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万亿gdp体量里, 中国企业贡献巨大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9
中国对世界经济的重大贡献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对世界经济的贡献不可忽视。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
以下是中国对世界经济的重大贡献。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出口国之一。
中国的制造业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中心之一,为全球提供了大量的商品和服务。
中国的出口贸易对全球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全球消费者提供了大量的低价商品。
中国的消费市场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市场之一。
中国的中产阶级正在迅速增长,他们的消费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这意味着中国的消费市场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将会越来越大。
全球许多公司都在积极进入中国市场,以获取更多的商机。
第三,中国的投资对全球经济增长也有着重要的贡献。
中国的企业正在积极投资全球各地的项目,这些投资不仅为中国企业带来了更多的商机,也为全球经济增长提供了更多的资金和资源。
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也是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
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全球经济增长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平台。
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不可忽视。
中国的快速发展为全球经济增长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量,也为全球经济治理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平
台。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相信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将会越来越大。
总结我国成就1. 经济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成就。
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以下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几个重要方面:1.1 GDP增长我国的GDP增速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为全球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低水平增长,到21世纪初的高速增长,我国的GDP总量已经达到了万亿美元的规模。
这不仅使我国跻身于世界经济强国之列,同时也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1.2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我国经济发展的另一个显著成就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从以前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变到现在的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我国工业化进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高科技产业、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为整体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1.3 扶贫减贫成果我国在减贫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多年来,我国致力于实施扶贫政策,通过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民收入等举措,成功解决了大量贫困人口的生存问题。
根据联合国的标准,我国已经成功将几亿人从贫困线上解救出来,这是减贫事业的世界奇迹。
2. 科技创新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以下是几个值得称赞的方面:2.1 造船业领先地位我国造船业在全球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从大型油轮到航空母舰,我国的造船企业已经能够自主设计和制造高质量的船舶。
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我国的造船业已经进入了世界船舶制造业的前列。
2.2 人工智能领域取得突破人工智能是当前全球科技创新的热点领域之一,而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成就也是引人注目的。
我国的一些技术巨头,如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等公司,已经成为世界领先的人工智能技术创新者。
我国在人工智能研究和应用方面的成就,为国内外企业和学术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合作机会。
2.3 量子通信技术取得突破量子通信技术是未来通信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
我国在量子通信技术方面取得了世界领先地位。
通过建设量子通信网络和开展相关研究,我国已经能够实现量子通信传输和安全通信等关键技术。
题目: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应怎样把握和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应怎样把握和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摘要:当今时代是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世界格局加速演变。
国际关系也深刻调整。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关注中国,开始研究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世界范围内出现的一些文化的碰撞,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应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本文首先对中国依然是发展中国家和经济全球化的概念进行分析,然后指出中国的文化经济要适时的融入世界,吸收国际上优秀文明成果,对中国将如何面对经济全球化进行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国际关系中国经济全球化机遇和挑战内容:一、中国依然是发展中国家的概述和分析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新中国1949年成立来,尤其是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经济以年均10%的速度持续增长。
2009年中国经济总量世界排名第三,占世界经济的7.3%。
外汇储备2.4万亿美元,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20%,均居世界第一。
中国已由一个只能制造初级工业产品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钢、煤、水泥、化肥、棉布居第一位,发电量居第二位,原油产量居第五位。
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已经由世界低收入国家升至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解决了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吃饭问题。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发展起点低、人口基数庞大的国家,在60年之内能够取得这样的进步,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
尽管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中国经济仍实现增长8.7%,GDP约合4.92万亿美元,并已超过德国成为全球最大出口国。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有理由为国家的快速发展感到骄傲。
大家已经看到了,在介绍中国时数字往往都比较大,这是因为中国是拥有超过13亿人的世界人口第一大国。
