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热工的设计分区贵州17页PPT
- 格式:ppt
- 大小:1.81 MB
- 文档页数:17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第1章总则第1.0.1条条为使民用建筑热工设计与地区气候相适应,保证室内基本的热环境要求,符合国家节约能源的方针,提高投资效益,制订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速和改建的民用建筑热工设计。
本规范不适用于地下建筑、室内温湿度有特殊要求和特殊用途的建筑,以及简易的临时性建筑。
第1.0.3条建筑热工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要求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要求。
第2章室外计算参数第2.0.1条条围护结构根据其热惰性指标D值分成四种类型,其冬季室外计算温度t e 应按表2.0.1的规定取值。
围护结构冬季室外计算温度t e(℃)表2.0.1注:①热惰性指标D值应按本规范附录二中(二)的规定计算。
②t w和t e.min分别为采暖室外计算温度和累年最低一个日平均温度。
③冬季室外计算温度t e应取整数值。
④全国主要城市四种类型围护结构冬季室外计算温度t e值,可按本规范附录三附表3.1采用。
第2.0.2条围护结构夏季室外计算温度平均值t e,应按历年最热一天的日平均温度的平均值确定。
围护结构夏季室外计算温度最高值t e.max,应按历年最热一天的最高温度的平均值确定。
围护结构夏季室外计算温度波幅值A te,应按室外计算温度最高值t e.max与室外计算温度平均值t e的差值确定。
全国主要城市的t e、t e.max、和A te值,可按本规范附录三附表3.2采用。
第2.0.3条夏季太阳辐射照度应取各地历年七月份最大直射辐射日总量和相应日期总辐射日总量的累年平均值,通过计算分别确定东、南、西、北垂直面和水平面上逐时的太阳辐射照度及昼夜平均值。
全国主要城市夏季太阳辐射照度可按本规范附录三附表3.3采用。
第3章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3.1建筑热工设计分区及设计要求第3.1.1条建筑热工设计应与地区气候相适应。
建筑热工设计分区及设计要求应符合表3.1.1的规定。
建筑气候区划与建筑热工设计分区中国现有关于建筑的气候分区与热工设计分区主要依据:1.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GB 50352(2022年注规重点规范)、《建筑气候区划标准》GB 50178 的建筑气候区划;2.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 50176 的建筑热工设计分区。
建筑气候区划建筑气候区划包括7个主气候区(Ⅰ、Ⅱ、Ⅲ、Ⅳ、Ⅴ、Ⅵ、Ⅶ区),20个子气候区。
一级区划以1月平均气温,7月平均气温、7月平均相对湿度为主要指标;以年降水量、年日平均气温低于或等于5℃的日数和年日平均气温高于或等于25℃的日数为辅助指标。
建筑热工设计分区主要体现在气象基本要素对建筑物及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设计的影响。
考虑的因素较少、较为简单。
建筑热工设计分区用累年最冷月(即1月)和最热月(即7月)平均温度作为分区主要指标,累计日平均温度≤5度和≥25度的天数作为辅助指标。
我国建筑热工设计分区及设计要求如下:1.严寒地区(1)定义:是指累年最冷月平均温度低于或等于一10°C的地区。
主要包括内蒙古和东北北部、新疆北部地区、西藏和青海北部地区。
(2)设计要求:该地区的建筑必须完全满足冬季保温隔热的要求,建筑防寒措施应加强,一般不考虑夏季防热。
2.寒冷地区(1)定义:是指累年最冷月平均温度为0〜一10°C的地区。
主要包括华北地区、新疆和西藏南部地区及东北南部地区。
(2)设计要求:该地区建筑冬季要满足保温要求,部分地区夏季要兼顾防热。
3.夏热冬冷地区(1)定义:是指累年最冷月平均温度为0〜10C、最热月平均温度25〜30°C的地区。
主要包括长江中下游地区,即南岭以北、黄河以南的地区。
(2)设计要求:该地区的建筑必须满足夏季防热的要求,并适当考虑冬季保温。
4.夏热冬暖地区(1)定义:是指累年最冷月平均温度高于10°C>最热月平均温度25〜29C的地区。
包括南岭以南及南方沿海地区。
