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_小学数学学习理论及其学习过程
- 格式:ppt
- 大小:1.55 MB
- 文档页数:78
第三章小学数学学习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学作为一种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认知活动,它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如何引导学生高效率、高质量地进行数学学习。
本章主要阐述小学数学学习及其特点;介绍现代学习理论及其对小学数学学习的影响;较为详细地探讨小学数学知识、技能和问题解决的学习。
3.1 小学数学学习概述一、小学数学学习及其特点小学数学学习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对数学学科的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由于获得数学知识经验而引起的比较持久的行为变化过程。
它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获得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形成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发展个性品质的过程。
小学数学学习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
它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交织着情感、意志以及个性心理特征等。
除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外,学生现有的思维水平与学习能力,都对数学学习起着直接的作用,影响着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另一方面,学生的情感、意志、动机、兴趣、个性品质等也都对数学学习起着推动、增强、坚持、调节控制等作用。
学生在学习数学时,要受到自身的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的影响;同时,数学学习又促进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的发展。
小学数学学习作为一门具体学科的学习过程,一方面具有人类学习和学生学习的共同特点;另一方面又必然还有一些反映其个性的特点。
具体来讲,小学数学学习具有以下一些主要特点。
1.小学数学学习需要感性材料的支持由于数学学科严密的逻辑性和高度的抽象性特点以及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小学数学学习比其他学科学习更需要感性材料的支持。
因此,充分运用感性材料的直观形象性去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是小学数学学习特别明显的特点。
小学生在学习中要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从感性上认识教材内容,建立表象,才能将教材中的数学知识内化成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
2.小学数学学习需要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数学具有内在的逻辑体系和抽象性,数学学习和数学思维密切相关,学习数学需要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
思考是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本质特点。
小学数学教课论绪论1、定义: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的数目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门科学。
2、数学的特色:抽象性、谨慎性、宽泛的应用性。
3、数学的研究对象:数学科学是一门撇开内容而只研究形式和关系的科学,并且第一主要是研究数目的和空间的关系及其形式。
4、数学的发展过程:五个期间:萌芽期间、初等数学期间、变量数学期间、近代数学期间、现代数学期间5、小学数学学科与数学科学的异同点:相同点:(1 )小学数学学科的很多内容与数学科学有亲密的关系。
(2)小学数学学科源于数学科学,按照数学自己的科学性,同数学科学有相像之处。
不一样点:(1)从知识系统看,作为科学的数学,是一个完好的、独立于任何人的任何知识结构而存在的、特定的知识和思想系统。
而作为教育的数学,则是一个经过人为的加工和提炼的、依照某一特别人群的特别需要和经验、知识与能力构造而设计的知识和思想系统;(2)从数学活动看,作为科学的数学,是一类特意的人的一个完好独立的研究、发现与创建的活动过程,而作为教育的数学,则是一类特意的人在某些特意的人的指引和帮助下的一个模拟研究、发现与创建的活动过程;(3)从对象特色看,作为科学的数学,其对象是一个完好由符号、逻辑构造系统,而作为教育的数学,其对象则是含有经验、直观的和几乎看法和规则等构成的和完好开放的是关闭的逻辑构造系统;(4)从活动的目的看,作为科学的数学活动,是为了获取发现和创建数学,而作为教育的数学活动,是为了“接受”已经发现和创建的数学。
6、解放后我国小学数学教课纲领改正的概略,几个教课纲领教课目的异同。
(与第一章第4个重合)(1)新中国成立早期。
