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的现实意义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2
最后一课郑振铎读后感《最后一课》是一篇让人深思的文章,它通过一个小学生的视角,描绘了日本殖民统治下中国的一幕幕悲惨景象。
小说中的主人公小男孩铁生,面对日本人的欺凌和侮辱,最终选择了牺牲自己,以换取全班同学的自由。
这个故事让我深受触动,也让我对人性、对生命、对国家的责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这个故事中,我看到了铁生的坚韧和勇敢。
尽管他还是一个孩子,但他却有着成人般的责任感和勇气。
在日本人的欺凌下,他没有选择屈服,而是选择了抵抗。
他不愿意看到同学们受到伤害,于是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牺牲自己。
这种坚韧和勇敢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思考自己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是否也能像铁生一样坚定和勇敢。
除了铁生的坚韧和勇敢,故事中还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日本侵略者的统治下,许多人失去了尊严和自由。
他们被迫接受日本人的教育,被迫放弃自己的文化和语言。
而在这样的环境下,铁生的牺牲成为了一种抗议和反抗。
他用自己的生命,为同学们争取了一线的希望和自由。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人性是如此的脆弱和坚强,当面对压迫和不公时,我们是否也能像铁生一样,勇敢地站出来,捍卫自己的尊严和自由。
最后,这个故事也让我对国家的责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无数的中国人为了国家的独立和自由,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后人的幸福和安宁。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每个人都有着对国家的责任,我们应该珍惜和捍卫自己的国家,为国家的繁荣和安宁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过阅读《最后一课》,我对人性、对生命、对国家的责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故事中的铁生,让我看到了坚韧和勇敢,也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他的牺牲也让我对国家的责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个故事让我深受触动,也让我思考自己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是否也能像铁生一样坚定和勇敢。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从这个故事中汲取力量,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为国家的繁荣和安宁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一课读后感600字《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阿尔法·多德莱的一篇短篇小说,通过描述一个法国小学生在被德国占领时学习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故事,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情眷恋和对民族精神的赞颂。
这篇小说让我深受触动,也让我对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故事发生在1870年普法战争时期的阿尔萨斯,这个曾经是法国领土的地方如今被德国占领。
在这个背景下,小学生弗朗茨面临着被迫学习德语的命运。
但是,他的老师却决定在最后一堂课上教授的是法语,以表达对祖国的深情眷恋和对法国文化的热爱。
在这最后一堂课上,老师和学生们一起回忆了法国的风土人情、历史传统和民族精神,弗朗茨更是对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法国文化的珍视表达了深深的眷恋之情。
通过这个故事,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对祖国的深情眷恋和对民族精神的珍视。
在面临危机和挑战的时候,我们更应该坚守自己的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正如弗朗茨对法国的眷恋一样,我们也应该对自己的祖国和文化有着深深的热爱和珍视。
只有在这样的信念和精神的支撑下,我们才能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坚定的信念和勇敢的面对,不屈不挠地抵抗一切对我们的侵犯和威胁。
同时,这个故事也让我感受到了民族精神的伟大和坚韧。
在面对强大的敌人和压力的时候,我们应该保持自己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不屈不挠地捍卫自己的文化和民族精神。
正如弗朗茨的老师和同学们一样,我们也应该在自己的领域上发扬民族精神,为祖国的繁荣和文化的传承做出自己的贡献。
通过阅读《最后一课》,我对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更加努力地学习和传承自己的文化,为祖国的繁荣和文化的传承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同时,我也会更加珍视自己的民族精神,保持自己的文化自信,坚定不移地捍卫自己的文化和民族精神。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像弗朗茨一样,对自己的祖国有着深深的眷恋之情,对自己的文化有着深深的热爱和珍视,为祖国的繁荣和文化的传承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最后一课读后感100字最后一课读后感。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雨果的一篇小说,通过讲述一个老师在法国普鲁士占领下的阿尔萨斯地区教授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故事,表达了对祖国和文化的热爱以及对民族精神的坚守。
