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花的勇气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3
种子的力量
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人问:世界上什么东西的气力最大?回答纷纭得很,有的说象,有的说狮子,有人开玩笑似的说,是金刚。
金刚有多少气力,当然大家全不知道。
结果,这一切答案全不对,世界上气力最大的是植物的种子。
一粒种子可以显示出来的力,简直超越一切。
这儿又是一个故事。
人的头盖骨结合得非常紧凑坚实,生物学家和解剖.学家用尽了一切一切方法,要把它完整地分开,都没有成功。
后来忽然有人发明了一个方法,就是把一些植物的种子放在要剖析的头盖骨里,给与温度和湿度,使种子发芽。
一发芽,这些种子便以可怕的力量,将一切机械力不可以分开的骨骼,完整地分开了,植物种子力量之大如此。
那么你见过被压在瓦砾和石块下面的一棵小草的生长吗?它为着向往阳光,为着达到它的生之意志,不管上面的石块之间如何重,石块与石块之间如何狭,它总要曲曲折折地,但是顽强不屈地透到地面上来。
它的根往土里钻,它的芽往地面起,这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阻止它的石块,结果也被它掀翻。
没有一个人将小草叫做大力士,但是它的力量之大,的确世界无比。
这种力量是一般人看不见的生命力。
只要生命存在,这种力就要显现,上面的石块丝毫不足以阻挡他,因这是一种“长期抗战”的力,有弹性,能屈能伸的力,有刚性,不达目的不止的力。
如果不落在肥土中而落在瓦砾中,有生命的种子绝不会悲观、叹气,它相信有了阻力才有磨炼。
生命开始的瞬间带着斗志而来的草才是坚韧的草,也只有这种草,才可以傲然对那些被玻璃棚中养育着的盆花嗤笑。
20*花的勇气教学反思奎文区圣荣小学邢彦辉《花的勇气》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节选自冯骥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
课文细致而又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从只见绿地不见花时的失望、见到花儿藏身于草下时的惊喜,到离开前仍不见花儿冒出来时的遗憾,再到看见花的原野时的惊奇,最后被花儿的气魄所震撼。
作者在爱花—寻花—盼花—看花的过程中,被小小的花儿傲风斗雨的精神所感染,闪现出思想的火花:生命的意味就是勇气。
一、对略读课文的认识在初接触这篇课文后,我首先关注到了课题前面的雪花号——这意味着这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
教学要求:一是从内容上说,理解课文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的教学,一般是“粗知课文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训练的重点。
二是从方法上说,教师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通过查阅资料我明确了略读课文的教学绝对不能等同于我平时的课堂教学,上略读课文,教师应放得更开,要给学生更多的自主阅读的时间和空间。
略读课文都有阅读提示,其实就是教学生循序渐进阅读并理解课文的步骤和方法。
我教学思路就是按照这阅读提示让学生合作学习,教师予以适当的点拨。
二、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1.对学情估计不足作为教师都知道我们备课时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更重要的是根据学生掌握语言的实际情况备课。
因而在本节课我人为地增加了难度。
如在学生读完之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评价其他学生的表现,殊不知,我提前并没有细化评价标准,也没有给学生一个评价范例。
但事实上,这一设计却并未取得理想的效果,当我提出要求后,学生响应的寥寥无几,原本学生的发言就不够活跃,这样一来,更把他们难倒了,甚至在某些时候造成了“这里的课堂静悄悄”的尴尬局面。
2.未能及时作调整其实当课前准备与学生谈勇气时,我就该对学生的整体情况有个重新估计了,因为在我看来这是很容易举例说明的,学生应该能够脱口而出,但事实上学生的反应并不好。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0课《花的勇气》教学分析1、本文是略读课文,应充分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
可以通过课文前面的提示语,让学生明确阅读要求。
然后组织学生在自主读书,有所感悟的基础上讨论交流。
2、本课教学的重点是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说一说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然后画出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需要指出的是,课文在第二自然段写“我”扒开草后看见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之时,并没有明确表达自己的吃惊,教学时,应让学生结合对小花的描写,用心体会作者此时的情感。
