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导学案第27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48.00 KB
- 文档页数:2
第27课时 《一元一次方程解法一》导学案知识目标:1、系数化成1解一元一次方程; 2、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能力目标:等式性质的应用; 知识点一:“系数化成1”解一元一次方程 小学知识: 解方程:24x =,并想一想,你是怎么得到它的解的?解:中学知识:根据等式的性质:在方程24x =的两边同时除以2得:2x =我们把24x =与2x =进行比较,发现:原方程24x =中左边单项式为2x,它的系数为2,它的解2x =中,左边是单项式x ,它的系数为1,我们这样一个过程,叫做系数化成1。
例1:解方程35x -= 例2:解方程243x =-解:系数化成1,得: 解:系数化成1,得:5(3)53x x =÷-=-3426x x =-⨯=-对比两个例题的解法,“系数化成1”时两种解法略有不同: 例题1是在方程两边 例题2是在方程两边思考: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 。
学习方法指导观察两个例题的特点,什么样的方程可以使用“系数化成1”,立即得到方程的解?这类方程的特点应该是:一、方程左边只有一个 的单项式,二、方程右边只是一个 项。
“系数化成1”是根据等式的性质,在等式两边同进除以系数,或乘以系数的倒数。
练习:参照以上例题解方程:1、312x =-2、43x -=3、395x -=-4、3445x =- 5、3x -= 知识点二:“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旧知识: 1、5与 的和为0,3x 与 的和为0,2-与 的和为0, 与4y 的和为0, 与2x -的和为0, 2、两个 之和为0, 两个系数互为 的单项式之和为0 3、等式性质:在等式两边同时加上 ,结果仍是等式。
新知识:“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根据小学知识,容易知道:35x += 的解为:2x = 下面是用等式性质来解答的,你能理解吗? 在方程35x +=两边都加上3-,即: x 3+ 3- =5 3-合并两边的同类项得: x =2 详细过程如下: x 3+=5 x 3+ 3- =5 3-x =2系数为整数时,“系数化成1”一般采取除以系数的办法进行。
2024年新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第一课时。
主要内容为: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能够熟练地进行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理解乘法算式的结构,能够正确列出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算式。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熟练进行计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尤其是进位问题。
2. 教学重点: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及算式的列出。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PPT。
2. 学具:练习本、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购物场景,例如:“小明去超市买苹果,每千克苹果的价格是3元,小明买了4千克的苹果,请问他需要支付多少钱?”让学生列出乘法算式,并尝试计算。
2. 例题讲解讲解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以24×3为例,详细讲解计算过程,强调进位问题。
3. 随堂练习出示多道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导。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2. 例题:24×3的计算过程。
3. 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练习题。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32×4、45×5、123×6。
(2)应用题:根据实际情况列出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算式,并计算。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探索多位数乘多位数的计算方法,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尤其是进位问题。
2.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购物场景,让学生列出乘法算式并尝试计算。
武隆县羊角镇中心校三年级数学导学案武隆县羊角镇中心校三年级数学导学案武隆县羊角镇中心校三年级数学导学案武隆县羊角镇中心校三年级数学导学案武隆县羊角镇中心校三年级数学导学案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1.口算乘法: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乘法的估算2.笔算乘法: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三位数乘一位数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多位数乘一位数【教材分析】1.在具体情境中教学计算知识。
游乐园买票问题;计算共有多少枝彩笔;计算一共买了多少本书;开运动会时计算一共有多少瓶矿泉水;计算运动场共能坐多少人;七仙女摘桃的神话故事;老寿星散步。
2.重视知识间的前后联系,口算、估算、笔算相互配合,让学生根据计算的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算法。
学生已经学过表内乘法,在这儿,以表内乘法为基础,过渡到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而这些口算又是估算和笔算的基础(如12×3就要用到10×3和2×3的口算),在估算和笔算的过程中又同时巩固了口算。
3.不再出现算理叙述和直观操作,而是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自主探索,用迁移类推的方法掌握新知识。
如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不再出现“2个十乘3就是6个十,也就是60”这样的算理叙述,而是以学生讨论交流各自算法的方式呈现。
【学情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知识基础和认知经验,教师的教学设计也要对学生的知识基础进行前测,在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上进行设计,才能找准新知与旧知的连接点、准确把握教学的切入点、合理提出质疑点、准确引入拓展点。
学生在学习本课所具备的知识基础有:理解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计算;能熟练掌握表内乘法;能正确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数的乘法;正确口算100以内加减法,会用竖式计算多位数加法。
这些知识基础有利于学生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和掌握算法。
如学生可以理解12×3表示3个12相加,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进一步理解12×3可以看做是3个2加3个十的和。
第27课时《价值与价值观》导学案【学习目标】【重点】价值观的导向作用【难点】人的价值【知识梳理】(P96——98)1、价值的基本含义是什么?(内涵和外延)①②(P96第一段)2、人的价值是什么?①②(P96第二段)3、如何评价人的价值?①②(P96第三段)4、价值观的含义是什么?(P97第一段)5、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及其表现是什么?①②③(P97第一段、P98第一、二段)【合作探究】1.西红柿生长在野外,没有与人发生关系时,并不具有价值,后来人们逐渐发现了它能用于观赏和食用,这时,它才有价值,这说明①价值是事物属性与主体需要之间的特定关系②只要客观事物的属性存在,就有价值③客观事物属性与主体需要是构成价值的两个不可缺少的方面④价值是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2.(2011·海南)不久前,纽约艺术与设计博物馆建立了嗅觉艺术中心,拟于2011年11月举办首场香气作品展,展示过去百年历史上著名调香师的经典作品,将香气作为一种艺术品呈现给世人。
该艺术中心之所以能够将调香师调制的香气作为艺术品,是因为调制的香气①是人为的客体,不具备天然香气所具有的物质属性②凝聚了人类的创造性劳动,满足了主体的审美需要③是人脑加工和改造的产物,能满足主体的客观需要④是主体按照审美需要制作的,具有使人愉悦的属性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3.闻一多先生在《红烛》一书中写道:“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从这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出A.要实现人生价值必须放弃个人利益B.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C.精神贡献比物质贡献更可贵D.人生价值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为前提4、(2009·上海)从汶川地震到北京奥运,千百万志愿者的行动似一股社会的道德清流,让爱心延续,推文明前行,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