这篇小说让我深受触动,引发了我对爱国主义和文化传承的深刻思考。
在小说中,老师对学生们的教育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更多的是对祖国和民族的热爱和坚守。
他用自己的言行影响着学生们,让他们明白了法语对于他们来说不仅仅是一门语言,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是对祖国的热爱和坚守。
在法国失去了阿尔萨斯地区的情况下,老师依然坚持教授法语,让学生们明白了文化的传承和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这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思考着自己对祖国和文化的态度。
在当今社会,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化的世界里,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而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更应该肩负起文化传承的责任。
我们应该像老师一样,坚守自己的信念,传承祖国的文化,让我们的文化在世界舞台上发光发热。
同时,我们也应该像老师一样,用自己的言行影响身边的人,让更多的人明白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让更多的人加入到文化保护的行列中来。
只有这样,我们的文化才能得到传承和发展,我们的国家才能更加繁荣昌盛。
通过阅读《最后一课》,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也懂得了坚守自己的文化信仰和对祖国的热爱是每个人的责任。
我会继续努力学习,传承和发扬自己的文化,让文化在我的手中得到传承和发展。
同时,我也会用自己的行动影响身边的人,让更多的人加入到文化传承的行列中来,让我们的文化在世界上发光发热。
这就是我从《最后一课》中得到的启示和感悟。
《最后一课》中的爱国情怀与教育意义都德的《最后一课》是一篇充满深刻爱国情怀和重要教育意义的经典之作。
这篇短篇小说以普法战争为背景,通过一个小学生小弗朗士的视角,展现了法国人民在国土沦陷时的悲愤和对祖国语言的珍视。
小说中的爱国情怀是那样的真挚和强烈。
在故事开篇,小弗朗士还是一个顽皮、不爱学习的孩子,对法语课感到厌烦。
然而,当他得知这将是他们的最后一节法语课时,他的内心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这种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课堂的点滴中逐渐积累。
韩麦尔先生身穿庄重的礼服,神情肃穆,他用尽全力上好这最后一课,每一个字都饱含着对祖国的深情。
小弗朗士开始后悔自己曾经的无知和浪费的时光,他意识到自己即将失去学习祖国语言的机会,那种痛苦和悔恨是如此的真切。
当教室里的每个人都沉浸在对祖国的热爱和失去的痛苦中时,这种爱国情感达到了高潮。
他们不再是普通的师生,而是一群为祖国的命运而悲伤、为祖国的尊严而坚守的法国人。
韩麦尔先生在黑板上写下“法兰西万岁”时,那不仅仅是几个字,更是所有人心中的呐喊,是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坚定的信念。
这种爱国情怀超越了个人的得失,是一种对民族尊严、文化传承的捍卫。
从教育意义的角度来看,《最后一课》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深刻的启示。
首先,它让我们明白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价值观的塑造。
小弗朗士在这最后一课中所学到的,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一堂法语课。
他学会了珍惜、责任和爱国,这些品质将伴随他一生。
对于教育者来说,这提醒我们要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让他们明白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成功,更是为了国家和社会的进步。
其次,这篇小说也强调了语言对于民族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语言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文化的载体。
当一个国家失去了自己的语言,就等于失去了自己的根。
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上对法语的强调,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保护和传承母语的紧迫性。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各种语言和文化相互交流碰撞,我们更应该重视母语的教育,让下一代能够熟练掌握和传承本国的语言文化,保持民族的独特性和自豪感。
最后一课读后感100字
最后一课读后感。
《最后一课》是一篇令人深思的散文,它讲述了一个老师在最后一堂课上教导学生的故事。
在这节课上,老师并没有讲授课本知识,而是和学生们分享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精神的理解。
这篇散文通过老师的话语,让读者感受到了对祖国的深情厚谊,也让我们思考了教育的真谛。
这篇散文让我深受触动,它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经的老师,也让我思考了教育的意义。
在当今社会,教育似乎更多地被理解为传授知识,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
然而,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让他们成为有担当的国家栋梁。
老师在最后一课上所传达的精神,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
通过这篇散文,我也意识到了教育的力量。
一个优秀的老师,可以在学生心中播下一颗爱国的种子,可以让他们在未来的道路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对学生灵魂的滋养,是对国家未来的投资。
最后,我想说,教育是一项神圣的事业,每一个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都应该像《最后一课》中的老师一样,用爱和责任,培育学生的心灵。
愿我们的教育事业越来越美好,愿我们的学生在老师的悉心呵护下茁壮成长。
