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的衣食住行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9
秦朝的服饰与风俗古代人民的衣食住行秦朝的服饰与风俗: 古代人民的衣食住行在古代中国历史长河中,秦朝作为统一全国的第一个中央集权政权,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朝的服饰与风俗,反映了当时人民的衣食住行情况。
本文将从服饰、饮食、居住和交通等方面论述秦朝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
一、服饰在秦朝时期,服饰是社会地位和身份的象征。
秦人的服饰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周朝的影响,但也有自己的特点。
男子通常身穿襦裙,褶皱较少,与周代的褶裙有所区别。
同时,男子还佩戴宽带,以示身份的不同。
女子则以衣襦为主,腰上系带,衣裙绣有花纹,彩色布料为主。
秦朝的服饰注重实用性,男女装饰较为简洁,体现了其崇尚实际的生活态度。
二、饮食在秦朝时期,饮食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由于秦朝的中央集权体制,皇帝和贵族享有最丰盛的美食。
皇帝的宴席上,群臣们可以品尝各种菜肴,如烤鸡、炖鱼、糖葫芦等。
而普通人则注重稻米、小麦和杂粮的消费,主食以米饭、馒头和面食为主。
蔬菜和肉类通常作为配菜。
此外,秦朝人民还种植蔬果,如豆、葱、蒜、苹果、桃子等。
饮食方面,秦朝的人们注重均衡饮食,健康饮食的观念在当时就已经形成。
三、居住秦朝时期,人们的居住环境也有一定的特点。
秦朝的都城咸阳是以宫殿、城墙和官方建筑物为主的结构,象征着国家的权力。
而普通百姓的居住则相对简朴。
农村地区的人们多居住在土坯房中,建筑结构简单,多以木材和土坯搭建。
而城市居民的住房则多为砖石结构,屋顶覆盖着瓦片。
秦朝时期,居住风俗也在不断发展,尤其是城市中的居民更加注重住房的布局和装饰。
四、交通在秦朝时期,交通方式主要以陆上交通为主。
秦朝推行了一系列的治理政策,秦始皇修建了万里长城和大量的道路,以便提高行政管理和兵力调动的效率,同时也促进了人民的交通往来。
古代人民主要依靠徒步和马车进行长途旅行,而船只主要在水路交通中扮演重要角色。
秦朝对运河的整治和建设,极大地促进了水上交通的发展,使得物资的流通更加便利。
《古代人的衣食住行》阅读感想书中提到,汉代的公务员每工作五天就能休息一天,这一天被称为“休沐”,目的是让他们回家洗头洗澡。
相比之下,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真是太便利了。
在古代,由于水资源有限,人们的洗澡频率可能没有我们现代人那么高。
但这并不意味着古人不注重个人卫生,他们可能会采用一些特殊的方法来保持身体清洁,比如使用香料、草药等。
这些细节让我对古人的生活习惯有了新的认识。
在饮食方面,书中介绍了古人的食物种类和烹饪方法。
我惊讶地发现,古代人的食谱其实非常丰富,他们不仅吃谷物、蔬菜,还吃肉类、海鲜等。
此外,古人的烹饪方法也多种多样,如烤、煮、蒸、炒等。
这些烹饪技巧不仅展现了古人的智慧,也反映了他们对美食的热爱。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饮食文化的发展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在文化方面,书中提到了古人的服饰、礼仪等方面的内容。
我了解到,古代人的服饰不仅仅是为了保暖,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不同的服饰款式、颜色和图案都代表着不同的身份和地位。
此外,古人的礼仪也非常繁琐,如见面礼、婚礼仪式等。
这些礼仪规范反映了古人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对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在情感方面,书中介绍了古人的爱情、友情等方面的内容。
我了解到,古代人的情感世界其实与我们现代人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他们也会经历爱情的甜蜜与痛苦,也会有深厚的友情。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古人的情感世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社会方面,书中介绍了古人的家庭、婚姻等方面的内容。
我了解到,古代社会的结构和我们今天的社会有很大的不同。
古人的家庭结构较为简单,婚姻制度也与我们今天有所不同。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古代社会的发展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此外,这本书的作者具有 15 年重点中学的历史课程执教经验,他在书中的阐述都是经过严谨考证的,内容丰富,语言幽默风趣,非常适合十岁以上的孩子自行阅读。
