希贤、顾这铭等。
他们致力于将西方音乐理论引入中国,倡导改良传统音乐,并提倡作曲与演奏的规范化。
这一时期的音乐理论主要还是以古典音乐学习和西方音乐理论为主。
2.新声学派(1920年代-1930年代)3.六十年代以后20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的音乐理论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音乐理论开始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并尝试将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相结合。
同时,中国的音乐教育也得到了广泛普及,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音乐理论家与音乐人才。
四、中国近代音乐理论的主要发展趋势1.传统与现代的融合随着社会发展的需求,中国近代音乐理论的发展趋势是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在传统音乐基础上吸取现代音乐的理论与技术,创作出符合当代审美需求的音乐作品。
传统音乐对中国音乐理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继续挖掘和发扬传统音乐的精髓,以丰富和完善音乐理论体系。
2.国际化与本土化并重中国近代音乐理论的发展趋势是国际化与本土化并重。
在国际音乐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音乐的本土文化特色,推动中国音乐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
同时,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促进中国音乐理论与国际接轨,开阔音乐思维的视野。
3.多元化与综合化的发展中国近代音乐理论的发展趋势是多元化与综合化的发展。
音乐理论研究领域涉及音乐学、音乐教育、作曲、音乐心理学等多个方面,各个领域相互交融,形成了一个多元化的音乐理论研究体系。
不同学科间的综合研究将推动中国音乐理论的不断发展与壮大。
四、结语中国近代音乐理论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探索与创新的过程,它受到了文化、社会、政治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发展路径。
中国音乐近代史“五四”运动之后中国近代音乐文化特征:1、戏曲不断走向职业化的发展。
2、中国新音乐文化得到了全面的建设和发展。
3、中国近代音乐创作始终以各类声乐题材发展占有特别突出的地位。
4、群众进步音乐运动对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带来的重大影响。
京韵大鼓的形成和发展:流行与河北河间地区的木板大鼓与平津一带的清音子弟书合流而形成了所谓的“怯大鼓”,开始流传到平津一带,后来又结合北京方言的特点,并吸收了京剧等戏曲艺术在唱腔和表演方面的经验,增加了三弦、四胡等乐器作为伴奏,逐渐形成了京韵大鼓,白云鹏和刘宝全做出的贡献最为突出。
谭鑫培:他号称“文武俱精,昆乱不挡”,善得采众长,改革创新,其所创的老生新腔悠扬婉转,韵味清醇,世称“谭派”,曾风云全国,当时有“无腔不学谭”之势,对后世的京剧各老生唱腔流派具有深远的影响。
西洋音乐文化传入的途径:1、基督教音乐的加入基督传教士编印赞美诗集,如富善的《颂主歌》2新式军乐的建立与发展。
学堂乐歌的产生与发展:特点:1、学堂乐歌继承了中国文艺的现实主义传统、与社会现实生活紧密相关,其内涵为反封建和反殖民的。
2、学堂乐歌在音乐上采用了“拿来主义”的手法,直接引用了西洋和东洋的音乐曲调,并以单声部的齐唱形式出现。
3、学堂乐歌延续了中国传统艺术“依曲填词”的方式来进行创作。
4、同样其作品也体现了当时学堂乐歌的作者所不同的审美情趣和韵味。
内容:1、通过不同的角度宣扬“富国强兵”抵御外强欺凌的爱国精神,包括向青年学生进行所谓“军国民教育”和“辛亥革命”后歌颂“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新生等。
2、呼吁妇女解放、鼓吹男女平等。
3、还有向青少年进行勤学苦练、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教育的。
形式:基本上是以西方和日本通用的简谱或五线谱记谱,供学生集体咏唱的齐唱曲。
产生的历史意义:1、学堂乐歌是对封建文化的一次有力冲击。
2、学堂乐歌全方位的为中国引入了西方近代音乐文化。
3、学堂乐歌奠定了中国近代音乐文化(包括体制、人才、教材)的基础。