最后一课读后感800最后一课读后感。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雨果·马泽尔的一部小说,它以其深刻的内涵和震撼人心的故事情节而著称。
小说通过一个小男孩的视角,讲述了一个法国小镇在被德国占领时,一位老师在最后一堂课上对学生们传达的重要的爱国主义精神。
这部小说深刻地揭示了爱国主义的伟大意义和价值,让人们对爱国主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小男孩,他在德国占领下的法国小镇上上学。
在最后一课上,老师告诉学生们,法国已经和德国签署了和平条约,法国将不再存在,他们将不再学习法语。
这一消息让小男孩感到震惊和悲伤,他意识到自己将失去他的祖国和母语。
但是,老师告诉他们,爱国主义是永恒的,他们应该永远记住自己的祖国和母语,永远热爱自己的国家。
这一课让小男孩深刻地认识到了爱国主义的重要性,他决心永远热爱自己的国家。
这部小说通过一个小男孩的视角,生动地展现了爱国主义的伟大意义。
爱国主义是一种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是一种对祖国文化和传统的珍视和传承。
在这部小说中,老师用自己的言行影响了学生们,让他们明白了爱国主义的重要性。
爱国主义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责任和使命,它需要我们用实际行动去践行和传承。
只有热爱自己的国家,才能让国家更加强大和繁荣。
这部小说深刻地揭示了爱国主义的伟大意义和价值,让人们对爱国主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在当今社会,爱国主义仍然是我们应该传承和发扬的美德,只有热爱自己的国家,才能让国家更加强大和繁荣。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像小男孩一样,永远热爱自己的国家,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一课》的现实意义在中国的历史上,特别是近代,割地赔款之痛在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心中,痛犹不已。
于是,1912年,胡适先生将都德的《最后一课》译介到了中国,译名为《割地》,显示的是《最后一课》的时代意义。
从上一世纪二十年代开始,《最后一课》长期入选我国中学语文教材,超越了时间和不同意识形态的阻隔,成为中国最有普遍群众基础的法国文学经典。
其爱国主义的主题,也成为了跨越国家和民族的无法撼动的共识①。
在教学上,我们当然要传递这份共识,这是恒久的价值;但透过文字,我们能否探寻到一点现实意义呢?诚然,爱国主义永远都不会过时,也永远都有现实意义;然而,爱国有时只是一个概念,一句口号,对于和平年代的人们,没有什么急迫的意义。
在爱国主义的大背景下,我们学习《最后一课》还有什么别的意义吗?且先听韩麦尔先生的一番话:‚我也不责备你,小弗朗士,你自己一定够难受的了,这就是了。
大家天天都这么想:‘算了吧,时间有的是,明天再学也不迟。
’现在看看我们的结果吧。
唉,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现在那些家伙就有理由对我们说了:‘怎么?你们还自己说是法国人呢,你们连自己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不过,可怜的小弗朗士,也并不是你一个人的过错,我们大家都有许多地方应该责备自己呢。
‛‚你们的爹妈对你们的学习不够关心。
他们为了多赚一点钱,宁可叫你们丢下书本到地里,到纱厂里去干活儿。
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这一段话,我们至少可以读出两方面的现实意义,这也正是作品的价值所在。
一、法国打败仗的原因何在在这里,韩麦尔先生分析了法国失败的原因:一是人民工作普遍消极,二是大家都不负责任。
——大家天天都这么想:‚算了吧,时间有的是,明天再学也不迟。
‛——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他们为了多赚一点钱,宁可叫你们丢下书本到地里,到纱厂里去干活儿。
《最后一课》读后感
《最后一课》是一部充满情感与思考的作品,通过一个乡村小学的最后一堂法文课,深刻地展现了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和对自由、独立的渴望。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感动,对人生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故事中的主人公,一个乡村小学的孩子们,在最后一堂法文课上,感受到了对自己故土的深深眷恋和对母语的无限热爱。
这堂课的特殊意义让孩子们意识到了自由和独立的重要性,也让他们明白了祖国的强盛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在这部小说中,我感受到了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自由的渴望。
主人公和孩子们的言行举止,无不透露出对祖国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这种情感深深地感染了我,让我明白了爱国的真谛,也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生活和自由。
同时,《最后一课》也让我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主人公和孩子们在最后一堂课上展现出了他们的勇气和智慧,他们没有放弃,而是勇敢地面对现实,用自己的方式捍卫了祖国的尊严和自由。
这种勇气和智慧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让我明白了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理想,不畏艰难险阻,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此外,《最后一课》还让我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
在这最后一堂课上,老师不仅教授了知识,更是传递了一种情感和价值观。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人格的培养和价值观的塑造。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也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学习机会。
总的来说,《最后一课》是一部充满情感与思考的作品,它让我感受到了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自由的渴望,也让我明白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这部小说教会了我如何珍惜自己的生活和自由,也让我更加重视教育和学习。