通过阅读这本书,孩子们可以了解古人的生活,培养对历史文化的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古代人的衣食住行》阅读感想在这个信息快速传播的时代,我们对于历史的了解往往局限于影视创作和碎片化的知识。
然而,真正的历史生活究竟是怎样的呢?《古代人的日常生活》这本书,就像一扇窗户,为我们打开了了解古代社会的大门。
本书的作者以生动有趣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古代人的衣食住行,让我们仿佛穿越回了过去,亲身体验了那个时代的生活。
从服饰的演变到饮食的特色,从居住的环境到出行的方式,每一个细节都让我们对古代人的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不禁为古代人的智慧和创造力所折服。
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生活,无论是精美的服饰、美味的食物,还是独特的建筑和交通工具,都体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同时,我也对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文化差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不同阶层的人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待遇,这种差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结构和价值观。
然而,这本书并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古代生活的科普读物,它还引发了我对现代社会的思考。
在现代社会,我们虽然拥有了更加便捷的科技和丰富的物质生活,但我们是否也失去了一些东西呢?比如,我们是否还能像古代人那样,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美好?我们是否还能像他们那样,尊重自然、珍惜资源?这些问题让我不禁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此外,书中还纠正了我一些以往的认知误区。
比如,我一直以为“学富五车”是形容一个人学识渊博的,但通过阅读才知道,这个成语的本意是指一个人写了五车书,而不是读了五车书。
这让我意识到,在学习和理解古代文化时,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还需要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含义和历史背景。
《古代人的日常生活》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它不仅让我了解了古代人的生活,还让我对现代社会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我相信,这本书会让更多的人对历史产生兴趣,也会让我们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
如果你对历史感兴趣,那么这本书绝对值得一读。
历史知识点古代人的衣食住行变化在古代,随着历史的演变,人们的衣食住行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本文将从古代人的衣着、饮食、居住和交通等方面,探讨古代人的衣食住行的变化。
一、衣着变化古代人的衣着主要包括上衣、下装、鞋子和帽子等。
在早期,古代人的衣着以皮毛制品为主,如兽皮、兽毛等。
随着农业的发展和纺织技术的进步,古代人开始使用植物纤维制作的衣物,如麻、蚕丝等。
这些衣物相对较轻便,更适合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
到了汉唐时期,丝绸成为古代人衣着的主要材料。
丝绸的出现不仅使古代人的衣物更加华丽、漂亮,还为古代人带来了更多的变化。
上流社会的人们开始注重衣着的款式和细节,丝绸服饰成为了贵族阶层的象征。
而在下层社会,人们则主要穿着粗布衣物。
二、饮食变化古代人的饮食变化主要体现在食物种类和烹饪方法上。
在早期,古代人主要以狩猎和采集为生,他们主要食用野生动物的肉类、水果和根茎类植物。
古代人的饮食比较原始,既没有丰富的菜肴,也没有炊具和烹饪技术。
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开始种植农作物,养殖家禽家畜。
这极大丰富了古代人的饮食种类。
比如,人们开始种植小麦、稻谷等主要粮食作物,牧养猪、牛、羊等家畜。
同时,人们也开始使用烹饪工具,如灶台、锅碗瓢盆等,使得烹饪技术得到了提高,饭菜的口味也更加丰富多样。