中国近代现代音乐史名词解释:1、学堂乐歌:是1898年—1919年约20年间,中国新式学校音乐课中所教唱的歌曲。
它引进外来曲调,填以反映新思想的歌词,构成有别于中国传统音乐之通俗、典雅的新型歌曲。
“学堂乐歌”本应称“乐歌”,因它产生在学堂,故都称“学堂乐歌”。
虽其后冲出学堂走向社会,但称谓仍未改变。
2、江南丝竹:流行于江浙一带,是以丝弦和竹管乐器相结合的演奏形式,与明清时的“十番锣鼓”有着紧密联系。
“江南丝竹”所使用的乐器有二胡、三弦、琵琶,扬琴、笛、萧、笙、鼓、板、木鱼等。
在农村多演奏大套乐曲,常加多面锣鼓气氛热烈,风格简练朴实;在城市以文人演奏居多,演奏手法即兴、协调讲究韵味,旋律多加花,故风格优雅华丽。
现在泛指的“江南丝竹”即属此类。
3、广东音乐:流传于珠江三角洲一带,由粤剧过场音乐和烘托表演用的小曲发展成独立演奏的器乐曲。
早期乐曲音符较疏、节奏也少变化。
后经过演奏家们的改编创作,使旋律流畅、轻快,出现多种装饰音型,富有较强的娱乐性。
曲调来源除粤曲外,还吸收古代词曲及其他乐曲。
前期伴奏乐器以二弦为主,后期以高胡为主。
4、秧歌剧:是在旧秧歌中的“小场子戏”基础上,综合吸收当地民歌、地方戏曲、民间歌舞以及话剧、舞蹈等音乐与表演形式而创作。
秧歌剧以过场音乐、齐唱、对口唱及合唱等形式来表现剧情,其语言和音乐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乐队以民族乐器为主,根据需要适当加入西洋乐器。
5、毛主席诗词歌曲:是50、60年代前后艺术歌曲的典型代表作品,他是1958年毛泽东诗词公开发表后,作曲家们纷纷为其谱曲而产生的。
毛泽东诗词容量大、内涵深,作曲家们以极其认真严肃的态度,以真挚热烈的情感,调动一切艺术手段去表现,所以这些歌曲品位较高。
因创作的时间集中,数量多,且又多数歌曲较有影响,它同“文革”时期创作的同类歌曲已初步形成一个中国独有的文化现象。
问答题:一、学堂乐歌的历史意义。
答:1、宣传资产阶级新思想。
2、传播西方音乐,对新音乐的形式、普及、发展产生极大影响。
近代音乐
从十九世纪末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在音乐史上可称为"近代音乐"时代。
在这一时期,以印象主义音乐为代表的几种音乐流派,实现了音乐史上从晚期浪漫主义向二十世纪现代音乐的过渡。
一、印象主义音乐的形成
印象主义音乐产生于十九世纪末,是受"象征主义文学"和"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而出现的一种音乐流派。
这一流派的音乐家与此前的浪漫主义音乐家有很大区别,他们并不通过音乐来直接描绘实际生活中的图画,而更多的是描写那些图画给我们的感觉或印象,渲染出神秘朦胧、若隐若现的气氛和色调。
集印象主义音乐之大成的两位音乐家都是法国人,即德彪西和拉威尔。
此外,法国作曲家杜卡和意大利作曲家雷斯庇基也是印象派音乐的代表人物。
二、法国印象主义音乐
象别的法国作曲家的作品一样,德彪西的音乐是标题音乐而不是绝对音乐。
十九世纪末,在法国有一派叫做"印象主义者"的画家和诗人,因此法国著名作曲家德彪西力图用音乐来达到"印象主义者"用绘画所达到的同样效果。
这种印象主义艺术家所画出的并不是生活的美,而是梦幻的美,象彩虹的终端的一大堆金子那样的远处的美。
在使用新的和声和音乐方面,德彪西是现代音乐的先驱。
德彪西建造他那古怪的、非尘世的音乐,主要采用的就是完全没有半音关系的"全音阶"和许多在空气中根本听不见其振动的"泛音"。
他还在管弦乐队里使用各种乐器的不同组合来发出柔和的带有闪烁性的音响效果。
起初人们还被他的音乐所困惑,并且不知道怎样理解它,但是一旦他们听惯了,就会非常喜欢它。
仿效德彪西的最重要的作曲家就是他的同族拉威尔了,但是拉威尔并没有象德彪西那样
对全音音阶和听起来奇怪的和弦使用得那么多。
大概从来也没有另一个作曲家象他那样更懂得如何从管弦乐队里抽取这么多音色的深浅明暗度的了。
例如在《波列罗舞曲》中,那节奏从头到尾都是一样的,那旋律是重复一遍又一遍。
在这首西班牙舞曲形式中的变化和趣味是来自拉威尔对力度的纯熟使用(从轻到响或从响到轻的变化)和对音色的巧妙结合。
三、印象主义音乐的影响
印象主义音乐是浪漫主义音乐向现代音乐过渡的桥梁之一,虽然这一乐派主要集中在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的法国,但这种风格对于近现代音乐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后来的二十世纪音乐中的"表现主义"、"十二音体系"以及"序列音乐"等几种流派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印象主义音乐的影响。
代表人物:
克罗德·德彪西、吉亚卡摩·普契尼、简·西贝柳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