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留学生的新加坡大学课题研究项目
- 格式:pdf
- 大小:36.66 KB
- 文档页数:2
nus东南亚研究录取案例
NUS东南亚研究是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研究项目之一,每年录取一
批优秀的申请者进入该项目进行深入研究。
以下是一个NUS东南亚研
究录取案例的例子:
申请人背景:
- 申请人来自中国,本科期间主修国际关系专业,专注于东南亚地区
的研究。
- 申请人曾参与一项关于东南亚国家经济合作的国际研究项目,并在
研究过程中展示出卓越的研究能力和领导能力。
- 申请人在校期间积极参与学术论坛和研究会议,并发表了一篇关于
东南亚人权问题的文章。
- 申请人具备流利的英语口语和写作能力,获得了托福成绩110分。
申请过程:
- 申请人在NUS官方网站上提交了完整的申请材料,包括个人陈述、
推荐信、成绩单和托福成绩报告。
- 申请人在个人陈述中阐述了自己对东南亚地区的兴趣和研究计划,
并说明了选择NUS的理由和动机。
- 申请人的两封推荐信分别来自本科专业导师和参与研究项目的导师,他们给予了申请人极高的评价和改进空间。
录取结果:
- 申请人收到NUS东南亚研究项目的录取通知书,成为该项目的一名
研究生。
- 通知书中附有奖学金的信息,该奖学金将资助申请人的学习和生活
费用。
以上案例仅是一个示例,实际的录取结果可能因申请人的背景和
综合表现而有所不同。
NUS东南亚研究项目注重申请人在相关领域的学术能力和研究潜力,同时也看重学术兴趣、领导能力和综合素质。
新加坡SM2项目一、新加坡SM2项目介绍:新加坡SM2项目是新加坡教育部在1996年成立的全额奖学金计划,专门招生中国高二理科在读学生到新加坡公费留学的项目。
截止2019年,新加坡SM2项目考试已经成功举办23届,后面每一年的新加坡SM2项目考试依然会如期进行。
SM2学生的生活费为每年6000新币,不包括学费、住宿费及伙食费。
SM2学生在大学毕业后要为新加坡服务六年,即在新加坡的注册公司工作,工作地点不一定是新加坡。
有很多SM2学生想毕业后出国读研或读博,但无奈有合约限制。
合约期满前解除合约,学生家里需对奖学金提供方进行赔偿,最高为120万人民币以上,赔偿数额随合约还剩下的时限递减。
进入大学后,SM2学生只能从规定的理工类专业中选择,但可以双修或副修其它专业。
毕业后必须在新加坡注册公司工作6年,才可以为其它国家的公司工作. 当然,如果你所寻找到的新加坡注册的公司在其它国家有分公司,你也可以有权去其它国家的分公司工作。
其中当然也包括中国。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因为此奖学金是企业奖学金,所以如果为你提供奖学金的那个公司点名让你去的话,那你就要优先去那间公司。
不过因为给新加坡SM2项目赞助的7个公司都非常好(相当于新加坡的国企,其实是很难进的),所以薪资待遇、工作环境都是非常好的。
目前有18个省参加了这个和新加坡的合作计划,包括江苏,江西,湖南,安徽,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陕西,河南,湖北,四川,广东,重庆,浙江,山东,天津,福建,但每年各个省份的各学校或者新加坡SM2项目考试名额的数量是不同的。
二、新加坡SM2项目答疑:1、学生通过新加坡SM2四年本科后,能否读研、读博?如果想留在新加坡本地读研读博,只需要在新加坡银行提供大概两万新币,约合十万人民币左右的存款证明即可。
如果想到其他国家读研,则需要在新加坡银行提供二十四万新币存款证明。
该存款在研究生/博士毕业前不得动用。
提供一年期定期存款利息。
而且在新加坡的大学拿到本科学位后去申请海外(如美帝)大学的研究生/博士学位,比国内大学的本科学位要有力的多。
社会观察新加坡的“现代中国研究”之路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的使命是要开展与中国相关的学术与政策研究,以及研究中国与周边东亚国家的关系。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个当代中国研究机构已经经历了两次蜕变,从哲学所到政治经济所,最后到东亚研究所。
黄朝翰济研究所在1997年解散,并被随即成立的东亚研究所(East Asian Institute,简称EAI或东亚所),一个隶属于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独立研究机构所取代。
作为大学研究体系的一部分,东亚研究所的主要使命已经从早期的“观察中国”发展成为观察并研究中国。
在新加坡中国问题研究机构的转型的背后,有一个最关键人物。
他就是李光耀的“左右手”,曾先后主管过财政、教育和国防部的新加坡首任副总理吴庆瑞。
吴在担任教育部长时是新加坡儒教复兴运动的推动者,同时兼任东亚哲学所的主席。
当时的哲学所正是儒教复兴运动的主要智囊机构。
吴庆瑞在1984年退出政坛不久,即成为当时在谷牧副总理领导下的中国国务院特区办公室的特聘外国顾问。