三、居住变化古代人的居住条件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在早期,古代人以洞穴、树木和简陋的帐篷等为住所,居住条件十分简单。
古代人的住所常常随着季节和迁徙而变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逐渐开始修建固定的房屋。
比如,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开始建造石头和土块组成的房屋,这些房屋更为牢固。
到了古代,城市的兴起使得人们的居住条件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高大的城墙、宽敞的街道和华丽的宫殿成为了古代人居住的标志。
四、交通变化古代人的交通方式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变化。
在古代,人们主要依靠步行、骑马和船只来进行交通。
步行是人们最常用的交通方式,尤其是在农村和山区地区。
而骑马在战争和远行时被广泛使用。
从史料看中国古代人们的衣食住行中国古代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也因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
在这种生活方式中,衣食住行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阅读史书和古籍,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人们的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从而更好地认识古代中国的文化和生活。
一、衣衣是人们的第一需要。
在中国古代,衣服的种类和质量与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财富状况有直接关系。
通常来说,穷人穿的衣服比较简单、朴素,而富人穿的衣服则比较精美、豪华。
例如,《左传》中就有“衣服既简,则不得出于其家”的描述,可见古代人们对衣服的忠告。
同时,根据《周礼》,当时就已经有了统一的“衣制”,即规定每种社会阶层的人都要穿相应的衣服,并详细规定了衣服的颜色、面料、款式等要素。
据史料记载,古代中国的衣服主要有“衣”、“裳”、“袍”、“褂”等,其中天子、贵族和官员们穿的衣服要更为精美,大型寿宴等场合还会穿上华美的“袍”,以彰显自己的尊贵身份。
二、食在古代中国,食物同样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那时,人们的饮食主要以粮食为主。
在中国古代,“五谷”即指黍、稷、黎、稻、麦这五种主要作物。
而在饮食方面,米饭与面食成为古代人们的主要食品。
在古代,粮食的收成非常重要。
《礼记•曲礼》中就有“岁之大礼,稷之为重,稻之次之”的说法。
此外,枸杞、果品、蔬菜等也被视为食品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由于古代中国的社会地位决定了饮食的区别,因此,各地方的饮食文化也有很大的差异。
例如南方地区多吃米饭、面食,有用糯米做的粽子和肉粉等特色美食,而北方地区则多食用面食,例如煎饼、馄饨等。
三、住住宅在古代人们的衣食住行中也占据着重要位置。
古代住宅的建筑形式主要有“阳宅”和“阴宅”两种。
前者即为正常居住的住宅,而后者则用于葬送死者。
在古代中国,住宅建筑通常呈方形或长方形,中间为一个矩形的庭院。
庭院通常是花园或果园,常常会有一些小型摆设,如亭台、石凳、花盆等,以增加居住的美感。
古代人们的住宅一般是由木材或砖石等材料建成。
《古代人的衣食住行》读后感当我翻开这本书时,我立刻被它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视角所吸引。
这本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详细地介绍了古代人的衣食住行,让我对古代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从我的第一感受来说,这本书真的非常有意思。
它解答了我很多长期以来的困惑。
例如,为什么电视剧拍摄结束叫“杀青”?为什么绿色在中国是一种尴尬的颜色?“被绿了”这个词语的语义是怎么发展到我们现在理解的这个样子的?这些问题都在书中找到了有据可循的答案。
此外,它还让我了解到一些有趣的文化现象,例如为什么川渝地区的人爱吃辣椒。
以后再被问到这个问题,我终于可以给出一个有理有据的答案了。
从实用方面来看,这本书也非常实用。
它涵盖了很多我们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例如赋税计算、古代节日习俗等。
书中的内容简短而幽默,读起来轻松愉快,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
我用一个下午的时间就读完了书中的六十六条问题,而且感觉收获颇丰。
例如,“沐浴”一词中的“沐”字,最初就是指洗头发。
汉朝时,公务员每五天放假一天,就是让他们回家洗头发,这个假期被称为“休沐”。
