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HP的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与分析——以四川省巴中市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410.76 KB
- 文档页数:7
基于ahp-topsis的生态护岸评价模型及应用基于ahptopsis的生态护岸评价模型是一种利用ahptopsis方法对生态护岸进行综合评价的模型。
ahptopsis方法是一种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可以应用于多因素、多层次的问题。
生态护岸评价模型基于ahptopsis方法,考虑了生态护岸的多个指标和因素,包括水质、水生态、景观、水土保持等方面,以评估生态护岸的综合效益。
该模型的具体步骤如下:1. 确定评价指标:根据研究目的和问题,确定生态护岸评价的指标体系,包括水质指标、水生态指标、景观指标、水土保持指标等。
2. 构建层次结构:将各个评价指标按照层次分解的方式构建成层次结构,分为几个层次,各个层次之间的关系是从总体到细节的递进关系。
3. 构建判断矩阵:根据专家经验或者问卷调查的结果,构建各个层次之间的判断矩阵,确定指标之间的相对重要性。
4. 计算权重:利用判断矩阵计算各个指标的权重,得到各个指标的相对权重值。
5. 模糊综合评价:根据各个指标的权重和相应的评价数据,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计算出生态护岸的综合评价值。
6. 结果分析:根据模型计算的结果,对生态护岸进行评价分析,识别出其优势和不足之处,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生态护岸评价模型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护岸规划决策:可以利用生态护岸评价模型对不同设计方案进行评价,选择出最适合的方案,指导护岸的规划决策。
2. 护岸监测评估:可以周期性地对已建成的生态护岸进行评价,了解其综合效益和改进空间,为护岸的维护管理提供依据。
3. 护岸保护措施优化:根据评价结果,对生态护岸的不足之处和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和优化方案,改进护岸的功能和性能。
总之,基于ahptopsis的生态护岸评价模型是一种综合考虑多个指标和因素的评价方法,可以有效地评估生态护岸的综合效益,为护岸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与标准研究一、概述在全球范围内,生态安全形势日益严峻,局部地区的生态安全态势已经威胁到社会经济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从学术层面来看,区域生态安全研究尚不充分。
本文旨在建立区域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并对PSR(压力状态响应)框架模型进行扩展,制定了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概念框架,从而构建了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这一研究对于深入理解和评估区域生态安全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1. 区域生态安全的定义与重要性区域生态安全,指的是某一特定区域内生态系统保持完整、稳定、可持续的状态,能够抵御内外压力,为区域内的人类活动提供必要的生态服务,并保障人类及其他生物的健康、安全和生活质量。
它涵盖了生物多样性、水资源安全、土地资源安全、森林资源安全等多个方面,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生态安全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层面。
它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生态脆弱的区域,不仅难以支撑经济的长期发展,还可能因为环境问题引发社会不稳定。
生态安全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健康。
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源、肥沃的土地等都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资源。
生态安全也是全球性问题。
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全球性生态问题,都与区域生态安全密切相关。
对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与标准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了解和评估区域的生态状况,也为制定针对性的生态保护和恢复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同时,这也有助于提高公众对生态问题的认识,促进全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
2. 生态安全评价的目的与意义保障生态安全:生态安全评价能够帮助识别和评估区域生态系统面临的威胁和风险,从而提出相应的保护和修复措施,保障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
促进可持续发展:通过生态安全评价,可以预测和评估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以推动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维护生态平衡:生态安全评价能够揭示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脆弱性,并提出保护措施,以维护生态平衡,确保生态系统能够持续提供必要的服务。
基于AHP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分析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是农村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改善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影响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包括政策环境、资源条件、组织和管理、市场需求等。
本文将基于层次分析法(AHP)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一、政策环境政策环境是影响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引导对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
政策环境包括土地政策、财税政策、产权政策等方面。
土地政策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影响较大,它涉及土地承包、流转、增减挂钩等方面,对于农村集体经济的规模和效益有直接影响。
二、资源条件资源条件是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基础。
资源条件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人力资源等方面。
土地资源是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土地利用率和土地肥力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起到决定性影响。
水资源是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它涉及灌溉、养殖、生产等方面。
人力资源是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
三、组织和管理组织和管理是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组织和管理涉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建立和运行机制,包括选举产生的村委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组织形式。
组织和管理对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效益和可持续性起到重要作用。
良好的组织和管理机制可以调动农民积极性,提高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质量。
四、市场需求市场需求是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市场需求包括农产品需求和农业加工品需求。
农产品需求是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基础,包括粮食、禽畜产品、蔬菜水果等方面。