他在中国的事业使他对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发生了兴趣,也使他看到了在新加坡设立中国问题研究基地的需要。
1990年,黄朝翰被吴庆瑞任命为东亚哲学所所长,随后又担任东亚政治经济所所长。
1997年,东亚政治经济所更名为东亚研究所,王赓武成为新机构的所长,而黄朝翰则转任研究主任。
目前,中国出生的郑永年在杨大利短暂任期之后,已经继承了所长的位置。
郑永年于1996年加入东亚政治经济研究所,是第一位加盟该所的政治学博士(普林斯顿,1995)。
黄朝翰在东亚政治经济所伊始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把该所从一个专门研究中国古代哲学的机构打造成一个研究当代中国,尤其是关注中国政治变化和经济改革的研究基地。
换句话说,新的研究所将致力于“中国问题研究”。
在最初的两年“中国问题研究”几乎都是在披着“儒家研究”的外衣的情况下进行着。
这里面有充分的政治考量。
“中国问题研究”事实上完全是研究“中共”的发展,而“共产主义”在当时的新加坡还是非常敏感的话题,在新加坡周边的东南亚各国,更是禁忌话题。
吴健康:微感世界的领跑者他是一名硕果累累的科学家。
作为中国第一批公派留学生,他曾研发出世界上最早的图像内容自适应数据压缩方法,为英皇家空军采用;他主持研发的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于黄土高原资源调查;他主持研发的世界首个人脸识别系统,为新加坡警察所试用……他更是一名执着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实干家,虽然一波三折,但心中梦想依旧,就是要把自已的科研成果送进市场,实现产业化的商业应用。
他,就是中科院研究生院和中科院自动化所传感网络与应用联合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无锡微感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健康。
1947年1月,吴健康出生在江苏泰兴一个普通家庭,父母生育了4个女孩后,终于如愿以偿生了个男孩,在那个重男轻女的时代,一个男孩的降生,意味着传种接代有望,香火有续。
全家人希望他健康成长,故取名“健康”。
吴健康从小聪颖过人,读书用功,父母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从小看看,到老一半”,这孩子将来肯定有出息,一家人省吃俭用,刻意培养。
果然不负重望,吴健康高中毕业后考取了中国科技大学,从此,他和科学终身结缘。
目前,他已经在国际上出版了5部专著,发表了上百篇论文,获得了21个专利,他曾被欧洲最大的投资公司3i 公司称为“一位极具远见卓识的人”。
做研发,硕果累累2010年,国内最具影响力之一的深圳高新技术交流会上,人头攒动,来自世界各地的著名科研院所、跨国公司都在这里展示着各自的最新科研成果,吸引与会者的眼球。
此时无锡微感科技有限公司的展厅内,一个青年男子面对众多观众,做出坐、跳、打拳、取物、喝水等动作,面对他相隔很远的电脑屏幕上,一个“人”也在同步做着与那名青年男子分毫不差的动作,电影中的“阿凡达”仿佛在现实中复活了,现场观众一阵阵噪动,啧啧称赞,大呼神奇。
这就是吴健康教授的最新科研成果“微型传感器人体运动捕获系统”。
1970年,吴健康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他边教学,边从事科研活动,是中国首台100兆数字频率合成仪主要研发者;8年后,吴健康又作为中国第一批公派留学生前往英国留学,在英国,他研发出了世界上最早的图像内容自适应数据压缩方法,被英皇家空军采用;1986-1990年,他主持研发的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于黄土高原资源调查;1992-1993年,他主持研发的世界首个人脸识别系统,为新加坡警察所试用。
什么是新加坡SM1计划新加坡社会环境安定,教育体制完善。
那么什么是新加坡SM1计划呢?这也是很多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问题。
和一起来看看吧!下面是我整理的相关资讯,欢迎阅读。
一、SIM1 计划简介SM1是新加坡教育部针对中国的奖学金计划,SM1考试是新加坡政府在1991年成立的,专门招生中国学生到新加坡公费留学的项目。
主要生源来自全国各省市的一些特定的重点中学应届优秀初三毕业生。
二、考试内容考试内容为笔试+面试。
笔试包括英文,数学和向性测试。
其中数学是相对容易的一科,因为是用中文考的,而且新加坡的中学数学内容是属于涵盖面广但不深究的。
英文考试则会比较吃力些,另外有一片作文,300字左右。
但英文并不是招生的最主要标准,只要不是特别差的就好。
面试的程序由学校校长及老师自己定,所以每个学校的招生面试都略有不同。
例如有些学校可能会把新加坡英文口试里的短文朗诵及看图说话加进面试。
但总体来说,这个面试不算特别的正式,两个老师(或校长)对一个学生,多以英文进行(听说极少数学校的面试也是中文的)。
向性测试则是一种智商测验,在规定时间内做完一本找规律填图的题(有人说像中国公务员考试里的图形判断题)。