这样的知识不仅有趣,而且对我们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也有很大的帮助。
从它的社会意义来看,这本书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当下古装剧盛行,观众很容易从里面获取一些不太正确的历史常识。
例如,宵禁的朝代,主角却在街上大摇大摆地逛街;皇帝经常出门,还能微服私访邂逅女主。
但是稍微了解一些历史后,我们就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这本书也提到了这一点,皇子在 15 岁以前是有非常严格的学习生活的,根本不会和平民少女邂逅。
因此,我们应该以客观、严谨的态度对待古装剧,不要盲目相信其中的内容。
这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好书。
它不仅能让我们了解古代人的衣食住行,还能让我们从中汲取一些有益的知识和启示。
我相信,这本书会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收获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
唐时人们的日常生活唐朝时社会繁荣,国力昌盛。
百姓的衣食住行较之前朝都有了新的发展与改进。
整个社会都在新发展中。
下面就对几个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方面进行介绍。
(一)衣食住行1、服饰唐朝人的服饰与六朝时代,大同小异。
大体上有贵族平民的分别,也有礼服常服的区别。
贵族礼服仍旧遵行古制,按官阶分色。
分为紫、朱、绿、青等几种颜色。
佩戴玉、金、银、石各类饰物。
常服不论贵贱,都穿着袍衫,颜色大都为黄、绿、黑三色。
一般平民或隶役,多穿黑衣,称为皂袍;衣上的饰物则限用铜、铁。
唐代对于衣服的长度也有所规定,男子袍衫曳地不得长超过二寸;衣袖不得宽超过一尺三寸。
妇女制裙,广宽不得超过五幅;曳地不得长超过三寸;襦袖不得宽超过一尺五寸。
总体来说,贫贱之家衣衫短窄;而富贵之家流于长阔。
男子多戴一种三尺长的纱绢一类的头巾,覆盖在头上,将头发包裹,下面有四根带子,两根系在颔下,两根垂系在脑后。
有时戴帽,有韦帽、毡帽等。
又有一种半截衣,称为衫子,这都是平时穿着的便服。
开元天宝后,贵族平民喜好穿着胡服戴胡帽,妇女有喜欢做男子装束的,短衫窄袖,穿靴戴帽,成为一种时尚。
平时一般男子,足下穿履或靴。
一般妇女穿平头小花履或高头草履,着罗袜。
因为唐朝丝织品的进步,贵族富贵之家,男女的衣着都是穿着各式各样各种新色的绫罗锦绣,极尽华丽。
唐代的贵族妇女,又讲究发饰,发髻高耸,有种种式样,种种不同的名称,又有假髻,称为义髻。
髻上插戴着各种金银珠翠的钗饰,簪、笄、步摇等等,迎风摇曳,婀娜多姿。
唐末已崇尚妇女足纤小,杜牧诗中以“纤纤玉笋”形容小足。
2、饮食唐人主要的食粮为米、粟、梁、麦。
普通人每天两餐正食,另有小食,午间常食粥。
韦巨源食谱记载,唐代富贵人家的的食品,按其烹调制作方法之不同,有“汤”、“料”、“炙”、“脍”、“蒸”、“丸”、“脯”、“羹”、“脔”、“锤”、“饤”、“饼”、“餤”、“馄饨”、“糕”、“酥”、“包子”、“面”、“粽子”等名目。
日常所吃的肉,除了六畜之外,有鹿、熊、狸、兔、鹅、鸭、鹑、鱼、鳖、蟹、虾、蛤蜊、蛙等。
古代和现代衣食住行的变化咱来唠唠古代和现代衣食住行的变化,那可真是天差地别呢。
就说这衣吧。
古代的衣服那讲究可多了。
贵族们穿着绫罗绸缎,层层叠叠的,就像裹粽子似的。
普通老百姓呢,大多是粗布麻衣,补丁摞补丁也是常有的事。
颜色也没那么多花样,哪像现在啊。
现在的衣服,各种材质都有,棉质的柔软舒服,化纤的结实耐用。
颜色呢,赤橙黄绿青蓝紫,比彩虹的颜色还丰富。
款式就更不用说了,什么休闲装、正装、运动装,光是裙子就有长裙、短裙、连衣裙、百褶裙好多好多款式。
古代人看咱们现在的衣服,估计得惊掉下巴,这哪是衣服啊,简直是艺术的集合体。
咱现代人想穿啥就穿啥,只要自己乐意,谁管得着呢?要是古代人也能这么自由地选择衣服,那得多开心啊。
再讲讲食。
古代的食物可没有现在这么丰富。
那时候,老百姓能填饱肚子就不错了。
肉啊,可不是天天能吃到的,逢年过节才有机会打打牙祭。
粮食种类也少,不像现在,大米白面吃腻了,还有各种粗粮可以换着花样吃。
现在的美食啊,遍布大街小巷。
中餐就有八大菜系,每个菜系都有无数的名菜。
西餐也进入了咱们的生活,什么牛排、披萨、意面。
还有那满大街的小吃,烤串、煎饼果子、臭豆腐,想吃啥都能找到。
古代要是有人能尝到现代的冰淇淋,他会不会以为是天上的仙品呢?现代人在吃的方面,那真是掉进蜜罐里了,幸福得很呢。
住的方面变化也超级大。
古代的房子,普通人家就是土坯房,茅草顶,一下雨屋里就漏个不停,就像住在水帘洞里似的。
富贵人家呢,那大宅子是很气派,可哪有现代房子的舒适啊。
现在的房子,高楼大厦林立,里面装修得精致漂亮。
有各种电器,夏天热了有空调,冬天冷了有暖气。
住在现代的房子里,就像住在一个温暖的小窝里,舒服又安心。
古代人要是能住上现在的房子,肯定不想再回他们那又冷又潮的屋子了。
行这一块的变化更是惊人。