农业加工品需求是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包括农副产品加工、农产品深加工等方面。
市场需求对于农村集体经济的规模和效益有直接影响。
政策环境、资源条件、组织和管理、市场需求是影响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实际分析中,可以将这些因素进行量化,并根据AHP原理进行权重分配和综合评价,以确定各因素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相对重要性。
基于AHP的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摘要:本文通过建立指标体系和采用基于AHP非数学模型方法,以四川省旺苍县木门镇土地整理项目为例,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景观效益角度分析项目区各项目指标体系,并综合评价整个项目区的综合效益。
主要结论是,该土地整理项目经济效益最好,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较好,景观效益稍弱。
关键词: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体系;AHP土地整理包含土地开发和土地复垦,它是一项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工程。
通过对旺苍县木门镇的田、水、路、林、村的全面规划与综合整治,能有力地增加后备耕地的储量,并提供建设用地,也有利于耕地占补动态平衡。
这满足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国土整治与资源环境保护以及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要求。
本文进行的土地整理的综合效益评价是指项目区土地整理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的单元效益评价及各单元的组合评价。
一、项目区域概况及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项目区位于东经106°31′15″~106°33′52″,北纬32°06′48″~32°09′29″,土地总面积1284.35公顷,参与本次整理的地类为耕地、园地、其他农用地和未利用土地,整理规模826.40公顷。
项目区涉及黄梁村、天星村和杏垭村,共计1309户,4577人,人均耕地0.105公顷(1.57亩)。
项目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一是项目区人多地少,土地利用率低,耕地仅占总面积的37.31%;二是项目区内缺少灌溉、排水沟渠,全部为望天田;三是项目区内尚有荒草地89.18公顷可整理为耕地。
提高耕地质量和农业生产能力,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是本项目区土地整理的建设目标。
二、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与项目区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体系的构建(一)层次分析法(AHP)的基本原理美国运筹学家A.L.Saaty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层次分析法(AHP),它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分析方法。
基于RS—GIS和AHP的生态环境评价——以若尔盖县东北
部为例
卢其栋;刘震
【期刊名称】《河南科技:上半月》
【年(卷),期】2013(000)002
【摘要】在RS和GIS技术的支持下,以四川若尔盖县东北部区域为研究区,应用AHP层次分析法选取了与水土流失相关的地形、地表、气候等主要因子,对研究区生态环境进行了分析,划分出山区生态环境优良等级,结合分级成果分析了该区域生态环境评级中等的原因,为该区快速准确地评价生态环境提供了重要参考。
【总页数】2页(P177-178)
【作者】卢其栋;刘震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院,四川成都61005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127
【相关文献】
1.基于GIS与AHP的阜阳市生态环境评价研究 [J], 赵阳;黎慧;池国勇;胡文峰
2.基于RS-GIS和AHP的生态环境评价——以若尔盖县东北部为例 [J], 卢其栋;刘震
3.基于RS和GIS的水土流失评价——以四川省若尔盖县为例 [J], 王琼;杨武年;南聪强;何祯明
4.基于RS与AHP的鹤岗煤矿区矿山生态环境评价 [J], 陈秀娟;初禹;李继红
5.基于RS与GIS的自然生态环境评价——以海南岛为例 [J], 马荣华;胡孟春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GIS-AHP方法的山地城镇生态格局安全评价研究--以重
庆北部新区为例
赵在绪;周铁军;陈舒一郎;毛有粮
【期刊名称】《现代城市研究》
【年(卷),期】2014(000)008
【摘要】我国山地城镇分布广泛,自然地理条件复杂多变,是生态环境灾害多发区。
生态格局安全评价对于山地城镇生态建设和防灾减灾意义重大。
基于此,本文回顾并总结了国内外生态安全评价研究现状和建设进展,并针对山地特殊的条件,利用GIS与AHP相结合的技术方法对重庆市北部新区进行生态格局安全评价研究,得出四级结果及其比例,并以图示形式量化表达,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应性的规划调整策略,期待其对山地城镇生态建设研究起到抛砖引玉之效果。
【总页数】5页(P74-78)
【作者】赵在绪;周铁军;陈舒一郎;毛有粮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重庆大学;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21
【相关文献】
1.基于空间途径的快速城市化区域生态安全战略研究——以重庆北部新区为例 [J], 唐燕秋;陈佳;颜文涛
2.基于乡镇尺度的土地生态安全时空格局评价研究——以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为例[J], 于海洋;张飞;曹雷;王娟;杨胜天
3.基于土地利用变化模拟的水生态安全格局优化方法——以天津市为例 [J], 贾梦圆;陈天
4.传统村落生态安全格局评价研究——以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翁丁古寨为例 [J], 王福刚;欧阳志勤;张丽
5.山地城镇化进程中土地生态安全动态评价研究——以贵阳市为例 [J], 熊勇;赵翠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AHP法的乡村景观质量评价体系构建——以川西林盘为例李宇奇;罗奕爽;黎燕琼;彭培好;郑绍伟【摘要】为了更好地开展乡村景观保护,明确乡村景观质量的各项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以川西林盘为例,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乡村景观质量评价体系.通过对103个林盘样地的分析,从美学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3个方面,选取民居乡土特色、水体质量、维护碳氧平衡功能、巴蜀文化等17个评价指标;通过构建判断矩阵,计算出各指标的权重.结果表明,川西林盘生态价值(0.466)>美学价值(0.275)>社会价值(0.259).生态价值中最重要的因子为净化功能,美学价值中最重要的因子为民居乡土特色,社会价值中最重要的因子为巴蜀文化.提出川西林盘景观质量评价的综合模型,为乡村景观质量的研究作理论参考.%In order to better protect landscape in rural area,and to clearly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actors which affect the quality of rural landscape,this paper took Linpan of Western Sichuan as an example to establish assessment system for rural landscape quality by using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method.Through the analysis of 103 sampling plots,17 assessment indixes were selected from the aspects of aesthetics,ecology,and society,including residential local characteristics,water quality,the function of maintenance,the carbon and oxygen balance,local culture,etc.The weight of each hierarchy index was calculated by assessment matrix analysis.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ecological value (0.466) > aesthetic value (0.275) > social value (0.259).