新加坡教育者相信通过这种智商测试可以测评一个学生的逻辑性,从而判定其将来的发展空间。
(如果向性测试没有通过,即使其他的发挥的再好,被录取的希望也会大打折扣。
)三、考试时间SM1的招生考试通常是在暑假期间进行,多为7月底至8月初,学校的报名工作会在学生毕业前结束。
获取考试资格的考生将分别参加笔试和面试,一共分为两天。
第一天笔试,第二天进行面试。
面试完当天下午或者晚上就会出新加坡SM1项目考试结果,通过笔试和面试的学生和家长将会在第二天参加由新方举行的新加坡SM1全额奖学金项目签约仪式。
SM1被录取的学生将在当年的10月11月来新加坡(具体日期学校定),之后进行两个月左右的全日制的英文补习,以早日适应开学全英文教学。
新加坡的学制是每年1月1日开学,SM1新生也就是在这时插班进入中三。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PGDELT项目介绍----兼谈我国高校英语教师培训工作中的几个问题王文渊(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商务外语学院,江苏无锡 214153)摘要:本文作者结合自己的亲身学习经历,对PGDELT项目进行了介绍,详细分析了该项目的特点,同时指出了该项目对于我国高等院校英语教师培训工作中的几个问题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PGDELT项目,高等院校,教师培训工作The PGDELT Program: An IntroductionWANG Wen-yuan(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Wuxi Institute of Commerce, Wuxi 214153, Jiangsu Province, China) Abstract:Based on his own experiences,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features of the PGDELT program in terms of both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Some implications are also put forward to deal with the problems that pop up in the training of in-service English teachers in China’s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Key Words: PGDELT Program,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in-service teacher training经中国教育部推荐并经新方考核,二零零二年七月,笔者与来自国内部分高等院校的三十四位英语教师一起,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英语系参加为期十个月的培训。
国外研究项目国外课题研究现状优秀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正在成为当前我国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
在世界其他教育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在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也都是逐渐将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
《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新的课程观让我们重新审视延续多年的教学观、质量观、发展观、人才观,深刻影响着教师长期习惯的教学行为。
同时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对学校教育教学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无论是宏观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还是微观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最终都在因之而发生根本性的变革。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体现了在保证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思想,必将成为教育的着力点和发展方向。