古代人出行,近的就靠两条腿走路,远一点的有马车,可那马车多慢啊,一路颠簸,就像在搓衣板上行走一样。
要是出远门,可能走上几个月都到不了目的地。
宋代社会生活细节一、人们的衣食住行衣:宋代服饰体现了等级性和不同的行业特点。
衣料也有较大的变化,由麻布向棉布发展,麻布还是最主要的衣料。
食:宋代食品种类很丰富。
南北饮食交流普遍,但总的来说,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主要吃米饭。
茶和酒是常用的饮料。
住:城市居民住瓦房,农民住茅屋,官僚、地主和富商住园林式住宅。
各种家具种类繁多,而且高脚家具广泛使用。
行:宋人代步的工具分为水陆两大类,主要有轿、车、马、骡、驴、牛、驮。
大海船还有指南针。
二、城市文化生活1、瓦舍:城内设有多处供居民娱乐的场所。
宋代全国各地的茶肆应该数不胜数,与之相关也产生了多种社会角色和行业。
茶肆是随着饮茶在社会生活中日益普遍化而出现的一种专门行业,坊肆数量众多,人流杂处,往往体现出市民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特征,有很强的社会性和公众性。
宋初灭蜀时,后蜀宫中金银玉器书画全部都被宋军收藏,“太祖阅蜀宫画图,问其所用,曰,以奉人主尔。
太祖曰,独揽孰若使众观邪?于是以赐东门外茶肆”。
他认为把图画挂在茶社能与民众一起观赏,可见茶肆在社会生活中接触平民的广泛性。
茶肆除了经营茶饮,或为其他行业提供场地和多收费的由头外,还会随着时节经营一些其他物品。
如《东京梦华录》卷二记汴京潘楼东街巷的“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领抹之类,至晓即散”。
叶梦得《石林记》:“余绍圣间春官下第,归道录壁县,世以为出奇石。
余时正病中,闻茶肆多有求售。
”南宋杭州“自旧夕冬孟驾回,……天街茶肆渐已罗列灯球等求售,谓之灯市,自此以后,每夕皆然”。
说明茶肆在元宵节前亦同时经营灯市。
古人的吃穿用度
古人的吃穿用度与现代人有很大的不同。
考虑到时代和社会的差异,古人的吃穿用度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1. 社会地位和阶层:古代社会分等级明确,人们的吃穿用度与其社会地位和阶层密切相关。
贵族和官员享有更为豪华和奢侈的生活条件,他们穿着华丽的服饰,吃上桌上珍馐美味。
而普通百姓则生活较为朴素,穿着朴素的衣物,吃简单的食物。
2. 经济状况和收入:古代社会经济水平相对较低,人们的收入有限。
因此,大部分人的吃穿用度主要以满足温饱为主,衣食住行都相对较简朴。
家庭经济富裕的人可能会有更好的吃穿用度,但整体而言,古人的生活水平相对较低。
3. 季节和气候:古代没有现代的暖气和空调设备,人们的穿着会根据季节和气候的变化而调整。
冬季人们穿羽绒和厚重的衣物保暖,夏季则穿薄而轻便的衣服。
这与现代人的吃穿用度相比,更多地关注身体对环境的适应性和保护。
4. 文化和宗教信仰:不同文化和宗教信仰也会影响古代人的吃穿用度。
有些文化和宗教重视朴素和节俭,注重内心修养而非外在物质享受;而有些文化和宗教则追求华丽和奢侈,将尽情享受生活作为信仰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古人的吃穿用度相对于现代人来说更为朴素和简单。
受限于时代条件和社会环境,大部分古人的生活水平较低,注重的是温饱和基本生存需求的满足。
人类简史衣食住行的变迁人类简史是一部关于人类发展历史的宏大著作,探讨了从人类起源到现代社会的演变过程。
其中,对于人类的衣食住行的变迁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主题。
本文将按照时间顺序,从早期的人类起源开始,逐步探讨人类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迁。
1. 早期社会的衣食住行早期的人类社会,原始人主要过着游猎采集的生活。
他们穿着简单,使用动物皮毛和植物叶子覆盖身体,以保暖和保护自己。
在食物方面,他们通过打猎、捕鱼和采集果实等方式获得食物。
住所则是采用自然洞穴、树袋以及简易的临时建筑。
2. 农耕时代的变迁随着农业的发展,人类进入了农耕时代。
人们开始种植农作物和养殖动物,衣物也逐渐发展出棉、麻等材料。
在住所方面,农耕时代的人们开始建造固定的住所,如村庄、城堡和农田。
他们的生活也变得相对稳定,拥有了更多的时间从事其他活动。
3. 工业革命及现代化的影响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人类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服装方面,工业化的生产方式使得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人们可以购买到大量的服装。
同时,纺织技术的进步也使得衣物更加精良和舒适。
在食物方面,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机械化使得人们可以获得更加丰富多样的食物。
工业革命也催生了城市化的进程,人们开始居住在成片的高楼大厦中。
