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恢复期中医治疗
- 格式:ppt
- 大小:441.00 KB
- 文档页数:40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中西医病名诊断:1、中医病名诊断:中风病TCD:BNG080。
2、西医病名诊断:脑梗死ICD-10:I63.900。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等,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2010年)。
(1)急性起病。
(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
(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
(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证候诊断1.风痰瘀阻证:日眼歪斜,舌强语蹇或失语,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暗紫,苔滑腻,脉弦滑。
2.气滞血瘀证:肢体偏枯不用,肢软无力,面色萎黄,舌质淡紫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3.肝肾亏虚证;半身不遂,患肢僵硬,拘挛变形,舌强不语,或偏瘫,肢体肌肉萎缩,舌红脉细,或舌淡红,脉沉细。
三、治疗方案(一)根据中风病患者不同功能障碍采用不同的康复治疗方法。
1.运动功能障碍(l)软瘫期:相当于Brunnstrom偏瘫功能分级的I-II级。
其功能特点为中风患者肢体失去控制能力,随意运动消失,肌张力低下,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软瘫期的治疗原则是利用各种方法提高肢体肌力和肌张力,诱发肢体的主动活动,及早进行床上的主动性活动训练。
中风病恢复期中医诊疗及方案中风病,又称脑卒中,是指因脑血管破裂或阻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引起脑功能损害的疾病。
中风病症状多样化,常常表现为偏瘫、语言障碍、认知障碍等,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困扰。
中风病的恢复期是患者康复的关键阶段,中医诊疗及方案可以起到积极的辅助作用。
中医诊疗中风病主要以辨证施治为基本原则。
治疗中风病需要注意病情的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制定个体化的方案。
常见的中医辨证是气滞血瘀证、肾虚证、痰湿阻络证等。
气滞血瘀证,主要症状有肢体麻木、舌质紫暗、舌苔黄腻等。
治疗方法可以选用活血化瘀的中药,如丹参、川芎、桃仁等,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少肢体麻木的症状。
肾虚证,主要症状有舌质绛红、腰膝酸软、五脏不安等。
治疗方法可以选用以补肾为主的中药,如何首乌、枸杞子等,可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增强患者的免疫力。
痰湿阻络证,主要症状有口吐白沫、痰多、舌苔黄腻等。
治疗方法可以选用化痰健脾的中药,如半夏、茯苓、厚朴等,可减少痰湿的积聚,促进痰湿排出。
除了药物治疗外,中医还注重针灸、推拿等物理疗法的应用。
针灸可以刺激局部经络的血液循环,促进瘀血的吸收和消散,具有较好的疗效。
推拿可以通过按摩心脉等经脉,促进气血的运行,增强患者的免疫力和自愈能力。
在中风病的恢复期中,中医方案还强调患者的日常养生调理。
中医强调患者的起居有度,保持心情愉快,注意饮食营养的均衡,避免暴饮暴食和熬夜等不良习惯。
同时,中医也推崇适量运动,如散步、太极等,可以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恢复。
总体来说,中医在治疗中风病的恢复期中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
中医以辨证论治为核心,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制定个体化的方案,既可以调理身体,又可以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和自愈能力。
此外,中医强调患者的日常生活习惯的调整,通过养生调理,维护和促进患者的康复。
中医的治疗方案是综合性的,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调整,患者也需要结合医生的指导,坚持治疗和养生,以实现更好的康复效果。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护理常规中风病又名卒中,多由忧思恼怒、饮食不洁等诱因,以致阴阳失调,气血错乱,临床表现为猝然昏迷、口眼歪斜、半身不遂,亦有未见昏迷,仅见半身不遂者。
一、护理评估(1)评估患者生命体征、意识、神志、瞳孔、肢体活动、语言表达等情况。
(2)了解患者生活方式及休息、排泄等情况。
(3)评估患者心理-社会状况。
(4)中医临床辨证:舌象、脉象及情志状态。
(5)中医证型①风痰瘀阻证。
证候:口眼歪斜,舌强语睿或失语,半身不遂,肢体麻木。
舌暗紫,苔滑腻。
②气虚血瘀证。
证候:肢体偏枯不用,肢软无力,面色萎黄。
舌质淡紫或有瘀斑,苔薄白。
③肝肾亏虚证。
证候:半身不遂,患肢僵硬,拘挛变形,舌强不语,或偏瘫,肢体肌肉萎缩。
舌红脉细,或舌淡红。
二、护理要点(1)按针灸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2)保持患者肢体正常功能位,防止关节强直,预防垂足、内翻、肩关节半脱位等合并症Q(3)观察病情,做好护理记录。
①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瞳孔、意识及四肢情况,保持呼吸道通畅,做好口腔护理和皮肤护理等基础护理。
②患者出现头痛、颈项强直、呕吐时,立即通知医生,及时处理。
③注意患者安全,防呛咳窒息、跌倒坠床、压疮及烫伤、走失等意外。
④生命体征稳定后尽早进行肢体功能锻炼。
(4)给药护理:使用血管扩张剂时,注意血压变化,严格控制滴速;使用抗凝纤溶药物时,注意有无出血倾向,严格掌握剂量。