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中国的经济不是简单地几个数字就可以说明的,中国经济发展还存在着生产力水平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资源和环境代价过高等结构和体制问题。
我国十三五取得的成就引言自2016年至2020年,我国实施了“十三五”规划,这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阶段。
在这五年间,我国取得了众多显著成就,涉及经济、科技、环境、社会等各个领域。
本文将全面、详细、深入地介绍我国“十三五”的成就。
一、经济领域成就1. GDP增长在“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保持了稳定快速的增长态势。
年均GDP增速超过6.5%,总量超过80万亿元。
这一成就使得中国继续保持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
2. 新旧动能转换我国经济在“十三五”期间实现了从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的转型升级。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了新旧动能的转换。
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3. 扩大内需我国通过实施一系列政策,不断扩大内需,促进居民消费和投资增长。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消费结构升级,并且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提高了医疗保障水平。
4. 减贫成就在“十三五”期间,我国持续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大幅下降。
成千上万的贫困地区获得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解决了饮水安全问题。
二、科技创新成就1. 科技创新实力提升我国在“十三五”时期,加大了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涌现,高技术企业不断涌现,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不断增加。
2. 人工智能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在人工智能领域,我国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重要突破。
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我国在交通、医疗、教育、金融等领域实现了卓越的成就,提高了社会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
3. 科技成果转化率提升我国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也取得了重要成就。
加强科技与经济、产业融合,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市场化。
许多科技成果成功转化为生产力,推动经济持续增长。
三、社会发展成就1. 教育事业改革在“十三五”时期,我国深化教育改革,加大教育投入,提高了教育质量和公平性。
普及教育覆盖面不断扩大,高等教育质量提升,技能人才培养取得重要进展。
中国制造业的辉煌成就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制造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从过去的简单劳动密集型产业到如今的高技术制造业,中国制造业在全球经济舞台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中国制造业的辉煌成就首先体现在规模上。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制造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了30%。
中国制造业的规模不仅体现在国内市场,还在全球市场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中国制造的产品遍布世界各地,无论是电子产品、汽车、机械设备还是纺织品等,都能看到“Made in China”的标签。
中国制造业的辉煌成就还体现在技术水平上。
中国已经成为许多高技术制造业的全球重要制造基地。
在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新能源等领域,中国制造业不断取得突破。
以5G通信技术为例,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5G设备制造国家,中国的5G技术和设备在全球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
中国制造业的辉煌成就还体现在创新能力上。
近年来,中国政府大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对研发投入的支持力度。
中国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一大批高科技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崛起。
例如,在人工智能、无人驾驶、工业互联网等领域,中国企业正在引领全球科技创新的潮流。
中国制造业的辉煌成就还体现在质量上。
过去,中国制造业因为低成本、低质量而备受诟病。
然而,随着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质量意识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产品获得国际认可。
中国制造的高铁、核电设备、新能源汽车等高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享有良好的声誉。
中国制造业的辉煌成就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企业的努力。
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制造业发展的政策,提供了优惠的税收政策、金融支持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支持。
同时,中国的制造业企业也不断加大技术投入、人才培养和品牌建设等方面的努力,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和附加值。
中国制造业的辉煌成就给全球经济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制造业发展为全球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推动了全球贸易的繁荣。
中国的制造业产品以其高性价比受到了全球消费者的青睐。
中国制造业的辉煌成就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论述中国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近年来,中国在全球经济舞台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不仅对自身的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对世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中国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
中国的市场规模和消费能力对世界经济起到了巨大的拉动作用。
中国拥有超过14亿人口的庞大市场,且消费需求逐渐升级。
中国消费者的购买力不断增强,这使得全球许多企业纷纷将目光投向中国市场。
中国人的消费习惯也在改变,对高品质、创新和环保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这为全球企业提供了更多商机。
中国市场的开放和扩大,为世界各国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增长。
中国的对外投资为世界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和其他对外投资项目,积极推动全球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合作。
中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参与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能源资源开发和制造业合作项目,为相关国家提供了资金和技术支持。
这些投资不仅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发展,也为中国企业带来了更多的市场机会和合作伙伴。
中国还在全球贸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贸易国和服务出口国,也是全球供应链的重要一环。
中国的制造业实力和产能优势,使其成为全球商品贸易的重要参与者。
中国是许多跨国公司的重要生产基地,为世界提供了大量的产品和服务。
同时,中国也大力推动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积极参与多边贸易谈判和区域经济合作,为全球贸易体系的稳定和繁荣作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还在科技创新领域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的科技实力不断增强,成为全球创新的重要力量。