4. 当代社会的变迁在当代社会,科技的迅速发展改变了人类的衣食住行方式。
在服装方面,现代化的制造业使得服装产量更加庞大,人们有更多的选择。
同时,新材料的发明也使得服装更加轻便、防水和舒适。
在食物方面,全球化的食品贸易使得人们可以品尝到来自世界各地的美食。
高科技的农业生产方式也使得产量更加稳定和丰富。
在住所方面,科技的进步也催生了智能家居和绿色住宅的发展,使得人们的居住环境更加舒适和环保。
总结起来,人类简史中的衣食住行变迁是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的。
从早期的皮毛覆盖到现代的高科技服装,从过着游猎生活到享受现代化的便利,人类的生活方式和需求不断地演变和完善。
而这种变迁与农业、工业以及科技的发展密切相关,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缩影。
古人衣食住行感受和体会作文要是能穿越回古代,体验一把古人的衣食住行,那可真是够新鲜够刺激的!先来说说这“衣”。
古人的衣服可不像咱们现在这么多样式和材质。
那时候,丝绸啥的可不是普通人能随便穿得起的,大多数老百姓就是穿着粗布麻衣。
而且,颜色也没那么花哨,款式也比较单一。
要是赶上个冬天,衣服不够厚,那可真是冻得直哆嗦。
不过呢,古人的衣服也有讲究的地方,比如说不同的身份穿不同的款式和颜色,要是穿错了,那可就是大罪过。
再讲讲“食”。
没有冰箱、没有微波炉,更没有外卖。
粮食蔬菜基本上都是自家种的,肉也不是天天能吃得上。
做饭得烧柴生火,火候可不好控制。
要是想吃点水果,也得看季节,不像现在,啥水果一年四季都能买到。
而且,调料也没那么丰富,想做出个麻辣鲜香的口味,可没那么容易。
“住”的方面呢,富贵人家住的是大宅子,雕梁画栋的。
可普通老百姓大多住的是简陋的茅草屋,下雨天还可能漏雨。
睡觉的床也没现在这么舒服,床垫子硬邦邦的。
冬天取暖就靠火炕,要是火灭了,那晚上能冻醒好几回。
最后是“行”。
出门基本靠两条腿,能有匹马骑那都是很威风的了。
要是走远路,那可真是累得够呛。
坐马车?那也不舒服,一路颠簸,骨头都能散架。
而且路也没现在这么平坦,坑坑洼洼的,一不小心还能摔个跟头。
这么体验一圈下来,感觉还是现代好啊!有各种漂亮舒适的衣服穿,美食随便挑,住的房子又暖和又舒适,出行也方便快捷。
不过呢,体验一下古人的生活,也能让咱们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日子!。
汉朝人的衣食住行观后感
衣食住行中有:“礼”
本书中的衣主要指服装和佩饰,包括头衣、体衣、足衣、佩饰。
《马王堆三号墓遣册》关于“汉服”最早的记载:“简四四‘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汉服’”中的“汉服”是指汉朝的服饰礼仪制度。
中国作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古代人从头到脚,每一件服装配饰包含礼仪规则,对于衣服的制作和穿着无一不彰显对“礼”的重视,冠、帽缨,钗环等是古代人看重的衣物,其背后代表的礼仪规则更是不敢破坏,作者列举众多古人对衣冠的重视,印证了对礼的重视。
例如子路系冠缨被敌人杀死的故事。
作为一个吃货,格外关注食物的部分。
作者对古人食物和食器的描写和讲述,简直是让人眼花缭乱,古人对吃的追求非常的讲究一点也不凑合。
吃饭、吃肉、喝酒、调味等等庖厨之事,事事皆有出处。
绿蚁新焙酒,红泥小火炉,想想都是如此美妙。
衣食住行中有:“阶级”
古代民生的四大要素中,每一样都有阶级的划分,衣服的材质到款式,食物的稀缺,出行车马的配备,房屋的建造都有严格等级划分,等级森严不可逾越。
读完让人不禁感慨,古人在生活中为自己设置如此多的门槛,一条银河般划分出两种不同阶级。
杜甫诗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诚不我欺。
衣食住行中有:“诗词歌赋”
以众多诗词赋等诗文印证衣食住行四个方面的古代风采。
读完之后也熟悉关于服装、配饰、食物等诗句,以古代文化印证古代的生活,两者更增阅读乐趣和知识性。
本书可读性最美的部分就是作者引用的“诗词歌赋”,古代诗人是让人最最佩服的,他们把生活中吃喝玩乐,衣食住行每一样都写入诗中,为我们留下宝贵的文化资料,为我们查询古人的生活留下痕迹。
古代人的衣食住行.txt骗子太多,傻子明显不够用了。
我就是在路上斩棘杀龙游江过河攀上塔顶负责吻醒你的公主。
第五讲中国古代的衣食住行第一节衣着和佩饰狭义的衣专指上衣;广义的衣包括了一切蔽体的东西。
有:头衣、上衣、下衣、足衣。
一、古代的头衣头衣又称元服。
元本义即是头。
加元服就是行冠礼。
古代贵族与平民的头衣区别很严格。
贵族戴冠、冕、弁;平民戴帻。
(一)冠、冕、弁(二)帻、陌头、幞头、角巾1.帻——平民百姓的头衣帻的作用是盖住发髻,可以一直盖到前额。
应劭《汉宫仪》上说:“帻者古之卑贱执事不冠者之所服也。
”2.陌头、绡头、帩头3.幞(fú)头《新唐书輿服志》说:“幞头起于后周,便武事者也。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九:“《孙策传》:‘张津常著绛帕头’。
帕头者,巾帻之类,犹今言幞头也。
”4.角巾“角巾”,其实就是幞头的原始形态。
