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例恙虫病合并中毒性肝炎患者的护理体会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3
使背侧区域的肺组织通气/血流比例失调,不能有效氧和,同时痰液引流不畅易滞结,引起肺部并发症[5]。
因此在这段时间,特别要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让他们配合并协助患者每隔2小时变换体位,变换体位前后必须查看患者的体征,并询问患者的要求。
左右翻身时,应有2人或2人以上协助,使患者头颈部和躯干成一直线,动作要轻柔缓慢、协调一致。
扶患者坐起时,应由两人分别站在患者两侧,用前臂同时扶起患者的头颈部,避免头部左右摇摆及大幅度地转动,防止牵拉血管蒂而发生血管危象,坐位时,应为患者叩击背部,将五指并拢,使手掌呈空杯状,以手腕的力量迅速有节律从背部由下而上,由外至内叩击,可促进痰液的排出,对气管切开的患者可减少频繁使用吸痰器进行吸痰造成患者的气管壁损伤,从半卧位改为平卧位或平卧位改为半卧位时,摇床速度一定要慢,不可急速。
另外鼻饲时及鼻饲30分钟后一定要抬高床头。
21214 手术3天后的体位护理:3天后,基本上度过了血管危象期,如果皮瓣颜色正常,可鼓励患者下床活动。
因为此时伤口疼痛减轻,体力逐渐恢复,活动能力及范围逐渐增加。
早期的活动不但可预防肺部感染,增强上呼吸道的生理性防御功能,还可增进食欲,促进血液循环,避免静脉血栓,使患者增加信心早日恢复健康。
长时间卧床引起循环动力学变化,表现之一为血压的变化,如眩晕、直立性低血压、下肢血循环不良。
由卧位移向立位,最初15分钟循环血量丧失15%~20%[6]。
舌癌前臂游离皮瓣修复术患者由于病情需要长时间卧床,渴望早日下床活动。
因此第1次下床时应指导患者不要急躁,应先鼻饲后在床边坐15~30分钟,无头晕时方可下床。
由护士和家属扶持,头颈部仍不能大幅度转动,仍要注意使患肢抬高,前臂可用绷带从颈部悬挂于胸前。
先在床边或病室内小范围走动,最好不超过30分钟,护士要注意观察患者的脸色和主诉,如有不适,应立即卧床休息。
随着术后日期的延长,活动范围应逐渐扩大,但应注意个体差异,一定要在患者可承受的能力范围内。
恙虫病患者的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总结恙虫病的临床护理特点,提高护理人员对恙虫病的认识。
方法对2008年1月~2012年1月住院的118例恙虫病患者的进行密切的病情观察,并采取适当的护理措施。
结果通过精心护理和治疗所有恙虫病患者痊愈。
结论严密的病情观察和正确的护理措施及宣传教育对于治愈本病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恙虫病护理措施健康教育恙虫病又名丛林斑疹伤寒,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而引起的一种急性自然疫源性传染病。
鼠类为主要的传染源或寄存宿主,以恙螨幼虫为媒介。
恙虫病立克次体从恙螨叮咬处侵入人体,局部繁殖,引起皮损,继而直接或经淋巴系统进入血液循环,在血管内皮细胞及网状内皮系统生长繁殖,放出大量立克次体及毒素引起恙虫病立克次体血症和毒血症,导致多系统和器官受累[1]。
其临床特征为起病急骤、持续高热、皮疹、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叮咬处有特异性焦痂或溃疡,亦可有严重病例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
现将2008年1月~2012年1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118例恙虫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18例均为我科住院病人,其中男80例,女38例,年龄16~78岁。
平均年龄42.5岁,一年四季均有发病,其中4~10月份112例(占94.92%)。
所有病例发病前1~3周均有田间劳动、野外活动或接触草地史。
1.2临床表现:症状及体征:①发热。
起病急骤,体温迅速上升,病后持续高热108例(91.53%),起病时伴有畏寒或寒战95例(80.51%)。
大多数伴有全身酸痛、疲乏、无力、纳差等症状。
②神经症状。
以头痛最为多见,共98例(83.05%),其次为嗜睡或烦躁39例(33.05%)。
③皮肤焦痂或溃疡。
皮肤焦痂或溃疡是恙虫病重要特征之一。
118例患者中有焦痂或溃疡102例(86.44%)。
焦痂或溃疡分布如下:耳后、颈部、腋窝,肩胛区,腰部、臀部、肛门周围,腹股沟、阴囊等部位。
④淋巴结肿大。
浅表淋巴结肿大82例(69.49%)。
恙虫病的观察与护理恙虫病是一种由于恙虫咬伤而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染疫恙虫的叮咬传播。
本文将介绍恙虫病的观察与护理。
一、观察:1.定期观察患者的皮肤,特别是四肢暴露部位,观察是否发现红色丘疹或蚊虫叮咬样皮疹。
2.注意患者是否出现发热、头痛、乏力、肌肉酸痛等症状,这是恙虫病的典型表现。
3.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伴随恙虫病的并发症,如肝炎、肾功能异常等。