这又一次表明人生价值包括①个人对社会的责任与贡献②个人的生命历程③个人为社会创造精神财富④个人受到社会的尊重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5. 2013年4月29日,四川省第九届劳动模范表彰大会召开。
2024年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第二课时《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进位乘法》。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进位乘法概念,掌握进位乘法的计算法则,能够熟练运用进位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进位乘法计算法则,能够正确进行计算。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数学的自信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进位乘法计算法则。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进位乘法概念,能够熟练进行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练习本、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如购物时计算总价,让学生体会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进位乘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新课导入:(1)教师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进位乘法特点。
3. 讲解与示范:(1)教师详细讲解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进位乘法计算法则,并通过例题进行示范。
(2)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进行计算,熟悉计算法则。
4. 随堂练习:(1)教师出示随堂练习题目,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巩固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进位乘法计算法则。
(2)教师出示拓展题目,学生尝试解答,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进位乘法概念及计算法则。
2. 例题及解答步骤。
3. 随堂练习题目及答案。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计算下面各题,注意进位。
(1)234 × 5(2)456 × 4(3)789 × 62. 答案:(1) 1170(2) 1824(3) 4734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进位乘法计算法则。
2024年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包括教材第56页至第59页,详细内容包括:1. 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2. 通过实例,让学生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
3. 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的学习态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法则及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练习本、计算器、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法则,通过例题演示,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计算方法。
a. 以123乘以4为例,展示计算过程。
b. 让学生尝试解答,并给予评价和指导。
3. 练习:进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a.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
b. 小组交流讨论,互相检查答案。
4. 应用: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实用性。
a. 出示应用题,如:小明有123个苹果,他想分别送给4个朋友,每个朋友能分到多少个苹果?b. 让学生列出算式,解答问题。
c. 分享解答过程,评价解答方法。
六、板书设计1. 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法则。
2. 例题:123×4=492。
3. 练习题及答案。
4. 实际问题解答。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计算题:345×2、567×3、890×4。
b. 应用题:小红有168本书,她要平均分给4个同学,每个同学能分到多少本书?2. 答案:a. 345×2=690,567×3=1701,890×4=3560。
2024年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法则、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具体章节为第31页至第33页,内容包括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以及相关的例题和练习。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法则,能够熟练进行笔算。
2. 学会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率。
3. 能够运用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法则和计算方法。
难点: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练习本、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小明买水果的情景,提出问题:“小明买了3千克苹果,每千克苹果5元,他一共花了多少钱?”让学生思考并尝试解答。
2. 例题讲解(1)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以15×3为例,讲解计算法则,引导学生观察计算过程中的进位问题。
(2)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以23×4为例,介绍估算方法,让学生体会估算的便捷性。
3.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教材第32页的练习题,巩固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4. 小结与拓展六、板书设计1. 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步骤:(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乘起(3)满十进位2. 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1)将多位数看作整十、整百等(2)进行口算3. 拓展问题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32×4、57×3、144×2(2)应用题:小华买了4本书,每本书的价格为13元,他一共花了多少钱?2. 答案:(1)128、171、288(2)小华一共花了52元。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计算过程中的进位问题,提高计算准确性。
2024年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第一课时。
教材内容包括: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计算,以及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能熟练进行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计算。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及其竖式计算。
难点: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正确进行竖式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导学生发现多位数乘一位数的问题。
(1)展示一个购物场景:小明去超市购物,买了一个价格为3元的笔记本,他想买5本,请问他需要支付多少钱?(2)引导学生用加法计算5个3元,再引导学生用乘法计算5个3元。
2. 探究新知:(1)让学生尝试用计算器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观察计算结果。
(3)讲解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并进行示范。
3. 例题讲解:(1)出示例题1:235 × 4 =(2)引导学生分析题目,明确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3)示范计算过程,强调注意事项。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1:123 × 2 =(2)同桌交流,互评互改。
(3)出示练习题2:456 × 3 = ,让学生在黑板上展示计算过程。
(1)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2)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步骤。