(5)饮食护理①患者宜进营养均衡软食,以植物蛋白为主,限制动物脂肪摄入,忌肥甘厚味之品。
②患者应多饮水,多食纤维丰富的蔬菜,保持大便通畅。
③患者意识障碍、吞咽困难、有吸入性肺炎风险时,可采用鼻饲饮食。
(6)情志护理:①语言疏导法。
运用语言,鼓励患者间多沟通、多交流。
鼓励患者家属多陪伴患者,家庭温暖是调节患者情志的重要方法Q②移情易志法。
通过娱乐、音乐等手段,或设法培养患者某种兴趣、爱好,以分散患者注意力,调节其心境情志。
③五行相胜法。
在情志调护中,护士要善于运用《内经》情志治疗中的五行制约法则: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
中风病恢复期中医诊疗的方案
1.药物治疗:
中医药物治疗中风主要是通过活血化瘀、通络止痹的作用来促进病情的恢复。
常用的中药有丹参、川芎、红花、桃仁、乌药、牛膝、当归等。
药物治疗通常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调配。
2.针灸治疗:
针灸疗法在中风病恢复期的康复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常用的针灸穴位有百会、风池、曲池、印堂、四神聪、太溪、涌泉等。
针灸治疗可以通过刺激穴位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瘀血症状,提高神经功能。
3.推拿按摩:
中医推拿按摩是中风病恢复期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常用的推拿技法有捏揉、轻揉、拍打、摩擦、拇骨掐,以及按摩穴位等。
推拿按摩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放松肌肉,改善痛觉敏感和肌肉功能障碍。
4.中医康复理疗:
中医康复理疗是中风病恢复期的综合康复治疗措施。
主要包括中医体操、气功、中医草药熏蒸和中医保健按摩等。
中医康复理疗可以通过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作用来促进病情的恢复。
除了上述的主要治疗方案外,中医还注重养生护理,促进患者康复。
以下是一些建议:
1.饮食调理:
2.注意情绪调节:
3.合理安排休息:
4.定期复诊:
总之,中风病恢复期的中医诊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按摩和中医康复理疗等。
此外,饮食调理、注意情绪调节、合理安排休息和定期复诊也是中风病恢复期重要的护理措施。
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合理康复,提高康复效果。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临床诊疗方案
一、中药治疗
1.祛瘀通络:选用活血化瘀的中药,如川芎、桃仁、红花等,以促进
脑血液循环,改善局部血液供应不足的状况。
2.补益脑神经:选用养心安神的中药,如人参、黄芪、酸枣仁等,以
调节脑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的精神状态。
3.祛风化痰,利水通络:选用祛风化痰的中药,如天麻、土鳖虫、钩
藤等,以促进痰湿排泄,并改善脑血管功能。
4.改善症状: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选用相应的中药进行治疗,如治
疗肢体活动受限的,可选用活血化瘀的药物。
二、针灸治疗
1.头针疗法:通过在头部穴位上施针,如百会穴、前囟穴、风池穴等,以促进脑血液循环,改善患者的症状。
2.四肢针疗法:通过在四肢经络上施针,如阳关穴、曲池穴、合谷穴等,以促进气血循环,改善肢体活动功能。
3.耳针疗法:通过在耳朵上施针,如胸膺部、大脑皮质等穴位,以调
节脑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的认知和语言能力。
三、康复训练
1.运动训练:包括肢体活动训练、平衡和协调训练等,旨在恢复患者
的肌肉力量和运动功能。
2.语言训练:包括语言理解和表达的训练,通过口语和书面交流,提高患者的语言能力。
3.认知训练:包括注意力、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训练,旨在恢复患者的认知功能。
总之,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临床诊疗方案综合运用中药治疗、针灸和康复训练等方法,以促进脑血液循环,改善脑神经功能,恢复患者的肢体活动能力和认知能力。
同时,中医临床也强调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调整治疗方案,以取得最佳疗效。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梗死的恢复期患者)一、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㈠.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编码:BNG08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编码:I63)㈡.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⑴.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⑵.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2010年)。
2.疾病分期⑴.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⑵.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⑶.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上。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诊疗方案”(见附件)。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临床常见证候:⑴.风火上扰证⑵.痰瘀阻络证⑶.痰热腑实证⑷.阴虚风动证⑸.气虚血瘀证㈢.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诊疗方案”、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22-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中风病(脑梗死)。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㈣.标准住院日为≤28天。