二、护理:1.加强宣传教育:向患者及家人普及有关恙虫病的防治知识,特别是注意恙虫的预防,避免受到恙虫的叮咬。
2.隔离措施:对于已经确诊的患者,应实施隔离措施,以防止病毒的传播。
3.饮食护理:患者应注意饮食,多摄取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增强免疫力,加速康复。
4.心理护理:与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并鼓励他们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提高自愈能力。
5.物理护理:保持患者的环境整洁,改善通风条件,避免蚊虫滋生,减少传播机会。
6.服药护理:按医嘱及时服用抗病毒药物,如布比卡因、阿米卡星等,以缓解症状和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7.症状护理:对于患者出现的发热、肌肉疼痛等症状,给予相应的散热退热药物,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缓解不适。
8.并发症的护理:如出现肝功能异常或肾功能异常,应给予相应的护理和治疗,包括调整饮食、补充营养、控制病情等。
9.患者的休息护理:嘱咐患者休息充足,避免劳累,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促进身体康复。
通过观察与护理,可以及时发现恙虫病的症状,提供相应的护理措施,缓解患者的不适感,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同时,加强对恙虫病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恙虫病的认知度,增强预防控制意识,从而有效地减少恙虫病的传播。
恙虫病的观察及护理【摘要】恙虫病是由携带恙虫病立克次体的恙螨幼虫叮咬而传播的急性自然疫源性传染病。
患者以持续高热(热程3~15 d、体温38℃~42℃、热型为驰张热)、焦痂溃疡、淋巴结肿大、皮疹为主要表现。
现将本科46例恙虫病患者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关键词】恙虫病;观察;护理1 临床资料本科2008年6月至10月收住院46例,其中男18例,女28例,年龄5~78岁,18岁以下8例、18~59岁26例、60~78岁12例。
6月8日发现首例患者,10月14日发现最后1例患者,以7月2日至9月28日为流行高峰,共发病38例。
患者均有居住区周围有恙虫病流行及野外作业史。
经积极治疗和护理,46例患者均治愈。
2 护理体会2.1 心理护理注意患者心理变化,及时疏导,保持患者心情愉快,消除患者烦躁、焦虑、恐惧的情绪。
因起病急及对本病认识不足,环境陌生,或因误诊而致病情加重等均使患者产生焦虑、急躁或恐惧心理,我们通过加强健康教育、耐心解释和精心护理,帮助患者认识本病,了解每项检查、治疗、护理的目的,使其处于主动接受治疗和护理的最佳心理状态。
2.2 发热的观察及护理所有患者均发热,体温38℃~42℃,以39℃~40℃居多。
多于病后2~3 d体温升高,伴有全身中毒症状,未经治疗者病情常于第2周加重,体温持续升高且多呈弛张热。
中毒症状严重者应注意口腔及皮肤护理,预防口腔炎、肺炎等并发症。
给予四环素或氯霉素、白霉素治疗,体温多迅速下降,不降者可给予糖皮质激素或物理降温。
观察病情变化,保持输液通畅,必要时吸氧。
①卧床休息,注意神志变化及安全;②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体温波动情况;测体温1次/4 h,采用正确、合理的降温措施,应采取用药物和物理降温,如头部冷湿敷、冰袋放置在大血管处如额部、颈部两侧腋窝及腹股沟或用25%~35%乙醇擦浴、冷盐水灌肠,30 min后复测体温;③保持室内温湿度适宜,空气新鲜,定时开窗通风,防止患者受凉;④在患者大量出汗、食欲不佳及呕吐时,应密切观察有无脱水现象;⑤注意观察患者的末梢循环情况,高热而四肢末梢厥冷、发绀等提示病情加重;⑥鼓励患者进高维生素、高热量、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多饮水;⑦保持口腔清洁,口腔护理2~3次/d,进食前后漱口,保持皮肤清洁卫生。
18例恙虫病的医治体会恙虫病又称丛林斑疹伤寒,是由恙虫病东方体所致的机型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因通过恙虫病幼虫叮咬传播得名。
临床上以叮咬部位显现焦痂或溃疡形成、高热、淋巴结肿大、皮疹和周围血液白细胞数减少等为特点。
恙虫病近半年来在我市普遍流行,我科持续收治恙虫病患者。
由于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抗生素对该病医治无效,且容易并发中毒性心肌炎、中毒性肝炎、消化道出血、支气管肺炎乃至心功能、肾功能衰竭。
因此把握好该病的初期诊断、合理用药大为重要。
现报告恙虫病患者18例如下。
1资料与方式一样资料本组18例中,男13例,女5例,年龄19-55岁,平均37岁。
病程3天至1个月。