中国的互联网、电子商务、人工智能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和成就,为全球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动力。
中国的科技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积极投资和合作,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为全球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中国还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中国积极参与世界各大国际组织和机构的工作,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倡议和方案。
我国在工业领域做出的贡献中国在工业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其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制造业的崛起: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大国之一。
通过近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建立了庞大而多样化的制造业体系,涵盖了电子、汽车、航空航天、化工、机械等多个领域。
中国制造业的崛起为全球提供了大量的商品和服务。
2. 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中国政府致力于推动创新和科技发展,加大了对研发的投入。
中国企业在高科技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创新成果,如5G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推动了国际科技竞争力的提升。
3. 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高速公路、铁路、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促进了国内市场的发展,也使中国成为全球供应链的关键一环。
4. 绿色和智能制造:中国致力于推动绿色制造和智能制造的发展。
通过提升生产效率、降低资源消耗、推动清洁能源应用等方式,中国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5. 全球产能合作: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全球产能合作,通过在其他国家建设工厂和设施,促进了全球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就业机会和技术支持。
6. 应对全球挑战:中国在应对全球性挑战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特别是在应对COVID-19疫情期间,中国的制造业快速调整生产线,提供口罩、防护服等医疗物资,为全球抗疫贡献力量。
总体而言,中国在工业领域的崛起和贡献,不仅改变了本国经济结构,也对全球产业格局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在全球制造中的成就近年来,中国在全球制造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这一成就不仅体现在中国制造业的规模和产能上,还表现在技术创新、质量提升和国际合作等方面。
中国的制造业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的重要一部分,为全球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的制造业规模庞大。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拥有庞大的制造业企业和劳动力资源。
中国的制造业在全球市场上占据了重要地位,许多知名的国际品牌都选择在中国设立生产基地。
中国的制造业产值和出口额居世界前列,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中国的制造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中国的制造业不再只是简单地进行加工组装,而是积极推进技术创新,不断研发和应用新的生产技术和工艺。
中国的高铁、电动汽车、无人机等高端制造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体现了中国制造业的创新实力。
第三,中国的制造业注重质量提升。
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对产品质量的监管和标准化建设。
中国的制造业企业也意识到了质量对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性,纷纷加强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提高产品的质量水平。
中国的一些品牌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树立了良好的声誉,为中国制造业赢得了更多的市场份额。
第四,中国的制造业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中国与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广泛的经贸合作关系,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的分工与合作。
中国的制造业企业通过与国外企业的合作,融合了国际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了自身的竞争力。
同时,中国也向发展中国家输出了大量的制造业产品和技术,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中国在全球制造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中国的制造业规模庞大,技术创新能力强,质量水平不断提升,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中国制造业的崛起不仅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也为全球经济的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中国制造业的不断发展壮大,相信中国在全球制造中的成就将会更加辉煌。
我国企业在全球化中的贡献日益显著,不仅在国际市场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更在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等方面展现出独特的影响力。
以下是我国企业在全球化中所做贡献的一些具体例子:一、发展基础设施我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积极参与基础设施建设,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支持。
我国企业投资兴建了一系列海外港口、铁路、桥梁等基础设施项目,促进了当地交通运输和物流行业的发展,为当地居民提供更便捷的交通出行条件。
二、开展贸易合作我国企业通过与世界各地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一些知名的我国企业如阿里巴巴、华为等积极拓展国际市场,与海外企业合作开展跨国贸易,推动了全球经济的互联互通。
三、技术创新我国企业在全球化中始终秉持创新的理念,不断投入研发,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华为公司在通信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推动了全球5G技术的发展,为全球信息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人才培养我国企业通过技术合作、人才培训等方式,促进了全球人才的交流与合作。
一些我国企业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高端人才,推动了人才资源的全球配置。
五、环境保护我国企业在全球化中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一些我国企业在海外投资建设的项目中,采取了环保先进技术和措施,为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善做出了贡献。
六、社会责任我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履行社会责任。
一些知名企业如腾讯、阿里巴巴等开展了一系列公益活动,为全球范围内的贫困地区和灾区提供援助,促进了全球社会的和谐发展。
总结起来,我国企业在全球化中所做贡献的例子不胜枚举,无论是在基础设施建设、贸易合作、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环境保护还是社会责任履行方面,我国企业都展现出了显著的影响力和贡献。