㈤.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TCD编码:BNG080)脑梗死(ICD-10编码:I63)的患者。
2.病期属于恢复期。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既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由脑肿瘤、脑外伤、血液病等引起的脑梗死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㈥.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㈦.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⑴.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潜血。
⑵.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
⑶.凝血功能。
⑷.心电图。
⑸.胸部透视或X线片。
中风病(脑出血后遗症)中医临床路径本文介绍了中风病(脑出血后遗症)的中医临床诊疗方案。
首先,文章列举了中医和西医的诊断标准,包括主要和次要症状、病期诊断标准和中医证型诊断等。
其次,文章详细介绍了中风病恢复期的常见证候和对应的症状,包括风痰阻络证、气虚血瘀证、阴虚风动证和痰热腑实证。
中风病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常见症状包括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等。
诊断时可以参照XXX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中风病的病期诊断标准包括急性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
在中医证型诊断中,可以根据病人的具体症状和年龄等因素,将其分为中经络、中腑和中脏三种类型。
针对中风病恢复期的常见证候,中医提出了风痰阻络证、气虚血瘀证、阴虚风动证和痰热腑实证四种类型。
每种类型都有其特定的症状和治疗方案。
总之,中风病的中医临床诊疗方案是多方面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病期和身体状况等因素,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病症表现为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流畅或无法说话、身体一侧麻木、腹胀、便秘、头痛、眩晕、咳痰或咳痰较多、舌头呈红色、舌苔黄腻、脉搏弦而滑。
标准住院时间应不超过28天。
进入该路径的患者必须首先被诊断为脑出血后遗症。
如果患者同时患有其他疾病,但这些疾病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会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那么他们也可以进入该路径。
但是,由脑肿瘤、脑外伤或血液病引起的脑血管病患者不应进入该路径。
入院检查项目包括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血生化、电解质、凝血功能检查、心电图、胸部X线透视或胸部X线片、头颅影像学检查(CT/MRI)。
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包括经颅多普勒超声(TCD)、颈动脉B超、C反应蛋白、超声心动、高同型半胱氨酸、D-2聚体、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心理测评及智能测评、双下肢血管B超等。
治疗方案应参照“XXX‘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出血)恢复期后遗症诊疗方案”以及XXX《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22-2008)。
中风的中医特色康复与健康指导一、中风的辩证施护1、中经络(肝阳暴亢、风痰阻络、痰热腑实、气虚血瘀、阴虚风动)症候:平素或发病前头晕,头痛,手足麻木,突然口眼歪斜,口角流涎同,舌强言謇,半身不遂,或手足拘挛,舌苔薄白,脉象弦滑。
(1)病室光线稍暗,减少噪音,温度和湿度适宜,一般室温为18-22℃(夏秋季节为24-28℃),湿度为50-60%。
(2)饮食宜清淡的流质或软食为主,如米粥、玉米面,荷叶汤、绿豆汤、莲子汤等;可用食疗方:百合玉竹粳米粥;忌肥甘油腻及动风之品,如公鸡肉、猎头肉;少食生冷瓜果。
(3)保持大便通畅,大便秘结才,每晚给番泻叶3-5克,泡茶饮,必要时用肥皂水灌肠通便。
(4)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的变化,以及口唇、语言、肢体、活动、二便情况。
(5)中医治法:平肝熄风,化痰通络;方牵正散合导痰汤加减。
中药偏凉服用。
(6)康复指导:半身不遂严重者,要避免患肢受压,可使用被架支撑,防止肢体变形,病情稳定后,应及早给予被动或自主运动。
2、中脏腑(闭证——风火蔽窍、痰火蔽窍)症候: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面红耳赤,牙关紧闭,口噤气粗,肢体偏瘫,或有拘急,舌质红,苔黄,脉弦滑。
(1)保持病室安静,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一般室温为18-22℃(夏秋季节为24-28℃),湿度为50-60%。
避免噪声,强光不良刺激,做好病室消毒工作。
(2)一般发病后2-3天,可经鼻饲进食,注入足够的水分和富于营养的流质饮食,如果汁、米汤、牛奶、菜汤、肉汤等。