表1五个热工设计分区的一级区划指标热工设计分区是指将一个建筑或者设备的空间按照不同的热工条件和性质划分为不同的区域。
根据不同的需求和使用要求,可以将热工设计分区划分为五个不同的一级区划指标,包括热源区、生活区、工作区、特殊区和边缘区。
1.热源区:热源区是指建筑或设备中产热的区域,通常包括锅炉房、发电机房等。
热源区的一级区划指标包括热负荷、热源类型、热源功率等。
热负荷是指热源区所需的热量,根据建筑面积、人员活动强度等因素来计算。
热源类型可以分为传统燃油锅炉、电锅炉、太阳能等,不同的类型决定了热源区的设备选择等。
热源功率是指热源设备的额定功率,主要由热负荷确定。
2.生活区:生活区是指建筑或设备中供人们居住的区域,通常包括卧室、厨房、浴室等。
生活区的一级区划指标包括热负荷、室温、湿度等。
热负荷是指生活区所需的热量,主要包括人员活动、照明、家电设备的热负荷等。
室温是指生活区的设计温度,通常根据舒适性和节能性来确定。
湿度是指生活区的设计湿度,通常根据舒适性和建筑结构的需求来确定。
3.工作区:工作区是指建筑或设备中供人们工作的区域,通常包括办公区、生产车间等。
工作区的一级区划指标包括热负荷、室温、湿度、空气质量等。
热负荷是指工作区所需的热量,主要包括人员活动、设备运行等。
室温和湿度同样需要根据舒适性和节能性来确定。
空气质量是指工作区内空气的洁净程度,根据不同的工作环境和使用要求,可以采取适当的通风措施以保证空气质量。
4.特殊区:特殊区是指建筑或设备中具有特殊热工要求的区域,通常包括实验室、医疗区等。
特殊区的一级区划指标包括热负荷、室温、湿度、空气质量等,与工作区类似。
但由于特殊区的特殊性,还需要考虑一些特殊因素,例如电磁辐射、噪音、振动等。
5.边缘区:边缘区是指建筑或设备中位于热源区、生活区、工作区、特殊区之外的区域,通常包括走廊、门厅等。
边缘区的一级区划指标主要包括温度、湿度和通风要求。
边缘区一般可以通过合理的热工隔离和通风系统来满足建筑或设备的舒适性和节能性需求。
建筑热工分区及设计要求一、严寒地区。
1. 特点。
这地方可冷啦,冬天那温度低得能把人冻成冰棍儿。
一年里有很长时间都特别寒冷,像东北的一些地方,冬天经常是冰天雪地的。
2. 设计要求。
围护结构:墙啊、屋顶啥的得超级保暖。
就像给房子穿上超级厚的羽绒服一样,得用保温性能特别好的材料。
比如外墙可以用厚的聚苯板保温,门窗也得密封好,不能让冷空气轻易钻进来。
采暖系统:得有给力的采暖设备。
像暖气得足够热,而且得保证热量能均匀地散布到房子的每个角落。
有些地方还用地热,那感觉就像在房子底下铺了个大暖炕。
建筑布局:房子最好是紧凑一些,减少外墙的面积。
这样就像抱团取暖似的,能减少热量散失。
而且要是有一些防风的措施就更好了,比如种些防风的树或者设置防风墙之类的。
二、寒冷地区。
1. 特点。
虽然没有严寒地区那么冷得夸张,但冬天也不好过,冷飕飕的。
像华北的部分地区,冬天也是要穿得厚厚的才行。
2. 设计要求。
围护结构:同样需要较好的保温。
不过不用像严寒地区那么夸张的厚,但是也不能太薄。
外墙可以采用保温砂浆之类的材料,门窗也要有一定的保温性能。
采暖:也需要采暖设备,不过相对来说可以灵活一点。
可以采用集中供暖,也可以用一些小的取暖设备辅助,像电暖器之类的。
采光和通风:在保证保温的前提下,也要注意采光和通风。
冬天的时候阳光照进来能让屋里暖和一点,所以窗户的位置和大小要设计好。
通风呢,不能因为保温就完全不让空气流通,适当的时候还是要换换新鲜空气的。
三、夏热冬冷地区。
1. 特点。
这地方可怪了,夏天热得像火炉,冬天又冷得够呛。
就像一个脾气多变的家伙,像长江流域的一些城市就是这样。
2. 设计要求。
夏季隔热:夏天的时候得把房子弄成一个隔热小堡垒。
屋顶可以采用隔热材料,像架空隔热层就不错,就像在屋顶上搭个小棚子把热气隔开。
外墙也可以用一些隔热性能好的材料,比如浅色的外墙涂料,能反射一些热量。
冬季保温:到了冬天,又不能忘了保温。
虽然不需要像寒冷地区那么严格的保温措施,但是也得让房子暖和点。
建筑热工设计气候分区
建筑热工设计应与地区气候相适应,《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 50176—1993将我国划分为五个建筑热工设计气候区域:严寒地区、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地区和温和地区。
全国建筑热工设计分区应按图1采用,具体划分条件和设计要求应符合表1的规定。
[1]
图1 全国建筑热工设计分区图
表1 建筑热工设计分区及设计要求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2005将严寒地区又分为A、B两个区,各主要城市的公共建筑气候分区见表2.