随着我国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相信它们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和贡献将会日益凸显,为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我国企业在全球化中所做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在不断发展和壮大的过程中,它们通过各种方式推动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社会的和谐。
我国民营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追求“一大二公”,我国的个体私营经济即民营经济几乎灭绝,导致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党对民营经济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政策也越来越有利。
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十六大报告中又重申了这项基本经济制度。
我国宪法修正案中也明确指出:“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
国家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
” 我国民营经济又迅速发展起来,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
那么,到某前为止,民营经济的发展状况及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的角色是怎样的?本文从五个方面对这一问题加以阐述,以提高对民营经济发展的认识,促进民营经济的更快发展。
一、民营经济是国内生产总值的重要来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的内在矛盾日益加剧,弊端日益暴露,亏损面越来越大,生产的产品卖不出去,导致收入、产值、效益严重下滑。
从总体看,对GDP的贡献率越来越低。
相反,民营经济以其优越、灵活的机制,早已三分天下有其一了。
逐渐得到了社会和政府的认可,地位也随之上升。
最初民营经济只是被看成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有益补充“。
这时,与民营经济数量增加相适应,所创造的国民收入和GDP也有了明显的增加,但比重仍很有限。
到了党的十五大时,明确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此,民营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加上国有企业改革的滞后性和整体效益不佳,民营经济的贡献相对也越来越大,比重越来越高。
1989年我国私营经济的产值为97亿元,1998年上升到5853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20%。
到目前为止,有些民营经济发展早且快的省份,民营经济已成了地方经济发展的“半壁江山”。
80万亿GDP体量里, 中国企业贡献巨大!1月1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17年国民经济运行成绩单。
相对于两会时定下增长6.5%的预期,今年取得了超出预期的好成绩。
GDP:6.9%全年国内生产总值827122亿元,比上年增长6.9%。
这是中国经济七年来的首次提速,同时,经济总量也历史性的突破80万亿。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65468亿元,比上年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334623亿元,增长6.1%;第三产业增加值427032亿元,增长8.0%。
近八年中国经济增长坐标CPI:1.6%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涨幅为1.6%,完成了全年3%左右的物价调控目标。
其中,城市上涨1.7%,农村上涨1.3%。
央企利润:15.2%中央企业实现利润首次突破1.4万亿元,增长15.2%,经济效益的增量和增速均为五年来最好水平。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6%全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实际增长6.6%,增速比上年加快0.6个百分点。
其中,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13.4%和11.3%,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达到98.1%,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新成效。
2017年前11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为68750亿元,同比增长21.9%,比上年同期加快12.5个百分点,企业效益实现较大幅度改善。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6.36%,比上年同期提高0.54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7.2%全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下同)631684亿元,比上年增长7.2%。
其中,国有控股投资232887亿元,增长10.1%;民间投资381510亿元,增长6.0%,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60.4%。
房地产开发投资:7.0%全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09799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7.0%。
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69408万平方米,增长7.7%,其中住宅销售面积增长5.3%。
12月末,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58923万平方米,比上年末下降15.3%。
12月份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统计数据显示,北京、南京、无锡、杭州、合肥、福州、郑州、深圳和成都等9个城市的新商品房价格已低于去年同期水平。
福州、厦门、广州、深圳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11月份下降。
实际使用外资:8775.6亿元全国2017年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5652家,同比增长27.8%;实际使用外资8775.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9%,规模创历史新高。
其中,高技术产业实际吸收外资同比增长61.7%。
外资企业以占全国不足3%的数量,创造了近一半的对外贸易、四分之一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五分之一的税收收入,为促进国内实体经济发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
服务业生产指数:8.2%全年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比上年增长8.2%,增速比上年加快0.1个百分点。
进出口:14.2%全年进出口总额277921亿元,比上年增长14.2%,扭转了连续两年下降的局面。
其中,出口153318亿元,增长10.8%;进口124603亿元,增长18.7%。
进出口相抵,顺差28716亿元。
外汇储备:3万亿美元截至2017年12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1399亿美元,较2017年初上升1294亿美元,升幅为4.3%。
“2017年国民经济延续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整体形势好于预期,决胜全面小康迈出坚实步伐。
”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在18日国新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如是说。
克强总理曾将经济增长的枢纽落在创新上,他这样说:“中国经济之所以能有这样良好的表现,关键就在于我们坚持不搞‘大水漫灌’式强刺激,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大力培育发展新动能。
当前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创新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加快升级,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开放新格局加快构建,蕴藏着巨大的市场、增长、投资、合作机遇。
”“中国赢了”。
2017年,美国《时代》周刊亮出了写有这句话的中英双语封面,并将中国这个经济大国称为“后来居上的巨人”。
亮眼的成绩单,依托于深化改革释放滚滚红利。
中国企业为国家经济腾飞贡献巨大,同样也是这个深度调整时代的受益者。
按中企君总结,这里还有一些关于企业未来发展的“大数据”——一、工业生产稳中向好、结构转型不断优化2017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实际增长6.6%,增速较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