1950年公布〈〈小学算术课程暂行标准(草案)》1952年〈〈小学算术教学纲领(草案)》(2)“大跃进”前后。
1956 年〈〈小学算术教课纲领(订正草案)》1963年公布〈〈整日制小学算术教课纲领(草案)》(3)“文革”期间。
1963 年〈〈整日制小学算术教课纲领(草案)?,(4)“文革”后恢复和发展。
(完整版)⼩学数学教学论重点复习资料第⼀章关于⼩学数学课程⼀、⼩学数学学科的性质(⼀)数学的产⽣及其研究对象1、数学的产⽣2、数学的研究对象(⼆)⼩学数学的学科性质1、⽣活数学观2、⼉童数学观3、现实数学观⼆、⼩学数学学科的任务(⼀)发展公民数学素养精英数学⼤众数学数学素养:⼀是指个⼈在⽇常⽣活中具有运⽤数学技能的能⼒,能够满⾜个⼈每天⽣活中的实际数学需求;⼆是能正确理解数学术语的信息。
(⼆)培养数学思维(三)将数学运⽤于现实情景的能⼒⼆⼩学数学课程⽬标课程⽬标:是对某⼀阶段学⽣所达到的规格提出的要求,反映了这阶段的教育⽬的。
⼩学数学课程⽬标:回答⼩学数学“为什么教”的问题。
⼆、影响⼩学数学课程⽬标的因素(⼀)社会发展因素1、⽣活的变化2、社会发展对公民数学素养的要求(⼆)⼉童发展因素:(三)数学科学的发展经典数学现代数学三、我国⼩学数学课程⽬标的演变与分析(⼀)问题辨析1、“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与“培养初步的思维能⼒”,两个⽬标是否⼀样?有何区别?现在:培养学⽣基本的数学思想⽅法和必要的应⽤技能;初步学会运⽤数学的思维⽅式,增强运⽤数学的意识。
2、“运⽤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与“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两个⽬标有何区别?(1)强调学⽣解决问题是⼀个探索的过程(2)探索的过程是⼀个数学化的过程。
(⼆)我国数学课程⽬标的演变1、清末算学的⽬标1903年《奏定初等⼩学堂章程》:算学,其要义在使⽇⽤之计算,与以⾃谋⽣计必需之知识,兼使精细其⼼思。
1912年《⼩学校教则及课程表》2、1920—1948年五次修改《⼩学算术课程标准》3、1949——现在:九次修定⼩学教学⼤纲(课程标准)(三)⼩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过程与⽅法(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第⼆章⼩学数学课程内容⼀、⼩学数学课程内容⼆、⼩学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依据(⼀)数学课程⽬标(⼆)满⾜学⽣需要,促进学⽣发展(三)反映社会进步和数学学科⾃⾝的发展三、我国⼩学数学课程内容结构2001年颁布并开始实验的《全⽇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把数学课程内容总体上分为四个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运⽤。
第三章小学数学学习过程§3.1 小学数学学习过程概述3.1.1 数学学习的含义1、关于学习对于学习,国外许多心理学家和学者给出过各种各样的解释,出发点不同、立场不同、材料不同、方法不同,对学习的理解就不同,从而所形成的理论也不同.桑代克的联结说认为“学习就是刺激和反应之间形成的联结”;布鲁纳的认知说则认为“学习是学习者认知结构的组织与重新组织”。
联结主义学习理论与认知学习理论是较有影响的两大学派。
中国古代的教育史中,“学”和“习”是分开的.《说文》中讲到:“习,数飞也”,意思是鸟反复地练习飞。
孔子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就是把“学”与“习”看成是获取知识、技能的两种不同方式,“学”是知识、技能的获得,“习”是对已学的知识、技能的练习与巩固,强调“学习”是一个反复实践并获得真知的过程。
这一点从“学”与“习”的象形文字就可以看出。
我们一般所说的学习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阐述的,也就是说,学习是指动物和人类所共有的一种心理活动。
对人类来说,学习是“知识经验的获得及行为变化的过程”。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1)并非所有的行为变化都是学习,积累知识经验基础上的行为变化,才是学习。
(2)学习的结果产生行为变化,但有的行为变化是外显的,有的行为变化是内隐的。
例如,技能学习,所导致的行为变化就是外显的,就称为“外显学习”,思想意识的学习大多是内隐的,叫做“内隐学习”。
(3)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4)行为的变化有时表现为行为的矫正或调整。
(5)学习后的行为变化不仅包括体现在实际操作上的行为变化,而且还包括体现在态度、情绪、智力上的行为变化。
2、数学学习数学学习是根据教学计划进行的在数学教师指导下,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出发,主动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数学技能的掌握,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的过程。
更具体地说,数学学习是指学生在教育情境中,以数学语言、符号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数学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形成数学活动的经验,发展数学技能与能力的过程。