六、板书设计板书分为两部分:1. 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2. 例题1的计算过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① 789 × 2② 567 × 3(2)解决问题:小华有5个苹果,每个苹果的质量是0.4千克,这些苹果一共重多少千克?2. 答案:(1)① 1578② 1701(2)2千克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学生的掌握情况如何?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计算购物总价、计算物品重量等。
单元备课第六单元:除法总课时9
单元目标及重难点目标:掌握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列竖式计算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并能进行验算。
结合具体的情境,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能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并灵活运用除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重点:让学生通过活动掌握竖式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难点:灵活运用除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单元知
识树
单元反思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笔算除法
两位数除以一位
数笔算除《分桃子》连除、四则混
合运算《买新书》被除数
中间或末尾有零
的除法《淘气的
猴子》
不够商在商中间
或末尾有零的除
法《节约》
有余数的除法
《送温暖》
除
数
是
一
位
数
的
除
法。
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导学案课题1:连续进位乘法班级姓名评价主备人任弟惠审核人高勇使用人使用日期教学思路(纠错栏)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结合问题自学课本第79页,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3、带﹡号的C层同学不做。
学习目标:1、掌握一位数乘法中连续进位的方法。
2、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体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带来的学习乐趣。
学习重点:掌握一位数乘法中连续进位的方法。
学习难点:一位数乘法中能否正确的连续进位。
一、自主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意义1、计算并说说整数乘法的意义12×3= 19×4 = 48×7=2、阅读教材主题图,理解图意。
让学生看图列出乘法式子3、把例4与例3的竖式对照,找出异同点,使学生理解进位的道理。
探究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1、115×3= 145×3= 345×3=2读教材第79页,理解题意。
完成教材“做一做”。
二、合作探究、归纳展示(小组合作完成下列各题,一组展示,其余补充、评价)﹡1、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小结:“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计算时应注意:用一位数乘第一个因数的某一位时,要看看后一位乘得的积有没有进位,如有进位,不要忘记加上进上来的数。
过关检测:1、238×6= 833×4=765×8= 314×5= 688×8=2、有一养鸡场有鸡265只,5个这样的养鸡场有多少只鸡?3、判断下列各题,把做错的改过来。
4 75 1 5 5× 6 × 8--------- --------2 4 2 0 1 2 4 0课题2 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班级姓名评价主备人任弟惠审核人高勇使用人使用日期教学思路(纠错栏)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结合问题自学课本第83页,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024年新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新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具体内容包括:教材第56至第60页,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应用问题及相应的练习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使学生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意义,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多位数乘一位数计算过程中的进位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学具:学生练习本、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小明购买图书的情景,提出问题:“小明有123元,他想买3本故事书,每本故事书的价格是45元,请问他还剩多少钱?”引导学生列出算式123×3,并思考如何计算。
2. 例题讲解(15分钟)讲解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以123×3为例,详细讲解计算过程,强调进位问题。
3. 随堂练习(10分钟)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并进行讲解。
4. 小组讨论(5分钟)6.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123× 33692. 进位问题示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456×2,789×4,321×3。
(2)应用题:小华有168元,他想买5个文具盒,每个文具盒的价格是27元,他还剩多少钱?2. 答案:(1)计算题答案:912,3116,963。
(2)应用题答案:小华还剩63元。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关注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的进位问题,及时纠正错误,提高计算正确率。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多位数乘多位数的计算方法,为下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例题讲解中对进位问题的强调;4. 作业设计中计算题和应用题的设置;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中对学生计算正确率的关注和下节课内容的铺垫。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1教学目标:1、进一步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列竖式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并能进行验算。
2、结合具体的计算过程,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3、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感知除法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4、组合学生解答练习七中的习题。
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再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5、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学重点:能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并灵活运用除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的计算过程,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设计:1、第2题“先估计商是几位数,再计算”可以使学生在计算时逐步养成“先估算,再计算”的`良好习惯,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第4题解决问题以后,可以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如:(1)两个倍数为什么不一样?(2)再过一年(即小孩7岁时),老人的年龄是小孩的几倍?小孩8岁时呢?(3)有什么规律吗?3、第5题解决问题以后,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每周存的钱数越多,存的周数就越少”的规律。
4、第7题数学中要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知道比较“谁打字打得快”,是要在相同的时间内,看谁打的字数多。
学生可能用以下的方法解答:看1分谁打字多。
126÷3=42(个),90÷2=45,45〉42(个),所以笑笑打得快:看6分谁打字多。
126×2=252,90×3=270,270〉252(个),所以笑笑打得快。
5、第8题数学中要结合这个具体的情境,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时可以:(1)理解题意,说说从弄脏的购货发票中能获得哪些信息。
单元备课第六单元:除法总课时9