《最后一课》读后感《最后一课》是一部让人深思的小说,通过讲述一个小男孩在战争期间的学校生活,揭示了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作者通过男孩对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回忆,让读者感受到了战争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和痛苦。
小男孩在小镇上的学校学习法语,每周都要上一堂法语课。
然而,随着战争的爆发,德国人占领了法国,学校也被关闭了。
小男孩的老师先生对此感到非常痛心,他决定在最后一节课上教给学生们的是祖国的语言和文化,而不是法语。
这一决定让小男孩和其他学生们感到震惊和悲伤,因为他们意识到自己可能再也无法学习法语了。
这个故事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战争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痛苦和不确定性。
在战争期间,人们的生活被彻底打乱,他们失去了许多原本应该拥有的权利和自由。
小男孩和他的同学们本应该在学校里快乐地学习,但是因为战争的影响,他们不得不提前结束学业,失去了学习的机会。
通过这个故事,我也意识到了语言和文化的重要性。
在这个故事中,小男孩和他的同学们失去了学习法语的机会,他们感到非常遗憾和悲伤。
语言和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它们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和传统。
在战争期间,人们往往会失去自己的语言和文化,这是一种无法挽回的损失。
最后,我想说《最后一课》这部小说让我深刻地反思了战争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
战争不仅仅是破坏了建筑物和城市,更是摧毁了人们的心灵和灵魂。
在战争期间,人们失去了许多宝贵的东西,包括自由、尊严和文化。
我们应该珍惜和平,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不让战争再次降临到我们的生活中。
总的来说,《最后一课》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小说,通过讲述一个小男孩在战争期间的学校生活,揭示了战争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痛苦和不幸。
这个故事让我深刻地反思了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也让我更加珍惜和平与和谐的生活。
希望我们能够铭记历史,珍惜现在,不让战争再次降临到我们的生活中。
最后一课读后感800字《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雨果·马尔特尔的一部小说,讲述了一个小学生在被德国占领的法国小镇上,最后一次上法语课的故事。
小说以简洁的语言,深刻的情感,展现了法国人民在战争中的坚强和不屈的精神。
读完这本小说,我深受感动,也有了很多思考。
小说中,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小学生,他在被德国占领的法国小镇上上学。
有一天,他们的法语老师被要求离开,新来了一个德国人代替他们的老师。
在最后一堂课上,德国人要求学生们背诵德语课文,而不是法语。
这时,老师说,“今天是我们的最后一课,我希望你们能记住这一课,因为这是法国人的最后一课。
”这句话让我深受触动。
在战争的年代,法国人民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困难,但他们依然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尊严,不愿向敌人低头。
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让我深感震撼。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孩子的眼睛,描绘了战争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
孩子们失去了自由,失去了学校,失去了老师,失去了他们应有的童年。
但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们依然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自由的向往。
他们在心中默默地发誓,要为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做出贡献。
这种对祖国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让我深感自豪和感动。
除此之外,小说中还有一个令人难忘的情节,就是孩子们为了向老师表示敬意,纷纷走上讲台,背诵他们所学的法语课文。
他们用自己微弱的声音,诵读着美丽的诗句,表达着对老师的尊敬和对法国的热爱。
这一幕让我热泪盈眶,因为这种对师长的尊重和对祖国的热爱,是那样的纯真和动人。
通过这本小说,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战争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痛苦和困难,也更加珍惜和感恩和平的生活。
在和平年代,我们应该倍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我们也要向那些为国家和民族做出贡献的人们学习,学会坚韧不拔,勇往直前,永不言弃。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总之,《最后一课》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小说,它通过一个小学生的视角,展现了法国人民在战争年代的坚韧和不屈的精神。
《最后一课》的现实意义
在中国的历史上,特别是近代,割地赔款之痛在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心中,痛犹不已。
于是,1912年,胡适先生将都德的《最后一课》译介到了中国,译名为《割地》,显示的是《最后一课》的时代意义。
从上一世纪二十年代开始,《最后一课》长期入选我国中学语文教材,超越了时间和不同意识形态的阻隔,成为中国最有普遍群众基础的法国文学经典。
其爱国主义的主题,也成为了跨越国家和民族的无法撼动的共识①。
在教学上,我们当然要传递这份共识,这是恒久的价值;但透过文字,我们能否探寻到一点现实意义呢?
