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解剖生理学 颞下颌关节教学提纲
- 格式:ppt
- 大小:5.25 MB
- 文档页数:44
(一)理论课第一章绪论基本要求:能够说出口腔解剖生理学的主要任务、发展简史、基本观点和基本学习方法,阐述口腔解剖生理学的定义。
重点:口腔解剖生理学的定义。
第二章牙体解剖生理基本要求:能说出动物牙齿的演化特点、演化学说,牙齿的分类特点,牙齿的主要功能;解释不同的临床牙位记录方法;能描述牙齿的内外部结构,解释牙体解剖应用名词和基本表面解剖标志;能阐述各类恒牙的内、外部形态特点,描述乳牙的内外部形态特点;能说明牙体形态的生理意义。
重点:恒牙的解剖特点,牙体形态的生理意义,恒牙髓腔的形态特点。
第三章牙列、咬合与颌位基本要求:能够识别不同类型的牙列,说出牙列大小的主要描述方法,阐述牙列三维方向上的排列规律,并能解释纵牙合曲线、横牙合曲线等概念;能够解释牙尖交错牙合的定义,阐述牙尖交错牙合三维方向上的咬合接触特征,概括牙尖交错牙合的正常标志;能够描述建立正常牙合的三维方向动力平衡,及不同发育阶段的牙合特征;能够解释三种基本颌位的定义、特点、正常的标志、形成机制,并说出它们正常的意义。
重点:正常牙列中牙倾斜规律;牙尖交错牙合的定义、牙尖交错牙合的三维咬合接触特征、牙尖交错牙合正常的标志;三种基本颌位的定义、形成机制、正常标志以及三种基本颌位的关系。
第四章口腔颌面颈部系统解剖基本要求:能够阐述颞下颌关节各组成部分的解剖特点,颞下颌关节的运动特性,以及颞下颌关节的解剖生理特点;能够阐述咬肌、颞肌、翼内肌及翼外肌的起止点及其主要功能,描述舌骨上肌群各肌的起止点及其主要功能,描述口颌肌链的构成及其临床意义。
重点:颞下颌关节的解剖特点及运动特性,咀嚼肌各肌肉的起止点和功能。
第五章口腔功能基本要求:能够说出下颌运动的神经传导路径和下颌运动的记录方法,阐述下颌运动的制约因素、下颌运动的形式及运动范围;能说出咀嚼运动的神经控制、咀嚼运动的类型、舌唇颊腭在咀嚼中的作用以及咀嚼对牙合、颌、面生长发育的影响,能解释咀嚼运动过程及其生物力学杠杆作用,及咀嚼肌力、牙合力、最大牙合力及牙周潜力等概念,能阐述咀嚼运动咀嚼周期的特点;能够说出味觉感受器的分布以及主要的味觉传导通路、口腔内部触压觉的主要特点、口腔内部温度觉的主要特点,能阐述四类基本味觉及其在口内的分布规律、影响味觉的主要因素、痛觉的定义、口腔内部痛觉的主要特点。
口腔解剖生理学_王美青_教案十颞下颌关节解剖教案首页第10 次课授课时间2007.10.22 教案完成时间2007.08.31课程名称口腔解剖生理学年级 02年级专业,层次口腔医学、五年制教员于世宾专业技术职务讲师主治医师授课方式大、小班大课学时2学时授课题目(章,节) 颞下颌关节(第四章第二节)基本教材或主要参考书口腔解剖生理学(第五版),皮昕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合学,王惠芸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颞下颌关节的组成及其功能意义;2.掌握颞下颌关节的静态位置关系、动态运动特征。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第1学时:颞下颌关节的组成及各部分结构特点。
第2学时:颞下颌关节的运动特性。
教学方法:计算机网络课程、模型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颞下颌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及其功能意义;2.颞下颌关节的运动特性难点:颞下颌关节的运动特性教研室审阅意见:教学内容全面,重点突出,时间分配合理,教学手段先进,搭配合理,同意授课。