3、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情感线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真研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细细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词语反复品味,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妙;提出不懂的问题与同学进行交流探讨。
这篇课文的语言准确生动,耐人寻味,如“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绿色到处泛滥”“我用手扒开草一看,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我想它们刚冒出来时肯定很壮观”“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此刻那些花儿一下子全冒了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
”“每一朵小花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
”“小小的花儿居然有如此的气魄”“我的心头怦然一震,这一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教学时,可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词语进行赏析,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优美,领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以达到增强语感,积累语言之目的。
4、教学时应以读为主线,特别要注重朗读的指导,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
在理解内容、品味语言之后,要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全文,循着作者感情的变化,读出失望──吃惊──遗憾──惊奇──震撼,使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
5、这是本组教材的最后一篇课文,教学本课后,可让学生结合本文及前面三篇课文,谈一谈自己对人生、对生命的再认识,使本组教材连贯起来成为一个整体,深化学生的感受,升华思想。
20 花的勇气
【基础须知】
课文简介
作者冯骥才,1942年生于天津,现任中国小说学会会长。
长篇小说《神灯前传》。
课文通过作者在四月的维也纳看见小花在冷风冷雨中傲然怒放的情景,明白了生命的意义在于勇敢。
“勇气”指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魄。
“花的勇气”是一种拟人的写法,赋予花以人的精神,表达出作者对花的喜爱、敬佩之情。
【重点梳理】
1.近义词
寂寞——寂寥辽阔——广阔气魄——气势
2.反义词
失望——希望清晰——模糊
【难点再现】
花的勇气体现在哪里?
(1)默默藏在草下,需要沉默的勇气。
(2)长时间积蓄力量而不急于显现自己的谦虚的勇气。
(3) 冷风冷雨中傲然挺立,勇于面对,乐观的勇气。
20、《花的勇气》一、我会读拼音,写词语jūrán qìpòfàn làn jìmòɡǎi tiān huàn dì( ) ( ) ( ) ( ) ()二、我能比一比,再组词。
棚()耸()眠()辛()柿()绷()聋()眼()幸()饰()瞧()率()捣()搬()巢()憔()摔()岛()般()剿()三、我能选择正确的词语1.小吕听了,将车子停住,把我领到一片非常(广阔开阔)的草地上,让我蹲下来扒开草好好看看。
2.此刻那些花儿一下子全(冒长)了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
3.我的心头(怦然突然)一震,这一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是——勇气!四、我能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或者近义词。
反义词:失望——()寂寞——()辽阔——()壮观——()清晰——()陌生——()近义词:乏味——()傲然——()气魄——()辽阔——()清晰——()遗憾——()五、课内阅读我能行。
五、课内阅读我最棒。
我惊奇地想:它们为什么不是在温暖的阳光下冒出来,偏偏在冷风冷雨中____________呢?小小的花儿居然有如此的气魄我的心头_______________ 这一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1按原文填空并加标点。
2“偏偏”一词的意思是()A表示故意跟客观要求或客观情况相反。
表示事实跟所希望或期待的恰恰相反。
C表示范围,跟“单单”略同。
3作者循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变化,表现对花的喜爱以及对生命的感悟。
这一段表达的是作者__________的感情。
4用“”画出文中的中心句。
六、课外阅读我能行。
清洁工入冬以来,我每天早晨都要去湖滨跑步,途中总要经过一幢新建的居民楼。