单元目标及重难点目标:掌握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列竖式计算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并能进行验算。
结合具体的情境,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能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并灵活运用除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重点:让学生通过活动掌握竖式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难点:灵活运用除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单元知
识树
单元反思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笔算除法
两位数除以一位
数笔算除《分桃子》连除、四则混
合运算《买新书》被除数
中间或末尾有零
的除法《淘气的
猴子》
不够商在商中间
或末尾有零的除
法《节约》
有余数的除法
《送温暖》
除
数
是
一
位
数
的
除
法。
2024年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第一课时。
具体内容包括: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法则,并能熟练运用;理解乘法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及其作用;通过实例,感受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准确快速地进行计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理解乘法各部分名称及其含义,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重点: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乘法算式卡片。
学具: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通过讲述小明去超市购物,买3个单价为25元的玩具,让学生思考如何计算总价。
2. 例题讲解(1)教师出示例题:25×3,引导学生通过加法运算得出乘法结果。
3. 随堂练习(1)123×4(2)567×2(3)890×64. 小组讨论(1)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法则是什么?(2)在计算过程中,如何避免出错?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如下:1. 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法则2. 例题:25×3=753. 练习题及答案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432×5(2)789×3(3)135×4(4)246×72. 答案:(1) 2160(2) 2367(3) 540(4) 1722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掌握情况如何?哪些地方需要加强?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2.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3. 随堂练习的设计与指导;5.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答案的准确性;6.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探索长方形、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有条理的总结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2、培养学生观察、推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
3、体验同一问题可能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推导、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使学生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微课视频教学过程:一、长方形的周长1、出示一个长方形,回顾旧知识点:长方形较长的一组对边叫做长方形的长,长方形较短的一组对边叫做长方形的宽。
2、显示此长方形长为6米,宽为4米,展示通过不同方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3、解释周长: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周长。
方法一:6+4+6+4=20(米)长+宽+长+宽=长方形的周长方法二:6×2+4×2=20(米)长×2+宽×2=长方形的周长方法三:(6+4)×2=20(米)(长+宽)×2=长方形的周长总结提炼:长方形的周长=长+宽+长+宽=长×2+宽×2=(长+宽)×2长方形的周长公式: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要想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要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二、正方形的周长1、出示一个正方形,仔细观察正方形的长和宽一样。
从而引出边的概念2、显示此正方形边长6米,展示通过不同方法计算正方形的周长。
方法一:6+6+6+6=24(米)边长+边长+边长+边长=正方形的周长方法二:6×4=24(米)边长×4=正方形的周长总结提炼:正方形的周长=边长+边长+边长+边长=边长×4长方形的周长公式: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要想求正方形的周长,只要知道正方形一边的长度就可以了。
三、再次呈现本节学习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印象。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2 认识周长年级:三年级学科:数学教材版本:人教版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知道周长是指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
2.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活动,探究并掌握周长的计算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周长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周长概念的理解。
2. 周长计算方法的掌握。
教学难点:1. 周长概念的理解。
2. 周长计算方法的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1. 老师出示一个圆形纸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圆的周长。
2.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圆的周长是圆形边缘的长度。
3. 老师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周长?周长是指什么?二、新课讲解1. 老师讲解周长的概念:周长是指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
2. 老师通过出示不同形状的封闭图形,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周长。
3. 老师讲解周长的计算方法:a. 对于规则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周长可以通过公式计算。
b. 对于不规则图形,周长可以通过测量边缘的长度来得到。
三、巩固练习1. 老师出示一些规则图形和不规则图形,让学生计算或测量它们的周长。
2. 学生分组进行练习,互相交流计算或测量周长的方法。
3. 老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课堂小结1. 老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周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悟。
五、作业布置1. 让学生回家后,观察身边的物体,找出它们的周长,并记录下来。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活动,让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并掌握了周长的计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感受周长的存在,帮助他们建立周长的概念。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他们能够运用周长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引入更多的生活实例,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周长的应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要加强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和分享,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和交流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