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ecological value was the purification function.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of the aestheticvalue was the residential and local characteristics.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of the social value was the green cultur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Based on the results,a model for the assessment of the landscape quality of Linpan was established to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s for the future rural landscape quality studies.【期刊名称】《西北林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33)002【总页数】6页(P263-268)【关键词】川西林盘;景观质量;评价体系;AHP法【作者】李宇奇;罗奕爽;黎燕琼;彭培好;郑绍伟【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四川成都610059;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81;成都理工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四川成都610059;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81;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81;成都理工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四川成都610059;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31.7在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1]的背景下,新农村的建设更加快速推动着我国乡村景观的发展[2],乡村景观逐渐被重视和保护。
基于AHP方法旅游地生态安全评价【摘要】本文基于AHP方法对旅游地生态安全进行评价。
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
接着概述了AHP方法在生态安全评价中的应用和在旅游地生态安全评价中的运用。
随后详细讨论了建立基于AHP方法的旅游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案例分析验证其有效性。
结论部分总结了AHP方法在旅游地生态安全评价中的作用,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旅游地生态安全评价提供一种系统化、科学化的方法,为保护和管理旅游地生态环境提供参考。
【关键词】旅游地、生态安全、AHP方法、评价、指标体系、案例分析、作用、研究展望、结论总结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和生态安全问题的日益凸显,如何科学评价和监测旅游地的生态安全水平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AHP方法的旅游地生态安全评价,以期为旅游地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通过对AHP方法在生态安全评价中的应用和在旅游地生态安全评价中的具体运用进行深入研究,建立基于AHP方法的旅游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旨在揭示AHP方法在旅游地生态安全评价中的作用和优势,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并为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1.2 研究意义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旅游地的生态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生态安全评价方法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实际需求。
基于AHP方法进行旅游地生态安全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
AHP方法能够将各个评价指标之间的关系量化,从而更加客观地评价旅游地的生态安全状况,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
AHP方法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评价指标进行调整和优化,使评价结果更加贴近现实。
AHP方法的计算过程清晰、逻辑严谨,能够明确评价过程中各个步骤的权重和影响,增强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和可靠性。
基于AHP方法的旅游地生态安全评价将为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持,对保护旅游地的生态环境和提升旅游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的阿克苏地区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摘要在层次分析法的基本理论内容基础上,对阿克苏地区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
并论述了层次分析法应用于阿克苏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中的优劣性。
作为一个绿洲区域和土壤盐渍化明显的地区,随着快速城市化、经济增长和农业发展,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阿克苏地区生态环境质量为差。
层次分析法作为一种定量研究方法,对于生态环境质量而言不仅可以确定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而且还可以用于综合定量分析。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生态环境;评价;阿克苏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就是根据特定的目的,选择具有代表性、可比性、可操作性的评价指标和方法,对生态环境质量的优劣程度进行定性或定量的分析和判别。
它不仅评价区域生态环境目前的管理状况及保护效能,同时又预警未来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化,对实现生态环境有效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环境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选择的困难性,目前国内主要通过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水网密度指数、土地退化指数和污染负荷指数等多个指标来评价[1]。
对于不同区域,上述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各不相同。
因此,在统一原则基础上,对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科学合理、因地制宜地确定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并使之量化,是正确评价生态环境质量的关键。
该文以层次分析法的基本理论内容为基础,对阿克苏地区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
1层次分析法的简介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美国运筹学家萨蒂(Saaty TL)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定性方法与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
这种分析方法的特点是将分析人员的经验判断给予量化,对于目标(因素)结构复杂且缺乏必要数据的情况更为实用,是目前系统工程处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问题比较简单易行且又行之有效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
该法首先应用于能源问题,近年来在环境评价中也得到应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