每到这里,我便会看到一位清洁女工在认真地清扫道路。
人教新课标(标准实验版)四年级下册第20课花的勇气同步测试一、带着问题来读书。
(共3题;共12分)1.(2分)文章《花的勇气》的体裁是_____。
A.记叙文B.散文C.童话2.(2分)《花的勇气》题目的特点是_____。
A.采用拟人手法拟题B.以事物名称拟题3.(8分)《花的勇气》作者按、、、的过程来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二、在加点字的正确读音下画“____”。
(共6题;共12分)4.(2分)选择正确的读音。
lí lǐ厘米5.(2分)选择正确的读音。
lǔ lǚ小吕6.(2分)选择正确的读音。
fán fá乏味7.(2分)选择正确的读音。
bā pā扒开8.(2分)选择正确的读音。
suā shuā齐刷刷9.(2分)选择正确的读音。
làn jiān泛滥三、给下面带点的字选择合适的字义,在括号里填上序号。
(共2题;共10分)10.(4分)给下面的字,选择合适的字义。
亮:A.(心胸、思想等)开朗;清楚。
B.光线强。
见不到能让人眼前亮起来的明媚的小花。
我们的教室宽敞明亮。
11.(6分)给下面的字,选择合适的字义。
冒:A.向外透;往上升。
B.不顾(危险、恶劣环境等)。
C.冒失;冒昧。
D.冒充。
此刻那些花儿一下子全冒了出来。
我冒着雨欣赏草地上的小花。
狐狸假冒老虎来吓唬林中的小动物。
四、我能把词语补充完整。
(共6题;共24分)12.(4分)把词语补充完整。
而起13.(4分)把词语补充完整。
细雨14.(4分)把词语补充完整。
一震15.(4分)把词语补充完整。
神气16.(4分)把词语补充完整。
改换17.(4分)把词语补充完整。
夺目五、走走停停加标点。
(共1题;共16分)18.(16分)读课文《花的勇气》,给下面的句子加上标点。
什么时候才能冒出来我问也许过几天也许就在明天小吕笑道四月的维也纳可说不准一天一个样儿六、把句子写具体。
(共2题;共6分)19.(2分)把句子写具体。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花的勇气》课文原文及赏析《花的勇气》原文:四月的维也纳,简直是一座花的海洋。
到处是开放的郁金香,紫色的、白色的、黄色的、红色的,一片片,一丛丛,像天边的彩霞,像燃烧的火焰,像一幅巨大的油画,美不胜收。
我和妈妈走进公园,看见许多人在欣赏郁金香。
我跑过去,俯下身子,闻了闻,好香啊!我抬起头,看见一只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忙着采蜜。
“妈妈,这些花真好看,可是它们为什么要有刺呢?”我问。
“那是为了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妈妈说,“你看,这些花虽然有刺,但它们依然勇敢地开放,展现自己的美丽。
”我看着那些花,心里想:花儿也有勇气,它们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勇敢地开放,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
我们应该学习花的勇气,面对困难和挫折,也要勇往直前。
《花的勇气》赏析:这篇课文以四月的维也纳为背景,描绘了一幅五彩斑斓的郁金香花海画面,生动形象,富有诗意。
作者通过对郁金香的细致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生机。
文章的主题是“花的勇气”。
通过孩子与母亲的对话,揭示了花虽然有刺,但仍能勇敢地开放,展现出生命的坚韧和顽强。
这种勇气不仅是花的特性,也是对人类的启示:在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我们有勇气面对,就能像花一样绽放出自己的光彩。
此外,文章的语言简洁明快,适合小学生的阅读理解。
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例如,“像天边的彩霞,像燃烧的火焰,像一幅巨大的油画”,这样的描写既形象又生动,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花海之中。
总的来说,《花的勇气》这篇课文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主题,引导小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美丽,同时启发他们学习花的勇气,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20* 《花的勇气》习题优选与分析1、判断正误,正确点“是” ,错误点“ 否” 。
作者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给予花以人的精神。
()A是B 否【答案】是【分析】文章标题“勇气”指敢作敢为绝不恐惧的气势。
“花的勇气”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给予花以人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花的赞叹和敬重之情。
2、判断正误,正确点“是” ,错误点“ 否” 。
没有花的绿地是孤独的。
划横线的句子能够换用“寥寂”一词。
()A是B 否【答案】否【分析】。
“孤独”和“寥寂”都有没有声音、冷清的意思。