表2 主要城市所处气候分区[2]
《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26—2010依据不同的供暖度日数(HDD18)和空调度日数(CDD26)范围,针对居住建筑将严寒和寒冷地区的气候分区进一步分成为表3所示的五个气候子区。
表3 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气候子区[3]
参考资料:
[1]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 50176—1993
[2]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2005
[3] 《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26—2010。
建筑的热工分区建筑的热工分区是指根据建筑内部的热环境需求,将建筑分为不同的热工区域,以便进行热量控制和节能管理。
热工分区是建筑热工设计的基础,合理划分热工分区可以提高建筑的舒适性和能源利用效率。
一、什么是热工分区?热工分区是指根据建筑内部的热环境需求,将建筑划分为不同的热工区域。
每个热工区域内的热环境要求相对一致,可以通过相同的热工系统满足。
不同的热工区域之间的热负荷和热环境要求可能存在差异,因此需要进行合理的划分和设计。
二、热工分区的划分原则1. 功能分区原则:根据建筑的功能需求,将建筑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域。
例如,住宅建筑可以划分为起居区、卧室区、厨房区等;办公建筑可以划分为办公区、会议区、休息区等。
不同功能区域的热负荷和热环境要求有所不同,需要进行分区设计。
2. 内外隔热分区原则:根据建筑内外部的隔热要求,将建筑划分为不同的隔热区域。
例如,建筑外墙、屋顶等需要进行隔热处理,可以划分为外隔热区域;建筑内部的隔墙、隔板等也需要进行隔热处理,可以划分为内隔热区域。
不同隔热区域的热传导和热损失特性有所不同,需要进行分区设计。
3. 朝向分区原则:根据建筑朝向和日照情况,将建筑划分为不同的朝向区域。
例如,南向区域受到阳光辐射较多,需要考虑遮阳和散热措施;北向区域受到阳光辐射较少,需要考虑保温和供暖措施。
不同朝向区域的热环境要求有所不同,需要进行分区设计。
三、热工分区的设计方法1. 确定热工分区:根据建筑的功能、隔热和朝向等要求,确定热工分区的数量和范围。
可以分析建筑的平面布局、立面形式和采光条件等因素,合理划分热工分区。
2. 热负荷计算:对每个热工分区进行热负荷计算,包括传热负荷、透热负荷和内部负荷等。
传热负荷包括外墙、屋顶、地板等的传热损失;透热负荷包括门窗、玻璃幕墙等的透热损失;内部负荷包括人体、照明、设备等的热负荷。
3. 热工系统选择:根据热负荷计算结果,选择适当的热工系统满足每个热工分区的热环境要求。
中国建筑热工设计分区随着人们对建筑能源消耗和室内舒适性的要求越来越高,热工设计在建筑设计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热工设计分区是对建筑热工特性的综合评估和划分,有助于合理配置能源和优化建筑设计。
本文将介绍中国建筑热工设计分区的相关内容。
一、热工设计分区的概述热工设计分区是根据地理位置、气候特征和季节变化等因素,将建筑区域划分为不同的热工设计区域。
中国建筑热工设计分区分为五个区域,分别是寒冷地区、冷湿地区、温湿地区、温热地区和热带地区。
每个区域的气候特征和能源利用要求都有所不同,因此在建筑设计中需要根据不同的分区要求进行设计。
二、寒冷地区寒冷地区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北方和西北地区,气候寒冷干燥,冬季严寒,夏季短暂。
在寒冷地区的建筑热工设计中,要注重保温隔热措施,采用保温墙体和保温窗户,减少能源损失。
同时,在供暖系统设计中要考虑到冬季供暖需求大的特点,选择合适的供暖设备和管道布局。
三、冷湿地区冷湿地区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北和西南地区,气候寒冷湿润,冬季较长,夏季多雨。
在冷湿地区的建筑热工设计中,要注重抗潮湿措施,采用防潮材料和防潮构造,保证室内环境的舒适性和建筑的耐久性。
同时,在供暖系统设计中要考虑到冬季供暖需求大、夏季多雨的特点,选择合适的供暖设备和排湿措施。
四、温湿地区温湿地区主要分布在中国的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
在温湿地区的建筑热工设计中,要注重通风透气措施,采用通风窗和透气立面,保证室内空气的流通和质量。
同时,在供暖和制冷系统设计中要考虑到季节变化较大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设备和控制方式。
五、温热地区温热地区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华中地区和华北地区,气候炎热潮湿,夏季炎热,冬季较冷。
在温热地区的建筑热工设计中,要注重隔热降温措施,采用遮阳和隔热材料,减少夏季室内温度过高。
同时,在供暖和制冷系统设计中要考虑到夏季制冷需求大、冬季供暖需求较小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设备和控制方式。
六、热带地区热带地区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广东、海南等地区,气候炎热潮湿,全年高温多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