教师要改变以课件制作、电脑辅助教学即为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整合的片面的教学观念,努力贯穿开放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寻求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相结合的最佳切入点,从而实现人与机、人与人、课程与信息的高度交互,并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实现,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真正还给学生,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生自主式地学习,让学生在丰富的学习资源中自由发展。
成员:小学一级教师(英语)小学高级教师(语文)小学高级教师(语文)学一级教师(数学)小学一级教师(语文)小学一级教师(数学)小学一级教师(数学)小学一级教师(语文)分工安排:课题总负责:制定课题方案:课题组全体成员资料搜集整理:课题组全体成员阶段:最终成果总结:课题组全体成员“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综合运用、文献研究、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经验总结等方法。
新加坡文化之旅研究课题实验部高一二班王英睿一:新加坡教育与中国教育不同之处从小学到高中,我一直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成长,但新加坡的文化之旅给了我更多地启迪,他们的教育制度不仅花费巨大,而且制定精良。
与中国不同的是,新加坡人从不把学习成绩放在第一位置,相反,一些平常的小表现,却往往决定成败。
中国把考试放在第一位,考试就是我们的全部,所以学校生活从来与考试挂钩,我们眼中也只有考试,以为除了考试之外的东西似乎就不是我们应该涉及的东西,所以才有了中国同学们深夜挑灯夜诊的疲惫身影,而在新加坡南阳女中上了两天课后,一种神奇的感觉吸引了我,实践,生活,是必须的主题。
学校是学习的天地,而是拥有各种活动,展现我们天性的地方,体育运动在我们眼里是玩,是放松,而在他们看来却是必不可少的课程。
社团活动在我们看来都是影响学习不提倡参与的,而在他们看到不参加就意味着不及格。
他们将大多数的时间都交给课外活动,一天一共六节课,下午两点半放学,放学后的时间就是同学们积极参加社团活动的时光了,各种各样的活动都有。
我们跟随一个社团进行了野外生火做饭的活动,我之前是从来都没有做到,甚至也没有想过参加这样的实践,进行活动时,我们总是犹豫太多,谁也不愿意第一个尝试,而他们似乎十分有经验,不仅懂的生火的窍门,更懂得挖出的草坪不是破坏,待活动结束后再复原绿色,当火苗屡屡熄灭的时候,他们大胆上前向火苗吹气,这会导致烟雾进入眼睛而大量流泪,我们谁也不敢这么做,而他们没有一丝的顾虑,他们大胆想,大胆做,实践能力很强,对组织分工也很有一套,从一开始我们就一直听从他们的安排,他们也一直鼓励我们动手实践。
最终我们的蘑菇汤和棉花糖都很成功,这项活动可以说既锻炼动手能力,又能品尝到自己亲自做的美食,可以说十分有趣,但这次活动给我的深刻印象,使我感到中国学生在动手方面的薄弱,看惯了白花花的卷子和应试的功课,我们已经离生活很远,只是在父母衣食无忧的环境下去做着我们不愿意做却必须做的事。
综排Top30东亚研究博士项目(世毕盟留学)1.Princeton UniversityPhD in East Asian StudyPrinceton 是个很小的学校,本科硕士博士加起来只有8000多点,所以很精致。
它的东亚研究项目被公认为是西方世界领先的研究项目。
项目内总共有39个学生,其中中国学生有17个左右。
普林斯顿的东亚研究博士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中日历史与文学,韩国文化研究,东亚人类学,当代东亚社会文化研究,中国学生的研究方向也比较多元化,包括近代中国思想史和科学史,中世纪早期的中国文学,中国革命的历史,明清历史等。
从申请上来说,这个项目比较倾向于已经硕士在读的申请者,也会考虑有丰富科研经历的本科生。
现在在读的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在申请的时候就已经有了硕士学位,大陆的申请者中比较倾向于北大的学生,还有一些学生来自清华,复旦,北师,武大,中国学生如果有海外的经历,也会有很大的加分。
另外,这个项目强烈建议学生在入学之前就掌握一门欧洲的语言,如法语或德语,项目还可以给即将入学的学生提供奖学金,在即将入学的那个暑假学习一门语言。
2.Harvard UniversityPh.D. in East Asian Languages and Civilizations哈佛的东亚研究系提供两个博士项目,东亚语言与文明(EALC)和历史与东亚语言(HEAL)。
东亚研究系不提供硕士项目,如果想读硕士,可以选择区域研究下的东亚方向。
东亚语言与文明博士的主要研究方向有中国,日本,和中国、日本、韩国文学;韩国和中亚历史(包括西藏);东亚佛教;与东亚艺术、电影、文化研究。