差别在于:“孤独”侧重指的是人大主观感觉冷冷清清,还有孤单而冷清的意思;“寥寂”侧重指客观环境冷落,还有空阔的意思。
依据文意,3、依据要求,选择正确答案。
四月的维也纳可真无聊!绿色各处泛滥()。
请选择适当的释义填入空格处。
A、江河湖泊的水溢出,四周流淌;B、比喻坏的事物不受限制地流行;C草地上绿色连着绿色,看不见其余色彩,特别单一、无聊。
【答案】 C【分析】联合对文意理解和句子内容的表达,正确选择。
4、依据要求,选择正确答案。
没有花的绿地是孤独的。
A、比喻; B 、拟人; C 、拟物。
【答案】 B【分析】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表现出大片大片的草地上没有明朗的小花的点缀,不过绿色连着绿色,显得特别单调。
5、依据要求,选择正确答案。
我用手扒开草一看,本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白的、黄的、紫的;贞洁、较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主要运用了()修辞手法。
A、比喻; B 、拟人; C 、排比。
【答案】 B【分析】作者用三个分句,分别描绘了花儿的颜色(美丽)、样子(可爱)、数目(壮观)。
三个“这么”组成排比句式,表达了作者对这样壮观的花儿的欣喜、赞叹之情。
6、判断正误,正确点“是” ,错误点“ 否” 。
课文是以人物的感情变化为线索来写的。
()A是B 否【答案】否【分析】课文抓住人物的感情变化写出了花儿生命力的顽强。
从只见绿地,不见花儿时的绝望,到见到花儿安身于草下的惊讶,到走开前仍不见花儿冒出来时的遗憾,再到看见花儿的旷野时的诧异,最后到被花儿的气势所震惊,在感情变化中引出主题:生命的意味就是勇气。
第 1 讲课题20* 花的勇气课型略读课文教学目标1.认识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
4.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
教学重点 1.理解"小小的花儿居然有如此的气魄"等含义深刻的句子,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2. 理清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理解变化的原因.3.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主备学校醴陵实验小学主备人汤月香审核人陈丽再备课记录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当你看到花儿在阳光下绽开笑脸,在温室里展露娇媚时,也许你并不会太在意,然而当你面对千万朵在冷风冷雨中怒放的小花的时候,你可以熟视无睹吗,你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让我们跟作者一起去风雨中赏花吧!(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快速默读阅读提示,想想提示告诉我们什么?提出了哪些要求?2.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字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3.认识本课生字:吕、滥、厘、刷。
4.师生轮读,互相评价。
5.交流: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三、细读课文,探究问题..1.维也纳的春天犹如一位善变的魔术师,作者的情感也随之跌宕起伏。
细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要求:文中直接表达的请画出来;没有明确表达的,请用心体会。
2.比一比谁先走过作者的情感线路。
(椭圆代表情感变化,问号代表其变化原因。
)四、研读课文,品味语言,情感共鸣1.默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再美美地读几遍,体会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
2.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语句细细品味,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妙3.抓住最后一句,体会句子的含义.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读出作者的失望──吃惊──遗憾──惊奇──震撼。
五、总结全文,升华思想.1.教师总结全文.2.请同学们结合本文及前面三篇课文,和小组同学谈谈自己对人生、对生命的再认识。
六、拓展阅读,同步练习1.向学生推荐阅读《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全文板书设计爱花: 失望小花被绿草覆盖寻花: 吃惊20* 花的勇气盼花: 遗憾{}}小花冒出草地__________看花: 惊奇得到启示_______________生命的意味是勇气六.作业作业设计:(分层设计)1.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课外收集关于生命的名人名言.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