角巾多用于士子,因巾上带有棱角而得名。
制出东汉,流行于魏晋。
(三)妇女的头饰1.髲(bì)髢(dí)、巾帼、发笄、发簪、发钗、步摇二、体衣1.上衣襦,短上衣叫襦(rú)。
《说文》:“襦,短衣也。
”襦是一般人(包括奴仆)平时所服。
地位低下的劳动妇女,一年四季均穿短衣。
深衣深衣是贵族上朝和祭祀时穿的,庶人以深衣为礼服。
《礼记》有《深衣》篇,《经典释文》引郑玄注:“深衣者连衣裳而纯之以采也。
”《礼记深衣》说:“短毋见肤,长毋被土。
”孔颖达疏:“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衣。
”孙希旦集解:“人身虽有长短,而深衣皆以及踝为度也。
”2.寒衣(1)裘古人最常见的冬服是裘。
狐裘和豹裘最为珍贵,为达官贵人所服。
鹿裘、羊裘则最一般。
(2) 袍、襺絮新丝绵的叫茧(襺);絮乱麻和旧丝绵的叫袍。
3.上衣的形制和部件(1)衣领、衣襟、衣裾(2)袖子古代的袖子不但长,而且宽大,所以又称“长袖”、“广袖”。
袖又称袂。
《礼记深衣》:“袂之长短,反诎(qū)之及肘。
”祛。
朱骏声在《说文通训定声》中说:“析言之袖曰袂,袂口曰祛。
”(3)衣带绅“凡侍于君,绅垂。
”郑注:“绅,带之垂者也。
”绅是大带结住后余下下垂的部分。
邢昺疏:“以带束腰,垂其余以为饰谓之绅。
”《论语卫灵公》:“子张问‘行’。
子曰:“‘言忠信,行笃敬……’子张书诸绅。
”束带《白虎通衣裳》:“所以必有绅带者,示敬谨自约整也。
”《论语公冶长》:“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
”《晋书陶潜传》:“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
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缙绅颜师古据《说文》作注:“缙,赤色也。
绅,带也。
或作‘搢’,搢,插也,谓插笏于带也。
”《晋书舆服志》:“所谓搢绅之士者,搢笏而垂绅带也。
”《礼记玉藻》:“凡有指画于君前,用笏;造受命于君前,则书于笏。
”三、胫衣1.绔、袴纨袴纨袴为有钱人的服装,后来专用以指富贵人家不务正业的子弟。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陆游《书叹》:“布衣儒生例骨立,纨袴市儿皆瓠肥。
”2.裳《说文解字》:“衣,依也。
上曰衣下曰裳。
”《释名释衣服》:“凡服上曰衣。
衣,依也,人所依以庇寒暑也;下曰裳。
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
”“裳”和“常”为异体字。
裳的形制裳通常制成两片,一片蔽前,一片蔽后,上用布带系结于腰。
《仪礼丧服》郑注:“凡裳,前三幅后四幅也。
”四、足衣1.鞋古代的鞋有屦(jù)、履、屩(juē)、屐(jī)、鞮(dī)等名称。
屦,《说文》:“履也。
一曰鞮也。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也说:“古曰屦,汉以后曰履,今曰鞵(鞋)。
”(1)屦(草屦、葛屦、丝屦)(2)履屦,在战国之后通称为履。
(3)舄(xì)古代贵族男女参加祭祀、朝会所穿的礼鞋。
一般鞋履均为单底,而舄则用重底,即将鞋底做成双层,上层用皮革或布,下层用木。
唐以后,祭服用舄,朝服用皮靴。
(4)屐颜师古《急就篇注》:“屐者,以木为之,而施两齿,可以践泥。
”南北朝时士族大夫好屐,以为常服。
2.袜古代的袜子,是用布帛、熟皮做的。
字作韤、韈。
《说文》:“韤,足衣也。
”按照古代礼节,臣见君,需解袜然后登席。
五、佩饰古人十分重视身上的佩饰,不仅用以美化自身外形,而且借以标志身份等级。
1.佩玉玉是最重要的佩饰。
(1)环环是环形玉。
《说文》:“环,璧也。
肉好若一谓之环。
”即当中空心的直径与四周玉的宽度相等。
环是表示修好,恢复原来关系的圆玉。
后代诗文中的环佩则多指妇女的佩饰。
(2)玦玦的名称来源于“决”,而且形制又是“缺”,断开的两边不相接,所以古人常以玦寓以“决”义。
玦是表示与人绝交、毫不妥协的圆玉。
2.佩韦、佩弦与佩玉有相似用意。
《韩非子观行》:“西门豹之性急,常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心缓,常佩弦以自急。
”韦是加工后柔软的皮,其性缓;弦在弓上绷紧,其性急。
第二节饮食和器皿一、饮食《礼记内则》把古代的饮食分为食、膳、羞、饮四个部类。
1.主食(1)粮食作物的品种五谷:黍、稷、麦、菽、麻。
六谷:黍、稷、麦、菽、麻、稻。
(2)用粮食做成的食品古人用粮食加工成的熟食,主要是饭和粥。
羞——点心饼:麦粉做的叫饼,米粉做的叫粢(zī)。
饵:与饼、粢同类。
2.膳——肉食古人肉食中以牛、羊、猪为最重要,狗肉、野味也是肉食的重要来源。
脯(fǔ):肉加料煮、然后晒干。
脯又叫脩。
束脩。
古时十根脩为一束,叫束脩。
3.酒和调料古代的酒不是烈性的,一般都是用黍或高粱加上酒母酿制而成。
烈性酒在我国出现得较晚,至早不过南宋。
二、器皿1.炊具鼎:用来煮肉或盛肉的青铜容器,常用来煮全牲,比较大。
鬲(lì):用来煮粥,其形近鼎,三足空,与腹相通,为的是最大限度受火,加快米熟的速度。