工业生产增长自2011年以来首次加快,稳中向好态势明显。
行业、产品增长面扩大。
2017年,41个大类行业中有36个行业增加值保持增长态势,增长面达87.8%,较上年提高4.9个百分点。
其中,电子、仪器仪表、汽车、医药、专用设备、通用设备、电气机械等行业均保持两位数增长。
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成效显著。
2017年,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11.3%和13.4%。
采矿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1.5%,降幅较上年扩大0.5个百分点;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3.0%,增速低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3.6个百分点,较上年回落2.2个百分点。
10大工业品出口行业中,工业品出口9增1降。
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4.2%,上年为下降0.1%;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4.1%,较上年加快10.2个百分点。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新兴动能加速集聚2017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减少了低端供给和无效供给,产能过剩行业市场加速出清,市场供求关系明显改善。
同时,扩大了中高端供给和有效供给,推动新产业新产品不断涌现,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
2017年,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7%,比上年回升3.7个百分点,为近五年来最高水平;钢铁、煤炭行业完成了去产能的年度目标任务;11月末,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5.8%,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去杠杆取得成效;1-11月份,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5.26元,同比减少0.28元,降成本政策效果明显。
新建企业拉动作用明显。
2017年,有近9000家新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相继量产,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的2.3%,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5%,上拉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速1个百分点以上。
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2017年,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增速较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高于规模以上工业4.4个百分点。
其中一季度、二季度、三季度、四季度分别增长10.3%、11.1%、11.8%和11.1%,增速均高于同期规模以上工业。
新兴工业产品产量高速增长。
2017年,工业机器人、民用无人机、新能源汽车、城市轨道车辆、锂离子电池、太阳能电池等新兴工业产品产量分别增长68.1%、67%、51.1%、40.1%、31.3%、30.6%,呈现高速增长态势。
三、制造业投资增速企稳回升,结构不断优化2017年,制造业投资193616亿元,增长4.8%,增速比1-11月份和上年分别提高0.7和0.6个百分点;对全部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21%,比上年提高4.1个百分点。
制造业投资增速在企稳回升的同时,投资结构不断优化。
高技术制造业投资26187亿元,增长17%,占全部制造业投资的比重为13.5%,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对制造业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43%,拉动制造业投资增长2.1个百分点。
其中,通信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46.4%,锂电池制造业投资增长44.4%,工业自控系统装置制造业投资增长29%,集成电路制造业投资增长27.2%。
装备制造业投资80582亿元,增长8.6%,占全部制造业投资的比重为41.6%,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五大高耗能制造业投资下降1.8%,降幅比上年扩大0.9个百分点;占全部制造业投资的比重为21.9%,比上年下降1.4个百分点。
其中,产能过剩严重的钢铁、有色行业投资2017年各月均为负增长。
多数工业行业价格涨势温和。
2017年,在调查的40个工业行业中,价格上涨的有34个。
其中,8个涨幅超过10%,7个涨幅居于3%-10%之间,19个涨幅低于3%。
从具体行业看,装备制造相关行业价格涨幅平稳,主要是因为科技进步、产品升级更新等因素消化了部分上游原材料涨价影响。
其中,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上涨2.0%,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上涨1.2%,汽车制造业下降0.2%,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下降0.3%。
今年以来,工业企业效益持续改善。
1-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21.9%,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12.5个百分点。
成本费用下降,利润率上升。
1-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费用合计为92.75元,同比减少0.5元;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6.36%,同比提高0.54个百分点。
四、新兴业态保持快速增长,传统实体零售呈现回暖态势2017年,全国网上零售额71751亿元,增长32.2%。
其中,实物商品零售额54806亿元,增长28.0%,增速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高17.8个百分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为15.0%,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
传统零售业企业积极拓展销售渠道,呈现恢复性增长态势。
超市、百货等零售业态依托物联网、人工智能和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以及不断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与电商平台深度融合,涌现出更注重消费者体验、集餐饮、购物、娱乐、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新零售业态。
据测算,2017年,通过互联网实现的商品零售额占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由2016年的6.2%提高到2017年的7.9%;包括超市、百货店、专业店等在内的限额以上单位实体零售业态零售额比上年增长8.4%,增速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单位中的超市、百货店和专业店增速分别比上年提高1.2、4.1和0.5个百分点,专卖店也保持了8%的较快增长。
五、服务业稳定较快增长,在经济发展中的主体作用进一步增强2017年,服务业增加值427032亿元,占全国GDP比重为51.6%,整体规模持续扩大。
2017年,第三产业新登记企业479.4万户,同比增长7.5%,占全部新登记企业总数的78.9%。
服务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75040亿元,比上年增长9.5%,;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59.4%。
2017年,服务业新动能加快成长。
驱动新动能发展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三大门类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5.8%,高于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7.8个百分点,拉动第三产业增长2.3个百分点。
1-11月,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中的战略性新兴服务业、高技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8.0%、13.5%和15.1%,比上年同期分别加快2.5、2.7和3.2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