涉及到中国日本和越南历史的部分,在历史系也有研究。
粗略的区分一下,一般情况下如果申请者研究的是1850年之前的历史,那么建议申请历史系,如果是之后的,那就可以申请东亚语言与文明。
历史与东亚语言博士项目的目的是满足学生渴望更密集的程序语言的东亚历史研究的特殊需要。
中国留学生的新加坡大学课题研究项目
如果问凌晶晶在新加坡三年的学习生活中所经历过的“最有意义的事”,她一定会说是“科学实验活动
”(Science Research Prograrnme ,SRP)。
这个活动是新加坡教育部(Ministry of Education)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科学部(
Science department,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合办的一个让高中学生参与到科学实验中的活动。
它们每年都会选择80到120个高中一年级(
Junior College,Level 1)的学生参与到这个活动中。
SRP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中学生对科学研究活动的兴趣。
参与到这个活动中的人大部分是有意向把“科学研究”作为自己未来职业的人。
SRP的主要过程是:
申请成功的学生首先要接受一系列的“科学研究”
的基本技能训练,之后向负责相关活动的教授提出申请,然后以单独或者团队的形式参与到研究活动中去。
在整个课题活动当中,学生会接触到“科学研究”的所有步骤,从“查找资料”,到“提出假说”,到“
在实验室里实验”,到“写出论文”,最后“公开解说”。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体验到科学研究的趣味性,同时也可以明白在实验的过程中要承受的压力、挫折,以及沉闷的实验室生活。
这个活动持续一年,而且学生完全是利用课余和假期的时间来完成课题的。
凌晶晶,在2005年,就很幸运地被这一项目选中,成为其中的一员。
具体地说,凌晶晶是在化学系的“食品工业”方向上完成一个“研究课题”。
她的课题名称是“
研究清热的中草药在饮料中的作用”。
她与另一个新加坡当地的女孩一起在黄教授的指导下去完成这个课题。
教授知识为她们准备了一个比较简单的实验。
但是非常有意义的事,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她们共同体验了完成一个课题的全部过程。
首先,他们在黄教授的指导下在国立大学的图书馆里,以及互联网上寻找她们需要的资料。
因为她们的课题有关中草药和抗氧化剂,所以她们既要阅读现代化学中有关抗氧化剂的论文,同时也要阅读有关中药的一些书籍,其中就包括了《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作为一本写于明朝的中医药典籍,是非常难理解的。
特别是当中的古文和医院名词,对于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中医学训练的人来说根本摸不着北。
她们当时只能依靠《辞海》将每一个词查找出来,然后将所有的意思拼凑起来。
在这个过程中,无疑她们的古文水平有了相当大的提高。
这也算是这个实验的副产品吧!
然后是设计实验。
因为他们都是高中生,对现代化学对各种化合物的测试并不是很清楚,使用的测试方法是由黄教授提供的。
但是月与实用的样品,她们就有了次昂当打的决策权。
经过和教授的讨论,她们选择了40个样品作第一轮的实验。
后来他们又追加了12个样品做进一步的测试。
她们一共队50多个样品做了三种测试:一是其吸收自由基的能力;二是酚类物质的含量;三是它们的高密
度液体分层谱析。
这三个实验其实都不是很难,但却需要极度的耐心和细心。
首先,她们要把样品稀释成浓度不同的溶液,然后将这些稀释过的溶液放入一个个在盘子上的、容量大约为250μl
的小洞中。
每个盘子上有96个这样的小洞。
这项工作需要极度的细心,因为如果一旦放错就很难辨认是什么地方出错,也很难补救。
并且,每天人工完成4—
5个这样的盘子的放置工作也是一件非常累人的工作。
凌晶晶的食指和大拇指在她进入实验室的第三天就是酸痛,因为在那几天她平均每天按下微吸管的次数超过1000次。
使用微吸管是很疼的,因为每次都要用很大的力气把管内所有的液体推出去。
但是过了几天之后,也许是她的手指已经习惯了这种动作,或许是因为她的手上终于长出了茧子,手竟然不再疼了。
虽然手是疼了那么两三天,但这种经历带给她的,却远远大于那一点疼。
她深深地觉得,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克服困难。
不管在生活中还是在大学的实验生活中,这都是不变的真理。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所有的事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但是只要撑过风浪,就会见到晴朗的天空。
原文摘自:
/CollegeNews/show/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