诚然,爱国主义永远都不会过时,也永远都有现实意义;然而,爱国有时只是一个概念,一句口号,对于和平年代的人们,没有什么急迫的意义。
在爱国主义的大背景下,我们学习《最后一课》还有什么别的意义吗?
且先听韩麦尔先生的一番话:
‚我也不责备你,小弗朗士,你自己一定够难受的了,这就是了。
大家天天都这么想:‘算了吧,时间有的是,明天再学也不迟。
’现在看看我们的结果吧。
唉,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现在那些家伙就有理由对我们说了:‘怎么?你们还自己说是法国人呢,你们连自己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不过,可怜的小弗朗士,也并不是你一个人的过错,我们大家都
有许多地方应该责备自己呢。
‛
‚你们的爹妈对你们的学习不够关心。
他们为了多赚一点钱,宁可叫你们丢下书本到地里,到纱厂里去干活儿。
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
天假吗?……‛
这一段话,我们至少可以读出两方面的现实意义,这也正是作品的价值所在。
一、法国打败仗的原因何在
在这里,韩麦尔先生分析了法国失败的原因:一是人民工作普遍消极,二是
大家都不负责任。
——大家天天都这么想:‚算了吧,时间有的是,明天再学也不迟。
‛——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他们为了多赚一点钱,宁可叫你们丢下书本到地里,到纱厂里去干活儿。
——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
放你们一天假吗?……
这话是由小弗朗士引出来的。
其实何止是学习,以小见大,什么都往后拖,什么都懈怠,什么都消极,对工作不负责任,对孩子的教育不负责任……反正国家是大家的,我不学习反正有人学习,我不努力反正有人努力……我不上北大反正有人上北大,我不会造苹果反正买得到苹果……大家都这么想,这么做,何谈
国家的繁荣富强?
法国的失败,我们难道不会“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二、当拥有时我们该怎样珍惜
当拥有的时候,我们往往不会珍惜,而一旦失去,方才痛苦懊悔。
小至个人之事如此,大到国家之事更是如此。
法国人总觉得“明天不迟”,结果是“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子欲孝时而亲不在,国欲爱时而国已亡。
从误学误工而至于误国,正如韩麦尔先生所就:“我们大家都有许
多地方应该责备自己呢。
”
因此,爱国要及时,从点滴做起,从我做起。
何谓“点滴”,对学生而言,就是听好每一堂课,写好每一个字,做好每一次作业,扫好每一次地……就是做操,跑步,都不是全为自己;何谓“我”,那已不是个人意义上的“我”,而是如舒婷所言的“我是你的十亿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听好每一堂课,就是爱国;写好每一个字,也是爱国;做好每一次作业,就是爱国;扫好每一次地,也是爱国——爱国并不复杂,更不遥远,更不是扛枪走上战场,而是触手可及,分分秒秒——就是做操,跑步,都有非常的意义!把这一点告诉学生并让他们身体力行,比空谈爱国主义100次更有100倍的意义。
把任何一件事都上升到家国的高度,那该是多高的境界啊!我们的教育任重
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