于世宾(教学组长签名)王美青(教研室主任签名) 2007年9月 21 日教案续页基本内容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课程内容一、颞下颌关节的组成下颌骨髁突颞骨关节面关节盘关节囊和关节间隙关节韧带二、颞下颌关节的结构关系与运动特点??结构关系:髁突、关节盘与关节窝的相对位置关系。
运动特点:开闭口运动、前后运动、侧方运动三、颞下颌关节运动中的生物力学作用四、颞下颌关节功能解剖特点一、颞下颌关节的组成1.TMJ一般特征联动关节;负重关节━━咀嚼压力;精细而复杂的调节功能━━语言、发音、表情等。
2.TMJ的解剖关节窝与关节结节髁状突组成关节盘关节囊关节韧带营养:颞浅动脉、颌内动脉神经支配:三叉神经的耳颞神经和咬肌神经的分支3.髁状突 1) 形态: 椭圆形内外径长: 20mm 前后径短: 5?8mm 2) 横轴: 由前外向后内方向,双侧横轴交于枕骨大孔前成140~160°角2分钟4分钟学员自己体会关节运动4分钟图片教案续页基本内容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意义: 使下颌运动时不易脱位, 增加稳定性;前斜面 3) 斜面: 髁顶部横嵴分髁突为后斜面前斜面: 较小,较厚的纤维软骨,是主要负重功能区后斜面: 较宽大 4) 内外极: 内极较突外极在耳前15mm处皮下可触及 5) 髁颈:前方有翼肌窝, 为翼外肌附着处。
颞下颌关节疾病课程讲义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概念、分类和病因好发于青壮年,以20~30岁患病率、就诊率最高。
颞下颌关节区及(或)咀嚼肌肌痛、下颌运动异常和伴有功能障碍以及关节弹响、破碎音及杂音三类症状。
有自限性病因(多因素)1.心理社会因素;2.(牙合)因素:(牙合)干扰、牙尖早接触、严重的锁(牙合)、深覆(牙合);3.免疫因素:细胞免疫参与4.关节负荷过重:创伤、夜磨牙、紧咬牙;5.关节解剖因素:演化;6.其他因素:不良生活习惯。
临床表现主要症状①下颌运动异常:开口度异常、开口型异常、开闭口运动出现关节绞锁等,正常成人自然开口度平均约3.7cm,开口型无偏斜;②疼痛:开口和咀嚼运动时关节区或关节周围肌群的疼痛,一般无自发痛;③弹响和杂音:弹响音为开口运动中有“咔、咔”的声音,常见于关节盘前移位时;破碎音为开口运动中有“咔叭、咔叭”的破碎声音,关节盘穿孔、破裂或移位时可出现这类杂音;摩擦音为在开口运动中有连续的似揉玻璃纸样的摩擦音,多见于骨关节病;④其他症状,如头痛、耳症(耳闷、耳鸣、听力下降等)、眼症以及吞咽困难、慢性全身疲劳等;各亚型临床特征(1)翼外肌功能亢进:主要症状是弹响和开口过大。
弹响发生在开口末期或开口末和闭口初期,但偏向和前伸运动时无弹响。
弹响发生在一侧时,开口型在开口末偏向健侧;双侧均有弹响时,开口型不偏斜或偏向翼外肌收缩力较弱侧。
一般无疼痛。
(2)翼外肌痉挛:主要表现是疼痛和开口受限,引起疼痛和开口受限的机制是翼外肌痉挛。
检查时开口中度受限,开口度2~2.5cm,被动开口度大于自然开口度,开口时下颌偏向患侧。
翼外肌相应面部(下关穴处和上颌结节后上方)有压痛,但无红肿,关节区无压痛。
(3)肌筋膜痛:多由(牙合)因素、精神紧张、咀嚼肌负荷过大、外伤以及寒冷刺激引起。
疼痛性质为持久性钝痛,有压痛点,压痛点敏感时称扳机点。
开口轻度受限,被动开口可开口到正常范围,但有疼痛。
(4)可复性关节盘移位:开闭口有弹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