入院时均有发烧18例,可见叮咬部位焦痂或溃疡形成,淋巴结肿大17例,周围血液白细胞减少13例,心肌酶、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肝功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升高15例,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血小板减少2例。
医治方式一样医治予以卧床休息,进食高能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纠正水电解质平稳,高热患者尽可能予以物理降温为主,如:冰敷,乙醇擦浴等,尽可能幸免利用大易发汗药物。
病因医治口服盐酸多西环素连服6天并发症的处置本组18例患者中,均不同程度地并发了中毒性肝炎、中毒性心肌炎、支气管肺炎、消化道出血。
针对并发症予以了异甘草酸镁针100mg静滴护肝,参麦针40ml静滴,口服曲美他嗪、三磷酸腺苷护心,泮托拉唑针40mg制酸护胃,并发了支气管炎选用头孢二代药物抗感染。
2结果本组18例患者,其中16例在本院踊跃医治痊愈出院,2例并发了严峻的心功能、肾功能衰竭,转院后也治愈,无1例显现生命危险及后遗症。
3讨论恙虫病患者好发于我市农村,要紧见于野外劳动及在河边洗菜洗衣的农人,笔者以为该病重在初期诊断、初期医治。
本组18例患者在外院均有医治史,最长者医治达1个月。
院外用药经查实均不同程度利用了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抗生素。
其中有1例患者在本地卫生院持续输头孢哌酮舒巴坦、左氧氟沙星达1个月,该患者3周前右边腋下显现1×1cm大小焦痂,而且右边腋窝淋巴结肿大胀痛,现焦痂已脱落形成疤痕。
26例恙虫病护理体会
1.恙虫病患者需要休息和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以避免脱水。
2. 在恙虫病患者出现发热症状时,需要及时测量体温,并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
3. 恙虫病患者需要密切观察皮肤病变的情况,并及时更换干爽的衣物和床单,以避免感染。
4. 饮食方面,应供应丰富的营养,但要避免油炸、刺激性食品等。
5. 对于恙虫病患者的药物治疗,应严格按照医嘱使用,并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6. 恙虫病患者需要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包括勤洗手、勤换衣、勤洗澡等。
7. 在恙虫病患者出现严重症状时,应及时向医生报告,并进行有效的急救措施。
8. 应给予恙虫病患者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关心,帮助患者安心治疗。
9. 对于恙虫病患者的家属和饮食人员等,应加强对病情的了解和防范措施的宣传。
10. 在恙虫病的疫情流行期间,应加强对环境卫生的监管和清理工作,以减少病媒蚊的滋生和传播。
- 1 -。
18例恙虫病合并中毒性肝炎患者的护理体会
作者:方树权谷耀
来源:《中外医学研究》2013年第08期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人员对恙虫病合并中毒性肝炎患者的护理心得。
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的18例恙虫病合并中毒性肝炎患者,年龄42~65岁,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诊断确诊为恙虫病合并中毒性肝炎。
对所有患者住院期间的护理进行回顾性总结。
结果:经过有效的治疗护理,所有患者的病情均得到控制,好转3例,治愈15例。
结论:在恙虫病合并中毒性肝炎患者治疗过程中,通过精心护理,有效健康教育,不仅可使患者放松心理,而且可缓解并发症的进展。
对于患者病情得到控制帮助较大。
因此,积极有效的专科护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恙虫病;中毒性肝炎;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8-0102-02
恙虫病是经由恙螨叮咬而将恙虫病东方立克次体传染给人体引起的急性发热发疹性传染病,它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鼠类是其主要传染源,恙螨幼虫为传播媒介,农民、与草地频繁接触的人,从事野外劳动者易得该病。
由于立克次体在体内死亡之后,释放的毒素可导致肝脏充血、水肿、细胞变性、灶性坏死,引起肝细胞不同程度的损害[1-2]。
笔者所在科室2011年1月-2012年10月共收治18例恙虫病合并中毒性肝炎患者,通过精心治疗和护理,效果满意,现将病情观察和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8例,男7例,女13例,年龄42~65岁;全部病例均有野外活动史,平均住院天数21.5 d。
本组首次确认的17例,另1例患者,女,52岁,农民,因高热,全身不适症状,在当地诊所输液1周,病情未见好转来笔者所在医院普内科就诊。