2.食具簋(guǐ):形状如大碗。
最初用以盛粮食,后来也用于进餐。
盛行于商周时期。
簠(fǔ):盛粮食,后来也用来盛醢或羹等食品。
簠簋时常连称,后代并用以代表祭祀。
3.酒具(1)盛酒器尊:盛酒器的总名。
尊又写作樽、罇。
形状是敞口、高颈、圈足,上常饰有动物的形象。
罍:大型盛酒器,有圆有方,短颈,大腹,有大口或小口。
(2)饮酒器爵:古代饮酒器的通名。
爵的形制,深腹,前有流酒的槽(称为流),槽与口相接处有柱,底部有三足,可以放置火上温酒。
觯(zhì):圆足,像大口瓶。
觚(gū):古代最常见的饮酒器,多和爵配套使用。
其口像喇叭,长颈,细腰,圈足。
觥:盛酒器,像一只瓢横放,有盖。
形体弯曲如牛角,一端大而开敞,另一端小且封闭。
觥又作觵(gōng,觥的异体字)。
《说文解字角部》:“觵,兕牛角,可以饮者也。
”后代诗文中提到觥则已经是饮酒器的代称。
4.餐具俎(zǔ):砧板。
肉在镬中煮熟后用“匕”把肉取出放到俎上,然后将俎移至席上,食者用刀割取。
因为匕、俎、刀为食肉时所必需,所以刀匕、刀俎时常连言。
俎和豆都是祭祀时使用的礼器,因此,古人常把俎豆连在一起使用,表示礼仪行为。
案最初食器直接放在席上,后来有了托盘,即放在托盘上再上席。
托盘为长方形或圆形,四足或三足,古代叫案。
颜师古《急就章》注说:“无足曰盘,有足曰案,所以陈举食也。
”三、饮食习惯与礼仪1.古人的饮食习惯古人一日两餐,第一顿饭叫朝食,也叫饔(yōng)。
第二顿饭叫餔(bǔ)食,又叫飧(sūn)。
2.古人的饮食礼仪《礼记曲礼上》记载乡大夫燕食宾客之礼,“凡进食之礼,左殽,右胾(zì),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脍炙处外,醯酱处内,葱渫(xiè)处末,酒浆处右,以脯、脩置者,左朐(qú)右末。
客若降等,执食兴,辞,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
主人延客祭,祭食,祭所先进。
殽之序,遍祭之。
三饭,主人延客食胾,然后辩殽。
主人未辩。
客不虚口。
”第三节宫室和起居一、先秦住宅的主体建筑上古时代,宫指一般的房屋住宅,无贵贱之分。
秦汉以后,只有王者所居才称为宫。
中国古建筑的特点梁思成《中国建筑史》认为:“重视阶基是中国建筑外部轮廓的重要特征之一,与之相应的另一重要特征则是庞大的屋顶。
二者一以法天,一以法地,有‘上有天顶下有地基’之称,加上中间住人,是‘天、地、人’三者在中国建筑上的具体象征。
”1.堂与室陛下蔡邕《独断》:“…陛下者,陛,階也,所由升堂也。
天子必有近臣執兵陳於階側,以戒不虞。
謂之陛下者,羣臣與天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達尊之意也。
”古代称皇帝为陛下,就是因为表示谦恭不敢直呼对方而与在阶下伺候的官员、卫士说话。
阁下、殿下堂堂上没有南墙,因而敞亮,于是又名堂皇。
堂皇、富丽堂皇、冠冕堂皇廉因为堂一面无墙,其边沿暴露于外,所以有个专名叫廉。
廉必直,所以常用以比喻形容人的正直,说廉正、廉洁。
室堂后是室,有户相通。
要入室必先登堂。
2.庭院周代的建筑大门内为庭,即院子。
讲究的住宅还要设一道二门,即闺,又叫寝门。
寝门,又称为闺。
闺在大门之内,堂之前,为第二重门,其门较小。
闺内为主人起居之处,由此称内宅为闺。
后来用以专指女子住处,如闺阁,小女子则曰闺女。
二、古人的室内礼仪1.室内陈设与礼仪(1)席子——草席、竹席席地而坐、寝不安席、席位、主席重席。
古时稍讲究一点的,坐时在大席子上再铺一张小席,谓之重席。
席的层次,依地位高低而异。
对于贵族来说,居必有席,否则就是违礼。
避席古人席地而坐,如果有尊者进来或离席走到跟前来,座者必须离席伏地自表谦卑,这是古代一种对人表示尊敬的礼节。
避席又叫违席。
席子在室堂中要放正,即席的四边要与室堂的边、壁平行。
(2)帷幕古代还在堂上室内设帷幕。
帷与幕有别。
《说文》:“在旁曰帷”,“帷在上曰幕”。
(3)几古代室内设几。
一类是陈物之用,通常称案。
一类是凭倚之用,叫几。
古人在一般情况下是不倚几的。
对客坐而倚几,是一种不严肃、懒散的表现。
(4)床古代室内有床,但与现代的床不同,较矮,较小,主要是供人坐的。
大约到南北朝时期床已是坐卧两用了。
从东汉末年起出现了一种“胡床”,大约是北方游牧民族为迁徙方便而创制的。
2.古人室内的座次室有四角,古代称角为隅。
室内的四个角都有专名:《尔雅释宫》:西南隅谓之奥,西北隅谓之屋漏,东北隅谓之宦(yí),东南隅谓之窔(yào)。
奥是室内的祭祀之所,因此,室内四个角中以奥的位置最为尊贵。
《礼记曲礼上》:“夫为人子者,居不主奥。
”东向最尊,所以常常用来礼敬老师。
后来常用“西席”、“西宾”代指授业之师和幕友。
堂上以南乡(向)为尊,后来“南面”成为称王为帝的代名词。
以东为上、以右为尊,这是中国人的传统观念。
臣子朝见君王时,按官爵高低依次由东向西排列,地位高的在东边,地位低的在西边,以东为上。
汉代以后沿袭周制,便一概以右为尊,以左为卑了。
反映在职官名称上,凡是分设左右两职的,如左右丞相,一般也是以右者为上。
《史记陈丞相世家》:“乃以绛侯周勃为右丞相,位次第一;(陈)平徙为左丞相,位次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