食疗方:南瓜粥、茯苓粥。
食物不宜 过冷过热,进食不宜过急,以免引起呕吐或呛咳,或窒息。
(3)观察用药后反应,如实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及肢体活动情况,注意有无并发症如咳喘、发热、出血等。
(4)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口腔卫生及皮肤护理,防止压疮的发生。
(5)中医治法息风清火,豁痰开窍;方药羚角钩藤汤加减,另用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
汤药宜温服。
(6)康复指导:静卧,避免搬动。
3、中脏腑(脱证——元气衰败)症候:神识昏糊,面色苍白,目合口开,气息低微,肢冷汗出,手撒,遗尿,肪沉细或微。
六、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本病属中医学中风,因气血逆乱、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所致。
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蹇不语,口舌歪斜,偏身麻木等为主要表现的脑神疾病。
并具有起病急、变化快,如风邪善行数变之特点的疾病。
【临床表现】中风后遗症系指脑血管意外经临床治疗后,病情稳定,生命征平稳,一般是发病后两周或者一个月以后,仍存在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偏身麻木等症状,相当于脑血管意外的恢复期和后遗症期。
【诊断要点】中医诊断: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等,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西医诊断: (1)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治疗方案及原则】(一)中医辨证论治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治疗应标本兼顾、扶正祛邪,后遗症期则以扶正固本为主。
因此,恢复期以益气活血、育阴通络为主要治法。
(二)针灸治疗1、治疗原则:根据不同分期、不同证候选择合理的穴位配伍和适宜的手法进行治疗。
治疗方法包括体针、头针、电针、耳针、腕踝针、眼针、腹针、梅花针、耳穴敷贴、灸法和拔罐等。
(三)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可选用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
(四)熏洗疗法给予具有活血通络的中药为主加减局部熏洗患肢。
(五)推拿治疗依据辨证论治原则,根据肢体功能缺损程度和状态进行中医按摩循经治疗,可使用不同手法以增加全关节活动度、缓解疼痛、抑制痉挛和被动运动等。
(五)康复训练康复训练内容包括物理治疗(良肢位设定、被动关节活动度维持训练、体位变化适应性训练、平衡反应诱发训练、抑制痉挛训练、吞咽功能训练)、作业治疗、语言康复训练等多项内容。
中风(脑梗死恢复期)的中医优化护理方案简介中风,也称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恢复期需要综合治疗和护理。
中医优化护理方案可以帮助患者加速康复,并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优化护理方案1. 中药治疗:- 根据患者具体症状和体质,配制个体化的中药方剂。
- 中药可通过促进血液循环、消除痰湿、活血化瘀等作用,促进脑部神经功能的恢复。
- 患者需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进行中药治疗。
2. 针灸疗法:- 针灸可以通过调节气血、舒缓肌肉、刺激神经系统等作用,促进脑部功能的恢复。
- 针灸治疗需由经验丰富的中医师进行,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穴位和疗程。
3. 中医推拿按摩:- 中医推拿按摩可以通过刺激穴位、促进血液循环、舒缓肌肉等作用,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 推拿按摩需由专业中医推拿师进行,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手法和力度。
4. 调理饮食:- 根据中医理论,患者在恢复期需要注意调理饮食。
- 建议患者多食用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海鱼等。
- 同时,避免食用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盐分的食物,以减少对血管的负担。
5. 合理锻炼:- 恢复期的患者可以适当进行一些中低强度的锻炼,如散步、太极拳等。
- 锻炼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肌肉力量,并提高神经系统的功能。
6. 心理疏导:- 中风患者在恢复期可能面临一定的心理压力和焦虑。
- 家庭成员和医护人员应给予患者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帮助其积极面对康复过程中的困难。
7. 定期复查:- 患者在中医优化护理方案下,需定期复查病情,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 定期复查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有效干预。
注意事项- 患者在接受中医优化护理方案前,应先咨询专业中医师,并遵循其指导。
- 患者需遵循医嘱,按时服药或接受针灸、推拿按摩等治疗。
- 患者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配合治疗和康复训练。
以上是中风(脑梗死恢复期)的中医优化护理方案,希望能对患者的康复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请患者及其家属密切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