畏寒、高热、面色苍黄、全身乏力,肝功能示ALT/AST中度增高,总胆红素轻度增高,以“肝损害原因待查”住院。
入院后经仔细的全身检查,发现右侧乳房下缘有一个典型焦痂,进一步检查后,改用恙虫病治疗方案及保肝等对症支持治疗,患者体温逐渐下降至正常,肝功能明显改善,19 d后痊愈出院。
2 结果
通过对所有患者在住院期间实行精心细致护理,患者的病情得到控制,而且也认识到恙虫病对肝脏损害时暂时的,且该病不会传染别人,使患者对恢复充满信心。
18例患者中,好转3例,治愈15例。
3.1 消毒隔离
患者作为传染源意义不大,故不需隔离。
病原体耐寒不耐热,低温可长期保存,-20 ℃能存活5周,56 ℃加热10 min即可杀灭;对一般消毒剂极为敏感。
3.2 心理护理
由于起病急,或因住院前漏诊而致病程延长均使90%患者产生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所以要给予心理疏导,帮助患者认识本病,了解每次检查、治疗和护理的目的,使其主动配合治疗。
例如,患者入科后,即认为自己患了传染病,担心别人怎样对待自己,怕遭到歧视和躲避,顾虑重。
因此,在宣教方面,认真讲解本病的发病原因和传播方式,让患者知道,人与人之间是不会传播该病的,患者不必隔离,接触者无需检疫。
3.3 卧床休息
安静卧床休息可增加肝脏血流量,降低机体代谢率,有利于炎症的恢复[3],当患者
ALT/AST升高至出现黄疸时,宜卧床休息。
如ALT/AST接近正常,症状减轻,则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以患者不感到疲劳为度。
3.4 饮食调整
18例患者均有肝功能异常并伴有发热症状,发热患者消化吸收功能降低,而机体分解代谢增加,糖、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大量消耗,减少活动,进食维生素丰富、易消化、清淡适合患者口味的饮食,禁酒和辛辣、刺激性食物。
3.5 焦痂与溃疡、皮疹的护理
本组17例有焦痂,焦痂分布在腹股沟、肛周和乳房等处。
针对出现焦痂和溃疡的患者可用75%的酒精涂擦溃疡周围皮肤,用生理盐水涂擦溃疡面,然后用庆大霉素注射液湿敷创面,3次/d,勿强行撕脱痂皮,应让其自行脱落,直至痊愈。
另1例胸膜部出血性皮疹,皮疹者不宜酒精擦拭,伴有黄疸增高皮肤瘙痒者可给予局部涂擦止痒剂,皮疹者禁用。
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宜穿着柔软干净的内衣裤,勤换洗,保持床单清洁干燥,增进舒适感。
3.6 健康教育
首先,嘱患者出院后休息1~3个月,半年内不宜参加重体力或剧烈活动,半年内复查ALT/AST,同时注意营养,增强体质。
其次,认真搞好室内外环境卫生,除杂草,消灭恙螨。
再次,指导患者及家属做好个人防护,在流行季节避免在草地上坐卧,晾晒衣服。
此外,告知患者,极少数患者可出现复发,若再次出现类似症状应及时就诊。
恙虫病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且多伴有并发症。
恙虫病立克次体侵入人体后,主要在血管内皮细胞及网状内皮系统生长繁殖,终至在被侵犯的细胞,不断破裂而释放出大量立克次体及毒素,全身立克次体血症和毒血症导致多个系统和器官受累[4]。
本组病例均使用阿奇霉素、甘草酸二铵、硫普罗宁等治疗,效果明显。
这提示早起诊断及治疗非常重要[5]。
临床上对不明原因发热,肝功能异常者护士既要通过全面沟通详细了解病史,也要密切配合医生进行全身体格检查,防止误诊[6]。
在对恙虫病并发中毒性肝炎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对患者实行有效的护理是非常重要的,心理护理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紧张、焦虑的心理,安静卧床休息可增加肝脏血流量,降低机体代谢率,利于炎症的恢复;恢复期的适度活动,可缓解疲乏感,饮食调整则可以平衡患者的机体新陈代谢,提高患者的免疫力。
由此可见,在对恙虫病并发中毒性肝炎患者进行治疗过程中,对其进行精心护理的效果较为显著,对于患者病情恢复有较大的帮助,因此,值得在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陈方明,吕焕昌.恙虫病并发肝损害61例[J].临床荟萃,2000,15(11):493-494.
[2]杨红芳,程昌盛.恙虫病肝损害临床分析[J].传染病信息,2002,15(2):88.
[3]刘应麟,王明琼.传染病学[M].第4版.北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7.
[4]杨绍基.实用传染病学[M].第7版.北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7-70.
[5]庄立琳,饶日春.36例恙虫病临床分析[J].传染病信息,2008,21(2):121-122.
[6]郭恒彬,操放.恙虫病并发脏器损害的临床表现,误诊原因分型及对策[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2005,21(7):628-631.
(收稿日期:2012-12-04)(编辑:王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